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世说新语教案设计(汇总12篇)

世说新语教案设计(汇总12篇)

作者:翰墨

教学工作计划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科研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制定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工作压力。

初中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请两名同学讲述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一、 导入:同学们,在古代这样的聪颖机智的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二、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三、 疏通句篇:《咏雪》。

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

2、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3、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4、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四、 理解文意,深层探究。

1、 结合书下注释,自主学习,理解句意、文意。

2、 四人一小组复述课文。

重点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也可由教师提出。

五、拓展延伸。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飞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所《雪》) 。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六、小结: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赞赏谢道韫的聪敏与才气。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咏雪》。

2、扩写《咏雪》。

板书设计:

咏雪。

谢安:提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朗:对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改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咏雪》。

二、 疏通句篇:《陈太丘与友期》。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请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 理解文意,深层探究。

1、 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复述课文,质疑解惑。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3)元方性格特点如何?

(4)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课文。

4、朗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

四、拓展练习:

1、解释加粗词语:(1)与友期行 不期而遇(2)太丘舍去 去日苦多。

(3)入门不顾 瞻前顾后  (4)下车引之 引吭高歌。

(5)太丘舍去 舍己为人  (6)则是无信 信口开河。

2、翻译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3、拓展阅读:

王戎评李。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 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反复诵读,争取当堂背诵。

4、理解、体会古人的某种家庭和亲情观念。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智慧、诚信做人的美德,言辞要高雅。

1、文言字、词、句的理解;

2、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和聪明树。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

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今天我们将把他们请到聪明树上,左边的聪明树是代表古代的聪明少年,右边的聪明树则代表同学们,回答问题准而多的小组就会上聪明树,望六个小组展开学习pk战。请同学们首先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各自的事迹(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曹植七岁做诗、司马光砸缸、王冕四岁画画、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像这样的少年我国古代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再去认识两位这样的才女神童。(板书课题)。

二、解题:《世说新语》是部什么书?“则”怎么讲?(抢答)。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则”:就是“篇”,两则,就是两篇。

三、会听:放录音,听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抢答)。

1、《咏雪》:写谢太傅一家人在雪天谈论诗文、咏雪。

2、《陈太丘与友期》:写七岁儿童陈元方对父亲失信的友人义正词严,用自己的聪明机智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四、会学:检测预习(先学后教),小组可商量弄清答案再上台演板。任务分工:

第一组:做《创新夺冠》自主预习1—2小题;

第二组:做《创》自主预习3—4题;

第三组:做《创》自主预习第5题;

第四组:请两个同学分别口头复述两则故事内容;

第五组:做《创》实践运用2;

第六组: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见《创》实践运用3)。

五、小组代表演板期间,全班齐读课文。若学生答案还未写完,其他学生就自由读背课文。

六、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七、会问:质疑问难,还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若有,请提出来。

八、会说: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研读课文。小组讨论任务分工: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第一组)(见课后习题一)。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也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请分别指出来。(第一组)(见《课堂作业》第6题)。

3、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个好?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再说几句咏雪的名句。(第二组)(见《课堂作业》第7题)。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第二组)(暗示赞赏之情)。

5、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第三组)(无信无礼)。

6、请同学们以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说说客人和元方的思想性格。(第三组)。

客人: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说明他言而无信;

b、“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他粗野无理,不讲礼节;

c、“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他诚恳认错,知错勇改。

元方:

a、对客人的一番义正严词可以看出,他聪明机智,很有教养,懂礼识义,同时也维护了家父的尊严,可见父子亲情浓厚。

b、“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他的童真童稚。

7、探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第四组)。

8、会讲:创新讲述,发展思维:大家都喜欢听故事,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把第二个故事讲给我们听一下,不过你要想上聪明树就必须创新,试用陈元方或者友人的口吻来讲。(原来是第三人称,现在换成第一人称“我”来讲。)(第五组)。

9、总结两篇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色。(第六组)。

九、拓展延伸: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补充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

1、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2、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3、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4、人无信不立———孔子。

十、会背:点生试背课文,争上聪明树。

十一、会演:创编表演课本剧,要求:

1、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其思想感情,尽量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以艺术创编的方式,通过合理想象,对原故事人物、事件作合乎逻辑的丰富和补充,甚至改编。(两篇短文各选一组代表上就可以了)。

