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最新乡村环境调研报告(模板5篇)

最新乡村环境调研报告(模板5篇)

作者:笔砚 最新乡村环境调研报告(模板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乡村环境调研报告篇一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东莞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有关委员前往市内有关镇街、广州市从化区、惠州市博罗县以及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开展专题调研,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做法,并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通过专家、政协委员、提案者与部门、镇街之间的协商交流,积极建言献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最终形成了《抓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于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东莞市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全域创建广东省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为抓手,坚持基础整治和建设提升并举,推进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精细化管理机制基本建立

一是推行考核测评制度。以第三方考核为主要形式,建立健全“周检查、月通报、季考核、年总评”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考核奖惩制度体系。对全市33个镇街(园区)人居环境建设各方面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二是创新管理模式。部分镇街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加强精细化管理。塘厦镇以田心社区为试点,推行“街长制”,由社区“两委”干部担任街长,负责定期巡查村庄的街道、巷道,重点关注街巷的乱搭建、卫生死角、乱摆卖等卫生乱象。

三是落实奖惩机制。部分镇街将村(社区)的考核得分作为以奖代补的评级标准下发卫生费,如东城街道明确90分以上的村(社区)可奖补90%,85—89分的可奖补80%,80—84分的可奖补70%,80分以下的需要检讨说明。

2.环卫保洁基本全覆盖

调研组走访的所有村(社区)均实现生活垃圾常态化转运,配有保洁员开展卫生保洁工作。大部分镇街实行市场化运作,由镇街统一招投标聘请保洁公司对村(社区)进行保洁。按照干净整洁村的标准,大部分村(社区)在村道、街道、巷道摆放垃圾桶、垃圾车,部分村(社区)设有垃圾池,并建有垃圾中转站。东坑镇丁屋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前摆放有垃圾桶,村民将垃圾放到垃圾桶,由保洁员进行清运。

3.传统文化保护得到重视

围绕“记得住乡愁”,很多村(社区)注重民居、民俗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大朗镇巷头社区,建有村史馆、毛纺织展馆等公共设施,展馆以时间为轴线,通过照片、视频、族谱、报刊、生产生活工具等叙述从先民迁移定居繁衍到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发展变迁。塘厦镇龙背岭社区,作为典型的传统客家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较好地保存了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麻涌镇麻三社区,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民居、文物等传统建筑进行不同程度的修缮和保护。

4.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调研组走访的村(社区)均建有休闲公园、广场、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活动场所。如厚街镇桥头社区,建有多个休闲公园、篮球场、停车场等,村民公共休闲空间进一步扩大;东城街道周屋社区,建有多个休闲公园等便民设施,丰富了村民日常休闲娱乐生活;厚街镇宝屯社区,每个自然村建有休闲公园,人均绿化面积超过20平方米;石排镇下沙村建有文体活动中心,便于村民开展文化活动;大朗镇巷头社区,建有图书馆、木偶戏等非遗保护学习培训基地、社工中心等文体活动场所。所有村(社区)均建有公共厕所,部分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有的有多个标准化一级公厕。

尽管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不足,与“80%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的目标仍有不少差距。

1.村庄规划缺失,未建立整治台账

除少数幸福村居或美丽乡村样板外,大部分村(社区)尚未完成规划编制,没有详细的村庄规划公示。针对“三清三拆”工作,大部分村(社区)没有做好相应的摸底工作和建立任务清单,缺少工作台账,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缺少总体规划。多数村(社区)未将村内需要拆除的废旧房屋、棚舍等登记造册,也未在应拆房舍上做相应的拆除标记,甚至部分废弃、危旧房屋没有做好标识。有的村(社区)虽然对违章建筑进行了标识,但没有进一步处理。大部分村(社区)没有宣传“三清三拆”工作的内容和展示工作进度。绝大部分村民不了解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相当部分基层干部认为人居环境整治就是单纯的搞好环境卫生。

2.整治成效一般,新旧村差距明显

在调研组所到的22个村(社区)中,除了塘厦镇龙岭背社区、樟木头镇官仓社区、东坑镇丁屋村、寮步镇坑口社区、东城街道周屋社区、麻涌镇麻三村人居环境整治总体情况相对较好以外,其他村(社区)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一般。新村与旧村人居环境建设差距较大。新村规划建设、各类配套设施完善,巷道整齐、打扫难度低,卫生总体做得较好。老村存在脏乱差现象,“三线”乱搭,房前屋后、道路两边的草丛中有较多生活垃圾,较多废弃危旧房甚至残垣断壁尚未拆除。

3. “三清理”不彻底,存在垃圾围村现象

对于垃圾处理工作,部分村(社区)干部群众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只要把自家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即可,缺乏总体意识。调研组走访的所有村(社区)都存在卫生死角,边角地、闲置地、民房之间的巷道等有垃圾堆放,部分民房前后生活生产工具乱堆放现象比较严重。河道、沟渠、池塘等水域的清理工作有待加强,多个村(社区)在河岸有垃圾堆积、水体有漂浮物,沟渠水体黑臭,严重影响村容村貌。

4.应拆未拆较多,“三拆除”力度不足

在调研中发现,村(社区)乱搭乱建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巷道、房前屋后、商铺均存在超出房屋建设范围的遮阳或遮雨棚;部分存在配合农业生产活动而搭建的田间地头窝棚。老村应拆未拆的废弃、危旧房屋存量较大。部分村(社区)干部和群众对拆除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对于乱搭乱建违章建筑定义不清楚。有的群众认为在自家房屋边缘搭建临时建筑是合理的,也是有必要的,但也有的群众认为,这样侵占集体土地,也影响村容村貌。

