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心理美文摘抄(优秀5篇)

2023年心理美文摘抄(优秀5篇)

作者:薇儿 2023年心理美文摘抄(优秀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心理美文摘抄篇一

被誉为人类出版史上第二大畅销书的卡耐基《快乐的人生》为我们提供了快乐心理的秘诀,他认为:“有了快乐的思想和行为,你就能感到快乐”,并提出了《只为今天》的忠告:

一、只为今天,我要很快乐。正如林肯所说的“大部分的人只要下定决心都能很快乐”。这句话是对的,那么快乐是来自内心的,而不是存在于外在。

二、只为今天,我要让自己适应一切,而不去试着调整一切来适应我的欲望。我要以这种态度接受我的'家庭、我的事业和我的运气。

三、只为今天,我要爱护我的身体。我要多加运动,善自照顾,善自珍惜;不损伤它、不忽视它;使它能成为我争取成功的好基础。

四、只为今天,我要加强我的思想。我要学一些有用的东西,我决不做一个胡思乱想的人。我要看一些需要思考、需要集中精神才能看的书。

资料

六、只为今天,我要做个讨人喜欢的人,外表要尽量修饰,衣着要尽量的得体,说话低声,行动幼稚,丝毫不在乎别人的毁誉。对任何事都不挑毛病,也不干涉或教训别人。

七、只为今天,我要试着只考虑怎么度过今天,而不把我一生的问题都在一次解决。因为,我虽然连续十二钟点做一件事,但若要我一辈子都这样坐下去的话,就会吓坏我。

八、只为今天,我要订下一个计划。我要写下每一个钟点该做些什么事;也许我不会完全照着做,但还要订下这个计划;这样至少可以免除两种缺点,过分仓促和犹豫不决。

九、只为今天,我要为自己留下安静的半个钟点,轻松一番。在这半个钟点里,我要尽量使我的生命更充满希望。

心理美文摘抄篇二

绩效考核是一把双刃剑,做得好,能够有效地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效益;做得不好,就容易影响员工积极性,造成团队气氛紧张,进而影响到工作开展,影响绩效提升。

1、优先和近期效应

优先效应就是考评者根据对被考评者最初的绩效信息做出最终的绩效评价,从而出现“以偏概全”的偏差;近期效应就是考评者根据对被考评者最近的绩效信息,做出最终的绩效评价,出现了“以近代远”的偏差。

克服这种误差的办法就是要求考评者掌握全部数据资料,综合加以分析和考量。

2、自我中心效应

考评者不是客观地按照正确的标准含义而是按照自己对标准的理解进行评价。包括对比偏差和相似偏差。比如考评者会将某位表现优秀员工作为榜样,而将真正的考核标准放在一边,凡是与“榜样”相似的就凭高分,反之则评低分。

克服的办法与晕轮效应相似。

3、后继效应

也称记录效应。指考评者有时会将被考评者上一个考核周期的结果作为参考,如果上一周期评价好,本次就好。反之,则考评为差。

克服的办法无疑就是立足于本周期的绩效表现进行评价。

4、标准对考评结果的影响

如果在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时就不够科学和准确,那自然会影响到考评结果。所以在制定考评标准时,一定要坚持定量准确、先进合理、突出特点、简明扼要的原则。

5、分布误差

理论上,通过绩效考核,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应服从正态分布,橄榄形状。即特别优秀和特别差的员工都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良好和符合要求,达到绩效目标的。但考核者往往因为考核者在尺度把握上不够,出现了分布误差。分布误差分为三种情况:

第三种是集中趋势或中间趋向。也就是考核结果出现所有人员评价一般,即所谓的“好人不好、强人不强、弱者不弱”。出现这样的误差一般是由考评者的平均心理造成。

克服分布误差一般可以采用“强制分布”法。

6、晕轮误差

也称光环效应或晕轮效应,指一个人某一人格上的特征掩蔽了其他人格特征。平如考评时如果关注“交往能力”这一要素,当某个人交往能力强时,就会掩蔽他其他方面的弱势,进而对该人做出综合方面都很强的评价。造成这一误差的原因主要是考核标准不详尽不明确,或者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评价。

