首页>方案>求瓶子的容积教学设计(热门13篇)

求瓶子的容积教学设计(热门13篇)

作者:雅蕊 求瓶子的容积教学设计(热门13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在教学计划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要注重灵活性和针对性,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1、情境创设的价值。试讲时先是播放一段视频,学生自然联想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引入课题。看完视频后学生兴致盎然,刚开始确实激发起了好奇心。但整体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反思自己创设的这个情景真的有效吗?这段视频其实小时候都看过,对于五年级没必要放这段视频,第二次讲时我直接从简单的两张图片让学生联想故事,学生肯定能联想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讲述这个故事,进而进行提问“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学生们的回答多种多样,有的说:石头把水压出来了;有的说:石头把水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然后引入课题。在这个情景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水面才会上升。那在下来的新授,再次用到这个情景,让学生想办法证明土豆占空间,学生都能类推用乌鸦的办法,这样对教学“感受物体占空间”有一定的铺垫作用,从而体现了情景创设的价值。

2、这节课按照我的设计上完了,刚开始感觉还可以到练习部分气氛就显得有点闷,这与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为了保守起见,在练习设计上坡度很平缓有一定原因,毕竟是五年级学生了这些练习题目较简单,当时设计时应再抛出能激起学生思维高潮的问题,上升一个高度,哪怕上课没能解决,留做课后思考。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使思维活动常常受到束缚。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拓宽思维领域,就有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学时,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先出示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然后把一个钢球浸没在容器内的水中,要学生求出这个钢球的体积。学生兴趣很高,但一时又说不出答案,有学生试探说:“能不能告诉我们球的体积公式?知道了公式,只要找到公式中未知的量,不就可以求出钢球的体积了吗?”听到这话,我马上补充说:“如果不告诉你们球的体积公式,能求这个钢球的体积吗?”学生一时被这问题噎住了――不知道球的体积公式,怎么求钢球的体积呢?过了一会儿,有学生提出: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求出球的体积,但是我们可以先求出水的体积。只要把玻璃容器里水面上升的体积求出来,球的体积不就求出了。这时,我问学生:“那水面上升的体积怎么求呢?”经过思考,有学生认为,可以先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再从玻璃容器内部量出长和宽后计算体积。正当学生为此感到高兴时,我又问:“那水面上升的高度怎么测呢?”有学生马上回答道:“先记录好原先玻璃容器里水面的高度,再测一下钢球放入后水面的高度,然后把这两个高度减一减即可。”

通过上述教学,教师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概念形成一般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作出新的探讨。(2)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各种属性或特征中,找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3)由这些本质属性或特征,抽象概括成一般的概念。

我在课上,在教授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跟着我说一些话“老师占据了教室的一部分空间”“粉笔占据了粉笔盒的一部分空间”,先让他们初步感受一下,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自己说一说类似的话,然后引出体积直接说出体积的概念。在教授容积的概念时,我也是先拿出两个透明的立方体盒子,分别装了24个和8个小立方体,让他们说一说“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24立方厘米体积。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8立方厘米的体积”,然后比一比哪个容器容纳的体积多,之后引出容积概念。当时我是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想让他们能够更加形象化的了解,其时体积的概念也好,容积的概念也罢,不但应联系生活实际,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同时还要能够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加以升华抽象出本质的概念,由此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儿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是由直接感知到概念的形成。而直观演示就是学生直接感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认识体积概念时,老师动手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把西红柿和橙子放入两个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过观察水面升高来理解西红柿占有空间,通过两杯水,水面高度上升的不同来理解西红柿和橙子占有的空间有大有小,这样的过程,学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实践交流中,让学生感受物体的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量杯1石子2枚、正方体2个、长方体1个、太空杯1个盒子若干。

学具准备:

橡皮泥少量。

课前准备:

文具数学书小学数学作业本橡皮泥(放到桌斗里)做好准备的,就可以静息了。

教学过程:

环节一:乌鸦喝水。

师:同学们都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吧?其实在这个故事里还蕴含着有趣的`数学知识呢!来,一起欣赏!(电脑出示乌鸦喝水动画)。

师:乌鸦最后为什么喝到了水?

生:放了石子,瓶子里的水面上升了。

师:放了石子,为什么水面会上升?

