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通用8篇)

2023年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通用8篇)

作者:书香墨 2023年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通用8篇)

公司宣传语是企业在市场上展现自己优势和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之一。公司宣传语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语言、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请大家参考以下这些优秀的公司宣传语,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公司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篇一

张博文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了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整篇课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表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纵观整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因此如果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在这部分,我让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语以及感叹号的使用,体会姥姥剪纸的“神”,在读的基础上,品悟语言,感受技艺高超,学习之后,让学生会用,我设计了仿照句子,写句子的题目,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这部分的学习。我还让学生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姥姥技艺高超。不足之处是,当我加入写作特点时,引导的不够好,学生答非所问。

当时,在这块,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过多的去强调,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情酝酿的不够强烈,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对姥姥的回忆时,个别的男同学还忍不住笑出声来,我想就是因为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体会不到亲人的关爱,在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时,学生跟我一起读,我应该再让学生多读几遍。

学生的感情是需要老师去激发,我应该捉住时机,适时的“煽风点火”。这两部分的内容,前者是在欢快中度过,后者则需要陷入深深地回忆中,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姥姥对孙儿的疼爱。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朗读,通过读,来体会感情,一切尽在不言中。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篇二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他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这么一个慈祥、勤劳、剪纸技艺精湛的姥姥,深受学生的喜欢。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抓住“剪纸”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形象,比如“神”、“啧啧赞叹”、“熟能生巧”、“拴”等,让学生从正面和侧面感知姥姥的`特点。再比如“数九隆冬剪……甚至摸黑剪”这句话,通过分析其中的几个剪,让学生通过想象表达,体会姥姥的勤劳。

教学过程中,我还随时穿插口语表达训练,比如通过文中的三幅图,请学生想象,并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数九隆冬剪……甚至摸黑剪”,姥姥还会在什么时候剪?等等。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篇三

《姥姥的剪纸》课文为我们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烧饭、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化不开的亲情。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通过这剪纸的高超技艺,姥姥那纯朴、善良、热情的形象,以及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似在我们眼前清晰、丰满起来。

教学中,我通过抓住姥姥的“剪纸”,让学生找出“剪纸”图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例如“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体现姥姥的技艺的高超是付出了努力练成的,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

前一个环节,我所讲的较多,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的较少,我授课时表达的语速也较快,这给学生造成一定的障碍。在一个是教学的后半部分从“牛兔图”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剪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但是,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为后面对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特别是学生的语言组织上明显有了障碍,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常常点到为止,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这一课,个别老师给我提出了建议,应抓两条线,一个是“神”,一个是“情”,把文章结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挖掘文字,至于这样的设计可能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但是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总之,从今天的这节课我看到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实起来,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动起来,我要尽快解决不足之处。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篇四

《姥姥的剪纸》是作家笑源的作品。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透过剪纸我们感受到平凡普通的农村老太太的不平凡,姥姥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这“我”的心,课文配以插图,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课文是是一篇情感类的文章,我的教学以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为主。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不是流水账的教学,不是逐段逐段字地讲解,“指向内容”的内容应当有选择性。

如何选择内容来教学呢?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内容不交,教师教了学生也不懂的内容不教,学生不懂但是教了能懂的知识要教。就拿《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对于姥姥剪纸受欢迎的表现,学生自己会掌握,教师只需要提问学生解答即可,但是受欢迎的原因,学生能说出具体的,却不会概括总结,因此需要教师教学指导概括;再如在如何刁难姥姥,学生一眼就能看到明白,“喜鹊登枝”如何精致,学生也能找到,但是后者对已理解姥姥剪纸技艺的精湛这个线索有辅助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提及,而前者可忽略;还有对于姥姥剪纸所传达出的情感,是后半部分学习的重点,因为情感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学生体会文本内容,因此后半部分应重在朗读,让学生读书体会,而不是教师一味讲解灌输,但是新教师的我似乎在这块教学生仍功力尚浅,有待进步。

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还应当注意方法的选择,如何选择呢?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点:一、重点语段注重朗读。朗读应当注意方式的多样化、趣味化,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乐意去接触文本,从朗读中观察学生是不是有所体会。朗读方法选择上,需要学生找关键语句的可以选择默读,便于安静思考;需要注意角色情感的,可以分角色朗读,特别是一些对话类的文本;需要有感情朗读的,教师可以范读,让学生有模板可以效仿;需要集体感悟的,可以齐读,特别是一些表现壮阔的语句,齐读会更有气势。

二、关键词语理解,可以让学生学会查字典,但是最好是能让学生学会字面解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是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训练,也是理解课文的一个环节。如《姥姥的剪纸》中国的“耍赖”、“调皮蛋”等,原本贬义的词语,在这里却能褒用。

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对于文中精彩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教师也应当提炼,让学生学习,并利用小练笔来运用,这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部分。比如《姥姥的剪纸》中的夸张、比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

以上便是在教学《姥姥的剪纸》后的一点思考。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篇五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是张菊燕老师上的。她为了校际交流反复试上,反复磨课。现把参与磨课的一些反思记录下来。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在教学中,张老师紧紧抓住“剪纸”这条线索,带领学生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们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课堂片断:

师:“刁难”是什么意思?

