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生物化学实验设计方案 生物教学设计方案(大全5篇)

生物化学实验设计方案 生物教学设计方案(大全5篇)

作者:XY字客 生物化学实验设计方案 生物教学设计方案(大全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方案能够帮助到我们很多,所以方案到底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化学实验设计方案篇一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策略

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文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

实地观察时,提示学生根据踩踏情况,将杂草进行分类:经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轻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要作较长期的观察,将观察的情况列表记录,必要时将观察到的情况绘图,或用拍摄照片方式进行记录。观察时要注意:

杂草的种类;

茎秆高度和长势;

生长的密度和植物蔓延的方向;

周围树木生长等其他的情况;

可挖出一些草本植株,观察其根的形态。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由此引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建议这部分内容采用上网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资料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调查:

(2)《退耕还林条例》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时的主要政策,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群落演替的良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外来物种的入侵。关于外来物种入侵,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绍,故在本节中该概念没有出现。由于在本节练习中涉及了这方面的知识,应适当介绍相关内容:

(3)我国目前已公布了外来入侵物种名单。1982年原产美国的松材线虫在南京中山陵附近首次发现传入我国,到20__年,已经在江苏、安徽等十多个省八十多个县(市)发现松材线虫危害,每年致死松树600多万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多,防止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生物化学实验设计方案篇二

1、能仔细观察并比较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2、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解释。

3、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4、知道变异也是生物体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了解变异有两种。体会变异的神奇与奇妙。

1、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解释。

2、了解变异有两种,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图片、照片。

1、导入

上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长得不大一样呢?

变异也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2、揭示什么是变异。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观察并比较图片中孪生姐妹与她们父母的照片。

你怎么找出?的依据是什么?

升学仔细观察她们差异的地方并交流。初步了解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比较同学之间外形特征的差异。

揭示什么是变异。

3、观察比较动物植物等个体见的差异。

仔细观察金鱼、康乃馨、玉米的不同之处。

学生观察图片探究动物植物的变异的.特征,可以从颜色、外形特征去观察。

让学生对这些现象产生兴趣。

4、交流有关遗传的谚语和俗语。

学生交流收集的遗传的谚语和俗语,提高学生对变异现象的兴趣。

5、阅读资料,认识三叶草的变异现象。

学生阅读并讨论三叶草发生了什么变异。

6、巩固

遗传和变异都是生命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发生差异。什么是生物体的变异?有哪几种类型。

生物化学实验设计方案篇三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中,叶绿体呈色、形,高倍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观察叶绿体形态和分布。

实验程序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用的运动作为标记可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实验目的

1、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通过显微镜的实际观察的实际观察,理解细胞质流动是一种生命现象。

实验程序

光照、室温条件下水中培养黑藻

取一片幼嫩的小叶

临时装片:清水+小叶+盖玻片

低倍观察叶片细胞

高倍观察叶绿体的流动及流动方向

注意事项:

1、细胞质的流动受细胞的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增进细胞代谢作用的因素,如适宜的光照、温度、ph值、生长素等,都可以促进细胞质的流动。反之,不利的环境变化和某些化学药品,如麻醉剂等,则可抑制细胞质的流动。

2、在做此实验时,如果发现细胞质不流动,或者流动很慢,应立即采取措施,加速其细胞质的流动。其方法有三种:一是进行光照,即在阳光或灯光下放置15~20分钟;二是提高盛放黑藻的水温,可加入热水将水温调至25℃左右;三是切伤一小部分叶片。

自我评价

试题

1、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生物学实验中最常用的仪器之一,试回答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中的有关问题:

(1)一细胞或物体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时“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胞或生物体的()

a、体积b、表面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

(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a、2个b、4个c、16个d、32个

(3)用4台显微镜观察黑藻细胞。在相同环境中,若视野的明暗程度相仿,反光镜的选用一致,则:显微镜的光圈最大的一台是();目镜和物镜均最短的一台是();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一台是-----()

a、目镜15×和物镜45×b、目镜15×和物镜10×

c、目镜5×和物镜10×d、目镜5×和物镜45×

2、选择藓类作为观察叶绿体材料的原因与下列哪项无关---()

a、制片简单b、叶绿体清楚c、叶子薄而小d、细胞质流动速度快

3、用高倍镜观察比用低倍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大小和视野的明暗情况依次为---()

a、多、大、亮b、少、小、暗c、多、小、暗d、少、大、暗

4、观察细胞质流动时,观察的最佳部位是---()

a、叶的边缘细胞b、靠近叶脉部位的细胞c、叶片表皮细胞d、保卫细胞

5、把叶绿体作为细胞质流动的标志是因为---()

a、叶绿体在不同强度光照射下会以不同面向着光源

b、如果没有标志物,细胞质的流动难以观察

c、只有叶绿体等颗粒可以移动,细胞质基质不流动

d、细胞基质是流动的,细胞器是不运动的

6、张小攀同学在观察变形虫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较大的变形虫,但在图象上有一小片污物,影响对变形虫的观察。

(1)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她应如何判断污物在何处?写出操操作步骤。

自我评价

试题答案:

1、(1)d(2)a(3)a、b、c2、d3、d4、b5、b

6、(1)先轻轻移动装片,观察污物是否随着移动,如果随着移动,则污物在装片表面或内部;如果移动装片,污物不动,一般在镜头上,可先转动目镜,看污物是否转动,如果污物随着转动,说明污物在目镜上,否则可能在物镜上。