生:石子占了空间,把水往上挤。

师:哦,原来是这样: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导致了水面上升。所以乌鸦喝到了水。板书:占空间。

(设计意图:在这部分教学中,开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声辩的事介入学习的主题,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环节二:模仿乌鸦喝水(黑白石子,一大一小)。

生:上升。

师:为什么?

生:因为石子要占一定的空间。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水面大致上升的位置,用左手比划一下?不要动。

师:假如我把这枚大石子放进去,水面会怎样?(上升)会上升到什么位置?用右手比划一下。

师:带着你们的猜测,看这里,老师真的放进去,引导学生观察。

师:和你猜的一样吗?为什么一个上升的多一些,一个上升的少一些?

生1:一大一小、

生2:小石子占得空间小一些,水面上升的小一些;大石子占得空间大一些,水面上升的多一些。

环节三:举生活中的例子,得出体积定义、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占空间的大小)。在我们生活中就有这样占空间大小的例子。讲桌占有一定的空间,数学书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讲桌占的空间大,课本占的空间小。

谁还能举这样的例子。

师总结:同学们举得例子可真不少,看来,和大石子和小石子一样,许多物体都占有空间,并且是有的占空间大,有的小。数学上,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教师揭示概念并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课件、两个相同的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瓶子、水、土豆和红薯、橡皮泥一块、饮料瓶、茶叶桶和水杯。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体积与容积》这一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到水呢?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生自由发言)。

师:老师这里有石头、量杯和水,谁愿意上来演示一下?

师:把石头放入水中,出现了什么情况?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生1:石头占了水的位置;

生2:石头把水挤出来了;

生3:石头把水压出来了;

生4:石头占了水的空间;……同学们说出了各种有趣的想法。

(1)认识体积。

1、初步感受空间。

师:老师往水里放一个苹果,苹果占空间吗?放一枚硬币,硬币占空间吗?橡皮占空间吗?还有什么东西占空间?说得完吗?也就是说,所有的物体都占空间。在水里占空间,拿出来呢?(也占空间)板书:空间。

2、空间也有大小。

师:橡皮与铅笔盒比谁占得空间大,谁占得空间小?桌子与凳子呢?板书:大小。

3、体积的概念。

师:每个物体都占一定的空间,且有大有小,这就是体积,体积是什么呢?谁能说一说?

出示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

(同学齐读2遍)。

师:苹果的体积是什么呢?(苹果所占空间的大小叫苹果的体积)。石头呢?(石头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石头的体积)。

4、谁的体积大?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放了许多物品,与你同桌的作比较,说一说我的体积大,你的体积小。

5、物体的位置、形状发生大小,体积不变。

师叫一位同学上台,问:“你有体积吗?老师有体积吗?谁的体积大?”

接着请这位同学变换位置,站在教室的不同地方,问:“它的体积变了吗?他的什么变了?说明了什么?”(物体的位置变化了,但体积不变)。

师:“橡皮泥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把橡皮泥捏成球体,同时问:“它这时是什么形状?(球体)它的体积变了吗?他的什么变了?(形状)说明了什么?(物体的形状变化了,但体积不变。)。

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生:妈妈把一团面擀成一个薄饼。生:爸爸把一个黄瓜切成了一片片的。)。

6、实验法,比较体积大小。

师拿一个红薯和一个土豆。

问:“谁的体积大?”(同学争论不休)。

师:看来有时用眼睛看是无法分辨出谁得体积大,谁得体积小,你能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吗?(同学独立考虑想方法,并指名说。)。

生1:把土豆和红薯分别放入一个装有水的量杯中,看哪个放入水中后,水面升的高。

生2: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相同的两个量杯里,放同样多的水,哪个水杯水涨得高,哪个体积就大。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老师认为第二种方法能够看的更清楚,你们认为呢?(第二种方法好)但要注意放入的水不能太多,以免水溢出来。下面咱们就来做这个实验。(请一名同学做实验,另一名同学帮助。)。

师:请大家在下面注意观察,两个杯子的水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杯子的水面升高了。

生2:放土豆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多,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少。

师:那说明了什么?(土豆的体积大,红薯的体积小)。

师:在我们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动手做实验是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2)。

认识容积。

1、出示:饮料瓶,水杯,茶叶罐。

师:请迅速给这三个物体按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2、认识容器。

师: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生1:装饮料。生2盛水。生3:装茶叶)。

师:也就是可以——容纳东西(板书:容纳东西)。

师:还有什么能用来装东西?(生口答)。

师:像脸盆、油桶、水杯这些能容纳东西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容器。

(板书:容器)。

3、感受物体容积。

师:饮料瓶,水杯,茶叶罐)这三样容器谁容纳的物体多?

