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艺术解读心得体会(实用15篇)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艺术解读心得体会(实用15篇)

作者:笔砚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供以后参考。这段时间的总结让我认识到,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只要努力不懈,成功就会在不远的将来到来。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艺术解读心得体会

在研读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并对比2011版发现首先改革了艺术课程的设置。1-7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了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在8-9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并结合美育进中考的趋势,说明艺术在教育中的分量大幅增加。其次新课标变化较大的有三个内容,分别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增加学科质量。其中课程内容要求结构化,包括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也分别对应学什么、学得怎么样以及怎么学。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在两点,一是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实施要求。二是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指导性也加强了学段衔接。新课标在学段划分也有所不同,将学段划分为四个。第一学段为1-2年级以唱游为主的音乐教学模式,3-5为第二学段,6-7为第三学段,8-9为第四学段,并根据每个学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目标,确定了相应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也注重了不能学段的学习差异性。

以本人教学的三年级为例,仔细研读了关于第二学段的课程内容,从三点进行学习分析,内容要求即是学什么。第二学段在内容要求中有六个学习任务包括听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创编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乐。在每个学习任务中都有着极其细化的内容。如在独唱与合作演唱汇总,学唱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歌、戏曲唱段,反映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歌曲,以及其他主题鲜明、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在技法和表现上有初步要求的中外优秀歌曲,详细的说明了内容要求。新课标中多次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词语,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自信”等词语,证明国家教育的方向则是立足于本土,富有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不过如何在音乐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呢?一方面,多看,多听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孩子们发现传统音乐美在哪?第二方面,多思考,对比思考其他国家的文化(如欧洲音乐)与我国文化的区别,想一想我国的传统文化好在哪里?第三多学。新课标中加入了戏剧(戏曲)也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新课标学段二中对于学业要求即学得怎么样也有着仔细的叙述,如学习任务听赏与评述中则有能听出音乐的主题,随音乐哼唱或默唱,区分乐句和乐段,了解二段体、三段体、回旋曲式等音乐结构,并能用语言、动作、图示或乐谱等加以表示。

新课标中对于教学提示即怎么学,也给出了详细的解读,并包括三个方面,一、教学策略建议二、情景素材建议三、学生活动建议。给不同的课形给出了一一样的教学建议,设计更具有一线教学思维,让教师的教学与备课更具科学性与规范性。

亮点还有注重跨学科联系与学习,在课程理念中第三点突出课程综合,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在2011版的课标中艺术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学习内容和要求缺乏系统性。2022版打破了学科壁垒,是一种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建立关联并融合的综合性活动。

新课标也优化了评价标准不够明确以及学习内容和要求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增强了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也是考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也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2版课标给音乐教师给了非常详细的目标以及教学流程,需仔细研读找出适合自己的教法以及适合学生的学法,让学生能在学习音乐知识中感受更多,收获更多。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艺术解读心得体会

打开2017年版2011修改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85页!再打开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124页!心情异常焦虑,但又不能置之不理,一开始想要迅速的领会、掌握其精华,奈何心浮气躁肯定无法成事。压下心头烦躁,细啃美术课标。

回忆26年来的初中美术教学生涯,一路过来跌跌撞撞,寻寻觅觅,从学习到实践,再从实践到学习,我们及时更新,成为学生们随时需要的美术老师。从2022年新版课标中,感受最大的是美育课改中的几个大变革。一从单纯的美术技能训练到美术的人文教育。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即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与方法。三改变以学科知识划分课业的形式,实施课程综合化。

美术课中的技能教育比较好理解和把握,而如何参入人文意识,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呢?其实,人文性质就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不能脱离文化情景,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课程改革是让我们从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向关注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等。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的促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这首先我们就要努力通过各个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我们老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其实,不要将美术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要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去,再次要高度重视美术作品的鉴赏,理解发掘人文内涵。这一活动一般在教学欣赏、导入上运用,在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接触感受最大限度的信息量,课堂中所学的任何大学,都应视为浩瀚的人文海洋中的几个小岛,通过这些小岛,他们接触的应该是人文精神的海洋。但在不同领域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及“设计应用”领域中不能放弃对学习技能的探究性学习及技能训练。

