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课题设计方案反思(专业17篇)

课题设计方案反思(专业17篇)

作者:FS文字使者

编写计划书时,可以借鉴和参考已有的范文和成功案例,但需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具体化。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计划书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大纲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所以,数学开放性问题顺应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应运而生,它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极佳切入口。目前,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束缚,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材中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牢记数学结论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以死记硬背代替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这样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大量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推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而课堂教学也必将打破原来封闭的状态,努力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的态势。二、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目标(一)课题的认识最新研究认为,数学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传统封闭题而言的,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给学生形成了较大认知空隙的问题。它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具有的封闭性限制,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泛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几种最突出的特征:

1、内容的丰富性。开放题题材广泛,涉及面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背景新颖,内容深刻丰富。解法灵活,不像封闭性题目那样简单、乏味,单靠记忆、套模式来解题。

2、形式的多样性。开放题呈现的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形式来安排设计,综合性强。不像封闭性习题形式那样单一的呈现及呆板的叙述。

3、思路的发散性。由于开放题的答案不唯一,解题时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方法,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索,从而获得多种结论。

4、教育的创新性。由于解题思路的发散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时空途径。(二)研究目标:数学开放性问题以“开放”为方向来加以组织、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把题目进行“开放”,如:条件多余而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答案不唯一等等,让学生尽自己的努力,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如果找到一个答案,还要自觉地去想“有没有其他答案?”,如果想出一种方法,还要鼓励学生“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扩大发展空间,挖掘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因此,确定以下研究目标:1、探索一条减负高效的新路子,促进广大师生更新教育观念。2、对探索性、开放性问题设计,作一些理性思考,整理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思路。

3、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创新”的讲话精神。2、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3、大纲规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开放性问题的以它特有的魅力,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四、课题研究的原则和内容(一)研究的原则1、创新性原则。要实施设计开放问题的探究,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自身陈旧的教育观念,勇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的种种束缚。2、主体性原则。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主动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民主的教学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问题的主人。3、开放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又要兼顾到学生的学情,教学环境,教师要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要因材施教,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目的”。4、激励性原则。教师要把握好激励性原则,让学生学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提高需要的层次,使学生时刻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二)研究的具体内容1、探究设计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思路现行教材中绝大部分的习题的条件不多不少,答案也是唯一的,属于开放性问题的题目很少。因此,数学教学实践中需要设计、整理更多的数学开放题。那么该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呢?研究设计开放性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将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进行探索。2、尝试设计开放性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传统的练习设计,条件是完备的,答案是固定的,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的定势。设计开放性问题时,可以从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或者解题方法开放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发展。3、探索设计开放性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一)研究的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法、实验法,配合观察法、案例研究法和测试法,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兴趣、习惯等做检测和评价。

(二)研究的措施。

1、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加强理论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教改意识,明确大纲中的要求。

2、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创造地运用教材,适当改动教材中习题,让学生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和解决问题,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发展。

3、贯彻实践观点,搞好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仔细研究和发现题中隐含的内容,从而多角度、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克服思维的封闭状态和对知识的僵化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五、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

学习有关理论,制订研究计划,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方案的论证。

2、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总结,修改方案,总结可操作的教学程序。

3、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

撰写论文,组织公开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评议,总结经验,根据研究的教育目标,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测定评价,写好课题的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为了还孩子们高效的课堂,减轻课业负担,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策略最优化。

1、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2、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和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方法。

3、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实施的方法与步骤。

(一)实验对象:宝塔区七里铺小学一——六年级学生。

(二)实验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观察法。

3、个案法。

4、调查法。

5、比较法。

(三)实验步骤:

1、形成阶段:

(1)调查了解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

(2)查阅、收集、积累相关资料;

(3)针对问题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完成立项申报。

(4)加强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实验:

(1)结合教学实践,不断进行观摩研讨,结合课题,撰写案例与反思,努力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

(2)做好实验中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研究工作,制定对策,做好阶段性的总结。形成完善的实验理论和目标。

(3)总结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找出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通过检测课堂教学的成效和研究交流的形式,进一步完善研究的结论。

3、总结阶段:

(1)全面收集、整理与课题题有关的材料。

(2)对研究对象的后测,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3)对课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撰写出总结课题结题报告。

三、课题实施的具体做法。

(一)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情境的兴趣指向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情景。

【案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分析】:合理、适度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1]是三年级的教材,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动物赛跑的情景,富有童趣,比较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狗和小兔吵架的原因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去探索。

1、问题要少而精。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一位教育局局长在随堂听课中,细心地记录了任课教师在一堂课中提问的数学,课后统计居然达到了120个之多!还有一本书上也有类是的介绍:一次随机课堂调查中,一位教师在课堂某一时间段短短5分钟时间里,居然随口问了38个问题,学生也相应地作了38次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何价值?答案不用多讲。

【案例2】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分析】: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提问,所能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相比之下,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显得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自主的去探索,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思考】: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问题难度要适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并据此将问题分为四个级别: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书即可回答)短解答距(书本内容的模仿与简单变化)长解答距(原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独特方式解答)。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合理调配四种级别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要以后两种问题为主。这样的问题经验性重、联系性紧、趣味性浓、探究性大、穿透力强、覆盖面广。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教学的重难点时进行合作。

(2)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

【案例3】《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习题设计的有效性。

1、结合情景设计习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该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采的生活情境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如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模拟了超市购物、运动会等许多生活情景。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能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

2、习题的内容要活。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儿童走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题型上,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习题的形式要多样。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案例4】学校刘老师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具体、生动的概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带好米尺和卷尺,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分别量出1米、10米、100米的长度,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不同的长度(重点在100米),再问学生1千米的长度有多长(学生回答:10个100米那么长)?并让学生感受,问学生从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你走1千米要几分钟?(有学生根据走完100米的时间推测出走完1千米所需时间)。你还有其它办法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有学生回答说通过看摩托车的里程表可以知道1千米的长度等等)。

【评析】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量、测、算、估的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并有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五)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必须从只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转移到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上来。

四、课题研究成果。

(一)通过研究,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二)通过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1、自本课题研究以来,我校的数学老师学习了大量的相关课题研究资料与理论知识,有利的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2、通过研究过程中各种方法的尝试,提高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形成了有效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和动态生成的策略;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提问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加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发展。

(三)改进了传统的课堂模式。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大转变了我校基地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大家更新思想,踊跃使用“有效性”这种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课堂一改过去呆板、沉闷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只是巧妙地引导,便能使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得轻松了,学生也学得轻松了。教学氛围更加民主,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五、问题与反思。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自身培训,把握课改的脉搏,进一步推陈出新,为构建有效课堂教学而努力工作。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构建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发展。我县于2005年12月申报了“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研究”实验课题。实施课题实验研究一年多以来,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围绕着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和实践,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但是,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重教轻学”仍然是许多教师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在多数的课堂中,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学生仍然是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进行学习,他们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往往被忽视。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题。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于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获得全面发展。为此,我们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其目的是通过建立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得到主动地、自主地发展。