生:水杯容纳的物体多,茶叶罐容纳的物体少。

师:不同的容器盛东西有多有少,但每个容器容纳物体的体积是一定的。板书:物体的体积。

师:生活中的容器有很多,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

师:给水杯里装一半水,水的体积就是水杯的容积,老师说的对吗?(不对)为什么?(生:应该把水装满)那应该怎样说?(生:给水杯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水杯的容积。)。

4、出示容积概念。

师:刚才咱们研究的就是容积的概念,他到底是什么呢?指明同学说一说。

出示概念: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同学齐读2遍)。

5、比一比。

铅笔盒与桌斗。

牙膏盒与电视机盒。

出示:高瓶子和矮瓶子,说一说谁的容积大?(又一次争论)。

师问:“怎么办?”(生一:给这两个瓶子都装满水,然后分别倒入相同的量杯中,看哪个倒得多。生二:给其中一个瓶子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另一个瓶中,看是装不满,还是溢出来。……方法很多)。

师:“那一个方法简便容易操作?(第二种)谁愿意来做实验?(请一位同学上台做实验。)。

师:结果怎样?(矮瓶子装的水多,它的容积大。)。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体积于容积,他们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生1:不一样。

生2:容积说的是里面,体积说的是外面。

生3:容积是所容纳物体的多少,体积是占空间的大小。

生4:烟灰缸的体积大于它的容积。……。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1、从概念上说,体积指的是物体自身的大小,容积所装物体的多少。

2、从丈量方法上,体积是从物体外部丈量的,容积是从物体内部丈量的。

3、同一物体,它的体积大于容积,当容器壁很薄的时候,容积近似等于体积。(出示课件)。

1、出示课件。谁搭的体积大?

2、出示课件。那一个的体积大?

3、出示课件。

4、数学日记。

今天,老师安排的数学作业是做一个长方体,我(小丽)觉得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首先找来一根铁丝,量出它的长度,这根铁丝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体的(。

)。然后,计算出它的长、宽、高,依照算出的长度,折出了长方体的框架。再找来一张纸,剪成合适的大小,把这个框架包起来,剪好后纸的大小就是这个长方体的(。

)。这个纸盒不大也不小,装在书包的侧面正好合适,它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长方体的(。

)。既然做好了,怎样把它利用起来呢?当垃圾盒不错,他所能容纳垃圾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

)。

师: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对自身的表现进行评价。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体积和容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学生在习得体积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容积,为学习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打好了基础。我通过设计学生植树浇水的情境中引入容器了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了由于容器的大小不一样,所能容纳的物体也不一样。在往一次性杯子倒水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当杯子中装满水的时候,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同样油桶、酒瓶都是如此。那么容器的体积和容积到底有什么联系呢,通过猜一猜两个体积相等的木箱的容器是不是也相等呢?学生犹豫不决,当掀开木箱的盖子时,学生恍然大悟,还要考虑容器壁的厚度,水到渠成,一比较学生立刻领悟其中的奥秘,在装黄沙的练习设计中,三个小伙伴分别装了黄沙,在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要装的正好的,才能说黄沙的体积就是木箱的容积,有一个难点突破。这些设计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我们平时过于忽略,而在这堂课上,学生一次一次的惊讶,讶异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讶异于数学时时存在于我们的眼中,我们的心中。

为了让学生感知容积单位的大小,在容积单位的探索和探索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验器具,这样给学生留以极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并培养了他们的勇于探索的精神。认识容积单位,虽然之前学生可能知道毫升和升就是容积单位,但是1升到底有多少?1毫升到底有多少?我准备了5个200毫升的量杯和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无盖正方体,现场演示,当1000毫升的水正好倒进了1分米的正方体时,学生的兴奋都写在了脸上。那么1毫升该怎么处理呢?没有学具,那就自己动手做,当学生将针筒中1毫升的水轻轻推入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时,我相信学生对1毫升的理解将意味深长,特别是在学习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时。

在整节课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观察、迁移类推等手段去获得知识,让学生在讲一讲、议一议等形式中,培养了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具体的生活题目中领略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课时的教学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运用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理解生活中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的时空,从而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问题解决·瓶子的容积》教学反思

