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2023年公园现状分析万能 公园现状调研报告(实用5篇)

2023年公园现状分析万能 公园现状调研报告(实用5篇)

作者:HT书生 2023年公园现状分析万能 公园现状调研报告(实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公园现状分析万能篇一

[摘要] 绿地系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邯郸市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绿化作用、植物配置及现存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就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法,为改善和优化邯郸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为此,我调研了滏阳公园、龙湖公园、赵苑公园以及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公园,并对其绿化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够靠自己浅薄的知识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关键词] 公园绿地现状;绿化植物结构配置;邯郸市;大名县

概论

城市公园绿地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研究城市公园绿地是如何发挥功能的,首先应该掌握其绿化植物的结构组成。通过对邯郸市公园绿地的实地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现有公园绿地的绿化树种选择和配置结构提出进一步优化的措施,促进其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构建水平的提高,对邯郸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具有特别的意义。

城市公园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丰富的园林植物,完整的绿地系统,优美的景观和完备的设施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美化环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休息、游览,开展科学文化活动的园地,增进人民身心健康。因此,通过对滏阳公园、龙湖公园、赵苑公园以及大名县石刻博物馆附属公园绿化系统的实地调研,并结合调研时拍到的照片,对邯郸市城市公园绿化系统进行分析,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现状分析

一、公园绿化系统概况

(1)滏阳公园作为邯郸早期的公园,总体规划以自然山水为骨架、植物造景为特色,是一座集文化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在植物配置上注重植物空间立体配置和植物色彩的季相变化,营造出物种多样、景观精美的生态园林效果。目前,公园共栽植各类乔、灌木16万余株,绿化覆盖率达到74%。近期又对公园进行了增值植物,共栽植25个品种的各类植物2400株,其中引进新品种6个。通过完善植物配置,一幅品种多样、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呈现在游人面前,实现公园绿化提档升级。

(2)龙湖公园园内栽植各类植物1.6万余株,建有造型各异的桥梁12座。同时完成了由大型音乐喷泉、水幕电影、激光三部分组成的夜色阑珊水景等项目。

(3)赵苑以园林作骨,文化为魂,将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园林为载体充分展现。昨日记者获悉,赵苑的植物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文化景观建设将成为建设重点。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历史文化公园,赵苑以赵文化为核心,融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于一体。槐树、杨树等北方特色树木,油松、白皮松、玉兰、银杏等名贵苗木尽览眼底;合欢、紫葳等观赏花,枣树、枸杞等果树争奇斗艳。置身于赵苑,郁郁葱葱的树木,娇艳欲滴的鲜花,波光粼粼的湖水,精巧怀古的建筑,让人应接不暇。

(4)大名县石刻博物馆是以邯郸石刻文化遗存为主题,以实物、图片、图表、拓片、文字、影像等为载体,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系统反映了邯郸地区自北朝至宋代石刻艺术。因此,博物馆所在地的公园绿化设施则是以辅助博物馆为主要目的,在植物配置上以常绿植物为主,使建筑小品,石碑等在绿色中若隐若现。

二、分析

从现有这四个公园绿地的分布和性质来看,植物的健康状况是公园绿地的重要指示,它反映了对现有植物的养护水平,指示了植物是否适合现有的立地环境,在经营管理上是否需要加强。邯郸市公园绿地绿化树种整体健康状况较好。一个绿地只要有两三种植物枝条干枯,整株频死,甚至死亡,该植物的观赏价值不仅丧失,还会影响整个绿地的景观,所以数量虽然不多,但值得重视。

(1)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分析 1.1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分析

城市公园绿化植物的水平结构,可分为行道树、绿篱草坪以及绿篱、乔灌木与草坪的混合结构等。通过对其水平结构的分析,科学地确定绿化树种的重要性指标,才能从深受环境条件,人文行为习惯和绿化政策影响的绿化现状中,了解人们接受这些绿化树种的程度和确定它们的重要性程度。本次调查的四个公园绿地总面积2516.4亩,其中,滏阳公园360亩,龙湖公园41.7亩,赵苑2100亩,大名县石刻博物馆14.7亩,由于草本植物的个体数量难以统计,仅对乔灌树种进行统计。根据调查在众多的绿化树种中,乔木中以白皮松的密度最大,其次依次为垂柳、银杏、圆柏、国槐;灌木中的珍珠梅、榆叶梅、凤尾兰等植物的密度较大。

1.2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分析

所有的乔木、灌木、藤本都分布在一定的园林绿地里,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其结构形式影响着绿地的功能及稳定性。本次公园绿地调查,乔木树种73种,灌木树种58种,乔灌“种”数比为1:0.79。藤本植物也是城市绿化不可缺少的树种,虽然邯郸市大力提倡垂 2 直绿化、立体绿化,但此次调查的藤本植物只有3种,占树种总数的2.31%。虽生长良好,栽植量大,但种类过少。

