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热门红色革命经典电影观后感(通用14篇)

热门红色革命经典电影观后感(通用14篇)

作者:韩ll 热门红色革命经典电影观后感(通用14篇)

奋斗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我们对待困难和挑战更加坚定和勇敢。我们应该在奋斗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动力。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

星期日,老师带我们去龙城影院看《长津湖》,看完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讲述了,1950年是朝鲜有记录以来最冷的一个冬天,最冷温度为零下54度,志愿军第九兵团伤亡19202人,冻死4000余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坚强和不畏强敌的战斗精神,打退的美军最精锐的部队,收复了“三八线”。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雷排长,在美军飞机放出标识弹时,他为了不让战友们受伤,开车把标识弹送到美军总部,结果在路上,被敌军用大炮把车炸翻了,车把腿压住了,最后英勇牺牲了。

在生活中,雷排长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应该像雷排长一样,从小立下志向,从现在做起,长大为祖国做贡献。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的懒惰,我要努力学习,向优秀的同学学习,多练习,记单词,这样,我相信我可以克服懒惰这个坏毛病的。

我们今天的大好河山繁荣昌盛,是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

红色革命电影观后感范文

光阴似箭,现在党已经90岁了,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现在雨过天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才是甜。

当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看完《建党伟业》才明白,当初党的诞生,就是为现在的和平而建立,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一群外国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拍中国的历史大戏,这是一种国际主义精神。173位明星倾情演绎了90年前那波澜壮阔、历史意义又极其深远的一幕幕。

在“数星星”的同时,我被北大“新文化与旧文化”的激辩场景所感染,被“五四运动”的宏大场面深深震撼,甚至热血沸腾,在走出影院后,情不自禁去翻阅党史。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需要重新走进历史,重新在历史中汲取力量的源泉。从重大历史事件中寻找自己的坐标系,激励自己,寻找自己的青春动力。我看电影很少流眼泪,可是这部片子,却总让我的眼睛湿湿的,最后当12位共产党人一起低声唱着《国际歌》的时候,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真实的看到了那些革命先烈是怎么一步步艰难的走过来的,也清楚的了解了我们的党是怎么从稚嫩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让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了全新以及直观的了解,每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都被演员活生生的演绎出来,他们的精神和信念感动着我们,一种久违了的青春的冲动澎湃在我的胸中。真的很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体内的热血又沸腾了,让我们对信仰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是的,为了心中的信仰,革命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不怕流血牺牲,为了建立新中国,他们甘愿赴汤蹈火!

真的很感谢先辈们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建立新中国!真的很感动先辈们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这部青春热血电影,让我激情万丈,也让我为之沸腾了!我想发自肺腑的喊出来:中国共产党万岁!

红色革命电影观后感范文

看《地道战》感言历史是一本古老的手册,上面堆满了灰尘。轻轻地一吹,《地道战》就在我的眼前。

它讲的是一群农村人在1946年厌恶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犯,所以不甘心受侮辱的中国人挺身而出。拿起了枪,就意味着有可能战死沙场,也有可能遍体鳞伤,但他们毫不畏俱,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一想到不能硬拼只能智取,所以采取了地道战。后来中国大获全胜,战胜了日本。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影评

正值八一建军节,各大院线电影上映,因为节日特殊所以偏主旋律的电影受到追捧。其中根据“大连7·16大火”改编的反映消防员英雄事迹的《烈火英雄》和反映党的古田会议的《古田军号》表现抢眼,目前上映首日,《烈火英雄》累计票房已经超过了1.04亿,而《古田军号》也有近350万的票房入账,尽管票房不如《烈火英雄》的零头,这样的成绩在主旋律影片中的表现也称得上是可圈可点。

不同于《烈火英雄》的超豪华阵容,《古田军号》各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题材过于红色不受年轻观众青睐,男主角毛泽东饰演者是名不见经传的王仁君,整体投资少。不过因为导演是陈力,这部《古田军号》又称得上及格。

放在红色影片的范畴中来谈,制作还是不错的,有年代电影质感。电影符合陈力导演的一贯风格,有比较细腻的任务感情线描写。与陈力导演另一部电影《血战湘江》不同,《古田军号》并没有大量的战争场面,但从另一条感情线进入观众的心里也同样成功!