湖北省建始县实验小学栗少明本课是在学生掌握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规则物体的体积及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比较、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1、开场白,我提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对学生本节课怎样处理“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问题”,了解数学学习中“问题”的重要性,也明确了面对问题,自己应该怎么做,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导入新课,复习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后,我出示瓶子,让学生联系所学数学知识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脑洞大开,纷纷举手,提出了“这个瓶子的高是多少?”、“这个瓶子的底面积怎么求?”、“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等有数学味的问题。

3、探究解决瓶子的容积的问题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瓶子与石块等不规则物体的相同和不同。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意识到求出不规则空气的体积是解决问题的重点,提出“怎样求出不规则空气的体积”的问题,为最终顺利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4、课外思考的环节。我出示几个相同的瓶子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的图片,学生回顾小组活动时喝水的细节,提出“喝掉多少水,是不是都能求出瓶子的容积?”“求出的瓶子容积结果会不会一致?”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1、导入新课前,复习“排水法”,回顾不规则物体与规则物体体积之间的转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2、探究一,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找出了“装满水再倒入量杯”“排水法”“排沙法”“看标签”等多种方案,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课标》明确指出“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3、探究二,把瓶子里的水分成上下两部分,学生通过思考明确了“怎样求出瓶颈部分不规则的水的体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自然而然联想到“转化”这个解决问题的“利器”,顺利地把不规则水的体积转化成规则图形,初步解决了问题。

4、探究三,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讨论、操作,动手动脑,巧妙地使用“倒置法”,利用瓶子的圆柱部分把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圆柱。成功地运用转化策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5、例7,在学生理解用转化思想求出瓶子容积的方法的基础上,数形结合,利用乘法分配律,优化计算方法,灵活运用体积公式求出了瓶子容积。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最优化。

6、回顾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数学课上运用到的转化思想,让学生对转化这个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7、课堂小结,我激励学生向古人曹冲学习,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更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兴趣。

一点小遗憾,在学生理解用转化的方法求出下半部是圆柱的瓶子的容积后,如果能把下半部是长方体的瓶子的容积提出来让学生思考一下,将会更有价值。

大班美术活动《漂亮瓶子》教学设计

瓶子特点及其艺术魅力感受和瓶子对称造型剪法,使学生创作一个造型别致的瓶子。

一课时。

教师用具:瓶子造型完成作品五幅,示范画一幅,16开纸若干张。剪刀一把。

学生用具:常规作业纸,剪刀一把,水彩笔,油画棒,固体胶水。

组织学生整齐摆放好学习用具,做端正。

1、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新朋友。(出示图)他是谁?——蓝猫儿来到了我们班!

(继续出示)他来我们班干什么呢?——开花瓶店卖花瓶。

这些瓶子给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好看的、漂亮的。

1、欣赏、观察。

蓝猫开个瓶子店,请同学们做顾问,你喜欢哪个瓶子?能说说原因吗?为什么喜欢它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兴趣,懂得从细处去观察。

2、发现,解决。

老师发现这些瓶子有两个共同之处。

(请同学回答,打出对折的剪法)教师示范(故意剪错对折线,剪出两个半边的瓶子)发现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决(让同学们发现,要依靠对折的线描画出半个瓶子的造型,这样,就连起来成了一个整体的瓶子造型)请学生示范剪出完整的瓶子,并大家一起评析。

(2)瓶子的.花瓶都很漂亮。

分别请四、五位学生就两个没画出花纹的瓶子进行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谈谈,你会怎样美化瓶子。

1、作业布置:

蓝猫在我们班开了一个瓶子店,想把送我们同学们的。可是现在我们只有五个瓶子,我们班人又多瓶子也不够啊。没有瓶子怎么送?同学们你们能想到好办法吗?(我们同学们帮蓝猫做瓶子)。

2、学生剪绘:

步骤如下:

a:对折瓶子,画出半个瓶子造型。

b:剪出造型。

c:勾边纹,画花纹。

教师巡视指导以下几个情况:瓶子大小?花纹造型?

