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医学检验论文(优秀16篇)

医学检验论文(优秀16篇)

作者:LZ文人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文章或作品内容进行提炼和概括,以供学习和参考的样本。鉴于大家对写作范文的需求,小编整理了一些典型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医学检验论文【】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客观上对医疗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满足人们对优质护理的需求最主要的便是提升护士的护理能力。就高等护理教育过程中护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衔接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高等护理教育;临床实践;衔接对策。

近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早已开始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深入改革一方面为医护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求护理人员的数量同步增加、护理工作的质量快速提升以及护理工作的结构进一步优化。现阶段护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结合当前市场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出既符合我国卫生事业要求又能够同国际先进护理水准相当的优秀护理人员。目前,我国高等护理院校和高等护理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探索和研究如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需求和临床要求的高水平护理人才,如何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然而,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高等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的衔接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下对影响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高职护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以工学交替为主,虽然在具体实施形式上有差异,比如部分院校始终将临床见习贯穿在三年教学培养过程中,部分院校则先集中进行理论学习紧接着安排临床实践,但是总体来说都意识到二者不可偏废其一。为何需要将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专业能力来说,护生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不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会使得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无从下手。在护理理论教育的同时,安排临床实践,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巩固护理理论,也能扩展临床知识视野,逐渐增强临床技能。护理教学的重点正是临床专业技能和能力的训练,护生良好的临床能力也凸显了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从用人单位角度讲,大量需求专业性强、业务能力高的护理人才,又因无法给予护理人员大量的技能培养时间,所以更倾向于选择拥有临床实践基础的毕业生。

自我国重新开始设置高等护理教育到现在,已经有不少高水平护理人才从高校走出进入医疗护理岗位,但客观上说我国的护理教育仍有许多问题,同国际护理教育同行相比仍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知识掌握好、实践能力欠缺,学校安排临床实践时间短、效果弱等。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影响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因素。

(一)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护理专业学生入学后开始进行护理理论技能的学习,由于多年学习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将大量时间用于背诵理论知识、准备各项职业技术考试,并不力求理解理论的使用方法和条件成为普遍现象。作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忽视所学知识的实践意义,单纯进行理论记忆无益于日后的就业。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直接造成院校安排临床实践后,学生工作懈怠、出勤率差,不仅影响学院实践安排的持续性,也影响实践医院的正常工作。

(二)院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等因素。

院校课程设置结构和比例不合理、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陈旧、授课教具陈旧落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的有效对接。分别分析这三种因素,首先课程设置结构和比例不合理:虽然护理专业教育体系已经经过二十余年的改善,但仍有部分院校出于固步自封或是经费制约等原因,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设置大量的理论教学,将实践环节简化或者以护理技能讲座代替实践,教学与实践脱节,无法实现让学生知行合一、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陈旧:院校订购教材时没有询问专业教师,选择的教材编者自身脱离临床实践,将陈旧知识重复罗列于教材,看不到最新的临床理论研究成果,而学校一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味陈述课本内容,不及时补充当前的先进理论,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授课内容单一枯燥,部分教材内容跟以往其他课程内容又产生重叠;授课教具器材相对落后:2000年以来,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用于临床的医疗设备也向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加有效转变更新。一些院校没有定期与医院交换发展现状,不了解临床医学与护理学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由于将大量经费预算投入校园建设,购置新型教学器具经费不足,都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时面对新器材束手无策,从头学习。

(三)院校教师临床经验不足。

院校教师临床经验不足,具备充足临床经验的教师比例较少成为制约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衔接的另一重要因素。各培养院校由于历史发展体制、实施政策的差异,存在教师培养的各类问题。对于部分任职时间较长的教师,长期不进行临床实践,多年重复进行护理理论授课,使得自身临床经验不适用于当前实际护理工作。此外,由于专业扩招对新教师的需求,院校选聘了缺乏临床经验的毕业生,学院又不能提供临床教学实践基地供新任教师积累经验,使得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更加脱离实际。

(四)院校临床实践模式不完善、学生实践机会不足。

国内医学院校现行的两种实践教学方式,无论临床见习还是临床实习都难以完全满足扩招后学生的实践需求。护理专业学生逐年扩招,然而在每座城市能够满足实习或见习要求的医院数量却并没有相应的增长,无法满足传统实践模式的需要。

(五)病患拒绝实习生技能操作随着医患关系问题日渐进入公众视野,病人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实习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些病人认为实习生操作会不利于自身疾病治疗或者会增加疼痛感,即便实习生是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也会遭受到病患的拒绝,更有甚者对实习学生护理工作进行干扰。多数实习带教医院以及带教教师为了避免和患者造成纠纷形成不必要的麻烦,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与院校达成的协议,一再减少实习学生在医院的护理学习项目,从而使学生无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一些基本的护理技能,无法实现护理理论的真实应用。

科学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真正实现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有效衔接,就必须在漫长的积累与前进过程中不断找准和修正教学方案,并争取使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都参与到护理教育工学并重的进程中来,让每一方都能尽己之力解决当前的制约因素。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完善课程设置。

可以借鉴部分院校的成功经验,在开学伊始组织学生到医院临床、社区见习1周,使学生感受医院文化,增加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所记知识都是为最终实践所用。在教材的选择上,定时订购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最新教材供教师甄选,经多位教师查看后确认专业教材,同时也需要保持已用教材的延续性。课程设置上避免雷同科目,同时积极联系医疗机构保证临床实习在培养方案中的比例。教师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补充最新的护理理论成果,教学方法上可列举正反面护理实例供学生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拍摄制作真实临床护理工作环境、急救场景等。院校在制定经费预算时,根据具体情况逐年增加用于采购先进设备的预算,更新教学应用设备。

(二)定期安排新老教师进行临床工作。

考虑到护理学本身是一门需要落实到实践、完善于实践的学科,护理教师的选择必须以优秀的护理能力作为先决条件。目前高校教师招聘将学历作为重点,强调名牌院校,殊不知对于护理教师而言缺乏实践经验,理论讲得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无法很好地启迪学生。教师脱离临床的现象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更是影响学校的总体教育水平。因此,各院校应要求教师队伍与临床紧密结合,将此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根据体制管理,要求相关医院必须接受教师参与临床工作,安排教师在不同的医院每年完成一定时间段的临床工作,同时作为一名护理教师必须通过国家护士执业注册考试,具备从业资格才能上岗。

(三)在校内外建立培训基地,落实临床实践。

解决高校扩招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无法相适应的问题,客观上无法通过增加城市医疗机构的方式来解决,因此需要院校在原有基础上改变实践模式才能逐渐解决。面对医院数量有限这一问题,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至三个符合条件的医院,建立标准化实习教学基地。医院原有院室无法接纳大量的实习学生,但是通过标准化的教学基地可以使学生学习到规范的临床教学过程,提升技能水平。此外,在校内也可以设置用于护理实践和模拟护理情境的实验培训基地,设置专项护理训练项目,从而落实教学大纲上所要求的诸如基础护理、icu技能护理、临床各科护理技能等实践教学。