新课程的另一重点举措就是改以往的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转换课堂角色,往昔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绿色作文网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而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本学科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承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差异无好坏之分,它代表的是人的多样性,在课堂上,差异是一种资源,不同是一种财富,这在课堂交流讨论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当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我们应该作为主导,起向导,顾问作用,指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何更好地把小组活动融入课堂中,如何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改革无疑给我们拨开了迷雾。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美术在人成长过程中的正常位置,而将美术教育过分学科化、科学化,过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一致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新课标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改变以往以学科知识划分课业的形式,而从学习方式入手,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领域,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需要,融美术的各个学习领域为一体,同时与其他学科相综合,设计出一系列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体验空间。“综合、探索”领域是围绕人的发展目标确立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力求在丰富多彩的时间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杜林思考,交流合作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开发创造潜能,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

每次参加工作室的活动和完成布置的任务,每每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在咀嚼课标的某个瞬间,突然,有三个元素涌上心头,在这一空间,我、学生、美术。我将如何来引领他们?如何让他们喜欢上我的美术课?我并不希望他们每一个都成为画家,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是单纯地希望他们因为爱上我的美术课,因为我的某节美术课而让他们爱上了艺术,爱上了历史,爱上了文字,爱上了科学,爱上了发明和创造!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艺术解读心得体会

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于4月底推出后,各级组织都开展了新课标解读等培训活动,老师们线上聆听了专家们的解析。印象较为深刻是在《美术新课标美育新征程》学术研讨上,尹少淳教授的发言,他指出:美术、音乐课程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本次艺术课程标准的修订是适应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美育发展趋势,强调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教学是国际教育的趋势。

新课标于9月起执行,暑假就是我们学习领悟的关键时机,我校也率先开展了读书学习活动,后又与岱岳区学习活动并轨。精心耕读这一百多页的细则,发现有许多值得思考之处,现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主要改变。

(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由学科立场向教育立场转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从生存的需要到知识学习的需要,再到人格培育的需要,教育越加关系到人的身体、思想、情感、灵魂。教育的价值逐渐从外在规约转向人的内在发展,从单向度转向整体人格培育。

(二)优化了课程设置和内容结构。

新课标提到保持原来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课程。

将以往按学习领域的划分方式转变成按艺术实践进行划分,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美术语言始终贯穿其中。从课程内容设置的顺序可以看出,每一学段均以注重发展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欣赏评述”为起点,到以强调发展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再到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联系的“综合探索”。内容设定层层递进,加强了学科间相互关联,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4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每一条都是围绕核心素养,与课程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相关联。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艺术课标》还有一个新鲜的亮点,就是对于学业质量提出平和性要求,即应当有质量要求,从而防止功利性出格竞争。按照课标要求,学业质量是在学生完成本课程每个学段学习之后的学业成绩表现,在音乐、美术设一至九年级4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兼顾了传统的音乐、美术和新的舞蹈、戏剧、影视学科。同阶段的学业质量描述,按内容进行了划分,既有属于审美感知的,也有属于艺术表现的,还有属于创意实践以及文化理解的。标准都围绕核心素养来进行制定,重视给予学生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这些重要方面。

二、新教育观。

《艺术课标》清晰地体现了以美育人的艺术教育的根本思想,把新的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作为主线,有助于引导学生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的精髓,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艺术课标》特别强调要聚焦课程的核心素养来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审美的感知,既要用一种欣赏的方式去学习,同时也要用强化艺术体验的方式来感悟体察,让学生在融合艺术的过程中形成身心一体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在核心素养之中,艺术表现是重要的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参与艺术活动。在艺术素养之中,特别强调创意实践。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提出,审美即创造,学生的创造活动的结果就是学生拥有“一个经验”,即审美性经验。他说:“审美的敌人既不是实践,也不是理智。它们是单调;目的不明而导致的懈怠;屈从于实践和理智行为中的惯例。”不要小看孩子们创造性的能力和内心祈求。创造也是另外一种实践。核心素养的新鲜点还在于特别强化了文化理解这样一个综合性的价值所在。文化理解是艺术超越技能技巧而进行综合性的素养体现。