5.过于依赖保洁公司,整治机制未完善

当前,我市多数镇街实行统一招投标的方式,聘请保洁公司开展村(社区)保洁工作。村(社区)保洁工作由镇街和保洁公司负责,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村(社区)的财政压力和工作压力。但由于镇街是业主,村(社区)对保洁公司的监督力度明显不足,缺乏良好的反馈渠道和机制。部分村(社区)干部认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就是“监督、督促好保洁公司进行保洁工作”,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全看保洁公司。

大部分村(社区)没有额外的卫生保洁费用支出。但从目前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来看,完全依赖保洁公司,整治效果并不理想,“脏乱差”现象的背后是保洁设施和保洁机制的不完善,按照“干净整洁村”标准,目前保洁员及相关清洁设备配置数量仍然不足。

6.意识有待提高,群众参与度不高

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与群众的卫生保洁意识有较大关系。当前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难点在于群众的素质、意识跟不上。部分村(社区)商业区较多,餐饮店众多,不少群众随手乱扔塑料盒、塑料杯、纸巾的现象严重。同时,有的群众反映外来务工人员的卫生意识较差,村(社区)卫生保洁工作难度较大。另外,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工作力度不足,群众知晓度、参与度较低,很多群众对此不知情、也不参与,政府“一头热、村民一头冷”的现象比较突出。

1.广州从化、惠州博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

一是精品示范,强化打造标杆样板的带动作用。惠州博罗县依托罗浮山,高起点高标准编制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七星耀罗浮”的村庄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定位和特色,引进相应项目,建设示范样板,带动全县乡村振兴工作。从化区坚持把规划作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先手棋”,通过“依托特色小镇建设,组团连片,辐射一批”的方式,精心打造具有岭南风格的特色小镇,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公共发展。

二是广泛动员,激发村民建设家园的内生动力。惠州博罗县多个村庄结合自身实际,联合村小学开展“小手拉大手”人居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工作,培训学生树立环保理念,增强环保意识。鼓励学生争当“宣传员”,把环保知识带回家,引导家长树立榜样,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日常清洁行动,为美丽乡村建设作贡献。从化区组建由在职领导干部、退休老干部、优秀基层干部和专家学者等组成的新时代文明宣讲队伍,开展走村入户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持续深入开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宣讲活动。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示范,带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开展最美乡村、最美庭院、最美家庭等活动,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三是完善机制,压实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责任。从化区从20xx年起,建立起“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制度,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输送骨干力量,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博罗县部分街道通过强化督促检查,压实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责任,由镇政府抽调党政办、纪委、农办、环卫公司等多个单位组成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检查组,督查各村的整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督导整改。督查结果全镇通报,表彰先进,督促后进。部分镇街通过签订三包责任书压实工作责任,由镇党委与村党组织签订《创建干净整洁村责任书》,各村与村小组签订《创建干净整洁村责任书》,村小组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

2.浙江省部分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

一是坚持持续有序推进。浙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过4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示范引领阶段(20xx—20xx年),选择1万多条行政村,全面推进村内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五年共投入600多亿元,建成1181个全面小康示范村、10303个环境整治村。第二阶段即整体推进阶段(20xx—20xx年),把整治内容拓展到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整治和农房改造,形成农村人居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步建设的格局,三年对17283村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第一轮村庄整治。第三阶段即深化提升阶段(20xx—20xx年),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着力把农村建成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家园、市民休闲乐园,全省共创建58个美丽乡村先进县。第四阶段即转型升级阶段(20xx年以来),以“产村人”融合、“内外魂”并重、“居业游”共进为基本要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发展美、形态美向制度美转型,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二是坚持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浙江一条重要举措就是“三清一拆”,即开展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用地违章建筑。对农村地区,提出所辖100%村(社区)达到“无违建村(社区)”标准的目标,具体包括无存量违法建筑、无新增违法建筑、无非法“一户多宅”等8项标准,要求改拆后土地利用率达60%以上,做到即拆即清,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宜建则建。

如杭州市桐庐县,第一,推进基本环境整治。重点是拆除“三房”(危房、旧房、附房,特别是废弃的猪圈、茅房和乱搭乱建的临时建筑)、美化墙体、整理杆线。第二,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开展村道硬化和垃圾、厕所、污水革命,并全面整治村内沟渠,达到“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效果。第三,完善环境绿化美化。推进村庄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建设,见缝插绿,实施岔道和空地整理美化,清理围墙乱贴乱画,实施拆墙透绿。推进公共环境美化工作,消除房屋周边杂物,清理积存垃圾,消灭卫生死角,美化房前屋后;整合村内空闲地,建设文化娱乐、健身器材等公共配套设施,美化公共场地;对旧建筑采取针对性的保护和整治,在拆除破旧、文化价值低的建筑同时对有价值的建筑翻新修葺,美化历史建筑。

三是坚持分类梯次创建。浙江主要分三步梯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步搞好村庄环境卫生,垃圾、污水、厕所革命三大战役同时展开,引导村民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建设农村生态之美。第二步加强农房风貌引导,推进美丽庭院建设和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从治理脏乱差向优化布局转型,从村点向连线成片转型,打造农村形态之美。第三步深入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挖掘讲述好乡村故事,塑造好文明新风,促进整乡整镇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等多级载体创建,实现外在美向外在美与内在美并重的转型,打造农村人文之美。

