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过端午节教案反思 端午日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

2023年过端午节教案反思 端午日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

作者:雁落霞 2023年过端午节教案反思 端午日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过端午节教案反思篇一

在授课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赛龙舟的热烈场面上,通过课件的展示,图片上的人物动作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场面描写的内涵。

同时,在课文拓展这一块,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选定赛龙舟中的一个角色(带头的,锣手,鼓手,浆手,群众……),用一段话有针对性的向大家介绍自己在竞赛中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及所起的作用。这一类的活动学生很有积极性,主动举手踊跃发言,我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但在向学生传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两种表现手法时,我感到力不从心,在教学中也将这一块讲得仓促了些,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是很到位。同时,由于第一次使用了多媒体,在课件的制作上也不是太完善。

过端午节教案反思篇二

导入新课,学生在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时说出了五一节、国庆节、圣诞节等,我及时予以了纠正。令我比较欣喜的是我们班的严春同学竟然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情人节,而且强调了是七夕,让我不得不仰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视野看来比较开阔,在后来的抢答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授课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赛龙舟的热烈场面上,通过课件的展示,图片上的人物动作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场面描写的内涵。

同时,在课文拓展这一块,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选定赛龙舟中的一个角色(带头的,锣手,鼓手,浆手,群众……),用一段话有针对性的向大家介绍自己在竞赛中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及所起的作用。这一类的活动学生很有积极性,主动举手踊跃发言,我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但在向学生传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两种表现手法时,我感到力不从心,在教学中也将这一块讲得仓促了些,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是很到位。同时,由于第一次使用了多媒体,在课件的制作上也不是太完善。

过端午节教案反思篇三

《端午日》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的文章,属于“民俗风情”专题。了解斑斓多彩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对作者如何表现这一节日进行分析、学习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文章情节描写具体、而且热闹,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湘西一带过端午的气氛。本课我们就以学习场面描写为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步: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学生从这一遍的朗读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读通文章之后,独立思考:文中记叙了湘西人民的端午日有哪些风俗?第二步:重点阅读文中的两个场面,并进行赏析。这部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到结论。第三步:学生口头作文,完成作业。

遗憾一:对于这堂课的教学,在时间的把握上,我可以安排得更合理,使教学程序进程更流畅。课堂前半部分的教学时间可再做压缩。这样,有利于最后一部分“拓展与伸延”有充分的时间进一步渲染爱国热情,对学生强化情感熏陶。

遗憾二:教学课件制作存在瑕疵。一是教学中课件的展示出现小卡壳。这个原因在于我不够细心,过于想当然。自以为课件自己一手制作、修改,已完全熟悉;课前也已拷贝好,能打开放映。却不料一张张展示操作时出现卡壳。

遗憾三:过于注重课堂生成,对课前预设不够,致使课堂教学呈现不完美。如“场面练写”的展示、评说;如“拓展延伸”的评议;如教学语言的呈现等等。

过端午节教案反思篇四

《端午日》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的文章,属于“民俗风情”专题。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主题,按时间顺序写了争看划船——竟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表现了茶山同人同庆端午的风俗,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教学的重点放在“争先划船”的品读和领悟上,既做到了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不忘让学生局部咀嚼品味,教学成效显。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利用与教材相关的资源,如让学生在课外了解当地端午风俗,把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生活沟通起来,使课堂呈现开放状态,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不足之处:对场面描写这个难点突破上稍欠深入,使得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流于仓促,对这几种描写方法的认知不够扎实。在随后的对“追鸭竞赛”的场景描写中,有的学生就没有能够有意识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练习。

过端午节教案反思篇五

语文课应该实现方法的落实掌握。本课中,我着重以《端午日》的场景描写为例子,系统地总结了文中所体现的各种描写方法。遗憾的是,我在讲授这个环节时没有进行强化总结,这使得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流于仓促和浮泛,对这几种描写方法的认知不够扎实。在随后的对“追鸭竞赛”的场景描写中,有的学生就没有能够有意识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练习。

语文课必须重视语文特有的感悟体验。在本课中,我在强化方法的指导的同时,弱化了对朗读的要求。我想,语文课要有明晰的方法指导,更要有朗读感悟,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上课时当把二者有机结合,以理解促进朗读,用朗读体现理解。

再次回望开公开课的前前后后,感受最深的是那种无形的压力,然而也深知这些压力正是成长的契机。我想,也只有在不断的历练与反思中才能不断地成长吧。

过端午节教案反思篇六

《端午日》这篇体现民俗风情的课文,我是从中国传统节日导入,分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和思考探究几部分布局的。整体感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所写的人、时、地、事;精读课文则是让学生具体体会节日的气氛以及作者的写作方法,分了赛龙舟和捉鸭子两个场面;思考探究是以韩国“申遗”为话题,激发学生珍惜和保护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课老师的点评,我发现自己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没有很好地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主要原因在于,我作为执教者,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子上。教师在课堂中起到的应该是适时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并要抓住学生回答的契机,加以点评或是深入讲解。而要做到这点,对于刚走上讲台的我来说,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及向有经验的教师多多学习的。其次是犯了一个错误,对思考探究部分韩国“申遗”问题理解错误,导致引导学生思考时产生偏差。这点是以后一定要避免的,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准确把握所教知识点。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改进的。

看到一位同行在中间环节作如下设计:1。请一位同学读描写赛龙舟的语段。2。同学交流听后对赛龙舟的感受。3。抓住词句,找找这种感受从何而来。课堂上,学生对于谈感受很积极,谈得也很到位,比如热烈、紧张、激烈、热闹等。还有一个学生说感受到很快乐,这让我有点意外,但一想也对啊,竞争的快乐,合作的.快乐,参与的快乐……当我请他们结合课文具体谈谈的时候,学生们不约而同的静了下来。他们不知道这种感觉是如何得到的,即便有的学生知道却又不知如何表达。我建议“有谁愿意把你觉得有感受却又说不上原因的句子念一遍,大家一起来思考思考”,有学生读了“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为什么会想起水战呢?”“由某物想到某物,这叫什么啊?”……在师生问答中,得到了第一个答案:合理联想,虚实结合。学生的思维仿佛就此打开,多种角度描写、动作外貌描写、正面侧面描写也慢慢得“浮出海面”。作业是仿写捉鸭子的场面。

虽然这节课容量不大,虽然连我设计的“拓展延伸”都不及开始,下课铃声就响起了,但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有那么点“教语文”的意思。“一是发掘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二是追求知识基础上的能力、现象背后的规律、‘然’以外的‘所以然’。”

教学固然不能忘记知识和技能两个目标维度,但设计中也可以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侧重点不同而已。无须自责。相互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