十二、复习检测,夯实基础。

抢答《课堂作业》1—3小题。

十三、激情总结。

今天老师有幸同大家一起认识了才华出众的谢道韫,明白事理的陈元方;老师更有幸的是培养了我们班上许多会读、会问、会背、会讲、会说的聪明学生!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会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十四、作业:解释下列汉字在文中的意思,并根据这个意思找出相应的成语。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例:期——约定成语——不期而遇(出示小黑板)。

1、舍——舍弃成语——舍近求远。

2、去——离开成语——。

3、信——信用成语——。

4、引——拉成语——。

5、顾——回头看成语——瞻前顾后。

十五、附板书设计。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考题)。

兄子;撒盐空中(笑)欣赏赞扬。

兄女:柳絮因风起(乐)道蕴才气。

补充评价:无弈之女,王凝之之妻身份之贵(侧面衬托)。

陈太丘与友期。

交代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开端父友:问。

元方:答针锋相对。

高潮父友:怒——非人哉据理驳斥。

元方:曰——无信无礼正直不阿。

尾声父友:下车引之聪慧明理。

客人:无信无礼粗野暴躁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机智正直不阿懂理识义。

这是一节高效课堂展示课,同学们预习充分,发言积极,配合默契;思考问题敏捷,讨论热烈,回答问题准确。小组分工合作任务完成较好。特别是激趣教学聪明树的设计较为恰当,激发了同学们及小组竞争的热情,正好扣了课文主题体现聪明才智少男少女的表现,课文课堂浑然一体。因此课堂教学认真研读课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很重要。

《世说新语》第一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授课班级七年一班编号:

课题。

标知识与技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诚信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诵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手段: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课前活动。

1、学生讲述曾子杀猪的故事(出示古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遂烹彘也。

适:刚好,恰逢欲:想要是:这样。

遂:于是。汝还:你回去吧顾:我从街上回来之:他适:刚从彘:猪特:不过,只是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子:你,对对方的称呼而:则;就(学生翻译讲述)。

2、探究事件意义。

学生活动。

一、课前活动。

1、学生讲述曾子杀猪的故事(出示古文)(学生翻译讲述)。

说完,他就把猪杀了,真的让孩子吃上了猪肉。

2、探究事件意义。

寓意: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启示:做人要讲诚信,言出必行,大人更应该给孩子们做榜样。

3、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二、展示预习成果1)、作者2)、作品。

3)、关于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

引语:你们觉得文言文要怎样学?

2、学生交流,归纳。

3、文言文三步习读法。

三、师生互动和座探究。

学习《期行》。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齐读课文。

2品读。

(1)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大意。重点词语教师予以点拨。

(2)通过讨论,理清故事情节。

(3)同桌互述故事,推荐优秀者上讲台表演。

(4)探究主旨:《期行》让人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了二、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

(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403一-牡u,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

2)、作品。

《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文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3)、(1)认读:辨读字词,朗读课文;。

(2)品读:理解文意,推究主旨;。

(3)创读:审美评价,延伸创造。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学习《期行》。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齐读课文。

2品读。

(要点提示: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的人)。

小结。

板书设计:

期行。

作者:刘义庆选自《世说新语》。

启示: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的人。

孙恒。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学会翻译古文,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语句通顺忠实原意。

一课时

一、预习

阅读三则短文,查字典,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课选了三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当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逸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2、导语

本课选了三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三、正课

1、朗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请学生翻译课文,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时李元礼有盛名:时,当时。有盛名,名气很大。

(2)诣门者:诣,前往,到。

(3)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先君,祖先。师资,老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问题。

2、提问:“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孔融为什么要说“想君小时必了了”?

讨论并归纳:“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有出息。孔融也按陈韪的话推理,你现在不怎么样,推想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用反过来推理,批驳了陈韪对他的评价,讨回了自己的尊严,并使对方难堪。表现了孔融少年时的聪明机智。

3、朗读《陈太丘与友期》。请学生翻译课文,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陈太丘与友期:期,约会,约定时间。

(2)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

(3)尊君在不:尊君,令尊,你父亲。不同“否”,没有。

(4)非人哉:不是人哪。

(5)下车引之:引,拉,表示好感。

(6)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4、提问: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1)不过分。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2)太过分。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5、朗读《魏武将见匈奴使》。请学生翻译课文,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自以形陋:以,认为。形,外表。陋,丑陋。

(2)不足雄远国:雄,称雄,这里指震服别人。

(3)帝自捉刀立床头:捉刀,握着刀。床,古代的一种坐具。

(4)魏王雅望非常:雅望,高雅的风采。非常,不同一般。

6、提问:魏武为什么让崔秀珪代替自己?后来为什么要追杀匈奴使节?