比如嘉兴市各地自然资源和发展基础不同,对全市村庄整治创建分不同层次来推进,再推动逐步提升创建的内容和水平。目前全市90%的村庄首先达到“净化、洁化、序化”即干净整洁的要求,其余10%的村庄在达到干净整治基础上推动建成美丽乡村,在这10%的美丽乡村中,再进一步推动提升创建层次。选择有故事可讲、有文化底蕴、有特色资源可挖掘的约100条左右的村庄发展乡村旅游。

1.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结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我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城市,应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结合,加强系统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积极探索,以更高标准的要求,全域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一是瞄准建成宜居宜业宜游地区的目标。珠三角地区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有条件率先开展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东莞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市,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视。这既是发展契机,又是全新的挑战,必须瞄准目标,整体推进,努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乡村的样板和示范。二是解决“垃圾围村”问题。全面开展“三清理”,加大力度清理村(社区)存量垃圾,消灭卫生死角,清理房屋周边杂物,美化居住环境。全面整治村庄沟渠、河道、池塘,推进村庄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建设,见缝插绿,实施岔道和空地整理美化,全方位整治闲置地、边角地垃圾堆积问题。三是加大力度拆除村(社区)废弃危旧房、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明晰界定违建标准,并向群众广泛宣传,增强群众整治违建的意识。四是大力整治“三线”乱象。加强与电网、通信运营商沟通协调,出台整体“三线”整治与建设方案,整合各类财政补贴,集中整治农村“三线”蜘蛛网问题,并实现电网、通信等更新迭代发展。

2.注重创新基层治理与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相结合

一是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我市有着特殊的人口结构,大部分村(社区)外来人口远超本地村民,村情、民情复杂。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外来村民认识到建设美丽乡村的权利和义务。将外来村民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共同为村(社区)建设出谋划策、献计出力,促进共建共治共享。二是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降低对保洁公司的依赖,推广道滘镇对村(社区)环卫保洁实行市场化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干净整洁村的标准和实际村庄的保洁需求,配足保洁员,镇街和村(社区)的两委干部、全体村民做好监督工作和管理工作。三是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学习浙江省,省内清远市、梅州市等地“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经验,通过村规民约、成立乡贤理事会、评选文明户、强化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强化群众对村内事务的评议作用,营造“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氛围,引导群众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3.注重人居环境整治与城乡要素统筹融合发展相结合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我市大部分农村已经“非农化”“城中村化”。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不能把城市和农村割裂开来。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全域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但是建设美丽乡村也不能完全按照城市发展的思路,应做到“求同存异”。

一方面,求“同”。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用城乡一体的理念,规划建设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将村公共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同市、镇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同网融合,实现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市镇各级提供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存“异”。要保留农村的良好生态环境和乡土风貌,传承好村庄的优秀文化基因。尤其是在“三拆除”中,对有文物价值的民居、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确保修旧如旧,尽量保持原貌。

4.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相结合

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是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同时美丽乡村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都对农村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产业的提档升级必须跟上整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要充分利用好“三旧”改造政策,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下定决心“三清三拆”,开列正负面清单,正确引导村民,化解历史矛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该拆除的拆除,该升级的升级。

鼓励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实施村级工业园连片整合、连片改造。通过升级改造工业园,改善村级工业园的投资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优质产业和高端人才集聚,推动村级工业园可持续发展,切实让群众看到清拆的好处,享受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红利。

同时,立足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决治理田园污染问题,从土地流转入手,通过产业准入、生态环境准入标准,落实土地转租同环境整治联动一体责任,加快推进土地向高端种养业流转集中。开展代耕农摸查,制定合理政策,加强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妥善处理代耕农的安置、赔偿问题,确保不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乡村环境调研报告篇二

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截止今年,持续五年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全县所有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工作重心也将从扶贫脱贫转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上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较大差距,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对此,我结合在溧阳所看所学的新经验,就我所工作的xxx镇境域内,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倾注大量工作精力和资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以创建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全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成效明显,“脏乱差”现象有所改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加强领导,环境整治全面铺开。一是组班子。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各站所、各村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落实了人员经费,构筑了镇村组三级环境卫生管理网络。二是定目标。制定了《xxx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xxx镇农村“厕所革命”行动计划》,明确了我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农村“厕所革命”目标任务,落实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责任。三是造氛围。结合“四创”工作,镇村组分别召开环境整治工作宣传动员会和推进会,印发环境整治工作宣传手册,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广大干群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夯实基础,整治工作初见成效。一是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以镇政府所在地、xxx以及库区沿岸、主要交通干线、重点示范村等为重点,两年来共启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0个,实际竣工建设项目9个,落实财政资金300余万元,累计完成3个行政村的环境整治,项目涵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及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农村居民院落周边整治等方面,通过一系列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有一定的改观。二是抓投入,农村环境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大力开展水源地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区拆迁及环境整治资金1000余万元,拆迁水源地红线以内居民47户,新建垃圾中转站4个,添置垃圾车6台,封闭式垃圾箱55个、移动大容量垃圾桶500余个,建垃圾池20余座,推行“扶贫+生态+环保”模式,调整配备40名“御源军”、89名公益岗位,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双赢”目标。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工作,拆除废旧杂房、旱厕300余栋,新建村级卫生公厕7座,改建户用厕所399户。三是加大美丽乡村创建,打造城乡统筹典范。按照“政府引导、村民主体、财政奖补、示范带动”的方式,近年来,共创建市级文明村3个、县级文明村4个,突出村庄环境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四是落实河库保洁责任,保护水源环境安全。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开展巡河专项行动,及时清理河道两岸垃圾,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管,开展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河道水质得到有效改善。五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狠抓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科学指导农民用肥,有效减少因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推进省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示范村建设,农业生态不断发展。

