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话稿>三年级数学时计时说课稿范文(18篇)

三年级数学时计时说课稿范文(18篇)

作者:翰墨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自我评价和专业发展。通过学习教案模板范文,教师可以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冊第二单元信息窗一《24时计时法》,下面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1、说教材;2、说教学目标;3、说教学重难点;4、说教法学法;5、说教学过程;6、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4时计时法作为计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主动了解24时计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进行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24时计时法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归纳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计时法,明确两种计时法的异同。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计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点拨提示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观察、操作、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态的对话,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以下4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始,播放学生熟悉的新闻联播片头音乐,利用现实生活素材,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通过你知道这是个什么节目?这个节目播出的时刻是几时?等问题引起学生的联想,学生可能会呈现:7时、晚上7时、19时、晚上19时,紧接着展示新闻联播的画面,通过屏幕上的19:00,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辩论,通过辩论得出晚上7时也就是19:00,初步感知两种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二、观察比较,探索新知。

整个新授环节共包括4个小环节:1、观察节目预报,获取信息;2、认识24时计时法,探索24时计时法的原理;3、对比观察两种计时法、探究两种计时法的互换规律;4、联系实际,延伸知识。

主要借助以下4个问题作为引领:

1、什么是24时计时法?2、这两种方法有何区别?3、这两种方法相互间怎么转换?

4、生活中哪些要用到这些计时方法?

1、观察节目预报,获取信息。

为了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我给学生准备了一份cctv少儿节目预报单,以提问的形式说说从这期节目预报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地说出自己喜欢的节目播出的时刻,板书时刻,然后课件展示这些时刻的十二时计时法,让学生把对应时刻进行连线,初步检测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已有水平。再次问学生,一天还有其它的时刻吗?从学生的答案中选取整时刻,分类、按顺序板书到黑板上。

2、认识24时计时法,探索24时计时法的原理。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时刻,询问学生有什么疑问?教师选取有价值的问题,比如15时是几时这样的问题?16为什么就是下午4时?,首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师生共同评价,然后师生借助钟表,通过拨表让学生明白十五时的含义,同时让学生理解钟表内圈和外圈数的含义及对应关系。顺势让学生想一想:时针指着5时,表示的会是什么时刻?时针指着8呢?指着12呢?这一些列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人看得清楚、不产生误会?这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小组成员讨论、探索,利用教具操作,最后师生交流,引出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法》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法》说课稿为了更直观让学生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在这里我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再次直观观察一日时针正好走两圈,从午夜12时(0时)开始到中午12时,时针走一圈是12小时;从中午12时再到午夜12时(0时),时针又走一圈也是12小时,一共是24小时,也就是1日=24小时,并且知道今天的0时就是昨天的24时。这一环节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24时计时法,同时也突显了两种计时法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学生进一步理解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规律做好铺垫。

在学生理解了两种计时法之后,师生一起把一天中的整点时刻补充完整,形成如下的板书。这个教学环节把数学知识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借助钟表这一数学模型,让学生亲历数学化的建构过程,突破难点,为学生开展后续的数学活动作好铺垫,同时也为这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比观察两种计时法、探究两种计时法的`互换规律。

对比观察这两种计时法,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学生的横向、纵向对比观察,学生会得到一下三种发现:1、普通时计时法前面有文字而二十四时计时法没有。2、普通计时法从凌晨1时到中午十二时变成24时计时法,数字没有变化3、普通计时法下午1时到午夜12时的时刻变成24时计时法,数字发生了变化。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找的非常准。重点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三,这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对板书的纵向对比,归纳、总结出两种计时法的互换规律,即:13时之后(包括13时)普通计时法+12=24时计时法。得出规律后,再问学生为什么加12就能变成24时计时法?加深巩固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让学生做到既要让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比观察两种计时法这一教学环节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同时也很利于学生建构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4、联系实际,延伸知识。

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实例。通过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吗?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讨论交流后,要充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重要性及优越性。