三、教学启迪。

(一)开启单元整体教学。

由以往按四大学习领域划分的单一的、独立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整体的、系统的授课方式,强调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能力。从课程标准名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以看出,美术学科已经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融为一体,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理论或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将自己视野扩宽,树立整体意识,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内的纵向衔接,更要注重知识间的横向配合。坚持以素养为导向,重视将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的教学,加强对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重视艺术体验。

艺术教学要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激发想象、调动情感、创造形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焕发积极情绪,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指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感知世界,体验情感,实现与艺术形象的共情;鼓励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形象,迸发创意,运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表现自然美、社会美与科技美,体验创造的喜悦和自我实现的愉悦,提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崇尚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中强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要求讲好中国故事。在修订原则,设计思路,课程总目标及各阶段目标中都有提及,对应到学业质量描述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这一点也一直在强调。

首先,中国经典美术与中国书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教材中的突出体现。辉煌灿烂的中国经典美术与中国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是为学生呈现了“可见”形式的作品(有着重要的欣赏价值),更是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画中之情、画外之意,诠释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文化传统。其次,民间美术给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表现形式近年来,各类传统工艺、民间美术等内容的呈现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其中,传统手工艺和技艺(陶瓷、木工、浮雕、印染、编织等)可以加深学生对手工艺和工匠精神的理解,增强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与情感认同。

美术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挖掘与开发课程资源,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讲授美术领域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国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手段来将其中所包含的特征呈现出来,为学生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体验,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化的距离,让学生感知其魅力、生发热爱。

通过本阶段的学习,老师们对美术课程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更为明确,在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过程中也将打开更广阔的教育视野,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的改变不仅是教材上的突破,更是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上的重大改革。我们将在今后的美育实践中不断学习,聚焦新课标、践行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艺术解读心得体会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把国家和民族价值观放在首位,更加强调育人,落实“双减”政策要求,美术课程始终坚持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重视艺术体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次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五大方面,针对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与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做了细致的对比与深度研读。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第二次梳理解读,让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面对新课程改革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认识到教研的必要性。

一、课程性质。

美育教育的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美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课程性质新旧对比发现新课程标准2022版中课程性质名词有所转变,并且新增了创造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旧:1、视觉性;2、实践性;

3、人文性;4、愉悦性。

新:1、审美性;2、实践性;

3、人文性;4、情感性;

5、创造性。

二、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注重充分发挥美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以美术学科为主题,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突出课程的综合性。

三、美术学科素养。

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凸显美育功能,重视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美术学科与其他科学的关联性,加强跨学科教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美术学科素养有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美术课程中的五个核心素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贯穿于美术学习的全过程。

新课标要求教学方式要更加多元,围绕核心素养,可开展项目式、问题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另外,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所设教学目的不再是如何让学生更容易学会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将教学重心从“教”转变为“学”。

四、课程目标。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五、课程内容。

根据美术课程内容综合性强的特点,新课标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体现课程融合发展趋势及育人价值,合理设置学业要求,切实落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通过设置综合性学习任务、聚焦核心素养、整合相关内容、关联真实情境,将各门艺术学科学习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具体学习任务之中,改变传统课程在知识、技能上的相互割裂状态以及碎片化学习的现象,促进课堂教学增效提质。

六、学业质量。

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新课标整体规划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将之前的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的过程。新课标也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艺术教育设置了不同的课程目标,强调教学应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设计思路,主张艺术实践,体现了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新课标将基本要求、实施职责、制度规范、监察要求等更加具体,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2022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时代,引导着我们应开展大单元的主题教学,以增强知识的连接、整合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以美育美、美美与共”的艺术课程特色。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艺术解读心得体会

