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热门20篇)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热门20篇)

作者:琴心月

计划书是一份详细描述未来计划和目标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包含了不同主题和场景下的计划书示例,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前言。

人才是电子商务起飞的前提,为推动苏州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并结合目前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着重对苏州范围内电子商务等相关企业进行了研究开发。苏州是外向型经济比较好的区域,招商引资的金额在全国都是排第一位的。特别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势头非常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技术开发将很好的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平台。

一、电子商务企业人才供需的现状。

据有关统计,电子商务将逐渐取代传统商业模式而成为21世纪经济活动核心,对此,全球已形成共识。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的主要经济贸易方式之一,打破了传统商务活动的时间和地域限制,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率,将使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变革。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确立我国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但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国与国之间的核心竞争力。从世界范围来看,以欧美国家为例,电子商务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法,德等欧洲国家,电子商务所产生的营业额已占商务总额的1/4,在美国则已高达1/3以上,而欧美国家电子商务的开展也不过才十几年的时间。以美国为例,2001年电子商务产业占美国经济的8%,截止2007年底,电子商务产业已经占美国经济的35%,显示了美国经济的增长中心从传统型贸易经济向电子商务贸易型经济转变。到2001年,美国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额为6710亿美元,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亮点,吸引就业人口的数量居第一位。电子商务在美国发展17年所创造的价值,接近于美国汽车工业经过100年发展所创造的价值,如今电子商务产业已经是美国与其它国家经济竞争核心竞争力。

展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2008年12月29日,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与阿里巴巴集团联手打造的“阿里巴。

巴国际电子商务江苏分站”正式上线。双方将利用阿里巴巴企业数据和行业信息,目标直指全球顶级的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上线当日,即有4000多家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会员率先入驻该平台。阿里巴巴还与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联合推出了针对江苏中小外贸企业的优惠产品套餐“江苏宝”,直接让利中小企业,使更多的江苏外贸企业在政府和阿里巴巴的联合关怀下,以最低成本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际市场。

(一)苏州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苏州位于中国电子商务最活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三角拥有企业上网数量最多的城。

市。目前苏州共有四万多家企业成功通过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获得贸易机会,电子商务对这些企业的作用和意义是重大的,具体表现为: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新的市场机会,促使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生产过程的管理,改变了企业客户的管理方式,改造了企业的整个流通环节,大大促进电子商务业、金融业、电信业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人才结构分析。

电子商务企业有两类,一类是大型专业电子商务企业,一类是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前者通常的人才需求是高中低都有,从决策层级的总经理、总监等,到中间层的部门经理,再到底层技术人员和编辑等人员。其用人特点是分工细,每个人专注电子商务整个流程的一部分,比如编辑就负责内容,技术就负责开发,美工就负责界面,产品经理就负责某个产品的流水线统筹等。对于这样的大型电子商务企业来说,需要的是专才而不是通才,只要你某方面适合就可以。

面广,懂得方方面面,但是对于专项技术却不要求过分精通。

对于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人才要求有:能够独立建立电子商务运营平台;能够独立推广电子商务平台;能够独立完成网上接洽和确定订单和后续服务。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如果想进入电子商务行业,不外乎两种出路,一是去大型电子商务企业从事某个方面的专才,或者去传统企业从事小型电子商务的通才。

(三)电子商务人才供给分析。

1、苏州是全国电子商务理论研究强市,电子商务理论研究、科研教学人才比较丰厚。

目前,苏州地区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等高校的电子商务理论研究居于全国前列,更有独墅湖高等教育区落户的全国各大院校的科研院所含有电子商务的相关研究。苏州大学是全国最早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两所高校之一,还有多所中高职学校也开设了电子商务的专业。

2、苏州电子商务企业人才继续教育情况。在苏州电子商务企业待遇较低的情况下,通。

过继续教育培养和个专业电子商务人才已经成为大都数企业电子商务人才开发战略的首选,这在大型企业中尤其普遍。

(四)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分析。

1、需求及未来人才缺口。苏州企业未来计划引进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重点是引进电。

子商务策划人员、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以及其它复合型电子商务管理人才。应该说,这与苏州现代电子商务业的快速发展趋势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不平衡。按照国家关于电子商务企业的标准和电子商务企业从业人员中必须保证40%以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苏州目前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和零售等电子商务企业30多万从业人员中,至少应拥有电子商务人才15万人,按此预测推算,目前苏州还存在3万人的缺口。

2、现代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综合素质。苏州急需的是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电。

子商务业务,深谙电子商务运作规律的管理人才。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还要具有国际贸易、成本核算、生产制造、法律、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备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3、苏州有大量从事外贸出口的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主要要求还是集中在中等。

技术人才,即能够独立推广电子商务平台和能够独立完成网上接洽和确定订单和后续服务,所以苏州广大的中高职学校,特别是园区学校,可以联合苏州企业乃至长三角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认证、人才培训、技术服务和网络就业指导、联合学历教育等服务,打造国际化、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库。

二、电子商务企业人才供需培训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人才需求动力不足,没有意识到电子商务人才的重要性。

苏州目前的人才供给状况大于需求,电子商务企业中四分之三的企业对未来5年的人才。

引进缺乏规划。据调查:

1、电子商务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势力较弱,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全国目前有58家a级电子商务企业,江苏苏州无一家上榜。2008中国电子商务企业100强中苏州也没有一家,由于苏州电子商务企业大多都是由以前的网络公司转化而来,企业领导层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理论知识,缺乏先进的电子商务管理理念,从而对引进电子商务人才的意识较为薄弱。

2、电子商务企业招才、引才、留才的方法手段落后、狭窄、传统。从政府到园区、到企业,缺乏一批专业人才。电子商务企业自身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界定模糊,标准太低,薪酬待遇不高,难以形成对人才强烈的吸引力,使电子商务人才的调整布局缺乏外在动力,人才外流不可避免。据调查,即使是做得比较好的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专业专科毕业转正后的年收入只有1.5万元,在职中层管理人员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年收入在2.5万元左右,高级管理人员年收入不到4万元。某电子商务配送中心,2003年引进16名电子商务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到2006年留下来的只2人。

(二)电子商务企业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素质结构不合理。

1、从业人才中转化者多,专业人士少。真正接受过现代电子商务知识系统学历培训和。

作经验办事,不可能对现代电子商务业运作进行准确把握,很难把电子商务业做大做强。

2、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奇缺。只有高水平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才能托起苏州现代电。

子商务业的快速发展。调查中,企业普遍感到,拥有电子商务管理经验,懂现代电子商务信息化管理和供应链管理,能够科学调配的高层次电子商务管理人才在苏州很难招聘到。目前全市从事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电子商务咨询及操作岗位,负责城市电子商务系统、企业电子商务系统改造完善工作,负责电子商务园区、电子商务基地建设、规划、设计以及电子商务网络布局工作的,基本上都是政府机关人员和一般电子商务管理人员,迫切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工程技术、电子商务规划、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咨询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3、实用技能型人才缺乏。从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多数还是。

在做虚拟主机和域名服务。这两个方面是整个电子商务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需要较多的实用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比如网络营销、网站推广等等。而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所培训的电子商务师往往是一些管理人才,很少有具体的像网络营销、网站推广之类的专业培训。有电子商务证书持证上岗的操作人员比较缺乏。目前,苏州市该方面的人才多数是由企业内部培训或由其他地方引进。实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较大,却供应不足。

三、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开展的条件。

(一)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

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创业能力为目标,以科研为龙头、以教改为抓手、全面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二)“工学结合”的教学平台。

教学平台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坚持“科研、教研、实验室建设”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之路,使我们电子商务实验室成为电子商务实践的重要平台;坚持校企共建、“工学结合”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真正实现“教学与实战零距离、学生与员工零转换、实习与创业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

“电子商务实训室”现有设备投入100万元。使用面积100平方米,各类岗位实训十几个。实训室拥有国家职业技能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加大实践基地建设,为学校培养人才提供实习场地、实习设备和实训指导,师生通过咨询策划、技术服务、科技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三)以岗位导向的课程建设实践。

通过网上调研形式,汇总整理出电子商务专业阶段性的十大工作岗位群。以岗位工作能力为出发点,以训练工作流程为抓手,开设相应的应知、应会训练课程(理论与实践课),以职业能力为检验成果。

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四)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探索。

“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先进的的实验室建设实践,都是基于学生学习规律来探索和构建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

(五)专业带头人。

(六)定位准确、分工合理、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本专业拥有教师3名,双师型教师2人,比例在67%以上。秉承“大专业,小方向;岗位群,业务链”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目前师资队伍的基本特点是年龄梯队合理、知识结构优化、分工定位明确。他们团队意识强烈、专业文化先进,是一支善于学习、爱岗敬业、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七)工学结合的岗前训练。

