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通用19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通用19篇)

作者:温柔雨

制定好教学计划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体现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接下来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实例,供教师和同行们进行参考和对比。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一2》教学设计二

《大米的观察》教学设计二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使用放大镜观察大米,并能尝试进行提出分类标准并按自己的标准对大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大米观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2.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观察需要带着问题才能获得更多的发现。3.在观察中,能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认识几种常见的大米。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粳米、糯米、杂交米若干;科学文件夹与观察记录纸;白纸,牙签,放大镜,玻璃器皿。

一、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话题。

·生活中食用的大米都一样吗?

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大米?

(二)观察大米。

·请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堆米中有几类大米,把外形特征上相像的归在一起。

·交流观察、分类的结果,说说分类的根据——各类米的特征。

·在认识了各类米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这几种米——粳米、糯米、杂交米,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有关杂交稻的知识、说说袁隆平院士。

·进一步观察大米:提供一组80左右粒的`杂交米或灿米,里面有碎米、带黑点的米或霉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从米的形状或者颜色或者大小等方面给这些米分分类。

·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根据。

(三)课外作业。

·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大米的信息,了解更多大米的知识。

·去观察家里吃的大米,看看跟今天观察的哪一种比较象。

小学科学三年级《米饭的观察》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米饭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粮食;乐于参与讨论、交流,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意识到科学家队人类生活作出的杰出贡献。

科学知识:认识稻谷、糙米和大米,知道米饭是由稻谷加工而来的米做成的。

·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水稻的种子可以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用什么工具来观察比较好?(放大镜)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该怎么办?(记录)。

·引导学生观察稻谷。(6分钟)。

·交流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剥掉稻谷的壳看看。注:不要破坏稻谷的内部,想办法完整的剥出来。

·引导学生思考:壳有什么作用?

·比较剥掉壳后的米跟平时吃的米有什么不同?记录并请学生说一说。

·在学生比较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给学生有关糙米和精米的资料,了解种子的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把糙米加工成精米?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加工出精米来?猜想大米加工厂里是怎样加工精米的?

·引导学生说说米饭的来历,进行珍惜粮食的教育。

·课后做做精米发芽的实验;去家里或菜场、粮店了解一下我们吃的大米有哪些种类。

小学科学三年级《猜猜我是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方法能细致地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学会抓住特征进行描述,并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特征。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帮助别人和获得别人的帮助。

通过游戏进一步激发观察自己体形及五官的特征的兴趣。教学准备教师用具集体照片。学生用具白纸片、小镜子、记录卡片。教学过程 1.引入。

出示一张集体照片,观察照片中的人长得有什么不同?

我们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今天,我们就利用自己的特征来做个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称就叫做:猜猜我是谁。2-3分钟2.做游戏的准备。

集体讨论:

这个活动要做得成功,要让大家容易猜到是谁,要注意什么?

身体的哪些方面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特征?

交待游戏的程序:

(1)观察自己的体形和外貌特征,写在纸片上;

(3)在卡片的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4)推选几名游戏的主持人,轮流主持游戏;

(5)主持人、念卡片,大家猜猜卡片上说的是谁。

学生按游戏程序做准备。8-10分钟3.做游戏:

主持人轮流担任。

分组做游戏。

集体讨论:描述一个人的特征可以做游戏,还能帮助人们做什么?5-8分钟。

小学科学三年级《米饭的观察》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

·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板书:

一杯水的观察。

眼睛。

看:

没有颜色透明。

闻:

没有气味。

尝:

没有味道。

捻摸:

(不腻、粘)。

听:

好听(爽,脆)。

小学科学三年级《米饭的观察》教学设计三

科学探究:能使用放大镜观察大米,并能尝试进行提出分类标准并按自己的标准对大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大米观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2.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观察需要带着问题才能获得更多的发现。3.在观察中,能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认识几种常见的大米。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粳米、糯米、杂交米若干;科学文件夹与观察记录纸;白纸,牙签,放大镜,玻璃器皿。

一、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话题。

・生活中食用的大米都一样吗?

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大米?

