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2023年晓兴衰读后感(模板5篇)

2023年晓兴衰读后感(模板5篇)

作者:文轩 2023年晓兴衰读后感(模板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晓兴衰读后感篇一

古生物学研究,从世界到中国。

我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讲到恐龙的时候还是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做例子,那时国内还没有发现什么很重要的恐龙化石。但是这些年来,在中国的重要发现层出不穷,而且不仅限于恐龙,几乎在古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中国,以及中国的研究者们,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本书的审校推荐邢立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这位中国地质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号称“单枪匹马将一所大学拉入全国一流的行列”。据说他博士毕业那一年,中国地质大学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的排名顿时进入了前200,位列中国高校第26名。

其他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况。大家耳熟能详的寒武纪大爆炸,最初的化石证据集中在加拿大的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但近些年来,贵州凯里生物群、云南澄江生物群、湖北清江生物群等地的发现,让中国成为寒武纪古生物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主力。

其实看这本书也能意识到中国科学者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日益重要性。以往外国人所写的科学故事里,中国、尤其是中国科学家通常是缺席的。但在这本书里,从开头到结尾,中国科学家有着自己的篇幅和自己的故事。

当然,最重要的是,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能够为对推动科学进步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这是全人类的幸运。

晓兴衰读后感篇二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宋元明清帝王休。”中国历史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周秦之变之前。第二阶段是从秦始皇到晚清。第三阶段是从晚清近代化到现在。

《兴衰两千年》这本书就是讲这2000年历史的。这2000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频繁地“改朝换代”。充分印证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规律,也可以用老百姓的话来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

那为何会是这样呢?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怎么样的?那么我们就需要跟着作者吕思勉等学者的视野来翻开本书找答案了。吕思勉,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是我国现代史学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题史等诸多领域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著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等通史及多种断代史。

他的著作的特点是大局观非常好,思维开阔,思路清晰。并且非常严谨。正如作者在书中开篇所说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术,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意见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一个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一个人?譬如久经官场的人就有些官僚气;世代经商的人,就有些市侩气;向来读书的人,就有些迂腐气。

须知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并不要把他以往的事情,统统都知道,只需要了解使他成为现在的他的关键性的几件事就可以。社会也是如此,我们想要知道现代社会为何会变成这样,只要知道“使现代社会变成现代社会的事”就够了。作者正是奔着这种追根溯源的精神,一步步的带我们穿过这2000年的历史迷雾,为我们揭开这2000年的兴衰历程及发展规律。

从秦到清的政治发展,就是沿着这样一个基本逻辑展开的,由此造成了这一阶段的很多政治循环。

我们可以发现,中华历史的兴衰其实都围绕着一个点在展开:帝国的管理技术。每次兴盛都是管理技术得到了革新,每次的失败都是革新中蕴含了不足。

晓兴衰读后感篇三

在一个风云激荡的岁月,一代中国人在逼近现代工业文明时的种种追求和狂想,甚至他们的浮躁及幼稚,都不应该受到嘲笑和轻视。当那些激情的企业家们呼啸登台的时候,我认为对他们的悲壮之举,应给予真诚的理解和掌声。期待中国现代商业竞争建立有序的规则,吴晓波对于企业家有一种敬畏而又悲悯的情怀。促进改革的企业家有着烟花般璀璨绚烂又归于寂寞的命运,他们是值得尊重的。

把企业家比喻成在牌局上玩儿牌的人,天才总是不按规则,不按套路来出牌。就像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一样矛盾。破坏了商业规则,而获取的巨大利润。现如很多企业也都以此为荣。他们是道德秩序混乱的受害者,又是混乱的制造者。离文明有序的商业帝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像欣赏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短剧来欣赏这些商业英雄的人生吧。

或归于沉寂,或东山再起,是看客也好,是置身事内也罢,几十年硝烟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又是一个新的故事。

晓兴衰读后感篇四

在许多人的观念之中,12世纪横扫四方的蒙古人是依靠他们的血性与狡猾从而取得令后世惊叹的广大领土,然而实际上蒙古人的征服有赖于对文明的学习和对技术与物质财富的广泛吸收。

首先从蒙古高原的经济地理来看,蒙古高原是一个连接多个文明区域的中转枢纽,一个有多个开口的盆地,广义的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界是东起阴山山脉,西到陇山的绵延山脉,北方则是西伯利亚的繁茂丛林以及南北贯穿的多条河谷地带,西方则是阿尔泰山的阻隔,形成相对封闭的区域,而东方则通过大兴安岭南段的缺口可以进入东北的平原地带。