日前,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之艺术教育正式走入核心素养时代。艺术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作为“新一代”美术教师,我们在了解新课标具体内容与思想的同时,也要跟上“变化”的脚步,尝试探究未来的学校、师生以及美术课程将如何调整并积极适应“核心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我看到艺术新课标(2022版)这个标题,第一反应是“艺术”这个字眼,以前是音乐课标、美术课标等这样的单独学科门类,现在是将其融为一体全部包含在“艺术”一词中。新课标在标题形式上便将各艺术学科整合一体,在内容上也是注重各艺术课程之间跨学科的融合。其次新课标之后会有新教材,相比于新课标的概念与理论内容,实际上我更期待能直观体现出前者的实际物质,想了解新教材会如何随课标改革而变化,怎样在教材中体现艺术,体现跨学科的融合。

在仔细研读后,不禁有了许多感触。我感到欣喜,一方面是艺术真的受到了重视,另一方面是新课标的内容相对于前几版,有了更好的优化,更明确的路线,细化了很多要点:指导、学习、考试以及评价等都变得更加明确。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各学段的衔接,注重每个受教育年龄段对于艺术的跨度及尺度都讲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新课标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围绕核心素养,可开展项目式、问题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理念,结合生活和社会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新课标的课程思政理念也非常鲜明,明确提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这意味着美术教育也应在这些方面做出课程改进,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努力。

这次新课标的新课程内容的加入,对于什么是一门好的美术课程有了一个新的定义,不再局限在课本或者说教师的讲授之中,反而是一种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为主的课程标准,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加丰富的艺术信息,从而去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欣赏评述、造型表现,到设计与应用,最后综合探索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联系。此处的“美术素养”不仅仅是对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并且,美术课程需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从而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接触艺术内容时,通过联想、推理、分析等思维活动中,使学生的智力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同时,使生活变得精彩丰富、富有情趣,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

在设置跨学科课程的意义中提到跨学科课程让教师和角色发生转变,从以往被动地接受教学任务的“教书匠”成为自主选择和开发课程的“研究者”。通过融各美术种类为一体、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美术与现实社会情境相联系,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阐释,学会综合、学会探索,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新艺术课标指导下的学生会更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学会以视觉形象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课程流程。在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中,学生会通过美术语言来分享、交流对身边的美的体会,逐渐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

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学习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指导,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其真正的精华在于教师要以丰厚的教学技能,出奇制胜的教学设想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叩开教育之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推动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我想,这是每一位艺术课程教师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吧。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艺术解读心得体会

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也从有“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将推进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根据国家对新时代学校的美育工作提出来新要求、高要求,加强艺术学科之间的融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融与联系,遵循教育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这一思想。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对外发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此标准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变化。本次修订主要变化有二个大的方面:(一)关于课程方案;(二)关于课程标准。现关于课程方案的变化涉及三个方面: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实施要求,谈谈个人的感悟。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此次修订的课程标准修改后,目标很明确。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课程目标是人的核心素养具体到课程的转换枢纽,阐述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的内涵、维度、学段特征以及在课程目标上的体现;此课程标准的修订,为我们落实培养什么人指航向。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改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各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引领艺术课程全部的教学实践。

第二、优化课程内容。必须毫不动摇落实“双减”,义务教育阶段9522总课时不变,于是艺术课程的设置也进行了改革,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而原来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是独立的音乐、美术、艺术(综合),这和本次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就有了更具体的要求。依据课程分段目标将第二阶段细化为二个学段,形成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5年级,第三学段6~7年级,第四学段8~9年级。