二、深入学习,理解本课题实验所依据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内涵。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习的主体性是天然具有的,而非外界赋予的,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一方面,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外来的信息,而是要对其加以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另一方面,由于学习者本身的特点各异,因此建构活动方式及对意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而,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其参与学习提供有效的保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活动,社会性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因而,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时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就现代社会的人才要求和我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应通过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多种智力。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数理智力,还应该注意学生多种智力的和谐发展。因而,对学生数学学习及学业的评价,应纠正“以学科为中心”的狭隘的教育观和评价观,而应着眼于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

3、弗赖登塔尔“现实数学教育”的“数学化”理论。

弗赖登塔尔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在现实数学教育中,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再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上去。这样才能较好地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和使数学成为生活中有用的本领。

三、明确目标,突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以《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以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为“突破口”,达到两个转变:一方面,立足于转变传统的单一、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学数学、会学数学;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从而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促进我县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重心进行转移,即教研工作不应仅停留在研究教师“如何教”的层面上,而更要关注、研究学生“如何学”。

1、明确研究主题:

本课题所指的“新的数学学习方式”,系指《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所倡导的“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

2、把握本课题研究主题的内涵:

(1)自主性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即完全由他人做主的学习而言的。对于自主学习,国内外的理论界有多种的解释,归纳其观点,有以下的共识: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生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2)探索性(探究性)学习。

探索性(探究性)学习是针对纯粹的“接受学习”而言的。探究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发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从数学学习的特点看,探索性学习是围绕着提出和解决“问题”而展开的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于自主性学习与探索性学习的关系:

首先,“探究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基本前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发现、解决问题,如果离开了主动性和自主性,这时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其次,真正的“自主学习”往往具有“探究”的性质和特征。(要激起学生积极的探索动机和欲望,教师往往是通过创设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

我们提倡的合理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在它们之间作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使两者进行融合,成为一体。相得益彰。

(3)合作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具体而言,合作学习是以学生小组为主体的,是一种同伴之间的互助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的,是以小组的共同成绩为评价依据的,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且调控教学进程的。

四、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开启问题,自主探究。

“发明千千万,起点始于问”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研究学习的可能,学生的提问折射出同学们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花,。所以问题是自主学习的基础。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机械地提供给学生,学生的全部信息均来自教师的讲解,他们感受不到——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或意义,他们很少有机会去充分品味教师给予的信息,很少有机会去交流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是被动地去解答老师出示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学习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如: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这样学生亲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应用和自己推导过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问题解决”的数学意识。

(二)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能优化课堂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我们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及大量的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因此,在积极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之时,我们还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我们认为应该有三层含义:

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既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总结。比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统计2分钟内经过学校门口的各种车辆数,由于多媒体课件模拟情景一闪即逝的局限性,学生独立无法完成,于是他们就小组合作分工,规定小组成员每人只记一种车,在全部完成之后再进行合作总结。

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即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比如在计算教学时,各种计算方法的总结都可以依靠小组的力量,在合作讨论之后加以归纳、总结,并达成共识,形成方法。但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解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合作的热情,才能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

第三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即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比如在教学“找规律”这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寻找图形的排列规律,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共同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习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不断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数学有其自身学科所特有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小学生经常感到数学学习抽象、枯燥,难以理解,这与数学教学远离儿童生活、脱离生活实际有很大关系。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的工具性、过程性和文化性价值。因而在内容上提出“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学习方式上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何在方法与策略上将“培养数学家式的数学学习”转化为小学生喜欢的“大众化数学学习”?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学生外显的操作活动,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激活内隐的思维活动,实现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同时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看待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可能与一定》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摸球的游戏,感知“可能”的含义,然后将两个黄球和一个白球放入盒中,说一说有哪些可能,猜一猜哪种可能性大一些。最后组织学生边摸边统计,从而得出摸得一黄一白的可能性大一些。虽然老师没有讲到概率,但是学生通过做的活动对概率应该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四)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学生的评价是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与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不仅是对知识的再现与强化,也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我教育的开始,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言行,都给予好或坏的简单评价,至于这个评价是否恰当,不曾细想。老师的评价变成了“圣旨”,神圣不可侵犯。以至于学生失去了主见,失去了自我,拼命地迎合老师,更谈不上“主体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太强调了外部条件对学生的评价,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能动性的培养。这样很难发展学生的独立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当学生完成一道练习、回答一个问题后或遇到一些难题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或错误的评价,不要急于指出错误的原因,也不要急于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教师或教案的思路上。而是多说说“你同意吗?”“你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你觉得这种方法对吗?”“你觉得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这样让他们多独立思考、判断,让他们就问题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和评价,这不仅能让学生自己想想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也给其他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

通过评价,可以使不清晰的思路变得清晰,不严谨的言语变得严谨;充分发挥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功能。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教师评价的补充,更使评价趋向全面。而且直接让学生参与评价,更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既是知识的再现,同时又是对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反省,重新认识和评价形成对自我思想行为的反思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让自我评价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促进自己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经过一年的实验,实验班的课堂状态发生较大的转变,民主的师生关系得到建立。由于注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由于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索,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由于在学习中重视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同学发言,有疑问敢在小组乃至全班提出,乐于与同学、老师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运用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情感都得到较和谐的发展。

六、存在的问题。

1、实验老师的理论与实际运用还有差距,对学生能否自主学习,能否真的学会存在担心。

2、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给实验带来一定的困难。

七、今后的打算。

1、针对以上问题,后面研究的着重点将放在指导策略上,同时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跟踪调查。作一定的归因分析。

2、由于小学生年龄结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小学生的学法指导除整体训练外,将加强个别指导,逐步培养小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风格,为小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课题设计方案范文

方案设计是设计中的重要阶段,它是一个极富有创造性的设计阶段,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下面是课题设计方案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一、课题的提出:。

培根说过一句话:“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而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保持校园良好的卫生,同时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小学阶段是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就要求班主任重视养成教育,把它落到实处。

二、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确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实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十四条:“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良好的卫生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学生阶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到孩子们长大后独立生活时就更容易选择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实验小学二年级二班有学生51人,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弱。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具有较高的溺爱,在生活照顾上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凡事不准孩子动手,对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不信任,这样就使独生子女在生活上缺少实践的机会,更没有保持卫生和劳动的意识。

我班农村子女较多,个别家长观念淡薄、卫生意识较差,对子女卫生方面的指导比较欠缺。有的家长成天规范子女读书、写字、做作业;要么撒手不管,任随子女干什么,也不去引导。比如我班的孙阳同学,父母在他还没上学时就离异了,爸爸另外又组成了一个家庭,有了孩子,妈妈也有了新的的生活,而且经常打麻将,他和爷爷奶奶居住,爷爷奶奶是农村人,没有收入,没有文化,所以他一年也不洗几回澡,夏天走到他身边,常会闻到一股异味儿,而学生并不会自觉去纠正不好的卫生习惯来改善这些不好的状况。而城市家庭中个别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如我班的郑嘉瑞同学,爸爸妈妈在宾馆上班,他的物品,包括学习用品经常是宾馆的服务员给他收拾,所以他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每节课下课老师都提醒准备下节课物品,他就像没听见一样,桌上物品总是乱七八糟,上课铃响才收拾。二是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三,家长怕麻烦,有些家长对我说: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或者说,他做不好,我不放心。许多事情包括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做。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承担起指导教育的义务。