讨论并归纳:魏武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节,自己认为长得丑陋,不足以震服别人。所以让相貌清朗而威重的崔秀珪代替自己接见匈奴的使节。

7、提问:这件事表现了曹操的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奸诈狡猾,残忍的性格。

四、小结

三则短文,故事简短而意深,很值得玩味。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1、通过查阅工具书,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摩景状物、刻画人物的手法。

3、理解、体会古人的某种家庭和亲情观念。

4、学习古人机警,诚实的美德。

1、诵读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学习摩景状物、刻画人物的手法。

2课时

第一课时咏雪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

2、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

3、教师提问: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

学生自由回答:像杨絮、梅花

4、教师提问: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吗?

二、分析题目,了解书目

1、请学生介绍。

2、教师再放幻灯片,进行补充说明。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著,主要记叙从东汉到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练、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示范朗读。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4、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四、分组讨论,质疑体会

1、思考:a、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b、“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c、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又什么不同?

d、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2、展示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质疑。

3、教师提问: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五、生生交流,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请大家把事先找好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学生回答,学生展示咏雪的名句,拓展思维。

投影展示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骈《对雪》

六、运用比喻,想象写作

教师提问: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美妙————怎样的比喻才是好的比喻呢?

学生回答:外形要相似;神态要相像;比喻要贴切等。

教师总结:有形似到神似

尝试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请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仿写示例

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接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

七、教师小结,作业布置

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是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练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布置作业

1、在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的基础上,背诵《咏雪》一文。

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设计

咏雪

形似————神似

比喻

美得意境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课文解读:

本文故事性强,对七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展开,跟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贴近,所以学习起来会很容易。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组织讨论有争论的问题,鼓励有创见性的意见。

设计依据: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2、关照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倡导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3、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体验、感悟和思考。

教学过程:

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一幅画,大家猜猜老师想画的是什么?(老师画一简笔画树,树干上的枝叉手面用来写人名,几个直线就可完成此棵树)学生答:树。教师:真聪明!对!这是一棵树,而且是棵“聪明树”!凡是名字被写到树上的人表示他非常的聪明!我们在小学学到了我国古代哪些聪明少年?请告诉老师,我将把他的名字写到“聪明树”上。像这样的少年我国古代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学习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再去认识几位这样的少年。(板书课题)

1.读——学生自读,把握节奏:请大家先自由的将课文读一遍,当你能够流利朗读的时候请举手,最先举手并流利朗读课文的同学,你的名字将被写在“聪明树”上。(待学生举手后请学生朗读,师生订正后并请其他同学评判是否可上“聪明树”。)

2、问——自读提问,词句积累:俗话说,学习贵有疑问,没有疑问就没有学问。现在请大家结合书下的注释看书,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句,如果有请举手告诉大家,由同学和老师帮你解决,问题提的最好的同学,你将是最会提问的聪明学生,“聪明树”上的位置已经帮你留好了!(学生提问,师生互答)

3、背――比赛背诵,培养能力:大家问题提的都很好。老师还想知道我们班上哪位同学最会背书。《咏雪》一文只有六句话,现在请你开始背诵这则故事,当你能的时候请举手,你的名字将会从“聪明树”会背的枝丫上长出来。(学生读书、背诵、上“聪明树”)

4.述——创新讲述,发展思维:我们都喜欢听故事,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把第二个故事讲给我们听一下,不过你想上“聪明树”的话就必须创新,试着用陈元方或友人的口吻讲述。(老师提示故事中人物说话的语气,这样才能讲的生动。讲的好的上“聪明树”)

2、分组讨论二:第二则故事中友人已下车向元方道歉,但元方仍入门不顾,这是否失礼?如果失礼他将不能上“聪明树”,你是否同意陈元方上“聪明树”?说说理由。

现在“聪明树”的顶端还有两个位置,名字被写到这个位置的人你将是最聪明的。谁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学生?现在老师出个题目考考你。

思考:《咏雪》中谢朗和谢道韫将“纷纷白雪”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你还能不能说说“纷纷白雪”像什么?说的好,你的名字将被写到聪明树的顶端。

今于老师有幸同大家一起认识了才华出众的谢道韫,明白事理的陈元方;老师更有幸的是认识了我们班上许多会读、会问、会背、会讲、会说的聪明学生!让我们今后每节课都能像今天这节课这样聪明,把属于我们自己的“聪明树”浇灌的更高更大!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和课文翻译情况。

二、归纳总结。

1、让学生讨论,找出自已认为重要的字词,教师补充强调以下字词重点:内集、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差、拟)、未若、因。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谈论文义(儿女: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古义,凭借;今义,因为)。

3、特殊句式。

(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三、探究性学习。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结合课后练习四)。

(1)撒盐空中差可拟(雪的颜色和下落姿势和盐相近,简单直白,注重形状的相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风趣灵动,有春天的生机,富有诗意和意蕴,形神兼似)。

3、谢太傅对两个比喻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你认为他比较赞同哪一个?