1、选出五幅制作精美的瓶子,送给作者示范的教学瓶子。

2、同学们上台选购大家所喜欢的瓶子。

五年级数学课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并很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说。从表象抽象出概念,在教学容积单位以及它们的关系时,让学生多观察感知。因此本节设计以学生观察、动手实践为主,感受升和毫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到知识。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2、掌握升和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3、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容积概念的探究与理解过程。

2、通过比较明确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区别与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探究意识。

2、培养小组合作意识,体验合作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观察表述,实际操作演示。

学法: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学生:贴有商标的各种饮料瓶,药水瓶,家用油壶,牛奶袋,果汁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体积单位有哪些?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填一填:

2.04m3=()dm3()dm3=1cm3。

1400cm3=()dm31.2m3=()dm3=()cm3。

(设计意图:复习是为了为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习做铺垫,为单位换算提供方法)。

大家练习做得很好,相信大家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今天的新知识会掌握得更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理解容积的概念。

1、观察发现,引出容积。

出示长方体纸盒:什么是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体积?打开盒子,你发现了什么?(空的)可以放什么?(学生说一说)我们把这个盒子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盒子的容积。

出示墨水瓶:指出墨水瓶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墨水瓶的容积。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容积的含义。

利用你准备的学具来说说,什么是它们的容积。

3、什么是容积呢?

像粉笔盒、墨水瓶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引导学生由表象抽象出概念,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加深了。)。

4、容积和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你能说说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区别:体积求的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外部)。

容积求的是物体所能容纳空间的大小。(内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体积和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三、认识容积单位以及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1、明确计量容积使用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认识升和毫升。

a、观察学具,看看你所带的物品上所标示的净含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汇报:发现它们的单位都是(l、ml),而且这些东西里边装的是液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认识容积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b、在计量液体的体积时,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l)和毫升(ml)并板书。当遇到液体体积很大时,例如:计量蓄水池里的水的体积,就用立方米。

c、指名说说你所带物品的容积是多少?

3、探究l、ml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你们想知道l和ml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吗?请大家认真观察。

(1)介绍量杯,观察1l的刻度线,并往里边倒入1l水。感受1l的大小。(由于纸盒自制,要盛水需套塑料袋,倒水时需要边倒边解释,由于水的张力使塑料袋紧贴纸盒四壁。)。

(2)出示装有1ml红墨水的注射器,观察并感受1ml的大小。

(3)演示操作:

将1毫升水挤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中,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你的发现,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看得更直观,不仅感受了1升和1毫升的大小,并使得升和毫升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化抽象为直观形象,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4、研究l与ml的关系。

1l=1000ml。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5、估算1l的大小。

(1)小组活动: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估计一下一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杯水大约是1升。

小组活动,交流汇报。

(2)倒入量杯,验证估算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估算大约几杯水是1l,之后倒入量杯证实学生的估计。再次真实地感受1l的大小。)。

四、拓展延伸。

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品上标有升和毫升?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回归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五、练习巩固。

1、完成答题。

纸上练习一。

填一填:

一瓶钢笔水的容积是60()。

摩托车油箱的容积是8()。

一瓶矿泉水的容积是600()。

运货集装箱的容积约是40()。

微波炉的容积是45()。

集体订正、纠错。

2、完成答题纸上练习二。

化一化:

4l=()ml4800ml=()l。

2.4l=()ml500ml=()l。

785ml=()cm3=()dm37.5l=()dm3=()cm3。

8.04dm3=()l=()ml2750cm3=()ml=()l。

你能说说是怎么换算的吗?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交流学习所得。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在操作、交流中,引导学生掌握在不同环境中比较体积大小的多种方法,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基础观念的重要载体。对以后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有着重要铺垫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观察、实验。

教学准备:

量杯、红薯、土豆、一个水壶、一个保温杯、一个塑料水杯、一个大的长方体盒子、一块香皂、苹果、橡皮泥、用小正方体拼插的形体等。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断)在学生观看后引导学生思考:

师:乌鸦想到什么办法喝到水?

师:为什么投入石子水面就会升高?

生:水占的空间,石子也占空间,石子占的那部分的空间把水挤压上去了。

(板书:占空间)。

【设计意图】这个动画片与本节课所学有共通之处,用它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石子和水都占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操作活动、感悟概念。

活动一:体积的认识。

师:(教师出示一个粉笔盒)找一找比粉笔盒占空间大的物体?

生:课桌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大。……。

师:再找一个比粉笔盒占空间小的物体?

生:橡皮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小。……。

师:看来,物体不仅占空间,还有大小之分。(板书:大小)。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粉笔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粉笔盒的……。

生:体积。

师:(教师出示实物)水杯的体积呢?铅笔盒的体积呢?苹果的体积呢?