三、灵活应用,深化新知。

为了更体现学以致用的课程理念,依据本课的学习重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3道不同层次检测题目,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填一填:用两种方法表示时刻,这里主要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两种计时法的互换。

(2)说一说:结合银行门牌、汽车站牌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从这些材料上知道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3)写一写:火车票(出示火车票)张叔叔从大连去齐齐哈尔,她下午几时前到大连火车站比较合适?请大家把想法写在本子上。

2、3题,在提升对学生24时计时法的认识的同时,让学生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学生谈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反思自己学习方式的习惯。

接着安排了一道开放题,看钟面让学生大胆地说说这时老师可能在做什么,通过让学生大胆的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最后以鲁迅先生一句时间名言结束教学,激发孩子们珍惜时间的意识。

六、说板书。

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以更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24时计时法。

总之,为了让学生学好24时计时法,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去总结,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合作者、引路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以上是我对24时计时法的说课。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说课稿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初步理解其基本原理,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发现并理解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理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归纳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4、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沙漏,影钟,水钟)。

播放幻灯片,教师做适当介绍。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记时法。(板书:记时法)。

问:哪位小朋友能象主持人一样播报节目表呢?

请两到三位小朋友尝试一下。

师:听完他的播报,你有发现什么问题吗?

钟面上最多只有12时,14时是什么意思呢?请学生说一说。

(14时是下午2时。)。

师:钟面上有14时吗?为什么14时就是下午的2时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间交流讨论一下。

请学生来说说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做适当的评价。

师:同学们,咱们现在来观察一下,一天钟面上指针的变化。

(出示钟面)。

师:一天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你知道是几时吗?(零时,晚上12时)。

指针转动,这时是几时呢?(钟面上指针停止在1时)。

(指针停止在7时)现在是几时?这时你觉得自己会在做什么呢?(指针停止在12时)问:指针现在指向几?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呢?(12时)。

师:指针从0时走到了12时,时针在钟面上转了一圈。我们用一条彩条来表示。那一天结束了吗?指针继续转动,再往下呢?(指针停止在13时)。

师:当你悄然入睡的时候,时针依然在不停的转动,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一天结束了。这时的时刻是几时?(24时,也是零时)。

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一天时针在钟面上一共转动了几圈呢?(2圈)。

一天有多少个小时?(24个小时)。

我们把时针转动的第二圈也用彩条表示。(出示彩条)。

师:我们再来看一次一天钟面上指针的转动。一天从0时开始,转动了24小时。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在时间的长河中,一天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利用好每分每秒。

(出示节目表)师:那再来看看这张节目表,说说分别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刻吗?

让学生说一说,教师板书如下:。

(24时记时法)(普通记时法)。

8︰10上午8时10分。

14︰00下午2时。

18︰30下午6时30分。

19︰00晚上7点。

三、两种记时法间的转换。

师:我们再来看看彩条。这张直条图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了24份,观察直条图上表示时间的数,你会想到哪种记时方法?(24时记时法)。

问:那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这些时刻用普通记时法又该怎样表示呢?选取几个时间让学生集体来说一说。(8︰00、10︰00、12︰00、14︰00、20︰00)。

师:拿出大家的练习卡,迅速的把它填好。

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下,观察这两种记时方法,你能发现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归纳。

(将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的时候,要将时间分成两部分。从0时到12时这一段,直接添加时间词。超过13时的时间要减去12,然后再加上时间词。)。

四、巩固练习。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24时记时法?让学生说一说。

再出示相关图片信息,让学生练习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转换。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里显示的是什么时刻,并进行两种记时法间的转换。

2、师:有个小朋友叫露露,她记录了自己的家人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让学生读一读,再转换成普通记时法的时间。师:那请你帮助露露把这些电视节目按照每天播出的时间排一排。

3、找朋友。游戏规则:大卡片上的时钟显示某一时刻,让拿小卡片的学生找一找和自己对应的时刻。找到之后说一说自己手上拿的时间分别怎么读,相对应的普通记时法是什么?大卡纸反面有一幅图画或者对时间的注释,再确定这一时间究竟是什么时刻。

