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断舍离读书心得题目范文(17篇)

断舍离读书心得题目范文(17篇)

作者:曼珠 断舍离读书心得题目范文(17篇)

通过写读书心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想要写一篇好的读书心得?不妨看看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发和思路。

断舍离读书心得

《断舍离》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书名还以为是讲佛家禅意,翻来看里面的内容,才知别有洞天。断舍离,讲得是透过整理东西来了解自己,整理内心的混沌。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废物,来清理心理的杂物,让人身转而变得开心。全书虽然都在讲如何收拾杂物,但更多的是透过表面看内在的道理,这本书虽然我读过了好长时间,但书里面的一些观点我仍然记忆尤新,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我的生活。随着欲望不断膨胀,我们的人生也一直在做简单的加法,好的东西越多越好,最好是尽入囊中为我所有,欲望让自己变得像黑洞一样吞噬着身边的所有,好的东西,自然也包括各种坏的东西,所有的这些东西一股脑儿被塞入我们的.肚子里,多得难以下咽、难以下咽。于是我们的肠胃开始消化不良,我们的精神也变得“萎靡不振”,原本纯净的思想变得臃肿不堪。

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离,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迷恋。生活原本很简单,只是我们太想把它画的更精彩,所以干净的画布上太多的累赘,让人审美疲劳。生活其实只需要寥寥数笔就可以很精彩,像是中国山水画,简单几笔渲染,尽透漏着朦胧之美。生活中我们需要对身边的杂物来个大扫除,保留有用的东西,把那些看似有用和无用的东西都弃之门外,眼光放在当下,只保留对当下有意义的东西。同样对于繁乱的内心,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大扫除,把内心的污秽清除,保留最简单的东西。对于没用的东西即使再动心也要能够拒绝,保持一种清爽简洁的生活观。“没用的东西是除了是垃圾之外,也是一种负能量,它占有你的思想,消耗你的能量,徒增你的烦恼”。念旧的人喜欢留下物件收藏过去,这种情怀很美好,但不要将这种情怀变成执念,并非所有的旧物情怀值得收藏,当你的内心被各种情怀旧物占满时,你的内心留不下别的空间来接纳新的事物,你若不清空或腾挪空间,新鲜事物就不会向你走来。

人要学会做减法,做到断舍离,抛开那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拥抱更好的自律生活。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们要经常给自己的生活和内心做加减法,保持适当的灵活性和流动性,这样才能保持活力。当你的身心通过断舍离变得更加清爽后,心灵环境和精神面貌也会变得自由放松,从外在到内在,全部焕然一新,人的运气也会变得更好。

《断舍离》读书心得

《断舍离》,个人觉得这书名取得真霸气,因为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些,当断不断、该舍不舍、要离不离,导致了很多纠结的问题出现。

书籍封面就对断舍离三个字进行了注解:

这又是一本关于“整理”的书籍,日本人好像比较擅长做整理和收纳。作者山下英子通过练瑜珈而进行灵修,放下执著啥的,不可避免地使本书也注重个人意识层面的宣导——放下对物品的执念,做自己的主人。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另外一本《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虽然这个书名不怎么霸气,但是内容却很实用,提出了一些很有用的整理和收纳原则,如果你想学整理,《怦然~》这本书就绝对值得一看。

当然,《断舍离》这本书也有一些原则是不错的,值得借鉴,比如:

判断一件物品是否需要的原则是否适合当下的自己,是否确实在用。

七五一原则:看不见的地方放7成满,看得见的地方只放5成,拿来炫耀和展示的就放1成的空间。

周围的物品应该成为你生活和工作的战友,而不是累赘。

断舍离真正的对象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整理对于我来说永远都是一大难题,因为我真的很难做到彻底的断、舍、离,如果按照《怦然~》那本书中的原则进行“舍”的步骤的话,我应该还可以丢掉一半的物品,看来我还是太执著了,根本就无法达到“离”的境界。

只希望“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断舍离》读书心得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只要对个人有收获有帮助都是好的,有的摘抄很多金句,有的画思维导图等等,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不要形式化,不要“自我陶醉”,你所记录收藏的可能以后永远不会再看。对本次读《断舍离》,我从心得和心理学角度写一下我的感受。

所谓断舍离,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多余的废物(再好的东西不用都是废物);离,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迷恋。整本书都是反反复复在讲这个断和舍,并且反复告诉你断和舍时不要纠结,你可以这样更好断,那样更好舍,我在想我是不是也可以出本书,翻来覆去的说。说笑的,这里要提醒一下,尊重知识,曾为你指点迷津的都是有价值的。

我完全相信书中所阐述的通过断舍离的方法让生活实际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对精神方面,也就是意识层面带来改变。

先通过舍,丢掉生活中当下用不上的物品,来净化生活环境,从而带来精神爽,情绪高,自然心情好,效率高,正循环的开始。

而不多余。当回头发现自己都能做到“断”,说明生活的主动权已经回到了自己手中,以后也不会被外物牵着鼻子走了。

做到了断和舍之后,就基本实现了“离”,脱离了对物品的'执念,对外物都保持合适的距离。

看似这么简单的“断舍”,不就是扔扔东西,少买东西吗,怎么就那么难做到呢?