(2)用吸水纸在一侧吸引内部液体,使污物与变形虫分开。

生物化学实验设计方案篇四

本教学说明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展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传授“对照实验”的思想方法,理解酶的特性、酶促反应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实践___— 实践”的一般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生物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一)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酶与酶促反应,是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动的必备知识。

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atp的知识后,学习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酶和atp是新陈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对于学生认识新陈代谢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体会对照实验的基本思想

利用实验探索的直观性,借助实验现象,理解酶的化学本质、特性、影响酶促反应、酶的应用等多个领域的问题。

难点:

酶的特性的实验探究

学会分析各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三)编排特点

1、简洁明了

“酶与酶促反应”知识介绍精干,便于阅读;

“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评价指南”“拓展视野”目的清楚

2、注重探究

知识与动手结合

知识与动脑结合

3、图群丰富

实验图示、知识图示、实物图示结合

三、教学对象

(一)知识与经验

1、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常识,有化学实验的基础。

2、前面学习了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等生物学实验。

(二)学法与技巧

1、学生具备用阅读、协作学习、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2、学生具备实验探究的基本常识

(三)发展与提高

1、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实验设计技能

2、培养分析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四、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想

1、思想方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知识呈现、情景创设、自主协作、知识建构

2、过程方法: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题引入、学生阅读、方案讨论、学生探究、实验分析

3、认知方法:体现认知规律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设计思想综述: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图示引入、学生对教材阅读、提出问题实现知识的呈现和情景创设;探究方案的讨论在进一步创设情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协作式的探究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分析探讨及事例的分析等活动,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在整个学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的设问、实验方案的讨论、探究结果的分析和事例分析,体现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实验探索、分析与归纳

2、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流程:

1、展示ppt.“酶与生活”图片

2、板书主题

观察图片,感受酶与生活息息相关

1、激发了解酶的兴趣

2、导入主题

1、“教材p54”

2、“拓展视野”

1、理解酶的概念

2、培养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展示“酶的概念”

理解含义,并思考生活用品中酶起什么作用

导入对“酶活性”的学生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讨论设计探索酶的特性方案

1、参考教材

2、讨论:

如何设计对酶特性的探究实验方案

针对探究问题,体验对照实验的设计思想

点评学生方案

学生提供自己的探究方案

形成最终方案

1、展示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的探究共同方案

2、巡查学生探究过程

1、学生根据方案选择实验

2、动手探究

3、填写实验记录卡

体验探究过程

分析实验现象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分析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2、学生分析讨论

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理解探究目标

师生互动

进一步理解酶的特性和酶促反应

展示:事例分析

学生根据探究知识进行分析

理解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的应用

达到反馈目的

提出相关要求

课后活动

为下一学时准备

乘上启下

点评学生课题研究的实验方案

提供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引入“影响酶活性因素的研究”

设计实验应注意的要点

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观察不同温度、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引导设问

互动探讨

理解酶活性有最适宜的温度和ph值

进一步设问

学生绘制出酶活性与温度和ph值的变化曲线

理解曲线的含义

进一步提出课题研究的问题

课后设计底物浓度、酶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实验方案

预测实验现象、绘出相关曲线

达到知识反馈目的

全面理解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展示、点评

学生收集的酶在各领域的应用材料

拓展视野

(四)板书设计

酶与酶促反应

一、什么是酶

1、定义要点

活细胞产生 有催化活性 特殊有机物

2、化学本质

蛋白质或核糖核酸

二、酶促反应

1、主要专有名词:

酶促反应 酶活性 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

酶活性中心 底物

2、酶在酶促反应中的作用方式:

酶的活性中心与底物特定部位结合

3、影响酶促反应效率(酶活性)的因素:

ph值 温度 酶浓度 底物浓度

五、教学评价: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四个特点

实践性: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自主性:主动思考与实验探究的自主选择

联系性:不只局限于课堂,鼓励学生联系社会和使用课外素材;

直观性:实验现象直观

六、教学反思

效果: 1、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体现学生主体,实验探究得以实现

3、开放的知识结构,扩大了学生视野

局限:学生的实验技能、知识面及时间等限制了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实验设计方案篇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方面

1、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入新课

2、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难点)

小结

课后练习教师活动

小结上面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的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为什么呢?)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提出问题:细胞能表现出那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开展讨论。

小结:(幻灯片展示提纲)细胞为什么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在细胞生命活动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举出一些实例)

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谓是恒河沙数,但是这些生物,小到组成它们身体的细胞,大到一个生物个体,一个物种、甚至一个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都可以一个一个的生命系统(什么是系统呢),而且这些生命系统之间还有层次的关系。(以一只龟为例分析)

讨论、思考问题:病毒是怎么样复制的?(在细胞内)

汇报冠状病毒的相关的资料

阅读资料并讨论: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生物系统的层次性、以及尝试分析后面几个层次作为生命系统的原因。(着重引导说出多个组分互相配合影响成为整体)

完成资料后的“思考与讨论”。

七、板书设计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为什么说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

生物生物类型生命活动基本特征说明

草履虫单细胞生物运动和分裂

人多细胞生物生殖和发育

人多细胞生物缩手反射

病毒非细胞形态的生物入人体的淋巴细胞

人人和高等动物免疫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结构

层次概念举例学生举例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地球上只有一个生物圈

三、小结: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