(二)观察大米。

・请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堆米中有几类大米,把外形特征上相像的归在一起。

・交流观察、分类的结果,说说分类的根据――各类米的特征。

・在认识了各类米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这几种米――粳米、糯米、杂交米,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有关杂交稻的知识、说说袁隆平院士。

・进一步观察大米:提供一组80左右粒的杂交米或灿米,里面有碎米、带黑点的米或霉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从米的形状或者颜色或者大小等方面给这些米分分类。

・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根据。

(三)课外作业。

・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大米的信息,了解更多大米的知识。

・去观察家里吃的大米,看看跟今天观察的哪一种比较象。

小学科学三年级《米饭的观察》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米饭的主要营养成份是淀粉,淀粉遇碘酒会变色。

2、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思维推理能力、学会动手实验验证的训练。

3、通过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蜡烛、勺子、筷子)做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并不那么深奥,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可以随时研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会用工具研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了解米饭的主要营养成份是淀粉,淀粉遇碘酒会变色。

三、教学难点:

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思维推理能力、学会动手实验验证的训练。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材料准备:粳米、籼米、糯米、杂交米一份以及这四种米变成的米饭一份、淀粉每组各一小份、糖一块、碘酒、滴管每组一个、棉签、水、视频投影仪等。

2、学生材料准备:放大镜、筷子、长把勺子、蜡烛。

3、介绍淀粉的录像或课件。

五、教学过程及评价要求:

教学步骤。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一、比较米饭和米粒。

2、学生小组合作,试着把这四种米粒变成的米饭区分开来,并排列在深颜色的卡纸上,教师把部分小组的分类情况放到视频投影仪上,让小组代表向大家介绍为什么这样分的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做好启发引导。

本课在前五个单元的大量观察能力训练的基础上,本节课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思维推理能力、学会动手实验验证的训练。教师的教学方式:提示研究问题,辅导学生自己研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只做合作者、引导者,不当主角。

二、观察研究米饭的味道。

1、请学生仔细品尝一口米饭,说说米饭到底是什么味道的。

2、如果有同学说有甜的味道,就与糖的甜味进行对比,体会甜味出现的时间有什么不一样。

3、猜测:米饭变甜可能是什么原因?

4、介绍淀粉的录像或课件:淀粉在慢慢咀嚼时变成糖类的过程。

在教学米饭中的营养时,教师要作两手准备,如果学生中有人知道“淀粉”那就让学生来介绍,其它同学补充有关淀粉的知识,如果没有老师就将事先准备的资料介绍给学生。

三、对淀粉的观察。

1、淀粉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你们小组打算怎么研究呢?

2、小组商讨方案。

3、小组介绍方案。(如观察外表、加水搅拌有什么变化、加热有什么变化、加入其它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等。)。

4、小组实验,教师指导。

a、观察一小包淀粉。看看淀粉是怎样的。

b、把一些淀粉倒在铝汤匙里,加几滴水,调成稀糊状观察。

c、在蜡烛火焰上加热铝汤匙中的淀粉糊,观察并描述淀粉糊的变化。

d、在淀粉糊里滴一滴碘酒,观察发生的变化。

e、在米饭和饭粒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发生的变化。

f、小组讨论: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知道了什么?你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把你们的实验成果写在活动记录卡上。

g、小组汇报交流。

在活动、汇报交流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事先强调清楚活动要求,交流时采取小组集体上讲台交流的方式,并请其他小组提出“参考意见”,使学生养成注意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

四、课外延伸。

猜测一下:哪些物体遇到碘酒会发生变化?

小学科学三年级《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这节课较以前的《比较水的多少》也有了比较大的改进。应该说比以前更加的科学,探究的味道更加的浓厚。从猜测三瓶水的多少,到比较方法的讨论,再到制作自己的刻度杯测量,最后认识量筒测量。比以前多了一个自己制作刻度杯比较的环节,弱化了估计液体体积的环节,虽然这个活动是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思的活动。但估计液体体积对学生的帮助也很重要,况且结合教学实际,我觉得这么几个环节要在一节35分钟的课堂展开充分,难度也是非常的大的,因为还有作业。假如能够用充分的时间展开,那是好事,也是我所期待的。

实际教学中,我依旧是按照老教材的编排展开的教学,一节课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因为学期进度已在逼迫我不能再分课时了。我还是省略掉了自己再画刻度杯测量的这个环节。其实,去掉这个环节后,课堂时间还是很紧张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认识量筒这一新事物,花费的时间需要很多,要实际测量时间就更多了。在估计液体体积方面我也进行了充分的设计,花了5、6分钟时间来帮助学生估计液体的体积,我想这有利于让孩子建立毫升的这个体积单位,最后完成作业的时间还是很仓促的。