第一,比较懒,懒到连脑子都不愿意动的程度,现在基本上脑子都是跟着外界在跑。改变也仅是想想而已,也想不通怎么扔掉不需要的东西会给自己带来改变,所以还是躺着舒服!

第二,这种行为是反人性的。我们的基因中都存有不安全感,恐惧,所以要搜集储存,大量地拥有,多多益善,这种普遍的思想才造成了犹如生活在垃圾场。

第三,人是情绪情感动物,一切行为都是有一定心理基础的,更多的是微观心理方面。要做到一件事,不同的人确实需要克服很多心理障碍,战胜很多不好的习惯,迈出一步确实不是说的那么容易。

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这么神奇,潜移默化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出自北齐《颜氏家训·慕贤》:“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断舍离之时,行动过程中会有那种顺畅、舒坦的感觉,犹如一道阳光照进来,开始带来现实生活的改变和内心精神状态的改变,通过循序渐进的断和舍,开始迈进生活的正向循环。

我开始朗读、听写英语,还有写文章都持续了一段时间,我是为自己的成长找到持续稳定的状态,过程中做的断和舍,就是在起正向促进作用。不仅仅有物品的断舍离,在精神领域,也是需要断舍离。这些天好多记的笔记都已经清理完了,很爽。

不能仅仅是说说,还是赶紧做吧!就类似跑步,说好明天开跑,其实你应该在今天开始热身准备,不能到时候鞋没准备好,肌肉还没放松。

断舍离读书心得

今天,我将分享一部体裁新颖的书,它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但却比小说散文更具有实用意义,对生活更具指导意义,这部书就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写的《断舍离》。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文章开篇如是介绍书名中的三个字,也就道明了全书的主要观点。在上世纪末,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足,家中的物品越来越多,早已不局限于生活必需品,有限的空间,源源不断地物品,导致很多人家中的杂乱现象,于是各种收容术,收容容器出现,力求腾出更多的空间。而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确实是一种另类的收容术,她采取从源头控制的思路,更加有效,并且不仅是对于实际的空间,更对于心灵的空间有效。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断,其实就是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即舍弃家中到处泛滥的破烂儿,反复进行断和舍的步骤,就会进入离的状态,即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这里面涉及一个思维模式的变化,从“这个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到“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转变。读完书后,我也深受影响,狠心将一堆没什么用的东西都扔了,很多东西或许它曾经有过使用价值,但是如果对于现在的我没有用,或者我不需要它,没必要浪费时间刻意使用它,就将它扔掉。而在扔的过程中,也会重新思考购买的问题,一想到某个东西只是为了好玩,一时兴起购买,买回来迟早要扔,便会不自觉地放弃购买。这样久而久之真正留下来的东西很少,想乱起来都难。而且在此过程中,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到的世界,最终实现对自己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

另外,《断舍离》同样对心灵有效。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想要幸福,我们需要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

《断舍离》读书心得

主角是你,永远是你自己。

你要记住,断舍离的主角是你自己,而不是物品。考虑物品是否被留下前,想一想,我能不能用这件物品,而不是这件物品有没有价值。

当然,也不要有“捡便宜心理”,感觉超市打折就买买买。我在超市买的打折食品大部分都进了垃圾桶,每次扔到垃圾桶时都有愧疚之情。为了减少这种愧疚之情,每次去超市前我都会列好清单,只买清单上的东西,避免折扣陷阱的诱惑。

看完《断舍离》电子书后,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我家里的东西也超级多,穿在身上的衣服也就那么几件,但衣橱总是满满的。从一个小角落开始,断舍离,同时也梳理自己的生活规划,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物品处在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记住,断舍离的主角是你,永远是你。

《断舍离》读书交流心得

有一些人让自己心情愉快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做家务或者整理衣柜,通过扫地,拖地,让整个房间窗明几净,整个人的心情是舒畅通透的,通过把衣柜里的衣服品类都整理好,不仅物品一目了然,人的心情也跟着明朗起来。为什么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能够改变一个人糟糕的心情呢?这个疑问,我们可以从《断舍离》一书中找到答案。

当然,也会有人质疑“整理收拾房间和管理人生有重要关系”的正确性,如果通过整理房间就可以做好人生管理的话,那么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但,在《断舍离》一书中,却告诉了我们:“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我们是在整理的过程中,得到了心灵的成长和人际关系的改变,从而从以前一团糟的生活状态中剥离出来,找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通过对生活空间的整理,重新认识物品。