全片最有活力、最亮眼的部分,就是王仁君饰演的红四军毛委员与王志飞饰演的朱军长经常意见不合而吵架,刘智扬饰演的陈毅则在一旁当和事佬,这些斗嘴的戏码明显是导演有意为之,王仁君等人的演绎很精彩,这样拉近了与当下观众的距离,增加了电影的亲民效果,也略为缓解了片中历史过度的沉重感,增加了观赏性。

故事情节既有真实事件,也有些我们不了解的人物故事,例如胡兵饰演的刘安恭,对大多数观众是在看了影片之后才了解这样一位承担历史重任的人物,而且胡兵是首次饰演历史人物,成熟而又严谨的演技下证明了他的实力!当然,故事的叙述上比不过大片的细腻精致,但基本讲好了一个故事,看完电影能够清楚地了解古田会议始末,影片并不无聊,这就是红色影片最大的成功。

其他方面则还是落于红色片的窠臼了,电影采用穿插性的方式,还有旁白式的方式来开展剧情,对电影的连贯性有影响,而贯穿始终的画外音旁白也显得聒吵与多余,为数不多的战争场面显得廉价而低级。此外,主角的配音非常尖锐刺耳,让观众容易出戏。

不管如何,陈力导演的红色影视剧还是值得一看的,毕竟代入感很足,言之有物。

2019《古田军号》观看有感。

电影《古田军号》能够让我们缅怀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追忆红色政权从哪里来,对于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古田,在人民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们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是我军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是新型人民定型的地方。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曾先后7次来到这里。时至今日,面对改革建设,习近平主席仍呼吁大力倡导“古田”会议精神,谨记老一辈革命思想。

古田见证了人民建立之初的一无所有到获得人民的认可和如今的强大,见证了队伍思想的发展、不断成熟,见证了政治建军的可行性与前瞻性。虽古田历史已然难寻,但“古田”精神却随岁月长河流淌至今。纵观习近平主席几次关于建设和慰问系列讲话中,不难发现政治建军始终是他强军战略的第一部署、第一要素。可见“古田”会议精神所提出的政治建军对建设发展的影响以及历代国家领导人对其的重视。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格局的日益更变,经济文化的不断冲击,国防成了跻身世界前列为国保驾护航的决定性因素,而国防实力的有望提高依赖于人民的良好发展。人民被寄予如此厚望,是至高荣耀,更是不容懈怠的责任。

卓越的思想政治是凝神铸魂的根本、基础、前提要素。无论何人,身处何地,理应牢记历史,时刻鞭笞自己,“古田”精神不可丢。

我们一定以观看《古田军号》为新的起点,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我们要全力组织好影片的宣传推广,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都来了解这段烽火硝烟的历史,让“古田军号”在衡水大地永远嘹亮,集结起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的磅礴力量。

2019《古田军号》观看心得。

看了电影《古田军号》后很震撼,感慨良多,看到很多熟悉的场景,从丁屋岭到文昌阁到廖氏宗祠。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应当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工作在古田的青年铁警,我们更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以革命先烈为榜样,自省自励,牢记党的光荣历史。

电影《古田军号》的初衷是为了和当代的青年人保持同样的语境,给他们有更多的代入感,从而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通过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使命与初心,进而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作为一名八闽大地的青年干部,来自苏区老区的基层干部,要学深悟透新思想,弘扬优良作风,敢于担当作为。

坚定理想信念,加强自身学习。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始终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着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注重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果,真正做到学深学透、全面领会、深刻理解。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弘扬优良作风,做到求真务实。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古田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福建古田是我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我们要从古田会议精神中汲取养分,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传统作风。带头执行,率先垂范,深入基层一线,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真正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提高工作的执行力,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改善工作方式方法。

压实工作责任,勇于担当作为。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从群众所想、所急、所忧的小事入手,在干部群众中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更应该立足本职工作,强化责任担当,以更加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推动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继承和发扬古田会议精神,有利于推荐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利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回望,我们不忘初心;前行,更加牢记使命。

古田,闪烁着光辉的历史,在寂静的小镇静静地流淌。那历史的回声,激荡在小镇的上空,从小镇飞越群山丛林,光芒千秋。

2019《古田军号》观看影评。

影片取材于1929年古田会议前后的一段经历,用真诚的艺术表现和创新的手法,以一个红军小号手的视角,讲述了红军从井冈山突围到闽西期间,年轻的革命领袖带领年轻的红军,在绝境中探索真理,开辟了中国革命成功的非凡历程。影片并没有回避90年前那段峥嵘岁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革命老前辈为了共同的信仰,为探索革命真理而发生的情感冲突,并经过激烈的冲突后形成思想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和新的基础上的紧密团结,这也让整个影片更加丰满,更加立体。

这部影片改变了我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偏见,让我知道原来革命电影也能激情生动、诙谐幽默、富有现代气息,很符合我们年轻人的口胃。作为90后,我们没有经历那个峥嵘苦难的岁月,它让我们非常直观的了解了当时红军的境况是多么的艰难,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由毛泽东主席倡导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警,我们要认真学习古田会议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尽心尽力地干好本职工作,并且我们有责任传承好、发扬好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使命担当,积极为革命老区的平安稳定保驾护航,奉献我们的青春和力量。

2019《古田军号》观看体会。

《古田军号》这部电影以红军小号手孙子的视角讲述了革命前辈在艰难的岁月里所坚守的初心,展现了在国民党围剿下毛主席对革命道路的坚定,体现了一种红色文化及红色基因的传承。这部电影里的主旋律就是传承,是信念的传承,道路的传承,作风的传承。