四、课题界定:

所谓习惯,是指出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高度自觉的行为方式。本课题涉及的良好卫生习惯,包括教师环境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等。学生卫生习惯的好与坏,是关系到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既保持了环境的整洁,又增强了他们对疾病的免疫力。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促进学生其他良好行为习惯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五、课题研究目标:

1、造就一支卫生意识强、教育思想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不断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关心教室环境做起,积极参与环保。

3、通过各种形式、途径、方法培养本班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切实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4、通过研究,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有效途径。

六、课题的研究原则。

1、研究原则:

一致性原则。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其个人经历、社会交往及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校教育,更重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使教师、学生、家长对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意义有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中保持行动的一致性,特别是赢得家长的支持。家校联动,共同培养。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因此携手家长共同制定卫生习惯的落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定期召开组织家校活动,通过各种方法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向家长宣传学校生活常规及卫生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让家长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共同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习惯,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各方面的良好常规及卫生习惯。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所有学生的卫生习惯都应得到培养和发展。

差异性原则: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要注意因材施教,扬长补短。

循序渐进原则。培养卫生习惯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应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表扬为主原则。培养少年儿童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教师对班里各种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坚持正面教育个别卫生习惯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如定期进行学生个人卫生检查。同时,让卫生习惯好的学生成为骨干,作为榜样带动卫生差的学生,当他们有点滴进步时,及时肯定,予以鼓励。

七、实验方法与策略。

(一)实验方法。

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因此,总体上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践方式方法,具体采用调查法、比较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多种方法结合进行研究探索。

1、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实践”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以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典型案例,建立研究档案,进行跟踪研究。

5、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案例,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学校对实验过程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培养学生基本文明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为人基本习惯、处事基本习惯、学习基本习惯,卫生基本习惯、语言表达习惯等,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在为人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体现为“有真爱,负责任,明礼诚信和乐观豁达”。在处事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体现为“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坚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在学习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为“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礼仪方面,课题强调穿着整洁得体、说话语言文明。这些良好习惯都需要在中学生日常行为中培养。

(二)实验策略。

1、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班主任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及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之外,班主任还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每次值日生工作,老师应一边指导他们如何做,一边身体力行,做示范,和他们一起做好值日生工作。走进教室,看到地上的纸屑,就不动声色地把它检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主动拿扫帚扫干净;桌面脏了,自己擦一擦;桌椅歪了,排一排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在无声的身教教育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2、教会学生做值日,人人争当小主人。

一年一期每人当一天值日班长,明确值日班长的职责。在每人当过一天值日班长后挑选十名优秀的值日班长担任值周小干部,值周小干部每日中午和放学必须组织检查其他同学的“每人一岗”,自己的桌子,座位四周的卫生。“每人一岗”虽然任务少,但要每天坚持也不容易。我一向重视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是不大放心,每次扫完地都要亲自去检查一遍,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已欣喜地看到“学校是我家,教室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理念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根植,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每位学生都会把自己的包干区里的卫生检查好,把自己的书包整理整齐才会离开教室。

3、开展活动,寓教于乐。

喜爱活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活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们长知识、增才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寓教于乐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教育,逐步改正自己的行为。班主任应充分发挥晨会课及班队课的时间,增加学生的个人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开展以卫生知识、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如开展制定班级卫生公约,让公约成为班级同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带领学生参加保洁护路活动、上街宣传等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开展讲卫生小故事比赛,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开展值日生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卫生习惯。

4、创设环境,培养习惯。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如发动学生精心布置教室,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教室的课桌椅整齐有序,窗明几净,舒适温馨的家需要我们用双手共同创造。同时在学生中开展“一人一岗”、“争当值日班长”等活动。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更加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持之以恒,反复训练。

卫生习惯的培养和不卫生习惯的纠正,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改变已巩固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往往需要花较大的精力,反复坚持,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也便成了习惯。通过对强化训练,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强化法可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学校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卫生习惯的形成情况,确立强化训练点,班级、学校上下一致强化训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贯彻落实到整个学期的始终,使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反复强化中定型。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制定好教育训练计划,反复地、经常性地围绕具体要求组织落实。

6、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方面:重在精神激励,强调自主科研与创新意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撰写科研论文。学生方面:采取群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结合,群体激励:如星级文明班评比——每周评比文明班级—每月文明班升级—期末评出四星级文明班,举行授奖仪式等,以营造浓厚的激励氛围;个体激励:如各班评比每周一星(周一升旗仪式佩戴礼仪之星)—期中初评班级礼仪之星(十佳礼仪少年)—期末分层级评比礼仪之星(班级类每班10名,年级类每班各3名,校级类每班各1名)。

八、实验步骤。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时间是:20xx年3月至20xx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小组,建立课题档案,制定研究方案,调查分析小学生卫生习惯现状,完成现状。

调查报告。

(20xx年3月至4月)。

——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完善实验方案,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研讨、学习资料,供课题组成员阅读。(20xx年5月)。

第二阶段:20xx年5月至20xx年11月(实验阶段)。

——开展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实践系列活动,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及时反馈良好卫生习惯的阶段性成果与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在学校的教师、学生及其父母中开展“卫生与生活”、“良好卫生你我他”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同时举行“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经验交流会,探索良好卫生教育养成的经验。

——结合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形成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良好卫生习惯教育方案。

第三阶段:20xx年12月(总结阶段)。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实效化,促进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找到“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3、使教师提高研究水平,促进专业化成长。

十、实验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实验小组。

(一)实验领导小组。

(二)指导小组。

(三)实验组成员。

全体班主任参与课题研究。

课题名称: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负责人:吴宝海。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状况和个性发展。

随着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体育教学的研究也深入开展起来,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学必须建筑在科学的基础上。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阶段,从生理到心理状态正是迅速发展时期,对于一生中增强体质打基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的形式抓好体育教学,加大学生的兴趣,有效增长学生体质。

课题的归因。

1、自新课标实施以来,体育课一直没有一套完整的教材,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这样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着很大的激情发挥。

2、通过游戏的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在玩中学、在学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游戏教学,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掌握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德育教育。所以一个好的游戏能给学生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终身教育。

4、积累好的游戏资料,促进教学工作的进展。

研究措施及行动安排:

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和前提,以行动研究、实验研究为主要途径,具体措施安排如下:

1、初期阶段(9月份),查阅收集有关资料,以座谈法为主要方法、努力寻求理论与实践的通道。

2、中期阶段(11月份)以行动和实验研究方法为主,确定实验班,通过研究证明修正和完善原有理论假说,求真务实,上好每一堂实验课,根据季节、气候特点安排教材内容,增加游戏的内容特点,配合主教材,安排各类型游戏。

3、后期阶段(20xx.1月份),整理加工,对研究的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析、总结。对各方面有价值的理论和经验进行整合、提炼,总结教学经验,让其符合改革精神,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预计的研究结果。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改革精神,能促进学生的体质,发展各种身体素质。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情来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校许多学生家长进城打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学生”,家庭教育、辅导成为空白,加上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动手、动脑的机会,出现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从而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他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本课题以四年级几名学困生为实验样本,运用观察、调查、统计、实践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具体原因,因材施教,恢复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力,有力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益的探讨。

2、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来看。

从五年级期末的考试成绩中看出,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数学素质有所下降。出现了较多的低分,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学习数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不断的积累、沉淀。出现低分不是“一日之寒”,是对数学学习逐渐放弃的过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学困生的产生,有力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如在中年级数学学习学困生转化取得突破并得以推广,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和历史意义。

3、从数学观的角度来看。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对数学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还很不正确和到位,他仅仅认识到数学基础对于记数、算帐有用,不了解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看到了数学工具性浅显的一面,而数学工具性更深层次的一面,以及数学的人文性,学生的认识十分肤浅。一个人的数学观支配着他从事数学活动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决定着他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了解学生的数学观,并积极地引导他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效地进行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真正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是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工作。

4、从新课标来看。

新课标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题从中年级学困生入手,以一切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良好基础,符合课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1、课题研究目标。

(1)在学困生成困基础上,搞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

(2)根据学困生成因,寻求转化方法策略。

(3)争取转化成功,使其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课题界定。

学困,指学习上有障碍,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或集体。

数学学习学困生,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学困生中较为严重的是连续得低分的学生。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即是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一定形式的辅导下,学习上有了好的改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学困生转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特别需要老师有信心、恒心和爱心。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2.因材施教的应用;。

为了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益,考虑到学困生客观上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里包括从近期学习目标、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并及时反馈信息,了解他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查清主要症结,对症下药,避免再次分化。对于学习主动、积极进步的表现应有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困生转化。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在这种情绪下,大脑异常活跃、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当他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老师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开小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专心听讲,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让他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勇气。

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5.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远离不良风气的侵袭。

五、研究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2.研究对象:本班38名学生特别是本班3名学困生。

六、研究步骤。

研究起止时间:20xx年9月—20xx年7月。

1.准备与试点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

a、确定课题。

b、学习有关理论,筛选教学改进经验,做好理论准备。

c、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

a、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个人情况分析,家庭情况分析。对其学习数学动机和兴趣了解,行为、智力及周围其他因素了解分析。分析造成其学困的主要原因。

b、探索并阶段性总结转化学困生策略。

c、对自我教学上进行反思,对教材难点进行深入分析,课堂上加以改进,使学困生乐学、爱学。

d、积累、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案例。

3.总结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a、系统分析、整理实验资料、研究数据,总结经验。

b、成果交流与推广。

医学课题设计方案范文

在现代物流设备中,物流搬运agv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其具有智能化且动作灵活的优点,能够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具体来说,物流搬运agv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物流搬运agv可以指定工作类型,能确保重复工作的可靠性,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第二,物流搬运agv导向方便,能够更好的促进功能的调整,有利于整体车间环境的重新布置。第三,物流搬运agv能够自动将货物输送到指定的地点,大大地节省人力与物力。第四,物流搬运agv可以更好地配合自动仓库系统中的自动输送线,实现货物的自动装卸。第五,物流搬运agv的供电电源是直流电池,噪音污染小,能够有效地改善作业的环境。

2物流搬运agv的关键技术。

2.1传感器技术。

要对agv小车的当前位置、速度以及行车姿态等进行实施的监控与反馈,才能保证agv车正常稳定的工作,将agv小车所处的详细的`状态信息反馈给控制器,并根据具体情况完成上位机的操作指令。确保agv小车能够正常的运行、安全工作的必要条件就是能实施有效获取内部以及外部环境状态,智能化传感器的出现及发展进一步提高了agv的智能化程度。目前智能化传感器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与外部,内部智能化传感器主要用于控制以及监测agv自身,外部传感器主要是用于感知外部的各种环境信息,安装在agv小车上。

2.2智能控制技术。

智能控制主要是指自主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一种自动控制技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的发展与渗透,控制技术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与发展,控制系统向智能系统发展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智能控制技术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控制难题,如今主要使用知识学习型智能控制、模糊控制、人工智能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这几种相对成熟的控制方法,国外主要使用神经网络控制与模糊控制应用于机器人控制领域。

2.3直流电源技术。

agv必须要有充足的电能才能正常工作,目前agv主要的供电方式分为无线与有线两种,其中有线的供电方式制约了agv的自主性与行走范围,因此多采用无线的供电方式,主要包括携带发动机与车身上装置直流蓄电池这两种供给方案,然而这两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制约了agv在工作中运行的时间,影响了系统的持久性与可靠性。由此,应提高agv能源供给的可靠性以及效率,这样才能确保agv小车顺利有效的工作。直流电源技术是agv小车发展的瓶颈,agv需要工作的时间一般持续在八个小时左右,长时间的工作需要寻求一种满足长时间放电的、容量大的电池,理想的电池应具有非常高的能量密度,需要具有耐高温、成本低且能够快速放电、充电等特点。

3物流搬运agv的总体设计。

3.1agv性能参数。

文章中所设计的agv主要由车体、车上控制器、蓄电池、通信装置等组成,机械系统是整个agv的基础,负载了其他所有的装置。机械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决定了agv的性能,物流agv具体参数规格如表1所示。

3.2agv机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车体结构形式。agv小车的结构形式主要包括转向形式、驱动形式以及轴数三个方面。单驱动形式结构多用于三轮车体结构,这种车型结构能够实现小车的左右转弯、前进以及后退,该结构对地面要求不高,抓地性较好,多用于小型agv。差速驱动形式车体包括四个轮子的车型与三个轮子的车型,这种车型能够实现小车的左右转弯、前进以及后退、原地自旋等,该车型与单驱动形式相比,其转弯的效果更佳。四个轮子的车型对地面的平整度要求较高,祥和的适应性相对较差,不适宜于室外工作。双驱动形式多见于四轮车型,其主要优点是能够在运动过程中更好的控制车身变化,可以用于特殊的作业环境场合,其主要缺点是车的适应性较差,且成本相对较高。多轮驱动形式多用于八轮车型,该车型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且难以控制,多用于重载行业。