1.3植物群落的年龄季相分析

植物配置时既想使绿地近期取得较好的绿化效果,又要保持园林景观的相对稳定,就要考虑好速生树与慢生树的比例。参照北方其他城市的经验,在今后的公园绿地建设中,应适量增加慢生树种的比例,降低速生树种的栽植数量。将慢生树种与速生比定为4:6较为合适。因此这四个公园都仍需努力。

树种的生长特性不同,绿化效益也不同,它们以自己特有的姿态、叶、花、果、枝、干、皮等给人美的享受。在邯郸市公园绿地绿化树种中,观花类有72种,且大多树种花期集中于春夏两季,而秋季甚少,观叶类44种,观果类26种,观姿类48种,其他观干、观枝类有16种。由此可见,邯郸市公园绿地树种观赏效果并不单一,在绿化树种配置上仍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2)公园绿化的现状问题 2.1植被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

由人造林育成的成片常绿树林,树龄一致,又处在幼龄阶段,仅由香樟、女贞和桉树三种树种,虽然有零星山茶、桂花、银木、云南樟、香椿、乌桕、水竹、绿竹丛等树木,但没有成片成带的落叶树及开花乔木穿插;因此,显示出树种单调、林相单一,林地群落结构不完整。树林虽四季常绿,但缺少春花、秋色的季相变化和丰富的林冠起伏,没有风景林地应有的优美季相外貌景观。

由于造林时,只种植乔木,人工群落中没有形成下层地被、灌木层的合理组合;而且乔木种植密度很高,许多地段达到15-20株/100平方米,造成林下十分郁闭,加上地面大量落叶堆积覆盖,十分不利于下层花灌木、地被植物的生长。目前公园大部分山坡地面裸露,尤其是缓坡地段园路两侧,游人无序踩踏和落叶扫除,造成土壤板结、水土流失。

2.2 园林植物的景观效果差

缺少风景视线和景观空间的组织,缺少通过园林植物艺术配植形成的优美的植被景观。遍山茂密的树林,阻挡了游步道及景点的观赏远景和城市的风景视线;园路两侧视线不够通畅、没有开敞或半开敞的林中空地,使游人在主干道上行走,尤如一直在林中穿行,景观单调压抑。在公园主要出入口、主干道路口以及已建的风景建筑、服务管理建筑环境中,现状物的艺术景观。

缺少绿化景观 垂直结构

一、绿化改良改造

绿化改造规划设计要结合邯郸市公园改扩建工程总体规划和初步设计,使绿化景观的规划布局、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总体规划、初步设计中的景点设计、建筑布局造型风格及环境要求相协调。

绿化改造要合理利用现有的常绿林木,以及其它较有观赏价值的树木;成片林相改造与重点植物配植相协调;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并注意配植具有当地气候生态特色的园林植物,形成公园的绿化特色。

二、群落结构调整

进行林地群落结构的调整,对现有林木,根据立地环境、景观布局、人工群落设计要求,疏伐、择伐或就近移植;开辟林窗、林中草地、改善林下光照条件,补充景观效果较为突出的乔木树丛;在主要园路两侧及景点周围的林下,配植较为丰富的花灌木、地被植物,形成良好的地面覆盖等等;通过以上措施,营造、培育数类各具特征的结构较为完整的人工园林植物群落,布局在公园不同地段,形成公园的季相色彩、林冠造型优美,具有稳定生态结构和良好生态功能的人工植被。

三、重点地段改造

在公园各景点、出入口和沿园路,进行绿化配植,营造公园这些重点地段景观效果突出的园林植物景观。沿园路,开辟视线走廊,形成部分开敞空间,补充观赏价值高的园路树;在主干道路口,布置色叶,观花或造型树丛,形成敞幽相间、步移景移的园路空间景观。

对三个公园的建筑群,以及景点的风景建筑环境和公园出入口,以现有山林为绿化背景,进行重点园林配植设计,使绿化景观更好地衬托主体建筑,形成风景建筑和园林植物相结合的优美的风景构图,更完美的表现景点的意境主题,完善景点环境功能。

需要加强绿化 结语

通过这次的调研实习,使我们更加了解城市公园中的绿化系统,针对公园的不同功能进行植物的配置,使之达到公园主题与绿化相统一,同时,绿化是为了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的,因此,怎样达到最大程度的为人们提供一个惬意的环境是城市公园绿化的重中之重,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对公园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绿化,使其不仅服务公园里打人群,更加能为城市的绿色贡献一份力量。

公园现状分析万能篇二

摘要:

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人均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基础上,对于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高楼大厦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沉重的压力,如何能够在繁忙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余可以获得充分的放松和休息,成为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首要考虑问题。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为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闲空间,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湿地公园建设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客观把握设计要点,将更加前沿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同时,改善城市环境。

关键词: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生态平衡

湿地公园是我国湿地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有助于更加广泛的发挥湿地效益。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湿地面积增加到万hm2。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湿地公园的认知不充分,湿地公园设计上理论和实践未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尚未形成完善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其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公园自然形成的湿地地貌景观缺失,植物多样性不突出,加之缺乏对湿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故此,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景观设计成为首要工作内容,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1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