克服的办法是做好平时的工作记录、建立翔实的考核标准、端正考评者的认识。

7、个人偏见

基于考评者某些个人的特性,如年龄、地域、出身、种族等,因考评者个人对这些特性的偏见和偏好,做出偏差的评价。比如,有的考评者会认为某些地方的人比较勤劳,某些地方的人比较懒惰,从而只要遇到这些地方的人,就当然地做出自己固有认识上的判断。

心理美文摘抄篇三

1、探询“需要”

客户向你要一支可以在玻璃上钻孔的电钻,这是他的需求,如果你只是努力满足这一需求,就失去了更有效地满足客户需要的机会,“需要”是“需求”背后的原因,客户要这种电钻的原因是要在玻璃上打孔;是因为需要把管道伸出窗外等等。你应该努力去满足客户的需要——有没有把管道伸出窗外的更好方法?而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层次上,把电钻给他了事。我们经常发现客户提出的需求并不一定最符合他的需要,因为我们是专家,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帮助客户,这也是最能体现我们专业价值的地方。

通常你在问对方问题时,对方总是会有答案的。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就会把准备好的答案告诉你。但是,只有你沿着这个答案再次逐项地追问下去,它们才会告诉你真正的原因,你才会有去满足客户“需要”的方案。最好的探询需要的问题是多问几个“为什么”。

2、你希望我怎么做呢?

3、柔道术

现在你了解他的情况了,你可以抓住扭转局面的机会利用他施加给你的压力。你可以说:“我很高兴您告诉我这些问题,我相信其他人遇到这种情况也会和您一样的。现在请允许我提一个问题,您看这样处理是否和您的心意,……”

4、回形针策略

这是一个小的获得认同的技巧,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一线服务者告诉我的。当接待情绪激动的客户时,他会请求客户随手递给他一些诸如回形针、笔和纸等东西,当客户递给他时,他便马上感谢对方,并在两人之间逐步创造出一种相互配合的氛围。他使用这个方法好几次,每次都能有效地引导客户进入一种相互合作而达成一致的状态。

5、管理对方的期望

心理美文摘抄篇四

下面的八种安慰方法或许对你有效。

第一个安慰: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情

何必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现在的心情,何必为莫名的忧虑而惶惶不可终日。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怎么悔恨也是无济于事。未来的还是可望而不可即,再怎么忧虑也是会空悲伤的。今天的心情,今日的事和现在的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感觉美好的。当然,过去的经验要总结,未来的风险要预防,这才是智慧的。昨天已经过去,而明天还没有来到,今天是真实的。

第二个安慰:自己的心痛只能自己疗

何必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现在的心情。偶尔抱怨发泄一下,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无休止地抱怨只会增添烦恼,只能向别人显示自己的无能,抱怨是一种致命的消极心态,一旦自己的抱怨成为恶习,那么人生就会暗无天日,不仅自己好心境全无,而且别人跟着也倒霉。抱怨没有好处,乐观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个安慰: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

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坏的生活不在于别人的罪恶,而在于我们的心情变得恶劣。让生活变好的金钥匙不在别人手里,放弃我们的怨恨和叹息,美好生活就唾手可得。我们主观上本想好好生活,可是客观上却没有好好的'生活。其原因是总想等待别人来改善生活,不要指望改变别人,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第四个安慰: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

人生是如此短暂,哪有心思去浪费呢?有智慧的哲人曾经说过:“大街上有人骂我,我是连头也不回的,根本不想知道这个无聊之人!”我们既不要去伤害人家,也不要被别人的批评左右,还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先踏踏实实学好本领再说。特别是在少年时要全力以赴学本领,不要分心。

第五个安慰:别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学会自己欣赏自己,等于拥有了获取快乐的金钥匙,欣赏自己不是孤芳自赏,欣赏自己不是唯我独尊,欣赏自己不是自我陶醉,欣赏自己更不是固步自封。自己给自己一些自信,自己给自己一点愉快,自己给自己一脸微笑,何愁没有人生的快乐呢?经常要自己给自己过节,学会寻找愉悦的心情。