4、师:这是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每天你们都是按照这个时间来进行学习安排的。那大家知道这些时间是用哪种记时方法吗?请学生说一说。师:你们爱看书吗?请你设计学校图书馆开放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

五、全课小结。

师: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24时记时法)学会了记时方法,那你觉得对你有用吗?师:24时记时法也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很有帮助的。时钟是不停的转动,时间悄悄的就从身边溜走,所以应该有计划的进行我们的学习、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说课稿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应用24时计时法,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问题的计算。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24时计时法的应用。

教学关键: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24时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揭题让学生看课本52页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1:00表示几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计时法。(板书:24时计时法)。

1、我们的钟面时针一周要几小时?那一天要转几周?

2、那一天一共有几个小时呢?(24)。

3、所以我们把从0到24时的计时方法叫做24时计时法。

5、那下午2时用24时计时法又怎么表示呢?

6、小结方法:同学们怎么样很快的知道我们通常习惯的表示时间的方式,改成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下午以后的.时间只要用12加上我们通常说的几时就可以得到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比如:晚上9时就用12+9=21所以就时21时。

三、习简单的时间计算。

2、学生讨论。

3、汇报:你是怎么计算的?

4、师生共同总结:1、统一时间表示法。2、用图表示3、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时间,只要到达时刻减去发车时刻,就是经过时间。

四、练习:

1、抢答比赛:老师说时间学生说24时计时法表示。

2、完成课本p53页做一做。

3、完成练习13的第一题。

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说课稿

1.营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标准已经指出,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师生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朋友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例如: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24小时记时法,行吗?你们觉得这位小朋友是一位称职的播音员吗?老师宽松的语言和语气,轻松的教学环境对学生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培养和良好行为的习惯的养成就这样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

2.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生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面向未来、重在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在这堂课中,也包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到,面对我的学生我不做指出不足的老师,而做能够帮助与关心他们的好朋友,用激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努力后获取成功。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应努力转变教学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该从欣赏每一个孩子,鼓励每个孩子做起。学生做好事,有进步要鼓励,学生做错了,退步了,更应鼓励,鼓励其找出问题根源,重新迈进。我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3.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改编教材备课,上课。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教师个性的教材知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意图之一。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这一点:

课一开始,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切入普通记时法,使得学生更深地了解普通记时法,并为后面更好地区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作了铺垫,接着安排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电视节目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现实场景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探索认知阶段,我首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睡觉时,时针还在走,到深夜12时,说明了这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来临。并切合钟面的演示,时针转了2圈,引导学生感知一天中有24个小时,能更直观地认识24时记时法。另外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24时记时法的实际用处。

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了解24时计时法的特征,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并能正确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

2.经历认识、收集、应用24时计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

3.在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中,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教学难点:

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钟面(上面是7时)。

2.揭示课题:24时计时法。

二、围绕目标,合作学习。

1.关于24时计时法你有哪些了解?

2、.谈话交流。

a.晚上12时谈话:春节联欢晚会新年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呢?思考:这是夜里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把这一刻称为0时。闭上眼睛想一想,时针一天正好走几圈呢?接着演示时针是怎样走的。

b.上午7时思考:现在是几时?你在做什么?

d.晚上7时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有什么电视节目?(思想教育:关心国家大事)。

e.又到晚上12时。

思考:这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多少小时呢?1日=时?

3.怎样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时刻吗?

4.反馈练习。

a.0时指什么时候?

b.上午7时,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中午12时怎么表示呢?