(四)模拟病患、病情进行操练。

解决病人不配合实习生在带教教师指导下的技能操作这一问题,除了需要向病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院校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模拟病患或是志愿者模拟病情的方法进行操练。模拟情景练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练习与病患的沟通,学生可通过言语以及观察评估病人情况,进行护理技巧训练。此外,可以购置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用于模拟病患的仿真机器,在课堂上供给学生操练,结合多媒体课件,尽可能让学生在模拟操练中多角度认知临床操作技巧。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护理技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专业能力,这是护士从事护士工作所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条件。因此,对于高等护理院校而言,需要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能够践行护理理论,具备走上工作岗位的能力。显然,不断探索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制约因素,寻求巩固二者紧密结合的对策,进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有助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有助于高等护理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在工作岗位服务,有助于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国际范围内得到认可。总之,不断发现和解决制约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制约因素绝非朝夕之事,需要护理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分子诊断学医学检验论文

目前分子诊断学教材有相当章节侧重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基本技术,部分高校分子诊断学的授课内容中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基本技术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比如转化、质粒提取、质粒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pcr等[2]。诚然分子诊断学是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但在目前分子诊断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分子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基本技术应该以复习为主,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应增加深度和广度,结合临床实际。比如以pcr为例,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尝试引入realtimepcr、巢式pcr和pcr-rflp等临床常用的以pcr为基础但包含pcr的相关技术。这样一来可以强化加深学生对pcr的理解,提高分子诊断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二来可以让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之前就掌握临床常用的实验技能。此外,临床上常用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lpa)等看似复杂其实也较易上手的实验应根据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开展,而比较基因组芯片杂交(arraycgh)、northernblot和southernblot等较难开展,但在临床和科研上也经常用到的实验应该在理论课上予以重点讲解。

分子诊断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分子诊断学的教师也应该加强理论和实验教学的能力[3]。笔者的经验是分子诊断学教师应该吸收医学背景,并且在课题研究方向上与分子诊断学有关联的'新毕业的对教学感兴趣的博士生,这部分教师对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诊断学的理解很透彻,比如一位新教师提出将载体构建作为分子诊断学的基础实验,因为载体构建设计到质粒提取、转化、切胶回收、连接、酶切鉴定、测序和甚至pcr鉴定等多个步骤,多个技术。将载体构建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让学生清晰的知道每一步的意义,提高了分子诊断学教学的条理性、链条性和连贯性。做好载体构建实验为后续的分子诊断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奠定良好基础。笔者教研室新引进一名生物学博士,在读博士期间参与了开放课程的制作,为学校分子诊断学慕课的设计和实施做出了不少贡献。充分发挥年轻教师有热情和干劲足的优点,把年轻教师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分子诊断学的教学才更加具有活力。

医学检验标本的采集论文

(一)在基础课程学习中增加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第一学期就开始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这时就必须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内的规章制度(不穿工作服严禁进入实验室,严禁在实验室喝饮料、吃零食等),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并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以后的实验课中不断得到强化。

(二)在专业课学习中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进入专业课学习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就逐渐接触到血液、尿液、痰等标本,同时标本中的未知生物危险因子也威胁到学生的安全。因此,带教教师要以身作则,反复强调进入实验室时要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规章制度,加强生物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传授学生标本采集处理的注意事项,使其正确掌握操作技能。同时,对于实验室废弃物(如注射器、血液等)的处理,要按照实验室的规定进行处理,不能随意丢弃。同时,要做好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工作。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

(三)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进行系统教育。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主要立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规范化实验操作技能和相关法规,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理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防护水平。针对医学检验专业操作要求较强的特点,以及结合学生未来岗位的特点,尤其是要增强学生防范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的意识,加强个人生物安全防护。对学生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系统教育,使学生掌握实验室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及处理相关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增强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从而有效降低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发生。

(四)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带教教师要尽职尽责,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帮助学生熟悉操作技能,提高对锐器伤、标本污染、气溶胶等职业感染因素的认识,掌握安全防护措施。同时,还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题讲座或培训,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加深生物安全认识,培养、增强个人防护意识。

二、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保障措施。

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具有必要性,在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措施加以保障。

(一)提高教师对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重视。我国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时间比较短,可能会有一些困难,这就需要使教师认识到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取得共识,从而更好地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二)建设规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医学院校实验室最低生物安全防护要求是一级、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但现有的医学检验教学用实验室建成早,实验室设计不规范,不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因此,需建设规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只有具备了规范的实验室,才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同时也是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基础。

(三)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高职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差,其学习知识主要来源是教师,因此,要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要在校内教师中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使教师掌握全面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知识,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在专业课和其他基础课程中融入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对学生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可以选择有生物安全实验室科研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参与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教学,并安排他们参加一些“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班”之类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三、结语。

总之,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因其未来岗位的需要,应对其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全面、系统的教育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规范化、标准化操作技能,并终身受益。同时,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实验室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及处理相关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发生频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医学检验论文【】

从护理教育开始发展以来就一直在变革,各个护理院校都努力建设自身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为医院提供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在1996年,教育部启动本科的护理教育改革项目,这样一来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和护理院校工作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在进行护理教育改革时,尽管有很多院校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的连接强度不够,但是因为学生数量多,实习基地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好这一问题。因此,必须建设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护理课程设置,合理利用临床资源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具体来看,各个护理院校要在落实《护士条例》的前提下,按照学校自身状况,不断提高临床实践的课程,使学生们可以更好的参与临床实践,督促学生们主动学习,努力探究,积极承担责任,提高护理技能。

对于护理学来说,这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所以要利用临床实践应用护理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护士的专业水平。在护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后,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应用知识,深化对知识的学习。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推动学生全面提高。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再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过程中,通过良性循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励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除此之外,利用临床实践,学生可以实现和社会环境的接触,更新思维模式,有利于提高自身和病人、家属或者和其他护理人员沟通交流意识。对于各个护理院校来说,要合理安排学生临床实习实践,为护理学生创造优良条件,按照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逻辑顺序,科学的安排临床实习时间,不能把所有学生的临床实践都安排在护理学生生涯的最后一年,这样会错过为护理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最佳时机,不利于护理人员内化护理知识。

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而对于护理教育机构来说,它培养的人才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只有具备这两个方面才可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因此,各个护理院校努力研究如何通过临床实践提高护理学生的个人技能,内化理论知识。在进行护理教育过程里,老师的积极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护理态度,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一背景下,各个护理院校必须建设教师参与引导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各个教师参与到临床实践教学工作里,改变传统的为学生联系实习岗位的角色。通过学校和临床教师的共同作用,指导学生更好的参与实践工作,进一步实现护理理论和护理实践的有机结合。除此之外,在每年抽出一定时间使教师参与到临床护理工作里,一方面可以连接现在的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实践水平,通过和学校的有机结合,努力培养高水平护理人才。