1.1湿地公园景观内涵

湿地公园景观是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基础所在,在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前提下,充分整合湿地资源,挖掘湿地文化,发挥湿地生态型、社会文化性和艺术性特点,为广大人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区域。

1.2湿地公园景观构成

其一,水体景观。水体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划分为近岸陆域景观、水域景观和岸带景观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水域景观主要是通过水流速度、水质和水深来表达水体景观,呈现出汹涌澎湃或是涓涓流水之感,形成池塘、浅潭或是飞瀑等水体景观。岸带景观是受到抄袭影响形成的浅滩或滩涂等水体景观,形成不同类型的驳岸。近岸陆域景观则是为了便于人们观赏和游玩的亲水设施,即平台和栈道等,同时具有引导人流观赏路线的作用,营造出别样的湿地意境,提升湿地公园整体景观美观。此外,湿地公园由于水体景观影响,可以形成独特的小气候,或是出现云雾缭绕景观,呈现出特别的自然景观。其二,湿地生物景观。湿地公园中的生物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其中湿地植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水生植物和浮水植物等联合配置,呈现出湿地植物景观。结合植物的枝叶、花、果形状的不同,合理搭配形成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湿地植被自身具有丛生、片生和簇生的特征,根据群植或丛植搭配方法可以形成更加曲折、幽深的景观形态。湿地动物景观中包括湿地水鸟、鱼类和昆虫等,作为一种移动的景观,配合湿地植物景观,可以带给湿地公园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结合湿地水鸟的生活规律,移动放飞和归巢,潜水和觅食均是湿地公园内不可多得的湿地动物景观,具有别样的特色。其三,湿地文化景观。作为湿地公园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了具备生态景观以外,还包括一系列风土人情和民俗特色,在湿地公园中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湿地形成的生产文化,进而影响到人们日常的饮食文化和住宅文化。(2)湿地改造后留下的痕迹,其中包括具备地域特色的运河、桥梁和建筑等。(3)文化交通形成的景观,包括文学艺术交融的诗词歌赋和书法字画,或是民族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等。

2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

2.1生态优先原则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出于净化污水和生物栖息地多样化角度,在尊重生态自然的同时,整合自然资源,合理搭配乡土植物和自然景观,保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提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合理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2.2以人为本原则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满足人们欣赏水景的需求,提供更多参与机会,促使人们可以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多种角度来感受水景的魅力,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此外,在提供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景观连接起到遮荫效果。

2.3美学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实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合理搭配,应该注重人文景观的完整性、丰富性和特别性等特点,促使湿地水体可以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植物景观的配置需要注重虚实结合,实现色彩的协调统一。

2.4合理利用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以便于促进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以达到节省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活动与科普活动。

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内容和方法

3.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内部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合理搭配,可以通过地形改造和水文联通,营造独特的湿地景观形态,提升对湿地农耕文化和水体景观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诸如,在湿地公园水体局部景观设计中,不同的溪流和石块,或是郁郁葱葱的湿地植物群落,驳岸自由曲线形态和双螺旋曲线形态等,形成一种曲水流觞的湿地景观。人工湿地景观为主的湿地公园,错落有致的池塘,湿地水体下游和积水区域设置稻田等。

3.2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由于湿地环境的生态环境十分多样,生态效益较为突出,其中包括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特点。其一,在水质净化功能景观设计。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是起到环境净化的作用。景观设计中,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选择净化能力更高的湿地植物,设置相配套的桥梁和廊设施,实现景观的多重效果。诸如,在景观平面设计中,可以设计为肾脏形,岸带植物可以适当的种植香蒲和芦苇等湿地植物,形成更加错落有致植物景观。此外,为了提升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效果,可以通过对比污水流经湿地的水质变化情况,充分展现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功能。其二,生物多样性景观设计。湿地公园中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合理配置乡土湿地物种,搭配昆虫和鸟类,维护湿地环境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湿地景观效果,带给游客更加舒适的享受。与此同时,通过配置沉睡植物群落和浮水植物群落,丰富湿地水生环境多样性,把握空间分布规律。在湿地植物设计中,设置人工巢箱,或是在水体中设置岛屿,营造一种更加隐蔽的环境;引导鸟类前往栖息和觅食,将动物群体群居行为充分的展现出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湿地景观。人们也可以近距离观赏湿地动物景观,营造出一种空山幽静的意境。

3.3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设计中,主要是负责引导人们游玩和休息的路线设置,有助于合理引导人流,更为合理的展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其中包括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等,带给人们别样的景观体验,提升人们的关上体验。就静态赏景景观来看,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观赏作用,同时也是湿地公园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景、对景和框景等会一系列手法,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湿地公园内部景观特色,提升景观多样性。动态赏景尽管则是为了引导人流观赏路线,促使人们可以动态的观赏湿地公园中的景观特色,合理划分公园内不同空间的景观,合理配置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提升湿地公园中景观观赏效果。点景则是为了更加深刻的展现公园文化内涵,营造出良好的湿地公园景观意境,最为典型的即是雕塑和园林景观小品等艺术形式为基础单元。诸如,农耕湿地文化中,农业设施和农业耕作场面,形成与众错落有致的农业场景,带给人们更加丰富的农耕体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营造出湿地体验景观、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和湿地硬质景观,根据设计内容来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其中湿地体验景观可以通过优化植物群落配置,地形改造实现;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则是通过配置乡土植物、表流和潜流湿地、稻田等;湿地硬质景观则是通过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展现。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下,为了可以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为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闲空间。