在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龙凳舞,龙凳舞是福建等南方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普遍存在于南方一些盛大的活动。影片的开始以龙凳舞引入故事,毛主席站在人群当中,崭新的龙凳舞与长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跨越时空的安排心思非常的巧妙,包括影片中毛主席卸任前委书记转移到其他地区,人们舞龙凳欢迎,这时整个画面偏暗色系破旧的龙凳让人感受到历史与沧桑,龙凳舞的插入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感觉历久弥新,带着我们回溯历史感受炙热的革命情感。最后朱毛分开作战,朱德挥一挥手中的板凳与毛主席告别,一条板凳里蕴含了太多,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吵不散的革命友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是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刘安恭作为中央特派员来到红四军的队伍中,苏联作为当时的“老大哥”十月革命的胜利虽然振奋了很多共产党人的士气,但是照搬苏联的一套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电影中毛主席与刘安恭作为一个矛盾点,故事的发展过程与结果也就是我们道路选择的结果。毛主席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深入到工作的内部,了解实际情况,尊重事实规律,我们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道路,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传承好我们的中国道路。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影片中,毛主席的一句话非常引人深思“你们要清楚你们是在为谁打仗”,直到现在这句话还在耳边回响。队伍士兵殴打百姓,就关禁闭加强演练,殴打俘虏就让士兵伺候俘虏照顾俘虏的起居。毛主席始终把队伍作风问题思想问题当作带队伍的重中之重,定规矩,讲章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团结群众也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制胜法宝。电影中出现的官僚作风,流寇主义,形式主义,这些问题追根溯源就是一部分人忘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无论什么时期,我们都应该以人民满不满意、答不答应、拥不拥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争取做到“五个过硬”,答好时代的卷子。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安平的台城精神,红色因子生长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成为我们的骨血,铸就我们的精神。军号在一代代的传承,嘹亮的军歌,是对我们英雄的赞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产党人的责任就在一丝一粒,一厘一毫之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要落在实实在在的小事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在一代代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红色革命电影观后感范文

“立刻处决!”

随着绞索的落下,李大钊和其他二十余名共产党员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就在几天前,国民党反动派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公然破坏“国共合作”条约。霎时间,北京的空气中布满了恐惧的气味,李大钊不幸被捕。电影《革命者》,在李大钊的回忆中缓缓展开了序幕。

李大钊在一片黑暗中回忆着之前的日子:俄国暴徒将报童推倒在地,对着他开了一枪……几个巡警在殴打着自己的同胞……几个外国人朝黄包车夫投去了不屑的目光……巡警向他和游行反抗的学生开枪……国民党反动派公然破坏“国共合作”……不能再容忍下去了!就算会被逮捕,就算会被处决,那又何妨?他带领众人抗议,与工人一起劳动,和农民一起秋收,向众人讲述中国共产党的绿色作文网理念,甚至,和孙中山讨论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区别。

虽然李大钊的生命很短暂,但他用奋斗的一生,让更多黑暗中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他就是一个精神领袖,让危难中的中国人民相信,共产主义的伟大信念一定能实现!

尽管那个艰难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也依然也无数愿意为国家付\\出一切的英雄,他们有守卫边疆的战士,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保护人民安全的特警……每个人都在努力着,为了不同的目标而努力着。

我们的国家现在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但我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每个努力都不会白费。正是因为大家的努力,中国人民与新冠疫情的斗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在一代又一代精神领袖的指引下,中国人民一定能战胜更大的困难,取得更多的辉煌!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

《长津湖》这部影片主要是讲时期发生在长津湖一带的一场名叫“长津湖战役”的战争。看完这部战争史诗般的影片,我的内心感受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震撼”。

我震撼于一张脸的凄苦与不舍。这是九兵团七连连长伍千里母亲的脸,这是一张刻着不舍、不想让儿子去战场的母亲的脸。战争已夺去了她大儿子伍百里的生命,而她二儿子伍千里刚回来又要归队去打仗。她舍不得,不想让二儿子去,她也担心二儿子又回不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我震撼于三个画面的感人至深。零下四十度,极寒的天气,美军部队吃着美味的食物,而我们的战士一天仅有一个土豆,这土豆硬得将战士们的牙齿都硌坏了,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七连战士以苦为乐,令我感动不已。最后一战,美军这个称霸全球的北极熊团,投了个标识弹,雷公为了掩护大家,让大家脱险,他把标识弹挖出来并开车送到无人的地方,此时,他全身被标识弹炙烤,血肉模糊,看到这里,我泪如雨下。雷公的牺牲自己、保全连队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电影的最后,美军空军在撤退的路上发现了中国军队,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的阵地上,他们以战斗队形散开,人人都是手执武器的姿态,怒目注视前方,没有一个人向后,坚持到最后一刻,他们是人民军队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冰雕连”。美军空军部总指挥员看到这一幕,摘下手套,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并说了一句:“我们永远不可能战胜这样的军队。”为了保家卫国,战士们前仆后继,英勇无畏,赢得了所有人的敬重,向所有志愿军战士致敬!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生逢盛世,我们享受着新时代的和平阳光,我们将砥砺前行,书写新时代的奋斗华章。