四、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法》听课心得评课稿

《24时计时法》的教学是在学生学过时、分、秒知识后,掌握了时间单位的进率后进行的。时间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陈玲老师设计的教学非常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丰富了情感体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徐老师的这节课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由于“普通计时法”的概念在之前的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提出来,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陈老师设计了小学生一天中的3个生活片断,用多媒体一一展示,让学生通过钟面上的时间说出小朋友什么时候在干什么?先唤起学生对普通计时法的回忆,然后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告的录音,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还会用到另一种计时方法,即24时计时法。与生活的'联系及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初步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有了很好的掌握。

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讲“一日=24时”时,徐老师先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谈谈“你认为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后,让学生通过“春晚倒计时”的视频明白了一天的起始时刻。这样用生活中的实例教学生比老师单纯的讲解要生动的多,同时也更加便于学生理解。

在这节课的知识拓展环节,教师也选择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火车票上的时间,商店门上的营业时间,公路上小汽车的禁止通行时间等,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处处要用到数学。

徐老师的课堂让知识充满了活力,把教学还原成儿童的生命活动,在有限的课堂上,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段快乐的智性时光。

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24时计时法》。这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年、月、日和时、分、秒等时间单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计时法的感性经验基础上教学的,为学生今后灵活运用24时计时法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材有层次地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感知一天有24小时;2、了解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方法;3、学会简单的所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依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实际,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要求,我确定了发下四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过程,学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并能计算所经过的时间;2、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体验、计算、类推等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3、问题解决目标:学会与人合作,并在合作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4、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教学重点是: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教学难点是:学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点拨提示、引导建构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操作、观察、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态的对话,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鉴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自主定标、激趣导学。

首先谈话导入:同学们,课前教师让大家到生活中找一找时刻,大家找到了吗?学生可能会说出手表上、电子钟、手机、电视、报纸地方都能找到时刻;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的基础上,揭示课题这节课就一起学习24时计时法,接着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学到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什么叫24时计时法?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好处等。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力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首先让学生看书自学,独立探究,鼓励学生按自已喜欢的方式去研究,可以按照书上的提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有的可以一个人学习研究,有的可以两个人合作研究,研究时学生可以去数,可以去算,可以相互质疑,这样力求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度的思考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与学习文本(即教材)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途径。

三、自主合作、系统建构。

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学习:1、组内交流: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收获与小组同学交流,教师或参加一个小组的交流,或巡回指导,收集信息,为后面的教学服务。2、组际交流:让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到前面来把本组同学共同的收获向其他组同学汇报、交流,这时教师通过媒体演示、指导操作,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引导建构:第一步,借助多媒体演示,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第二步,通过画线段图与学生共同理解时针在一天中走第二圈表示的时刻用钟面的时刻加12;第三步,借助多媒体演示,理解怎样求所经过的时间。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板书,为学生系统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提供帮助。这一环节,图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经历观察、比较、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练习,实践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在价值目标取向上,更偏重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应用意识,并在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准备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1、交互练习,学生同座两人分别用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任意写出四个时刻,然后交给同座改写成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2、应用练习:;3、开放性练习:;4、实践练习:学生在教室内自由活动,调查班上一个同学一天的作息时间,然后算一算这个同学从早上起床到晚上休息是多长时间。力求通过这四个层次的练习,力求让学生学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学自已喜欢的数学,在实践中学,在快乐中学,同时开放性练习,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首先组织学生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今天学习的收获,站小组同学对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评价,然后全班集体指名交流,共同评价,这样把主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个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学习效果会在同伴间平等自然的交流中得到巩固和延伸。最后提问: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24小时计时法较多?哪些地方使用普通计时法较多,请大家课后作一个这方面的调查。这样使本课学习从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课虽止而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止。

总之,图示通过以上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宜人的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自主发展、自主提高的氛围,使每个学生的生命质量在数学课堂中得到提升。

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法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法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年月日”之“24时计时法”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把握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与普通计时法的相互转换的规律,学会推算经过时间。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

教具准备:钟表、多媒体课件。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画线段图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方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较轻松掌握24时记时法,时间与时刻的区别,灵活计算有关时间的题目。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从生活导入。

1、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进一步丰富感知。

师:这段节目大家熟悉吗?新闻联播什么时间播出?