公园现状分析万能篇三

——以焦作市龙源湖公园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公园建设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现代的公园设计更加关注人性化,强调人的活动与需求,主张依据人的活动需求与心理来进行公园的空间形态布局以及各种服务设施的设计。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人群的行为规律和环境心理,这样才能设计出以人为本,满足各种人群需求的高品质公园,本文以焦作市龙源湖公园为例,浅析了人的行为规律与环境心理在公园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行为心理 环境心理 公园设计 龙源湖公园

行为心理学主要是分析人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等)与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和文化的)之间的相互关系,力图运用行为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来研究人在场所中的活动及人们对环境的反映,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行为心理的研究是设计师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公园设计者不仅要抽象地关怀人,更应该关怀具体的人,依据不同特点的使用者,为他们创造满意的环境。

龙源湖公园为焦作市的一个综合性公园,整个公园以龙源湖为中心,周边设置有入口广场、大面积的草地、亲水平台、雕塑小品、健身器材等各种游憩场所和服务设施,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所以每天都吸引着大批市民在这里开展各种活动。

一、市民的行为、心理特点 1.1市民的心理特征

公园作为一个城市的公众开放场所,其容纳的人群具有大量性、复杂性等特点,不同的人群又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对公园里的人群进行分类,再对其心理特征进行分析。

公园里的人群按其年龄可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和儿童。老年人是公园使用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退休后有大量的可支配时间,他们到公园里来可以进行一些日常锻炼,也可以参加一些针对老年人举办的文艺活动;中年人平时忙于工作和家庭,所以会在闲暇时间和家人到公园里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心,又充满活力,对他们来说公园里优美的环境和开放性的空间都对他们充满了吸引力;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多是由家长带领着进行一些活动。

1.2市民的行为规律

市民在公园里的行为活动按活动特征可分为独立性行为、群体性行为和公共性行为。

独立性行为是指人作为个体,与社会中的其他人群不联系而发生的活动。在公园中,主要体现为一个人单独在公园里进行的活动,如一个人散步、休息、锻炼等。此类活动往往需要较安静、隐蔽的空间。

群体性行为是个人处于小团体中所产生的行为,是群体内部发生的活动,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密切。在公园里经常出现的群体活动主要有以家庭为单位的活动、团体自发开展的体育活动(如广场舞,打羽毛球、踢毽子等活动),这类活动就需要有大面积的开场空间。还有的人会选择在公园里举行生日聚会、野营野炊等活动。

公共性行为是人处于更广泛的群体内发生的活动,这类活动往往需要更大的活动场地,如车展、集会等活动。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园里人群的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公园设计时,结合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做到对人们公共性、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性、舒适性的满足,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空间组织模式,以适应人们活动行为的复杂性。

二、龙源湖公园不同空间的行为心理分析

2.1入口广场

龙源湖公园的两个主要入口为西入口和北入口,这两个入口的空间均为尺度较大的入口广场,是龙源湖公园空间的最初组织形式。广场地面铺装平整、视线开阔,是一个具有多种潜在功能的场所,可以举行群体的主题活动,可以和朋友闲谈,也可以充当一个观看者的角色,欣赏其他人的活动。

通过调研,在广场上活动时间最长的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 一.某些群体举办的主题活动,如舞蹈学校举办的舞蹈表演、大学里某些社团举办的一些活动等,这类活动往往会引起市民的围观,活动本身也需要比较大的场地,再加上要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力,所以会选择在入口广场这种有标志性、开敞的空间。

二.许多轮滑爱好者会选择在入口广场轮滑,多为父母带着孩子;周末的时候,还会有许多人在这里放风筝,这类活动行为之所以会在广场上发生,主要是因为广场场地平整、视野开阔。

三.许多老年人会选择在广场上抖空竹、甩长鞭,也有一些喜欢书法的老年人会带着自制的工具在广场的地板上写字。

2.2滨水空间

水是龙源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源湖水域面积为700亩,是龙源湖公园内重要的开敞空间和自然要素,公园里的水体有利于改善小气候、美化环境,增加活泼情趣。

在进行公园水体设计时要使水体成为具有辐射力的核心来组织周围的空间,满足水体空间的可达性原则。同时,由于水只是从平面上进行空间限定,保证了人们视觉上的连续性和渗透感。

1.可达性

龙源湖水面是整个公园的核心,处于公园的中心位置,在公园里活动的人群无论处于公园的哪个地方都可以看到水面,另外,湖面上的栈桥联系着公园的东西两部分,大大提高了水面空间的利用率。