初步建成多方参与、工学结合、注重实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们将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新的经营手段的变化,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同时,锻造了一个个市场亟需的电子商务职业人。这些平台有“联合数据”、“阿里巴巴”、“时空连线”等等。

后记。

苏州市在新制定的电子商务规划中提出两大发展重点,一是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企业上网率达90%。二是推进电子商务在制造业、生产型服务业、商贸业、旅游业、社区服务业和长三角区域电子政务六大领域中的应用。这必将推动电子商务在苏州的发展,也为我们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前言。

职业教育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共有的一种教育形式。传统的以学科教育为主线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已无法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如何改革现有的教育方法,使之适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现已成为职业教育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了解企业需要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岗位有哪些以及企业对计算机方面人才的要求,然后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并能胜任他们岗位的人才。

此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创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品牌,深化计算机专业“校企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适合本专业本层次培养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品质。

二、调研时间。

调研时间:2012年10月8日在楚雄区周边对部分电脑门市的老板、经理、主管及一线技术员和销售员进行了调研座谈;2012年10月21日与部分影楼及广告公司老板、技术员进行调研座谈。

三、调研对象。

调研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以及计算机维修维护及电脑销售岗位和图像处理相关工作的职责和任务。本次调研的对象包括:

1.用人单位:电脑门市(包括众人、鼎好、)、影楼、广告公司(包括金点广告、天天广告等)。

2.往届毕业生。

3.市场内的招聘信息。

4、网络上有关计算机专业需求信息。

四、调研方法。

1.问卷。

调研期间,本组成员一方面向楚雄区周边的各电脑门店、技术支持站、维修站、影楼、广告公司等进行问卷调查,共投放问卷13份,回收有效答卷13份;另一方面向众多的门店从业人员等调查询问等了解本专业人才需求信息。

2.访谈。

本次调研访谈了惠普戴尔品牌店业务主管、众人电脑维修站技术员,不同层次的人员对相关岗位人员技术及经验需求等都做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

3.参观交流。

本次调研参观了楚雄区周边大部分电脑门市店和广告公司,发现绝大部分门市。

从交流中发现,从事销售业务、与客户沟通等岗位与学历没有直接关系,而技术主管、人事经理等与学历有一定联系,而对于维修、技术人员来说,学历的影响还是占相当的比重。

4、专家座谈会。

调研中,我们分别请到了鼎好电脑公司王经理,众人维修部骨干技术员,公司李总及各公司主力业务员各一名等参与了座谈。会上各专家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各层次岗位的人才需求及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等都表示了不同意见。会上,专家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就业人才的要求,首先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能很好地与客户沟通等;其次才是技术过硬型人才。至于学历,那是没有制约性的影响的。

五、调研结果。

a基本情况。

(一)人才需求状况。

2.从我们所考察的企业、市场以及所得的信息中我们发现,企业最想招聘的是那些想做事,能做好事情的人才。特别需要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如能构与客户进行融洽的沟通,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3、各公司目前和今后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仅占毕业生的20%左右,各公司目前所招聘的人员主要从事一线销售及售后服务,软硬件的维护维修,平面图像处理等工作岗位。

4、用人单位可以给中职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有:电脑硬件销售员、技术支持、整机装配员、电话支持、计算机硬件维修技术员、相片后期处理、平面广告设计员等。

(二)用人单位反馈:

(1)公司各个岗位都可招聘中职毕业生,但是公司更注重中职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先会做人,再会做事。

(2)公司对中职毕业生的技术要求不是很高,关键是能吃苦耐劳、电脑公司服务的能基本完成系统安装、维护、对各硬件有一定了解,影楼广告公司工作的会photoshop、ai等平面处理软件,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等。

(3)中职毕业生待遇:底薪600元/月+提成。

b、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确定。

(一)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确定。

岗位1电脑硬件销售员。

职责与任务。

1、完成公司制定的销售目标。

2、熟练的掌握公司产品及销售策略。

3、配合店长做好日常店面管理。

4、维护公司形象与声誉。

任职资格。

1、中专以上学历,具备电脑相关软硬件知识。

2、热爱销售工作,有挑战高薪的心理素质。

3、具备吃苦、耐劳、好学、用心、积极向上的工作品性。

4、自信和敢于与顾客交流的勇气。

5、要有团队与配合的协作精神。

6.适应门店式销售。

源自臂力论文网: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物流管理方向(logisticsmanagement)。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培养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质,掌握物流系统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基本的应用工具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能够从事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经营以及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方向(purchasingandsupply)。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培养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质,系统化掌握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的,能够从事企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政府采购管理以及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3.国际物流方向(internationallogistics)。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培养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质,系统化掌握国际物流管理和经营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的,能够从事国际物流管理、物流业务以及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1.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了解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身心健康;

5.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基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习制为3-8年。

管理学学士学位。

工商管理学科。

运筹学、物流学、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运输与配送、物流设施设备、港口物流等。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设计,对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职船舶电气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向国内、外的航运公司就业,担任船舶电子电气员职务,面临着国际船员劳务市场的竞争,学生必须要满足stcw最新公约的任职资格要求和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标准的要求。船舶电子电气员的前身是船舶电机员,上世纪末stcw公约95修正案取消了对船舶电机员的强制性配置要求,部分航运企业取消了电机员岗位,电机员的工作转由轮机员分担,但部分轮机员由于缺乏电子电气知识和信息技术而不能有效地履行职责,造成部分职能缺位,对船舶的安全营运造成一定的影响。国际海事组织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于20xx年通过了stcw马尼拉修正案,该修正案明确提出设置船舶电子电气员这一新职务,强调了电子电气员的必要性,并规定了具体的任职要求。为了履约中国海事管理机构也发布了新的海船船员考试发证规则,制定了船舶电子电气员的适任考试和评估大纲。由于stcw公约95修正案生效后部分航运企业取消了电机员岗位,多数航海类院校基本上都停办了船舶电气专业,我院则由于认识到船舶电气管理的专业性和重要性而一直保留着该专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专业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培养方案不太合理等问题,使得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较大,船员的综合能力比较差。

高职航海类学生的专业思想、业务技能等方面相对较好,是未来中国海员队伍中的主力军,因此基于以上背景,为了培养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船舶电子电气员,实现我国成为船员强国的目标,有必要对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优化。

我国的航海高等教育实行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轨制,虽然高职航海类院校的定位是职业教育很明确,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只有两年半,而培养高级船员的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是相同的,要和本科学生参加同样的资格考试和评估,因此高职航海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实际执行的过程当中还是有点定位不清,尚未形成既有特色又能与普通高等航海教育相互衔接的体系。此外教育部20xx年10月发出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定位提法,因此我们需要对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研究优化。

1.2课程设置不太合理。

我国航海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按学科体系建构的,课程设置方面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必须满足海事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通识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航海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岗位与本科院校相同,学生要和本科院校的学生通过同样的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和评估,拿到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而学制比本科院校少一年,因此课程体系基本上属于本科压缩型,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是相同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是将本科的教学计划斩头去尾。

另外随着船舶朝着大型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船舶电气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力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船舶,这就要求船舶电子电气人员的业务知识必须跨通信、导航、电气、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部分技术内容以前不属于船舶电机员的职务范畴,但是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将它们划归船舶电子电气员管理,如船舶通信技术、导航技术等,这部分内容在过去的课程体系里也没有涉及到,所以我国船舶电气专业的课程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内海上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和国际航运人才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需要对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优化。

1.3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相当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船舶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船舶电气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以前还算是比较先进的设备已逐渐被淘汰,而被一些新技术、新设备所代替,而以前部分课程还在讲授这些比较陈旧的内容;有些新技术在以前的课程体系中没有涉及到,但是目前已经在船舶上广泛应用,如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微机控制技术、电力推118进技术等,这就使得部分船员对于船上的新设备不会保养、不会管理、不会维修等,严重影响了船舶的航行安全。此外船舶电子电气员和以前的电机员相比增加了通信导航技术和船上人员的沟通与管理等内容,因此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要能跟上这些航海新技术的变化和满足公约的最新变化,培养出符合高科技时代要求的航海类高端技能型人才。

1.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较为落后。

由于高职教育比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在教学上教师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阶段,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授,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理论不能有效地联系实际。

为了培养与用人单位岗位要求能有效对接的高技能人才,我院自20xx年起在省内率先推行“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邀请订单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聘请一些与学院联系密切的航运企业的电机员作为兼职教师。由于定位准确、措施有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办学体制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航运企业对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参与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面还需进一步扩大,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创新。

1.6师资力量配备不尽合理。

高职船舶电气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总体上来看师资结构还是不尽合理,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年龄结构上,老教师偏少、新教师偏多;双师素质结构上,高校毕业生多、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少;学历结构上,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职称结构上,中低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另外个别核心专业课程还未形成具有一定纵深和发展潜力的教学梯队,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