在现在的医院发展状态下,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十分短缺,在这一背景下,合理配置护理人才资源会影响着护理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影响护理工作的效率。对于一些学者来说,他们逐渐从多个层次上开展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怎样激励面对护理人才配置不合理的状况,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是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与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密切相关,许多学者均对此从不同层面有所研究并提出各种建议。针对内地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的现况,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合理安排临床带教工作。所以,相关部门要设置医疗机构最低人力配置标准,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医院护理人员的配置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社区服务里的护理人员配置重视力度,合理设置配置标准,增加护理人员。初次之外,护理院校要加强和临床单位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即使是人才资源短缺,也要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通过把护理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护理人才。

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必须通过护理院校努力提高护理学生的护理技能,这必然需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通过分析实现护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怎样改革医学检验仪器分析教学论文医学检验改革

仪器分析是用精密仪器测量表征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及化学结构的分析方法,是化学、物理、数学、光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边缘学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分析仪器的出现,仪器分析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冶金、化工、环保、保健食品、健康检查、医学检查和生物监测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仪器分析已成为高校许多专业教学的必修基础课。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仪器分析的内容,同时了解最新的前沿,是分析人员必须注意的问题。下面就针对医学检验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做个分析。

一、突出重点,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仪器分析是教学内容更新较快的技术基础课,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在内容上有所侧重,重点系统学习某些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并抽提出共性1]。例如光谱分析是仪器分析中内容最多、最复杂的一部分。这部分包括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原子荧光、分子荧光、紫外、可见、红外等光谱法,而这些方法可概括为两部分一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因此,我们授课时以原子吸收光谱法为重点讲授原子仪器分析中有许多种分析方法,每种分析方法在不同专业中的应用是不同的。如红外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主要用于对物质结构的测定,在医学检验专业中对物质结构的测定较少,所以只要求学生对红外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有个了解,所需的教学时数就要适当少些。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发光分析法和电位分析法等章的内容在医院检验科应用很普及,对于这些章节的教学要适当増加课时的投入,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其基本原理、定量分析方法、仪器结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等。

现在的分析仪器,基本上带有计算机及数据处理系统,过去较复杂的'数据处理,现在也许只需按一下键就完成了。因此,教材中关于手工处理数据的内容,可以不讲。如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定量分析方法中介绍格氏作图纸的绘制及应用技巧。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解决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増大了教师授课信息量仪器分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如果将平时讲课中很难甚至根本无法在黑板上画出的实验装置、光路图、电路图、仪器外观图制作成powerpoint省了课堂板书时间。

2。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仪器分析中有许多内容需要发挥空间想象力如仪器的组成、结构、图谱等,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感到枯燥和抽象,难以理解。但如果采用图片、动画和视频演示方式,让学生在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情景下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弥补了仪器设备的不足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分析仪器设备严重不足,而仪器分析又是一门实验科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于实验室没有的仪器,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模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和増加学习内容,使理论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对于实验室有的仪器,学生可在完成了预习内容的模拟实验后,再进入实验室可更快更好地进入实际操作过程。

3。笔者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还需注意一些问题。如多媒体教学中信息量大,学生容易疲劳,情绪产生抑制。展现一张新的幻灯片时,应稍作停顿,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浏览,同时也惊醒一些己经走神的学生。如每张幻灯片的文字叙述尽量少而精,注意语言的锤炼,便于学生做笔记,同时幻灯片中颜色不宜太多,否则易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由于笔者的学识水平的限制,制作的课件还较简单、粗糙,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三、科研促进教学,介绍最新前沿知识。

随着分析仪器的快速发展,仪器分析是发展较快的基础课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检验专业的特点及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将一些旧的内容适当压缩或作为阅读材料,充实一些新的内容和前沿性知识,使学生在学好基础理论的同时,了解最新科技信息。如学习高效液相色谱时,介绍近年来在高效液相色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变性高效液相色谱。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迫切需要一种敏感、高效、经济的方法来检测庞大的序列变异,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少数能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技术之一。变性高效液相色谱主要用于基因变异的检测、dna微卫星鉴定、肿瘤杂合性缺失的检测等方面。将这些与检验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领域适时地反映到课堂上,对教和学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往的实验只是机械地按书本的实验步骤操作,照葫芦画瓢,片面追求结果,不明白实验设计原理,结果学生做完实验后很快就忘记,更不用说掌握。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还要求学生了解实验过程中实验的关键和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如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实验中,既要掌握铁含量的测定,也要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条件及方案的拟定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掌握正确的实验研究方法。

五、总结。

以上就是对医学检验仪器分析教学改革的分析,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方法,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归纳和总结能力的灵活性。

多元化教学医学检验论文

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知识内容较多,难度大,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将分折化学和医学检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即在讲解分析化学知识的同时注意穿插其在医学中的应用实例。例如:在讲配位滴定法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临床检验血清钙含量测定方法,即在碱性条件下以edta作滴定液,用钙指示剂来指示终点的方法和操作流程;在讲毛细管电泳法这部分内容时,可与临床血清蛋白质电泳分析相结合进行知识拓展,介绍临床利用血清蛋白电泳区带出现特征性改变从而诊断疾病,以及对肾病、肝硬化等疾病的重要临床价值,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创新、不畏困难的科学精神,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分析化学在教学内容上本着“实用为主,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其科学性、专业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发展性。针对检验专业的特点以及检验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结合科学发展前沿,对教材各章节的内容做部分的删减、补充。化学分析部分删除了有关公式的推导过程,弱化四大滴定分析滴定过程的详细讨论,重点在于结果、计算及其应用。加强了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内容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明确,只有选择合理的分析方法、认真正确地进行实验,才能获得可靠的分析数据和准确的分析结果。仪器分析部分将电化学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因这些知识在医院检验科的应用比较普及,其它内容由学生自学。并且从学生实习情况和就业形势看,经典化学分析为主,仪器分析为辅助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现今社会的需要,因此教学中要加大仪器分析的力度。

3、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学生一般对理论知识兴趣不是很浓,如果教学中采取从一个理论到另一个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化学相关知识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节职业学校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内容,其中仪器分析内容主要讲解仪器的原理、结构和使用,且很多仪器价格比较昂贵。学生在没有见过仪器的情况下学习,会感觉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仪器的原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即在课堂上,教师将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教师通过拍摄、查找仪器图片,收集实验视频及相关模拟操作软件,使复杂的仪器、实验过程变得简单易懂,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和记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质量。例如:在讲解高效液相色谱仪时,仪器的结构包括真空泵、色谱柱、检测器、色谱图等主要部件,教师可在课前将这些主要部件拍摄下来,在课堂上分别展示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并分别讲解各个部件,再照取整个仪器,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讲解,有了仪器的整体性,再讲解仪器的应用。因此采取给仪器实物照相和利用多媒体讲解相结合的办法,根据课本上仪器的内容模块分别给仪器的不同部件照相,结合理论知识实图讲解。学生通过观看仪器外观来学习其结构和功能,积极性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效果。

4、改革考核方式和内容。

在传统分析化学教学中,主要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来评价总评成绩,且考试内容上侧重于理论知识,疏于综合能力。为此,我校化学教研室对分析化学的考核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在考核中提升职业学校学生平时课堂表现情况比例,加大实验考核的比例,在期末考试内容中加入实验操作的内容,转变了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这样就可以较全面地考核和评价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几年的考核改革发现,考核中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能客观衡量各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情况,有利于教师分别侧重加大对各类学生的学习指导与实验操作辅导。