第六个安慰:不要追逐世俗的荣誉

终生寻找所谓别人认可的东西,会永远痛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庸俗的评论会淹灭自己的个性,世俗的指点会让自己不知所措。为钱而钱使自己六亲不认,为权而权会使自己胆大妄为,为名而名会使自己巧取豪夺,真实的我在刻意的追逐之中,会变成一张张碎片随风飘扬,世俗的我已变得面目可憎。得到了媚俗,失去了真实,要坚定信心,拥有自我。

第七个安慰:极端不可取

有些人常常因为忧虑过度,而导致自己精神失常,有些人却因为麻木不仁,造成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前者常为寻找理性而痛苦,因聪明过头而衰,愚蠢的根源在于什么都懊悔。后者都不知悔恨为何物,整天稀里糊涂地生活,活着与死去没有什么区别。走极端总是惨遭失败,要寻找人生的智慧,懂得经营自己。

第八个安慰:注意不要活得太累

常有人感叹,活得真累。累,是精神上的压力大;累,是心理上的负担重。累与不累总是相对的,要想不累,就要学会放松,生活贵在有张有弛。心累,使人长期陷于亚健康状态;心累,会使自己精神不振。心别太累,学会解脱自己。

心理美文摘抄篇五

心理适应能力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只有具备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能够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才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然而,由于现有教育条件与生活环境的局限,在校中小学生中因心理素质较差而导致适应水平偏低或适应不良,学生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的变化所出现的不适应的问题。

心理适应在心理学里通常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这说明,适应现象是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由于人们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经常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应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一生中随时都要面临的任务,也是人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正因为如此,当前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备受关注。

二、怎样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

(一)人拥有突破困境的自由

从心理学上讲,人的心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生活在具体的客观环境中,对各种现实地反是非曲直,不是照镜子似的消极被动地反映,而要经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来能动地反映。由于每个人内部的特点不同,即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不同;个性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反映事物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同样环境下,对同样客观现实的反映不尽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时期或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同一客观现实的反映也不尽相同。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积极主动的反应,以良好地适应环境。

我们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控制能力,学会在繁杂的外界环境中整理、分辨、选择、回避,更精确、更有效地把握现实环境中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信息;更善于抓住复杂事物的关键,认识事物的本质,淘汰那些与我们生存发展关系不大的无用的刺激。那么,我们就会拥有突破困境,把握成功的自信与自由。

(二)发展是积极的适应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环境的适应,从适应的方向上看大体上有两种:

一种是消极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人与环境的消极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认同、顺应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压抑了自身的积极因素,即自身的潜能,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其结果是环境改造了人,而人未发挥自己对于环境的能动作用。例如,人在遭受了挫折的环境下,采取的消极的悲观态度等。这些人都是以压抑自己的潜能,牺牲个人心理机能和品质的发展为代价,这种对环境的适应是退化,而不是发展。

另一种是积极的适应。积极的心理适应是个体在客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在环境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自身得到发展。任何环境中都存在着有利于个人成长的积极因素和不利于个人成长的消极因素。积极的适应是要正确地分析自身的特点及环境的特点,从对这二者的分析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成长与环境的关系时说:“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允许他和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环境并不赋于人潜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的形态具有这些潜能,属于人类全体成员,正如他的胳臂、腿、脑、眼睛一样。”马斯洛的观点虽然强调人的先天因素,但他给我们以启示:每个人都存在着潜能,环境只是才能发展的条件,而不是“种子”。我们对其理论的补充和修正是:潜能发挥的重要条件是个人的实践,个人在具体环境条件下的能动地活动。将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个性中的积极因素统一在自己能动地实践活动中,人就获得了一种积极的适应。发展是人对环境的积极适应,我们所提倡的正是这种积极的适应。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适应的关键是内部心理活动的自我调节。教师采取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方式,帮助适应不良的学生提高适应水平。根据对心理适应内部机制的分析,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的几项建议:

1.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面临新环境的变化,要能够尽快了解新的要求,明确新的努力方向。

2.对自己要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了解自己不适应的表现和存在的差距,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做到自尊、自爱,对自己始终充满自信。

3.要培训自己坚韧、顽强、果断的精神和较强的自制力、竞争意识和好胜心,还要有对人对事宽容的态度与豁达的胸怀。

4.要增强自我监控的意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实践证明,通过系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上取得明显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