第一学段开设唱游·音乐和造型·美术。第二学段音乐和美术。第三学段音乐和美术。第四学段学生在5科中至少选择2项学习。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学段划分1~2年级(小学低年级),3~6年级(小学中高年级),7~9年级(初中阶段),从横向和纵向来看,需要我们每一位音乐老师从广度和深度上要有所认识,有效理解和正确掌握课标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其次,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来说,从审美感知到艺术表现再到创意实践到最后的文化理解,着力将核心素养与课程之间、学段之间贯穿始终,落实到具体的每个学段中、课程内容中、学业要求和学业评价中,而且是层层递进,浸入式的落实核心素养。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讲述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有5个学科,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构建一体化的内容体系,这句话其实就告诉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基础是艺术实践,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也可以说是融合,基础部分是学生学习艺术、提升艺术素养必经活动和过程。学习内容是在艺术实践中需要掌握并有效地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体现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最后的学习任务是艺术实践的具体化,那就是着力提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这也是此课标在教学方面的硬核部分,为编写教材提供了依据,更重要让我清楚怎样培养人。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把教书和育人分离的,学科育人从未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此课标在教学建议中的第一点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强化素养立意,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艺术教学的全过程。变化之大在于从原来学科的三维目标转为以人的发展核心素养,从原来的教书向育人这一教育观念进一步强化。二是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强调教师要有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把碎片化的知识,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知识、技能、提高综合能力,联系自己的家庭、社区、家乡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艺术及其他学科知识、技能创造性的完成艺术作品解决问题,提升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注重感知体验,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艺术教学要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激发想象、调动情感、创造形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认识世界的的途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

艺术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中的情景设置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环节之一,恰当合理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其中,情绪高涨、精神焕发,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与艺术形象产生共鸣,鼓励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形象,迸发创意,在运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表现自然美、社会美与科技美,体验创造的愉悦,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第四善用多媒体,有机结合继承与创新。艺术教学中会运用到很多中国传统的器具、材料和现代媒介。如器乐的材质、舞蹈的服饰、头饰、影视光效等,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视、触、动等将想象、思考、创造融为一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具构成学习共同体,提高艺术教学质量。第五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坚持以学生的长足发展为本,坚信他们有无限艺术潜能,创造更多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发展艺术素养,培养艺术特长。利用班级、级组、学校搭建多种平台举办多种类型让学生表演与展示的活动,让他们获得艺术创造感和成就感,增强艺术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评价建议指导性很强:一要有原则,坚持素养导向、以评促学、表现性评价、主体评价。二是要有重点,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末评价。三是评价结果的呈现运用。其次是学业水平考试。这也正是我们目前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是艺术实践考试还是笔试,为国家规定的毕业要求提供有力的依据。如何达到要求,也给我们做了明确的途径,有命题的原则:素养立意、明确指向;基于情境、设计问题;形式多样、综合考查。其次是命题规划,第一是科学制定框架;命题框架具备三要素:(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程内容;(三)是学业质量。命题范围明晰、命题有依据。第二是合理选择测评形式;第三是整体规划测评结构。这些都给我们做了详尽的指导。

在教材编写的建议中,坚持育人导向、精选内容素材、优化组织结构、彰显艺术特色、丰富教材形态。教材的整个体系思想性、经典性、艺术性、时代性等。这一部分我理解为,教材的编写其实最终就是指导我们为谁培养人,教材的编写要严谨、慎重,关乎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家喻户晓毒教材插画师吴勇事件,不正是在颠覆我们祖国未来的三观吗?在此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如何编写教材的明确建议,掷地有声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坚持正确导向、保证基础配备、开放课程资源、顺应时代发展。

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宪法,是育人蓝图,具有准绳的作用。这次课标修订,重在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学科实践及跨学科主题学习;践行素养导向质量观。课程标准有可操作性,很强的指导性,方向性的。(摘自——光明社教育家)对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研读,只是浅尝辄止,也很肤浅,想出真知还需精读细读。只要心怀热爱,定会奔赴山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本次学习了郑国民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让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其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是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使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标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裁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心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国家意志。

二是构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

第一层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课程结构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实现,而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会让我们每个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得更紧密。

之前我在教学上基本仅以教科书为教与学的资源,顶多加上教参,这就导致我的教与学生的学非常单一且低效。现在有了学习任务群的引导,我在以后会尝试着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我的教学活动,让我的语文教学从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作业设计上我也会立足于学习任务群,做到“少而精”“实而活”。

今后我将继续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做到常看常新,并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长丰县水湖镇中心学校志和小学崔红)。

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的提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课标课程内容的重点主题,课标要求体现这类主题的作品应占到60%~70%。