(三)严格考核,整治责任不断增强。制定了xxx镇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镇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综合整治考核办法,采取日常督查与暗访相结合的办法,对整治活动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并将各村进展情况及时通报,实行奖罚,有力促进了各项整治任务的落实。

在溧阳学习的有一站是溧阳市上兴镇牛马塘村。据介绍,位于溧阳市西部的上兴镇牛马塘村,原本是交通闭塞、鲜为人知的小村落。该村20xx年被列为江苏首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后,紧盯富民强村发展目标,深挖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既保持了“三塘拥田舍,悠然见曹山”的原乡风貌,又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今年该村成为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在村史馆中,了解到牛马塘村在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前,邀请了专家通过前期走访、政府商议、村民讨论、学者评审等程序,立足牛马塘实际,规划时通盘考虑了村里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细致科学规划,深入分析优劣势,最终确定了“以中华薯文化特色文创农业为基础,以山水田园和乡村生活为载体,以乡村民宿、田园体验、文化驿站和文创活动为纽带,带动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打造以特色农业、田园生活、民宿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传统意蕴的乡村居所”的发展定位。究其乡村振兴在牛马塘村能成功的本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效开展是分不开的,据介绍,牛马塘村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加大对现有生态资源的保护,竹子、古柏、榉树等原有植被都尽可能保留,适当点缀之后变成了老人乘凉、孩童嬉戏之地,不仅有效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更留住了原生态的“村味”和“乡愁”。另一方面则加大对“脏乱差”环境整治,铺设污水管网、修建河堤驳岸、整治黑臭水体、新建垃圾岗亭、推行垃圾分类,在全面改变环境面貌的同时提高了村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以此不断提高绿水青山的“颜值”来实现金山银山的价值,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最浓底色。

在学习观摩了溧阳先进经验以及对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调研后,我认为现阶段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突出。一是受不良习惯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村民随地乱丢垃圾习以为常,建筑垃圾随意遗弃。路边、沟渠、河岸及屋前屋后成了垃圾场,塑料袋、纸屑、果壳等垃圾四处散落,村民盖房产生的废弃材料在房前屋后长期乱堆乱放,形成“垃圾围村”现象。二是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动物粪便和冲洗圈舍的污水随意排入露天沟渠,农户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的问题仍然相当普遍。

2、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滞后。一是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垃圾箱、垃圾池、垃圾转运车辆少,满足不了现实需求,形成面上垃圾长时间堆放不能及时清运。二是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难解决。由于垃圾终端处理规划布局滞后,因环境制约我镇无法建立垃圾填埋场,垃圾面临就地还是外运处理的两难局面。

3、废旧杂房、旱厕拆除难度较大。大量危旧废弃不用的杂房、旱厕、残垣断壁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是有的村庄旱厕林立,露天敞开,臭气熏天,加上村民拆旧意识不强,等待观望,拆除难以到位,严重制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序开展。

4、资金投入保障难以到位。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预算投入与实际所需资金差额较大,导致环卫硬件设施不全,保洁员不敢多聘。目前,涉农资金整合难度较大,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投入缺口很大。

5、舆论引导和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接地气的宣传媒介,对农民群众的环保需求缺乏有针对性的宣传,没有考虑到农民的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不够深入人心,起不到共鸣作用。二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参与程度不高,环境整治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只当旁观者,不当参与者,既不主动作为,也不支持配合,等靠要思想严重。三是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主体不清、责任不明、问责力度不大。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很少问责干部,导致一些村重视不够,推进不力,效果不佳。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工作定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一)规划引领,示范带动。一是科学规划,因村施策。坚持“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的理念,发挥规划的先导性作用和基础性地位,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开展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鼓励推行多规合一。要在学习先进经验基础上,深入群众,充分吸取环境整治的意见和建议,制定适合本地乡村环境整治的工作方案,明确优先建设的重点村和中心村,确定整治重点和时序。要根据各地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各地区整治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二是示范带动,精准发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在起步阶段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通过以点带面,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为重点,实施青山绿水建设工程,辐射带动全镇各村开展整治工作。注重乡土味道,保护乡情美景,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政府主导,村民主体。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各村要充分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统筹安排。要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明确牵头责任站所,统筹安排年度工作任务,为工作持续开展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要加强对各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指导,建立联动机制、分工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形成工作合力,职能站所要经常开展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各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关情况,确保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利用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宣传报道好典型、好经验、激励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人人关注农村环境的浓厚氛围。二是充分发挥村民在村庄整治中的主体作用。要动员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变“要我干”为“我要干”。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加强村组干部学习培训、组织到外地考察等形式,使农村环境整治政策家喻户晓,让村民亲身感受村庄整治的变化和好处,激发广大村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在主动搞好自家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时,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如牛马塘村探索垃圾分类积分制,可在爱心超市等兑换日用品,将垃圾分类和农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很有借鉴意义。