1.7实验实训设备需要进一步完善。

高职船舶电气学生毕业后在远洋船舶上负责船舶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修,动手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船舶的航行安全,因而需要特殊的专业训练设施和实习训练船。但是目前高职船舶电气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着没有学生专用实习训练船,实验室设备比较陈旧,有些设备不够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为了主动适应国际海事组织全面审查和修改后的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国家海事局有关海事法规的要求,适应航海事业发展和航海科技进步的需要,提高我国船舶电子电气员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针对以上培养方案的不足或不太合理的地方对我院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研究。

在制定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我们邀请航运企业参与进行职业分析,对岗位进行能力分析和分解,描绘出职业能力的整体构架以及维持这些能力的支撑知识,确定该专业的素质、知识与能力结构,从而制定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满足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国内海事机关的有关规定要求,着重考虑船舶电气专业的国际通用性和行业准入性,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船舶电气人才,因此高职船舶电气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和国际化特征,除了如道德品质、身心素质等最基本的大学生素质要求外,还要紧密结合船舶电子电气岗位的需要,体现出该岗位的特定需求,如具备专业英文资料和业务函电的读、写能力,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会话能力;掌握国家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规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无限航区主推进动力装置3000kw及以上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评估和考试,获得船舶电子电气员证书;掌握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规定的专业技能,并通过相应的考试和评估,获得各项专业证书;具备相关的海运法规和船舶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等。

2.2优化调整课程体系。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规定船舶电子电气员必须具备“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维护和修理”、“船舶操作控制和船上人员管理”三个功能模块,因此我们根据这些岗位功能的能力要求,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强调整体功能以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优化、重组课程,建立与职能要求、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

制订课程体系时以适应国际航运人才市场的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线,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突出高职特色,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教育和培训的知识和技能全面覆盖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3000kw及以上船舶电子电气员的适任标准。

船舶电气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船舶的航行安全,因此对船舶电气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在培养时应坚持突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在传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培养他们如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程体系优化调整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实训的时间和内容,以使学生扎实掌握船舶电气设备管、养、修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2.3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更新紧跟行业发展和国际公约及国内法规修订,反映先进技术成果和职业岗位新要求,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由于船舶新技术已大量使用,而传统的课程体系多年来变化不大,造成船员的知识陈旧;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也对船舶电子电气员提出了一些新的职务要求,因此高职航海类院校应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人才培养能够符合公约要求和航海技术发展的需西。

在课程内容设计时,一方面我们以“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减少传授理论知识的比重,增大实操训练的比重,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例如《船舶电机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而在实际船舶电气管理方面应用又很少,所以我们将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大幅度删除,增加大量的电机维护与保养实训内容;对专业课程如《船舶电站》、《机舱自动化控制》、《船舶通信与导航系统》、《船舶电机与电力拖动控制》等,均设置了较多学时的相应实践课程,加大学生的实训力度,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我们大幅度更新课程内容。船舶电气技术更新换代很快,许多以前还算是比较先进的设备已逐渐被淘汰,而被一些新技术、新设备所代替,我们就将以前部分课程中这些已不太适合的教学内容删减掉,及时将船舶电气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新科技、新技能引进课堂,比如《船舶电站》课程,以前的教学内容还涵盖着一些晶体管控制设备,而目前船舶已大量采用微机、plc等控制技术,我们就将以前的这些已淘汰设备的内容删除,引进比较先进的微机控制设备。有些新技术目前已经在船舶上广泛应用,但是在以前的课程体系中没有涉及到,如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微机控制技术、电力推进技术等,我们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也引入课堂,因此我们增加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lc及现场总线》、《计算机网络应用》和《船舶电力推进技术》四门课程。还有部分技术内容属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新划归船舶电子电气员职务范畴的,如船舶通信技术、导航技术等,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时也增加了这部分内容,因此我们增设了《船舶通讯与导航系统》、《电航仪器》两门理论课程和《船舶通信导航设备维护》实训课程。船舶作为一个对外交流活动很频繁的行业领域,目前设备的技术资料基本上都是英文版,对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要求很高,所以我们在《船舶电气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也增加了船舶导航系统、通信技术以及相应技术手册等资料。

我们在调整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进行了必要的课程整合,例如《船舶电机学》的内容我们将其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删减后将其与《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合为一门课程;《将自动化理论》和《机舱自动化控制设备》合为《船舶机舱自动控制》一门课程。

2.4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是充分利用模拟器和现代化模拟机舱,推行“教、学、做体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练并重,使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目前我院已经建设了包括现代化模拟机舱、轮机模拟器电站模拟器等多套大型模拟器,正在建设电力推进和高压电力系统模拟器,并大力提倡模拟器教学的研究与改革,教师120在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院现代化模拟机舱和模拟器等实训设备,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实物教学等多种方式方法有机结合,让学生开展角色模拟,置身于模拟的工作情景、场景及仿真环境中学习、操练以提前适应工作岗位。二是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船舶电气专业课程规划和制作了大量的课件、音视频教学资料等,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与模拟器紧密结合、互为补充,能从根本上改变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三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我院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校园千兆互联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实现办公、教学、管理的电子化和现代化,能够满足本专业进行网络教育的教学需要。本专业教师除了完成了部分专业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外,还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进行了部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这些课程在网上建立了包含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书、实习大纲及实习指导书、教案文本、多媒体课件、学习指导、习题集及习题解答、在线测试、网络互动等在内的课程教学平台。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以“适任技能为本位、创新深化并重、多种模式共行”的思路,在继续深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人才培养效果最优化。我院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过程中针对航海行业的特点,以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两个专业为试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创新并形成了基于生产性实习船的“双向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高端技能型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缩短毕业生岗位适应时间。“双向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实施形式为“校?船”双向和“学院—生产性教学船—学院—实船”四个阶段,我们也考虑下一步将“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模式引进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中。

2.6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保障,我们采取“内培外引、校企合作培养、专兼结合”的原则,努力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方面我们大力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国内外航运公司的先进远洋船舶上上顶岗工作或到有关企事业单位的生产一线进行锻炼,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方面大力加强教师的引进工作,从企业中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电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在航运企业中广泛遴选兼职师资,聘为兼职教师,但是由于船员的流动性比较强,兼职教师的稳定性不够,因此我们还积极探索与合作企业联合招聘人才的模式,合作企业招聘的船员在公休期间可以到学校任教、利用他们的丰富实践经验现场指导学生实践和指导学生进行技能比赛等,学校则在船员的职务晋升培训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倾斜,这样既能保证船员能够顺利晋级,又能加强学院双师队伍的建设,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

2.7完善实训设备。

船舶电气专业作为我院的特色专业,专业建设一直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已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已经建成了“现代化模拟机舱”、“船舶电力拖动实训室”、“船舶主机遥控实训室”、“船舶电站实训室”、“主机遥控实训室”等大型实训室。但是由于以前的船舶电气是以强电为主,电力拖动及电站这方面的设备一般较多,但是网络、导航、雷达、无线电话等设备则相对较少,这方面的实训设备需加强。因此我们在现有教学设备的基础上,通过新建与扩建,建设融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以满足船舶电气学生培养的需要。

船舶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公约及国内法规的修订使得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较大,为了培养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船舶电子电气员,我们依托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船舶电气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对我院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完成后,在20xx级船舶电气专业进行了试运行,教学效果显示本方案较好地符合船舶电子电气员职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近日,在学院领导的关心和安排下,初步了解了几个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天目学院近期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在调研的对象中,同样作为综合类院校,浙江大学两个独立学院:城市学院和宁波理工学院最具代表性,可以作为天目学院未来发展壮大的参考目标。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起点和基础相对较高,比较而言,宁波理工学院更贴近天目学院发展的实际情况。

调研学院背景介绍。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是根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学市校合作办学协议创办,经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宁波市政府投资建设,浙江大学负责办学管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属宁波市全民事业单位。

学校位于宁波市高教园区,占地约1200亩,建设总投资8.4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学校拥有配套设施先进齐全的教学与实验楼群,总面积2万平方米的图书馆拥有藏书100余万册及各类数字资源,投入1.66亿元建成各类高标准实验室55个,千兆带宽的专用光纤直通浙江大学本部,共享浙江大学各类教育资源。