二、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四个核心素养当中的核心内容。在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结合方面,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结合方面,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和运用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在语言运用与文化自信结合方面,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

三、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审美创造。

这一点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审美经验,学生的审美经验是在他不断的审美活动当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语言文字的美,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的美、自然的美、思想的美,都是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的良好的载体。第二个方面是审美能力,学生要能够感受美发现美,还要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第三个方面是审美观念,学生的经验和能力都要在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去进行发展和提升。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也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这三者也是一个循环互动,互相促进的一个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和20xx年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并且细化了实施要求,原来的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缺少科学依据,新版课标中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解读,让我们“有标可循,有标可依”。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作为一线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观念,不固守旧经验,积极主动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

新课标有了独立的前言部分,前言包含所有学科的共同要求。并且分离出了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20xx年版的课标这两部分在前言),新增了学业质量部分。在前言部分就发现了很多新词:“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面临新挑战”,“与时俱进”,“核心素养”,“终身发展”,“减负提质”等等。

新课标关于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关于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同时新课标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希望:“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课标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上不断突出新意,明确了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培养方向。

1、新课标明确了教材的作用和学校育人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教材的作用:“xx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学校育人目标应做到“教育需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育人方向应“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了育人目标和方向,教师们要转变教学观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新课标确立了课程目标和教师教学方向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

数学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并精心组织与有效实施。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无论是在课程理念部分还是课程实施部分,都突出了先要制订总体目标,再整体把握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式,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进行落实,为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还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同时要发挥好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新课标多次提到老师要改进、创新、丰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于数学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会主动思考与提问,学会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发现一般规律与数学模型。要求教师能够以大概念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认识数学的本质。教师教学时,强调了以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并开始侧重综合实践和传统文化中的数学。

对比读完新课标,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不断学习新的理念,从考虑如何教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我用了2天的时间仔细阅读了新课标除附录的实例以外的内容,与20xx年版作了对比,发现20xx年版的有了很多改变,在写这篇内容时觉得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感受,这一篇只是写出了新课标的一些“新”,还有初中数学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的不同或具体要求没能写下来,我决定另写一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在已久的期盼中与我们见面了。我对新课标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对照新旧课标进行了比较和思考。发现新课标在以下方面有所突显:

1、2001年之前的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2、2001年的课标(旧课标)提出英语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出、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2011年的新课标(新课标)在旧课标的基础上强调英语课程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英语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旧课标基本理念之一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

而新课标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多年的实践中,英语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英语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更趋理性,课标只要给出统一的目标即可,这样既保证了教学效果,又给老师们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去展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保持原有教学方法的同时,强调了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新课标在教学实施建议方面进行了完善,建议都十分具有针对性。

例一:对于如何纠错提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恰当的方法妥善处理。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态度。这个词的发音或者是要注意你的语调。在书面作业上也是,我尽量猜测他们要表达的意思,从而根据他们自己的意思来修正他们的语句,然后鼓励他们,想法很好!想法很对!但是应该这么写。

例二: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活动步骤,比如增加准备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学习难度。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在各个年级我都设立了“好帮差”的互助小组,创造条件让学生能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先反问学生,听听他们的答案,然后从中发现正确的线索,再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20xx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为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为帮助工作室成员树立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5月6日,徐开伶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成员们共同学习了北师大吴欣歆教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的讲座。

本次讲座吴教授对比了2011年版和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这一次的课标修订重点关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呈现。

吴教授解读了新版课标构建语文素养课程目标和培养的核心素养,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核心素养中我们老师重点要关注这样三组名词:语感和经验;意识和能力;内涵和情感。在语文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这样的一种经验,需要学生有自觉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情感,这三组词是理解语言运用的三个重要的'方面。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当中首次单独设定了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呈现。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是我们国家课程标准历史上首次明确呈现语文课程的内容,这是研究和实践的进步。