(2)车身结构与布置。车身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原器件,支撑所有的机械零件,因此,在进行车身的设计时应注重其刚度与强度,使其性能可以满足车体的顺利运行以及加速,采用钢结构件或者钢管焊接而成,外壳由薄钢板钣金而成,在能够满足刚度与强度的基础上减轻车身重量。车身布局要考虑到车身的平衡性,将蓄电池放置于车架底部中间位置,将电机驱动器、电器元器件、plc控制器等放置于车架上。

3.3驱动电动机的选择。

(1)电动机类型。agv需要具有灵活性、自由性以及较强的适应性,因此一般采用蓄电池供电,多选用直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一般分为直流印刷电机、小惯量直流电机、宽调速直流电机、杯形转子直流电机。

(2)驱动单元设计。文章设计的agv的车体主要由两个万向轮于两个驱动轮支撑,驱动电动机不仅能够通过左右轮的差速实现agv的转向,而且是agv行驶的动力来源,为了确保车能够正常的载重运行,顺利的完成各项动作,需要很据电机的特性,并计算出电机的驱动扭矩,进而确定小车的驱动电机的大小与减速器减速比。

注意事项:

agv小车是物流仓库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体现,使整个自动立体仓库自动化的重要工具。agv技术目前主要以室内应用为主,今后将会根据市场及行业的发展需求逐步发展为户外或者半户外。在新技术、新设备日益更新的当今社会,agv将会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及平台。

5.成本估算(略)。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大纲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所以,数学开放性问题顺应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应运而生,它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极佳切入口。目前,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束缚,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材中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牢记数学结论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以死记硬背代替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这样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大量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推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而课堂教学也必将打破原来封闭的'状态,努力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的态势。二、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目标(一)课题的认识最新研究认为,数学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传统封闭题而言的,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给学生形成了较大认知空隙的问题。它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具有的封闭性限制,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泛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几种最突出的特征:

1、内容的丰富性。开放题题材广泛,涉及面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背景新颖,内容深刻丰富。解法灵活,不像封闭性题目那样简单、乏味,单靠记忆、套模式来解题。

2、形式的多样性。开放题呈现的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形式来安排设计,综合性强。不像封闭性习题形式那样单一的呈现及呆板的叙述。

3、思路的发散性。由于开放题的答案不唯一,解题时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方法,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索,从而获得多种结论。

4、教育的创新性。由于解题思路的发散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时空途径。

(二)研究目标:数学开放性问题以“开放”为方向来加以组织、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把题目进行“开放”,如:条件多余而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答案不唯一等等,让学生尽自己的努力,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如果找到一个答案,还要自觉。

[1][2][3][4]。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事实上,在教育学中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就是教育越是与生活相结合,就越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越能加深教育的深度,让教学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教师就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探索,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索。

一、小数数学生活化的意义。

(一)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社会经历比较少。他们渴望像大人一样,独立地去挑选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加强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索,将学生的学习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及生活结合起来。一方面引导学生独立生活,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运用数学的思维模式。

(二)提高小数数学的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是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数学的基础,所以小学阶段,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最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培养数学思维,是学习数学这门学科至关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运用数学思维的好习惯。小学数学生活化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好办法,它将生活与理论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一)教师要树立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意识。

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要树立起数学生活化的意识。只有教师树立起数学生活化的意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拥有饱满的热情。比如,学生在学习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测量课桌、学校花坛等设施的长度、宽度,并让学生估计花坛的实际面积。教师转变教学意识,带领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营造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因为小学生对于教师有着畏惧心理,所以当教师的情绪、态度不一样的时候,学生在不同的状态下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所以,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融洽、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中,舒展绷紧的神经,变得活跃起来。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积极探讨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加减混合运算中,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喜欢吃什么零食,价格是多少。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提出问题:每个面包5元钱,花生米一袋2元钱,什锦糖果一袋3元钱,每个东西都买一份总共需要多少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通过这种方式,赋予数学算式生命力。然后,教师可以变换题目:如果你有100元,你可以怎么购买东西?还有剩余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整个教学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这种和谐的学习环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减少学习的心理压力。

(三)将生活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无处不在,它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所以,数学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将生活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教师安排家长周末带领学生去超市买东西,然后给学生一部分零花钱,让学生通过自己计算,花掉手里的零花钱,并且分开结账,留下收费的单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更多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且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到学生返回课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收费单,并且由每一个学生拿着自己的收费单据,提出新的数学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将生活融入教学中,这样能够让数学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极大的扩展,既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又可以切实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数学探究生活化。

小学数学不仅仅只是传授简单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尤其是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比如,教师在教授物体的体积时,可以利用身边的实物,让学生知道体积是一个什么概念,然后通过对体积的认识,推导出物体的体积公式。教师利用教学模具,取出四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拼接成一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算出长方体的体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模具的同时,进行板书,通过这种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最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做关于体积的实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提出对于体积的疑问,并且通过讨论得出答案。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扩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加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想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积极地将生活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随着《课程标准》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小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我省尽管新一轮教材使用已经进行了6年多的时间,但是有一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例如:如何正确的把握《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知识与技能教和学到什么程度才算符合《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学生要达到保底要求到底需要作多少道题目?当前考试题目如何具体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并具体呈现……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现行的课堂教学练习、考试题目不能够很好的体现《课标》的新理念,有的甚至打着新课程的旗号,将人们弃之不用的题目加以“重现”,用一些引领师生钻牛角尖的所谓“繁、难、偏、旧、怪”的题目来干扰新课程的实施,直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虽然,“建立国家中小学生学习质量分析与指导系统”项目组也在立项研究学业测评问题,并在实验区域的各省市举行了《中小学生学习质量能力水平测试与分析》,通过参与这项测试使我们意识到:评价系统缺失的教育必然是低效的教育,而评价系统不科学的教育则很容易变为异化的教育。但由于我省一现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的现有水平的限制,加之当前社会和家长对这样的测试题目认同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有一个逐步接受和融合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急需参加由学科专家把关的、能够体现《课程标准》本质特征的小学生综合学业质量评价研究项目中来,通过课堂教学练习和测评研究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暨通过一个实验周期的学习和研究,力争提高理论和操作层面的水平,逐步引导教师通过该课题研究,推动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综合学业水平测试的接受和理解,逐步与国家研究的或国际学生水平测试相接轨。用以检验学生综合学业水平的达成情况,在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积累学习经验。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如果一直以考试代替评价,以选拔代替掩盖发展,以《考纲》架空《课标》,以外围改动悬置核心变革,我们就永远不会拥有一个科学的评价系统,也就永远不会拥有一个真正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目前,国内流行的诸多评价小学生综合学业质量的方式和方法都很好,就是教师和学生们操作起来既费时还费力。对此,我们还想利用我省计算机和网络优势,结合省内名校的科研实力,着手打造一个能对小学生综合学业质量评价相对应的电子软件系统,用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繁重的`评价工作量。这些都是我们总课题组致力研究和开发的项目。