《比较水的多少》是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中的一个内容。教材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比较和验证水的多少,通过三个装有水的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瓶子进行比较,使学生的意见产生分歧,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二是比较多多少的问题,教材在这个问题的设计上,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比较水多多少的工具,然后通过教师出示量筒使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出水的多少。

根据这些内容,我将学习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能力为学习的主要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并在教学中体现科学学习理念。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我在导入时,创设了一定的情境,给学生出示两瓶水,让学生比较水的多少,从而引出本课的研究内容。而在课的最后环节拓展活动中,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容器可以用来测量液体,既让孩子把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也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课标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教学设计上,我力求以“探究”为核心,努力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预测”——“设计研究方案”——“探究实验”——“分析整理数据”——“获取探究结论”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与人合作,进行收集证据,整理证据。在活动一开始,学生就对3只形状、大小且装水的多少也不一样的瓶子中的水的多少产生争论。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猜测,然后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实验,接着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选择一种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实施,相互配合。最后进行比较具体多多少的实验,又是在上述方法中完成。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明白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明白实验的成功离不开与同学的协作,配合。整个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亲历探究。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观察、讨论、甚至争论。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以及尊重事实,用事实验证假设猜测的科学态度。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性实验,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份条理清晰、操作性强的实验记录表,通过这个记录表,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又能培养学生养成实验记录的习惯。三年级的学生因为年纪还比较小,所以在筛选实验材料时容易造成混乱,一方面,我要求学生通过填写实验表格明确各组需要的材料;另一方面,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选择实验的材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实验材料的浪费。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这节课由于学生的手、脑、口都动起来了,思维很活跃,有很多现场生成的东西,在面对学生的一些表现时,我还是觉得有点措手不及,一些教学环节处理得太粗糙了。比如让学生讨论比较水多少的方法的时候,还应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给学生准备更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此外,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还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课堂上流汗的虽然是学生,但对老师的综合要求其实是高了,面对学生生成的问题如何抓住有价值的内容加以引导,值得我继续探索和学习。

小学科学三年级《米饭的观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学会细致的观察,逐步培养对事物本质的合理猜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米与饭之间观察特征变化的兴趣;培养既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又能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科学知识:通过比较观察米粒和饭粒,了解两者的特征变化;初步认识不甜的糖类——淀粉,知道淀粉遇碘酒会变蓝色。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信封里分别装好米和饭,每组各一份,电饭锅中煮好米饭,塑料碗每组一只,汤匙每人一个,每人一杯温开水,淀粉若干。(学生2人一组材料,4人围坐)。

三、教学活动过程 。

·出示两个信封(里面分别装着米和饭),要求学生不用眼睛看,猜猜哪个装着米?哪个装着饭?而且要说出猜测的根据。

·学生交流猜测结果和根据。(软硬、干湿、气味、粘不粘、有无声音等)。

·打开信封看看猜测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并且评一评猜测的根据是否合理。

·打开信封之后,在引导学生还能通过其他方法找到饭和米之间的变化吗?(大小、颜色、轻重、容易变形、形状)。

·小结:猜测中所运用的观察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吃饭的时候米饭的味道。(如果学生说米饭的味道有咸、苦的时候,引导学生说说咸或者苦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在一时说不清米饭是什么味道的情况下,一起来尝米饭。(明确今天尝米饭跟平时吃饭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尝米饭——要求尝尝米饭的味道,并想好自己是怎么尝的。

·交流米饭的味道和尝的方法,分析部分学生尝不出味道的原因。(咀嚼的次数不够、品味得不够细心)。

·第二次尝米饭——要求第一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边尝边体会的甜味是大概咀嚼了多少下以后出现的;要求第一次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继续尝尝米饭的味道。

·交流“米饭甜味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和“第一次没尝出味道的同学第二次尝米饭的结果”。

·交流尝米饭的体会。

·引导学生发问:为什么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会出现甜味?·引导学生猜测“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看书等方法解决疑问。

·学生交流对“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认识,引出淀粉。

·教师出示淀粉(一生一包),请学生课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淀粉,下节课继续来交流、研究淀粉的情况。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一2》教学设计二

课题《观察身体》(1课时)。

教学目标。

过程、方法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人的身体。

能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感知人身体的特点。

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能通过语言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知道人的身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和谐之美。

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教学准备教师用具人体外形结构图、视频资料、残疾人图片(视频)。学生用具放大镜、皮尺、记录用纸、纸筒等。教学过程1.导入视频演示(或投影图片)。

通过观看录像,你发现人有哪些本领?

