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文心的读后感(大全5篇)

文心的读后感(大全5篇)

作者:雁落霞 文心的读后感(大全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心的读后感篇一

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运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认识。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

《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以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进而去体会那种无穷的意境。

再有《乡下人家》一文描写乡下人吃晚饭一段中天高地阔地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那种吃地意境,老师通过描绘引读、加上诗句品读等形式把学生带入到那天高地阔的画面的情境之中,进而唤起对乡下人家庭院晚餐的想象。

二、欣赏音韵之美

读了《声律》一章我理解到,听外在的乐音很容易为力,但听自己的心声很难听得清楚;是因为琴弦的协调可以用手来解决,而内心的情思和语音的关系就显得复杂。其实所有声调,都有平仄之别;音响都有双声迭韵之分。两个双声字给别的字隔开了,念起来就不顺口;两个迭韵字分开在句中两处,念起来就别扭。都用仄声的字,音响发出以后就似乎中断了一样,都用平声地字,声调就会远扬而去,转不过来。因此,总会象井上辘轳的绳子,一上一下,回环往复,念起来才顺口。对读者来说,声音就会在嘴里流转,清脆悦耳,象振动着的玉佩;对听者来说,语句就会在耳里盘桓,络绎不绝,象一连串的珠子。

因此文章的美丑,寄托在吟咏之间;吟咏滋味的浓淡,流露于字句之中;字句气力的强弱,归结于和谐和押韵。使不同声调的字配合得当叫做和谐,使收音相同的字音前后呼应叫做押韵。我们通过吟咏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和谐以及韵律感,从而感悟音韵之美。

如《搭石》一文,体现音韵之美的句子ll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我们读起来很有韵律感,怎么让学生体会到呢?先是师生分读,前面的(师)---抬起脚来(生);后面的(师)---紧跟上去(生)(并且速度逐渐加快)体会这一抬脚,一落脚,发出踏踏踏踏的声音的和谐。

再让学生加上踏踏的声音再读。组1:前面的抬起脚来,组2:后面的紧跟上去(齐:踏踏)组1:前面的抬起脚来,组2:后面的紧跟上去(齐:踏踏)学生通过朗读,就会感觉到语言很好听,很有节奏感,从而体会韵律之美。

再如《三鲜面》一文,有一句热腾腾一碗面端上桌,色香味俱佳,连形式也分外优美肉丝细,白面长,红虾青葱撒在蛋瓣上,活脱脱像开了一朵金盏菊。长短句式,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和谐、押韵。给人一种韵律的美感。

三、体味情感之美

《情采》篇讲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意思是情采是文章的经,语言是思想的纬。只有经线拉正了,纬线才能织成布帛;只有思想明确了,语言才能通达流畅。

还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都是说作者先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而读者是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由此可见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训练学生的语感,就要把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使学生能透过文章的字句感受到作者那起伏的情感。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写总理生活简朴的句子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总理简朴的作风,可以设计成:让学生想想宫殿式的房子,原来的主人是谁?里面应该有什么?(应该是大官住、是贵族大臣住、是皇上住应该有古董、珍宝、地毯、字画)可是这些总理的办公室都没有,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有什么?(有沙发、地毯、柜子)可是也没有,只有什么?生: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层层深入的地去品读去感悟,去理解总理那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震动、人格的感化。

《背影》中特写的镜头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通过一系列的的动词,(如:攀、缩、微倾)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尤其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就更显得真挚感人,所以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最后,我用《文心雕龙》最后一篇的一句话作结,生也有涯,无涯惟智人的年寿有尽,没有穷尽的只是学识。让我们多读书,积淀自己的文化内涵。

文心的读后感篇二

时至刘勰去世,将近十五个世纪,但是他的名字在现在并不陌生,他的作品《文心雕龙》更可以称得上是绝世大作。《文心雕龙》这种文学巨作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冲击着我的感官,我想,是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与之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就表达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状态)。”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文心雕龙》在整个文学史上,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应该算是一座里程碑了。我想刘勰正在通过《文心雕龙》与我们共鸣,给我们带来最直接震撼。

文心的读后感篇三

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合于自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可贵。归根到底,就不可不把刘勰的宇宙观归于唯心主义了。但是,又不能说刘勰是一个成熟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因其从客观美得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上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明诗》里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在《诠赋》里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在《物色》里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都提出了客观的物,为创作对象,认为文学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此外,刘勰又不主张自然主义的模化外物,认为感物写形,是带有主观爱憎的。因为“情以物迁,词以情发”,所以进一步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必巧丽”。这就不仅合于唯物论,而且带着辩证的观点。