红色革命电影观后感范文

学院组织我们看了一场爱国电影——《金陵十三钗》。

整场电影的环境和氛围都极其压抑。日本军人满南京城的屠杀。它讲述的是旧中国弱势群体在那个年代的悲惨遭遇:14个教会学生,14个秦淮妓女,一个神父的养子和一个洋人殡葬师,一起出现在了一个天主教堂。

这部电影拍的十分细腻,妓女丰润扭动的翘臀、洋教士与妓女的调情、孟父亲压抑的伟大的父爱,李教官的隐忍痛心,妓女为救女孩不顾生死的血脉情……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是一场无声的控诉。它想要宣泄,想要为所有的希望、所有的爱找一个出口。什么能够让难区人民逃离南京,什么能够带领大家躲避战争?然而,在那个年代,有的只是残酷。但是,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还有一样东西:民族情。

从演员上,最让我称奇的便是贝里斯蒂安的演技,《金陵十三钗》是先在外国首映的,洋人们对这部电影的反响并不高,因为他们不懂得这种情怀,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妓女就比学生低贱,不懂得牺牲,不懂得隐忍。但是克里斯蒂安懂了,从一个贪财嗜酒的洋人殡葬师蜕变成为一个为灵魂祈祷的神父,他都演的淋漓尽致,看着他为十三钗祈祷的背影,我真的愿意相信世界上有上帝,愿意相信最后的最后,大家都平安无事。

而从内容上,对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十几个国民党军人在即将走出南京城的时候为了保护一群逃亡的教堂女学生果断的扳动了枪膛,发生了激战,学生走了,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却引来了坦克,十几个人太渺小了,但是面对敌人的坦克,他们没有办法,唯一的就是用人的身体带着手榴弹去近距离炸毁,一个小编队,没有防弹衣,只有浸泡过水的被褥,一条直线,前面的人一个一个倒下,最后一个炸破手冲击到了坦克的面前,整个场面一直有枪声在回荡,教室一片安静。就是这几个小人物,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和很多军人一样,他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一种大爱,军人特有的爱。

这个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是那群从“秦淮河”躲出来的风尘女子,谁说妓女无情,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不错,她们是有自己的私心,进了教堂就找最安全的地方——地窖,但我想,那只不过是在那种情况下的本能反应。她们同样也是有爱的,豆蔻为了为浦生弹奏一手《秦淮景》,不惜冒险,用生命与尊严做赌注,只为找回缺失的四条琵琶弦……更加可贵的是,这群被人们一直瞧不起的“妓女”却个个穿上女学生的衣服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日本兵的庆功会。她们害怕死亡,更不知道会面对什么,不知道结局,但是她们却勇敢地走上了军车,此时此刻对生命是一种震撼,她们或许有很多未完成的梦,或许没有机会去实现了,她们是伟大的,正是在大灾难面前中国人的抗争和救赎。这部电影感动了我们,让我们感到震撼,因为它融入了国家的命运,表现的是民族的精神。

爆炸的炮火中,有美丽的五色花随着硝烟飘落,花儿落在地上,牵起一片轻轻的叹息,唯独不变的是我中国儿女不屈的灵魂。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影评

这周,社区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电影——《闪闪的红星》。影片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使穷苦人民能够得到解放,他们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过着艰苦的生活。

故事讲述了在毛主席建立的冈山根据地,有一个勇敢的少年——潘冬子。东子的爸爸是一名红军。一次,他爸爸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必须做手术,医护兵给他做手术时他却坚决不用麻醉药,要把麻醉药留给其他更需要它的人用。手术中,他浑身都出着冷汗,但却没有哼叫一声,这可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的呀,多么坚强的意志力啊!东子的妈妈也是一名党员,她为了掩护正在转移的群众,置生死于度外,最终,在烈火中光荣牺牲了。

受家庭的熏陶,东子从小就机智勇敢,他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听到这首歌曲,我就想起了那些在战场上光荣牺牲的战士们热血沸腾的画面,我就恨不得也冲上去,把那些敌人全都杀个精光。

如今,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环境里,没有战火,没有血腥,我们还不好好珍惜?现在,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同学们,让我们好好珍惜这样的生活,把握机会,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当然,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样的美好生活就是谁换来的?是那些革命战士们的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闪闪的红星会永远印在东子的脑海中,它也时刻呼吁着我们支持共产主义事业,做一名新时代的小战士!