作为女生,总爱买买买,同款式的衣服,要买不同颜色的,鞋子也要买好几双来搭配衣服,久而久之衣柜和鞋柜再也装不下了。自从读了《断舍离》后,我开始对自己的衣柜来了革命般的整理,不仅整理出了很多不穿的衣服,让整个衣柜空出了很多地方,而且让我重新认识了物品的定义。物品要以我们为媒介才能实现其价值,比如你需要穿这件衣服,或者这件裙子,而不是放在那里将其束之高阁,不穿也不送人。

运用书中提到的方法,不断地在生活中实现《断舍离》,你将会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对物品本身的珍惜转化成自己是否需要这个物品,在不断的筛选和剥离过程中,让自己所生活的空间更加的明朗,循序渐进地改善你的心灵环境,从看不见的世界里,一点一滴地改变看得见的世界。

清晰需求,管理自我。

在筛选物品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需要的。比如在整理衣柜的时候,你会惊人的发现自己有很多条类似的裙子或者衣服,每次遇到剁手节时,就会手不听使唤地买买买,满足了当下了购物欲,却从来都没有静下来心来问自己是不是自己需要的。

相信每一个家里的各个角落里都塞着一些从来不用却一直囤积着的东西,《断舍离》这一本书中,就是教会我们通过整理屋子,逐步地建立自己的物质需求体系,当你有一天你家里所放的东西,都是你需要的,并且这些物品都能放在体现自身价值的位置上,而不是被我们打入冷宫,永远的躺在别人看不见的阴暗角落里。

想要掌握好自己的人生,就要学会在整理物品的过程中,清晰自己地需求,下次遇到疯狂打折或剁手节时,就不会随心所欲地挥霍钱包,让一些没用的物品霸占我们的生活空间,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了。

去除杂念,心灵成长。

我们不习惯丢一些东西,是因为舍不得,或者潜意识里觉得这些东西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发挥它本身的价值。但往往就是这些对物品上的杂念,牵绊着我们的精神,纠结于过往。

精神上的杂念,自然没有办法一下子就去除,但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整理衣柜,把那些我们自认为珍贵有感情的衣服从自己的生活中剥离出去,从看见的世界里,慢慢地改变自己精神上的执念,长此以往,那些你纠结的过往就会随着行动烟消云散。

如果你精神上有些执念让你痛苦不堪,目前又没有办法完全摆脱,那么你可以尝试着用“断舍离”的方法,不要让习惯局限了你的思想和行动,只有丢掉了过去,才能迎接新的未来。

如何处理与物品的关系,决定了一切。

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反应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如果一个人的房间是乱糟糟的,那么别人对他的态度自然是普通的,但一个人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那么他的生活状态是有规律的。别人对你的认知,是通过所看到的外部形象。就像《断舍离》书中所说的“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他都能用那样的东西,穿那样的衣服,那随便拿个礼物送他就行了”。

当你通过“断舍离”开始筛选物品,从家里的衣柜,抽屉有意识地进行改变,处理好和物品的关系,让所生活的空间更趋于简单明朗化,那么个人的形象自然而然就会跟着改变,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选择物品的同时,也选择了交际圈。

物品与人之间是有磁场的,同时我们也是和自己有相同频率的人交朋友。当我们选择了简单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的人际圈自然也是简单。在整理物品的过程中,做了一个减法的工作,在筛选与丢弃中,越发地清晰自己的需求,从而让每一件物品回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不需要的物品就淘汰或者送人,这种思维方式可延伸到选择朋友的事情上,和自己脾性相似的朋友才值得深交,也就才走得远。

筛选物品,如同选择自己的交际圈,想要简单而高质的交际圈,不妨从整理屋子开始。

整理物品,管理人生。

李安曾说自己最有灵感的时候,就是埋头做家务时。可能很多人会对此有一些的疑虑,做家务怎么能生发出那么灵感呢?但实际上,我们就是通过做家务和整理房间,让自己的心灵回归沉静的状态,在整理的过程中,也相当于在梳理自己的人生。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当你把自己居住的地方整理好了,自然就能改变周围的世界。

转换思维,以自身的需求为主,从科学有效地管理物品开始,触类旁通,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人生!