5、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目前我校检验专业的分析化学教师多毕业于综合性或师范大学的化学专业,缺乏系统的医学知识,不能很好地将分析化学教学贯穿到医学知识体系中去,这就影响了他们讲授分析化学时联系医学和临床检验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教学效果,也不能体现专业特点,长此以往会减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改善目前状况,我校要求化学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地听取一些医学检验专业课,如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仪器、生物化学等,掌握一些与医学检验相关的知识,以实现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同时,为了提高分析化学教师的自身医学知识修养和教学水平,教师要多读一些与分析化学有关的医学基础书籍,加强与医学检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分析化学教学服务于医学检验专业。总之,分析化学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的职业学校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实践探索,合理运用各类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做贡献。

基地建设的医学检验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的自动化分析仪器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检验环节中,医学检验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检验方法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医学检验的准确性,并提高了检验工作的效率。近几年来临床医学检验的精密程度越来越高,从而导致检验分析中的误差不再是影响检验环节的最主要因素,医学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成为限制临床医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2.1科学合理地选择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的选择是做好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重要前提。检验项目的选择应该兼顾安全性、科学合理性、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经济性等多项要求,以为后续的工作做好铺垫。目前医学检测的方法有很多种,加之各种先进的仪器的应用和普及,不同疾病的检测方法不同,且同一种疾病的检测方法也有很多种,这就要求临床检测的医生能够掌握最新的检测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并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检查项目和检验方法,能够以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保证诊断正确性的基础上尽量选择步骤简单、经济实惠的检测项目,真正使患者受利,这也是提高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关键性步骤。所以,作为检验科的工作医生以及护士,要保持与临床科室医生的沟通,以掌握最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在临床医师核对检验项目清单签名后再对患者进行检查。出现临床需求但是技术条件不允许的情况时要及时通知临床的主治医生,进行检查项目的协调。与临床主治医生进行沟通时要多向其推荐最新的检查项目以及临床意义,合理地开展新仪器新设备的应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2发挥临床医护人员的作用。

随着临床医学检验被列入医院管理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变得极为重要起来。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环节不仅包括实验室本身的质量控制,临床所提供的标本是做好后续检测工作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临床的相关护理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临床医生是患者病情的直接诊断和治疗负责人,从检查项目的选择到检查结果的评定都是由临床医生负责,可见,临床的医护工作人员在整个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中是极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作为临床医生或医护人员要在掌握患者病情和各检验项目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检测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2.3与患者加强沟通。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主要是指在检测方案和检测项目确定之前,一定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标本的采集。首先,医护人员应该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通过这些生活习惯观察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情况,哪些是对患者的病情好转有利的,哪些是无利的,从而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此过程中,密切关注影响检测方案和检测结果的一切可能因素,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在项目检测之前和患者建立起信任的桥梁,争取他们的合作,并使其保持愉悦的心情,这些都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对于影响检测结果的可能原因主要包括一些固定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和民族等,以及一些不固定的因素如饮食的变化和饮食的多少等。对于固定的因素无法改变,医护人员要根据专业知识和以往的工作经验为患者选择最为合适的监测方案和检测项目。对于不固定的一些因素,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起到引导和监督作用,积极的改善患者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根据所要检测的项目来制定患者的饮食表,保证检测结果的高效性。

2.4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

标本的采集是整个临床医学检验中的最为重要的环节,该环节的质量出现问题,前边的所有工作都会前功尽弃。因此,必须要重视标本采集环节中的质量控制。要想做好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2.4.1把握最佳的采样时间。只有在合适的时间进行采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各种其他因素的干扰。采样的最佳时间即代表性最强的时间和阳性率检出的最高时间段,总体来说就是保证检查结果有效的时间。这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要将一般经验和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确定采样的最佳时间。

2.4.2采血过程中的技术操作。采集标本大多数是血样的采集。在采血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采血体位的选取,通过静脉采血时要让患者坐在高度适中的座位上,止血带的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分钟,穿刺成功之后应该立即松开止血带。在采血完毕后对收集的要求抗凝的血液样品要进行抗凝颠倒,以防出现血凝块。

2.5标本的传送以及验收处理。

标本采集之后就是标本的传送以及验收。此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标本需要一些特殊的条件来保存,例如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等,因此,在标本进行传送的过程中一定要为标本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防止出现变性,影响检查结果。另外,除了在保证标本的适宜条件,在传送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保证标本的安全,防止污染。对于怀疑的高危险性标本要严密包装,严防感染他人。检验科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收到的标本及时核对及时进行检查分析,对不能立即检查的样本要置于适宜条件下保存。对于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标本要首先进行记录,然后与临床医生取得联系,共同找出原因。

3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医院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医护人员要重视质量控制环节,加强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学检验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基础实验医学检验论文

摘要:

在对于医学检验技术和专业临床检验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引发了相关人士对于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

这是通过对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及评价体系的改革,对医学检验技术和专业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产生长远的影响。

关键词:

医学检验论文

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对临床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能为医生对疾病作出诊断提供最有力的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医疗体制的改革,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有了较大发展,而检验的准确性对医疗质量至关重要,如果检验结果不准确,可能导致患者病情的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损害[1]。因此,浙江省慈溪市长河中心卫生院就如何提高基层临床医学检验质量进行了探讨。

1.1检验人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偏低。

医学检验名义上是作为一个医院的辅助科室,但它在医院的医疗活动中却是必不可少的科室。对临床医学检验的重要环节做好质量控制,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能够改善医患关系,提升治疗效果。但工作人员思想上缺少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对于检验质量一事缺乏关心。在日常工作中,若缺乏工作责任心,则不能够对患者进行适当爱护与交流,因此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现状,难以为疾病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部分老资历的检验人员,对于出现的新专业知识不加以学习,原有的专业知识开始旧化,对于实验室设备的操作水平不足,降低了检验水平,增加了在操作中出现误差的可能性。医院应该针对这种情况定期开展培训,供大家交流学习[2]。医学检验人员的临床意识也严重不足。现代医学对于医学实验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标本采集、化验,为了对人体疾病进行治疗预防或者对人体的健康指标进行评估,而是要求实验室能够对所得出的结果做出合理解释。临床科室之间也应该增加联系,以便对病情进行了解,来确认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1.2临床检验标本采取不规范。

临床检验标本的采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临床检验质量的高低,而全面质量监控则分别包括三个阶段———实验之前、实验中和实验之后,实验中或多或少会存在误差,而实验前的误差占据总误差的68%,这也使得在实验之前采集临床检验标本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部分医检人员由于自身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不足,在采集标本时,不能根据不同的项目选取最佳采取时间。如果医检人员不能意识到而选择错误,则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另外,医检人员也要根据不同的项目来选取对应的抗凝血管,如果不能够严格按照规定方式来采取标本,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验收标本的过程中,也应该采取规范措施验收,对于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要按照拒收制度退回,并做好记录。送检标本若不能及时检测,应该按要求保存好[3]。

