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黔之驴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8篇)

黔之驴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8篇)

作者:HT书生 黔之驴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8篇)

梦想是思想的起点,是心灵的指南,也是未来的蓝图。同时,要培养正确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面对梦想路上的困难和挫折时坚持不懈。乔布斯以其坚定的信念和创新的精神,成功实现了自己的科技梦想。

黔之驴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教学重难点掌握第一段的重要字词,准确背诵第一段。

考点第一段的重要字词句。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确定目标

问题导入/创设情境/实验导入/直观展示/复习导入/其他

(二)明确任务,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小组学习/学生质疑/学生反馈/教师引导/其他

(三)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学生讨论/学生答疑/教师答疑/其他

(四)交流展示,师生互动

方法:学生展示/学生归纳/当堂训练/纠错提高/教师小结/其他

作者简介

自学指导一

1、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不会的字音做上记号。

2、解决不认识的字。

3、大声朗读课文。

4、个人展示朗读。

自学指导二

1、小组合作译读第一段

要求:重要词语一定要单独翻译

翻译过程中有不懂的可以问老师。

翻译完后,小组自己设计展示方案展示。

2、背诵第一段

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背诵展示

当堂检测

学生出题,学生答题。(所学的重要词句)

李莎

黔之驴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一、字音及词义:

噬sh:咬,食。

狎xi: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遁dn:逃走。

窥:暗中察看。

好h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入(黔)。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

宠然:巨大的样子。

以为神: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是以之为神的省略。

蔽:隐蔽。

稍:副词,渐渐。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他日:另一天,有一天。

骇hi:害怕,惊惧。

以为且噬己:认为将要咬自己。且,将要。

然:然而,但是。

往来:走来走去,来来回回。

异能:特殊本领。

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子轻侮或戏侮的样子。荡,碰撞;倚,依靠;冲,冲击;冒,冒犯。

不胜shng怒:非常恼怒。胜,禁得住,不胜,不能承受。

计之:盘算这件事。之,指上文所说驴生气了只能踢的情况。

跳踉ling:跳跃。

去:离开。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儿本领已经使完了。

庞然大物:形容很大很笨的一些东西。现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又称柳柳州。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祖父辗转到夏口(今湖北武汉市)、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少年时即因文章而有奇名。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进士。后来在朝中任职,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集团。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州刺史的属官),刘禹锡等七人也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他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等,有很多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

2、关于背景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的寓言继承《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并有新的发展。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组合成的《三戒》,通过麋、驴、鼠三种物态的描绘,反映现实,形象生动,语言犀利,篇幅虽短,而波澜起伏,《罴说》等篇嘲弄贪得无厌、虚声惑众的人,同样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寓言作家,也很少有独立的寓言作品,大多数寓言附属于议论性的文章,针对性强,故事情节一般比较简单。《黔之驴》虽然可算作独立的寓言作品,但同样具有上述特点。

3、关于《黔之驴》

本文是寓言故事《三戒》中的一篇。三戒是三个应引为借鉴的事。黔之驴是贵州一带的驴子,借驴为喻,讽刺不自量力,自取灭亡的恶人。

《黔之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黔之驴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1、熟读成诵,翻译全文,各累词汇。

2、掌握“庞然大物”、“外强中干”、“黔驴技穷”三成语,理解文章的内容及寓意。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翻译,理解文章内宾。

2、由“庞然大 物”、“外强中干”、“黔驴技穷”引出文章寓意。

1、让学生对作家、作品做简要的了解,反复诵读,逐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寓意。

2、通过投影,结合自己思考题,引发学生对黔之驴的新解,扩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导入新课,由《左传》中成语故事“外强中干”导入。

二、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结合注释试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庞然大物”、“外强中干”、“黔驴技穷”,理解文章的寓意。

三、作家作品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文学成就包括多方面,有论说、寓言、传记、游记等。

四、自学指导: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记下有疑问处,互相讨论质疑(10分钟后比较自学效果)。

五、根据译讲要求,翻译全文。

1、文中的哪些词语表现了驴子的反映和老虎的心理变化过程?

简析:“庞然大物”是经虎的眼光来显示它的心生畏惧,“以为神”更是敬畏之至。“蔽”、“窥”、“稍”更反映老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理。“终不敢搏”可见虎之谨慎,“稍稍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荡倚冲冒”可见虎之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2、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呢?试从好事者、驴、老虎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五分钟后各抒已见。

简析:

(1)黔之驴并非废物,而是“虎落平原”,没有发挥自己的特长,英雄也要有用武之地,若在内地它吃苦耐劳可负重千里。

(2)“好事者”未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没有能使驴子进入“用武之地”,“止增笑耳!”