2.亲水性

人人都有亲水的天性,在进行水体空间设计时要尽量满足人们不同的亲水性行为,如散步、休憩等轻度的亲水性为;嬉戏、感受等深度亲水性为。这就要求设计师在水的沿岸布置不同的设施为这些活动的发生提供可能。

龙源湖公园的水体空间设计丰富,基本上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公园东入口的水面上设置有伸出湖面的平台,且平台形式各异,部分平台的端部被设置成船的形状,置身其上仿佛就置身于辽阔的湖面上泛舟,提升了亲水空间的趣味性;西入口的湖面上有一条贯穿湖面的栈桥,栈桥两侧都等距离的安放有休闲的座椅,很多市民会选择在这里闲谈或发呆;湖边还设置有林荫道和面向湖面的休闲座椅,满足人们散步、休憩等亲水性行为;湖面的有些部分还被设计成了深度亲水空间,通过在水边安放比较大型的石块,为市民提供了可到达水面的平台,在调研时,很多市民在湖边钓鱼、嬉戏。

3.安全性

度,并在路与水面的交界处通过地面铺装等创造明显的分界标志,同时保证水面距湖岸的高度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以满足人们的安全心理需求。

2.3绿地休闲空间

绿地休闲空间往往处于主要交通线的旁边,具有较强的可达性和开放性,同时通过植物的遮挡,又具有一定的依托感和私密性,这些空间相对于广场来讲更加安静,很容易建立领域感,且在这种没有具体功能性的场所,能让人的行为更随心所欲,聊天、看书、晒太阳,或者仅仅是看看草坪上其它人都在做什么,这是充满了生活情趣的空间,也是最能体现人的行为心理的空间。

龙源湖公园的绿地休闲空间主要集中在南部的高地上,整体由大片的草地、高大的乔木、精心设置的各色花卉以及曲折的林间小路组成。这种空间支持各种类型的活动,有一个人独自看书、散步、休息的独立性活动,也有生日聚会、野营野餐等群体性活动。

型聚会等活动时,往往会选择有树木遮挡的私密性较强的空间,因此也体现出了领域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人空间泡泡”,两个互不认识的活动群体在选择活动场地时就会自动隔开一定的距离,这就形成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活动人群基本上等距离分布的行为场景。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他高度概括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了人对环境的主导作用,也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反作用,人的介入,赋予了环境景观的灵魂。针对公园设计,就应该从公园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反应公园环境景观空间和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的互动关系。

一个公园的活力取决于其对人群的吸引力,也就是说公园的景观空间环境是否适宜人群的活动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做出满足人们行为心理需求的公园环境景观设计。当然,改善环境景观,满足人的需求,也需要高素质的环境使用者。因此我们既要努力创造以人为本的环境,也要努力去适应现存的环境,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4】 韩秀茹.城市公园中休闲空间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06

公园现状分析万能篇四

1.自然资源

土地与气候:地质公园中的土地分为可利用土地、宜开发利用土地、难利用土地等。这些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效益。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四季交替、季节差异、冷暖雨量、时空分布等因素都制约着地质公园的景观开发与设计。水文与石景:水文是一个地区的典型代表元素,它能够提升整体空间环境的生态质量。应结合特定的水文特质来塑造地质公园景观与空间环境。瀑布与温泉:地质的多样化为瀑布的成因分类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同时为景区内的景观塑造形成令人震撼的背景。

2.文化资源

历史与文学:历史资源在地质公园景观的开发中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展示过去、结合当下来体现地质公园景观的发展特征。历史资源为地质公园景观的生动塑造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地质公园通过对主体景观活动的想象和定位来实现文学资源的景观再生。如石碑摹刻、人文笔墨等文学艺术常成为地质公园景观的突出标志。宗教与民俗:宗教信仰是文化现象特征的普遍存在形式,也是人们对地球的本能感性认识,同时是人类对自身存在于世界中的整体反映。

3.生态资源

森林与湿地:森林中名贵树木和植被蕴藏着深厚的生态潜力,保持水土平衡,保护河流线性空间的完整性,保证野生动植物的迁移、扩散和繁殖。生物与敏感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物理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敏感区是指当受到外界影响时,那些容易受到干预甚至破坏的地区,即抵御性较弱的生态区域。建筑与风貌:建筑是文化的实体表现形式。建筑文化的表达通过建筑的外立面或者建筑风格等直观呈现在地质公园中。

1.开发定位

地质公园景观及空间环境的开发,应围绕整合资源要素,形成明确的开发理念。通过对地质公园景观现状环境调研分析,围绕已有的自然资源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地质公园景观的开发目标,开发时序与景区特色。本文提出自然、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性开发理念,自然与文化相互联系,并与生态相互交融,满足景区的协调发展。下面以安徽省天柱山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内,以崩塌堆垒型花岗岩景观和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群闻名于世。2005年8月被xxx批准为全国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2000年又荣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称号,2011年9月,荣膺“世界地质公园”称号。其中主景区面积平方公里,规划保护区面积为333平方公里。

