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叶圣陶的读书心得 读小说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叶圣陶的读书心得 读小说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作者:笔砚 叶圣陶的读书心得 读小说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叶圣陶的读书心得篇一

有人说,金庸的小说是一种对人骨子里的“大侠风范”的演绎。我不否认,每个人都有救世主的心理,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不近人意的事情,而且人有无法改变,因此,就会把希望寄托。这应该就是小说存在的最初意义吧。

金庸爷爷一生写过许多作品,他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充满豪气,义气,侠气的令人向往的时代。无论是傻傻地郭靖,还是怪癖的杨过,他总是让我们了解,世界上是有希望的。没有人会一辈子落魄。天资蠢笨的人,有过努力,有过奋斗,总是有所成为的。而那些坏人,即使好人会被他们所迫害,但是最终,他们都会得到应得的报应。就这点来说,金庸的作品会给人希望,让人能看到美好的未来。金庸的小说不只有像杨过和小龙女的儿女情长,还有这与政治分不开的斗争。像《碧血剑》一书,是以闯王李自成的起义为暗线贯穿始终的。文中塑造的英雄袁承志就是为他卖命的。书中也充斥着野史,如公主断臂的经过。这就让人对书中所写充满阅读的兴趣。但是,在书的结尾,用袁承志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战争,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受苦的总是百姓。从这点上来说,金庸爷爷那呼唤和平的愿望就得以体现。

小说的背景喜欢选在乱世。所谓乱世佳人,乱世出豪杰。所以着佳人豪杰的命运总是相连的。这也有利于文章创作的丰满性。在战乱年代,每个人的生命都面临着无法预知的危险,生命不能自控。这就如江湖一般,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人用寒光凛冽的剑结实你的生命。所以,战乱如江湖啊!人是多样的,因此,以人为中心的江湖就更可怕了杀戮,鲜血总在一瞬间。或许你都不知道为什么,就丢了性命。因此。在乱世,江湖中,总要有人来维持秩序。这就有了权利的争夺。也就将更多的人送上不归路。金庸爷爷看透了这点,用小说来诠释权利的可怕,也解释了人性贪婪的本质。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权利一往情深。也有渴望过平淡生活的人。其实,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滋味是怎样的。那些向往平淡的人,不是拥有绝世神功的豪侠,就是身居要位的政客。他们曾经经历过那种身不由己,压抑的,没有挑战的生活,就对其产生厌烦。而其他人却不知道,只顾争权夺势,连自己生存的目的都失去了。那么,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值得的地方!这样的人生,绝对不会快乐。

金庸爷爷好象十分偏爱温柔如水的,机智善良的女子。阿朱,一个温柔的女子,竟让萧峰为之不忘,甚至心中再容不下一个人。小龙女,那么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竟让那个与黄药师一样桀骜不训的人为之倾心。同样,那机灵无比的黄蓉,也被主人公郭靖视为珍宝。更不用说韦小宝,那个既痴情有花心的混混,竟然将7位天下难寻的美丽女子的芳心偷走。还有那被张无忌说又爱又怕的赵敏,温柔的周芷若,文静的小昭,还有那阿蛛。。。。。。金庸的文章,不仅是江湖的纷争,更是女子的天下。

他的文章,不只是单纯的武侠,那令所有人都羡慕的草原牧马放羊的生活。虽然,这生活,萧峰没有机会再给阿朱,可是,他们的心一直一起,这就够了。金庸的书,告诉我们矢志不渝的爱情,两肋插刀的友情,坚持的正义,永远的和平。。。。。。这也是教育读本啊!这读本充斥着爱与和平,让人无法再去抱怨。就是因为这个,我对有些地方将他的《天龙八部》选入高中课本,是很赞同的。我想,世上还有哪个人可以比的上他?或许有人会说,鲁迅,巴金,老舍等人比他好太多。可是我认为,鲁迅的文章是让人认清楚黑暗的现实,很多是在讽刺,讽刺当时的中国局面。而金庸,他也认清了这残酷的社会,看透了不美好的人生。可是,他没有抱怨,没有失望,而是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自己的妙笔,给世人创造着一个让人羡慕的世界。这个世界,他给了我们希望,他给了我们安定,公平,美好。让我们不再失望,而是用满腔的热爱去演绎我们的生活。有人说,金庸所创造的武侠世界充满了血腥,不适合青少年阅读。可是我想,这个现实世界更残酷,难道就为这个我们就不要生活了吗?这个世界,有那么多不公平,那么多战争,那么多虚伪。而江湖,虽然有阴谋,有诡计,可是金庸告诉我们好人会有好报,告诉我们坏人总会受到惩罚。在现实中,有人只手遮天,有人谎话连篇。这个世界的血腥,无处不在,只是被人藏在黑暗中,平时看不见罢了。对与这种社会,我们怎能不失望!当然,我认为,就这个,那江湖就比着现实好太多。