学校依托名城、名校,继承、弘扬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精神和浙东学术文化精髓,按照“人才培养应用型、科学研究服务型、社会服务区域型”的发展定位,围绕“抓学科建设、促教学质量、上科研水平、办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思路,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走开放办学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相辅的人才培养体系。现设有经济与贸易、外国语、传媒与设计、信息科学与工程、生物与化学工程、机电与能源工程、土木建筑工程、管理、法律等9个学院(系),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等3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12个省(区)招生,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万余人。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人才,崇尚严谨踏实的教风、学风。学生经4年学习,成绩合格,颁发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学士学位证书;一年级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可转入浙江大学本部相关专业学习。现已有7届1.7万余名学生顺利毕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5%左右,居全省本科院校前列,毕业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得到社会充分认可。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理、文、法、经、管相辅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通过学科建设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和资源配置,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与专业体系,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现有省级重点专业1个、重点实验室(共建)1个,市级重点学科4个、重点专业(群)5个、重点实验室3个,共建省级重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个,并建立了宁波市生物医药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浙江大学宁波博士后工作站科研基地等。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于1999年7月,是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浙江大学、杭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办学,并与浙江省电信实业集团共同发起创办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现任院长是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健教授,现任党委书记是浙江大学党委委员胡礼祥教授。

学院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占地1000余亩,校舍面积40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基。

本设施先进,办学条件齐备。

学院依托浙江大学的综合办学优势,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设有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法学院和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等9个学院,36个本科专业,70余个专业方向。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目前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3500名左右。学生德、体合格,在学院规定的学习期限内达到学院最低毕业学分要求,由学院颁发根据国家统一规格印制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士学位。2003年起,学院依托浙江大学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

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基本情况。

调研首先集中在计算机专业在这两个学院中的设置和地位。

浙大城市学院有专门的计算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其中的一大类。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品牌专业,该专业实行多重驱动的211人才培养模式(先后获得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杭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培养具备良好科学素养,掌握计算机应用与开发技术的高级专业人才。数据库应用开发、java应用开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和信息服务五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完成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后,进行一年的专业方向学习和一年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宁波理工学院有专门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是其中的重点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宁波市首批重点专业,目前设有两个方向:网络应用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适应多层次需求的计算机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方面,发展探索式学习方法,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全面发展。

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c)、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与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与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嵌入式linux系统及应用、移动终端开发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验等。

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宁波市首批重点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一起列入宁波市服务型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高年级导师制”、“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和“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培养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是2008年新开设专业,依托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熟练的软件开发和项目组织能力、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层次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坚持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按照技术发展及企业需求设置,侧重培养学生工程管理、软件开发、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从这两个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尤其是宁波理工大学,可知,计算机专业是基础学科,在信息与电子类专业中有其不可或缺的基础位置。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单纯的计算机技术教育会脱离社会对学生的实际要求,必须要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不可最求大而全的专业方案。以浙大城市学院为例,有多达5个专业方向,宁波理工同样也有着多样化的专业方向。这提示我们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需考虑切合实际的专业方向。

紧密相关专业的基本情况。

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其他多个专业的基础,这两个学院中有多个紧密关联的专业。浙大城市学院的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本科专业。

浙大城市学院的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开设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五个专业。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开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共7大类专业方向。

对比以上的简单罗列,天目学院目前在电子信息类和计算机科学类课程开设上专业方向性不强。而这些专业的开设,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其基础的核心课程。

其他相关专业情况。

其实,不仅仅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和计算机相关,很多有工科和理科背景的专业均对计算机有较高的要求。

像宁波理工,只有外语学院和法学院从第二学期开始不再开设计算机类课程,其他专业在第二学期以后都或多或少有开设计算机类课程,其中第二学期基本都开设了程序设计类课程。譬如金融学专业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括号中代表学期),大学计算机基础(1),vb程序设计基础(2);物流管理专业的计算机类相关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1),c程序设计基础(2),运筹学乙(4),erp理论与实务(7),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甲(6);而其他偏信息类的专业则相关课程更多。

同样浙大城市学院中的商学院中的所有专业都要求掌握“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能力”,工程学院自不必提。

小结。

通过以上简单介绍,可以看出,单纯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并不不是重点,关键在于和其他专业结合后,确定计算机应用的方向。电子信息,工程,经贸,管理,财务,生物,工程设计,都必须有相应的计算机类课程作为基础铺垫,发展相应的专业方向。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现阶段,医疗机构以及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构建提高人才质量的方案,如: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还要构建有效的、客观的考核体系,不断提髙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

从相关的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要求较高,企业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为了能够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企业输送更多高质量、优秀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此时高校要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改革教学、提高检验医学教学质量的方案。当前高校依据社会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要求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目地达到国家教育部100304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临床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体系的时候要将培养目标作为出发点,搭建适合医学检验专业的知识平台。第一平台,文数理知识平台。其中包括了英语课程、计算机课程等,这样做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平台,专业基础知识平台。其中包括了生物化学学科、医学微生物学科等,这样做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髙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三平台,临床医学知识平台。在这一知识平台上要重视临床医学与检验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平台,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平台。这一知识平台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构建教学计划时,要遵循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具有联系的四大课程平台。与此同时要开设选修课,重视社会实践以及毕业实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程建设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改革教学内容。医学检验这门学科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并且医学检验学科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然而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掌握该学科的所有知识。所以在改革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取舍得当。教师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突出重点知识以及难点知识,删除与其他学科相重合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有一些内容较为简单,此时教师要求学生要自学,这样做不仅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阶段,有七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巳经修订完成,如:《输血技术学》、《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涛’并且已经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新的教学大纲将重点知识凸显出来,这能够让学生对专业主干课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选择教材时,要选择卫生部规划的最新版本教材,结合自编教材,融入本专业的热点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高校还要鼓励教师编写教材或者参考书。有一些教师还构建了主干网络课程,并且网络课程也是依据教学大纲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上采用了以知识点为单元的章节式编排,以便于学生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

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当前所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1启发式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知识基础、整个教学内容来精心设计教学手段,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促使学生处于积极性的状态中。在启发式教学中,要求教师要进行引导转换,将知识转换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将具体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式教学中的“启”是相对于老师而说的,“发”是相对于学生而说的。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时,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效率。“启发式教学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联想比较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从教学观上来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学过程上来讲,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相关的知识。从教学手段上来讲,通过营造活泼、有趣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该教学方式不是依靠死记硬背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教学目标上来讲,比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与能力、智力与非智力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教师要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来模拟教学,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教师在精选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内容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以及理解。当前已有5门专业课程实现了课程上网,如:《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等。

医学检验这门学科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改革以及创新医学检验试验教学模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医学检验技术的教学特点,构建以检验医学技术为核心的实验课教学体系。同时还要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促使学生掌握有本专业有关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学校还要依托附属医院检验科,构建相关的实验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实验教学环境为开展实验项目、改进实验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临床实验室拥有着先进的检验医学实验设备,这就便于学生更好的开展探究式学习。在课余时间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来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科研方法,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如果学生仅仅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类学生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个较为宽松的实验环境下,学生有机会研究自己想要研究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向老师、同学求助,査找资料等多种方式来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然而解决困难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学习、提升自己能力的一个过程。医学检验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近几年来,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自从20xx年以来,各大高校开始扩招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这也就相应增加了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同时高校提高了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这些毕业生也获得了医疗机构的认可。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临床技能、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好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来,有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新颖,这就表明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增强。

6.1建立科学的管理考核制度。

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要安排相关的老师来管理实习生,并且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考核细则,量化考核指标。一般表格指标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教师用;第二种,学生用。教师用的考核表往往是由教科室统一下发的,带队医生、科室领导要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最后将考核表上交给教科室。学生用的考核表往往需要上级医师、科室领导签字。学生用的考核表主要是为了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情况、学生使用仪器是否得当等;教师用的考核表主要是为了考核学生是否按照规定完成了学习情况,其中包括了教师意见表、科室鉴定表。如果高校没有构建合理的、科学的考核制度,那么学生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实习中都不会端正自身的态度,在实习中他们并没有提髙自身的能力,而是浪费了实习时间。因此高校要构建有效的考核制度,以此来督促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6.2确定考核内容以及时间。

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制定出临床血液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生物化学的考核内容。通常情况下,考核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基本考核内容;另一方面,强化考核内容。每个检验项目要确定评价标准,逐条逐项来考核、评价每一学生。整个评价体系中包括了94个考核项目,其中临床基础检验学、临床血液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临床生物化学分别为26个、16个、11个、18个以及23个。

当每一门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都结束之后,要依据临床检验技能考核、评价体系来确定考核内容,每一位学生都要参加基本考核,对于强化考核往往是由学生抽签来决定的。

当前,构建医学检验专业的考核体系、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不仅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可以满足医疗机构以及用人单位的各种要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本次实施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难免会在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和实施过程中缺乏经验,造成在实施细节上不够连贯,以下是“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污染治理、环境修复、环境管理、环境规划与评价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以及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7)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

本专业设置污染预防与控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等两个专业方向。重点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突出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特色,并且具备环境评价、管理综合的能力。