吴教授在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指导性评价、学段衔接三个方面做了详细解读,让老师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评一体化式的学习任务群评价,帮助老师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吴教授的解读使工作室的成员们拨开云雾见月明,听完讲座后,大家讨论了自己的学习体会,陈均老师谈到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引导和帮助老师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也为教学实施和评价提供了依据,不断督促老师如活水般培育新一代。杜利娟老师谈到在以后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关注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的培养,课前备课要扎实,学习任务和学习评价要紧紧围绕语文素养展开。

我们在专家高屋建瓴的指引中以理论学习促进课堂实践,在知行合一的路上不断探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前段时间教育部刚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20xx版),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我们一起通过线上学习。学习后让我更加体会到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20xx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要点也是所有学科共同的: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学科融合对于义务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国际课程的发展趋势。

那么怎么来理解和表达核心素养?因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变,核心素养这件事情应该是从一到终老,每一个学习过数学人都应该具有的。还有一个就是阶段性,每一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有身体身心发展有关知识储备有关,与经验积累有关,因此这是最关键的核心素养的表述,应该有整体性,既有数学的特征,又有数学教育的特点,更具体的说具有学科的思维特征,就是定义为通过数学教育学生获得的核心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样就把核心素养表述为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另外,什么是数学的眼光?为什么要观察?因为数学为人们提

供了一个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法,因此只具有了数学的这种观察方法,那么学生就能够直观的理解数学的知识及其背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引起数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够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那么什么是数学的思维,数学是如何思考现实世界,那么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法,通过这个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直到数学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问题,能够合乎情理的理解数学的一些结论,能够探究现实世界的规律,用数学的方法探究规律,能经历一个数学,再发现的过程,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理性精神。

因此我们现在把核心素养与数学的思想与数学的特征有机的结合起来。数学不不仅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也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语言承载的思想语言承载文化,也是一种语言的话,那么数学也能够存在这个思想承载着文化,因此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从史宁中教授的讲座中,比较系统地学习到了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些看似宏大的问题其实都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具体的实施。本次学习,清晰地看出了课程标准修订的方面,不论是学段的变化,还是体例变化、还是表述形式,都在进一步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要能通过教学,学生通过学习,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自己xx年毕业至今已有15年,应该说自己参加工作的年头也不短了,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现在应该出些成果的时候了;而且我还听很多人说这个年龄段应该是工作和生活黄金年龄,说在这个年龄段的工作情形如一朵正在开放的花,有着生命,有着活力。但自己现在却不知怎么了,对于曾经热爱的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天天早来晚走的,你在看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敢表达、会表达的越来越少了,这种学习状态,成绩能高吗?挫败感越来越强。内心有时还有这样一种想法,下一次再分科不教语文了,改教数学吧。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问了自己很多次。

有幸的是暑假期间,学校布置我们学习了20xx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及,昨天又听了张静教研员关于《20xx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分析,在学习与倾听中让我心中那个为什么的问号慢慢变成了半个句号。下面我就把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努力把指引学生写一手整洁、漂亮的字作为自己教学中任务之一,为了让学生写一手好字方法用了不少,打字头,搞评比,实在不好打手板,可效果还是不理想。

新课标的出台标志着语文教学又将进入一个深沉探究的新时代,让自己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思考着,改变着,收获着……在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研究让自己的那个句号越画越园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听了xx教授关于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受益匪浅,对一些之前不是特别明白的地方,也更加清晰了。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数学内容就是有价值的数学。而数学内容的价值并不完全在教材中静态地呈现,它需要教师去思考、去捕捉、去开发,然后通过教学活动动态地渗透。因此,教师对教学的把握显得很重要。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要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并体现教材的价值。

例如,教材上介绍的求比值的方法是“前项除以后项”,化简比的方法依据的是“比的基本性质”。教材中也安排了同时求比值和化简比的练习,但并没有将两者方法进行沟通。事实上,熟悉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师都清楚,只需用一种方法(即用前项除以后项)便可分别求比值和化简比,细心的学生通过练习也能体察到这一点,但道理何在?通过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教学内容具有以下几点价值:

2、在探究过程中能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如:举例验证,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等;看似一个平常的练习,却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我们的教材(尤其是旧版教材)中,不乏存在着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内容有待我们去开发,有待我们用新理念、新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些内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