(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一是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垃圾减量是首要。传统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方式,虽然直接成本最低,但是运输成本、生态成本、用地成本、资源利用成本全部加起来的代价很大。对大部分农村来说,只有从源头减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次到溧阳学习考察,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得立足农村实情,多想接地气的好招。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和垃圾成分不同,比如瓜果皮、剩饭菜等易腐垃圾,城市很头痛,而农村恰恰可沤肥再次还田。有的地方将农村垃圾分为“可腐”和“不可腐”,最大程度方便村民理解,再通过保洁员的二次分类,少部分来自城里的垃圾如塑料、玻璃、金属制品、电池等可运回城里回收处理。这样一方面减少垃圾总量,另一方面也将极大地降低转运成本。

二是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庄要建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居住比较分散的地方,应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我镇有些地方农村住房分布较散,住户之间距离很远,用集中式污水处理很不经济。建议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方式,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处理,解决好农村污水转化利用和处理问题。自己的污水处理设施建在自家院子里,村民会更加爱护,维护费也大大降低。

三是示范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到社会文明进步。要坚持以户改厕为主,建公厕为辅的原则,按照重点区域优先改、整合资源集中改、农村旱厕整村改的要求,尽快明确改厕方式、流程、质量标准等,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推进传统旱厕改造,要完成重点区域农村废弃不用旱厕拆除工作。不断增加有效投入和专项资金补贴,严格考核奖补,提高广大村民改厕积极性,解决村民愿改不急改的问题。因地制宜示范建设无害化公厕,搞好农村公厕的建设和管理,方便群众和过路行人。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四)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在当前经济增长压力加大,财政增加困难的情况下,确保政府资金投入力度非常重要。应继续以政府主导、集体补充、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保证整治工作的资金需求。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资金,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科学合理运用财政补助资金,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监督,创新补助方式,提高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进一步规范用活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筹资筹劳,通过“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措施,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五)健全机制,压实责任。一是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涉及方方面面,要充分调动社区和村组的工作积极性,健全镇、村、组三级责任体系,形成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的工作格局。按照履职必尽责的要求,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对工作。.。

乡村环境调研报告篇三

人类社会进人21世纪,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热点问题。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时,更加期望着有一个优美的生存环境及和谐的生产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共同的目标。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环境问题得到各级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关注,已逐步得到改善, 然而,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却是明显滞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却日趋严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日益受到威胁。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改变村容村貌,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面对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xx年从7月到11月,我们对袁州区寨下镇的横塘、沙江、大宇、带塘、长乐、新桃、圆岭等行政村进行了多次环境卫生状况调研,这些村庄都是基层行政所在地,都有村支委和村长,最大的村集中居住几千人,如横塘村,小的村庄也集中居住着几百口人,如带塘村。我们发现这些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脏、乱、杂、臭。

1、赃。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既没有实行分类收集,更谈不上回收利用。走进村庄,不管是大路还是小路,或者是穿村而过的公路,到处都可以看到零星散落的鸡粪、狗便、牛屎等脏臭物;有些较为偏避的路,行走都得多长上一只眼,稍不小心,一脚踏在牛屎上,准让你摔个仰面朝天。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拉极更随意倾倒,微风过处,尘土飞扬,塑料薄膜漫天飞舞,让你无处躲藏。

2、乱。首先是房屋建筑很乱,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经济收入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农村,有了钱当然首先就想盖房。这些新建的住宅,也许是由于各自的宅基地是祖传的,也许是村里缺乏统一规划,总之,就是随意随地,横七竖八,犬牙交错,不分东西南北,杂乱无章。其次就是柴草、猪粪、牛粪的堆放,随意随地,非常散乱,有些柴草紧靠房屋堆放,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碰上小孩玩火,后果不堪设想。猪粪、牛粪作为一种农家肥料,有的就堆放在厨房的窗子下,这就不仅是难看,而且也严重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

3、杂。首先是人畜杂居。农户院坝散养家禽严重;在这些村落基本上都是鸡犬与人同行,它们四处活动,与人争道,随意乱窜,随地拉洒。小孩坐在堂屋吃东西,大人如果不在旁边保护, 鸡和狗就会毫不客气地与他们争吃。孩子急得哇哇大哭,这是极为常见的事。村落鸡鸭屠宰粪便残物,随处可见,小吃摊点更是污染严重;柴草乱堆,垃圾乱倒,极为普遍,污染极其严重。环境卫生设施几乎是空白。既没有垃圾池,更没有垃圾桶之类的东西。

4、臭。如果是在夏天走进村庄,用臭气熏天来描写,是既不过分也非夸张,由于地上随处都可以看到鸡粪、狗屎、牛便等脏物,经过太阳一晒,臭气满天飞散,其味确实难闻。更甚者,有的农民竟会利用两幢房屋之间的空隙搭建猪圈,而农民往往又习惯把厨房建在自己的房屋后面,于是就常会出现厨房与猪圈紧靠,有些人猪圈内又设有厕所,此地此景此味,不用述说也可想而知了。

5、森林遭受迫坏,水资源污染严重:森林面积减少,造成了水土流失问题特别严重,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外,还有就是人为造成的森林面积减少。人类大量开发森林资源,然而又没有及时的进行补进;森林面积的减少,土壤变得松散,雨水下来,泥土冲进河道,造成河道,河水可以四处泛滥,席卷着地面的各种垃圾,形成污染;而这些河流,往往就是我们城市河流的源头。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农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过度重视经济指标,忽视了环境保护,因此对农村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城市环境问题得到重视,而农村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对来说是一个薄弱环节,大量城市垃圾向农村的转移等问题已给农村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此外由于管理体系不畅、资金来源不足、扶持措施不力、治理模式不适等原因,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数亿农村人口生存环境恶化,健康受到危害,且纠纷频发,成为社会一个非常不和谐的因素。