赞同兄女谢道韫,后文对其身份的补充,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其赞赏谢道韫的聪明才气。

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课文。

五、课堂作业——翻译下列加点的字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公欣然曰。

4、撒盐空中差可拟。

5、未若柳絮因风起。

文档为doc格式。

《世说新语》教案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布置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请两名同学讲述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一、导入:同学们,在古代这样的聪颖机智的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二、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疏通句篇:《咏雪》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4、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四、理解文意,深层探究。

1、结合书下注释,自主学习,理解句意、文意。

2、四人一小组复述课文。

3、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也可由教师提出。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当时的氛围是怎样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明确: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明确: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五、拓展延伸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飞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六、小结: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赞赏谢道韫的聪敏与才气。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咏雪》

2、扩写《咏雪》。

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

咏雪

谢安:提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朗:对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改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咏雪》。

二、疏通句篇:《陈太丘与友期》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请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文意,深层探究。

1、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复述课文,质疑解惑。

2、

(1)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3)元方性格特点如何?

明确: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课文。

4、朗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

四、拓展练习:

1、解释加粗词语:

(1)与友期行不期而遇

(2)太丘舍去去日苦多

(3)入门不顾瞻前顾后

(4)下车引之引吭高歌

(5)太丘舍去舍己为人

(6)则是无信信口开河

2、翻译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3、拓展阅读:

王戎评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世说新语》教案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词句的翻译。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播放《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

1、先指名让学生介绍。

2、教师再放幻灯片 ,进行补充说明《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作点拔。

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4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b、“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c、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d、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e、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问题设计)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归纳:由“形似”到“神似”!让学生尝试比喻句的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

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时适时师生共点评!

1、教师小结。

2、布置作业。

(一)在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的基础上,背诵《咏雪》一文。

(二)搜集古人咏雪的诗句。

(三)预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咏雪

形似――神似

比喻 美的意境

《世说新语》教案

1、阅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准确翻译文章。

2、体会《世说新语》二则的寓意,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3、加强对古诗文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准确翻译文章,体会《世说新语》种“以事见人”的艺术手法。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自读自悟。

文字资料。

一课时。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世说新语》的小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临川王集结门客编撰的,它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d的言行风貌和逸事所语的笔记小说。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2)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理解词语。

(3)在重点理解词语基础上,翻译全文。

通过读文,你知道文中这两个小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指名朗读以读促讲。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讨论:读了这两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你应该学习这两个故事中哪些人物的好品质?

管宁割席。

聪明的王宁。

《世说新语》教案

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当堂背诵。

3、理解、体会古人的某种家庭和亲情观念。

1、重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

2、难点:目标3。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两篇文言短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语言文字相对浅显,且具有一定故事性,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容易些。因此,设想在以传统的朗读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对本文的学习。

1、布置预习,通过,结合课文注解解决生字词。

2、制作几张简单的幻灯片。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这里,就有两篇文言短文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两位少年儿童。

二、读准字音,明确停顿:

1、请一学生范读,其他学生作好评析找错工作,并示范自己所理解的读法。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请学生仔细对照。

三、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1、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逐字、逐词、逐句解决翻译问题。

2、请小组代表提出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其他小组代表帮助解决。遇到班里没人能解释的,教师作解答。对文中重要的字词句,特别是那些常用文言词的用法,特殊的文言句式等,教师应加以强调。

大屏幕出示重要字词句:

(1)解释句中黑体字的意思

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家君”、“尊君”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3、请一学生全文翻译。

四、朗读训练:

(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五、作业:

1、口头翻译这两篇短文,特别注意重要的字词句。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

一、检查作业,复习巩固:

1、解释字词。(大屏幕出示)

2、翻译重要句子。(大屏幕出示)

3、检查背诵。

二、齐读这两则短文。

三、启发引导,解决难点:

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这两则短文大意。

2、《咏雪》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参考: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词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