思考:人体的这许多功能与本领都和什么有关?(板书课题)2-3分钟2.观察身体的基本组成和外形特点。

我们来画一画自己。先想一想你准备画谁?画些什么?然后仔细观察一下再画一画。

说一说画了身体的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张贴人身体各部分分解图片,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图形并标出各部分名称。(课件展示)。

观察同桌同学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包括结构灵活、左右对称、长短粗细等),然后介绍给大家。8-10分钟3.体验身体对称及平衡的好处。

出示一张残疾人的图片(视频),说一说:图片中的残疾人在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体验:只用一只手拉衣服上的拉链。只用一条腿走一段路。

想一想:以前你遇到过哪些残疾人?怎样做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5-6分钟4.感知身体里面有什么。

先猜一猜我们的身体里面有什么?

你还能用眼睛的.观察来解决这些问题吗?那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小组交流。

学生分组观察,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议论、汇报。

教师在人体外形结构图上画一条中线,把身体分成左右两个部分,便于学生归纳总结人体左右对称的特点。

教师小结。

课后思考“人有许多的本领,这些本领和人体的特点有哪些密切的关系。”5-8分钟。

小学科学三年级《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溶液的多少,并明确必须使用同一标准。

·观察猜测:瓶子一样大的水位高就多。

·再加点难度,现在请你们比较一下,3号瓶和4号瓶,这两个瓶中的水谁多?谁少?

·瓶子不同,水位不同,谁多呢?实验验证·学生想办法:倒入同样的瓶中;画刻度;称重量;同样的杯子,比杯数;喝下去,比肚子大小;打孔,比谁先流完。

·汇报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

·我们以后在研究科学问题时应该选择什么的方法?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一1》教学设计一

・・     教材简析:《一定要争气》是六年制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叙述了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青少年时期立志为自己、为祖国争气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两件事,表现了自尊、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启发人们只有不畏困难,立下志向,并做出艰苦的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     文章两部分内容在结构形式上基本相同,是培养三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好材料。

・・     教学时数:两课时。

・・     第一课时。

・・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读书研讨重点段落,掌握方法引导领悟。

・・     教学过程。

・・     一、课前读话:

・・     指名简介童第周,教师表扬其学习的积极性。

・・     2老师也从网上搜集了童第周的材料,请看(出示课件介绍童第周生平并附照片)谈一谈你看后的感想。

・・     二、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检查预习。

・・     1。

・・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25课《做风车的.故事》,知道英国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做风车的故事,由于他讲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这件事使牛顿受到教育,从此发愤学习,养成了刻苦钻研的好习惯,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今天我们来学习童第周这位中国的大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经过努力学习,会有更多收获。

・・     2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注重“要”下边“女”字的笔顺,“争”字的中间长横要长。

・・     请大家齐读课题。

・・     3[出示有关生词课件]课前大家已预习了课文,这些词你会读吗?请自由读一读,你认为难读的词就多读几遍。

・・     教师分别检查2名同学读生词的情况。

・・     同学们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响亮。

・・     4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童第周为谁争气?

・・  &n。

小学三年级安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唱《春天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教学过程:《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里》是一首活泼优美的歌曲,深受学生的喜爱。学习时主要掌握好。

1、读读、拍拍节奏。

学习歌曲前练习进行朗诵,师指导学生读准、

拍好。

2、听唱歌曲嘀哩......这一句歌词。师指导学生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灵活清晰的吐字演唱。

3、师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歌曲: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

学生分组进行舞蹈动作创编或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创编表演。

4、拓展:看画寻找春天。师课前准备好一些关于春天的图画(如:枝头吐新芽、蚯蚓出土、农民春耕、春雨绵绵、春花开放等)和其他内容的图画,给每幅画进行编号,请学生看完后选出属于春天内容的图片。此活动意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春天的气息。如何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我们四季永远都非常鲜明。

三、总结。

四、下课。

教学板书:

春天在哪里。

枝头吐新芽、蚯蚓出土、

农民春耕、春雨绵绵、春花开放。

教学反思:学生能积极“寻找春天”,并能画出“春图”。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1.自己收集的各种纸样品,一些纸制品。

2.剪刀、胶水。

3.教师准备牛皮纸、复写纸、蜡光纸等,每人1份。

第一课时。

一、交流不同用途的纸。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各种纸样,说说它们的用途。

2.小组内交流各种纸样,允许相互交换。

3.教师补充介绍几种特别的纸。

二、体会牛皮纸和复写纸的特性。

1.每人发一张牛皮纸,观察它的特性。

2.牛皮纸和普通白纸比较,哪个方面特别不同?