化学、生物学、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四年(弹性修业年限3-8年)。

理学学士。

本专业须修满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课程总学分160学分,其中必修课93.5学分,选修课39.5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27学分,方准毕业。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xx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xx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xx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xx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取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资料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xx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潜力素质提升,培养状况报告等工作。

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是方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而如何确保方案实施到位,并有良好的实施环境,强调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改革,夯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基础。

1.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依托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更适应当前会计专业的发展需求,并满足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一是要注重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二是切实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依托综合型应用人才的引进,壮大现有的教师队伍。

2.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基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高职院校应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可以立足于院校的专业特色,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开发契合学校实际的专业教材,建设具有特色的精品课程,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对于地方高职院校而言,应在特色专业的基础之上,大力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深化会计专业发展。

3.深化教学管理改革。人才培养是变化的过程,僵化的教学管理显然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在传统教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实施“弹性学制”,为学生专业学习创设更加宽松的环境。在学分与学年的关系上,允许学生在2-4年间完成。并且,针对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体系能够满足并服务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契合当前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总而言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强调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实施的有效性,才能确保方案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应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目标,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性,强化“就业、市场”在目标中的体现。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着力点在于夯实实施的基础,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依托精品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建设等实施措施,确保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着该原则,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如下:

本方案立足黑龙江省,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适应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我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方案结合我省旅游资人才需求现状,定位于培养基础扎实、适用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中高职课程体系设置首先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即中高职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明确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课程设置依据“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优化,兼顾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计划制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保持中高职阶段课程的连续性,中职阶段注重基础性教育,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语文、中国历史常识、音乐等公共课,以及旅游概论、管理学、服务礼仪等专业基础课,此外,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有所了解,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

要培养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将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人才市场需求相接轨。因此,只有通过到旅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才能确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及所需要的具体能力,从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结合行业特点,形成知识、技能、应用一体的职业课程体系;首先坚持以旅游管理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加强课程设置的职业功能性;其次,充分考虑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中职阶段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而在高职阶段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2+3”培养方式即前2年进行高职学习,后三年进行高职学习的培养方式。后三年的高职学习实行“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根据我省旅游市场自身的淡旺季的特点,安排学生在旅游旺季到旅游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旅游淡季时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的模式。第一阶段从第一学期9月起至第六学期6月,学生主要完成从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任务:一是礼仪技能训练(形体训练、服务礼仪训练);二是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三是岗位的初步体验,即由旅行社和学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酒店和各主要景区景点,打破原有的先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一入学就直接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环境接触。第二阶段是第六学期6月至第七学期10月,正值我省旅游旺季。由学院联系、企业、学生双向选择,学生带着实践课题进入旅游企业见习,帮助学生确立为岗位服务意识和过硬职业技能意识。

第三阶段从第七学期10月至第八学期6月,学生主要完成职业技能证书所必备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导游证考试。在此期间,根据职业素养课程安排,学院会与合作企业联系,选派优秀工作人员或我院优秀毕业生来开展讲座或座谈,传递企业最新服务标准、服务理念,讲授企业文化、职业素质以及如何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等,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第四阶段从第八学期6月至第十学期,这段时间为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全部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由校企双方对学生的表现及撰写的调查报告等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企业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在该思路的基础上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就业方向与岗位分析,根据岗位能力确定教学任务和开始的课程,从而制定服务于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论文摘要]文章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对完成工作任务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所得的结果为依据,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构思。

教高[20xx]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人才培养既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也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拔高,而是培养掌握必备知识结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确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紧紧围绕高等性与职业性共融的主线,以素质培养全程化、能力培养对应化、岗位选择多元化的思想为指导,加以正确定位、认真设计、稳健落实。

(一)高等性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定位的基准。

商科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其人才的培养定位应以高等性为基准,但它绝不等同于商科普通高等教育连锁经营管理的高等性。199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通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把高等教育划分为5a、5b两个类型,5a类是理论型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项目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5b类是实用技术型的教育,“主要目的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按此归类,我国现阶段以文化知识延伸、学术研究为主的学术、教育型大学本科及研究生的培养当属5a教育;以技能操作、技术应用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当属5b教育。因此,商科高等职业教育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不是商科普通高等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压缩”,而是相对独立、互相补充的两套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商科高等职业院校更强调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强调知识、技术的应用性而非创造性。

由于职业教育鲜明的职业属性,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能力要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与工程技术类高职院校相比,商科类高职院校的技能更具有柔性而非刚性的特征,更强调工作实践的层级积累和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社会能力的培养。此外,同一职业属性的内部还具有层次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活动范畴的限制呈现出层次性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的高低和所需知识深广度的多寡。所以,即使同属商科类的职业教育,商科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也不是商科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拔高型”。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是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注重某一特定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只需把握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即可;高等职业教育是技术性人才的教育,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技能外,还需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

由此可见,高等性与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失的两特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既不同于中专纯技能型人才培养,也不同于本科或研究生创造性的高级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零售企业服务管理一线中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掌握一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零售服务工作中从事多岗位的复杂性和关键性的劳动,能够有效带动和组织协调其他人员完成目标任务,能够将最新的理论、设计、技能要求成功变成高品质、高效益的服务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基准就是:连锁经营企业服务第一线门店店长、大型综超各部门经理、总部各部主管等。

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在明确了“培养什么人”以后,围绕“怎么培养人”这一中心而展开关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策划分析,包括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架构体系、具体课程设置等要素。只有建立科学、系统、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实施、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笔者认为,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应按以下思路进行设计:。

(一)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促学生全面发展。

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重点突出对学生定向性能力(解决学生的就业)与可迁移性能力(解决学生的发展)的培养。职业素质又分三个层次,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应具备的三个基本素质:“为人的基本素质”(做人)、“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做职业人)、“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做有专业特长的职业人),三者之间呈现出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趋势。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完善课程体系。

在课程的设置中,实践课程解决“怎么做”,理论课程解决“为什么这么做”,实践课程与理论知识课程相辅相成。因此,能力型课程体系下的课程设置不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对原有理论课程的深浅、实践课程的多少进行调整,而是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使理论知识从属于实践,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工作任务引领理论教学的新的课程设置。

(四)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包括以下三个阶段:课程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即通过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校外基地实训以及到相关企业工作实习,让学习者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去体验不同工作岗位的职责及技能要求,了解企业各部门的协调运作流程,逐步完成从学生到合格职员的转变,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基于高等性与职业性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了其职业素质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以培养学生普适性能力与可迁移能力为导向、专业技术能力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能力型课程架构体系。

通过对连锁经营管理所属行业(主要针对零售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确定专业就业服务面向和岗位(群)要求,对岗位(群)进行职责任务分析,在这里的岗位分析对象不是相对孤立的一个个单项能力,而应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以此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并确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根据商科行业背景,最终确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为现代零售业的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专卖店、百货店、购物中心业态的服务、管理领域,从事的工作岗位有门店的理货员、收银员、超市及专卖店店长、大型综合超市部门负责人及总部商品部采购、配送中心库管等。

在此基础上,构建以通识能力培养为导向,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的能力型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充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理论适度、专业技能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培养特色。实验、实训、实习是体现高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三个关键环节。因此,在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将实践教学的全部内容融于三个环节,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相辅相成,既相互融合又相对独立的功能。

(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初次就业,也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利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尽可能多地开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选修课程。在遵循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规范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和教学形式,力图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如理论课的教学中,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采取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多样话的教学方式;实践课教学采取技能训练、模拟实验、工学交替、综合实训等多种形式,在课堂、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基地交替进行、良性互动。

(四)产学合作,多方介入,共同培育“教育产品”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应主动争取相关协会、企事业单位专家的参与,并与企业建立互惠合作的长效机制,在项目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中,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办学思想,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断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朝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学术界有较为广泛的讨论,对人才培养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二是商务技能必须非常熟练;三是要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介于三点要求,笔者对当前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实施策略。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在对商务英语进行学科定位时,由于教师看法不同,致使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出现比例失衡现象,从而无法保证商务课程与英语课程之间的协调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英语课程涉及的系统性商务知识比较少,因此,学生只能零散、笼统地了解一些商务知识,导致学生无法完整地掌握商务英语应用方面的知识,大大降低了学生商务知识的学习效率,阻碍了学生综合商务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教学模式应用性不强。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商务英语方面的相关知识,给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应用性不强,教学活动的设计不科学,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教材不完善。

在商务英语教材从外贸流程的相关知识扩展到谈判技巧以后,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的内容已经延伸到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务文化等多个方面。但是,在世界各国不断往来的情况下,商务英语专业使用的教材还不够完善,急需更新,这对于促进学生商务技能全面提升有着极大的'影响。