2、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电视节目预报时间19:00,让学生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3、讲解这种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揭示课题二探索新知。

师: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呢?看钟表演示教具。春节联欢晚会新年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呢?学生回答是12时,这是夜里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把这一刻称为0时。闭上眼睛想一想,时针一天正好走几圈呢?接着演示时针是怎样走的。提问:这是时针走几圈,是几小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24时计时法?学生练习拨表盘。让学生回答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有什么不同。老师讲解这种用0-12时来计时,而且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的计时法叫普通计时法。(板书:普通计时法)。第二种不用加文字说明,只用数字0-24时表示的叫24时计时法。(板书读题:我们今天要研究24时计时法)。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利用钟面模型的课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知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建立0时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明确一天中开始和结束的时间“0时”。认识0时是一天的开始,24时是一天的结束,他们就是夜里12时。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对时间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五、巩固知识:

通过层层深入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种计时方法,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

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法》听课心得评课稿

在林老师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不再退缩,而是主动地陈述自己的想法、辩论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思维;不再从众,有了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疑惑,提出自己的问题。数学课不是知识的灌输与模仿练习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成了“精彩”的主体。

林老师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从学生的角度着想,把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质疑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是,也决不放弃课堂“平等中的首席”的责任,尊重学生的.思路而又高于学生的思路,不断地引导学生发展,教师成为创造“创造精彩的人”。

(1)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造“精彩”。课堂的“精彩”是师生心灵与心灵、智慧与智慧碰撞的“火花”。林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民环境,让学生感到在这个环境中是安全的、才会有这样的创造。如:让学生来定这节课的研究内容,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找准起点,让学生能够创造“精彩”。林老师不断寻找顺应学生思维而又高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如课始,以猜电视节目为材料,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学生是带着知识、经验来探究的,课中,林老师还用一条直线把昨天、今天、明天的关系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分界点,也为认识钟面的分界点奠定基础。

(3)激发情趣,让学生乐于创造“精彩”。林老师上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让课堂变得灵动,富有情趣,如:给24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取名字、当回小小推普员等,整堂课都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学生始终保持了强烈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4)开放教学,让学生易于创造“精彩”。林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注意避免教师的权威者的角色影响,设计的问题多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发展性。如: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你喜欢哪一种计时法?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应该怎样转化等等,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教师的问题设置给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然也就容易迸发“精彩”

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24时计时法》。这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年、月、日和时、分、秒等时间单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计时法的感性经验基础上教学的,为学生今后灵活运用24时计时法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材有层次地安排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感知一天有24小时;

2、了解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方法。

依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实际,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要求,我确定了一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是: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发现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

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观察、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态的对话,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鉴于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首先,以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引入,他们知道一天的.两个6时可以用普通计时法区分,个别同学会用18时记录,接着,在生活中寻找类似18时的时刻,然后老师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引出课题。

(2)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我首先提问:你认为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的?借助课件,学生感受了一天里时针的转动过程,知道一天时针转两圈,是24时,在转的过程中,选择有些时刻让学生动作表演,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一天是24时的理解和体会。

其次,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同桌讨论:钟面上的内圈和外圈的数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差12,这为后面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打好基础。

(3)扎实、灵活地安排练习形式。

以练习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先是学一种练一种,随学随练,再就是巩固练习时,以做一做,画一画,抢答题等形式把两种计时法放在一起加强练习,同时还注意与生活相联系,让他们用两种计时法生活举例,带他们去超市,按24时计时法改写后,又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点拓展内容)。这样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

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最后课余时间用二十四时计时法设计周末的时间安排,做到学以致用,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说课稿

1.营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新课程标准已经指出,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师生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朋友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例如:“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24小时记时法,行吗?”“你们觉得这位小朋友是一位称职的播音员吗?”………老师宽松的语言和语气,轻松的教学环境对学生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培养和良好行为的习惯的养成就这样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4月23日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听了程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程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组织能力,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匪浅。