生:水杯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水杯的体积。……。

师:我们说了这么多物体的体积,你概括一下究竟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呢?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聊天式”的教学活动,体现了一种“双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看、找、想、说等活动中,体验“物体占空间的相对大小”,感悟出“体积”的内涵,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在不经意间对“体积”的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轻松,学生活泼,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气氛悄然形成。

活动二:比较体积大小的其他方法。

1、比较体积差距大的物体。

师:(教师端出装有保温杯、塑料水杯、一个长方形较大的空盒、香皂、苹果的一个托盘)比一比这些物体的体积。

生1:苹果比保温杯的体积大。

生2:在这些物体中,长方形盒子的体积是最大的,香皂的体积最小。

师:这么快就计较出来了,你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看出来的呗!

师:体积差距较大的物体,我们可以一眼看出来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板书:看)。

2、比较体积相近的物体。

师:(教师拿出一个土豆和红薯)说一说谁的体积大?学生说法不一。

师:看不出来,想想办法,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称一称哪个重,那个的体积就大。

生2:我不同意,长方形的空盒子比苹果轻,但长方形空盒子的体积大,不信你掂一掂。

生1:(学生1掂一掂,感到苹果比长方形的空盒子重,但明显看出是盒子的体积大。)我错了。看来,物体的体积是指所占空间的大小,和物体的轻重无关。

生3:在杯子里放满水,然后放入土豆和红薯,看看哪个量杯溢出的.水多,哪个物体的体积就大。

师:是受了乌鸦喝水的启发吧。

生4:给2个容器倒同样多的水,把土豆、红薯放进水里,比哪个水上升的多。

师:你们想用谁的方法?你们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吗?做实验,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生1:两个容器倒的水一样多。

生2:放物体要轻轻地放,防止水溅出。

生3:比水上升的高度。读数时,要平视。……。

小组合作:每4人为一组,工具:两个量杯、一桶粉红色的水、一个土豆、一个红薯等。小组分工合作,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科学的、合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师:你们的结论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师:为什么看谁的水上升的多,谁的容积大?

生:水上上升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师:对于2个不规则的物体,大小差不多,如何比较谁的体积大?

生:测量。

师:可以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测量比较它们的体积。看来测量也是一个好办法呀。(板书:测量)。

【设计意图】在用排水法测量土豆和红薯的实验中,实验的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都由学生决定的。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感受体积差距较小的不规则物体,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测量比较体积的大小,为后续为今后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埋下伏笔。

3、比较规则的几何形体。

(1)师:同桌比较手中由不同个数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各种形状的几何形体体积的大小。(包括长方体、正方体以及不规则的形体)。

师:你们是怎么比较的?

生1:我们的两个形体的体积差别较大,直接看就比出来了。

生2:我们采用数小方块的个数,哪个个数多哪个体积就大。

生3:(举起两个长方体)我们也是数的,但不是一个一个数的,而是先看看有几行,每行有几个,共有几层,相乘得出来的。

师:数的好,数的有策略。(板书:数)。

【设计意图】认识到规则的几何形体,可以利用“数”小方块的方法比较体积大小。学生不同策略体现,渗透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学生手中由12块小正方体拼成的不同形状的几何形体,感受到体积相同的物体,形状有可能不同。

(3)师:大家猜测一下,老师手中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形体和刚才12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哪个体积大?引导学生思考仅仅通过数量比较体积的大小是片面的,还要注重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是否一致,从而体会体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试验演示得出不同物体集体大小比较的不同策略。希望学生对物体体积的感受逐渐丰满、立体。

1、明确容器的概念。

师:(教师指一指桌上的托盘)请大家看看,这里有容器吗?

生:水杯、保温杯、空盒子都是容器。

师:你身边还有容器吗?

生:教室是一个容器。……。

师:这些都是可以容纳物体的物体,它们都是容器。

2、明确容积的概念。

师:(教师出示一个塑料水杯和一个保温杯。)大家猜猜哪个杯子盛的水多?

生1:保温杯的体积大,所以保温杯盛的水多。

生2:看里面,容器内部空间大,容纳的水才会多,所以塑料水杯盛的水多。

师:两个观点,到底谁正确呀?谁有好办法?