(一)注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不断优化。

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不断优化,提高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重视,并高度重视商务知识的讲解,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一般情况下,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的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其中,理论课程是指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商务知识课程(商务知识课程是指经贸知识、国际金融等方面);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商务技能课程、英语技能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等多个方面。例如:在英美文化、综合英语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鉴赏能力,让他们了解西方的民族风俗、国际礼仪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增强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从而为培养应用型商务人才提供重要基础。

(二)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有效完善。

在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将能力提升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在加强课程教学与实践联系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注重国际商务语言环境的营造,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案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例如:在实训教学课程中,组织学生对还盘、询盘相关知识进行自学,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模拟整个商务交际过程。如此一来,不但能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商务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教材的更新和科学引进。

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教材的更新和科学引进是培养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重要基础。因此,选择具有时代性与实用性特征的教材,对于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在高等院校使用频率较高的《剑桥商务英语》,不但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商务环境,还能为学生学习商务知识提供指导,对于bec考试、获取相关证书等也有着极大作用。

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商务英语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只有结合新时代要求,才能真正提高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真正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优秀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摘要:随着电力在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发挥作用的日益显著,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于高素质的电气工程专业工作者的需求量也呈上升趋势,因此为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要着力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深化电气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提升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最核心和最紧迫的任务,也是高校育人的中心工作之一。[1]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担负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电力电气行业的建设者的重任,必须切实以市场发展和需求为导向,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持续有效地提升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随着电气工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我国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气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特征,随着电气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日益显著,今天的电气工程已经涵盖了几乎包括所有与电子、光子等有关的工程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电气工程毕业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电气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适应各种现代电气工程工作所需的实践经验,成为能够胜任现代电气工程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综合性应用性人才,但在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对电气工程专业的认识不足,人才培养的理念较为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电气工程行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现代电气工程运行、管理等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很多毕业生难以更好地胜任有关电气工程的相关工作。

(二)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性缺失。

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所要回答的是“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重大问题,这是有效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一环。[2]当前,我国高校中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依然更多地延续传统高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在各个年级依次布局的传统做法,课程体系设置依然以“知识传授”为基本导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契合度不够,未能体现电气工程专业应用性能力培养这一根本要求,同时在各个课程模块之间缺乏横向的内在有机联系,未能很好地服务于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三)教师队伍建设脱节,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有效推进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保障。[3]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在电气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依然滞后,尤其是缺乏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这对于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推进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必须加快予以解决。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牵扯面广,必须以系统思维为指导,综合统筹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重构以及应用型师资打造等多个方面综合入手,从点、线、面立体式综合探索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首先必须从树立市场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发的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全过程中去,同时要以“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强创新”为导向来加强对于现有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4],尤其重点是要将电气工程行业标准、职业标准以及电气工程企业最新案例等融入培养方案乃至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更好地指导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二)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平台建设。

针对新修订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定位,学校要努力完善电气工程专业课堂体系的改革与相关的实践平台的建设力度,全面评估现有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之间的吻合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要努力根据电气工程行业需求来构建课程,强化实践性教学体系,同时要努力与电气工程行业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完善深度的产教融合机制,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完善和推进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教师队伍。

为有效推进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学校要按照电气工程专业的市场发展需要,努力依据专业特点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教师队伍,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此,高校要一方面聘请行业专家或地方企业技术骨干入校任教,同时建立教师深入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挂职,同时要花大力气引进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充实现有的电气工程专业师资队伍,持续打造电气工程专业高水平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总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面广量大。高校必须从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综合改革、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统筹入手,稳步推进,努力推动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

参考文献。

[1]赵换丽,张亚峰。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j]。教育现代化,20xx。3。

[2]栾广宇,李爱传,汪东欣,李琳。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4):45。

[3]王涛,熊建斌。企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xx(3):24—25+33。

[4]张忠,李韦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xx(14):36—37。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面向风险管理及保险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风险管理基础和保险业务知识,能够从事风险管理、保险实务和保险监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保险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2、较好地掌握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熟悉相关政策和法规,具备从事保险相关职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符合行业高层次人才的资格认证要求。

3、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及信息工具运用技能,具备较强的统筹决策、组织管理和业务实施能力,能够组织保险相关工作的运行、协调与管理,符合监管部门规定的任职要求。

4、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外文专业资料,使用外语开展保险相关工作。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与年限。

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进行多学科、宽口径培养。招生院校应建立适合不同培养方向的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习形式开展实践教学。

(二)成立由校内导师和校外专家共同组成的导师组,或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发挥集体培养作用,吸收企业与行业组织或监管部门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加论文指导工作。

(三)鼓励案例教学并逐步增加在教学中使用案例的比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业务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

(四)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考试、作业、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撰写专题报告等。

(五)加强实践环节。

五、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

(一)必修课程(15学分,含学位公共课)。

1、政治理论类课程(2学分)。

2、外语(3学分)。

3、保险学研究(2学分)。

4、保险法律制度与监管政策(2学分)。

培养单位可根据培养方向及院校特色自行设置每门课程均为2学分的三门专业必修课。

建议培养单位将宏观经济政策、合同法、风险管理研究、保险财务分析、保险数理基础作为专业必修课。

(二)选修课程(12学分)。

选修课程包括限选课(4学分)和任选课(8学分)。

培养单位可根据培养方向及院校特色自行设置每门课程为1-2学分的任选课。任选课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进行设置,通过不同系列课程组合的菜单式课程,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多元选择。

鼓励培养单位将我国保险及相关行业中高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课程或国际保险业及相关行业普遍认可的专业资格考试课程作为开设任选课的选择范围。

(三)实践教学(6学分)。

实践教学包括课堂模拟实务教学和校外实践基地及企业实习,校外实践基地及企业实习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实践教学累计不少于1学年。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要突出学以致用,体现学生运用保险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和实用价值。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

论文评阅人中至少有1位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1位具有丰富的保险实务和风险管理经验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外专家。

七、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保险硕士专业学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有较宽厚的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基础,掌握市场营销基本技能并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熟悉经济政策、法规及商业惯例,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能够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市场拓展、销售管理等营销业务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素质、专业素养、行业体验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设销售管理、营销策划两个培养方向。销售管理方向的毕业生应熟知企业营销和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能够胜任中基层销售管理工作,可有效地开展市场调查、谈判与推销、网络营销等业务及管理工作;营销策划方向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诊断、团队学习与创新能力,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营销分析、策划以及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熟悉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际商业惯例及营销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7.汉语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二级乙等水平;

8.获得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及相关技能证书。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管理学学士。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学、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销售管理、网络营销、商务谈判、营销财务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分析从拔尖人才培养中引入竞赛体系架构的必要性,提出以竞赛为载体的拔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想,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未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能力。方案设计中强调逐层递进式的设计思想,从基础竞赛到专业综合能力竞赛,逐层选拔,校级竞赛与全国竞赛协同进行。通过低年级的专业基础竞赛,在促进整体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完成优秀拔尖学生的遴选;在高年级将选拔出的优秀拔尖学生重新组班,拓展强化相关专业技能,组织优秀拔尖学生参与全国性质的大赛,如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机械设计竞赛等。为使得整体培养体系形成良性循环,提出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如竞赛组织保障、师资保障、实验室资源、生源、激励机制、经费等。

党和国家从“十六大”报告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对教育的要求一直都是:“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那么,何为专业拔尖人才呢?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德江认为:国家人才培养体系应该为一个塔形结构,塔尖为国家级拔尖创新人才,塔中部为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塔下部则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1],各类高校应有自己适当的模式,塔尖、塔中、塔底每一个层次都需要拔尖型人才,不同层次的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都大有作为。国家级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国家部委所属研究型大学和地方有较高科研水平大学来培养;而塔中部为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将主要由各地普通本科院校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主要由高职、中职院校来培养。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天津农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的定位是要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农机专业而言,我们是要培养优秀的农业机械专业工程师。具体来说,我们对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理解是: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系统地掌握农业机械专业领域的`专业理论与设计技能,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具备跨学科知识整合运用与团队协作能力;具有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设计的初步能力,有较强的表现技能、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以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同时,要了解国内外专业领域发展动态,了解政策和法规,具备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设计管理能力,并能够不断地适应专业发展变化而吸收和更新知识。