1.3不能严格执行操作流程。

在实验之中需要比较严格的操作流程,而在产品质量的检测过程,因为检验方法、人员职业素质、仪器设备状况、医院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纵然是技术娴熟的工作人员,用同一种方法和同一个试样进行反复多次的检测,也不可能得到完全一样的结果,这说明在实际检测过程中是存在误差的。但是部分检验人员在实验之中却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规范操作,使得误差范围大大增加。检验人员需要详细掌握检验的注意事项和检验仪器、试剂的使用方法,并且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加强制度管理,保证管理有章可循,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监管,赏罚分明,充分调动科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管理,防止实验环节出现任何问题,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利于检验人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提高检验人员的个人能力。特别是一些检测成本不高的检测,这种方法值得应用[4]。

1.4阶段性质量监控不能保障。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一定要做好,在排除多种因素可能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之后,再对采集和处理的标本进行重点监控。认证了解分析的质量控制工作,同一时间还要参加卫生部门临床检验核心部门的测评。工作之前要对运用仪器设备进行查看并做好维护工作,务必要把实验中的仪器误差降到最低。对于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一定要做好,出口管要进行认真的执行检验,检验结果要反复核对,切不可因为医检人员自身因素而不对检验结果进行核查。医检人员与临床医师的沟通也要做好保障,如果不能相互协调,可能会影响工作的顺利进展。

1.5实验报告不能及时登记或者忽略。

在实验之后,要及时将结果进行登记并把报告送至患者或者相关科室。若实验报告不能够及时送达,很可能造成治疗时机的延误。部分医院可能会对实验结果忽略或者不重视,因而不进行登记。其实从实验结果来看,登记一方面可以方便患者和临床医师的询问,一方面可以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这些数据得出有价值的科学依据,便于研究[5]。

2提高检验质量的对策。

2.1提高效率。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型设备。现代仪器具有自动化和网络化等特点,能够严格执行质量控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检验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产品化试剂盒的规范应用以及检验工作者系统化的培训,使得检验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同一化。现代全自动分析仪器可以同时进行上百项常规和非常规检验,所以,传统管理模式应该随着高科技设备的介入持续改进,及时更新观念。资源共享主要是以开放和运用现代化的仪器为主,调整专业小组,规范化各临床科室的试验室,使得报告的完成能够更加迅速。仪器设备的集合管理,可以完全利用已有设备的工作功效,降低分析成本,使得患者的标本周转和检验分析时间降低,及时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数据,提高患者的康复度。

2.2加强质量控制。

对于室内的质量控制要严格认真做好,保证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对于在实验操作途中批间和日间标本的检测结论差别要做好记录。实验的经过和实行要采取全方位监控管理,若出现失控事件则要及时控制并分析失控原因,做好整改措施,填写相关报告,改进工作方式,提升检验质量。

2.3仪器的日常管理和正常运用要有保障。

目前检验科越发重视自动化,科内主要运用国内行政部门确认注册并且合格允许使用的仪器。因此要创立专门的小组,负责健全仪器的管理,对仪器进行登记注册、并签字。小组成员要按照指导书规范化运用,做好仪器的运用保养记录,定期维护,确保检验仪器的正常运行[6]。

2.4提高水平和加强学习。

学习内容主要关于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意识等,检验科应该定期开展培训,每个月进行一次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要予以奖励,表现较差的则要予以惩罚。

3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检测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有了较大发展,而检验的准确性对医疗质量至关重要,如果检验结果不准确,可能导致患者病情的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损害。而现今临床检验工作正处于技术改革期,主要以实验室的技术创新为基础,展开许多新近的医学成果。目前基层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医院落实好相关制度,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医学检验质量可以顺利提高。

医学检验专科论文

[摘要]针对当前的检验专业专科教育的现状来寻找能够提高当前的教育成果,对现在的相关学科体系进行改革,以新时代需要的培养模式来培养现代的新型人才。根据我国医学检验教育的目前情况来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考虑学校一些新专业的现有状况,结合中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结果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做法起到了一定的成效,检验专业的教学质量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医学检验;教学改革。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了医学检验专业的专科教育,发展到目前,检验专业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上面也有了很多的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检验专业专科教育也有了新的目标和理念,教育体系也变得多样化。这些改变都对现代检验专业专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配合现代检验技术的发展,检验医学的内涵和发展,提高医学检验的临床作用和实践功能,我们需要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进行改革。改革的基础是在深入了解医学检验专科教育的本质以及当前的状况的前提下进行的,我们所有的教职工都投入到这样的一场改革当中,去创新和重新制定教育方案、课程安排以及实践内容,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我们找到了可以长期深入发展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教育培养模式,以科学的发展态度来发展医学检验专科教育。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过去的医学检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格格不入,这样的人才要求对于我们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纵观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学技术需求变化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目标。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业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医学检验技术事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原则,构建学校与临床结合、教学与岗位需求结合,侧重于实践操作方面,为各级医院,主要是基层医院的检验科、实验室输送实验师(技师),为基层临床一线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1.2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医学检验教育仍沿用传统的医学三阶段论,即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其优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循序渐进教学,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3]。这样的教育体系对于我国的医学教育发展来说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这样的模式定然尤其优势,那么将来的教学模式中我们仍然可以吸取这种模式的精髓来培养医学检验人才。

在肯定过去教育模式所发挥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得认清事实,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设计已经跟不上当前的发展状态,一些缺点和缺陷开始越来越明显,无法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课程内容还是过于专注知识的完整性,忽略了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教育,这样的人才和当前社会需要的一线技术人才有所偏差。其次,过分的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导致一些教学内容重叠化,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过多的重复内容会让学生失去重点,不能把时间放在一个地方,分散了时间的利用率,不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1.3实验教学。

科学改变世界,解放了我们的双手,这点毋庸置疑,但是现代医学检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不是全能的,在实际临床检验当中,手动检验还是必要的工作,一些项目只能借助检验仪器,手工操作无法避免,因此,我们不能忽略了手工操作的重要性和地位。

手动检验属于实践性的内容,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了不少的学生只会书本理论知识,动手能力为零,这也是我国传统教育模式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实践上动手能力很差,以至于虽然成绩优异,但是却无法胜任这样的岗位工作。目前自动化和智能化检验设备相继问世,固然给检验人员带来了便利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工作量,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本来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而现在自动化设备代替的手工,在学生实习阶段,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弱化,这样与医学检验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是相违背的。而相关单位在对人才录用的同时,又非常的注重实践动手能力,这也是相矛盾的地方。

2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通过对当前医学检验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后,加上对于医学检验教育的现代人才要求解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目标到课程体系再到教学内容,可以说都是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要求进行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是有针对性的,并且在经过几年的实践之后,我们发现这样的改革已经开始显现出一定的成效了,让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2.1确立培养目标。

首先我国的人口众多,本来就业问题就非常的严峻,加上近年来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导致了高学历人才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医学专业也是如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以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为主要方向,让学生经过学校的几年教育之后能够胜任相关专业岗位,可以在社会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这是所有高等院校都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以现在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现状为基础,深入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内涵,结合现代社会新型人才的要求,以医学检验基础知识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升,以学生的未来为己任来进行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的改革。