《断舍离》读书心得

1、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2、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3、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

4、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

5、让人变得快活是让一切变好的先决条件。

6、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

断舍离读书心得

初见这本书,便被名字所吸引,看过书中的序,又被内容所吸引,作者说,想要提高幸福指数,一定要和脑袋中的声音建立一种比较健康的关系。尤其是当你每次注意到自己在负面思考的时候,要能够“断”。断的能力在于“观”,如果你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负面思考,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会自己的负面思考,还是乐观、正面地去处理事情,这样的人就能成功地断去让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欲望是需要被穿越的,而穿越的方法有时候就是去追逐、满足它。到了一定时候,你会精疲力竭,坐回到自己的位子,才发现,原来我想要的一切,都已经在我出发的地方等着我了。先从整理头脑开始即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味,很多时候只想到它便宜、折扣低,没想到即便买回去了,它有没有使用价值,还是买了回去之后一直积压在某个角落。这也正是我们考虑问题的所在,很多时候很多想法只是一时冲动,不分轻重就去做了,然而当问题的结果出现分歧的时候,才发现当初怎么会这么做呢?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以“总有一天会用得上”之类的借口,就那样把东西放在一边不去处理。而是应该让它们去到此时此刻最需要它们的地方,要有意识地不断把物品送出去,“舍弃”掉。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工作中也是要有这种精神,只有思想不断进步,行动上不断进取,你接触到的行业及技术信息才是最新的.,最棒的,而不要受自己固化思维和想法支配,那都是行不通的。

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选择的标准是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要想做到断舍离,真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思想上要超越,行动上更是要提高,人生需要通过不断的经历,不断的选择,才清楚自己心中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明白自己的工作任务人生目标是什么,这样人生才不会迷茫而毫无意义,失去生机。

中学断舍离读书心得

新版《断舍离》在书本推广的时候强调了,相比整理物品,更重视整理自己的意识。通过反复的训练选择和决断,彻底帮你摆脱思维停滞、感官麻木、感性钝化的现象。

花了两三个小时左右,读完了这本书。整本书给人的感觉整理物品的内容还是繁多。还是会让很多人误解,这是本关于整理的书籍。

整本书都在强调“断舍离”三个字,容易让人发觉本末倒置。

肯定有阅读必要的对于我而言,这本书出现得太晚了。整理物品、进出的哲学对于我而言也不是很适用。我们的一生之中都在按照自己的状态和环境的影响复杂地度过着。

《断舍离》从各不相同的角度去分析,同时也给出了解决方法。我想大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自己来说特别认同的章节都不一样的。

个人建议先读一读电子版本。如果你读过电子版本之后,觉得这本书对自己来说很有用,可以陪伴自己度过一段时间。你可以再购买书本。

接下来是这本书对我而言比较认同的地方。

摘录: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扔东西”

人生路上无论遭遇什么困境,工作上无论碰到什么难题,首先要保持心灵的“晴空”。当太阳被任性的乌云遮蔽,内心被坏情绪肆意摆弄时,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驱走乌云,重现晴空,人生才会变得阳光明媚、春风快意。

这是我读这本书时,开始就很喜欢的一段。每当我遇到困境了,一开始也总是陷入不好的状态和情节之中。这样当然是不好的哦。

每当这样的境况下,我的解决方法都会不同。我有过一个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过漫无目的去逛一逛,去观察他人的状态;有过去老远的地方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和想吃的东西;也有一直打一个游戏直到厌倦等等找回“自我轴”,处理大量餐具太过顾虑“他人”怎么想,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总是以他人为价值标准,而让自己牺牲了很多。

我们身边总是有很多优秀的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就会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标准,或是目标。这样没有什么不好的,但如果忘记了自己的能力,然后急切地想去完成目标总是会感觉这个标准离自己越来越远。总是到不了这个标准,从而自我怀疑。

太慢的行动往往是自我太懒惰了。这个我深有体会,我感觉自己还是很懒的那种人。这样是不好的,所以我慢慢地学会选择自己能力内能够完成的。还有在自己舒适度范围内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结果往往是理想的。

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只有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感觉和感受,才能看清楚哪些东西是“不合适”“不愉快”的。

有意识地以这三个标准(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选择,才能不断地磨炼自己。

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和难题中,面对自己,承认自己是重要的。幻想一定会破灭,天上也不会掉馅饼。你突然之间得到的美好,也是你一点一点努力而来的。

你看这多么不容易啊。

深刻领会到自己收纳的东西越来越喜欢,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品位在逐渐地提升。

这是一个及时的清除和增添新物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发现、认识自我的一个过程。可以见证自己生活和变化的过程。

摘录:先出后进,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其适用于:物、人和事。

实践过“1out”之后,出现了“1in”大惊喜无论是遇到怎样的事情,结束后过度的消沉都是没用的执念。认识了以后,我们要学会告别,不管这个事情是好是坏。

这是一个和解的过程。这样的情况总是以各种的方式出现。不愿意放下,我想更多的是自身的不甘心。

在麻烦面前,人们首先想得总是逃避,而不是解决麻烦的方法。

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才不会被他人的观念所左右凡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要给自己勇气去表达自己的观念。一件事情的结束要学会好好的释放。不要去影响自己之后的生活。