1、长期以来,农民习惯于在这种脏、乱、杂、臭的环境中生活,环境卫生意识非常差,领导又只把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放在城市,忽视了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的环保问题。农民难以接受到环保知识、政策、法律的学习教育,对环保了解甚少,自我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就更差。

2、乡镇工作重视不够。在乡镇工作中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就目前来看乡镇几乎是无心去关怀农村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在领导的心目中“排不上队,挂不上号”,把它放在经济发展之外。

3、宣传教育不到位。对农村环境污染宣传教育在乡镇工作中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是空白。我们对相关乡镇领导采访时,他们觉得:一是市县级政府经济的划拨大少,即使想治理环境污染也是杯水车薪,无能无力。二是农民的环保意识太差,他们对现有状况习以为常,教育工作太费力。三是乡镇工作太繁,无暇顾及等。对行政村采访时,他们觉得现在的村民很难管,叫他们干点活,就要报酬,而村里的钱又太少,想做也只能是望洋兴叹。采访相关农民,5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我们的调查感到疑惑,觉得自己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不会有什么问题。40-50岁的中年人,对这种状况虽然有不满意的情绪,但也是觉得无能无力。

人类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要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环境污染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吸入有害的气体,影响呼吸,影响健康;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原因之一。其中致使农村环境恶化一个重要原因是涉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与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相比,农村环境保护的公共产品供给几乎是一片空白。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一定会成为制约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环境、政府管制与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在高度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下,如何处理好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对以后开展农村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这对当地政府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1、“白色污染”的危害有:视觉危害,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村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2、潜在危害: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在地面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现在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对人体的健康极为不利。

4、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可谓是废水、废渣四处奔流,污染环境,污染水源。这就不仅是在污染农村,同时也在污染城市,因为城市的饮水源头都在农村,因为农村河流大多是城市水源地。

通过调查的我了解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既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也不是一个村庄,一个地方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虽然家乡现在在的环境状况不是很乐观,但是据调查,环境污染是极为普遍地存在广大农村。我们发现政府也并不是没有进行环境保护的工作: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也向老百姓宣传环境保护,以期提高人们的环境白虎意识等,目前来说只是力度不够。不过,我们也相信在政府的努力下,作为这片土地主人的人们,就更应该努力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爱护它,保护它,从手上的事做起,不乱扔、乱折、乱吐;从身边的是做起,共同把我们的家乡建成美好的家园。

1、加强环境立法。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明确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尽管考虑不够,但还是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2、 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城乡分治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国家把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强化扶持力度,建立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政府应对农村和规模以上的企业污染治理,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规模以上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

4、探索科学的治理模式,提高农村污染治理效率。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不同于城市、工业企业的污染,不能简单的套用其污染治理模式,要在其治理模式上加以改革创新,以适应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进而提高污染治理的成功率。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在农村,每当大风刮起时,空中就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在空中还飞舞着白色塑料袋。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这种状况,政府的投入,特别是财经的划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光靠政府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也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牢记心中,青山绿水一定会到来。

乡村环境调研报告篇四

近年来,彭阳县严格执行中央及区、市党委和政府有关安排部署,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以创建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以“五土”共改(土窑、土房、土墙、土棚、土路)为抓手,以“三个结合”(结合彭阳县山花旅游节集中治理“脏乱差”,结合春耕生产全面清理畜禽粪污和农用残膜,结合“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庭院经济)为切入点,全力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村容村貌明显提升。

(一)强化领导、保障资金,环境整治全面铺开

县委和政府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来打,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建立了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和部门分工协作机制,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形成了县级主抓、部门联动、乡村主体、群众参与,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20xx年以来,累计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费2亿多元,有力地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源头管控、常态治理,垃圾整治成效显著

12个乡镇农村环卫保洁全部实行市场化运行,建成乡级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9个,乡镇垃圾填埋场和村庄垃圾收集点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垃圾整治率达90%,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率达到100%。因地制宜推广微生物发酵、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等技术,畜禽粪污资源利用率达90%;全面推广运用“163”残膜回收利用模式,农用残膜回收率达95%以上;积极推广秸秆青贮、秸秆还田等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7%以上。

(三)建管并举、分类实施,农村改厕安全有序

坚持宜分户则分户、宜集中则集中,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累计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8165户,建成公厕30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0xx年的18.9%提高到41.1%。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与厕所改造农户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与改厕代建企业签订建设后续维修服务合同,确保安全建设、安全使用、长期运行。

(四)完善设施、强化监管,污水治理梯次推进

借助美丽小城镇建设等项目,在茹河、红河、蒲河等三河流域沿线乡镇、街道(中心村)、居民点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32座,配套完成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所有生活污水全部接管纳网集中处理。结合现有生态环境执法力量和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加强对日处理能力20立方米及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监测,确保生活污水达标排放。认真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加大对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办力度和执法频次,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五)点面结合、系统治理,乡村环境更加宜居