2.整体设计方法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分为15个景区,分别为主峰景区、三祖寺景区、马祖庵景区、阳裴岭景区、大龙窝景区、天龙关景区、虎头崖景区、后山景区、锣鼓冲景区、龙潭河景区、九井河景区、皖水滨水旅游带、潜水滨水旅游带、牌楼—新店科考区和天柱山旅游服务区。根据地质公园的总体布局与空间结构,依据地质公园景观分布密度、类型,从点(景点、居民点等)、线(景观线、旅游线、交通线等)、面(景观组合区、地貌区、建筑设施分布区、后勤服务区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思考,形成整体设计方法。

(1)旅游线路的系统优化与布局

旅游线路是为了使旅游者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观赏效果。地质公园旅游路线的空间布局是根据各种活动的需要,有差别地进行不同功能的组合布局,从而形成不同的公园空间形态。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线路设计从观看景观、接触景观、体验景观、回味景观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条生动而有趣味性的线路,它将柱状峰、脊状峰等奇峰,象鼻石、寿塔石等怪石,龙宫、迷宫、天宫、逍遥宫等洞穴,山势险要的断层峡谷等地质景观,串联起整座公园的景点、休憩地等景观节点,形成合理的旅游景观空间,并通过规划的绿化廊道、步行系统、公众活动走廊等多种路径,使游客对同一景物和景点从不同视角或距离去欣赏,可以产生不同心理作用。充分考虑到了“人观看景”与“景引导人”的行为模式,完成了游览互动体验时的心理感受。可见,地质公园景观的设计必须重视空间维度,强调旅游线路的分区与连续。

(2)自然特色地质景观及空间环境的整合与表达

地质公园的特色景观是人们对园区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艺术化的概括。从地质审美特征的角度上看,特色景观是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景区的独有特征。它的内容与形式都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因此,将地质学知识与景观规划设计有机结合,能为地质公园的开发与建设提供良好的指导。在地球内外引力的作用下,天柱山形成了花岗岩奇峰、怪石、洞穴、峡谷等自然地貌景观,变幻莫测的云海、佛光等气象景观及多姿多彩的水文地质遗迹。主峰天柱峰是典型的花岗岩柱状体,由垂直节理及风化剥蚀而形成岩脉与纹理,拔地而起,突兀众山之上,直插云霄,势如“中天一柱”。怪石形态各异,如天柱猿、金鸡唱晚、神鬼探海、双狮戏球,虎头崖的蘑菇石、船形石,马祖庵景区的猪头石、霹雳石等。洞穴以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特著称,被誉为“中国花岗岩洞第一秘府”。峡谷势气非凡,如小天门、大天门、千丈崖等。景区围绕这些特色资源组织游览线路,通过步行、攀爬、缆车等形式,整合自然景观的组成形式,从而更好地表达地景空间特征。

(3)文化资源的融入与呈现

文化因素的导入为游客提供较高的精神愉悦体验,是构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的基础。但是现在大部分国家地质公园开发定位不够全面,仅仅注重景观环境的规划,而忽视文化的吸引力。应该充分考虑文化与公众的相互影响和参与,实现文化历史与景观环境资源的共生。安徽省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得天独厚,其人文发展与山水美景相映生辉。天柱山附近的皖河是安徽省简称“皖”的溯源地,中国禅宗文化发脉于此。汉末时期,这里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众多的石刻作品。南北朝以来,天柱山成为佛道共尊的圣山,六代祖师中就有三位即二祖、三祖、四祖居山活动。天柱山地区是清代京剧母体艺术潜山弹腔、岳西高腔的发祥地,是为创立京剧做出卓越贡献的许多徽班艺人的故乡,也是黄梅戏诞生、成长、繁荣的摇篮之一。围绕这些众多的文化传说、文化遗存、历史故事等进行整合并融入到景区开发与设计当中,使得自然景观变得更有魅力,更富有吸引力。如仙人打鼓、龟兔赛跑、犀牛望月等,形象生动,令人回味。

(4)景观生态敏感区的控制与保护

地质公园的生态敏感区是景观控制与保护的重要区域。控制敏感区内水岸、坡地、台地、湿地等资源,改变植物种类,种植本土植物等生态系统,保持生态敏感区的植被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依靠地质景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生态环境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在敏感区的设计开发中以控制为原则,结合自身的生态系统,对不同的生态敏感区景观进行保护与控制,既形成良好的景区环境,又保持了生态平衡。其草木花卉、沟谷溪流呈现出听觉美与视觉美的四季交替,这是自然生态的最好体现。