(3)老虎,我为你骄傲。“你”胆大、心细、勇猛而不失谨慎,无论外物是如何貌似强大,“你”毫无畏惧,善于斗争,所以能取得胜利。

(4)驴子,我为你悲哀。无论是做人还是驴,都要有自知之明,徒有其表,名不符实,轻举妄动逞英雄,只会落下可耻的下场。

六、课堂作业:

1、背诵全文。

黔之驴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学习本文的基本要求:

1.读出“黔之驴”由被“船载以入”,到被“断其喉,尽其肉”的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老虎的不同表现,理清叙事层次。

2.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弄清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以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从驴一点一点的丧失自己的优势,虎一点一点的进逼中,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4.掌握成语“庞然大物”和“黔驴技穷”。

自读侧重点为联系原文谈寓意,联系现实谈感想。

(解说:初中学生读古文,能扣住原文读懂是第一步;在读懂的基础上读出作者的思路和想法是第二步;能读出自己的想法是第三步;最后还得储存一定的知识。)

黔之驴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分析虎、驴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2、探究这篇寓言的寓意,并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虎、驴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来探究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熟悉文意

1、朗读课文,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声音响亮。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熟悉文章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知形象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层层深入地理出老虎心理变化的过程,从而概括老虎的形象。

2、发挥想象,绘声绘色讲故事。

3、明确写虎的作用。

4、概括驴的形象。

四、了解背景,探究寓意

1、学生多角度谈启示。

2、介绍背景,探究寓意。

3、用所学的三个成语写一段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有所创新

1、奇思妙想编故事《黔驴新编》。

2、课外积累:收集带有“虎”字的成语5个。

黔之驴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柳宗元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4.学习“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难点:

(1)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2)学习“庞然大物”“黔驴技突”这两个成语。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

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

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

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

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导语

本文也是一篇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

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

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

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

刻的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有好事者船载以人”“船载”:用船载。以:连词,相当于而。

“放之山下。虎见之”这两个“之’奖代词,指驴。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

“他日”:有一天。

“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

“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

“蹄之”: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以为:以为神。把(它)当作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因:虎因喜因而

因跳踉大阚于是

3.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

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

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

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

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

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

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

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

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

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

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

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

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

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

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

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4.提问: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讲论并归纳: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

奇的'东西。

5.提问:虎后来为什么吃掉驴?

讨论并归纳: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

“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6提问: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用一个成语表示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黔驴之技或黔驴技突。

7黔驴技穷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着穿。多用于贬义,讽刺入技

能低劣,无法解决窘境方面。请几位同学给这两个成语造句。

例句: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但实际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

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句: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

眼睛。

例句:小明夸大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

他黔驴技穷,束手无策。

四、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

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

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描写把

它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代化设计

(一)解释了列加点字。

a蔽林间窥之()

b.稍出近之()

c.虎大骇()

d.益习其声()

e.尽其肉,乃去()

(二)翻译下列文盲句子。

1.以为且噬己也。

2.驴不胜怒。

(三)造句。

1.庞然大物:

2.黔驴之技:

3.黔驴技穷:

(四)《黔之驴随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附译文)

贵州这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运到

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脚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

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过

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大叫起来,老虎吓了一大跳,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

咬自己了,非常害怕、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

什么特殊的本领;渐渐听惯了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名周围走

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

闯、依靠、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老虎因

而很高兴,心里盘算着说:“它的本事也就如此而已!”于是跳起来大声

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黔之驴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黔之驴》这是一篇寓言,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明白一些道理。通过教学,学生应该理解文章的内容——一只庞大的驴被一只老虎吃掉了;理解掌握文章的文言词汇,尤其是课下有注释的词语;能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文;理解文章的深刻寓意,这就是本课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文章细致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理解文章的深刻寓意。教学重难点是后两者。

通过学生介绍学过的寓言故事导入,设计了“读——练——品——悟——说”五个环节。

“读”环节: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完成《学教案》的字词注音,再请一个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读并纠正错误字音,全班齐读课文,然后同桌互助,对照课下注解疏通文意。

“练”环节:幻灯片出示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检测学生对文言词句的掌握情况。“品”环节:设计了三个问题,概括文章内容,虎吃驴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小组合作讨论文章刻画的两个动物的形象,循序渐进地完成从内容到赏析的过渡。