明白了舍弃的辛苦,就更慎重地对待获取。

并不是说人一定会快到年老之后才会迎来死亡。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让人生的各项事情都有始有终,不留遗憾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观念,我庆幸很早之前我便理解了。我是一个95后的姑娘,我的身边留下来的人都是可与我健谈的。她们的年龄都不相同。

这有什么吗?没什么啊,从她们身上我一直能学习很多。

中学断舍离读书心得

这本书其实去年年底就看完了,后来忙着各种事情,现在终于有时间来写写当时的感想。这本书蛮好读的,花两个晚上的时间就翻完了,但当时这本书对我触动还蛮大的,特别是对像我这样一个怀旧的老人家来说。

其实这本书主要就是教你一件事情,扔东西!其实大家都知道,保持生活愉快的一个最简单方法就是:定期扔东西。只是我们好多人做不到而已。而扔东西在操作层面是不需要什么指导的,所以准确的说,这本书教读者的是如何说服自己应该扔东西。虽然这本书更多的属于工具而不是书,但是,作者在一个更高的维度来说服大家应该扔东西,而不是具体如何扔。而正是这更高一个维度的思考,是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地方。这本书看起来是说教你如何打扫卫生,其实讨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人和物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这个还能用吗?”vs“我还需要这个吗?”

试着回忆一下,我们在整理房间的时候是不是总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东西还能不能用?”。看着没坏,于是我们对自己说先留着以后总能用上。就这样,不知不觉我们的东西越来越多。书中说,当我们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陷入了一个迷思:这个问题的主语是那件东西,而我们在整理的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所以说,我们问自己的问题应该是:“我现在需不需要这个东西?”。其实这两个问题看起来差不多,但问题的实质却完全不一样。我们整理的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我”才是最主要的,而“当下”才是做这个决定是的时间坐标。我若不需要,它再好也对于自己来说也只是个累赘。书里有个有趣的例子,大概说某人收到商场活动送的一个大花瓶,谈不上喜欢但质量还不错,因为和家里的装修风格不是很一致所以就放在客厅角落攒灰。一日,朋友来家里看到了解情况后说:你这花瓶可不便宜呀。那人惊讶问为什么,朋友说“不管你这花瓶多少钱,现在房价这么贵,你算算它常年占用的这块面积就值不少钱了。所以,当我们问“这个还能用么”的时候,考虑的只是物品本身的价值;而只有当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才会发现其实我们自己的空间,时间和精力才是最珍贵的。

“占有”vs“拥有”

这也是这本书里蛮有趣的一个地方。当我们占有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真的拥有它吗?因为只有当我们自己和物品之间有感情,它为我们所用,我们也很珍惜它的时候,才拥有了它。我们可以占有很多东西,很多资源;但我们精力有限能拥有的真的不多。所以,尽能力的选择那些最优秀的留在自己身边,然后用心的爱惜它们。不要可惜那些被淘汰的,因为不然我们就会辜负了那些更适合自己的。对于那些因为曾经爱过而舍不得丢弃的,就要提到书里提到的“佛系整理法”(名字是我自己取的)。

佛系整理法:

物品和人一样,有的会陪我们走一阵子,有的会陪我们更久一些。不像是人会有情感和责任的牵扯,身边物品的去留可以完全由着自己的喜好。缘起时怦然心动爱不释手;但若缘分已尽也没有必要勉强,好好告别就好。可能是源自日本万物有灵的文化(一直觉得这个超酷的,像千与千寻里的世界那样),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的灵性。你若不爱它,还把它强行把它留在自己身边,反而会增加彼此的戾气。对于那些自己爱过,现在却不需要的'东西,我们应当好好告别,放它去到更好的归宿,像是送给或捐给需要的人,请别人继续爱惜它。

断舍离读书心得体会

《断舍离》的理念很好理解,从字面上就是“断”断绝非必须的事物,“舍”舍弃不需要事物,“离”放弃对事物的执念。

在阅读本书的第一章节开始,就跃跃欲试想要立马收拾家里。然后当天晚上回家就收拾了一番厨房,把柜子里,那些尘封已久,甚至已不记得何时放置的东西都清掉;冰箱里重新摆列物品的位置,扔掉多余的东西。包括厨房的台面,油盐酱醋的摆放位置都重新进行整理。在整理期间,家里并没有烦躁的感觉,而是想着断舍离,问自己“这个是我需要的吗”,“今后还会有用处吗”。绝大部分连购入期,存在感都遗忘的物品,基本也不会再用了。这样清理后的厨房,感觉厨房都很开心。打开冰箱的时候,不再是密密麻麻,有了种明亮,宽敞的感觉。就这样,断舍离上了瘾,有时间,或者阳光充足的周末,想要待家家里来一场断舍离,打扫房子,变成一件美好,迫切想要做的事情。