江湖,顾名思义,一个充满波澜的世界。如人生般起起伏伏。没有人会喜欢一直平淡的,没有激情的生活。我们都会喜欢有刺激,有平淡的日子,那样才是真正的生活。那么,我们喜欢金庸创造的江湖也就不足为期了。 金庸的作品,凝结着他一生的心血。他那乐观的思想,在书中传递给了我们,让我们和他一样坚强,一样乐观,这是许多大作家永远无法拥有的。金庸的说教,不是很直接,可是在那动人的小说中,我们总能感受到。我想,这就是他小说的魅力所在吧!

叶圣陶的读书心得篇二

想老老实实地记录下自己读完《秦腔》之后的所思所想。

是前天也就是周日开始读的。其实这书是去冬就买来的,但一直没有没翻开过。我有一个习惯,一旦翻开一本小说,就一定会一口气把它读完,这里的“一口气”,是指再不穿插着读其它的书,而且是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时间在最短的时间跨度内把它读完。于是今晨两点左右,就把《秦腔》读完了。

今早勉强睁开眼把孩子安顿好去上了学。然后竟又忍不住翻开了从第一页重读了起来,“要说我,我最喜欢的女人还是白雪。”故事就是从这句话开始的,但是再读的感觉比初读更有味,因为故事中的人已经像老友一般的亲切了,然后又读了十几页。我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定会再读的,因为它值得我去再读。

说实话,前段时间是接连读过几部茅奖作品的,读的时候也很过瘾也很投入,但是读后都没有让我产生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从这一点看,是不是《秦腔》还是有一点过人之处的?不过也难怪,它毕竟是第七届茅奖的全票头奖之作呢。

很难界定书中的主人公是哪一个或哪一对,我觉得至少两代人中都有,上一代是夏天义和夏天智这兄弟俩,下一代则是典型的三角关系人物——一女两男——女主是白雪、男主是张引生及夏风。我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张引生能占据男主角的位置,但读着读着,却发现这个大家眼中的“疯子”是整个清风街最冷静最清醒的一个人(这种清醒是带着些卡夫卡式的,隐藏在他的那些怪异言行背后)。夏风则渐渐成了一个若有若无的角色,甚而发展成了一个令人憎恨的角色。

我回到家里使劲地哭,哭得咯了血。院子里有一个捶布石,提了拳头就打,打得捶布石都软了,像是棉花包,一疙瘩面。我说:老天!咋不来一场地震哩?震得山摇地动了,谁救白雪哩,夏风是不会救的,救白雪的只有我!如果大家都是乞丐那多好,成乞丐了,夏风还会爱待白雪吗?我会爱的,讨来一个馍馍了,我不吃,全让白雪吃!哎嗨,白雪呀白雪,你为啥脸上不突然生出个疤呢?瘸了一条腿呢?那就能看出夏风是真心待你好呀还是我真心待你好?!

这样振聋发聩的爱的表白多么令人感动啊!

而与张引生相对照的却是夏风对白雪似有实无的爱,他的爱是自私的,淡薄的,一点风吹草动就能将它摧毁的。他独断专行地要让白雪放弃自己钟爱的工作把她调到省城去陪他,当他得知白雪怀孕后,坚决地说“打掉,一定要打掉!”因为他担心调动计划受影响,甚至还说,“难道说我结婚就是为了两地分居吗?”在他得知孩子先天残疾后,他冷血地将其遗弃于荒野,连头都不回。这种赤裸裸的利己主义思想令人齿冷。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比甘心自残的张引生不知要卑下多少!夏风所代表的世间的聪明男子们,真是令人失望!

