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清明节手抄报文字版 清明节的手抄报文字资料(汇总7篇)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版 清明节的手抄报文字资料(汇总7篇)

作者:笔舞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版 清明节的手抄报文字资料(汇总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版篇一

我国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知恩图报的思想,此后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这种思想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祭祀的盛行。节日期间,对天地自然和对国家有功之人进行祭祀,在我国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如果说冬至祭天、夏至祭地,主要是感恩天地自然的话,那么清明节的扫墓祭祀,就主要是对有功之人的感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对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最大的有功之人是父母。对于父母的恩情,子女需要用“孝”报答。在传统思想里,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清明扫墓(上坟)是“祭之以礼”,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用祠堂祭拜、坟前祭拜等多种方式来表达对去世父母的感恩之情。当然,清明时节不仅要祭祀自己去世的父母,还要祭祀列祖列宗,这是对于血缘祖先的共同感恩。

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幸福地生活,除了具备生命这个最基本的条件之外,还要拥有生产的技能、生活的知识,发现、领悟美的能力以及相对安定的社会秩序等,而这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我们的前人,所以我们都要感恩,更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发扬这种精神,肩负起历史责任和使命,为我们的祖国,为各个民族为人类地球安宁祥和添光彩带去希望!

“生身不忘宗,千里赶上坟。”清明节以其特有的祭扫活动,将生者周期性地置于和先人共处的情境之中。在千里赶上坟的路途中以及在先人的坟墓前,一个人总会重新回想起所受到的恩惠,并由此激发、强化报答之心。所以,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不仅是感恩情怀的体现,还是培育感恩情怀的重要时机。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您在世上生存多少个年月,而在于您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国家为社会做了什么?清明节的祭奠沟通了生死,引发了我们对生死之间问题的思考。对清明节众多习俗活动的参与,是一种生命意识的教育过程。平常的日子里,死亡与人们的生活相隔很远,但在清明节就会上演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就会让我们珍惜有限的生命,让以后的生命活的更加有意义,让我们学习继承先烈的遗志,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勤奋上进,智慧理事工作和生活,礼貌待人,做一名优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做一名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华夏儿女。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版篇二

1、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5、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6、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7、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8、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9、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10、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11、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12、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3、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14、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5、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16、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春思》

17、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冠《蝶恋花·春暮》

18、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19、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朱淑真《眼儿媚·风日迟迟弄轻柔》

20、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版篇三

有关清明节的手抄报文字资料(精选)

时光匆匆,告别三月,我们即将迎来清明时节,那么清明节的手抄报要有哪些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有关清明节的手抄报文字资料,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1、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2、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从最初的清明节气到如今的清明节,经历了从自然到人文、从物质到精神的发展嬗变,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

从节气到节日

北京师范大学博导、民俗典籍文学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萧放教授告诉记者,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作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也就是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农业是传统中国民生的主业,人们十分看重清明在年度生产周期中的自然时序位置。清明是播种与准备养蚕的季节,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它走了与传统节日生成的不同路线。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比如立春到春节、夏至到端午节走的就是这一路径。“但清明却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它将古代寒食节俗收归到自己名下,与此同时清明也改变了自身性质。”萧放说,“清明在唐宋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并且其节俗意义日渐增强。四时八节中,清明出现较晚,影响却相当突出,缘何如此,耐人寻味。”

清明虽然出现得晚,但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萧放解释,中国向来十分重视祭祀祖先,但上古并无墓祭的礼俗,祭祀都在宗庙里进行。时至春秋战国时期,墓祭风气才渐浓。但此时,这种习俗似乎还限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家,直到唐朝,祭墓风俗才扩大到整个社会。唐玄宗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节气日的相连,在唐朝已将寒食清明并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描写寒食情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至此,清明不仅从寒食中分担了祭墓的功能,同时它也将一些原本属于寒食节日的游戏娱乐置于自己名下,如蹴鞠、秋千是寒食的著名节俗,这时也已成为清明的娱乐。