为此,我们联合省内各市、区、县教研员以及联动百所名校启动一项科研课题《小学生综合学业质量评价研究》的子课题《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小学生综合学业评价自动生成软件的开发和运用的研究》以及《学科文化对小学生综合学业评价的指导和影响的研究》。这项研究的前期工作已经在几所学校中进行了调研,教师们感到此研究很有必要,这是一项及教师所及,想教师所想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大家都表示愿意克服困难积极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

这个项目意在帮助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真正学到、用到新课程的资源。力求将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在学生综合学业测试研究的过程中,以中等生为测评对象制定练习或测试标准,使学生在应知应会的保底要求下,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积累自己学习数学的经验和思想方法;提升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互动平台,让孩子们会不自觉的喜欢上数学,进而促进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力图在百所名校的实验基础上,逐步研究完善本课题的成果,最终建立起一个科学实效的小学生综合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的评价系统。本项目的研究意义重大,如果能够探索出一条科学实效的测评体系,我们将为国内小学教学研究填补一项空白。

课题研究对象:省内百所名校(由各区、县自主推荐,各市教研部门确认)。课题理论支持:多元智能理论、课程标准有关评价的理念和评价指标、新课程学生考试测评设置方案以及教材编写组专家团队。

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开发是一项具有持续性的创新实践研究活动,需要有一个民主科学的决策过程,这一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加强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活动序列、时间安排等,并对方案进行评价跟踪与重建,提出改进建议。

研究内容:

2、制定学科测试框架;

3、研讨编制相关测试题目(以本土资源为主);

4、学生综合学业评价的操作实践(知识技能、理解概念、运用规则、解决问题);

5、校本区域评价体系开发的评价分析(确保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包括:学生得分分布;不同群体学生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方面的得分表现;学生在知识技能、理解概念、运用规则、解决问题等能力维度上的表现;典型试卷分析;问卷调查分析以及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联)。

学生学业综合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作出评价,评价的目的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校要有效地进行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的开发,就必须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指导原则,把握标准指导下的每节课的教学和评价目标,以减少或避免研究开发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科学性作为衡量和判断的标准。所以,本课题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学校特色原则。

2、以生为本原则。

3、民主开放原则。

同时还应遵循:时代性和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选择性和灵活性、简约性和通俗性等原则。

本课题研究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从分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为目标。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考察、小课题研究(数学日记)、口试、笔试、操作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小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数学素养。具体体现在:能够科学的反映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状况,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为课堂教学提供教学诊断的依据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引导教师、社会和家长树立正确的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的质量观,逐步建立规范的教学质量的量化报告制度。

同时,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开发,为实验学校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管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

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必须将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通过大量实践案例的积累、实证分析与理性思考,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探索规律性的结论。课题研究兼顾省内各个学校,同时也兼顾城市和农村地区,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普遍性。

实施计划:

(一)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

1、搜集文献资料,理性思考相关问题,设计课题研究框架。

2、制定调查计划,形成调查报告。

3、选择实验学校,聘请课题顾问,组成课题组。

4、召开课题开题会,实施第一阶段培训,各实验学校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6月。

1、各实验学校进行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工作,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要和实验教师一道经历实验研究的全过程。

2、逐步积累开发小学生综合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的个案,利用网络优势逐步打造、完善学生学业评价的动态题库,尝试小学生综合学业评价自动生成软件的开发和运用。

3、配合课题研究开展系列研讨活动。

4、实施第二阶段培训,召开阶段性专题研讨会,交流和借鉴各区域的研究过程。

(三)验收阶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

1、全面总结提升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的开发经验,各实验学校进行课题总结并上报结题材料。

2、数据统计与分析,纂写课题研究报告。

3、编辑出版《小学生综合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题库集》以及《小学生综合学业评价自动生成软件系统》等作品。

4、召开结题现场会议。

(一)课题组成员要求。

有高度责任感与自信心;有自觉性与主动性;不怕吃苦,不怕挫折,坚持不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与科学态度;有严谨的工作作风;有团结合作的精神与能力;在学术上讲究平等与民主;遵守学术规范。

(二)成立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由市、县(区)教研员、各个试点学校课题负责人组成(13人);研究人员由具体参与课题研制的教师组成;根据课题工作需要,各实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成立顾问组,具体指导实验工作。

(三)课题实施。

1、建立课题制度:包括学习制度、听课制度、研讨制度、联系制度、培训制度、合作制度等。

2、建立课题档案:出台相关《课题管理办法》等。

3、每学期召开一次区域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实验的实施经验。

4、协调社会、家庭,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保障。利用网络大力宣传课题的进展情况,交流各个区域的做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新机制。

本课题立足辽宁,辐射全国。打造品牌,质量取胜。课题牵动,突出内涵。利用网络互动优势,汇集百所名师资源,全力打造省内特色,展现师生共享平台,发挥名校联合功效,改变学科练考偏差,揭示知识本质特征,完善课程评价机制。我们将以此为目标,建设辽宁小学名校联合体,努力把省内的资源加以整合提炼,为广大的小学师生享用。

1.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

2.学科文化对小学生综合学业评价的指导和影响的研究。

3.小学生综合学业评价自动生成软件的开发和运用的研究。

4.实验学校也可以结合校本研究提出自己的子课题题。

中班教案及教学反思《榨果汁》中班活动设计方案

活动目标:

知道蜜蜂与蜂蜜的关系。

了解蜂蜜的味道及其在生活中的用处。

认识养蜂行业。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动准备:

“社会”:《养蜂人家》。

挂图:《蜂蜜是怎么来的》。

有关养蜂的小知识。

蜂蜜、可做果汁的蔬果,如胡萝卜、黄瓜等。

活动过程:

将蜂蜜放在碟子里,请幼儿尝尝味道,然后猜一猜:

--这是什么?

--你们知道它是哪里来的吗?

观察挂图《蜂蜜是怎么来的》,介绍蜂蜜的由来。

--蜂箱是养蜂场里养蜂的地方。

--收蜜时,采蜜人先戴好面罩打开蜂箱盖;然后用喷烟器喷一喷,让蜜蜂飞走。

--再取出一片片蜂巢。

--用刷子刷下还留在蜂巢上的蜜蜂。

--最后将一片片蜂巢放到机器上旋转,把蜂蜜甩出来。

--流出来的蜂蜜,经过处理,就可以装瓶上市了!

大家一起来榨果汁啦!

--请幼儿选择一中事先准备好的蔬果,放入果汁机,加入适量的水,盖好盖子,开始榨果汁。

品尝果汁,并进行比较。

--把榨好的果汁倒出来,请幼儿品尝,说说是什么味道。

--加入蜂蜜后再请幼儿品尝,并说说又是什么味道;加蜂蜜前后哪一种更好喝。

--大家一起享用好喝的蜂蜜果汁。

教学反思:

活动形式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刺激幼儿去感受美和表现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好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及时表扬幼儿的点滴进步,肯定和鼓励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举止,树立自信心,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中班教案及教学反思《榨果汁》中班活动设计方案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探索各种方法来榨取果汁。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

3、让幼儿体验劳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工具:小勺、碗、塑料小刀、筷子等。

2、橙子若干。

3、中号透明塑料量杯;大号塑料量杯一个。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起幼儿的兴趣。

“你们喝过果汁吗?好喝吗?你知道果汁是怎样来的吗?