2.1.1引入竞赛体系架构的必要性。

人才的评价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正如众多的高考状元后来并没有做出出类拔萃的成就。在项目实施中,如何认定学生是优秀拔尖人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需要及早发现优秀拔尖人才,挖掘其潜力,重点培养。我们认为仅通过课程考试成绩是无法准确评判拔尖优秀人才的,相反,从目前的调研结果看,各类需要有一定专业综合能力的竞赛对于拔尖优秀人才的筛选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由于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均是以项目的形式实施,无论从专业基本技能,科研学术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等许多方面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短期内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升效果明显,从近年来的经验看,各类综合性竞赛中获奖的同学在毕业走出校门时,无论在就业、考研等各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有鉴于此,我们设想拟在教学中大面积引入不同形式专业技能竞赛提升整体学生专业技能,完成优秀拔尖人才的筛选、培养,同时结合高级别专业竞赛实现优秀拔尖人才实践综合能力的强化提升。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完成了相应教学计划的设计,设置了相应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但是农机作为工科专业,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工程的特征之一是综合,学生们在分散的课程训练后并未形成综合的战斗力,大学阶段重要的综合训练毕业设计也由于就业形势的压力已经逐渐有些鸡肋化,大学四年的教学在许多学校已经变成了3年半,使得原本就先天不足的校园内的实践综合能力培养更是雪上加霜。在这种形式下,有些学校甚至提出取消毕业设计的设想,提出大学+毕业后专业技能培训的培养模式,将专业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推向社会。我们认为在大学阶段实践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特别针对应用型本科而言,无论是将来从事专业科学研究,还是直接就业,职业实践技能都应该在本科阶段得到很好的培养,并且通过适当的改革,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情况的,这就是以竞赛的形式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1.2竞赛内容与时间安排。

竞赛的设置需要与专业综合能力相适应,对农机专业而言,综合能力主要强调具备农业机械相关产品的设计能力,特别由于在现代农业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飞速发展,需要加强传统农业机械专业中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能力的培养。竞赛内容设置采取递进式的设计理念,从入学开始,在每个学期设置相应专业基础竞赛,初步方案如下:(1)机械绘图竞赛;(2)c语言程序设计竞赛;(3)电工技能竞赛;(4)电子设计竞赛;(5)机械原理方案设计竞赛;(6)机械零件测绘与建模分析竞赛;(7)机电一体化设计竞赛、数控技能竞赛等。在竞赛时间的安排上,需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学期周均授课学时数,在每个学期合适时间段腾出时间设置竞赛小学期,时间以1个月左右为宜,集中强化。在高年级的竞赛内容设置上要逐步与相关专业大赛挂钩,使更多地同学在专业设计竞赛中得到锻炼。

2.2.1组织保障。

大面积引入竞赛形式的培养方案有别于传统的教学体系,在每个学期将同时有4个年级开展不同性质的学科竞赛,对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建立并逐步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以保证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需要成立专门常设领导机构进行总体方案实施的组织与监控,领导机构可由主管领导与骨干教师组成,为不同层面竞赛确定方向、制定规划、营造氛围、协调实施、提供服务。

2.2.2师资保障。

我们要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技术人才,从类型上属于工程型,不是科学研究型,也不是技能技工型,这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改革原有授课模式,尝试多种考核方法;在竞赛的设计组织实施中也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既是课堂授课的优秀教师,同时自身还是一位优秀的业内工程师,这要求我们重视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提升,加强新技术的培训,具体可以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

2.2.3实验室资源保障。

各项专业基础竞赛的实施离不开相应的硬件资源,学生进入竞赛阶段后需要在实验室开展工作,由于教学阶段的特殊性,竞赛安排在学期初或者学期末较适宜,这样可以尽量减少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交叉影响,但是存在一定的集中性,几个不同年级的竞赛活动可能会同时开展,要求有一定的实验室面积,满足集中竞赛需求。在低年级的选拔竞赛完成后,高年级阶段的培养将需要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内完成,而非在教室内,这样需要配置专门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室,及时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进一步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

2.2.4生源保障。

采用滚动遴选模式,在前三个学期的竞赛后完成人员的初选,进入专门拔尖人才培养班,实施拔尖人才专门培养方案,同时依据后续每学期竞赛结果,淘汰不合格的学生到普通班,普通班的学生通过竞赛考核进入试验班,三年级第二学期前通过基础竞赛完成优秀拔尖人才的最终遴选。这要求在低年级尽可能打通相近专业的教学计划,入校学习后,依据专业兴趣、学科竞赛成绩,逐步完成学生的遴选工作。

2.2.5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包括两方面,学生和教师。优秀拔尖人才培养需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应从制度上改变目前大学生功利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制定导向性政策,引导学生重视各项竞赛创新活动,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如将专业奖学金的评定直接与各类竞赛成绩挂钩等,同时,也需要出台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到指导学生竞赛活动当中。

2.2.6经费保障。

完成相应的各类竞赛涉及到试验耗材、差旅费用、小型仪器设备等多项费用支出,需要提前安排好经费预算与规划,多种措施筹措资金,保证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普通高校开展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新课题,强调在众多新生中要尽早选拔出具有潜力的学生,重点培养,同时还需兼顾原有普通同学的培养,需要对多方面的资源整合重组,这里提出的是一些还很不成熟的想法,欢迎批评指正。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1〕110号)精神,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技工教育的创新发展,现就全省技工院校的制定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技工教育教学质量,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依据职业标准,对接产业发展,开展职业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评价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程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以育人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实践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基本术语

(一)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是详细阐述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三)技能人才。掌握专门知识与技能,具有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具备相应的实践(实习)工作经验,并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中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人员。

(四)职业能力。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综合。

(五)通用能力。通用能力是指从事相应职业所应具备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包括职业素养、与人交流、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

(六)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人们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某一特定职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工作标准的把握、工作方法的运用、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材料的选择等。

(七)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的',具备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的综合性任务,对从事一个职业(岗位群)具有典型意义,是一体化课程开发的依据。

四、招生对象与学制

按照《江苏省技工院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试行)》文件执行。

五、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包含总体培养目标与层级培养目标两部分,层级培养目标分为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预备技师(技师)培养目标。

(一)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中级技能人才和具有高超技艺、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

(二)层级培养目标

中级技能人才应熟练掌握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能按照工作要求及工作程序,独立或合作完成岗位工作任务。

高级技能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能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独立解决非常规性专业问题,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力。

预备技师(技师)应掌握精湛的技艺,具有独立解决复杂性、关键性和创新性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工作设计能力。

培养目标编写体例为:“培养面向**类型行业、企业就业、适应**职业及相关工种和岗位群工作,胜任**工作任务,具备**职业素养,达到**职业资格要求的技能人才。”

六、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一)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包含职业素养、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必修课程。

2、专业能力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一体化课程和综合训练课程。

3、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分必选和任选两类,主要包括职业能力提升,生产岗位实践等课程。

(二)教学安排

1、每学期教学时间为20周(含复习考试周),周课时一般在24~30学时以内。

2、学分计算以课程(含实践课程)学时(课时)数为主要依据。教学课程(包括理论课、一体化课、实训课、实验课),以16~20个学时(课时)为l学分。其他课程(生产实习、入学和毕业教育、军训、公益劳动等),以30学时或一周为l学分。学分的最小单位是0、5分。

3、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体育与健康等公共课按照部颁《技工院校公共课设置方案》开设。职业素养课程按照省版课程标准开设。

七、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内容

(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二)招生对象与基本学制

(三)培养目标

(四)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

2、能力结构

(1)通用能力

(2)专业能力

3、素质结构

(五)职业(岗位)面向与职业资格

1、职业面向

2、职业资格

(六)课程体系

1、一体化课程序化表

2、课程体系结构

3、一体化课程简介

(七)教学时间分配表

(八)教学时间安排表

(九)教学保障

1、师资条件

2、实训条件

3、教材建设

4、数字资源建设

(十)教学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十一)教学评价

(十二)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2、课时及学分分配

3、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八、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程序

广泛开展企业调研,对接职业标准,通过职业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做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序化一体化课程,确定课程结构,明确教学内容;通过任务分析,落实能力培养要求,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

九、人才培养方案管理

按照《江苏省技工院校教学管理规范》相关要求执行。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和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阶段的维修企业人才结构及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汽车维修业的发展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走模块教学道路。

教学改革模块教学汽车维修高职。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发展也十分迅猛。继20xx年全国汽车产销量突破700万辆大关后,20xx年超过870万辆,20xx年达到930余万辆,今年1至5月,汽车产销483.77万辆和495.68万辆,汽车产销量有望突破1000万辆大关。截至20xx年6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为6962.6万辆。同时,汽车技术也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和电子装置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微机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为一体的高科技载体,其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净化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等各方面,正逐步进入智能化高级控制阶段。这给高职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第三产业的汽车维修业,其技术发展虽滞后于新车开发,但也紧随汽车技术现代化的步伐迈入了高科技领域,传统的维修设备和检测手段将被现代汽车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所替代,各种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和新的维修技术应运而生。面对现代汽车的高技术含量和维修工艺规程化,以及维修、检测诊断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决定了直接参与汽车维修人员,必须以技术型为主,既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人员,熟悉现代汽车结构原理、传感技术、液压控制及自动控制技术,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且操作熟练,能判断并解决现代汽车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当然,同时也需要有实践经验,会利用各种工具及设备检修或更换各零部件的技术工人,要求技术工人逐步向“一专多能,机电合一”的方向发展。

2.1我国维修企业的人才现状。

从我国汽修行业的人才结构来看,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需要:从业人员文化基础落后,技术素质不高,大量未经任何培训或学习的人员从事汽修技术岗位。调查数据显示:汽修行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为38.5%,高中阶段51.5%,专科及以上10%,并且目前我国现有的技术工人中,有22.4%无任何技术证书,且技师和高级技工比例偏低,仅为8%,这就导致我国汽修人才还是以初级人才占多数,中、高级人才紧缺,复合型优秀人才稀缺的局面!