2.2构建课程体系。

我们在对过去的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要有打破传统局面的决心,把过去的四类课程变成五类课堂群:公共基础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临床医学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群。各课程群之间不是相互独立没有关联的,我们以系统的管理和教育模式,将各课程群之间进行相互连接和渗透,始终秉持着医学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各课程群的交融,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2.2.1加强基础教育,重视终生学习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过去是十年一变,现在基本上年年都在变,因此知识的教育始终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那么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怎么样去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怎么样去学习,自主去学习的能力。未来各专业领域的渗透和交互必然会越来越紧密,因此除了注重现有内容的教育,教育上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一些其他学科也必须兼顾。

2.2.2强调检验专业特色,精选主干课程医学检验学科需要其他的医学学科来作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其他医学学科知识是学好医学检验学科的基础,在对医学检验学科学生进行培养时必须要重视其他医学学科的基础教育。在对医学检验学科的核心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其特色,检验学科和临床学科有所不同,检验学科的实践能力比较强,因此一些比较偏向于纯理论的类似于基础化学、药理学、高等数学等可以进行弱化,相对的分析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则是其核心学科。并且我们不能单独的只关注检验学科的教育,检验学科要以其他医学学科为基础,临床学科相关知识能够为检验学科提供更多的信息,所以要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

2.2.3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专业课的设置除了要把握好理论性的内容之外,还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专业课的教学之后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获得较大的提升,这才是专业课的主要目的。首先,教学内容除了传统知识还需要具有前瞻性,融入当前的高新技术,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程度。教师善于启发学生思维能力,以创新和动手为主要目标来进行教学。其次,加大实验课的课程比例,医学检验学科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将来的工作岗位也是实践性的内容,因此在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教育之外还要加大实验课的比例,达到1∶1的状态。立足于学生的操作能力之上进行教学。

2.2.4坚持整体优化,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前面提到将过去四类课程体系变成五类课程体系,划分之后要注重各体系之间的关联系,保持教学的整体性,内容上既不能过分覆盖又不能有漏洞产生,因此需要体现出个课程群之间的渗透和交互。以教学的整体性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各学科的妥善设置来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顺畅。

2.3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可以说是医学检验的精髓,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并且最直接的提升就是现代学生普遍缺乏的实践操作能力。我国教育部在的时候就有了针对学生实验课的一些要求,这说明很早之前我国就开始注重实验教学在医学检验学科中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改革力度,去不断的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设置,通过实验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实验教学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功能。

医学检验专业的实践性内容非常的多,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进行了相关理论和实验的操作方式,但是学生始终只是停留于听的阶段,没有亲身接触过,因此要想真实的感受和参与实验内容还是需要通过实验课程来进行,而且实验课程是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教学过程,通过动手来进行记忆的加深以及细节的把握。

2.3.1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强化训练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进行了专项强化训练档案设置,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培养来进行临床检验操作能力的提升和达标。我们将实验室进行了完全的开放,有相关教师进行管理,其操作流程都规范化,对学生进行组织训练,在一段时间之内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基本操作项目,结束之后接受考核,然后开始下一项,这样进行循环,将所有的临床检验基本操作项目全部完成。针对学生的各种项目都有相应的考核标准,以体现考核的公正性。

在考核方面我们也不是单纯的只注重学生的一次性实验内容,把学生的实验成绩分为平时、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三个部分,以更加真实的体现出学生的真实状态和水平,这样的考核也更加的公正。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强化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实践的作风去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3.2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我们开展各项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而各学科在教学过程当中是独立的,尽管有渗透也很有限,那么如何真正的将教学的各项内容进行融合呢,我们就采用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现有的知识来进行综合实验,或者让学生进创新实验设计环节,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如泌尿系统疾病常用实验室检查特点及结果分析,前清蛋白试剂制备及透射比浊测定方法的建立等实验内容。

3结语。

医学检验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在对医学检验学科学生进行培养时不能只关注他们的理论知识部分,而忽略了动手实践内容,通过对现有医学检验专科教育状态的分析和研究,制定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来进行,为学生的将来负责,让学生走出校门步入工作岗位能够经得起考验,可以胜任这样的工作,这才是我们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冯文莉,涂植光.康格非,等.对目前高等医学枪验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1):5-6.

医学检验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输出基层技术人才的主要力量。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一定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医学检验技师的基地。近一二十年来,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为我国各级医院、血站、卫生防疫部门、生物医学研发部门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人才,为我国基层医疗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课程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教育目的实现的必经途径和手段。没有一个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高职教育只有通过不间断的课程开发、建设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应对教育环境巨大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各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均开办有医学检验专业,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医学检验课程设计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总体来看,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教育标准模板化、僵硬化现象严重,与基本的社会人才需求脱钩。因此,如何改善现有课程设计,培养合格的服务于基层的“厚基础、强实践、宽口径”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是我们每一位医学检验专业教师所必须正确面对、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医学检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拟在本文中,对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在理念和思路上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1增设课程导引教学,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

所谓课程导引教学,是指在学生在新入学时,将三年内要开设的全部课程从总体上对学生进行介绍,以及在每门课程开课时,将本门课程的开设意义、开设目的、学习目标等对学生进行介绍。课程导引教学,能在学生正式学习之前,使学生知道他们将要学习的是什么,为什么学,以及学了之后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什么用,这样,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总体上有了大概的了解,从思想上对所学的课程有一定的认同感,学生能认识到将要学习的课程对自己是有用的,从而愿意主动去学。

课程导引教学内容应简短精炼,并且尽可能地以浅显易懂的形式进行,以期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从而避免其对将要开始的课程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

1.2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是课程设计改革的方向。这里的与学生互动,是指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并努力把教师从授业者更多地向解惑者角色进行转变,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具体而言,应增加一些开放式的,能提供较多教师、学生之间沟通探讨平台的课程,如临床检验课程,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尝试选取检验指标、检验项目,分析指标意义,书写检验报告,并将学生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同临床进行对比,和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得失,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水平。

1.3提高选修课比例,让学生自己选择学。

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在课程设计中,一些较为基本的医学理论和检验专业课程是必须的,如无机化学、免疫与微生物学、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化检验等。但学生不是工厂生产线上统一尺寸和规格的产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提高选修课的类别和比例,以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主地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选修课的设置应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应严格将选修课纳入学生日常课程管理体系,保证选修课开设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2.1以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为标志。

目前的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这样一个不好的现状,即课程设置大而全,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样的课程设置,力求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甚至是满足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终身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今社会,这种课程设置理念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乌邦托式的空想。在新时期,面对医学理论和实践日新月异的发展和革新,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应是如何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能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地转变其观念使其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课程设计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并把此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标志。课程设计一是应轻知识灌输,重能力培养,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降低课程知识覆盖面,加强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二是增加方法类的课程和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同现有最新科技接轨,适当引入医学界重大突破和研究成果,并将其同原有的技术理论相对比,使学生意识到科技发展的魔力,树立其终身学习的理念。