全力实施全域“五土”共改工程,集中力量对县内四条主干道沿线环境进行了整治,主干道沿线环境明显优化农村“五土”基本清零。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清理村庄、河道、道路两侧建筑垃圾和堆积的柴草杂物、塑料袋等生活垃圾,村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成功创建全区第二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韩柴公路被自治区文明办、交通运输厅命名为宁夏最美农村路,城阳乡刘河村(第四批)和古城镇任河村(第五届)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虽然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上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以及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制度落实执行上还有差距。部门、乡镇对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认识还不够高,抓深入、抓长效不够;群众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环境卫生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

二是精细化管理上还有差距。对社会化环卫公司管理主要以乡镇考核打分为主,全方位、全天候的监督管理不够;对农户的管理多以村组为单位,缺乏具体的管理教育方式和有效的督促引导,农户庄前屋后乱堆乱倒现象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和难点。

三是常态化机制上还有差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标准,建立严格的考核考评制度,形成长效管护机制。

四是群众广泛参与上还有差距。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参与程度不高,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只当旁观者,不当参与者,乱堆乱倒现象时有发生,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情况依然存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和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要结合县域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区位特点,找到自己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良方”,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一)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是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前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垃圾清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土墙土棚拆除等多个方面,涉及点多,覆盖面广,必须着眼长远,注重长效,科学谋划,统筹推进。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发挥规划的先导性作用和基础性地位,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科学确定整治目标任务,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二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村情,区别对待,一村一策,合理确定每个区域整治的重点,并提出明确的路线图、时间表,压差推进。三是突出示范引领,统筹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等,集中打造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和“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村,通过以点带面,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

(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是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基础。农民群众是乡村的主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一是加大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网络、微信群、宣传资料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选树表扬一批正面典型,通报惩治一批反面案例,激发广大村民内生动力,促进群众观念由“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转变。二是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和“黑红榜”制度,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以“小实惠”换“大文明”,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三是充分发挥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组织领导作用以及党员示范带动作用,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农民教育管理,在主动搞好村部、自家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时,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动员农民自觉动手改造美化家园,变“一头冷一头热”为“两头热”。四是通过工青妇、志愿者、协会等群团组织组织开展一些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题的活动,形成全民参与、携手共建的社会氛围。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关键。一是坚持“合理区划、网格管理、定人定责、层层督查”的工作原则,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以156个行政村为单元划分大网格,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小网格,网格长、网格员实行专兼结合的办法运行,大网格长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小网格长由村民小组长或村监会主任担任,公共区域网格员由公益性岗位、生态护林员组成,负责村组道路、村内沟渠、河道等公共区域卫生管护;农户以20-30户划为一小网格,网格员由村两委成员(含村支书)、村监会成员、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兼任,负责督促农户做好房前屋后及院内外卫生清理、并实行门前三包。二是各乡镇成立环卫管理站,分管领导担任负责人,并将往年已签订的第三方保洁服务纳入管理,承担合同签订区域的保洁工作,由乡镇管理考核。三是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监督,公开举报二维码,畅通举报方式,发现问题随时举报,行业部门督促乡镇环卫管理站、保洁公司整改落实,并计入平时考核。

乡村环境调研报告篇五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为充分掌握南充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剖析整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南充市统计局于近期选取有代表性的南部、西充2个县,各选取3个村(南部县碾盘村、齐心村、书房坪村,西充县转山河村、麻柳垭村、李家嘴村),组织人员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抽样调查,并与乡村干部,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座谈,形成本调研报告。

本次调查分为农民问卷和农村问卷两个部分。农民问卷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上常住村民,共120人。其中男性对象102人,女性对象18人,包括2个村干部、2个乡干部、116个村民。农村问卷调查对象为6人,均为各村熟悉村情的村干部。

农民问卷调查显示,调查对象都听说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政策,而有90%的人是通过村、镇干部开会传达的渠道了解这些政策,同时调查访问对象所在村都有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在对于“环境整治变化最大”的调查中,选择排在前四位(共9个选项)分别是:“生活垃圾可以处理好”、“生活污水可以处理好”、“道路变好变宽”、“村里变整齐有序”。在对当前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满意度调查中,86.7%满意,11.7%是一般和较满意,1.6%是不太满意。同时农村问卷调查显示,其生活垃圾处理率平均值为96.3%,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值为89.6%,卫生厕所使用率平均值为75.5%;有4个样本村近三年开展过植树造林绿化行动,有5个样本村农民建房有统一规划。样本村人居环境整治能取得这样初步的成效,与南充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关。

近年来,南充市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实施规划编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旧村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长效机制建设等“六大行动”,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

(一)全面推行村镇规划编制

推进“多规合一”,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注重融入文化、旅游元素,因地制宜,分类制定镇(乡)规划、村庄规划。组织编制特色小镇、传统村落、重点镇污水、县域农村生活垃圾等专项规划设计。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同步加强批后监管。目前南充市大力推进南部县省级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试点、西充县金源乡省级乡村规划编制试点,全市1290个贫困村均编制了村庄规划,正全面有序推动其余各县(市、区)按照省上的规划指导体例进行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

(二)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

(1)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积极落实《南充市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巩固提升“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收运处置模式,加快补齐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增加收集点和转运车辆,推动乡镇垃圾中转站提标升级,确保收储运系统运行正常。

截至20xx年5月底,全市已建垃圾池和收集、分类减量池个数21243个,已建乡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46个,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的县比例达到100%。

(2)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田残膜资源化利用。截至20xx年5月底,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达9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达到85.6%,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