生:给一个杯子倒满水,倒到另一个杯子中,看一看水是否溢出来。

学生演示:给塑料杯倒满了水,把水倒到保温杯里,水溢出来。

生1:老师!塑料杯的容积比保温杯的容积大。

生2:两个杯子的容积不一样,塑料杯的容积大,保温杯的容积小。

生3:物体的体积大,并不能说明它的容积就大。

师:什么是保温杯的容积?塑料杯呢?

生:保温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保温杯的容积。塑料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的体积就是塑料杯的容积。

师:什么是茶叶罐的容积呢?氧气罐的容积呢?

师: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容器的容积。(教师板书)。

师: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只能是水吗?如果不是,举例说一说。

生:可以是液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

师:“所能容纳”是什么意思?

生:“所能容纳”就是“最多能容纳”,再多一点就冒出来了。

【设计意图】用直观演示法和谈话法,让学生认识固态、液态、气态的物体都是有体积的,知道什么是容积并重点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丰富学生对于体积实际意义的认识,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容积和体积有何不同?举例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想法,教师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和联系,一个指外部空间的大小,一个指内部空间的大小;有的物体有容积,有的物体没有容积只有体积;体积大的物体容积不一定大。

师:这节课我们一直在研究什么呢?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习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设计的思路是“认识容积――学习容积计算――认识容积单位”,学生在观察教具中认识容积的意义,再让学生想一想要求木盒的容积就是求哪里的体积?它要怎样计算?通过自学知道容积的单位以及它和体积单位的关系,最后在练习中学会容积的计算。是按照教材思路处理的,和学生的生活环境距离比较远,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应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能不拘泥于教材,有时要能突破教材的束缚。于是我又尝试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

再观察这个空间是什么形状的,把你观察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绝大部分同学观察出空间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就把空间转化成了图形。通过这一步,这时学生其实已经知道计算容积的方法是用计算体积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体验到自我的力量,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再计算出盒子的容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单一地呈现例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自学书上的容积单位知识后,小组交流并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再在班上交流……,最后布置学生在课后到超市调查标有容积单位的商品和它的容积是多少,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这一设计在另一个班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根据测量解决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课外调查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认识数学及掌握数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在实践中、交流中轻松地学习。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更贴近学生实际。例如课本上是在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后学习容积的计算的,而在后面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的空间形状,再动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这就变成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19—20页的例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五的第1—4题。

1、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等活动,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2、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提高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这节课的内容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些体验,没有什么知识基础,正确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对学生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要非常重视这节起始课的教学。

例6主要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验体积的意义。

第一层次,让学生感知桃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间;

第二层次,让学生感知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第三层次,通过操作,来推理验证对三种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

有了这三个层次的活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第一,要将操作的过程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进行观察思考。

第二,在每一次操作时,要提醒学生看清操作前的状态和操作后的结果。

第三,在操作过程中,要适时地提出问题,以启发学生结合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在思考中不断丰富对体积意义的认识。

例7的教学要紧紧抓住体积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自然过度到容积的意义。

教学例6。

1、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边操作边讲述:请同学们看,这里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左边的盛满水,右边的放了一个桃。

提问:同学们先预测一下,如果把左边杯子里的水倒入右边的杯子,结果会怎样?

学生猜测后提问:那谁来倒一下试试。(学生倒)。

提问:结果和同学们预测的一样,那谁来说一说,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

引导学生说出:原来两个杯子装的水是一样多的,现在放进去一个桃子,杯中有一部分空间被桃占去了,能装水的空间就少了。使学生体会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讲述:实际的结果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试试。让一个学生到前面倒水(老师只给学生一个杯子)。

提问:怎样验证呢?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两个杯子能装的水同样多,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看见还有大有小。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个水果越大,所占的空间就越大。相反,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水果越大,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反而越小。

提问:通过刚才的3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是占有空间的,一个物体越大,它占有的空间就越大,反之,一个物体越小,它占有的空间就越小。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感受到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还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小黑板出示体积的含义)。

提问:你能举例比比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吗?

学生自由说,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物体越大,它所占的空间越大,体积就越大;反之,体积就越小。

教学例7。

讲述:左边的书体积大,说明左边的书盒子容纳的体积大,右边书的体积小,说明右边的书盒子容纳的体积小,可见,不同的盒子,容纳物体的体积也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板书课题:容积小黑板出示容积的含义)一个容器所容纳的体积越大,它的容积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提问:那么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完成“试一试”的题目。

学生的方法可有多种,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最简单可行的。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

四、巩固提高。

完成“练一练”的题目。

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示意图直接进行判断,引导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去分析原因。

提问:左边杯子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右边的呢?