3.用撕的方法比较牛皮纸和白纸的牢固程度。

4.用牛皮纸制作一个信封。

5.每人发一张复写纸,按照教师的要求,使用体会复写纸的作用。

6.观察复写纸的特点,找出复写纸能够复写的原因。

三、观察几种特别的纸。

1.说说你认为哪种纸是特别的纸?为什么?

2.观察人民币、瓦楞纸、蜡光纸、植绒纸等。

3.用蜡光纸制作一个纸玩具。

第二课时。

一、研究纸的吸水性。

1.纸的吸水性能有什么不同?怎么比较?

2.讨论书本上的方法有什么不公平的地方。

3.想办法你能找到一种更公平的方法吗?引导用同样大小的纸,同时浸入水中进行观察。

4.学生动手操作,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二、研究纸的拉伸性能。

1.讨论:怎样才能看出纸的拉伸程度?

2.引导学生首先要测量原来的长和宽,再测量拉伸之后的长和宽,两个数据进行比较。

3.学生动手操作,记录数据。汇报。

三、研究纸承受重物的性能。

1.小组讨论,怎样的实验才显得更公平。

2.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全班交流,指出缺点,改进计划。

3.按照改进的计划实验,记录,汇报。

四、讨论公平问题。

1.刚才的三个实验都要求公平,这样有什么好处?

2.如果要研究各种书写纸的性能,你打算怎样研究?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2—4页,“做一做”1、2题,完成练习一第1—3题。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观察、体验,逐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带秒针的实物钟表(或钟表模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吗?每年的晚会都有中央的一个场景: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主持人和现场的观众都会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新年到!!!

谁知道,刚才我们倒数的5、4、3、2、1,用的是什么时间单位?(秒)。

以前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是什么?(时、分)。

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秒。

2、板书课题:秒。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学情。

1、关于“秒”这位新朋友,你有什么了解吗?谁能说一说。

2、看来,同学们对“秒”并不陌生,但也不够熟悉。下面,我们一起重新来认识“秒”,真正地和它交一回朋友。

(二)认识“秒”

1、出示钟表,提问:钟面上有几根针?那根针是用来表示秒的?

强调:钟面上有三根针,这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

2、提问:“秒针”怎样计时的呢?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强调: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板书)。

提问:秒针走3小格是几秒呢?8小格呢?34小格呢?

强调:1大格里有5小格,秒针走5小格就是5秒。所以,秒针走1大格是5秒。(板书)。

提问:秒针走2大格是多长时间?5大格呢?9大格呢?

强调:钟面上1圈有60个小格,秒针走1圈就是走60个小格。所以,秒针走1圈就是60秒。(板书)。

(三)感受1秒。

1、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是60秒。那么,1秒究竟是多长时间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2、体验1秒钟。

(1)闭上眼睛仔细听钟表的“滴答”声。指出: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2)学生跟老师做拍手练习。指出:每拍一次手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3)学生跟老师数数。指出:每数一个数字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4)眨眼睛。指出:每眨一次眼睛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5)学生观察老师走路。指出:老师每走一步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1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用1秒,眨一次眼睛用1秒,走一步路也是用1秒。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吗?谁愿意说一说?(1秒很短暂)。

3、认识秒的价值。

谈话:短短的1秒,滴答一下就过去了,似乎是很短暂的。但是,1秒钟也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猎豹捕食的时候,最快时速可达130千米,每秒36米;发电厂1秒钟发的电,可供一个家庭用3个月;光每秒大约跑30万公里……了解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想法吗?(想不到1秒可以做这么多事;1秒钟也很有用,我们要珍惜时间)。

强调:同学们,短短的1秒钟是那么有价值,因此,时间很宝贵,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

4、联系生活。

(1)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儿用到过秒,或者见过与秒有个的事情或东西吗?强调:发射火箭倒计时10、9、8……;过马路的红绿灯;开运动会赛跑等,秒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认识秒表(教科书第3页下边秒表图)。

(四)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2、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钟面。

3、提问:秒针走一圈经过了多长时间?(60秒)分钟有什么变化?(走了1小格,就是1分钟。)。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板书)。

三、巩固练习。

2、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2题(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提问:1分钟能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做一做,并把结果记录下来。(如写汉字、写数字、摸脉搏、跳绳、走路等)。