2、请幼儿介绍自己所看到的工具,并初步设想自己会怎样来运用这些工具来榨取果汁。

3、幼儿自由分组开始榨果汁。

(1)教师指导幼儿能够运用工具榨取果汁。

(2)鼓励幼儿探索出多种方法来榨取果汁。

(3)提醒幼儿将榨出的果汁放入量杯中。鼓励幼儿能够榨出更多的果汁。

4、讨论: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来榨果汁最方便,哪种方法榨出来的果汁最多。

活动结束:

品尝自己榨的果汁,享受劳动的乐趣。

中班水墨画活动《鱼戏莲叶间》的教学反思中班水墨画活动设计方案

秋姑娘的脚步悄悄地走近了,树妈妈也早早地换上了金衣裳,我和妈妈一起去黄山湖欣赏这美景,你看,秋风一吹,树叶就纷纷落下,有的象舞蹈演员在轻盈地旋转,有的象黄莺展翅飞翔,这些树叶就象秋姑娘送给我的礼物,我喜滋滋地捡着一地的树叶,整整一大袋,满载而归了。

这么多叶子怎么办呢?有了,就来做树叶贴画吧!我把捡来的树叶一片一片放在桌上,找出剪刀、双面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于是我请来妈妈,让妈妈做我的小帮手。

我看着桌上花花绿绿的树叶苦思冥想,做什么好呢?做鱼?估计有一小半人的纸上小鱼在游来游去,不够新颖。做蝴蝶?不行不行,肯定也有好多人的纸上蝴蝶在翩翩起舞!突然我眼前一亮,想起《伊索寓言》中那头自作聪明只想偷懒,最后得到报应的笨驴子,于是我对妈妈说:“我们就做《运盐的驴子》吧!”

说干就干,我用一片淡绿色的树叶做驴子的头,捏两片深绿色的叶子,再抹上一点胶水小心翼翼地贴在了驴的脑袋上,脖子我又选了一片火红色的叶子修剪而成。啊!这剪刀真象个魔法师,它把尖尖的树叶剪成圆圆的形状,把圆圆的树叶变成了方方的外形。我又拿起三片形态各异的叶子修修剪剪做了驴子的身体,脚用什么做呢?我用x光一般的眼睛扫描了一遍,发现柳树叶子正合适,就用它吧!最后用红色的树叶做了驴子的尾巴,哈!一只可爱的小毛驴做好了!它的主人会是什么样呢?我托着小脑袋想了半天,一个圆圆的脑袋,肥肥的身子马上就浮现在眼前,他经常在外面,不是风吹就是日晒,肯定还需要一顶草帽,想到这我立即行动起来,不一会,我的树叶贴画就大功告成了。

幼儿园中班课教案《新年心愿树》含反思幼儿园中班活动设计方案

活动目标:

·尝试用简单的图形和线条组合表现新年的礼物树。

·喜欢新年礼物,了解迎接新年的快乐和对别人的祝愿。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各种形状的彩纸、记号笔、蜡笔、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新年老人的礼物。

1、我的心愿。

——“快要到新年了,你们最想要什么礼物呢?(幼儿群讲)。

——“好,新年老人知道中二班的小朋友就要长大一岁了,他也准备了许许多多的礼物要送给我们呢,让我们坐着雪橇一起去看看吧!(出示ppt)。

2、新年老人送礼物。

——出示帽子、手套、巧克力、小兔小熊玩偶、爱心棒棒糖的图片。

(二)有趣的礼物树。

1、礼物变变变。

——“哎呀,礼物怎么转起来了呢,它们怎么了呢,哇,礼物都变了,变成了一棵一棵的礼物树呢。”

2、我喜欢的礼物树。

——“礼物树都有什么?”

——“你最喜欢哪棵礼物树呢?为什么?”

小结:原来每课新年树都有树干、树枝和树叶,但是它们的高低、粗细、形状还有造型都不同,因为他们代表着不同的礼物,代表着每个人不同的愿望,所以它们都特别的好看。

(三)我的新年树。

1、学学画画。

——“你们想不想也把自己的心愿画出来,变成一棵美丽的新年树呢?好,我们就来学学画画新年树,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

——“首先,先画新年树的树干,画好树干再画树叶,我先画一个爱心的树叶吧,因为我觉得我们中二班的孩子们都是特别有爱心的孩子呢。”

——“最后为爱心礼物树穿上好看的衣服,添上各种的小礼物。”

2、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四)比比谁的礼物树最好看。

欣赏同伴的作品,比比谁的礼物树最好看。

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手工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幼儿语言活动《小老鼠上灯台》的教学反思幼儿语言活动设计方案

《小老鼠上灯台》是一首语言风趣,且非常具有韵律美的儿歌,根据小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

︳下—不来︳,︳猫—来了︳;

上、吃;并有表情地朗诵儿歌,体验表演的乐趣.。

活动中,我力求突出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重感受和表现儿歌的韵律美。在第一环节中,以游戏“小动物叫”,带领着孩子边玩边模仿小动物不同节奏的叫声,使儿歌中要表现的'节奏提前在一种轻松有趣的气氛中自然习得,为下面的儿歌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接下来,是精彩导入儿歌环节,“王老师带来了神秘的礼物,你们想看吗?”伴随着我神秘的表情和口吻,把孩子的注意力一下的吸引到了灯台上,通过教具的演示,帮助孩子理解“什么是灯台”以及“小老鼠怎样上灯台的?”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我着重让孩子发准字音“灯、鼠、上、吃”,这里主要是翘舌音和后鼻音的练习,这其实也是为后面做准备。

三.儿歌学习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拍手念,拍手有节奏地念,配以动作,有表情地念,循序渐进,步步升华,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儿歌的韵律美。此外,我还意思到,形象、直观、具体的事物对于孩子,特别是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是最合适的。尤其是小班幼儿注意力短,坐不住,因此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通过播放生动有趣的画面,鼓励孩子大胆、自由地表现。改变了以往总是教师带着孩子表演的模式,真正实现了把主动权交给孩子,为他们创设了以个只有宽松的环境,而教师的作用就是一个支持者、引导者和鼓励者。

四.最后的游戏《小老鼠上灯台》是活动的又一亮点,通过游戏情节巩固学习的儿歌,让孩子在玩乐中再次朗读儿歌,从而充分地做到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把活动推向了高潮。

纵观整个活动,无论是教材的选取、组织、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充分考虑到了幼儿实际水平,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始终以幼儿为主体,以“我喜欢学”为主线,遵循曲线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让幼儿在说说、念念、想想、玩玩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收获了快乐!