2.2现行教育体制滞后。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承担着培养“汽车医生”的艰巨任务,但由于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和高等职业教育各种因素的局限,现行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不仅教材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远远跟不上技术发展,而且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面狭窄、重机轻电与重理论轻实践等通病。

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维修企业,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在教学改革上大胆尝试,积极探索模块教学新模式。

在划分模块时,从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入手,把最重要的、基础的、必须的内容提出来,打通各种知识,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分成多个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不求多而全,只求精而专。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成,成有所专,专有所用。

3.1实施模块教学的意义。

从现实和长远两个角度来看,实施“模块教学模式”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思想、行为等四个方面的限制,对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倡导“双师型”教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通过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集团,将每一知识集团的前期教学与后期专业技能实训、实操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技能培养之间的针对性、实效性。第二,通过精简整合课程,缩减了课堂教学时数,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条件开展实践教学、专业实训、技能实操、专业实习等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动手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尽快地找到工作、适应工作要求。第三,这种模式可以一定程度克服现行单向性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被动性,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条件进行自主学习、自行组织实操活动,既有利于在现阶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长远自我发展的方法、能力。

3.2推行模块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采用模块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切实提高为中心,着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行业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第一、深刻领悟“模块教学”的本质内涵。“模块教学”不能仅理解为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对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后产生的教学模式。第二、结合专业特点,扎实稳步推进。我们应当联系院内外实际,结合专业特点、年级具体情况,分头实施,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整合方案。第三、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知识模块的整合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基础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实践能力越强越好。

模块教学是一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且用在教育教学中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其中不仅包括传统的理论、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结合了当今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仿真模拟教学技术,使得整个模块教学既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相长。通过模块教学,使学生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走入社会所具备的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能成为汽车维修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国外关于眼视光技术具有非常清晰的分工,主要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医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有效防治眼病。

第二部分在视光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眼视觉的健康,负责验光配镜。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当中,出现视光学院和视光系的时间较早,其发展已经过一百多年,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拥有一定的规模,相当于医学院。视光学专业的学制主要以4+3为主,也就是学习医学基础课、光学基础课、视光学专业等课程一般是利用四年的时间。上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经典光学、几何光学、眼科光学、视光学理论与方法、视功能检测与诊断、眼科疾病、双眼视力、低视力学、视力矫正、环境视光学、接触镜等。学习数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一般情况下利用三年的时间。在达到学习要求取得光学博士后,还不能达到视光学工作的标准,还需参加国家关于视光师职业资格考核,只有达到合格后取得有关证书后才行。

当前,很多人都拥有视光师职业资格,可以从事视光师工作,美国视光师与人口总量的比例达到了11000∶1,澳大利亚则达到了12750∶1,眼光师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需要提出的是,视光学院和视光系学习的课程不包括医学基础和临床学科,特别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很多学生虽然取得了毕业资格,但没有处方权,在治疗疾病时无能为力。

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因为不能全面分析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分布情况、企业需求情况,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培养的人才不能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建设课程体系方面已得到人们的认可,也就是采用工学结合的做法,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依然应用传统学习模式,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当中,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与职业技能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不完善。

3.1眼镜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眼镜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在最近几年的发展当中,眼镜产业平均每年增长速度突破了17%。有关专家认为,眼镜产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还需得到较快发展,将会产生大量的工业产值和出口量,专家认为二者平均每年增长率都将突破11%和12%,在国内主要产区将会涌现大量的生产企业,年产值也会得到大幅提高,将会突破一亿元,在大量中心城市会涌现数以千计的销售连锁企业,估计一些优秀企业每年销售额将突破一亿元。在眼镜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求拥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如依据国际标准程序开展全面验光配镜技术、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加工先进技术设备技术、应用视光仪器技术、眼科检查与治疗技术、修理眼镜技术等。

3.2职业岗位。

对眼视光技术人才的要求,可以从事眼科检查、检查视功能、验光、配镜、检查测量、修理、设计配戴等工作,具备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可以从事销售眼镜和管理工作。对应于眼镜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职位有二种:第一,眼镜验光职位,主要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五个级别。第二,眼镜定配工职位,主要内容有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个级别。

课程设置在培养专业人才方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搞好课程建设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的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主要针对培养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讲求实用性。再有,在设置课程时还需考虑到培养人才的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

4.1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技术路线。

认真研究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原则和具体实施措施,建设较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线,才能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在研究产业发展情况、行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情况、企业人才成长规律、学生如何学习、学校拥有师资力量如何、教学实训设备可以发挥哪些作用等内容的前提下,实现科学排列与组合专业课程的目的。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取得行业与企业的支持,以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为依据,进一步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创建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及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学习当前世界上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4.2课程体系结构模式。

建设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也就是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决定性影响。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主要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依靠通用课程、传授专业技术、发挥顶岗实习的作用。要意识到当前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一日千里,利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4.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实习课程体系。

在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标准要以培养较高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发挥实训教学的作用。学习过程中应用验光配镜技师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依靠工作过程建设实训与实习课程,在充分研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实训项目、设置实训项目,利用现场模拟与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讲求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在实训基地开展专业理论学习,依托项目发展、保证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要求理论学习时间与实践时间达到平衡,生产性实训时间应在全部实践时间中占到80%以上。课程考核方式应该全面结合应用校内理论考核、利用实训基地考核实践能力、企业顶岗实习、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等多种做法。

高职教育要实现区域性与职业性。高校眼视光专业要具有一定的特点,要发挥具有一定发展能力的眼镜行业协会的作用,同时结合骨干企业开展有效合作。

行业协会掌握着当前最为丰富的行业发展信息,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考虑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要争取达到具体企业的实际要求。要充分利用眼镜行业协会,要充分研究企业需求,利用订单式培养的做法,设计最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课程建设、引进师资、应用实训基地等各种做法,使合作收到最好的效果,使人才进入社会后发挥最大的作用,达到各方满意的效果。大力发展眼视光技术专业,讲求品牌化发展,同时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配置校内与校外资源,建设最为先进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与校外二个部分。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校内研发服务基地主要对学生的毕业服务。校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做法是顶岗实习。

在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要做到校内与校外协同发展,在顶岗实习和实现学生就业的前提下,实训学习要做到系统性。校内实训要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校外实训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训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连贯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原有模式的束缚,要与企业车间相仿,达到教学实训、生产实训、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在教学实训时,以培养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为主,使教、学、做三者结合在一起;在生产实训过程中,讲究突出学的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与顶岗技能;在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项目,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的初步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了解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能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能在医院从事医药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与运行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离散数学、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软件建模技术、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医学信息学等。

(1)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高等数学、离散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2)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网络技术等基本理论及应用。

(3)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软件工程、软件建模技术、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人机交互、系统集成与体系结构、web系统与技术等基本理论及应用。

(4)了解国家关于计算机软件产品的设计、研发、维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软件工程的新理论及相关边缘学科知识,了解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动态。

(1)掌握基本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专业道德和心里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

(3)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本本科的核心概念、知识结构和典型方法。

(4)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评审、测试、维护以及过程与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了解软件工程规范和标准。

(5)经过系统化的软件工程基本训练,具有参与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的经历,具有作为软件工程师从事工程实践的专业能力。

(6)具有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权衡和选择各种设计方案,使用适当的软件工程工具设计和开发软件系统,能够建立规范的系统文档。

(7)充分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具备个人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8)熟悉中医药学及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从事医药信息处理及软件系统开发的工作能力。

(9)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中药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软件工程技术伦理的基本要求。

(10)了解软件工程学科的前沿技术和软件行业的发展动态,在基础研发、工程设计和实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1)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系统的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2)具备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自学学习随时涌现的新概念、新模型和新技术,使自己的专业能力保持和学科的发展同步。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交中能够有效地用英语交际,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化修养,以适应社会发展之国际化需求。

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学艺术修养、较强的现代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专业学科意识、综合分析的素养、求真求实创新精神、不惧困难持之以恒的毅力;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素质拓展“八个一”工程中的八个项目均为学生必修,学生可结合自身需求、兴趣自主选择具体修习内容,至少修满6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