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弟子规体会心得(大全5篇)

弟子规体会心得(大全5篇)

作者:紫薇儿 弟子规体会心得(大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弟子规体会心得篇一

孔子(仲尼)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全球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仲尼的弟子,我们倍受其教育的熏陶和影响,从而收获了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段落二:仲尼心学的核心价值观

仲尼的心学强调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他认为心理的和谐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相互依存。我们弟子通过学习和实践,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社会和个人和平发展的基石。无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仲尼心学的核心价值观给我们带来的指引和启迪。

段落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

仲尼心学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对于我们弟子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和实践的路径,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通过修身的实践,我们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欲望,培养了崇高的道德品质,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通过齐家的实践,我们建立了和谐的家庭关系,为世间增添了温暖和爱。通过治国的实践,我们秉持公正和善良,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通过平天下的实践,我们努力缩小各种差距,让每个人都能在和平的环境中发展和进步。

段落四:仲尼弟子的为人和修养

作为仲尼的弟子,我们不仅要注重外在的修养,更要注重内在的修养。仲尼亲自身教诲人,他要求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和自律,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我们要以身作则,做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勤奋努力,积极向上。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思考和自我反省,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和影响力的人。

段落五:发扬仲尼精神,传承心学

作为仲尼的弟子,我们肩负着传承心学的使命。我们要将仲尼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通过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志愿服务,我们努力传递心学的精神,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为思想的推广和心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语:仲尼弟子的心得体会

作为仲尼的弟子,我们深受他的教育和影响。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逐渐领悟到仲尼心学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积极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我们注重自我修养和为人的道德标准。同时,我们也肩负起传承心学的使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来推广仲尼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弟子规体会心得篇二

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孔子的别称,他的学说被后人奉为圣人之道。作为仲尼的弟子,我们有幸得以亲身接受其教诲,并且亲身经历了他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巨大影响。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心得,对于仲尼的教育思想和人生观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第二段:坚守仁爱之道,做善良之人

仲尼的教育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通过互相尊重与关爱,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仲尼所倡导的“以仁人为本”的道理。他的教诲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做善良之人,关心他人的感受,愿意帮助他人,以此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我也渐渐明白了善待他人不仅是为了他们的利益,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幸福。

第三段:追求实践与知识的结合

仲尼重视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得出更加准确和有用的结论。这点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启发。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知识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现实问题中去解决,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通过实践,我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培养了自我反思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仲尼的理论。

第四段:追求道德修养

仲尼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做到内心的自律和道德修养,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格完善。在我的学习中,我深刻意识到道德的力量。通过学习仲尼的学说,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经济利益和权力的交换,更是道德的交融和共同追求。从小事做起,比如坚守承诺、讲诚信、尊重他人等等,这些都是仲尼弟子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

第五段: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

仲尼弟子的目标不仅仅是自我完善,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仲尼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我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区,我都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尽我所能地帮助他人。通过努力实践仲尼的教诲,我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更加明确,我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有道德修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总结:

通过学习仲尼的理论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人生观的巨大力量。在仲尼弟子的身份下,我认识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始终坚守仲尼的教导,追求道德修养和实践与知识的结合,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弟子规体会心得篇三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一书,最使难以忘怀并受到启发的一段是“父母呼 ;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 父母命 ; 须敬听; 父母责 ; 须顺承”。

这段“弟子规”的意思是,父母呼唤时,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推辞投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辈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让父母生气伤心。看到这里不由得我深感内疚,平时只要爸妈叫我,我都会假装没听见,只管玩我的。妈妈要是让我去做事,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让爸爸去做,爸爸让我去做事我会说我是你的奴隶吗?每当爸妈教我怎么做人处事时,我会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扔,把它当做耳旁风,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错了事,爸妈说我,我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辩护,把黑板说成白板才肯罢休,有时让爸妈气得哭笑不得。