3、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体验15秒)。

(1)教科书主题图中的三项活动,逐一完成。(汇报:深呼吸5—8次,扔纸飞机15次左右,由1写到15——20左右)。

(2)另选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做一做,汇报。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认识了时间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有了秒,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五、布置作业。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来完成今天的作业吧。

1、当堂作业:练习一第1、2题,填在课本上。

2、课外作业:练习一第3题。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台风的语言。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课文,感受台风的狂暴、气势汹汹、疯狂、骄傲自大。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课文,感受台风的狂暴、气势汹汹、疯狂、骄傲自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板书:跟踪,指名正音。这个词什么意思?你在电视或电影中看过“跟踪”的情形吗?

想怎么读这个词?为什么要这样读?

2、知道我们今天要读谁跟踪谁的故事吗?板书:台风卫星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台风是什么样子的?怎样跟踪?为什么要跟踪?)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学完了课文这些问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a.读准生字新词。b.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c.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

(1)出示词语,指名读。

盯住、监视、跟踪、嘲笑、自豪

舒展、大声嚷、狂怒、怒吼、狂暴、暴跳如雷、疯狂、泄气、懒洋洋

堤坝、撑牢、谈笑风生、不慌张

a、指名读。这些生字中有那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b、这些词语的排列有规律吗?

(一)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认识一下今天的一个主人公——台风。

这个台风可不一般,它会说话呢,请找一找台风说话的句子,并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二)读一读描写台风语言、行为的句子,感悟台风的特点。

1、出示句子:他刚刚舒展开巨大的身子,猛然望见天空中有颗小星星不停地朝他眨着眼睛,便大声嚷道:“你是谁?竟敢盯着我!”

(1)台风为什么要“大声嚷道”?抓住“大声嚷道”来读好句子。

(2)相机板书台风的特点。

2、出示句子:“小东西!”台风狂怒地嚷道,“你可知道我的厉害?鱼儿见我钻入深水,船儿见我避进港湾,树儿见我把腰弯。嘿嘿……”

(1)提醒学生注意“狂怒地嚷道”这个提示语的位置。相机板书台风的特点。

(2)老师这里有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台风的威力。

(3)有感情地读句子。

3、出示句子:“哼,我要把你甩掉!”台风呼呼呼地朝大海的深处奔去。

相机板书台风的特点。

4、课文除了描写台风的语言,还描写了台风的神态、动作,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出示句子:

台风狂暴地跳起来,对准气象卫星猛扑过去。

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

台风泄气了,只好懒洋洋地朝海洋的另一个方向奔。

5、配合音效来帮助学生读好描写台风行为的句子。

6、另一个主人公又有什么表现?下节课学习。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

2、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为社会造福的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神态及动作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台风为什么会“大声嚷”、“狂暴地跳起来”、“暴跳如雷”?这都跟卫星的“跟踪”有关。

(一)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气象卫星跟踪台风的句子,再读一读。

(二)同桌讨论交流,来概括卫气象卫星的特点。

(三)检查交流:找出句子,指名读。

1、出示句子:“哈,”小星星笑了笑说,“我是第三代气象卫星,人们叫我时刻跟踪你,监视你,直到你消失为止。”

(1)抓住“时刻”,品读句子。

(2)“时刻”说明了什么?

2、出示句子:“可我偏偏爱跟着你走……”

(1)这个“你”是谁?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回顾板书)

(2)这么厉害的台风,卫星却偏偏爱跟着他,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

(3)生读。

(4)过渡:台风会善罢甘休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我们一起读。

3、出示句子:他感到有点累,正想歇歇脚,无意中发现气象卫星仍然紧紧地跟踪着自己。

(1)老师也是找到的这一部分,我也想读给大家听听。

师读漏掉“无意中”、“紧紧地”,行吗?

(2)体会台风满以为把卫星甩掉了,但卫星却不放松地紧跟它。

4、读好对话。

出示对话:

“哼,我要把你甩掉!”

“想甩掉我?没门儿!”气象卫星用嘲笑的口气对他说。

5、过渡:最后台风甩掉卫星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句子::“哈!这里的人们早就知道你快要来了。”气象卫星自豪地说,“每隔二十五分钟,我就向他们报告一次你的行踪。”

(1)抓“自豪”。气象卫星为什么会“自豪”?

