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红色刊物读后感(通用13篇)

红色刊物读后感(通用13篇)

作者:HT书生

这本书的主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的思考和人性的探求让我感慨良多。这是一些读者们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作品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红色经典读后感

经历风霜雨雪,历经苦难坎坷,我们的祖国母亲在岁月的长河中,一步一步,艰难的挪动脚步。祖国母亲用大步前行为我们赢得了今日的幸福生活。祖国母亲却已经六十周年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然要坚守某种精神。要争一口气。这气不是别的,是浩然正气之“气”。人类从蒙昧蛮荒时代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等发展到今天的现代文明社会,除了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之外,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一种正气的引导。尽管历经曲折,人类社会朝向最终的合理目标的步伐不可阻挡。正气左右规律,规律决定成败,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在本质上是精神的,精神的支柱就是一股正气。

此时,是中国共产党以傲然之气担当天下之大义。在血与火的考验下,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前赴白后继,英勇战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民不聊生的封建中国,走向一个人民可以当家作主的新生活。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继续高举着光辉的旗帜,引领着中华民族去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接力棒要由我们传接。祖国在我党的光辉下一天比一天富强,而这些来之不易的一切,是多少中国人和革命战士历经艰辛万苦才改造的新中国。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一定将取得更大的,让人瞩目的成就。

红色读后感

相信大家对“雷锋”这个名字很熟悉吧。的确,雷锋是一位大英雄,顶天立地,他的光荣事迹被收录在这本书里了。雷锋一心一意为国家为人民着想,这一切体现在数不清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件事:一天,雷锋突然肚子疼,他一想到第二天还要开车,于是到医务室拿了几片药,在回去的路上,他看见有人在搬砖头,就立马加入去帮忙,完全忘记了自己独自的疼痛。像雷锋这样的英雄还有许多,焦裕禄,孔繁森等等,他们都为祖国为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死重于泰山,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共产主义,他们都是最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心里有国家,有人民,他们不怕苦不怕死,他们无私奉献,他们从不索取……“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们真实的写照,为人民服务是他们一生的使命。他们的精神令所有人震撼与感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联想起汶川、玉树地震中现实版的英雄们,他们不也正是党养育的好儿女吗?他们用自己的'死换来了人民群众的生,那是多么伟大啊!

合上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如果我想成为一位杰出的英雄,要有爱国的精神,要有优秀的品德,要有健康的人格,要有足够的学问,要时刻把人民把祖国装在心中,这样才有可能成为英雄。我们一起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吧,时代为我们作证,我们之中将来一定还会有许多这样的英雄人物登场。请大家拭目以待吧。

红色故事读后感

红色,一个热情的颜色;红色,一个激昂的颜色;红色,一个如火一样鲜艳的颜色。今天,我读了一个如同红色一般的故事。它是那么的感人,那么的伤感。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一个共产党员所代表的意义,那是一种顽强坚韧的精神。

这个故事的女主角是刘胡兰,1932年秋季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4岁她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她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冬季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袭击了云周西村她因为叛徒告密而被敌军逮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在被捕期间这位坚韧不拔的少女战士,被残忍的敌军威逼利诱,可她任然不为所动。就这样,这位值得我们战士结束了她短暂而富有意义的一生,享年15岁。

这是一位多么值得人敬佩的少女啊!她短暂的一生并不完美,但充满意义,她的后人会纪念她,会尊她。有人说有些人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但是他死后不会有人记得他,那么他和没有在这个世上活过又有什么区别呢,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是有限的,但我们活着的意义不就是为了把这个世界建设的更加完美吗,不就是为了让人们记住我们的名字吗?刘胡兰她成功了,她让绝大多数中国人记住了她的名字。她真正的在这个世上活过了。不会再有遗憾了。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民都会爱戴这个可亲可敬的少女。这个少女把她的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

让我们记住她吧,为了中华崛起而奉献生命的勇士。

红色故事读后感

我想《小兵张嘎》这个电视剧或书很多小朋友和大朋友都看过。

我异常羡慕里面的小嘎子,他为了救奶奶和老钟叔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老钟叔,他异常喜欢老钟叔给他做的那把木头手枪,可是此刻老钟叔受难了,你说小嘎子能袖手旁观吗?当老钟叔被枪毙的那一刻,小嘎子的心不知已经自责了多长时间。可是再自责也没用,从此小嘎子为了给奶奶和老钟叔报仇,他不知进行了多大的努力,最终有一天,小嘎子告别了队长,自我提着心,抱着胆走进了鬼子的司令部,我想他当时就在想,我必须要给奶奶和老钟叔报仇。