读了“弟子规”,让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不懂事。从此以后,我要痛改前非,绝不犯错,要听爸妈的话,不再让爸妈伤心,做一个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这篇,是一篇表述清楚、文辞简练的文章。

弟子规体会心得篇四

郁闷久了,分析原因,发现上学时每天只是为考试而学习,为分数而用功。十年寒窗回想起来,很是悲哀,敝人孤陋寡闻,无远大志向,不祈望成为尖端人才,不祈望出口成章,仅仅希望通过教育能学会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可以清楚地用口或笔表达出来,和别人共享,实际结果确是:十年寒窗苦读,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已将老师、家长和学生的眼光全都聚焦于“分数”二字,“宝剑锋从磨砺出”成了泡影。

步入工作岗位,忙碌工作,料理生活,已没有太多的心思投入学习,所以想说说不好,想写写不出的状态一直伴随吾身。

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婚姻殿堂后,结婚生子,本以为孩子这一代,时代不同了,教育的目标、要求和课程内容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变化,可是翻翻孩子的课本,发现孩子的教育内容基本雷同于上个时代,教育要求也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化沉淀积累,无数的经典流传至今,《礼记》记录着中国人的伦理;《诗经》、《楚辞》闪耀着中国文学智慧的火花;《春秋》、《史记》记录着中国的历史发展。还有四书五经、《老子》、《左传》等等,无不在彰显着中国人的知识财富。数千年来,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和做学问,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酝酿了无数的圣贤精华,滋养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培养造就了无数历史名家。

但是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后,西学随之涌入了中国,面对国力强大的外国,中国人自叹不如,愧疚之极,于是拼命地学习引进西学。其实西学有西学的优点,国学有国学的长处,但是有些人不这样认为,不仅拼命贬低国学,甚至对国学持全盘否定态度,虽然这期间也有张之洞为保护中华文化而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胡适也发出了“整理国故,在造文明”的呼声,但是个体的声音终被时代所淹没,国学的被曲解、轻视,造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一次大断裂。现如今,身为中国人不了解孔子的学说、没读过老子的著作、只会零星地背诵几首唐诗宋词,对于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不知为何物,思想、情操、信仰、志向、气节,这些本应该深深扎根于国民心中的东西正在悄然飘逝,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中国的悲哀、改革者的悲哀。

事实证明,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壮大,一个强大的民族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民族文化,否则就像无根的浮萍,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冲击。

终于盼到孩子上学了,希望通过教育来开启孩子懵懵无知的心智,在孩子头脑中播下智慧的种子,但是雷同于八十年代的教育一如既往地继续培养着象我这样的半成品,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仅仅只接触了30多篇文章,况且大部分只要求熟读,不要求背诵,无法记忆成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储存。所以现在的孩子写作时基本上雷同于父母,面对作文不是发愁就是恐惧,而作为家长,我在指导孩子作文时,除了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加以引导外,有时简直可以称之为束手无策,我本身就是这种教育的半成品,对于文字,我没有丰厚的积累;对于语感,我没有超强的感悟;对于文学,我几乎可以说是一知半解。面对这些,不仅家长无奈,教师们也是无语,因为家长和教师谁都无法改变应试教育制度。

0至13岁是人生记忆的黄金阶段,这时期如果不背诵经典,没有贮备名家名篇,长大了在文学素养方面想厚积而勃发只能是痴心妄想。孩子的头脑就象一张白纸,最初的涂抹会奠定人生基础。虽然孩子小时候对前人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不是很理解,有时甚至觉得很晦涩,但是长大后到了一定阶段,早期储存的这些知识必定会酝酿发酵,必定会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孩子将来是成长为有学问、有品德的智慧型人才,还是知识贫乏的文化侏儒,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给予孩子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所以弘扬中国文化,开设国学经典很有必要。

提倡国学并不是返古保守、禁锢思想,也不是追复封建道学,更不是简单的恢复节日、复原古装,朱熹曾经说过:“国学者,圣贤之学也,仲尼孟轲之学也,尧舜文武周公之学也。”提倡国学是将中华几千年来沉淀积累的精髓发扬光大,让学生感悟经典,与思想家对话。