2.2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同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不同,其倾向于培养应用型而非研究型的人才,课程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求学生毕业工作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实践能力由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组成,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在以后的检验工作中游刃有余。笔者建议,在课程设计中,应着力构建“m”型课程体系。所谓m型课程体系,即三点四线,三点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医学检验操作技能,医学检验基础理论,其中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对应“m”的两个高点,意味着课程设计应强化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培养,且两者同等重要;基础理论对应的“m”的一个低点,意味着应适当削减基础理论的开设范围和深度;四线为“m”的两条支撑线及高低点的连接线,支撑线以连接高点,且以“地”(临床)为平台或支撑,意味着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注重考虑临床的实际需求;连接线联通高点和低点,意味着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当然,“m”型课程体系只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架构,具体的课程配置设计需要各个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灵活进行安排,但应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中的重点和核心。

2.3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解除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上,整合若干课程成综合类的知识,打破现有的以学科为类别的生硬课程划分,使学生跳出学习该学科时才会应用该学科知识的怪圈,提高学生综合且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是强化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增加开放式课程的设计和配置,开放式课程应注重“开放”二字,此类课程不一定有固定的名字,固定的学科联系及固定的授课场所及内容。其课程内容是开放的,可以是学生、教师、医疗工作者共同参加的讨论,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到医院、医疗器械生产厂家的参观交流;其可以在课堂进行授课,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学;其课程考核形式既可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会,也可以是一份内容详实的调研报告。

3.1密切联系临床,扩大见习课程比例。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习都较为重视,一般都安排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医院检验科进行实习,但实习的效果总体来看达不到学校的预期。一是实习时间一般都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内,此时间段的学生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很难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二是对于实习的教学一般都是由各实习点自行安排,学校参与得较少,而由于实习点的工作状况,很难对学生的实习课程进行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安排,实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在课程设计中,应当增加每学期的临床见习设置,见习期不必太长,一般两周即可,见习课程内容由学校自行安排,主要是了解检验科岗位的基本情况,体验医学检验操作的实际流程,熟悉检验科各项目的操作规范等。通过见习,既能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及时地同实践相验证,也能使学生对于未学或将学的知识有个大概的认识,有助于其以后的学习。

3.2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建立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努力达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的要求。因此,课程改革是否有效,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用人单位的意见尤为重要。应坚持对社会需求进行调研,定期邀请检验专业专家和用人单位代表座谈毕业生工作情况,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建立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听取行业、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了解检验行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趋势,收集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体系,不断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课程改革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医学检验标本的采集论文

摘要探讨医学检验标本的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正确的采集措施。根据检验学基础知识阐述了,分别对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粪便标本、骨髓关节液、浆膜腔液、脑脊液的采集,痰液、阴道分泌物、精子和前列腺液和其他标本的采集。提出了各种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及对结果的影响情况。

检验科的工作是“以质量为核心,以标本为中心”,临床标本是检验科的主要工作对象[1]。标本采集过程是保证样本质量的关键环节[2],如果标本采集不当,这是造成结果误差的重要原因,给临床提供错误的结果,严重影响了治疗和诊断。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对各种标本的采集注意事项阐述如下。

血液标本。

患者状态:一般需在患者安静状态下采集标本,因为运动能影响到许多检验项目的测定结果。

药物:有些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非常复杂,在采样检查之前,患者以暂停各种药物为宜。如果某种药物不可停用,则应了解该药物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饮食:食物对检验结果是有较大的影响,若患者连续多天摄入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血液中的胆固醇有可能升高,在一般情况下,多数实验要求在采血前禁食12小时,以防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体位:体位影响血液循环。由于体位的因素,在确立参考值时,应考虑门诊和住院患者可能存在的结果差异,所以在采集标本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和保持体位的一致性。

时间:患者准备还应考虑其生物钟规律。如血钙、血浆蛋白、血清铁、胆红素、胆固醇、激素水平分析等测定,在不同的时间采血检验结果有一定差异,所以患者采血应在相同时间进行。

尿液标本。

根据采血时间可分为症状典型时尿、餐后尿、午后尿、计时尿、清晨空腹尿、随机尿等。

24小时尿多用于化学组分的测定,也可用于泌尿道抗酸杆菌的.检测。计时尿多用于肾功能和有形成分排出率的评估,也可用于计算淀粉酶或肌酐的排出率。餐后尿为收集进餐后2小时尿,主要用于了解葡萄糖代谢情况,筛查隐性糖尿病或轻症糖尿病。随机尿多为门诊就诊患者的留尿检验方法。晨尿为住院患者留尿的主要方法,早晨起床后收集第一次尿,可用尿常规检验。

粪便标本。

采集后及时送检,应不污染容器外表,一般以无滤网容器留取5~10g即可。

骨髓。

骨髓的采样由临床医师穿刺,抽吸量不得超过0.2ml,涂片送检。

关节液、浆膜腔液、脑脊液的采集。

均由临床医师穿刺采样,检验科应提供专用的各种试管或容器,及时送检。

痰液标本。

采集晨间第一口痰,多用于细胞学及微生物学检查如癌细胞检查和查找抗酸杆菌等。采样前患者应先反复漱口,经深呼吸数次后用力咳痰,不可吐入唾液。

阴道分泌物。

由妇产科医师采样后及时送检。

精子和前列腺液。

采集精子,让患者禁欲3~5天,且于排精后30分钟内送达检验科检验。前列腺液由临床医师作前列腺按摩术取样,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检查。

其他标本。

根据具体检验项目而定,临床医师在开申请单前,应同检验科相关部门联系并询问详细后,注明检查要求,再采样并及时送检。

总之,各种检验标本的采集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检验质量。由于标本的原因引起实验室检验结果的不准确,造成临床误诊、误治的现象并不少见[3],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3汪建国.实验室标本的采集及其影响因素[j].江西医学检验,,23(1):76.

医学检验论文

教学计划打破传统的单一按照临床检验与血液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及临床病原微生物学四个子学科进行组合教学的计划安排,重新按照语言学习规律,以教授医学词汇、专业词汇为前提;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为目标;着重从内容上注重新颖性、知识性和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医学词汇的讲解;注重听说能力训练。将“立足实用、强化能力”的口语式教学方法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从国外healthreport、naturemedicine等主流医学资讯媒体选取,从网络搜取国外大学的公开课程有声课件、国际大会会议录像。截取编辑一些医务短剧的片断,如美国的《er》、《housem.d.》、《grey’sanatomy》等,这些资料和片段的截取都注重和专业结合,如新的检测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等方法的介绍,床旁诊断的推广,仪器原理及检测流程,实验室介绍等。充分挖掘身边教材,寓教于乐。

2.完善考核机制,激发学习动力。

不定期进行随机课堂小练习,进行同学间自评与互评,强化学习动力,每次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总评。另外,针对实用需要,结合专业特色,将操作说明书、试剂说明书、项目检测原理等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翻译作为考查重点,突出实用性。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多看原版教材,浏览英文网站,阅读英文报摘,看原声电影,培养学生用英语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自我学习提高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从而达到专业英语教学更高层次的目的和要求。