记得一次在剿灭敌人的战争上小嘎子夺下了一支手枪,他很喜欢这只手枪,可是在缴枪的时候,他故意的把手枪留下了,可是到最终他还是恋恋不舍的把手枪交给了队长,仁慈的队长决定把手枪送给他,当小嘎子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好像都乐开了花,最终队长决定让小嘎子成为正式的八路通信员。

在战胜日本人的时候小嘎子在奶奶和老钟叔的坟前说了这样一句话:“奶奶,老钟叔,我给你们报仇了!

看着小嘎子远去的背影,我由衷的要向他说一句,嘎子你最棒!

红色读后感

我读了一本名字叫《红色少年的故事》的书,这本书讲了许多英雄少年队的事迹。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二小了,因为他的悲惨遭遇和机智勇敢令我非常感动和敬佩。

王二小因为家里很穷,很小就给家里放牛。一次日本鬼子发射的一枚炮弹正好落在了王二小家的'茅屋里,刹那间,一个温暖的家一下子就没了,王二小看到了眼前的一切,悲痛万分。从此王二小心里更加痛恨日本鬼子了。有一天,王二小放牛时碰到了鬼子,他们在到处搜找八路军,鬼子叫王二小带路,王二小故意把鬼子带进山,让埋伏好的八路军将鬼子一网打尽,可是王二小却被死到临头的鬼子小队长,用刺刀刺破了胸膛,英勇地牺牲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心里感慨万分,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和我们同龄的王二小,他吃不饱,穿不暖,而我们现在呢,好吃的东西送到嘴边还常常挑三拣四的,他们住的是茅屋,甚至无家可归,而我们住的是各种现代化设施齐全的房子他们的生活动荡不安,而我们的生活安定和祥。他们那么小却机智勇敢,不怕牺牲,英勇地与敌人作斗争。而我呢?打针吃药还要爸爸妈妈哄着。读了这些红色少年的故事,对比他们不平凡的经历和优秀的品质,我为自己却感到惭愧,我一定要勤学本领,长大以后为世界做贡献,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宁富强!

红色经典读后感

经历风霜雨雪,历经苦难坎坷,我们的祖**亲在岁月的长河中,一步一步,艰难的挪动脚步。祖**亲用大步前行为我们赢得了今日的幸福生活。祖**亲却已经六十周年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然要坚守某种精神。要争一口气。这气不是别的,是浩然正气之“气”。人类从蒙昧蛮荒时代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等发展到今天的现代文明社会,除了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之外,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一种正气的引导。尽管历经曲折,人类社会朝向最终的合理目标的步伐不可阻挡。正气左右规律,规律决定成败,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在本质上是精神的,精神的支柱就是一股正气。

此时,是中国共产党以傲然之气担当天下之大义。在血与火的考验下,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前赴白后继,英勇战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民不聊生的封建中国,走向一个人民可以当家作主的新生活。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继续高举着光辉的旗帜,引领着中华民族去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接力棒要由我们传接。祖国在我党的光辉下一天比一天富强,而这些来之不易的一切,是多少中国人和革命战士历经艰辛万苦才改造的新中国。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一定将取得更大的,让人瞩目的成就。

刊物读后感

我一直喜欢看图文并茂、情节曲折生动的童话书籍。借着学校本次科技节的活动,我开始试着去接触科普读物。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科普读物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神秘和奇妙,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一个个熟视无睹的“为什么”一下子激起了我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为什么电信号能传递到很远的地方?为什么电冰箱能制冷?为什么导弹能飞得很远?等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微波炉用什么容器好?我带着好奇心看了下去,哦!原来微波不喜欢与金属为伴,因此,用微波炉加热食物,不要使用金属容器。更让我惊讶的还是全世界共有多少个机器人:目前,全世界共有60多万个机器人,其中日本拥有的机器人数量最多!我想,他们研发了这么多的多功能机器人,能代替人类去完成许多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真是太好了。

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我所不知道的“为什么”,可我从没有关心过这些“为什么”。今天的阅读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探究的大门,今天的阅读给我点燃了“勤思好问”的火种,今天的阅读给我播下了从小应多学科学,多用科学的种子。因为世界上还有无穷无尽的“为什么”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学习,勤思好问,将来也为人类提供一流的科学技术,为大家造福。

我要感谢这次科技节,因为它让我明白了要努力学习,去领悟更多的新知识!