国学内容博大,不仅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等诸多方面,而且对做事为人道德准则方面的培养也是非常系统的,其中《弟子规》就是规范人们言语行动、养成良好品德的一本最佳论典。现今的社会物欲横流,多元化的价值观主导着人们的言行,高傲、自私、散漫……许多孩子的言行急需规范,尤其是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博爱感恩等这些优良传统更需要发扬光大,《弟子规》具体列举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孝敬父母、友爱兄妹,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是《弟子规》着力强调的,“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教育孩子要严谨、诚信,而这些也是我们大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必须要具备的良好品质。做事情不要慌乱、匆忙,下定决心,排除艰难,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只要认真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其实就在眼前,“勿畏难、勿轻略”,《弟子规》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明了以上深刻的道理,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弟子规》,我深切感受到其间提倡的孝道、诚信、仁爱。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德,一个大节有污的人,即使才华横溢,也是受世人鄙视和唾弃的,就如文化汉奸胡兰成,文字灵气婉妙,就连旷世才女张爱玲都被其深深折服,但是胡兰成有气韵而无气度,有灵气而无灵魂,他用中国文化浸润的灵气谱写了对中国人民的背叛,被永远钉在了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是照耀人生的阳光,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人生若播下行为便收获习惯,若播下习惯便收获人格,若播下人格便收获命运。”让孩子学习《弟子规》必将会洗去心灵和行为上粘存的尘埃,收获良好的行为习惯。

清朝诗人龚自珍面对清朝无奈的社会现状,曾仰天长叹,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是呀,没有人才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人才就没有历史的前进,可是当天公“不拘一格”降下足一世之用的人才时,如果没有恰当的教育方式,人才可能就会变成庸才,甚至蠢才。所以作为新时期的学生家长,基于以上浅显的认识,我主张大力提倡国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培养出既有造福社会的思想、又有推动历史能力的各种人才。


弟子规体会心得篇五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信仰的探寻越来越深刻。佛教是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信仰,其中弟子信篇被广泛认为是佛教中较为重要的思想理论之一。本文将借助研读弟子信篇,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第一观点:

弟子信篇所强调的“三皈依”,可以理解为个人奉行佛教所要遵守的信条。这其中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与整体佛教思想相辅相成,纵观人类信仰,也有类似佛教的三位一体的信仰体系。教条的内容,也是循序渐进、体系优化的,这已经成为历代佛教徒看重的信仰指南,对于人们构建无悔的信仰体系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二观点:

弟子信篇中“因果果报”的思想,则是对于这个世界的一种宏观的把握。他认为,人们的行为会在未来对自己产生“因果报应”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后代、家族、社会等各方面。我们应该抛弃“眼前利益”、“当下快乐”的薄弱心志,去坚信自己的所做所为必定会反映到自己的心中,这对于塑造自己的性格和行为举止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观点:

黄河文明地区的儒家思想强调的“仁义礼智信”中的信与弟子信篇中的信,也有许多共通之处。这些信仰和道德准则坚信整个社会都应该具备,这样才能在道德和精神上得到归母生活的关键。弟子信篇讲究“行者得常住之道,对治业苦,便得次第归命,决定一切众苦之本”,强调的是直面自我的重要性。当我们要行“信”的道,自我醒悟可以帮助我们追求“道”上的高峰,甚至实现心灵的归宿之路。

结论:

总之,弟子信篇是一部厚重的经书,对于我等个人而言,它的影响可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却又非常实在。毕竟信仰和导是一个人生的根据、支撑、指引。我们可能常常被世俗烦恼所吞噬,但是信仰可以帮助我们在迷茫的时候找到方向。只要心存“佛”的信念,全身都会在这个信仰里得到温暖和庇护。算是我们践行“弟子信篇”并通过生活实践获知的最大的心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