红色经典电影的观后感

连续坐在那里闭着眼睛也要等完,因为我不希望有头无尾,终于就这么着完了,看完了。

看的是什么,看的是电影《长征》……

无论怎样都压抑不了心中的震撼,或者说是感动,心酸,这是一种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心情。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中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省。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更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慢慢长征路,是血肉铸成的。

长征是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一曲悲壮的交响乐。

长征路上,硝烟弥漫,血肉模糊,再稚嫩的生命在这样的氛围中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熏陶。少年红军王瑞一家四口全都参加了长征,湘江之战的惨烈炮火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过彝区时失去了他的'姐姐,姐夫牺牲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新结交的彝族战友达尔火捐躯于泸定城头,连长为了救他坠下悬崖。苦难与艰险刺痛并磨砺着少年的心,这是怎样的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又是怎样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经历?也许只有他才能真切的感受。

现在的我们,上网玩游戏通宵达旦,上课迟到,攀比炫耀等等。是的,或许我们觉得这样子很幸福,但这仅仅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扪心自问我们学到的知识有多少,心虚了吧。或许年轻的我们会迷途,会不知所措,就像红军当年那样不知往何走,但请不要轻言放弃,只有不动的目标最容易被找到,“学习时的痛苦是短暂的,学不到的痛苦才是终生的”,在我们这个最需要知识的时期浇灌的时候,或许为了将来的胜利我们要静静的沉寂、蓄势待发,但请不要怀疑自己的价值,往哪走,跟着走,跟着党走,用党先进的思想不断武装自己,承担起我们背负着铁的使命——振兴中华民族。当然我们不用流血也不用牺牲,但我们却要以铁的意志来要求自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继承和弘扬长征的精神,才能完成我们的使命。

长征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克服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的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今我们生活在他们为我们创造下的和平年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把《长征》的精神用到学习、生活中,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奋斗。

作为一名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迎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

看了电影《太行山上》后,感受着血腥惨烈的战争场面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人性正义与邪恶,坚忍与残暴的激荡,我们重温了六十多年前那段历史。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卫这片热土浴血奋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我们也经受了一次弥足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部影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军官在奄奄一息的时候,望见一个日本军官在肆意的杀害我们的战士时,他努力使自己站起来,举起手中的刀向那个日本人砍去,没有想到却被敌人从后背插了一刀,鲜血猛地溢了出来,他再次倒下,又再次站起,手颤巍巍的举起,载着八路军对日本人的深仇,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大恨,使劲向那个日本军官刺去。把中国人对日本人的仇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我不禁为那位军官气吞山河的壮举所感动,从心底里为他叫好!因为有了无数个像这位军官的英雄壮举,才创造出我们这天的幸福、安逸的生活,这时,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阿!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这些无名的战士前仆后继、战死沙场,就是为了自己祖国能够和平,为了家人、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他们不惜抛头颅,撒热血,艰苦抗战,誓死保护国家,时刻把国家利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事迹让我们感到多么骄傲和自豪!

如今我们过着平静的生活,可谁曾想过美满的生活是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而许多人却不好好地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想到我自己平时碰到一些小困难,就灰心丧气地总想依靠别人。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我就想:“别费心了,明天去校园问问同学或老师不就……”;在家里,爸爸妈妈让我帮忙干点家务活,我也总是厚着脸皮不去做,总想能靠多久算多久,再说爸爸妈妈也拿我没办法,只好自己动手了。日久天长,我变得既懒惰又胆小,干什么事都没有信心,比如去年校园举行大队会,老师叫我上台讲家庭礼仪故事,刚开始我不去,老师不知做了多少的工作,我才上去,结果可想而知,给老师和班级丢脸了……在伟大的八路军叔叔面前,我是多么的懦弱和渺小阿!我必须要学习八路军叔叔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他们将激励我前进!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必须会有一只叫“中国”的雄狮响彻云霄,震惊全世界。

回首历史,我们要铭记;应对现实,我们要珍惜;展望未来,我们要奋斗。

《湘江北去》观后感。

这样一个黑白不分的年代,一批以润之为首的爱国青年发起了爱国求真的运动,他们练体魄,读新刊,充实自己的思想,犹记得他们于岳麓山下裸身沐雨,引吭高歌,壮怀激烈。救国救民可不是意气用事,需要武装思想,于是毛泽东,肖子生等热血青年到北京求学,经过了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接触,经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思考,他们逐步对救国有了更理性的理解。

毛泽东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动,已经能自我控制。透过对李大钊先生赠与的书籍的深刻研读,加上对广大湖南农村的社会调查,更加坚强了毛泽东的革命信念,他们反复思想斗争中决定俄式的发展模式最贴合中国的国情。只要主义真,砍头也不怕。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位秀丽而坚韧的女性――杨开慧。她是毛泽东最坚强而柔软的后盾。一身红袍,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在1930年,杨开慧被国民党捕捉坐牢,应对严刑拷打,她坚贞不渝,大义凛然: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杰出女性,很让我敬佩。