(5)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

为建立高品质景区环境,应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作为保障。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包括:住宿、餐厅、游客接待中心、特色商业、停车场、地质博物馆、标识导向、安全防护、通讯、交通、卫生设施等。上述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围绕着布点适宜、整体协同、方便使用的目标,结合自然环境路线、特色景区进行优化布置,满足游客观赏和游览的需求。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是集山水风光为一体的风景区。新的规划中心区占地面积260亩,分成特产购物步行街、茶庄小学、地质公园博物馆、大型生态停车(换乘中心)和折迁安置四个区域。建成后的生态停车场能满足天柱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的需要。景区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的数量适中、视觉醒目,整体设计呈现人性化趋势,具有可达性、便捷性、安全性三大特点。自天柱山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以来,经过与国际接轨的保护管理与精心建设,已成为科学家考察、青少年探秘、大众旅游休闲观光养生的绝佳去处。

三、结语

随着地质公园景观及空间环境开发与设计越来越引起关注,地质公园开发和设计及保护、更新、优化、提升的理论与实践正逐渐形成。可见,地质公园开发设计应确立合理的环境容量,明确的开发定位,整体的设计方法,围绕自然、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理念,落实到各个阶段中去。不断整合、挖掘,建立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地质公园景观与空间环境。真正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三大和谐目地。

公园现状分析万能篇五

—天嘉公园为例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转变,居民对城市中开放空间的需求也呈现出了新的问题。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提供一个愉快的和自然的环境,但同时改善城市地区的生活质量,并承诺基本的环境功能。经济效益也提供了可能增加吸引力的地方做生意,生活和工作。然而,尽管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在城市发展,居民生活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但是通过我们对天嘉公园以及同等级公园林园做出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中可以看出,居民的行为与城市开放空间存在的一些相互联系的现状问题,根据发放的问卷和与居民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位居民对城市的开放空间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意见。

一、调查的社会意义和目的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大规模的盲目开发,建筑的密集化,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景观的日趋恶化,城市的可利用土地与空间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相对越来越少。如何合理保护与再生城市开放空间,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查以长春市天嘉公园为例重点研究居民的行为与城市开放空间的关系。

二、调查对象及现状

2.1调查对象

天嘉公园属于社区型公园,主要为附近天嘉水晶城以及附近居民所使用。

天嘉公园南起西安大路,北到新竹路,东起青浦路,西至青溪路,占地21.3万平方米,面积在长春各公园中名列第6位。

2.2调查现状 在设计上,长春市天嘉公园设计独树一帜,利用现有的地貌,重新规划土地,把公园设计成地势起伏、高低错落的丘陵型公园。另外,公园建设的同时还配合串湖改造,公园内污水净化站投入使用后每日可处理2万吨生活污水。

天嘉公园不设栅栏,不收门票,是个开放式的公园。公园在东、南、北三个方向各设一个大门,在西北和西南各设一个小门。公园内不设大型游乐设施,全部以景观建设为主,用料全部取自天然的木料、石料,贴近大自然。栽种杏树、云杉等十几种树木,还设置了木制休闲椅、凉亭等,并建设有一处健身场所。形成了以自然山水植物景观为主,集生态、游赏、休闲、娱乐、运动、健身、垂钓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性公园。是情侣约会的好去处。

天嘉公园污水处理厂

天嘉公园景观

三、调查分析

3.1问卷调查分析(1)性别与年龄构成调查分析

本次调研共调查了25个在公园活动的游人,饼状图中显示0-19岁的游人占总人数的8%,20-29岁游人占12%,30-39岁游人占12%,40-49岁游人占24%,50-59岁占4%,60-69岁游人占16%70岁以上游人占24%。

根据调查表可以看出0-19岁的游人相对较少,20-29岁的年轻人还是占一定比重的,比我们原来想象的要多,30-49岁的中年人几乎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50岁以上退休人口居多,50岁以上的游人占总调查人数的几乎一半,其中70岁以上的人数最多。

可见中老年人去公园比较多,因为中老年人退休人员很多,时间也相对比较充裕,所以我们应该在公园里多加一下中老年人活动的设施,为更多的中老年游人服务,另外也有一部分年轻人群体,所以在公园设计时也要考虑到年轻人的活动类型,适当打造一些适宜年轻人娱乐的项目。

从调查表可以看出男女人数差不多相等。见图(3.1-

1、3.1-2)所示。

(图3.1-1)(图3.1-2)

(2)每周去公园的频率分析 根据性别与年龄构成分析我们得知来公园的人年龄在40岁以上的比重最多,这些年龄段的人多数是企事业单位人员或是退休的人,他们空闲时间较多,所以很多人每天都坚持去公园,每周2-3次的约占总人数的30%,每周3-5次的约占总人数的25%。每周去一次公园的人最少。见图(3.1-3)

(图3.1-3)

(3)季节与时间段分析

从我们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每天16:30-20:00这个时间段游人最多,所以傍晚这个时间段是天嘉公园游人高峰期,其次是4:00-8:00早上这段时间人比较多,主要是晨练人群,8:00-16:30这个区间还是有一少部分人在公园里活动,到16:30-20:00到达高峰期,在20:00以后游人又逐渐少了下了。

从季节上看,由于长春气候的影响,春夏在公园活动的人数比秋冬要多近一半,在4:00-8:00和16:30-20:00这两个时间段上人数差异最明显,16:30-20:00这个时间仍是高峰期,二秋冬季节20:00以后几乎没有游人在此。见图(3.1-4)