读红色刊物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红色刊物的背景及意义(200字)。

红色刊物,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政治宣传资料,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刊物承载着共产党的革命使命和理想追求,以弘扬党的主张、阐述革命理论、鼓舞人民斗志为主要目标。红色刊物在中国革命岁月中起到了宣传鼓动和团结动员的重要作用,也对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无论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还是从政治思想的角度看待红色刊物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段:红色刊物对读者的思想教育作用(300字)。

红色刊物通过文艺作品向读者灌输革命思想和精神,促使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反思。这些红色刊物所刊发的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意义,通过对革命英雄事迹的歌颂和对压迫阶级的揭露,引导读者思考社会问题,并在其中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读者在阅读红色刊物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从而产生自觉的革命意识和责任感。

第三段:红色刊物对塑造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300字)。

红色刊物承载着共产党的理想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精心挑选的刊物内容传达给读者。这些价值观包括党的正确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无产阶级道德观念等,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红色刊物深入到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中,讲述工农群众的英雄事迹,弘扬他们高尚的劳动精神和英勇奋斗的品质。这些书本化的榜样和道德规范在读者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人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塑造社会和谐的价值观。

第四段:红色刊物对培养文学艺术鉴赏能力的影响(200字)。

红色刊物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拥有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通过阅读红色刊物,读者能够培养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和艺术形式。在当时受到政治压迫的社会环境下,红色刊物成为人们寻求精神慰藉和文化滋养的重要途径。读者通过阅读红色刊物,能够欣赏到那些充满激情、热血、抒发思想情感的作品,提高自身的审美观点和修养。

第五段:红色刊物的现实意义和启示(200字)。

红色刊物虽然在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主流刊物,但它所传递的理想和精神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红色刊物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红色刊物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传承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坚持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红色刊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文学艺术作品可以成为精神家园,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读书和阅读的重要性,不断充实自身,并积极传播积累的知识和道德力量。

结尾:总结红色刊物的重要性及对读者的影响(100字)。

红色刊物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读者的思想教育、行为规范和文学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传达了革命的理想追求,还塑造了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红色刊物是当时政治气候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但它所传递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激励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读者应该珍视红色刊物的历史价值,通过阅读和学习不断充实自身,传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

红色家书读后感

阅读了《红色家书》这本书,书中的很多内容都让我十分感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威逼下宁死不屈,“为国牺牲”成为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他们把自己想对家人说的每一句话、想表达的每一份感情,都用一字一句记录在信中。每一封家书背后,都是一段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

我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先队员,出生在新中国蓬勃发展的美好时期,虽然没有遇到像以前那样残酷的战争,可国与国之间在和平时期综合国力的竞争却一直存在。现在国与国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国防的竞争,更是知识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我们也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长大才能报效祖国,成为国家的栋梁。时代不一样,报效祖国的方式也不一样,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从现在开始我要努力学习,不断超越自我,将来回报社会。

我时刻铭记:是革命先烈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要加倍珍惜,努力守护他们的革命成果!

刊物《董永故里》读后感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路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荫会所,遂辞而去。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心动苍穹。

【译文】。

汉代。董永家里很贫穷,父亲死后没有钱入葬,就变卖自身借钱安葬父亲。去财主家做工抵债的途中,遇到一位女子(仙女化身),主动地要求做董永的妻子。夫妇一同到了财主家。主人要求织出三百匹细绢才可以抵债。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在回家的路上,走到月前相会的那株槐树下,女子辞别而去。

【注释】。

1、贷:借出或借入。这里指借入。

2、缣:细绢,指双丝织成的细绢。《说文·糸部》:“缣,并丝缯也。”

3、仙姬:美丽的仙女。《说文·女部》:“姬,黄帝居姬水,以为姓。”唐·孔颖达疏:“美女而谓之姬者,以黄帝姓姬,炎帝姓姜,二姓之后,子孙昌盛,其家之女,美者尤多,遂以姬、姜为妇人之美称。”