“悟”环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领悟寓言的深刻寓意,并能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说”环节:这是拓展部分,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了一头驴,它决定要为驴子家族洗刷耻辱战胜虎,请发挥想象,续写寓言故事。

最后小结学习得到的启发,并送给学生一幅对联,与大家共勉作结。安排作业。整堂课是以诵读为主的。跟以往的教法不同,这次完全抛开“串讲”的模式。我这节课真正让学生去做“主人翁”,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一开始学生就书声琅琅了,因为学生明确了他们要进行第一个任务:多层次朗读;朗读的要求就是他们首先是借助课文的注解读课文,完成《学教案》的字词注音,把课文读准。这个环节处理不够好的就是在学生完成注音时应全班朗读一遍正音,就不会导致后面学生回答问题时有读错的字音。接下来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把课文读顺。再接着就是全班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得有板有眼。但这些都不是单纯的朗读,而是随着诵读次数的增加,对学生的要求也在增加了。真正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接下来,给他们做个检测——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学生们都很踊跃,回答得又快又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解决文言文的字词,翻译句子,学生乐于接受,也学得轻松。

蕴。所以学生的回答积极性很高,学生的边读边赏析十分到位和准确,还有一些学生独到的精彩的表述让自己都佩服,可惜没能完整的记录下来。

学生通过对前一环节虎和驴两种动物的形象特点的细致分析,领悟寓言的深刻寓意自然就水到渠成,还能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拓展环节续写寓言故事。这一环节时间安排合适,但所提要求还不是很具体。续写寓言故事应往哪个方向动笔?既然续写的是寓言故事,那么所写的也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学生若写的并不是寓言故事,应如何评价激励?在学生回答时我并没有将这些问题处理好。

最后小结学习得到的启发,并送给学生一幅对联共勉,安排作业。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拓展阅读:

教学目标:

1、流畅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写法。

3、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写法。

2、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同学们,你们之前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请同学给我们讲讲。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寓言,是唐代柳宗元写的《黔之驴》。

二、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完成《学教案》p69注音。

2、一生读课文。

3、其他生评价纠正错误,点出易读错的',需要注意的字音。

4、全班齐读。

5、同桌互助,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6、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有什么难于解决的提出来。

三、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稍近益狎()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驴不胜怒,蹄之()技止此耳()()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翻译下列句子。

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译: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译: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译: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四、品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虎吃驴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刻画了一只怎样的虎和一头怎样的驴。读后以前后四人为一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惧驴:老虎刚一见到自己从未见到的驴,产生了“以为神”的看法。这一心理描写,写出了老虎一时为不了解的驴的庞大外形所迷惑的情态。“蔽林间窥之”,“蔽”的动作是老虎惧怕驴的表现,“窥”,既反映了虎迫切希望了解驴,认识驴的心理,又反映它的小心谨慎。带感情朗读。

进一步摸清驴的底细,采取了挑逗、碰撞、冒犯的、力度大的试探行动。“驴不胜怒,蹄之”,驴终于使出用蹄踢的这一绝招,因此,虎产生了“技止此耳”的心理活动。这一心理独白,是老虎对驴的本质认识,是经过多次实践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带感情朗读。

吃驴:由于老虎认清了驴的本质,于是采取了“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的威猛、干脆的吃驴行动。带感情朗读。

文章就是这样塑造了机智勇敢的老虎形象和外强中干的驴形象。

板书:机智勇敢外强中干

下面就带着你们的理解把课文再朗读一遍。

五、悟

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劝喻或讽刺的意义。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试从虎和驴两个角度谈谈。(老虎用它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貌似强大的事物面前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驴用它的血的教训警醒我们要没有真才实学,就没有好的结果。)

六、作业

完成《学教案》p70巩固练习部分。

黔之驴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苏教版语文教材把《黔之驴》放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八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动物世界”。

一、《黔之驴》教学研究情况分析

我到中国知网查阅,搜集到142篇与《黔之驴》相关的文章,其中有14篇是《黔之驴》的教学设计和案例。然后,我还在网上搜集到若干篇《黔之驴》的教学案例。经过搜集、筛选、摘录、整理,我将研究情况具体阐述如下。