(2)人们早就知道台风会来了,可是他们仍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谈笑风生)

(3)理解“谈笑风生”并用这个词造句。

(4)指导朗读“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可是他很快发现,堤坝筑高了,树木撑牢了,人们谈笑风生,一点也不惊慌。”

6、出示句子:气象卫星迅速地转过身,有紧紧地跟踪者,监视着……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完成课后第五题:你还想知道哪些人造卫星?选择一个做点研究,再把结果跟同学们交流交流。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通过主题图的展示,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使学生感觉到计算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

2.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本部分知识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材在教学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之前,先教学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体现弹性要求。

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1.主题图。

教材上呈现了一个校园里的活动场景图,图中显示了一些表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情境,如每棵树之间都插着4面小旗子,跳绳的小朋友每4个人一组,篮球场上每5人为一组,黑板报下面的花每3盆摆一组,这些都为用除法计算提供了素材(因为都是平均分),至于分的结果是整除还是有余数除法,要具体看被除数和除数的数量关系而定。通过这样的情境展示,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就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例1(利用表内除法教学竖式)。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2)利用学过的表内除法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教学时要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3.例2(有余数除法)。

(1)采用例1情境的延续。

(2)体现弹性要求,可以从图上看出结果,可以写成横式(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重点教学笔算,把横式和竖式对比,使学生了解余数的含义。

(3)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并注意两者所用的不同单位名称。

4.例3(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具体教学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除数不变,改变被除数;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

5.练习十二。

第2题,与例3有所不同,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以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第3题是有余数除法的一种变式练习。

练习中还编排了一些乘加的题目,如第5(4)题、第8题,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乘加和有余数除法的互逆关系,为利用乘加来检验有余数除法打好基础。

6.例4(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样体现弹性的要求,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7.p55“做一做”

体现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8.练习十三。

在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合理性。

第5题,其中一个条件隐含在图中(每张桌子能坐4只小动物),解决问题的角度可以不同,可以用乘法算出9张桌子最多可以坐多少人,也可以算出35只小动物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

第6、7题都是要注意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如第6题,44除以5,商8余4,但实际需要租9条船。第7题,可以在教材问题基础上接着提问“到底需要多少个房间?怎样安排房间比较合理?”让学生以数学的解决为基础再结合实际的因素加以解决。

第8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生活经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不能简单地用总的枝数除以每束花的枝数,也不能凭某一种花的情况来决定,而是要分别考虑三种花的情况,再综合解决。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虽然除法竖式在这儿是第一次出现,但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要让他们自己探索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教学时,也可以对表内乘除法进行适当的复习。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2课。本单元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一、观察土壤的外观,发现其外形的颗粒状特征以及颜色、颗粒等状况,形成对土壤特征的初步认识。二、通过阅读材料,知道可以按照土壤中沙粒、粉粒和黏粒含量的而不同,将土壤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三、通过动手操作、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描述它们各自的特征。运用的方法有:看、捻、握和搓。四、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并能举例说出某种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什么样的植物。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上一课《土壤的成分》的学习,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知道植物要生长在土壤里面。本节课,在上一课实地考察土壤,对土壤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观察土壤。将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基本类型,并展开一系列的对比性研究,进而了解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所含颗粒大小不同。

2、知道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2、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差异。

3、能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知道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重点: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

难点:举例说出不同类型的土壤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教师准备:课件等。

学生准备:每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各若干,每组白纸3张、放大镜1个、漏杯3个、烧杯3个、搅拌棒1根、纸巾若干、水若干等。

一、导入新课。

2、生:仙人掌适合干旱的土壤,西瓜适合比较湿润的土壤,荷花适合很湿润的土壤。

3、师:同学们可真聪明,通过刚刚我们发现其实这些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土壤有很多种类型,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土壤的类型吧。(板书课题)。

二、用多种感官了解土壤的不同。

1、师:既然土壤有这么多的类型,那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研究这些土壤呢?