在成吉思汗时代,金朝控制了蒙古高原东面和南面的文明区,但却不严格禁止贸易和铁器等战略物资进入草原,这为成吉思汗之后的战争行动积累了物资。

对当时的蒙古人来说,他们处在一个连接中亚——北亚——东亚的贸易网络之中,通过这个贸易网络,蒙古人可以获得财富的积累,可以吸收不同文明更加先进的组织方式,获得不受限制的重要贸易物资和技术人员,例如会制造投射类火药武器的伊斯兰工匠们很早就同蒙古部落有过接触,而蒙古军也会使用这一类武器,再比如蒙古军队普遍拥有的马镫、高桥马鞍和复合弓,以及铁质铠甲装备。早在成吉思汗以前,中国商人和伊斯兰商人就已经来到蒙古贸易。与商队同来蒙古的还有各行各业的工匠,他们居住在大的那颜附近,把一系列生产技术和知识、情报传给蒙古人。

其次,在技术和财富的加持下,成吉思汗通过打碎传统的血缘、地缘部落小共同体,重新编组成最适合于战争的军政合一组织,之前都是各个部落是认同,之后则是有“蒙古”认同这个概念了。在成吉思汗帝国建立前夕,蒙古部落以古列延形式进行游牧活动,根据拉施特记载,“古列延是圈子的意思。古时候,某个部落结成环形驻营于某地,其首领居于圈子的中心,这就称作古列延”,而在成吉思汗的青年及中年时期,古列延逐渐演变为阿寅勒形式,即小共同体逐渐解体为以单个家庭的形式进行游牧,部分富有的家庭会有一些依附于他们的人。

在1206年,蒙古贵族们在斡难河召集了忽里忽台大会,宣布铁木真为全蒙古的汗,并上尊号为成吉思汗。全体蒙古民族以成吉思汗的氏族为首领,所有的部落与氏族是这个氏族的兀鲁斯,各个那颜及其那可儿以及处于依附地位的阿寅勒都属于成吉思汗的氏族。

整个兀鲁斯按照十户、百户、千户和万户重新打碎编组,这些户们平时服劳役,战时入伍(当诸王或成吉思汗本人一发出征召的命令,他们就率领士兵前来),自带武器装备(根据记载,应征的每一位战士必须带有弓和木制箭三十支、箭筒与盾。每两个人一匹马,每个人需要有——帐幕一、铁锹二,十字镐、镰刀、锯子、斧各一,钉子一百枚以及绳子和锅等),入伍后的军法(札撒)十分严苛,同时成吉思汗也有意识地培养战士们的残忍性。

民政长官就是军事长官。

再者说,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军队也不是一支只会骑射的轻骑兵部队,而是一支多兵种编组合成的大军,既包括披甲的重骑兵和善于骑射的轻骑兵,也包括野战工程的炮兵、工程兵部队,还有由各个征服民族组成的步兵部队,甚至海军。长期的征战让蒙古人成为经验丰富的战士,善于战斗与灵活采用不同的战术,在组织能力、技术和财富加持下,自然战无不胜了。

晓兴衰读后感篇五

《恐龙》一书介绍说,恐龙生存于2亿年前的中生代时期。出现于三叠纪早期,消失于白垩纪末期。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之一。

在大约2.25亿年前,地球上的环境发生了大干旱,很多似哺乳爬行动物因为没有办法保存水分,而灭绝。只有恐龙的皮肤因为很少排除水分,而生存下来。并且恐龙的踝骨也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恐龙家族是第一批地球上可以直立行走的居民。双足的`行走与奔跑可以使恐龙比别的生物更加有竞争的优势。恐龙家族开始漫漫的统治了地球。成为今后1。6亿年的终生霸主。

大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到处都是恐龙,那时,恐龙到处漫游,森林里的雷龙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有几十吨重,它只要踏下一步,就会发出轰响,就好像是雷鸣一样。

还有森林里的梁龙,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有二十多米,走路时,很像一架吊桥。剑龙的背上长着三角形的利剑,尾巴上还有利剑一样的尾刺。

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可能是地球气候变化不适应恐龙生长,导致恐龙灭绝,我们到今天还没有解开这个谜。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