4、陌: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均指田间小路,泛指道路或田野。

5、孔兄:指钱币。

董永卖身。

董永家境贫穷,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一直和父亲相依为命。帮助父亲种地拉车,父亲的意外去世,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更加拮据。他没有剩余的银钱给父亲置办后事,为了能够让父亲早日入土为安,本就孝顺的他就将自己卖给了当地的一个大户人家作奴仆,以换取银子安葬父亲。

那个大户人家的老爷,原本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看董永孝顺又贤能,就赠予了董永一万钱让他能够妥当地置办他父亲的后事。当时他并未将董永看做是他的仆人,他只是觉得自己帮助一个值得帮助的人罢了。

但是三年之后,董永行完了守丧之礼,很自觉地去到富人家里,打算做工偿还债务。在前去打工的路上,他在槐荫树下碰见了一位女子,也就是七仙女,说是要嫁给她为妇。推托不下,董永就答应了,并带着她一起去富人家里。富人没有想到三年过去了董永还会回来。董永对富人说:“当初我受了您的恩惠,才能够安葬我的父亲,这是对我的`大恩德,我没有什么能够回报您的,只有尽心尽力的服侍您,为您做工,以此来报答您的大恩大德。”

富人无奈,恰好知道七仙女会织布,于是就对董永说“如果你一定要这样,那么就让你的妻子给我织一百匹锦缎好了”。于是七仙女就开始给富人家织布,不到十天的时间,一百匹锦缎就织好了。

董永拿回了卖身契,又成为了自由之身。出了富人家的大门之后,仙女对董永说“我原是天上的仙女,因为天帝被你的孝行感动,所以派我下来助你清还债务。”

《红色家书》读后感

通过对《红色家书》一书的学习,一封封感人的书信,真真切切地让我感受到前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及对后人的敦敦教诲。作为一名新时期下的党员,对家庭建设,对铁路项目建设,我想谈谈学习之后的一些体会。

一、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中华民族历来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家庭美德的传承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红色家书》中老一辈革命家就是以家书为纽带,进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既反映他们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又反映他们对亲属的深情、对子女的谆谆教诲,情真意切。

其中,刘少奇同志致儿子刘允若《每一个人都不应当躲避党和人民的监督》一信让我感触尤为深刻,信中,刘少奇同志能敏锐地从孩子的来信中发现孩子所暴露的思想问题,并站在一个父亲和一个党员干部的角度对孩子进行引导,鼓励他“虚心领受同志们的.批评”,“警惕不对的方面,获得及时的纠正”。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共产党人高尚的情操。

下一代作为祖国的接班人,需要时时加以引导,特别是暴露出一些较为严重的思想问题时,必须及时加以纠正。叶剑英致女儿叶楚梅信中所说,“必须完成你们这一代的责任。”我们这代有属于我们的责任,下一代的责任,必须在时代的角度上加以强调,使其成为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青年。

二、深化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在党和人民的监督下不断进步完善。

“打铁仍需自身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养,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领会精神实质,努力转变学风、作风。

其次,要积极参加党支部专题党课、“每月一课”、组织生活会的学习,多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多与班子成员交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支部讨论学习,与指挥部员工谈心交心,通过群众找、自己查总结自身问题,并立行立改。

同时,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三公”要求,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持廉洁自律,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组织的检查和群众的监督,不断学习进步,完善自己。

三、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年代,努力做好建设工作。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对我们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一名铁路建设管理者,要在兢兢业业做好自身本职工作同时,积极开拓创新,结合现有的条件积极探索铁路建设新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进铁路建设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与推广,“撸起袖子加油干”,为黔张常铁路建设不断奋斗。

以上是我的学习感悟,衷心祝愿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读红色刊物心得体会

红色刊物作为党的喉舌,一直以来承担着宣传党的主张、传播正确舆论的重要任务。近期,我有幸阅读了一本红色刊物,深感其丰富的内容与独特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将就个人阅读体会进行分享。

第二段:真实展示。

红色刊物以真实展示为主要目标,通过记录实际生活中的英模事迹、优秀群体经验和有益的思想观点来展示人民群众的奋斗历程和成就。通过阅读红色刊物,我了解了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为民做贡献、为社会和谐而奋斗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中充满了普通人的真善美,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了我深深地向往和敬佩之情。