1、在活动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的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个大?第二次摸一摸课桌的面书的面,第三次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个大?这样很好的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2、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理解“面积单位”这一概念。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通过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习的面积单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3、找出生活中的单位面积物体,为学生建立表象。在认识了1平方厘米时,教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差不多是1平方厘米,如指甲盖,键盘上的键等,同样1平方分米的物品的寻找,特别是1平方米的报纸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1平方米的面积好大,并通过能站几个人来实际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建立了单位面积的大小,教学效果好。

本节课程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8页与第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东、南、西、北以及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先前“方向”这一知识的补充与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空间观察能力和方位意识。

教材是这么安排的:

首先出示例4校园地图,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目的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四个方向。

接着呈现做一做。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方位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活动情境。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然后通过呈现学生观察“动物园导游图”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各场馆所在的位置,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最后呈现做一做,1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材力图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使学生在观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与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根据一个方向有条理的推断别外七个方向。

鉴于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以校园为背景让学生说说各个方向有什么?

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复习以前所学的方向知识,让学生处于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为下面进行新的方向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1、通过问多功能厅在学校的什么地方?

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并不简单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目的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引起学生情感的整体参与。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想法。(3)师生交流想法。(4)说说食堂在校园的位置。说说本校这四个方向各有什么。(5)给定一个方向让学生做一张方向盘。

通过这样的几个层次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中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突破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同时可以使学生掌握的更加深刻。

2、做一做。说说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后师生交流想法。旨在让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枯燥感,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

3、创设情境去动物参观,不知道该怎么走?让学生借助动物园导游图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会看8个方向的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创设情境,乘公共汽车去外面走走。来尝试做一做,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旨在巩固学生对8个方向的所学,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方向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作用与意义。

整个教学过程,我力图体现注重数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云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与他们进行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案。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的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究、合作来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数学书本,每组学生一张校园平面设计图,学生分小组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在班级内的位置;介绍完自己后,再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也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次介绍,从而引出“为什么同一个人,他一会在你的左边,一会又是在你的前面呢?让学生体会到用前后左右描述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引出新课,用东南西北来描述。

教师板书:东南西北。

第一层次: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辨别方向的方法,如:看太阳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这两种方法在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写);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等等。

第二层次: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坐在教室里,你能辨别现在的东南西北吗?我给学生出示了三个活动内容:

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个方向,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2、你是怎么根据这一个方向辨别出另外的三个方向的?

3、你知道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吗?

学生依据个人的不同经验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有的先找到了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西方,那是太阳落下去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北方,那是北极星的方向。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如听口令做动作等,感知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此时,教师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的方向排列的。这里教师不对学生做统一的要求,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习惯。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教室的东南西北四面墙上都有些什么?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不同方向的认识。接着我让讲台前的学生进行介绍,同时变换方向进行介绍,学生可能会受前后左右相对性的影响,认为方向也会因为转个方向,而使自己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白,方向是固定的,不会因观察者的朝向而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区别前后左右的相对性。

随后安排一个开火车找方向的小游戏,让学生闭眼想象,睁眼判断,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层次: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课前,我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校园,让学生说一说校园中的建筑物在学校的大体位置。然后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画好方格的校园平面图,让学生以操场为中心,先确定操场四周的四个方向,再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物体补充完整。学生独立设计,反馈。预计学生中会出现上方定为东南西北的都有,让各种不同表示方法的同学做一下介绍,从而引出为了统一,方便大家观察,地图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设计的。

教师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让学生亲身经历画平面图,统一平面图方向的过程,感受方法的多样性,明确了统一方向的必要性。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1、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周海军和王小娟同学上学可以怎样走?(练习一第3题)。

2、出示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各建筑物之间的位置。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与遗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遗憾,因为这是急需解决的。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各种活动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教学中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这一课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的有效引导,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谢谢!板书设计东南西北北(上)西(左)东(右)南(下)教学反思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在本课时教学中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空间。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结合校园和教室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介绍校园和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这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面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学习目标:

1、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认识

面积的含义。

2、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

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形成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区别。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我放手让孩子带着问题自学,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再通过各种活动充分认识他们,并形成表象。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形象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直观的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培养数学思维。