3.到医院检验中心实验室现场教学。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所以作为检验专业的专业英语必须和检验专业的教学特色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安排开展实验室现场教学,将课堂搬到医院检验科,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的检验医学中心,由检验科从国外留学回来的老师现场讲解检验仪器,重点介绍常用检验仪器的英文操作界面及检验仪器中常见的生词,如检验项目、参数设置、系统维护和质量控制等。课堂教学中注意师生互动,同时邀请国外留学生在必修实验诊断学的实验课时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可以围绕课堂内容,让学生表达他们熟悉的专业知识,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在英语学习、口语表达中的自信。

综上所述,我们本着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按照语言和专业相结合的宗旨,遵循语言习得的教学方式(按照听、说、读、写),组织专业化教学内容(以本专业基础知识为主,注重题材广泛性和多样化),使传统单纯重视阅读能力的提高,向听说和读写能力并重转化,通过如上改革,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成为学生实践的鼓励者和合作者,成为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引导者。

作者:季敬璋李敏单位: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

医学检验论文范文

医学检验专业实习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是实习教学的首要任务。然而,长期以来,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教学以被动教育为主,学生大多被程序化操作所禁锢,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思考,因而在整体能力上存在不足。

1.1分析和处理异常检验结果能力不足。

对于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非正常结果,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判断其原因。例如,很多学生不知道溶血标本对血钾和转氨酶的影响,脂血标本对酶类测定和比浊项目结果的影响。因此面对这些结果时,大多数学生不知所措,不清楚处理程序和步骤。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发现相互矛盾的检验结果的能力明显不足。比如,当微生物检验的药敏报告中出现产esbls的细菌对所有头孢类抗生素均敏感的结果时,学生都会熟视无睹。

1.2解读临床检验结果能力不足。

由于知识结构的原因,学生不知道如何联系临床来解读检验结果,不知道异常检验结果哪些是由疾病引起的,哪些可能是由检验过程导致的。例如,多数学生不知道脾切除后血小板会升高,某些药物使用后会影响凝血功能测定结果。由于解读临床检验结果能力欠缺,实习时学生在回答临床提问和咨询时往往无话可说,也无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3排除仪器故障能力不足。

现代医学检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动化仪器的使用。虽然仪器种类很多,但其工作原理无外乎几种。然而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仪器的日常操作,并不了解其工作原理,也不知道如何利用仪器来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当仪器出现故障时,学生不知道如何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更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排除。

1.4与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沟通能力不足。

临床检验工作服务对象是医院临床医护人员和广大患者。然而,学生在与其沟通时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交流内容匮乏,无话可说,另一方面沟通技巧欠缺。前者主要是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后者则表明平时医患沟通教育存在缺位现象。无论何种原因,沟通能力不足都有可能对解决临床问题带来影响,有的甚至会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2原因分析与思考。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临床实习存在的上述问题均可能为以后的工作埋下隐患,同时也与现代医学检验专业培养要求相距甚远。为此,我们在关注这些问题的同时,要思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2.1学校课堂教学有待改革。

目前,学校课堂教学与临床检验实际工作有一定脱节,主要表现在:

(1)教学计划和内容中公共科目所占课时过多,临床课程比重太小,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明显不足。

(2)专业课程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课堂教学仍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没有把临床实例很好地引入到教学中来。此外,现代医学检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动化仪器的使用,而当前课堂教学中这部分内容明显偏少。

2.2临床带教教师观念有待改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1)临床带教教师观念有待改变。在医学检验临床教学中,带教教师往往重视集中授课,而忽视平时的临床带教,认为平时临床带教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操作流程。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带教教师教学主动性不够,带教手段单一,影响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2)临床带教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带教教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日常工作,对教学研究较少,理论知识也有所欠缺,这使得其在临床实习带教中力不从心。

2.3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1)学生基本实验技能仍需强化。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虽然经过学校的培训,但需要进一步强化。许多学生对于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常用培养基的制备、血涂片的制作、移液器及量筒的使用等仍然不够熟练。

(2)学生人文素质和沟通技能有待提高。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主要是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和人际交流能力培养。这种缺位,使得学生在临床检验工作中不能得心应手。

3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和多种临床教学手段的运用加以改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

(1)改革授课内容和形式。通过以临床实例为基础的分专业组的授课形式,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各专业组以月为单位针对本组学生安排“异常结果的判读与处理“”如何解读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仪器的维护及常见故障的判断和处理”等内容讲授,要求授课教师联系临床实例,科室随机抽查授课内容。

(2)引入主动教育理念,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各专业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本组学生讨论会,以学生为主导,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带教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3)通过讲座、沙龙等形式提高学生临床沟通能力。在实习前教育中增加临床沟通技巧讲座,邀请心理专家对实习生临床沟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

(4)提升临床带教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带教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教学的网络课程培训,鼓励年轻带教教师参加教师资格培训,加大对带教教师理论培训和考核力度,以提升临床带教教师综合素质。

(5)改革考核模式。改革以往重评语、轻考核方式。科室在各专业组的出科考试中增加40%左右的综合能力考试内容,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计入学生实习总成绩,作为实习评定的依据之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医学检验论文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其重要分支现代医学科技更是突飞猛进,迈人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教育部明确指出,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初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既有扎实理论知识,更具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近年来,我校连续招收数届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学生,旨在培养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疾病控制中心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和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要求医学生的培养应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医学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课程繁多,时间较紧,本科阶段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和医学基础课程以及医学临床课程,其中还有至少一年半的时间在医院进行见习和实习。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校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科研和创新则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对本科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规划的薄弱。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院校也开始重视本科阶段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他们在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对已知领域的怀疑态度,学会独立思考,善于辨别真伪,能够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方可适应急剧变革的信息社会;培养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涉猎学科前沿,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而促使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学生必须在学好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进行实践和创新。教学过程是对知识的再现过程,而科学研究则是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也就是说,科研以教学为其基础,教学以应用和科研为其目标。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不应忽视教学,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研究或实践操作。

医学检验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我校课程设置中实验课时占了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验证性实验是主要内容,学生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教材,教条式的按部就班的完成操作,对于试验中会碰到的问题老师都会在试验前或是实验进行中加以提醒,并说明解决方案及解决要点,实验所用的材料和仪器也是由老师提前准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满足教学需要,注重教学的基础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学校加强教学设备建设,不断更新教学条件和设施,实验室建设也加大投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如:据不同教学内容需要,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室开设设计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在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指标和培养计划。通过一系列选题来完成培养的目标,早期注重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题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争出创新成果。具体过程包括选题、面试、开题、立项、中期检查、分配导师、开展实验、结题等几部分。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当引导的原则,从文献的查找,实验方案的设计,到问题的处理,结论的分析,要求学生自己大量查阅文献,复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是基础,注重细节是关键,从而增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医学人才需求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和科研动手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核,在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设施陈旧,师资不足,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何真正做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值得继续深入的课题。

医学检验论文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检验技术开始增加,这也对检验科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检验科人员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能够对多种标本进行正确的分析,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最准确数据。文章对现有的基层医学检验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