(图3.1-4)(4)职业调查分析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去公园的人群中,退休人员以及其他职业人员最多,其次是企事业人员和个体经营人员,学生较少,而且通常在晚上到公园活动,而教师最少。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退休人员以及其他自由职业者的时间较为充裕,去公园的几率比较大。见(图3.1-5)

(图3.1-5)(5)对于什么样的公园更吸引游人的分析

在我们方发放问卷、与游人交流得知,绝大部分有人都喜欢到景观好的公园去,其次人们对公园的人气和卫生也有一定的要求。公园是提供大众享受、休养、游憩之用,为保持都市居民之健康,增进身心之调节,提高国民教养,并自由自在的享受园中设施;兼有防火、避难及防止灾害之绿化地。根据游人为我们填写的调查问卷,我们得出的柱状图可以直观的看出上述分析。见图(3.1-6)

图(3.1-6)

(6)游人对于公园设施种类需求调查

在我们调查与访问的人群中,游人们对公园绿化地面的要求最高,要求增加较大广场的人占总人数的12%,要去增加小型广场的人占15%,要去增加小亭子大的人占15%。要去增加座椅的人占15% 这说明在公园的设计和改造中应该更多的设置绿化,在满足绿化率的基础上再增加广场小亭子等设施,而座椅和路灯属于公园的必要设施,据游人反映公园南面的路灯较少,座椅还是太少,需要增加。见图(3.1-7)

图(3.1-7)

3.2同级别公园对比分析(林园)

林园位于长春市绿园区基隆南街,长春市天嘉公园540米,同属于社区型公园,主要为周围的居民服务。

在我们的调查与观察可以看出,现在的林园正处于修建的工程中,许多的设施比如:公共厕所,座椅、路灯等设施都很不完善,根据我们调查的常在林园锻炼的游人介绍,林园的公共厕所常处于关闭的状态,给游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林园由于施工的原因,路灯也很少,为了验证游人所说,我们将林园的调查安排在晚上,根据自己切身的调查我们发现了这一问题,见图(3.2-1),在19:00左右,太阳下山之后林园几乎没有行人,而在同一时间距离较为近的天嘉公园正是人流聚集的时间。通过调查访问我们得知,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林园中路灯的缺少而造成的,很多游人担心安全问题,所以很多游人选择了距离相差不多,但是人流量相对较多,设施更为齐全的天嘉公园作为晚间锻炼的场所。

季节与时间段分析(林园)季节与时间段分析(天嘉)

图(3.2-1)

林园与天嘉公园虽然同属于社区型公园,但是却属于完全不同风格的公园。园林注重原生态是典型中国最古老的公园,整个公园绿树成荫,采用最原始的土路,很少有人工铺设的路面,打造出一种原生态的公园形式,更多吸引了5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到此处练剑,打太极,做一些舒缓身心的运动。而天嘉公园是典型的现代开放式公园,现代的铺装,大大小小的广场,尤其到了夜晚,在广场上有很多跳舞爱好者们自发形成了不同的群体。沿着公园的最外围有专供快步走人群设置的流线,宽敞的马路,足够多人并行。对于两个公园我们都做了关于什么样的公园更吸引游人这样一个调查,调查数据由图(3.2-2)可知,无论在哪个公园,更多的人更倾向于景观较好的空间作为他们放松,休憩的地点。

图(3.2-2)

四、调查结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1-1调查结果

针对天嘉公园的调研与林园的对比,我们初步了解了社区性质的公园对于居民行为具有哪些影响。

首先,对于此类公园,由于它的服务半径较小,一般吸引来的多数人群都是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多数的游人都是按照就近的原则,到最为方便的公园休息娱乐。只有很少一部分距离此类公园较远的游人选择到此处游玩。

其次,对于同等级不同公园的不同人群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对于社区性质的公园,更多的人都希望它的景观能做的很好,他们更希望能拥有舒适且安静的休憩环境。

最后,通过对游人调查发现,对于城市中的开放空间—公园,存在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4.1-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首先是对公园卫生的要求,游人对此意见也最多,天嘉公园的水质问题需要有关部门来治理,我们拍摄到了向河中排放污水的照片,对于一个公园,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水清景美的美好环境,还有游人反映公园垃圾多清理工作不完善,这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其次对公园硬件设施提出的要求,有游人反映广场上的亭子不挡光,白天没有地方遮阴,树太少,草地秃,绿化不完善,广场小,活动空间不够,尤其是在游人高峰期时间。公共设施不完善。座椅少,公园南面路灯少,娱乐设施少,运动设施不完善。这些都应该适当增加和完善。

最后是公园的管理不够完善除卫生需要定时清理外,公园的设施也需要定时维护,保证游人的游玩需要。有游人反映有取水车到湖边取水,且时间不固定,对游人的活动造成了一定干扰,并且不能保证游人安全,建议每天在同一时间取水,尽量选择游人最少的时间段,把对有人活动的干扰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