生:故意为难别人。

师:文中的刁难是指——

生:一天,我用双手死死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黑剪窗花。这就是一次“刁难”。

师:挑剔

生:在细节中过分的找毛病。

师:耍赖

生:使用无赖的手段、抵赖。

师:调皮蛋

生:顽皮

师:为什么文中用这些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反衬了姥姥剪纸的技艺娴熟……

对于以上四个词语的理解,光理解词语是浮于浅表的,老师应该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的效果”。课文是“姥姥的剪纸“,作者着力描写的主要对象自然是姥姥。可作者为什么要花上较多的笔墨,用上“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词语,来表现“我”的顽皮、淘气甚至于近乎无赖呢?张老师切入时机,引导学生理解这里运用的是反衬手法,目的还是表现出姥姥的剪纸技艺,“我”的“刁难”、“挑剔”、“耍赖”,有力的证明“我”是个“调皮蛋”,而“我”越是调皮捣蛋,越是能够显示出姥姥的心灵手巧。其高超的剪纸技艺,非同寻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令人由衷赞叹。另外,“我”的“调皮蛋”形象地表现了“姥姥”的温顺、敦厚和慈祥。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渗透了学法指导。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篇六

师:这是我们对姥姥的一个初步印象,让我们再读课文,姥姥的形象就会更加清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铅笔画出表现姥姥心灵手巧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你的体会。

生读。

全班交流。

师: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太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姥姥光结善缘,剪出来的窗纸贴满了太平原托着的小屯里。

生2:左邻右舍的窗户上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奶奶人缘好,有求必应,同时也告诉我们姥姥的心灵手巧。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子,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师:哪些词体现了奶奶的心灵手巧?

生:“普普通通”、“翻来折去”、“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

师:你能把这一句话读一读吗?

生读。

师:评价一下,他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还不够?

生:“无所不能”读得好,“普普通通”还不够。

师:你能再把他读一下吗?

生读。

师:还有什么句子?

生:我从小就听人啧啧“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你也找到这样的句子了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姥姥剪什么像什么,真神了。

生2:我知道别人一直对姥姥啧啧称赞。

生3:姥姥竟然能把纸剪活了,真神,我真佩服她!

生读。

师:我相信大家会比他读得更好。

生齐读。

……

……

[反思]

这个片段是王龙老师重点讲解姥姥心灵手巧的一个片段,我觉得这一部分上得很精彩,让整节课有了一个精彩的开始,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去分析课文,体会重点,把握重点。

教者在指导朗读时体现了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评价,自己改正,使学生少了很多的依赖,完全靠自己把课文读好、读细,读得有感情。

在整个教学中,他始终围绕“心灵手巧”来讲,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自己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体会,如果不写下来,读过后就会忘记,如果写下来,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笔头,一举两得。

在分析句子的时候,老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但这个体会并不是漫无目标的,老师在学生问答的时候,总提醒“心灵手巧”这个词语,让学生在缩小的范围内寻找答案,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让学生能更详细地分析课文。

虽然这一片段仅仅是整节课的一小部分,但值得我去学习。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篇七

《姥姥的剪纸》围绕剪纸展开了“我”与姥姥之间的故事,表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剪纸”这条主线,引领学生走进“我”与姥姥的内心情感世界。由开始的欣赏剪纸作品到“喜鹊登枝”这幅剪纸,使学生体会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并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姥姥为什么会有如此高超的技艺。进一步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整篇课文不仅写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还写了姥姥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这在“老牛兔子”剪纸中有了集中的体现,我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姥姥对“我”的疼爱和“我”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从而激起学生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两个部分: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剪纸技艺的高超显而易见暂且视为“明线”,祖孙亲情虽不强烈外显,但是绵延深厚,可以看成文章的“暗线”。双线交织,“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齐头并进,叙事与抒情携手向前,合成课文的“主脉”。教学时,我们依照这条“主脉”前行,一定能够达到理想教学目标实现的彼岸。

题目《姥姥的剪纸》明确告诉我们,剪纸是中心词。适当的进行剪纸知识的介绍,对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展示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一下剪纸艺术的来龙去脉。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剪纸的美,还能极大的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巧”、“广结善缘,有求必应”、勤劳善良??这些关键词通过咀嚼,让姥姥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然后再次通过朗读让这种情感感受“宣泄”出来。真正在语言文字中走上一个来回。

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老师通过让学生寻找并反复朗读描述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剪纸“神”在哪里,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坚持以读为主,恰当安排好“读、讲、练”,增加学生的积累,逐步将文中的好词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教者在指导朗读时体现了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评价,自己改正,使学生少了很多的依赖,完全*自己把课文读好、读细,读得有感情。

在整个教学中,他始终围绕“心灵手巧”来讲,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自己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体会,如果不写下来,读过后就会忘记,如果写下来,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笔头,一举两得。

在分析句子的时候,老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但这个体会并不是漫无目标的,老师在学生问答的时候,总提醒“心灵手巧”这个词语,让学生在缩小的范围内寻找答案,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让学生能更详细地分析课文。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篇八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