总结起来说,刘勰的宇宙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他的文学观是合于唯物主义的,他探讨了人为美与客观美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的整套理论体系,在历自然是难能可贵的,对今天来说在整个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是一块里程碑。

除了这些大块的来说关于他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外,其实好多时候我们这些后人在研究他的作品受益的时候,反而是在一些字句里面受益不少,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好处了。像宗经里面,“至根柢盘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劲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为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经典著作在刘勰眼里就是这样的,经典可以泽被万年,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读这些经典的文集都觉得特别受惠,刘勰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他自己的书有朝一日竟也会成为经典呢!只是这个"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确成为了我们写作的一个典范要求。是我们追求的方向。我对这句话就是尤其的喜欢。

刘勰的《诠赋》。有文是这样说的,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物以情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比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文章是先要有情感然后配以丽词佳句才能是好文章,但是若没有睹物兴情的基本条件,不知道作赋的基本要求,那么这样的赋就是花朵太繁,把骨头都压断了。所以不论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有一点是不能变的,那就是真情,而且是永远的。到现在我们写作,是;离不了这些东西的。

《哀吊》里面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题奢,奢体为辞,则虽丽而不衰;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依然是指写文章先要心情先定下来,自己先有情,然后才能感动别人。如果只是追求问题奢华,那么必是华丽但是情必不哀,一定是自己爱情之所至,才能使读者哀痛,才更可贵!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直至今天我们好多的文章这样讲那样讲写法,其实何如让学生多读点书,多积累点真感情!下笔如有神才能得千古佳句,而不是写成新时代的八股文!

十七篇《诸子》讲,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六国以前的作者,在当时虽说不得意,但是他们的主张缺流传下来了,他们写的时候是千古以前,但是他们的感情想到的是千古以后,他们的名声不会消失的。所以千古之前刘勰就已经认定他们的光芒以后也是不会磨灭的,定是要有于后人有益的,有一定的贡献于人类,必定会使人类记住他!从这个角度讲,刘勰是让人佩服的,也值得人学习!

研究刘勰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很大的精力,才能探得他的精髓,我知道,这一时三刻也不过是得起皮毛,但是读一点得一点,我会继续努力,一直最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做这个课题了,我一样去读他的书,继而带动我去读其他的读点名著,受益颇深!

文心的读后感篇四

对于想要学习写作的人来说,《文心》应该是必读书籍。我读完想起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指的是《文心》中关于读和写的论述。我是先看了一些近几年比较畅销的有关写作的书,然后才看的《文心》,那些书里面给到的写作技巧确实挺实用的,如如何让文章标题更具吸引力,如何提炼金句,如何布局谋篇才能让读者不疲劳等等,但是总有一种快餐的感觉,读完就会让你觉得写作有速成之法,提笔就成。而《文心》却给我一种很踏实的感觉,写作也需万丈高楼平地起。而且很多畅销书中提到的写作技巧都可以在《文心》中找到相对应的论述。

《文心》用故事体裁写成,取材于1931年初秋到1934年夏天几个初中学生的生活,将读和写方面的知识与几位学生的日常融成一片,既切合实用又有吸引力。书中虽然讲的是三十年代语文教学上的问题,但现在看来依然切合实用,因为有些根本问题到现在都没有解决,如阅读的目的,写作的目的,语文教师的作用等。

《文心》共三十二篇文章,既涉及诗、日记、叙事文、小说、信、读书笔记等不同类型的写作,也包含题目、用词、习字、语汇语感语调、修辞、文章组织、鉴赏、风格等读写技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点:作文是什么,作文的来源及作文的意义。

作者说“作文不是无所为的玩意儿,作文是生活,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不管这世间有多少人,多少种生活,但我们每个人都只有自己这一生,发生着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不是随时随地可以与人言说。而通过写作,可以记录我们的经历,写过之后,“欢喜好像更欢喜,愁苦却似乎减淡了”。既然是生活的项目,那么作文一定是主动的行为,是习惯使然。而这个习惯养成的前期,需要不得已的被动,也就是刻意练习。只有通过定期作文,才能把作文这件事混入自己的生活里头。

触发的关键在于新。“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书籍原用文字写成,但不应只当文字来读。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得游戏而已”。所以“在有字得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得书,在森罗万象得事物上获得新得触发”。书中的实用建议也很好,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记录。现在电子设备如此方便,我们更应善用才是。