曾经我会对朋友的离开,失去联系,变成陌生人,感觉到惋惜与失落。现在想想即使不联系了,那段我们当时存在的记忆都还在,只要对方过得好,联不联系也并没有那么重要。不联系,肯定有原因,圈子啊,环境啊等等,只要心好心放开,都是崭新的一天。

我选择评价6.5分,是因为全书的终止其实很好理解。作者花了这么多个章节去解释,环绕的同个话题。太不断舍离了。。总之断舍离这个概念应用的范围很广,理念很好,受益匪浅。

断舍离读书心得范文

乍看到《断舍离》并不理解其意思,只觉得说的似乎应该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其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断舍离说的是一种超级整理术。

说到整理,一下就让我想到了收纳。在收纳方面,我虽不是什么专家,却也不是将家里搞得脏、乱、差的专家,然而这种整洁却是建立在花费大量时间上的,刚刚将衣柜整理好,也就是两三天,衣柜就又恢复了原样。这也是常常令我苦恼的事情,却丝毫没有办法,隔一周,依旧将所有的衣服翻出来,折叠好,继续进衣柜。三五天后,又会变得乱糟糟的。对此,我常常责怪领导,是他找衣服时,给翻乱的,而同时,翻乱后又不及时整理。

书中所说的断舍离,指的是把那些”不必须、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决、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说我是一个十分恋旧的人,整理衣服的时候,每每看到不穿的衣服,或者穿旧的衣服,却从来不会将其扔掉而是依旧叠好,放到衣柜里,总觉得扔了可惜,可是放着有用吗?其实也没用。虽然想着或许哪一天旧物改造的时候,会用到它,可是繁忙的工作中哪有时间去做旧物改造,旧衣服收了两三年,甚至更久,却也在一次大清理中扔掉了。而这些年,造成家里繁乱的直接原因就是这些无用的东西所占据的空间,与收纳整理它们所花费的时间。

在没有看《断舍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觉得茶几上的东西不能再精简,虽然看着总觉得有些不美观,可是烟灰缸是平时用来放瓜子皮、果核等废物的,纸巾肯定是不能精减的,吃了水果后,拿一张纸擦手非常方便,剩余的三种零食,更不能移动,放到其他地方会忘记吃,久而久之就会坏掉。可是,看了《断舍离》后,我做了新的改变。将瓜子、榛子现南瓜子换到了小容器里,这样占据的空间比较小,看起来也整洁了不少。烟灰缸直接放到了茶几下面,用的时候再拿出来,或者在看不到烟灰缸的时候,就会直接将果核扔到垃圾筒里。如此一整理,茶几上,虽然没有做什么精简,却也比原来看起来整洁了许多。

看到漂亮的有意思的购物袋,我常常会保存下来,舍不得扔掉,可是这些东西却占据了很大的空间,而基本用不到。将这些东西清理掉,发现空间多出了许多。

在看《职来职往》的时候,有一个女生,说她喜欢整理电脑,将文件夹分类分得特别清楚,其实这也是一种整理术,如此可以让工作变得很轻松。

书中,用图表的方式、简洁的语言,将家居整理的方法说得非常详细。本书适合那些家里凌乱却不知道如何整理,家里虽然整洁却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整理的人,从书中可以学到非常实用的家居整理术,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

断舍离读书心得经典

京剧名家周信芳的妻子裘丽琳是上海富家女,她告诫孩子:“人在最穷的时候绝对不能和穷人在一起,大家都那么穷,谁会帮你?”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之前,她觉察到社会的不正常,极力把六个孩子中的五个送出了国。

她的这句话很多人觉得难听,不舒服,但话糙理不糙,事实证明了裘丽琳是一个有远见的人。穷人为什么会穷?因为他们的思维是穷人的思维。想要摆脱现状,首先要改变就是穷人的思维方式。

舍不得用更好的东西,因为内心深处你认为自己配不上奢侈的、高品质的好东西。和成功的人在一起不舒服,因为你觉得配不上和这样的人交朋友。这就是穷人的思维。

世界是势利的,当你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没有人会真的爱你。世界是势利的,当你坚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东西,你一定会拥有更好的东西。

人想要有所改变,就要由内而外地改变自己。让我们从断舍离开始,努力去追求更好的自己,去配得上更好的东西吧。

断舍离读书心得

我是一个很怀旧的人,而且曾经我对这一特点非常自豪。我有一个抱了十几年的布娃娃,有小学时在学校图书馆借的书,有三年级时收到的贺卡,有中学阶段所有的教材、辅导书、作业本……我不允许任何人翻动我的东西,更别说扔了,我觉得那是我生活过的痕迹,是我成长的全部证明,没有了这些东西,我的那些年就都没有了,等我老了我会每天翻看回忆。然后,我经历了一些想要忘却的事情,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扔掉了有关的所有东西,可是我依然忘不掉。面对家里满箱满柜的东西,我开始怀疑他们存在的必要性,可我还是舍不得扔掉。再后来,我有了孩子,小家伙天生来具有搅乱世界的本领。我混乱和整理的无限循环,终于开始意识到,家里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是没有用的`太多了。是的,我有这些东西,可是如果不是逼不得已,我连看都不愿意看他们一眼,别说是满怀深情的翻阅、回忆了。生活是一路飞奔向前的,我连眼下的生活都应接不暇,哪有时间整天活在过去呢。对我而言,再多的整理收纳都不如一个动作,就是扔。