第2题。

让学生根据容积的含义进行解释。

完成“练习五”的第1~4题。

第1题。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它们都是由同样大小的8盒饼干堆成的,所以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也就一样,因此体积也就相等。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物体的体积与它的形状没有关系,只与它们占有空间的大小有关。

第2题。

学生回答,让学生明确,同样多的饮料,倒的杯数越少,说明每个杯子的容积越多。

第3题。

事先让每个学生准备12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

让学生根据要求逐题操作,同桌互查。

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什么,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容积是指里面的空间,四周的厚度应排除在外。而体积是指整个盒子所占的空间,四周的厚度也包括在内。

五年级数学课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并很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说。从表象抽象出概念,在教学容积单位以及它们的关系时,让学生多观察感知。因此本节设计以学生观察、动手实践为主,感受升和毫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2、掌握升和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3、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容积概念的探究与理解过程。

2、通过比较明确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区别与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探究意识。

2、培养小组合作意识,体验合作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观察表述,实际操作演示。

学法: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学生:贴有商标的各种饮料瓶,药水瓶,家用油壶,牛奶袋,果汁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体积单位有哪些?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填一填:

2.04m3=()dm3()dm3=1cm3。

1400cm3=()dm31.2m3=()dm3=()cm3。

(设计意图:复习是为了为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习做铺垫,为单位换算提供方法)。

大家练习做得很好,相信大家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今天的新知识会掌握得更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理解容积的概念。

1、观察发现,引出容积。

出示长方体纸盒:什么是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体积?打开盒子,你发现了什么?(空的)可以放什么?(学生说一说)我们把这个盒子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盒子的容积。

出示墨水瓶:指出墨水瓶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墨水瓶的容积。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容积的含义。

利用你准备的学具来说说,什么是它们的容积。

3、什么是容积呢?

像粉笔盒、墨水瓶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引导学生由表象抽象出概念,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加深了。)。

4、容积和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你能说说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区别:体积求的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外部)。

容积求的.是物体所能容纳空间的大小。(内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体积和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三、认识容积单位以及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1、明确计量容积使用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认识升和毫升。

a、观察学具,看看你所带的物品上所标示的净含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汇报:发现它们的单位都是(l、ml),而且这些东西里边装的是液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认识容积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b、在计量液体的体积时,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l)和毫升(ml)并板书。当遇到液体体积很大时,例如:计量蓄水池里的水的体积,就用立方米。

c、指名说说你所带物品的容积是多少?

3、探究l、ml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你们想知道l和ml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吗?请大家认真观察。

(1)介绍量杯,观察1l的刻度线,并往里边倒入1l水。感受1l的大小。(由于纸盒自制,要盛水需套塑料袋,倒水时需要边倒边解释,由于水的张力使塑料袋紧贴纸盒四壁。)。

(2)出示装有1ml红墨水的注射器,观察并感受1ml的大小。

(3)演示操作:

将1毫升水挤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中,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你的发现,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看得更直观,不仅感受了1升和1毫升的大小,并使得升和毫升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化抽象为直观形象,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4、研究l与ml的关系。

1l=1000ml。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5、估算1l的大小。

(1)小组活动: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估计一下一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杯水大约是1升。

小组活动,交流汇报。

(2)倒入量杯,验证估算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估算大约几杯水是1l,之后倒入量杯证实学生的估计。再次真实地感受1l的大小。)。

四、拓展延伸。

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品上标有升和毫升?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回归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五、练习巩固。

1、完成答题。

纸上练习一。

填一填:

一瓶钢笔水的容积是60()。

摩托车油箱的容积是8()。

一瓶矿泉水的容积是600()。

运货集装箱的容积约是40()。

微波炉的容积是45()。

集体订正、纠错。

2、完成答题纸上练习二。

化一化:

4l=()ml4800ml=()l。

2.4l=()ml500ml=()l。

785ml=()cm3=()dm37.5l=()dm3=()cm3。

8.04dm3=()l=()ml2750cm3=()ml=()l。

你能说说是怎么换算的吗?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交流学习所得。

七、板书设计:

容积像墨水瓶、粉笔盒、教室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和一般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

容积单位计量液体:升(l)、毫升(ml)、立方米(m3)。

它们间的关系:1l=1dm3。

1ml=1cm3。

1l=10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