在《文心》的最后一课,作者提出了一个终极问题,即作文的意义是什么?作文成功与失败的标准是什么?“紧要的在于是否真正充实了你们自己,是否随时随地可以受用。这是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你们学习一切,都可用这个标准去考量自己”。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人最大的客户是自己”,我们投入工作,每天面对同事客户,对领导负责,对客户负责,却很少问问自己,做的每一件事于己是否负责。读书也好,写作也好,都要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时间轴上,比较一下现在和过去的自己,考量是否更加充实,生活是否有改进。

看完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的《文心》,心中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作文之事可大可小,于文学家而言,作文是一生的事业,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作文或是工作的一种技能,或是赚钱的一种途径,但无论如何,用写作的技能为我们服务,无论是应用之作或随兴写的文章,都要用创作的态度去对付,要忠于自己,从心出发。

文心的读后感篇五

红尘有爱,人间有情。邂逅烟雨,倾心文字,倾心红尘。

眷恋依然在天边吟唱,不悔的目光不停在心上辗过。我于尘封的哀伤外守侯,跌跌撞撞地闯进文心三千红颜的情殇。猜不出,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竟然可以让一园的姹紫嫣红痴迷。揣着几分好奇,带着几许疑问,开始了漫长的探询。

欲尽此情书尺素,泪弹不尽临窗滴。看着一篇篇情深意切,痛彻心肠的如水行文,眼前升起了一缕不断徘徊在红尘中的孤烟,蓦然回首,这缕孤烟竟然幻化成千年前的书生,蹒跚不前的背影是为了等待守候自己多年的白狐。思绪定格,我用洁净的信笺,轻描一纸痴男怨女的速写,纸上浸透绝美的笔调。

时间翩飞。记忆在层层叠叠中长高。我常常躲在那些缠绵悱恻的文字里,读你,读你那些数不尽千古风流的文章,一遍又一遍,千遍也不厌倦。当一场场生命中注定的雨淋湿了游戏烟雨中的花花龙,更淋湿了一颗颗望穿秋水的红颜的芳心。原来,爱是可以绽放出如此璀璨的光芒,虽然短暂,只要曾经燃烧过,美丽的光芒依然如初夺人心扉。

“人生若只初相见,何事秋风画悲扇”,沉溺于在纳兰的《饮水词》里,不觉潸然而痴。一位细腻伤感的文人才子,如此地痴,如此地伤,当坐落在这些忧伤的文字中央,那些被刻意遗失的从前,会跨越时光的距离,再次穿梭心海的岸边。总想为自己找个安静休憩的港湾,在无人认识的小岛,把心事串成流水瓶,缓然放入流淌的海,把自己放逐于无边的天外。而今,一个个充满色彩的字眼串起的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又让我再次看到了才子佳人的无奈结局。在夕阳挽歌中,我分明看到了你的几番惆怅,几番流浪,几番不羁放荡。

虔诚地摘一束弥漫温情的满天星,结于心事的书签上。这样,浓浓密密的祝福,便如满天的星,为你照亮凄婉的心。拈花微笑,一如你笑成弯月的模样。嫣然莞尔,揽起无数羞涩的情节,恣然涂鸦,所有的美好,在你雅致的文字里黯然失色。原来,你还是你,走不出的哀伤,学不来的沧桑,画不来的落寞。

心——归心无奈到天涯。

岁月在渴望中蹉跎,几载漂流,几年流浪。琴声凄凄,寒蝉切切,多少悲欢离合,多少擦肩而过,红尘滚滚,烟雨蒙蒙,有些画面,或许早已经成为过往云烟,惺惺相惜的感觉,却日渐清晰。虽相隔天涯,却近咫尺。有些事,有些人,只能埋在心底。

一杯香茗,一首老歌,在寂寥的深夜,适合读你。坐在微寒的窗前,很多温馨的画面一一掠过。翻阅往事的同时,便自然而然地想起七夕里的仙话来。化蝶的浪漫故事里,千年依然美丽的动人爱情,在七月流火里,共同对着风筝许下我心如海的诺言。原来文心里有着诸多的无奈,原来文心里储蓄着无法释放的往事。