一、激趣定标

二、学生自主活动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第一个环节是激趣定标

我首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面积单位”,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数学活动中来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时,我直接点出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紧接着展示目标让学生齐读目标、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是学生自主活动

在这环节我分成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探索面积单位。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我借助多媒体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我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接着我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我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并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步、自学课本,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首先,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其次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最后是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主要设有填空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

(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

或叫做它们的面积。

封面图形的大小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这个环节: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24时记时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普通计时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时间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24时计时法的含义。对于怎样理解与运用24时计时法,其教学应把握两点:(1)要利用时间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明白24时计时法是怎样得来的;(2)能让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乐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3、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记时法,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12时记时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欲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实践探索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设计理念:有位科学家说“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努力成为学生喜欢和好奇的源泉。要实现这一目标,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比一比、说一说、议一议的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本课教学的设计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建构,设计以下五个

教学过程: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瞧瞧。(课件出示课本52页图)

2.谁来告诉大家百货的营业时间?(出示:早上9:00—晚上9:30)

这两种计时的方法都能表示出重庆百货的营业时间。(指早上9:00—晚上9:30)是我们平时习惯的说法,用了“早上、晚上”表示时间的词,这是普通计时法。

(指9:00—21:00)是用什么方法计时的?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计时方法?(请学生说说。)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为什么要采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呢?24时计时法又有什么优越性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习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利用钟面来认识24时计时法。

1.学生动手拨钟感受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时。

(1)你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的?(引起一天的开始是1:00和夜里12:00两种答案的争论)

(2)出示倒计时的场面:见过这个场面吗?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一起倒计时,当我们倒数到1的那一瞬间,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指到了几?这个时刻意味着什么?(旧的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4)咱们一起将时针、分针拨到0时,听清老师的要求,第一:请在钟面上拨出你一天的作息时间,并说说什么时候你在做什么;第二:请思考:时针在一天里走几圈,一天共多少小时?另外:拨钟时只拨时针,分针不动。(学生拨钟,师巡视)

(5)一天里时针走了几圈?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第二圈呢?谁来拨给大家看看?请你拨给大家看看,说说哪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6)对,一天里时针走了两圈,一天共是多少小时?那你能在钟面上把24小时数出来吗?(请一生上来拨、数。)

2.课件演示和老师讲解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时。

(1)咱们也来数一数。(课件演示一日里时

针走动的情况,同时师生共同数出一天有24小时。)

(2)一天一共是24小时,我们把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3.研究两圈数的关系,得出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方法。

(1)孩子们通过拨钟知道了一天里,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那仔细观察,外圈的数表示什么?它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交流交流。

(2)抽生汇报。(钟面外圈的数字表示中午12时到夜里的24时,是时针走第二圈时对应的时刻。问:第二圈的数具体表示什么?你能找一个数举例吗?(时针从0时起共走了几小时)

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相差12。相差12是什么意思?(外圈比内圈多12)

(3)在实际生活中,钟面上只有第一圈的数,咱们又怎样利用刚才找到的两圈的关系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刻呢?(出示一个9时的钟面):这是什么时候?(学生引起争论:上午9时和晚上9时)师:这个时刻既可以表示上午9时,也可以表示晚上9时。板书(上午9时晚上9时)。

(4)上午9时和晚上9时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抽生回答,求证:你们也这样认为吗?怎么想的?)(板书答案)

(课件演示)上午9时是时针时走第一圈所指的时刻,表示一天过去了9小时,所以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直接说9时。(板书:9时)

(课件演示):晚上9时是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从0时起,时针走过了中午的12时,进入了第二圈后又走了9小时,所以用9加上第一圈走了的12小时就等于21小时,表示一天过去了21小时,所以,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21时。

(6)讨论、提炼方法:我们用24时计时法表示了上午9时,晚上9时,还用不用说上午几时,晚上几时?(就直接说几时)。那么怎样用24时计时法准确表示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刻和第二圈的时刻?(学生讨论)