萧放进一步说明,到宋朝,清明已基本上完成了对寒食的置代,除禁火冷食仍为寒食特有之外,清明已承担了许多原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清明也由原来的节气日演变为重要的民俗节日。明清时期,寒食基本消亡,春季大节除春节外唯有清明了。

我国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知恩图报的思想,此后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这种思想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祭祀的盛行。节日期间,对天地自然和对国家有功之人进行祭祀,在我国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如果说冬至祭天、夏至祭地,主要是感恩天地自然的话,那么清明节的扫墓祭祀,就主要是对有功之人的感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对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最大的有功之人是父母。对于父母的恩情,子女需要用“孝”报答。在传统思想里,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清明扫墓(上坟)是“祭之以礼”,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用祠堂祭拜、坟前祭拜等多种方式来表达对去世父母的感恩之情。当然,清明时节不仅要祭祀自己去世的父母,还要祭祀列祖列宗,这是对于血缘祖先的共同感恩。

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幸福地生活,除了具备生命这个最基本的条件之外,还要拥有生产的技能、生活的知识,发现、领悟美的能力以及相对安定的社会秩序等,而这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我们的前人,所以我们都要感恩,更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发扬这种精神,肩负起历史责任和使命,为我们的祖国,为各个民族为人类地球安宁祥和添光彩带去希望!

“生身不忘宗,千里赶上坟。”清明节以其特有的祭扫活动,将生者周期性地置于和先人共处的情境之中。在千里赶上坟的路途中以及在先人的坟墓前,一个人总会重新回想起所受到的恩惠,并由此激发、强化报答之心。所以,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不仅是感恩情怀的体现,还是培育感恩情怀的重要时机。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您在世上生存多少个年月,而在于您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国家为社会做了什么?清明节的祭奠沟通了生死,引发了我们对生死之间问题的思考。对清明节众多习俗活动的参与,是一种生命意识的教育过程。平常的日子里,死亡与人们的生活相隔很远,但在清明节就会上演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就会让我们珍惜有限的生命,让以后的生命活的更加有意义,让我们学习继承先烈的遗志,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勤奋上进,智慧理事工作和生活,礼貌待人,做一名优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做一名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华夏儿女。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版篇四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重要的祭拜节日,清明节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或5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3清明节文化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欢迎参阅。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1、踏青

踏青又叫做春游、古时候叫做探春、寻找春等,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这时候外出踏春早就已成为风俗。

2、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3、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所以民间就有清明节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4、放风筝

清明节还有放风筝这一习俗,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版篇五

一、并非所有民族都在清明节当日祭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风俗习惯。虽然清明扫墓祭祖早已在许多人心中打上了烙印,但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会在其他的一些民族节日中进行类似的活动。如小年、除夕夜、正月十五、七月十二、七月十五等日子都是一些民族的传统祭祀日。

二、常规顺序不可反扫墓祭祀是有个先后顺序的,许多年纪大的老人都会相当注意这点。一般都是先把墓园或墓地打扫干净然后才是祭祀。由于祭祀是相当讲究风水和礼节的,所以先后顺序尽可能不要出现差错。先后顺序如下: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别。

三、何时拜山最佳最佳的拜山时间为寅时,也就是5-7点。不过由于墓地大多离居住地较远,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这么早,不过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拜祭。

四、孕妇避免扫墓通常来说怀孕妇女是要避开清明扫墓活动的,除了强调风俗外,其实长途奔波对妇女和胎儿来说都是不宜的。相信家中如若有上了年纪的长辈多数都会阻止孕妇清明拜祭的。

五、悼念逝者应用白色菊花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不过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而不是拜祭已逝者。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版篇六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1]。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2、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版篇七

1、《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4、《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5、《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6、《清明》(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7、《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8、《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9、《清江引·春思》(元)张可久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

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

梨花小窗人病酒。

10、《长安清明》(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