携诗走过艳阳的夏与诗意的秋。悄然回眸,昨日的声声笑语依然清澈,高山与流水的相逢总在我心中涓涓流淌,高低起伏的总有我的一纸牵挂与你的忧郁深锁。翻开深锁的日记本,把心事重新梳理,结一个,知己,今生,足矣。从今以后,便一心一意,与你于深浓浅淡的文字里,披一缕烟雨,穿梭于红尘之间,把千般尘虑,于指尖悠然化去,让百般无奈,在软语轻歌中淡去。

喜欢坐在从容淡然里,安静地怀想。轻舞键盘,沐浴在唐时风宋时雨的温厚底蕴里,仿佛看到你用忧伤的眼神,对每一个路过的女子许下一个又一个美丽而伤感的诺言。浮生若梦,深情如海。原来,你的千种柔情,尽在豆蔻指尖,一一融化。万般心事,无端凋零,原来,一切都只是昙花一现。归心无奈到天涯,原来,我们最终只能隔海离天远远相望。

雕——精雕孤魂旅乡梦

于遥不可及的网中,精雕一缕孤独的灵魂,让挥之不去的乡思,在眉间缠绕纠结。无法卸载一生的痛,在疼惜中渐渐老去。

一个人要流浪多久,才能停止疾驰的脚步,一个人要奔波多久,才能放下忙碌的心事。寂然地安坐在怒放的生命里,聆听《梦醉西楼》的愁苦情歌,仿佛经历过了人间最无奈的瞬间。遥想那个迷人的湖畔,一袭翩飞的白衫在寒风中静立。在深夜的孤独里,廖落的文字里,流露出对过往的深深怀念。每一个热切的词,都装满一份伶俜的心事。一份恒久而不变的爱恋,在最温柔的美景下倍受欢迎。

时光在殷殷而切切的盼望中流转。我心依依,伊人在天涯。穿越千年的美丽,化成一片片经霜的红枫叶,坠落文心,红了江山,黯了容颜。如果一场邂逅注定只能是悲剧,我们只能摇曳在风中哭泣。如果无言的结局不能改写,我只能淡然离去,淡然无痕地走出你的生命。就这样淡然地品尝一口又一口的苦咖啡,原来,爱,只能尘封在哀伤里。

纤指如飞,任思绪漫舞。三千长发,一一落成如花心事。任寂寞入眉,任孤伤满怀。痴然于如水行文之间徘徊,把落红心事一一折叠,放进深锁的心间。在凝眸深处,想象着你遥望彼岸的心酸,再为你植入瞬间永恒的彼岸花,让你从此天涯,幸福地守侯在精致美丽的冰心里。在这个微风轻拂的夜里,为你解去缠绕在眉间的乡愁,为你编织一个花好月圆满的温柔梦幻,让妩媚的阳光不离不弃地温暖你的沧桑。

龙——铺笺赋笔吟瑞龙

铺笺赋笔吟瑞龙,梦里花落泪成行。痴迷,原来只在一念之间。细细地编织流水一般的柔情,再慢慢地收藏宝贝般的春梦,让你在梦里卧云弄月,让你在流年里似蝶翩翩起舞。窗外有风轻轻吹过,吹起万种风情的'想念,一缕缕,一瓣瓣,轻舞飞扬成动人的伤。我以苦涩的等待,守候一场不及时的雨,任夜在悠悠长长的叹息中落下帏幕。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想起易安居士的清词,不禁恣意忧伤。拎一卷细碎的心情,在平仄的起伏里,为君写淡浓。无端地想起:文心雕龙这四个字,那绰约多姿的篇章便在眼眸里浅萦淡绕,原来文心雕龙的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独特魅力,竟能吸引众多目光,是因为他那颗像楚香帅一般的花心,痴心,善心。眼前跳过“花花龙”三个字,原先的愕然已经释然。自古风流枉少年,原来多情自古不是罪。

关于你,我总是喜欢以阳光的心情阅读,无奈每每读到最后,总是悲情涟涟,痛心无限。美丽的无边秀色,只是为了衬托你孤芳自赏的心,精美绝伦的文字在你的挥毫之下,宛若潜龙,气势不可阻挡。细品,精读,总能揣摩出一点端倪出来。原来,你在彼岸,入了诗,入了梦。

欲语还休,停留在文心雕龙的文字里,寻找熟悉而陌生的感觉,惶恐不安地在文字外踌躇不前,与你,是否,终成无法相交的平行线,不敢猜想,只记得,停留在梦海的那一脉幽香,终是不可逃避的情节,今后将陪伴我在漫长的寂寞里,温暖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