(让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

5、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6、联系实际谈谈对“做人就要有诚信,讲礼仪”的看法。

四、以这两则小短文为例,简介《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五、作业:课外阅读《世说新语》。

我们觉得这两则短文文字浅显易懂,对学生来讲,似乎并非如此。虽然前面接触过几篇更难的文言文,但毕竟基础差,在结合课文注解的基础上,学生还是无法通过自主或合作学习来解决翻译问题,最后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完成此目标。

第二课时,诵读安排较多,学生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的讨论非常热烈、积极,从中也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对人、对事很有自己的看法,作为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世说新语》教案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1)体会《世说新语》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课时。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刘义庆虽然身处皇室,但为人非常的俭朴,“性简素,寡嗜欲”。又喜好文艺,因此他的周围总是围绕着一大批文学名流。,他的作品主要有《世说新语》、《幽明录》、《徐州先贤传》、《典叙》和《集林》。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

《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

书中很多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七步成诗(曹植)、望梅止渴(曹操)、坦应晒书、还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德行篇里的“管宁割席”;言谈篇里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雪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汰侈篇里的“石崇劝酒”等等。

1、课文引入:

然后,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请同学朗读,检查纠音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重点字词:

魏武尝过曹蛾碑下尝:曾经。

下:旁边。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待我思之思:思考。

令修别记所知别:另外(别情别名别有天地)。

乃叹曰叹:感叹。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绢: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也指用生丝织成的一种丝织品。

臼:捣米用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部凹下。

齑:调味用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儿。

重点句子:

1)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翻译:见到墓碑的背部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正确的语序应是:见碑背上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2)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翻译:我的才华不如你,走了三十里才悟出来。

正确的语序应是:我才不及卿,三十里乃觉。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在古越大地上有两块名闻遐迩的碑刻,就是后世所盛赞的“斯篆淳碑”。斯篆,是指秦丞相李斯撰文并篆写的《秦会稽刻石》;淳碑,则是指由东汉邯郸淳为表彰当时的孝女曹娥而撰写的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会稽郡上虞人,父亲曹盱,以“巫祝”为业,能“婆娑乐神”。在曹娥年满十四岁的五月初五,按乡里习俗,曹盱在江上迎涛神(伍子胥),以保一方平安。江上浪大水急,曹盱不慎落水淹死。由于没见到尸体,曹娥痛不欲生,便沿江寻找父亲的尸体。于十七日后,投江而死。县令怜惜她的义举,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为她写了碑文。而那距离曹娥殉父的时间也已经过去九年了,邯郸淳执笔之时,才年仅十六岁,但文采非凡,据说是“挥笔而成,无所点定”,连当时的名士魏朗看到后也直自叹不如,并偷偷毁掉了自己的草稿。

《曹娥碑》得以名扬全国,与蔡邕的评语是有莫大关系的。相传蔡邕因为上书弹劾宦官,而被流放南方,遇赦后,又惧怕报复不敢回家乡,于是亡命天涯,转而来到江浙一带。在会稽的地方志中曾记载,蔡邕夜访曹娥墓,用手摸索着读完了碑文,大赞之余,又在夜色中题上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龙飞凤舞的八个大字,给后世留下了这千古字谜。

4、人物性格的品评。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修和曹操的言行的语句,从中分析人物的性格,体会《世说新语》“以事见人”的艺术特色。

魏武帝杨修。

谓修曰:“解不”答曰:“解”

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乃曰:“吾已得”

令修别记所知曰:“黄绢……”

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提问:

1)曹操问杨修“解不”时,他的心态是如何的(胸有成足呢,还是试探性的)?

2)杨修的一个“解”字似乎太简单了,但从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两者地位的差异,严明的君主关系;杨修深知自己所处的地位;杨修的修养;杨修的胸有成足)。

我们可否在这个“解”字前面为他加个修饰语,如果可以应该加什么?(微笑,淡然,茫然?)。

3)曹操说,“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从中我们又能体会出什么(好胜、好思)?

4)“令修别记所知”中的“令”又一次强调了什么?(严明的君臣关系)。

5)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从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有真心赞美吗?

如果能发自内心的赞美,哪处就可以赞美了?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

(我们可以读出形象化了的两人智慧的差距。此处不是赞美,是感叹。从中也可以看出曹操不甚宽广的胸襟,)。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到曹操和杨修鲜明的'性格特征,而这正是《世说新语》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世说新语》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

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唇齿相依2)幼儿园3)西施。

给一段文字加上正确的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