幼儿园中班课教案《新年心愿树》含反思幼儿园中班活动设计方案

一、设计思路:

近期我们班正在进行“迎新年”的主题活动。一次无意中,听到一个小朋友在说:“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希望得到奥特曼的书。”一旁的小朋友听到后,也说了一句:“过年时,我希望有一件新衣服。”不一会,我们班的孩子们就接着这个话题讨论起来。我想:过年是我国的喜庆日子,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想借新年这一时机,对未来有着美好的向往,有着自己的美好的心愿。于是我设计了此次学习活动。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新年心愿树乐意表达自己的心愿。

2、体验迎接新年的快乐。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新年心愿树(可用塑料圣诞树)。

2、做心愿卡用的厚纸和用来装饰的彩纸、废旧报纸等,多于幼儿人数、记号笔、蜡笔。

四、活动流程:

欣赏重现dd联想创作dd展现交流。

1、欣赏、重现。

(1)讨论回忆。

出示新年心愿树,引起幼儿兴趣。

说明:引导幼儿观察心愿卡,如,天安门代表2008能到北京看奥运会。老人代表新年里爷爷奶奶能身体健康。

2、幼儿和同伴讨论,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在新的一年里有什么心愿。

说明:赞扬幼儿不仅想到自己的心愿,还想到为自己的父母祝福,还想到给其他关心我们的人送上祝福。

2、联想、创作。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心愿卡,下面就把你们的心愿画出来吧!”

自由选择制作心愿卡的材料和方法。幼儿动手绘画心愿卡。

说明:由于是中班孩子,幼儿绘画水平还不是很高,教师引导幼儿用简单的绘画方式来表达。帮助个别幼儿想写字的幼儿写上祝福的话,如,祝爸爸妈妈越来越年轻,祝爷爷奶奶像老寿星等。

3、展现、交流。

放背景音乐《新年好》dd把这些心愿卡挂在新年心愿树上,让我们一起来期待这些愿望能实现,好吗?幼儿互相讲讲自己心愿卡上的心愿。

幼儿园中班课教案《新年心愿树》含反思幼儿园中班活动设计方案

一、设计意图:

随着新年的脚步日益临近,各大商场,超市纷纷在橱窗、门廊,极其一切可能的地方装点,增添新年的气氛,孩子们也敏感的发现了新的变化,怎么样让今年的新年过得与众不同呢?在与孩子的讨论中我们生成了“新年diy”,让孩子们在完完全全的自我“动手”中过新年。

二、主题目标。

环境知识。

了解不同国家过年的习俗。

知道新年的意义。

认识猴子,知道属相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数年方式,萌生民族自豪感。

不跟陌生人走,知道自己保护自己的简单方式。

情感态度。

感受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

知道自己长大了,新的一年里要有新的进步。

乐意与同伴、家人进行情感交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能力。

巩固建构能力,体会进一步搭高搭牢的技巧。

能用自己掌握的技能和多种材料进行装饰制作。

会用连贯的语言表达活动的`的感受。

学习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猴子的特征。

行为习惯。

会认真的收拾活动材料。

与同伴一起友好的进行活动,不争抢。

三、环境创设:

师生共同布置班级环境,创造温暖热闹的节日气氛。

小墙饰:

1、倒计时,能正确的感知距离新年的天数。

2、十二属相图。

四、家园配合:

1、给幼儿讲讲家人的属相,初步了解可以通过属相来记住年龄。

2、知道猴子是中国有名的标志物,如西游记,吉祥物。

3、幼儿找找看看节日的环境,感受节日的气氛,并帮助幼儿用连贯的语言讲述。

4、与孩子交谈,表扬其进步,提出猴的新愿望和新要求。

五、主要活动。

教学反思。

幼儿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新年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通过制作、游戏等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幼儿体验到了新年来临的喜庆。幼儿与伙伴交流,互相祝福,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让幼儿自己回忆以往新年是怎么过的,使幼儿对新年在脑海里有了整体的概念,但在本课的活动中还要注意细节问题,如在幼儿制作贺卡和画画的环节,时间比较紧,应当注意活动的时间,教师和幼儿配合不是很默契,因为幼儿对新年的祝愿词语都比较缺乏,在这方面还应多引导。音乐方面应先教会幼儿动作,使幼儿一听到歌曲就能载歌载舞。活动的材料还应该更丰富多彩一些。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应该多注意细节问题,只有把握好每个环节,才能成功的上好每一节课。

中班教案及教学反思《榨果汁》中班活动设计方案

教案目的:

1.观察、探索榨汁器各部分的结构,并初步学会运用榨汁器榨取果汁。

2.感受水果的不同吃法,知道新鲜果汁营养很丰富。

3.体验劳动、分享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感。

材料准备:

1.榨汁器;

2.盘子、勺子、一次性杯子若干;

3.梨、草莓若干;西瓜一只;

活动设计:

一、幼儿探索榨汁机的结构。

出示榨汁器:它可以帮助我们榨出果汁,待会请你们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你们可以打开来看看,想想它是怎样装起来的。

榨汁器的各部分:挤榨果汁的盖子、过滤果汁的网格、接果汁的杯子。

二、幼儿运用探索榨汁机。

请一名幼儿说说你是怎样榨出草莓汁来的。

教师示范:先打开盖子,把草莓放在网格上,然后盖上盖子,用力地压或旋转盖子,最后倒出草莓汁。

幼儿分组操作,每组分配榨不同的水果。

三、品尝新鲜果汁。

小结:这些水果榨出来的汁有红的有黄的还有紫的,喝起来有的甜甜的,有的酸酸的……它们含有丰富的营养,对我们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好处。

回家后小朋友可以多榨一点,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一块来尝一尝这好喝的果汁。

反思和建议:

活动的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是他们所熟悉的内容,因此幼儿表现出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幼儿亲自尝试,动手制作果汁的过程不仅满足幼儿的兴趣,更主要的是教会了幼儿榨果汁的方法,这对他们一生都有影响,因此这个活动非常有价值。

再看幼儿之间的互动,与中班上学期各自活动的情景相比,现在很多幼儿能相互交流、商量着活动,并在活动中会耐心等待、帮忙。

作为幼儿探索和操作为主的活动,没有很好的做到让幼儿先自我尝试榨果汁。另外,有个别幼儿在家有此经验,可发挥这类幼儿的已有经验,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

中班水墨画活动《鱼戏莲叶间》的教学反思中班水墨画活动设计方案

二、创设丰富环境,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画活动的开展,氛围创设非常重要。我除了在活动中提供大师的作品供幼儿欣赏,还注重班级环境的创设。例如在班级区角中投放中国作画材料,将幼儿的中国画作品作为班级装饰材料。帮助幼儿从不同方面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画面中水与墨随机渗透、自由变换的`游戏性与幼儿自由自在的天性又十分符合,可以激发幼儿创作兴趣,打开幼儿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提问启发幼儿想象,鼓励幼儿大胆地构思作画情节。每个幼儿的作品各不相同,画出的画面比较生动,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又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