中国之革命,任重而道远。湘江北上,是一个历史的起点,中国命运的起点。正是湘江边的一批热血青年,感情求真,心怀黎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巨浪,坚信正义永存,光明永存。对此,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近代中国饱经耻辱,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觅神州我们为什么如此只为梦中的神州,只为驱除鬼怪,只为振兴中华。所以湘江北去仅是个开始,中华复兴之路仍在继续,你,我,还有千千万万的当代青年,加油!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

学院组织我们看了一场爱国电影——《金陵十三钗》。

整场电影的环境和氛围都极其压抑。日本军人满南京城的屠杀。它讲述的是旧中国弱势群体在那个年代的悲惨遭遇:14个教会学生,14个秦淮妓女,一个神父的养子和一个洋人殡葬师,一齐出此刻了一个天主教堂。

这部电影拍的十分细腻,妓女丰润扭动的翘臀、洋教士与妓女的调情、孟父亲压抑的伟大的父爱,李教官的隐忍痛心,妓女为救女孩不顾生死的血脉情……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齐,是一场无声的控诉。它想要宣泄,想要为所有的期望、所有的爱找一个出口。什么能够让难区人民逃离南京,什么能够带领大家躲避战争然而,在那个年代,有的只是残酷。但是,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还有一样东西:民族情。

从演员上,最让我称奇的便是贝里斯蒂安的演技,《金陵十三钗》是先在外国首映的,洋人们对这部电影的反响并不高,因为他们不懂得这种情怀,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妓女就比学生低贱,不懂得牺牲,不懂得隐忍。但是克里斯蒂安懂了,从一个贪财嗜酒的洋人殡葬师蜕转成为一个为灵魂祈祷的神父,他都演的淋漓尽致,看着他为十三钗祈祷的背影,我真的愿意相信世界上有上帝,愿意相信最后的最后,大家都平安无事。

而从资料上,对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十几个国民党军人在即将走出南京城的时候为了保护一群逃亡的教堂女学生果断的扳动了枪膛,发生了激战,学生走了,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却引来了坦克,十几个人太渺小了,但是应对敌人的坦克,他们没有办法,唯一的就是用人的身体带着手榴弹去近距离炸毁,一个小编队,没有防弹衣,只有浸泡过水的被褥,一条直线,前面的人一个一个倒下,最后一个炸破手冲击到了坦克的面前,整个场面一向有枪声在回荡,教室一片安静。就是这几个小人物,没有人明白他们的名字,和很多军人一样,他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一种大爱,军人特有的爱。

这个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是那群从“秦淮河”躲出来的风尘女子,谁说妓女无情,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不错,她们是有自己的私心,进了教堂就找最安全的地方——地窖,但我想,那只但是是在那种状况下的本能反应。她们同样也是有爱的,豆蔻为了为浦生弹奏一手《秦淮景》,不惜冒险,用生命与尊严做赌注,只为找回缺失的四条琵琶弦……更加可贵的是,这群被人们一向瞧不起的“妓女”却个个穿上女学生的衣服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日本兵的庆功会。她们害怕死亡,更不明白会应对什么,不明白结局,但是她们却勇敢地走上了军车,此时此刻对生命是一种震撼,她们或许有很多未完成的梦,或许没有机会去实现了,她们是伟大的,正是在大灾难面前中国人的抗争和救赎。这部电影感动了我们,让我们感到震撼,因为它融入了国家的命运,表现的是民族的精神。

爆炸的炮火中,有秀丽的五色花随着硝烟飘落,花儿落在地上,牵起一片轻轻的叹息,唯独不变的是我中国儿女不屈的灵魂。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孔繁森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忙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西藏,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了西藏的建设中去。身为一名党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党的根本性质。从孔繁森这一名党员干部的身上,折射出了党无私奉献的光辉。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专门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可当他完成任务回到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父辈们的艰苦时代。一向是在党的呵护下健康成长,但这并不代表这我们能够忘记,能够舍弃这样的精神。国家的建设,党的建设需要我们,长大后我们应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羌族这一古老的民族对于国家民族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在羌族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了炎帝、大禹、李元昊等历史名人,生活在上世纪之初的安登榜是羌族英雄谱系中重要的一员,由羌族第一代导演艺兮执导的《红色土司》根据安登榜的真实经历改编,影片截取了安登榜1933年按照世袭制继任长官至1935年遭国民党伏击不幸罹难这一段时间,讲述了他被国民党所迫害、流亡到积极帮助红军征战的过程,是我国首部羌族革命英雄题材电影。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羌族就进入电影人的视野,1960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张辛实导演执导的黑白故事片《羌笛颂》,讲述了女红军董永贞率领羌族群众与国民党反动区长张华德和羌族反动分子陈泰保斗争直至牺牲的故事。影片以阶级斗争的叙事内核,参与到“十七年”电影时期国家民族文化记忆建构中。由韩万峰导演执导的《尔玛的婚礼》讲述了羌族姑娘尔玛依娜与汉族教师刘大川恋爱结婚,尔玛坚持按照羌寨传统习俗举办婚礼,大川却希望按照有权有势的姑妈的“旨意”在县城举办婚礼的故事。这是我国一部采用羌语拍摄的羌族原生态电影,影片探讨反思了现代文化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不同于前两部导演的汉族身份,《红色土司》导演艺兮是土生土长的羌族人,出于对民族历史的熟稔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导演选取了安登榜这一民族英雄作为表现对象,导演站在本民族文化的原点,以内视角的方式,回溯本民族历史、重构民族记忆。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红色土司》与《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同属于献礼片的影像序列,《我和我的祖国》以平民史观切入平凡人物的小故事,使得个体对于国家的记忆和情绪在潜移默化中累积;《中国机长》将对平民英雄的刻画融入灾难电影的类型节奏中,在对中国机长的礼赞中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土司》则是通过对民族历史的自省与民族英雄的影像谱写了献礼片的多彩乐章。