《断舍离》就是一本讲扔东西的书,为什么扔,如何扔,扔的思考过程,扔的具体行动步骤。刚看到书名觉得好高大上啊,不明觉厉呀,看完整本之后突然意识到它只是在说扔东西。一边看就会有抑制不住的想要扔东西的冲动,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三次抑制不住,放下书,开始扔东西,扔完之后心情特别舒畅,拿起书继续看。我现在已经开始大清整行动了,这真是本神奇的书,立刻就可以看到效果。(ps:我真的很佩服作者,只是扔东西这么个小事,居然写出将近两百页的一本书,丰富的联想、说服的能力真的让人叹服)。

断舍离读书心得经典

各位对不起,先道歉解释下,因去出差,导致没电脑和时间写,断舍离开头是讲解作者由心理负担加重,通过很多种办法却依旧没办法解决,比较后靠自己摸寻试用了一套方法,并详细分析各种原因导致的负担。

它详细分析了由欲望造成了贪,理念上来说人生来就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是太多变贪了会导致你经济、时间负荷过大。第一部分即让人断掉一些非必须的欲望,以我个人的理解是可以将其应用到很多生活场景的,比如减肥,不是非要多吃一口或者吃非常昂贵的食物,你想要好的身材你就不能期待每次都能大饱口福,说起来跟鱼和熊掌的道理一模一样。

第二部分为舍,即舍弃掉那些现有感情负担的东西。比如这个旧杯子我用了两年了,朋友送我一个星巴克杯子,我又不舍得把旧的扔了,也不舍得使用朋友这个带有情谊又是的杯子。这里的个人建议与作者一般,生活就是生活,你每天看着这个旧杯子都要怀念一下,看到那个要怀念一下,多浪费时间精力,浪费房子的空间;假如把旧的、不合身的衣服扔了,买套新的去装扮自己,也能有个更好的心情去面对生活的挫折,而且作者这里也提到了你自己都不舍得用的心理去分析你自身是因为你心态没摆正,这个是很nice的指出,如果哪位同学看了这个书记得注意这个概念。大多数父母会给孩子灌输节约的概念,节约确实能节流,可是因为这个节流造成不能开源那就得不偿失;过去我为了省几块钱走过几公里路去吃饭,也克制得自己想去吃的肯德基都要顺带请朋友吃饭才去,等到明白后悔不已,我挺喜欢的想法,“千万别委屈自己对别人好,那样只会降低自己的人际价值,就像做事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还不如把握自己手中。”

对于离我觉得有点偏佛性,个人不太喜欢,佛性不是对于现在的自己带有点欺骗成分,社会不会因为你的佛性而对你手下留情;对于所有的年轻人能够做到两个足以,因为你已经断了自己多余的贪念,留下你对的、真正需要的念想,并且舍弃了那些没用的,非必须的东西,那你应该是个很有效率、有目标的年轻人。

对于现在的我提升并不高,因为本身就是个很穷的人,而且也没拥有自己的房子,也未找到自己的一半,对于那种占用空间、太花瓶的东西都不太感兴趣,每天的时间都用来挤地铁了,还是老老实实想着怎么利用地铁时间吧。

断舍离读书心得范文

清明假期过得有些凌乱,猜中了开头,没猜中结尾(囧),也没有更新文章。今天想分享一本去年比较流行的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说起断舍离,第一次是从《乡村爱情10》里面看到刘大脑袋拿着这本书在床上阅读,当时他正在酝酿要不要生个孩子。第二次是朋友老董聊天时候提到,以他的亲身经历如果在经历了n份工作以后,最终想清楚回到东北发展。

开年就读了这本书,迟迟没有写感受。因为这本书讲的道理非常简单,难的是去实践,方可知行合一。笔者经过实践,觉得自己有收获,所以想分享出来一些书中的和自己的观点,也许对您有些帮助。

所谓“断舍离”: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去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现在对自己来说不需要的就尽管放手。其实,讲的是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东西,不知道如何处理,如何将杂物扔掉,以至达到极简的生活,在实践断舍离的过程,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升华。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两个要点,第一以我为中心,第二以当下为时间点,除此以为都是多余的东西,要送出去或者扔掉。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内心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内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