白雪在书中应该说是个完美的女性角色,但是,似乎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定理,古往今来,越是善良的与世无争的女性,越是磨难多。故事结尾,她和残疾的女儿被夏风毫不留情地抛弃了。这样的悲剧上演了几千年,令人唏嘘,但却也无解。我们试着猜想一下,接下去的故事会怎样发展,白雪孩子的残疾会得到彻底的治疗吗?夏风会幡然悔悟重新找回白雪吗?答案是,可能性不大。

故事的主线大致就是如此了。

副线是两条,一条是老村长夏天义面对农耕文化在清风街的日渐衰落时所做的苦苦抗争。他为了让村里的稻田浇上救命水所做的拼力争取,他对“七里沟淤地工程”几十年来愚公式的执著,他对村子里撂荒地的忧心与奔走,都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另一条线,老校长夏天智则代表了老一辈农村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他热爱民间艺术,为了秦腔的传承呕心沥血,面对秦腔艺术的日益衰落长吁短叹,忧心不已。但这两位老人的抗争又都是无济于事的,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辗碎了他们的梦,他们的追求,也将他们逼向了逃不开的绝境。

在此之外,夏家众多的子媳,更多的是以反面人物的形象出现的。他们有的懦弱,有的自私,有的好赌,有的好淫,仁义礼智信,全都“瞎”了。立体书写的角色也有,特别是夏君亭,就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他也一心为公,不谋私利,多方奔走,辛苦劳累,但是他却有着这一代人的浮躁与短视,功利思想重,甚至有时不够光明磊落。

有人统计全书中有名有姓的人就有158个,这让我想到了曹氏巨著《红楼梦》。细一琢磨,两者竟还是有许多相似处的。主线是年轻人的爱情悲剧,副线是大家族的衰落。要是再细琢磨,还应该有更多的相通处,留待日后慢慢考证吧。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不在于人物众多,而是在于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乡土中国的准确描摹,全面,细致,真实,可感,暴露了许多当时农村固有的顽疾,它像是一部历史档案,记录了那个特定年代的大冲突大事件。例如村集体经济的衰微,繁重税费征收中的官民冲突,计划生育推进中官民智慧与力量的博弈,为发展农村经济而不得已付出的土地的代价(修路占地、修农贸市场占地,甚至修公厕也占地),这种种矛盾冲突有的已经终结,有的还在延续,成为当代农村发展进程中一个又一个的必然。

叶圣陶的读书心得篇三

吞噬,一个让人害怕的词语。但我把它用在了这本书上。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但却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的故事。

我喜欢祥子。但,是以前的祥子。

那个时候的他是多么体面,多么老实,多么勇敢,多么乐观,多么的坚忍,多么让人佩服。他努力工作,只为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多么质朴的人儿啊!当时在杨家拉车,他一刻不停的拉,多累啊!但他抱怨过一句吗?在杨家忍气吞声,遭着他人的白眼,面对着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他又提起自己的尊严,将毛票摔在大太太的脸上。还有小马儿和老马儿,曹先生的事例,都能让人感受到少年的蓬勃朝气。那时的他,是那种让人一见就感到欢喜的人啊。

相反,我对那个后来的祥子感到惋惜,甚至讨厌。

后来的祥子是多么自私,多么堕落,多么颓丧,多么恶劣,多么让人感到可怜!就像被人夺去了灵魂,只剩躯壳。就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提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对,祥子变成了一具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因为钱,他迷失了自己,把高尚的理想抛开,走进了地狱。他开始陪人游街,干着那些八.九十岁的老人都能干的事情。他甚至不愿去动较重的红伞,和老人、小孩、妇女吵架竞争。他也许不知,他无数次的送殡时,就已经一次又一次的把自己掩埋了!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当你在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而看完了这本书后,我便又想出了一句话:“你自己不愿睁开眼睛,所以黑暗就来找你,把你吞噬。”祥子不就是这样的吗?他到最后还在认为这不是他的错,全是社会的错……多自私啊!多狭隘啊!多让人感到可笑啊!

这黑暗,吞噬的是祥子的梦想,是祥子的思想,是祥子的精神世界,其实就是他这个人吧。他的命运三起三落,就像过山车,到最后,就再也起不来了。很多人说,命运是天生注定的,我并不是那么的认为。哪有什么命运,只不过是人们给自己做借口的一个理由罢了。

社会当然也开脱不了。社会是黑暗的,之前的祥子就像一棵坚韧不拔的树,他肆意生长,去探寻光明,制造光明。但接二连三的挫折使他低头,一点一点的将他吞噬。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你和很多人从出生起,起跑线就不同。祥子出生在农村,不像那些公子哥儿,今日听听戏,明日又逗逗旁院的姑娘。祥子从出生就是苦的,那些公子哥儿的荣华富贵是祥子花上毕生精力都得不到的。