据史料记载,安登榜家族是明代嘉靖年间授封的羌族世代土司,安登榜年幼时已经能通晓羌、汉、藏三族语言,并且能用汉语作文赋诗;年少时喜欢钻山穿林,猎物打枪,并练得一手好枪法。但是《红色土司》并未将安登榜传奇化、神圣化,而是以历史在场的方式表述安登榜这一民族英雄。1933年8月25日,叠溪发生7.5级大地震,伤亡惨重,而此时国民党反动派罔顾人民安危,仍然强制纳粮征税、横征暴敛,欲“以夷制夷”,企图利用在羌人中具有威望的安登榜来敲诈勒索羌族人民,遭到了安登榜的抵抗。由此,安登榜遭到了国民党的通缉与追杀,在一次国民党对安登榜的围击中,红军解救了被围困的安登榜,本着报恩的心态安登榜帮助红军打击川军,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到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受到红军的感召,安登榜积极为红军筹粮引路、主动宣传红军政策,从“土司”成长为“红军战士”。

安登榜的成长与转变正是社会学中“卡里斯马”的编码过程,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卡里斯马是那些“特殊的、被设想为超自然的(在并非人人都能企及的意义上)身体和精神的天赋的体现者”,通过安登榜的“卡里斯马化”体现的正是共产党与红军的强大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影片并非单一的意识形态灌输式的歌颂红军、歌颂共产党;相反由于国民党的误导,安登榜对红军有着相当程度误解。影片通过对安登榜个人魅力的符码化来塑造卡里斯马典型,苏土司女儿兰巴泽妹妹加入红军的动力是来源于对“榜儿哥哥”的爱慕;各部落土司与群众积极为红军筹粮来源于对安登榜的信任与尊重,安登榜身上所体现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成为强化自身民族记忆与构建共同体的基础。正是这位民族英雄对于红军的主动皈依,从“土司”到“番民游击队大队长”身份的转变,通过微观个体的成长转变,实现了对红军的认同,承载了宏观国家意识形态。在影片结尾处,真正动人的并非是安登榜身中数弹的死亡景观,英雄的悲情化献身是叙事的升华,却失之常规。真正动人的是国泰民安之后政府对于安登榜的加冕,国家并没有忘却为之献身的个体;虚构影像中安登榜妻子在夕阳西下眺望远方,记录影像中安登榜妻子泪眼婆娑地拒绝讲述;在虚构/记录的镜头组接中,任何讲述者外在的怀念、尊崇远不及亲历者的深深的思念与伤痛;民族英雄溢出影像切实地存在于安登榜的妻子、儿子以及观影者的心中。

作为中国电影史中首部羌族红色电影、第三部羌族本土电影,《红色土司》巧妙自然地将羌族文化与影片叙事相结合。羌族文化五彩纷呈、摇曳多姿:羌族碉楼造型独特、巧夺天工;羌族刺绣图案丰富、色彩艳丽;“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音色清脆,带有悲凉之感;羌族释比文化奇特神秘,充满着浓郁的宗教气息,此外还有众多羌族独特习俗礼仪。不同于《羌笛颂》中对羌族文化的高度汉化,也不同于《尔玛的婚礼》对于羌族文化景观式的呈现,《红色土司》对羌族文化的表现则是融入影片的叙事进程中;安登榜世袭父亲之位,受命于民族安危之时,因此,对父亲火葬的仪式化呈现,悲怆的音乐、庄重的大远景也是在昭告作为民族英雄的安登榜的登场;对羌族舞蹈的表现并没有刻意的奇观化,而是与红军的约法相结合,与川军保甲制度场景相对比,民族舞蹈的融入更是体现了红军民族政策的深得人心;安登榜与妻子通过哀怨的羌笛互诉衷肠等等。在《红色土司》中,民族仪式不再是他者眼光下猎奇的民俗景观,而成为人物建构的重要手段,影片突破了少数民族电影常见“奇观化、平面化”等诟病,真正走向了“民族化、电影化”的共同体叙事。