(3)开展农村存量生活垃圾治理。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大力推进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建立工作台账,逐步销号。优先治理饮用水水源地、重点流域等区域存量生活垃圾,积极清理农村积存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白色污染,防止城市垃圾等各类废弃物下乡。

(三)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

(1)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采取综合措施恢复农村水生态。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力争创建以“水安全有保障、水资源有保证、水生态有保护、水文化有底蕴、水景观有特色”建设目标的“水美新村”200个以上。

(2)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落实《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行动方案》。优先实施聚居度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区域污水治理,对靠近城镇的村庄,将管网纳入城镇处理系统;对其他农村地区推广小型化、低成本、易维护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截至20xx年5月底,全市已完成837个农村居民聚居点污水治理工作,建有乡镇污水处理厂(站)260座,覆盖率达64.05%。建有集中式、分散式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或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行政村比例为15.6%。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的行政村比例为100%。

(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行动

(1)统筹农村公共厕所建设。积极落实《南充市“厕所革命”实施方案(20xx-2020年)》,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和扶贫新村建设,逐步完成675座乡村公共厕所新建和改建任务,研发推广使用装配式环保农村公厕,重点完善村级服务中心、学校等公共场所公厕配建。

(2)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地灾避险搬迁等,全面推进农村户用厕所配套。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

(3)加强厕所粪污治理。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厕所粪污贮存、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将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并资源化利用,推行粪肥还田。

(4)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深入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截至20xx年5月底,全市农村拥有户用卫生厕所农户占总户数的48.5%;建有公共厕所的行政村比例为100%;开展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为90%。

(五)实施旧村改造与村容村貌提升行动

(1)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通村公路建设,加强村内通组、入户道路建设,完善村庄内部道路交通系统,实现村村硬化、户户有改善,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目前全市村内主要道路硬化的行政村比例达100%。

(2)实施旧村改造。坚持把旧村风貌改造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不断推进农村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净化。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积极推进“农村土坯房改造行动”,持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逐步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推进乡村公共空间和道路照明亮化,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

(3)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统筹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修复乡村生态环境和田园景观格局。结合绿色村庄建设,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古树名木保护、湿地恢复等工作。目前全市村内主要道路实施绿化的行政村比例达20%。

(六)实施长效机制建设行动

目前全市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的县比例达90%,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的行政村比例达100%,9个县农村垃圾收运均不同程度地做到了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持久战,根据本次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短板。

(一)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仍显不足。一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资金投入大、后续维护管理费用高。虽然各级政府,无论是相应配套政策还是直接的项目资金扶持力度都很大,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还是稍显不足。农民问卷调查显示,有63位调查对象(占总人数52.5%)在“环境整治中的困难”调查中选择了“财政投入不够”,排在六个选项的第一位。二是由于一些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筹集资金比较困难,只能依靠上级财政投入,农民自筹和募集社会资金有很大难度。农村问卷对“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资金来源”的调查显示,6个样本村中有5个村选择了“乡级及以上政府”,而只有1个村选择“村集体”和“村民自筹”。三是农民问卷在“是否愿意付费”以及“愿意出多少钱”的调查中,100%的调查对象愿意付费,其中有75%的人选择“每年50元以下”,而选择“每年300元以上”仅占比2.5%。这说明有必要继续完善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让村民为环境付费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二)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农民问卷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对“环境整治的不足”的选择排在前三项有:“农户庭院,房前屋后没有整理打扫”、“改厕进度慢”、“垃圾清运处理不及时”;对“最希望改善的方面”的选择排在前三项有:“生活垃圾处理更及时干净”、“生活污水处理更及时干净”,“整修硬化村里道路”。对“环境整治中的困难”调查显示,18人选择了“设施无人维护”,排在六个选项的第二位。这说明部分农村在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以及村容村貌提升行动方面还是存在不足,缺乏切实可行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及环保设施的维护管理运营制度,导致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巩固提升难、环保基础设施维护运营难,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同时还需完善高效的治理评估机制与监督机制。

(三)农民环保卫生意识有待加强,参与、配合积极性不高。农民问卷调查显示,有54位调查对象(占总人数45%)在“环境整治中的困难”调查中选择了“村民卫生意识不够”,排在六个选项的第二位;在“村民健康卫生意识”的调查中,75%选择“好”,25%选择“较好及一般”。这都说明村民的健康卫生意识有待提高。同时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机制还不健全,农民群众自主投工投劳的热情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一)保障资金投入。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政府支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收益较好、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二是要以产业为依托,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新理念、新模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村情,区别对待,因地施策,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产业支撑,增加村集体收入,让村集体有一定经济能力管护村庄环境卫生。三是加快建立并实施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鼓励有条件的村庄探索建立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

(二)开展试点示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各地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要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为重点,在省上培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中,每县根据山区、丘陵和平坝等不同地势特征,确定5—10个村进行试点,按照相关技术规程和要求,打造一批示范样板,及时总结推广具体经验做法。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

(三)健全保障机制。一是要建立完善村庄环境保洁制度与垃圾清运长效机制,发挥好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使建设管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果成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二是健全环保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做到设施建管并重,加快培养常态化的管护队伍和服务网络,保证环境整治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环境保护治理和环保项目建设等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责任目标,纳入环保督查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环保日常监督考评,以考核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久改善。

(四)强化宣传教育,努力营造良好氛围。一是要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提升广大村民环境整治的主体意识和环保意识;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升文明素养。二要通过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三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