2、学生回答观察方法。(用放大镜、用手捻、加水搓一搓)。

3、老师归纳学生的观察方法。师:你们帮小象想出了这么多观察土壤的方法,那老师也帮你们找了一些办法。用放大镜观察,用手捻,和水握一握,加水搓一搓。

4、老师演示实验,讲解注意事项。

5、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

6、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完这些土壤了,那你们有什么样的发现呢?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8、师:你们都做的很棒,老师其实也事先做了实验,填写了记录单。(贴土壤的特点)同学们,那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1号容易搓成团而3号不容易搓成团呢?生回答。

9、师小结:1号容易成团的原因是因为一号颗粒小,孔隙小,加了水之后就容易黏在一起,而3号颗粒大,孔隙大,比较疏松,所以不容易成团。

10、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刚刚摸到的有大颗粒和小颗粒的土壤,它们都是有名字的,那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土壤中有些大颗粒的摸起来比较粗糙的是沙粒,中等颗粒的是粉粒,而一些比较细小颗粒、摸起来比较细腻、还会沾在手上的叫做黏粒。大象爸爸为我们准备的这三种土壤也是按照他们含量的不同来进行区分的,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质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质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三、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2、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3、师:为了更好地验证自己的想法。小象准备了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等量的水和过滤器。同学们待会儿要和小象一样来进行这个实验。

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沙质土下面的水最多,壤土次之,黏质土下面的水最少。这说明沙质土的渗水性好,黏质土保水性好。)。

师:那为什么会流的比较快,而黏质土流的比较慢呢?

生:沙质土,颗粒大,孔隙大;黏质土,颗粒小,孔隙小。

6、师:我们发现所有的土壤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那我们一起把土壤的特点读一读吧。

7、总结:这是我们研究土壤的特点。小象也把自己观察到的土壤做成了一个小视频,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做的这个视频吧。(播放视频)。

四、土壤的特点。

1、师:小象终于可以和爸爸去到梦寐以求的植物园啦,去到植物园,爸爸问小象:仙人掌耐高温、干旱,不喜潮湿。那它适合什么样的土壤呢?生:沙质土。

2、师:荷花是水生植物,停水一日,荷叶边焦。生:黏质土。

3、花生需要土壤松紧适宜,有利于结果发育。生:沙质土。

4、苹果树需要排水系统良好,土质优良,阳光充沛。生:壤土。

5、水稻喜高温、潮湿,对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要求较高。生:壤土。

6、教师小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今天我们终于帮助小象找到了适合这些植物的土壤了。谢谢同学们。

土壤的类型。

黏质土。

壤土。

沙质土。

颗粒小。

颗粒中。

颗粒大。

孔隙小。

孔隙中。

孔隙大。

易成团。

不易成团。

不易成团。

保水性好。

良好。

渗水性好。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

请读读下面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你知道以上诗句各出自哪首诗?你知道这些诗的作者是谁吗?他们是哪个朝代的人?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选择其中你不太明白的两句诗进行研究,把你的研究成果写出来。相信通过研究,你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增长不少知识。

.认真阅读古诗句,通过搜集资料,仔细研究,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抓住自己认为最为重要的或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决心研究,学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中华经典诵读》、《唐诗三百首》;

.研究结果汇报表一份。

习作指导课

(一)例文指导,学习写作。

小结小作者的写法:

(1)先写诗的出处

(作者、朝代、诗题、全诗)

(2)再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最后点明两句诗对人们的启发或激励作用

(4)假如小作者收集资料充分,还可以写什么?

(诗的写作背景、有关趣闻等)

(二)小组学习,研究古诗

请读读下面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找出你不太明白的诗句进行研究。

研究指导:诗的出处、作者、意思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内容。

研究方法:可查阅资料,提供《中华经典诵读》、《唐诗三百首》。

.小组同学相互探究,进行热烈的讨论。

.整理研究结果,填写研究结果汇报表。

(内容包括诗人的简介,诗作的背景,对诗的理解或赋予诗句新的意义。)

(三)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汇报:通过这次研究,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讨论: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教师可补充介绍诗作的背景,从而更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撰写研究报告

.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要求: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学生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评点】本次习作内容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学诗句的一般方法;二是了解研究报告可以写什么。在自主、合作中学生进行了探究性的实践,学生学得有法,学得有“心”。

习作讲评课

(一)复习

什么是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怎样写?

(二)学生继续修改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在巡视过程中,选出需要点评的作文草稿)

三)评点学生习作,提示要点。

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作文草稿进行评点。

(2)交流,师小结。

(3)针对以上不足之处,集体修改这篇作文。

根据学生作文草稿的情况,提出以下修改要求:

(1)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应略去,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关的文人故事,让人读来倍感生动有意思。

(2)把研究报告写具体。

四)学生根据以上修改要求进行修改,教师辅导。

学生自己修改。

小组互相修改。

读一读修改好的文章。

五)学生誊写作文,教师巡视。

【设计评点】紧紧围绕研究报告的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内容真实的习作要求,对学生的习作草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点,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呈现一些文人逸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