破烂分三类:1、不用的东西——会念咒的束缚人的淤泥2、还在用的东西——一滩混乱的淤泥3、充满回忆的东西——散发出强大的气场。

简单粗暴的理解,不好用的过期的的都扔掉,质量不高的物品要替换,睹物思人的东西可以暂时锁起来,不要被它的气场影响,以后也要送出去或扔出去,只是充满回忆的物品,扔掉的时候请对它说声“谢谢”。扔不掉的是自己移物品上面的情感,并因此充分了说明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机制。再次强调,舍的秘诀,就是完全地以自己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因此,1、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2、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选择对当下的我来说最必要的朋友。

扫除:分为收拾,整理,扫、擦、刷的打扫。在断舍离的世界里,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正式,而是扔掉,当你把无用的影响你的气场的东西都扔掉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对自己的更新和升华,放下念念不忘的情感,不要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不要深陷在过去的情感里。断舍离一切负面磁场,给自己减负,才能放开脚步轻松的向前走,去迎接新的目标和挑战,与迎接新的情感。

断舍离读书心得字

我读过好几次断舍离了,大学经过我最喜欢的老师的推介,我第一次买了这本书来读,起初的印象是很简单的书页,整个书的体积也比较小,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我欣然开始读。

刚开始我觉得这个书应该是给人一种整理自己物品的方法,因为我个人有个读书的习惯,除非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的书,不然我一般不会看简介,我怕自己看了没有再读下去的欲望,我觉得读书也要留着一点神秘感,不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揭开,赤裸裸地摆放在别人的面前。其实我很惊奇,对于这样一本书,读到最后我发现她讲的不是教你怎么样去做整理术,它让我明白人如果对于自己的欲望不加以限制的话,那你的欲望是永远不会被满足的,而你永远会被困在物欲的海洋里。

书中讲到要我们去审视自己和身边物品的关系,我第一次思考原来身边的物品和我们有着那么或深或浅的联系,我想用一个具体的事情给大家做说明,我突然看到自己家里有好多的药,我去认真看的时候,有的药已经过期了,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把它扔了,因为我的内心对于之前的病是有一种莫名地恐惧感的,那种恐惧感植根在你的身体里,因为它占据的地方不大,有的时候你甚至都察觉不到,小到药。

品,大到衣物,我之前狠心买了一件风衣,灰色的,其实和我自己不是很搭,相对于我其他衣服来说,但是我当时对那件衣服爱的疯狂,800元的价格,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不小的数目,我没有敢轻易地买下,最终那件衣服就像一颗种子,在我的心里发芽然后疯狂地生长,有一天我实在是控制不住了,就把那件衣服给买了,我现在回过头想,那件衣服寄托了我孤身一人在外打拼,对于未来的种种幻想,我曾经在心里无数次想过,自己穿着那个衣服安静地在咖啡厅里喝咖啡,然后外面下起大雨,我撑着伞走在雨中,然后把风衣的帽子拿来遮住自己的头脸,很有欧洲文艺电影的效果,现实是我因为买了它活的一度很拮据,而我也没有时间去咖啡厅坐着喝咖啡,我穿着那件衣服穿梭在这个繁忙的城市,那件衣服最终有一天不小心染上了果汁,洗不掉,一直惦记着拿去干洗,后来北方的秋天太短,转瞬即逝,没有穿的念头,自然不会想起来拿去洗。那件衣服带着污渍一直放在角落,每次看到它就会从心底里涌出一种很难过的念头,想起为了它省吃俭用,想起它上面不完美的污渍,想起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喝咖啡,我的心情和梦想中的雨天一样低落,它从此就不再出现在我穿搭目录里但是每次一看到它那种复杂的心情都会涌上心头,而我也忘不了有过这样一件衣服的存在。这样衣服在我看了断舍离以后拿去扔了,我回头看,我有多少这样的“衣服”呢,不得而知,审视自己的衣食住行,我们都能够从中发现很多以前一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特别是我前段时间看到了一个日本的节目,带陌生回到自己的家里,主持人来到了一个女子的家里,她的家里很混乱,好多过期的食物在家里发霉,过期的药物,脏乱的衣服,女主人却不打扫,在主持人的再三逼问下,原来她曾经和自己的亲哥哥因为某种因缘际会成为了情侣,而且爱的极为深刻,然后哥哥在发现了这个事情后接受不了打击,自杀了,剩下女子一个人,她自然舍不得打扫那个曾经一起生活过的地方。

你生活的状态好不好,只需要看你居住的地方就可以了,你居住的地方透露了你生活的状态。这本书最好了一个地方是让我们转过来看看自己和自己的物品的关系,借由物品发现自己内心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然后把它们理顺,让自己的人生很加地轻松。我截取了一个片面来写,因为我对这个部分很很有感触,希望借由我的描写,让你能够理顺自己的人生。

当然书中也有介绍了怎么样去控制那些进入你生活中的物品的数量,让你人生不会太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