(一)考据类

基于《黔之驴》文本内容研究,我在知网上搜集到的考据类的文章有45篇。经整理发现,学者们主要从注释、句读、寓意等方面来研究:首先,“黔”地非贵州。游生考认为“黔”在今湖南西北部分。杨经华认为“黔”是当时的黔州黔中郡。刘林、廖以爱、高贤芳、杨宗义等也认为“黔”非贵州。其次,教材编写有不足之处。郑承祚指出标点的错误。黄举山质疑教材对“荡,倚,冲,冒”的注解。鲁芳芳认为把《黔之驴》归入“动物世界”单元,位置安排似乎有些欠妥。梅桂香还指出教材把原文的结尾删掉,影响学生对原著的解读。最后,研究者对《黔之驴》寓意的见解不一。他们大多认为《黔之驴》的寓意是:“弱者要学会自我保护,要善于藏拙才能求得生存之道。”茅田认为《黔之驴》是政治性寓言。余祥生认为“驴”就是那些“不知推己之本”而“出技以怒强”的小人,是柳宗元“恒恶”之人。胡佳华认为文章寓意并非指向那些官高位显的“上层人物”,而是有着“驴脾气”的封建文人的悲剧。

(二)教学类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活动所要达到的质量规格和要求。大多数教师在设计《黔之驴》的教学目标时,基本都是围绕文章的语言、寓意、描写手法三点。朱美兰、王德勇、张帅、杨t老师写出了教学重难点,数量在1―2个之间。朱美兰、张桂兰、张帅、杨、龙宇等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的流程可以归纳为:导入――掌握字词音义――疏通文义――形象特点――寓言特点与内涵。刘娟老师的教学设计主要以学生自读学习为主,还设计了自读点拨和自读思考,与“非指示性”教学中基于自主梳理的教学设计相近。陈建源则用三种模式对《黔之驴》进行教学设计,分别侧重语言、内容与写法、读的训练。

二、本色课堂:黄厚江《黔之驴》教学课例分析

黄厚江老师曾执教的《黔之驴》,彰显了他的“本色语文”的理念,以简朴的风格呈现出精彩的课堂。黄老师的教学流程是由浅入深的`,每个环节相互关联,构成整体。黄老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一篇寓言,三个故事,六个‘成语’”。首先,黄老师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在文本解读的时候能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具有探索精神。其次,黄老师保持朴实的教风,抓住文章的“症结”,用寓言的方法教寓言,研究三个形象、三个故事、一个道理。再次,黄老师在教学中以“成语的积累和创造”为线索,将学生的思维由分析性思维逐步引向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最终达到了在言语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最后,黄老师懂得“倾听”学生,对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有积极的回应。如果学生难于回答问题,他不是设下“问题陷阱”,而是耐心地指导学生思考,重在让学生感受思考的过程。

三、启示

经过搜集、整理、分析有关《黔之驴》的资料,参阅《黔之驴》的一些教学案例,基于相关教学设计理论,我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教学目标――教学的“指南针”

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也就是预期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身心诸方面应发生的变化[3]。以《黔之驴》为例,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细读文本,对本文故事情节、形象、意义作个性化解读。第二,本文为寓言类文言文,要依据本文体式确定教什么。第三,了解授课班级的学情。确立教学目标时,在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维度不冲突的情况下,我从语言、内容、方法三个方面入手,使教学目标清晰完整:(1)语言。学习《黔之驴》的重点文言词句,积累与本文相关的成语,品味柳宗元生动凝练的语言风格。(2)内容。分析故事中“驴”“虎”和“好事者”的形象特点,探讨《黔之驴》深层寓意。(3)手法。学习本文对“虎”畏“驴”、识“驴”、食“驴”细致的动作、心理描写手法。

(二)教学流程――不以形式为目的

教学流程是教学正在进行的状态。教学流程重内容,重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语文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交往互动活动[4]。上述是从横向来看的,从纵向来看,教学流程是由浅入深、逐级递进的。因此,我就《黔之驴》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预习――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故事――学成语,分析形象――讲故事,探讨寓意――总结与评价学习――写故事。本教学流程设计了3个教学环节,主要环节是第二和第三个环节,用时在15分钟左右。教学环节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的活动”。我设计的后续活动是学习作者描写“虎”的心理过程的写法,尝试写一篇寓言故事来促进学习迁移。

(三)学习评价――并非可有可无

学习评价是整个教学流程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发现,搜集到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明确的学习评价环节,即便有也是对某一学生行为的具体评价,或是对整节课教学内容的总结与评价。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倡导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不能只对单一的智能进行评价,仅仅通过考试来评估学生学习情况是不合理的。“情景化评估”就是他提出的一种学习评价方式,即指:“在学校和学校影响较小的环境中,学习都是在相关情境中进行的,因此评估也应该在类似的情境中进行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