第三段:感悟党性修养。

红色刊物重视培养党员的党性修养,以正面典型、英模榜样为鲜明形象,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读红色刊物,我深深体会到党员干部应当时刻保持清醒思维和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始终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第四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红色刊物以深刻的文化内涵、较高的思想境界、务实的工作风格,唤起人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读红色刊物,我深刻感受到了许多优秀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为我树立了追求卓越、甘于奉献的榜样。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要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努力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五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刊物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阐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道德建设特色和价值传承等方面的内容,引领人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读红色刊物让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主流和基石。

总结。

通过阅读红色刊物,我感受到了真实展示、党性修养、使命感与责任感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性。红色刊物作为宣传、指导和服务党的工具,更是一面旗帜,时刻提醒我们记住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更加重视阅读红色刊物,从中汲取力量,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红色家书》读后感

天气晴朗时候,我喜欢搬凳子坐阳台边晒太阳边看书,乐得自在。只是这一回,手中捧着的是偶然得到的《红色家书》,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却一字一句像针扎着我的心。

《红色家书》虽然只是收录了当时战争期间五十多份普通人的家书,牵连三十多户家庭,但是每个字都是真真切切的感动着我们。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用于此书的背景再贴切不过。《红色家书》书中描绘的是众多革命战士背后关于爱情,关于亲情,关于友情的一系列感人故事。爱情,亲情,友情,我想,我最在乎的是亲情。

1924年12月,著名抗日名将吉鸿昌在殉身前写下这封给妻子的家书,“红霞吾妻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在这封家书里,吉鸿昌作为一名战士,面对死亡无所畏惧,唯一割舍不下的是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当我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不禁滚落,我突然间想到了我的母亲。

那一年我就读隔壁镇上的高中,因为肚子疼的厉害就请假回家,母亲起初以为是普通的肚子疼并没有十分在意,结果我疼了一天一夜,几近虚脱,母亲在我一夜的辗转反侧中着急的到处打电话叫医生。村里睡的早,医生也少,恰好医生不在家,母亲急得团团转,就在那样的大雨天的晚上,母亲毫不犹豫骑上电动车载我准备到镇上的医院。屋漏偏逢连夜雨真的一点也不假,电动车在大雨中倒霉的坏了,母亲一步一步推着车从我们小村到了镇里。母亲的衣服湿透了,只有我,温暖的躲在雨衣和母亲的怀抱下。我并不记得那段路究竟走了多久,但我一直都知道,只要我的母亲在身边,我就拥有全世界的温暖。

那天之后没几天便是母亲节,不知道哪来的勇气,从来没送过花的我准备了一大束康乃馨。在回家途中我准备了一肚子的肺腑感言,却在见到母亲的那一刻,只是羞涩的说了一句:“今天是母亲节,我就买花了。”

母亲只是责怪我乱花钱,并没有多说些什么,小心翼翼的将花插进祭台前的花瓶里。当我还沉浸在对母亲的第一次“表白”时,我听到楼下的母亲自豪的为经过的邻居介绍里这花,“我女儿今天买的,母亲节的花,这孩子,真浪费钱”。我没有看到母亲的表情,但我仿佛看到了她脸上的微笑。

这两年,母亲的年龄渐大,体力也大不如前了,前段时间做了手术后一直在家休养,给家里的钱她也不愿意收,总说我才刚毕业,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

以前我总在想什么是爱,也许现在我才开始慢慢懂,就像我现在作为一名老师,对班级里的学生,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总爱操心她们的方方面面。现在的我就像我的母亲,期盼自己的学生能够成才,却又勿需任何回报,也许一句谢谢就是最直接的感动。

那些家书的`作者都已经不在了,可是家书是带着感情的史料。亲情作为血缘文化的非物质载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著名作家苏叔阳先生则针对家书的情感发表了感言:“沐浴在这种纯洁的感情里面,我们的感情也会得到升华,所有的读者都会在这些家书面前受到精神的洗礼。”这些普通人的红色家书所表达的都是真情实感,不是空洞的理论和豪言壮语。母亲不识字,在外读书这些年,我并没有在信中写过只言片语,也较少在话筒中说过关怀的话。

那些家书在战火硝烟的年代中生存,那些随战争逝去的青春和生命都不再重演,那些字里行间透着深深的情谊如今化作纸上的文字,静悄悄的,像是没有发生过似的。可是当我们读着这些家书时,心里头由衷的哽咽,它像灵魂一般入侵我的身体。我在享受着那些作者最奢侈的亲情,那是在他们看来最遥不可及的爱,而他们大多战死了,留下许多对家庭的牵挂,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自怨自艾,失去对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