请学生回答。

师小结: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所指的数加上12就是24时计时法的时刻。

(7)下午5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几时?怎样算的?(板书)

师小结: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时,这个时刻从0时起过了几小时,就直接说几时。

4.(1)p53的“做一做”:认识了用24时计时法计时的方法,现在咱们就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你连一连。

(2)书p54第1题

5.教学24时计时法的优越性。

(2)师:孩子们想一想,24时计时法的优点在哪一点?(简洁,不易出错)所以,生活中好多地方都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课件出示)24时计时法的简洁、不易出错的特点使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国际通用的一种计时法。

6.教学p53、例3(计算经过的时间)

(2)要求乘乘列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就是求什么?你打算怎样解决?(让学生思考一下)同桌的孩子讨论讨论。(板书:下午2时40分------19时45分)

(3)谁来说说你怎样解决?

(3)学生回答,师:对,你的方法可以用图来表示:(出示线段图)。师在线段图上说详细点:出发时刻是14时40分,到达时刻是16时45分,要求乘乘列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就是求14时40分到16时45分中间这一段经过的时间,就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

(4)你能算出百货商场全天的营业时间吗?

(课的最后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反思自己学习方式的习惯,通过评价激励,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习中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图形或通过物体的边线来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但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等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 1

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习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

(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2)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摸一摸”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准备了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测绳等教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软尺,彩笔、直尺。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森林里举行“森林运动会”马上要举行的是小蚂蚁短跑比赛的情境,用三只小蚂蚁赛跑的故事作为开头,投学生之所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整节课起了一个好头。通过观看三只小蚂蚁爬树叶的过程,学生清晰的辨析出什么才是完整的一周,为后面理解周长作了有利的铺垫。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学到的陈述性知识有:图形的一周是指图形边线的起点与终点的重合。程序性知识是:看蚂蚁爬的路线,用手指蚂蚁爬的路线。

(1)描一描

让学生用彩笔描出手中树叶的边线,并说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画。学生描好后选一幅贴黑板上。课件出示小蚂蚁说的话,然后问学生:它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周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这时候再让学生能从我们身边找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摸一摸

课桌面的边线

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平面图形的一周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一周,让学生充分体验“边缘”“一周”,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建立“周长”这一数学模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一周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

根据小蚂蚁的话:(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学生很容易说出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可桌面的周长,而可桌面的形状就是长方形,进而推导出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的物体抽象出我们学习过的平面图像,在这样的基础上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这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周长”,对“什么是周长”的理解有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大量感性直观的知识,结合具体事物陈述什么是树叶(数学书封面,课桌面,黑板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第二次是由具体到抽象,什么是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揭示周长的定义,建构新知识。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个环节教师组织学习同桌,小组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形成陈述性知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第一关:辩一辩,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的理解。

第二关: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让学生判断两个图形周长是否一样,强调平移方法,讲解测量计算图形的周长,这是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周长的含义,就是一周的长度;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关: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识过程,更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的过程。同时师生,生生间的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续学习的信心。

1.回家量一量爸爸妈妈的胸围,腰围和臀围。 2.量一量一片树叶的周长。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本单元主要有2个知识点,一是学习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新方向;二是辨认简单路线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东,南,西,北,以及上一课时学习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新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4个新方向的认识,并能根据已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应该达到如下三个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能初步应用所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将教学密切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所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

给点一个地点,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找出相关的地点。

本节课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启学生思路,拓展学生思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成功的喜悦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劳动的成果。

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时将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同以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师生间的单向交流,而是生生,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教学开始时,让学生作一个辨认的方向的小游戏,能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有效的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接着教师创设了一个学习情景,帮助迷路的小朋友找到路,让学生在贯穿始终的情景中进行学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出示一张路线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出通过路线图如何坐车。在这里教师应对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进行简单的讲解,譬如出发的起点,终点,坐车坐几站。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进行自学,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教师可适当引导,但主要还是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小组内的交流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练习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教师设计练习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课题练习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这就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共性。个性则是教师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教学结束时,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这不是搞形式,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