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最新长征教案部编版(优秀7篇)

最新长征教案部编版(优秀7篇)

作者:文轩 最新长征教案部编版(优秀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长征教案部编版篇一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xx周年的纪念日子。尽管多年以来,我在历史书中学过长征,在故事会中听过长征,在文艺作品中看过长征,但真正了解长征,却是从五十年前的《长征组歌》开始的。

196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上将作词,全军著名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之际,由beijing军区战友文工团隆重献演。伟大的长征精神以优美的旋律,磅薄的气势和撼人的神韵,把我带进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我深深地为之陶醉被其吸引。

《长征组歌》太棒了!首先是它的词作,全面、凝炼、朴素,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无力的说教,没有“伟大”的空话,然而你可以从中读到送别的沉重和突破feng锁线的悲壮;你可以同享遵义会议的欢乐和对四渡赤水的赞颂;你可以为铁索桥上的勇士和雪山草地间的铁骨铮铮而长久的激动;你可以听到吴起镇的欢庆锣鼓和直罗满山祝捷的凯歌;你更可以看到甘孜城头迎风招展的红旗和大会师中的三支劲旅。我们应当感谢肖华同志,是他把伟大的长征写进了《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太棒了!我是那样地喜爱它的旋律。撼人心灵,动人心魄,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因为它是全军优秀作曲家用心谱就的`。置身于《长征组歌》的旋律中,我们听到的是热泪沾衣的送别,浴血湘江的悲壮,秀丽苗岭的鸟啼,四渡赤水的欢颜,泸定铁索的峥峥,雪山草地的风雨,六盘红旗的猎猎,直罗炮声的隆隆,会师高歌的豪迈和震天军号的嘹亮。的确,红军二万五千里,铁流泻处,每一时每一刻都是悲壮的颂歌和英雄的赞歌,都是我们作曲家在《长征组歌》中的艺术再现。

《长征组歌》太棒了!战友文工团的艺术家们就是一队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军装的红军战士。他们的再创作:耿莲凤的清纯,马国光的诙谐,贾世骏的高亢,马玉涛的热烈,带领我们走进了漫漫长征路。他们的再创作,真实地展示了红军战士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义无反顾,慷慨赴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

从此《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每一个音符就深深地印进了我的脑海,伴我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

长征教案部编版篇二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长征不要说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讲,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一辈也是比较远的,所以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恶补。课前我阅读了大量的关于长征的资料,了解了长征的历史背景,把一些经典的长征故事打印好发给学生研读,让他们对长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但是让学生通过短短的56个字体会出如此深厚的思想感情却是不容易的,特别是毛泽东的诗——对于学生来说思想感情上有些“深”,不易理解。

本堂课我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以读为本,以理解促读,以感情升华读的'味。这篇课文我设计在一课时内上完,共分三个阶段:初读,扫除字词障碍。再读:间隔准确把握,读准、读顺。边读边悟:结合合种资源会意悟情,从而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出诗韵、品出诗情,从而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品位的提升,让学生喜爱语文。

课前,让他们欣赏歌曲《长征》,雄浑的歌声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因为有了课前的铺垫,我让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长征,给学生降低了难度,也激发了学生说的愿望。接着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读的兴趣。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了逶迤和磅礴的山的样子,学生很自然的理解了这两个词语,也读出了那个味。“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的意思是本文的难点。通过学生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了“暖”其实是一种欢快喜悦的心情。观看《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形象逼真的理解了“寒”。课中抓住中心句反复吟诵。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七律这种体裁,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只是通过读去感受韵律美,课后还要更深一层的学习这种写法。

长征教案部编版篇三

通过前后两次的授课实践,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但其中仍出现了不少问题。经过师傅和组内各位老师的指导,我又习得了些经验体会。

首先,问题还在于课堂不够形象、生动。正如张老师所说,导入部分原本完全能让生长在海边的学生调动最大的生活经验,进入与海浪、海岸的沟通,但由于我没有给学生以视觉化的大海情境和形象化的海浪声音,造成原本熟悉的海远离学生的课堂学习。而在问题设计上,教师的语言尤欠生动,过于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其次,对文本主题的探究还不够全面。第一次授课时,我在引导学生挖掘这首散文诗的第二个层面的主题时,对作者纪伯伦做过相关的简介,但没能结合他的身世和经历,从诗人与祖国的情感方面来探究。虽然这点在第二次授课期间得到了补充,把它插入在第一层面主题与第二层面主题之间。但从课堂的总体架构来看,这部分内容的.加入破坏了课堂设计的整体性,有点“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感觉。而这个爱国主题又不得不说,因此左右为难。后来,还是叶老师帮忙解决了这个难题。那就是将爱国主题放在最后——由诗人出生地环境与文中的海的环境做一联系,再用创作背景的相关说明做一个巧妙的过渡并出示诗人流亡海外,为祖国的独立而奔走呼告的经历,那么让学生理解文中所表现的那份对国土的思恋和赤子深情便水到渠成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还要学会对课文相关资料与课文内容的结合与转化运用。而有时一个巧妙的过渡就能让左右为难的事变成两全齐美。这也是师傅经常向我强调的。

最后,就是朗读问题。总所周知,语文学科的朗读非常重要,更何况是这样优美的散文诗。陈老师不止一次给我们年轻教师指出,教师的朗读能够带动学生的品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但是,在我们自己做学生时,默读、速读已经成为习惯,对于高声朗读确乎十分陌生。然而我还是相信“勤能补拙”这句话,反复的练习定能够提高我们现有的朗读水平。

《长征组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长征教案部编版篇四

《七律·长征》是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毛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活动板块:

1、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2、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3、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4、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我这样设计并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课始到课终,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

2、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我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倡导个性化阅读,如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心灵交融、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3、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像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问题,真诚地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长征教案部编版篇五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长征教案部编版篇六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还有那配合诗内容,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图片:金沙江、终年积雪的岷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

开课不久,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博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带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起立背诵……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长征教案部编版篇七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慨,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诗的开头两句,是全诗的总括,也可以看作是对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高度概括。难点在于长征距离现在已隔多年,与现今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义较难体会。为了填补这时空的断层,我在课堂中不断出示各种背景资料。如:红军长征图,将长征路程数据进行折算,通过路程折算成半个地球的周长,让学生感受路程的遥远。

在教学中感悟课文诗句的意思,不要孤立地讲词析句。在学生通读之后,把握住全诗的主要内容,提问:从诗中哪里能读出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从而引导学生回到诗中,潜心思考,在两者的对比中,帮助学生领悟意蕴,体会情感。

为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搜索了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课件;下载了“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辅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向学生作标准答案式的灌输。

在教学中要充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指导句时,要注意采用多读的方式,并且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没有止境的艺术,要想不断进步,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与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