少数民族电影应该如何参与到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中?影片《红色土司》以共同体美学的视阈,回望民族历史、将对民族英雄的礼赞与民族文化的表现融入共同体叙事中,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摹本。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

电影《红色土司》这部电影是我国首部羌族红色革命英雄题材电影,也是雪山草地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上的一份民族文化大礼。

电影《红色土司》由羌族导演艺兮执导,游大庆、德姬、多布杰、赵亮、楚布花羯、尔玛依娜等主演,可谓阵容强大。

《红色土司》由四川阿坝州州委、阿坝州人民政府策划和联合摄制的,它是一部现实题材作品、讴歌英雄的作品,也是阿坝藏羌各族人民坚守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成果。

《红色土司》讲述的是松潘县镇坪呷竹寺世袭羌族土司安登榜在1933年叠溪大地震发生后,亲眼目睹国民党政府不仅不设法救民于水火,反以各种名目强征捐税,使本就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广大民众苦不堪言。见此情形,这位富有良知的土司愤然带头抗捐抗税,由此触怒国民政府官员并遭到迫害。安登榜在逃亡途中幸遇红军营救,之后在红军和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毅然率众参加红军,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率众参加革命的少数民族领袖人物”,帮助红军顺利通过羌区,却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40岁。

这段故事的发生地阿坝州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驻留时间最长、面临困境最大、召开会议最多的地方,红军在这里完成了三过雪山草地的伟大壮举,与这里的藏、羌、回、汉各族民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被毛泽东主席誉为“牦牛革命”。

安登榜的故事不仅是一段红色佳话,更是一段珍贵无比的红色史料。电影《红色土司》不仅艺术再现了安登榜平凡而光辉的一生,更成为了永生难忘的红色记忆。《红色土司》是一部现实题材作品、讴歌英雄的作品,也是阿坝94万儿女坚持文化自信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成果。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

作为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影片,《地道战》上映已经整整四十年了。这部影片在几代人的成长过程中能够说是久演不衰,其原因何在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这天电影事业的繁荣,能够说是不无裨益。

要细究《地道战》青春永葆,魅力永驻的原因,我看主要还在其传统的“寓教于乐”的审美价值取向。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四十年来一向为人们所熟悉和传唱。

其次是《地道战》的“教”。孔子有“诗、观、群、怨”说,中国历来重视文学的教育作用。《地道战》的教育作用,即我们这天所说的社会效益又是什么呢一是让观众全面学习和具体了解当年地道战的作战方法(在科学高度发展的现代战争中,地道是否仍有当年的地位和作用显然值得研究);二是使这天的人们对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历史,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威力,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对我们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呼唤人们时时记住这段悲壮的历史,受到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在我们这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时,组织群众来观看这部影片,就有其更为重大的现实好处。

时代的发展也决定了某些一成不变的传统审美趣味的落后,再加上四十年前那种“左”的思维定势的制约,像《地道战》这样严肃的战争题材用类似轻喜剧的方式处理,淡化战争的残酷,淡化我方的惨烈牺牲和代价,对人物高大全的脸谱、程式化的表现,影响了人物的立体塑造,影响了人们对历史客观、全面的认识,这天看来,不能不说是影片的一些遗憾和缺陷。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老百姓有其喜闻乐见的东西。对于当今在汹涌的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困惑、迷惘的中国电影,如果能从自己幼稚年代产生的《地道战》等一批受到起观众钟爱的作品中,冷静地反思得失成败,认真地总结、扬弃,那么必定能走向清醒,走向成熟。

这周,社区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电影《闪闪的红星》。影片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使穷苦人民能够得到解放,他们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过着艰苦的生活。

故事讲述了在毛主席建立的冈山根据地,有一个勇敢的少年――潘冬子。东子的爸爸是一名红军。一次,他爸爸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务必做手术,医护兵给他做手术时他却坚决不用麻醉药,要把麻醉药留给其他更需要它的人用。手术中,他浑身都出着冷汗,但却没有哼叫一声,这可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的呀,多么坚强的意志力阿!东子的妈妈也是一名党员,她为了掩护正在转移的群众,置生死于度外,最终,在烈火中光荣牺牲了。

受家庭的熏陶,东子从小就机智勇敢,他用心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听到这首歌曲,我就想起了那些在战场上光荣牺牲的战士们热血沸腾的画面,我就恨不得也冲上去,把那些敌人全都杀个精光。

如今,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环境里,没有战火,没有血腥,我们还不好好珍惜此刻,我们要做的只但是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同学们,让我们好好珍惜这样的生活,把握机会,创造自己的完美未来。当然,我们永久不能忘记,这样的完美生活就是谁换来的是那些革命战士们的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闪闪的红星会永久印在东子的脑海中,它也时刻呼吁着我们支持共产主义事业,做一名新时代的小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