所以啊,在你还拥有一颗炙热的追梦心的时候放手去做吧,别让这颗心被任何东西吞噬了。在多年之后,别跟自己的子孙后代叹息:“如果我那个时候……该多好啊。”

叶圣陶的读书心得篇四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创造生活。他怀着买车的信念,拼命的赚钱,就像是一个旋转的小陀螺。终于,祥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双鞋换来的。可是命运捉弄人,车接二连三的被人夺走,祥子的梦想之火一次次的熄灭。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不断的振作起来,再度奋斗。在此,我不由地感动和怜悯了,对祥子那坚持不懈,为梦想而拼搏的那股韧劲而感动;对祥子被悲惨的命运所折磨,而只能无奈地沮丧和失望感到怜悯。这教育了我:要坚强的面对困难,失败了靠自己站起。

之后在从与虎妞的结合到虎妞最终死去的期间,使祥子的心灵深受打击。最终车卖了,虎妞死了,一切都化为了乌有,又如同刚开始般。一切的一切像用橡皮擦擦笔痕般,将一切都挥发了,只留下几条深深的印痕。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却永远烙下了。祥子从此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把他们的一切都骗抢过来。他变得奸诈,甚至无耻。简直变了一个人,偷抢拐骗,只要能拿到钱,他什么都做得出。看了这些,我心头不禁得发酸、失望,还带着丝丝怒火。失望的是祥子没有坚持下去,最终被黑暗吞噬;愤怒的是以前那个老实憨厚的祥子如今却做尽了一切伤天害理的事,他自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己却还是毫无悔意。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在黑暗的社会中,人类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凭自己来打败命运,可是最后呢,却使身心又一次的伤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挣扎,越陷越深,他渐渐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负且满是骨气的祥子,现在只有对钱的贪念而已。在社会的黑暗与金钱的诱-惑下,祥子没有了骨气。“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的确,祥子为了“生命”来争取钱,而“生命”和“理想”中他选择了“生命”,因为只有“生命”才是穷人唯一可以选择的东西。那时穷人的命也许就像是枣核儿两尖头——幼小的时候能不饿死,万幸;到老了能不饿死,很难。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人的命运不完全由自己掌控。故事主人公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可最终,命运仍不费吹灰之力的摧残了祥子。

叶圣陶的读书心得篇五

汪曾祺是个很特殊的作家,他的文章很浅显,乍一看他的意思会容易明白,但是他文章的深层次的意境需要读者一品再品。

汪曾祺的故乡在江苏的高邮,高邮以它的咸鸭蛋着名,按汪曾祺自己的说法他的老家实在徽州。他的家境很是殷实。

《我的高邮》是汪曾祺回忆性的散文,书中为我们展现了高邮的风土人情,平实易懂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同时画面中所带有的情感也是最真挚最动人。

书中的散文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的母亲》,汪曾祺描写了三位母亲。一位是她的生母,一位是他第一任的继母,还有一位是他第二任继母。文中集中笔墨刻画了第一任继母的形象,因为她陪伴汪曾祺成长,不是生母更似生母。汪曾祺的母亲在他三岁那年便不幸得了肺病过世了,因为年纪小的缘故他对生母并没有多少的映像,只是通过母亲的画像和母亲养病时所住的“小房”里面母亲所留下的遗物来回忆过世的母亲。汪曾祺是幸运的,他和他第一任继母很投缘,继母很喜欢他,对他如视己出,每次归宁回家都会抱着他和他同乘一辆黄包车回家;当汪曾祺忍不住大便,弄在了裤子里,继母帮他洗裤子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这份感情恐怕连很多亲妈都是望尘莫及的。文章中汪曾祺并没有多提自己对于继母的感情,他只说“我可怜她,也爱她。”这是需要多少的付出才会让一个孩子心里明白自己的爱。很不幸,他的继母也死于肺病。第二任继母嫁给汪父的时候,汪曾祺已经十七岁了,所以感情并没有之前的一位来得深厚。但是他依旧很敬重她,因为在汪父最困苦的时候陪伴在他身边的就是她。我想他们之间的亲情过多是一种客气。

汪曾祺是个细腻的人,他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微小的细节,他把自己对于故乡高邮的爱幻化为笔下的文字,用质朴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他记忆中的高邮,他所热爱的高邮。他记得高邮的过去同时也喜欢高邮的现在。

也许正是因为高邮质朴的民风影响了汪曾祺的笔风,让他的作品“接地气”,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文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