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实用9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实用9篇)

作者:琴心月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实用9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

生命是人类永远的议题,医学家说生命是具有进食、代谢、排泄、呼吸、运动、生长、生殖和反应性等功能的系统;哲学家说生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存在形式。而对于平凡如我的个体来说,生命是承载我所有人生酸甜苦辣的全部。在经历了三年前那场重病之后,我似乎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是一种因胆怯而喷薄的愤怒,一种因牵挂而迸发的执着,更是一种因责任而徒增的倔强。生命的馈赠如此丰厚,让我也对它肃然起敬,研究禅学,领悟哲学,收获颇丰,但也尚存不解之疑惑。终有一天,在女儿的推荐下我捧起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米兰·昆德拉——于我一位陌生的捷克作家,用一种虚无的手法,描述了四个主要人物和一条狗在历经“布拉格之春”——捷克这一特定年代的人身旅程中,或背负责任之重、或驾驭漂泊之轻,但终也道不清生命之重与轻给予他们的是甜还是苦。未了,还是如开篇所疑:“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

书的第一部分,昆德拉就借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宇宙被分割为一个个对立的二元:明与暗,厚与薄,在与非在,热与冷这样一种正负、轻重两极的观点,开始阐述他对生命之重与轻的思辨。因此,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它是一部哲学著作,因而在翻阅时会常联想起近年来开始感兴趣的禅学而默默作乐(或可这样表述:有所悟),但更惊诧年仅十六岁的女儿怎么会顶着酷暑跑到书店专购这本著作且能饶有兴趣的阅读?放我,怀疑不经过三年前的这场重病都难以静心看完和诠释昆德拉所寓含的深义。

书中两位女性——特蕾莎和萨比娜是承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的典型人物,而两位男性人物在追求幸福路上,托马斯则历经由轻载重、弗兰茨则年过半百不懈卸重至轻。最终作者借助一条叫卡列宁的宠物狗把人类的忠诚、责任、义务之重与享乐、逃避、安逸之轻所带来的生命承载得以揭示:特蕾莎(人)与卡列宁(狗)的“这份爱更美好,而不是更伟大。”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1、“这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特蕾莎对卡列宁无所求。”,非人与人之间总渴望从对方那儿得到什么,从而毫无知觉的使自己的付出成为了沉重负担。

2、“特蕾莎接受了卡列宁当初的样子,她从未设法以自己的形象来改变它,也认可狗也有一个世界,所以不想占为已有,也不想嫉妒它的秘密癖好。”而亲人之间(特别夫妻间)总想着去改变对方,所以如特蕾莎爱之深而心之累。

3、“特蕾莎对狗的爱是自愿的爱,没有人强迫她。”它揭示着有血缘关系的人物情感,这份情不是靠千年古训与舆论,因此不可能成为负担而觉劳累。

4“人与狗之间的爱是牧歌一样的。这是一种没有冲突,没有撕心裂肺的场面,没有变故的爱。”正因为这种牧歌式的爱在人身上难以实现,所以在爱的路上人与人之间难以寻求到一份安宁。

而幸福又是什么呢?

“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因此卡列宁是幸福的,因为它对每天一个羊角面包从不厌倦,而且还充满着渴望。“卡列宁如果不是一条狗,而是一个人的话,它肯定早就对特蕾莎这么说了:‘听我说,我不乐意一年到头嘴里叼着一个羊角面包。你就不能给我弄点新鲜的东西吃吗?’……”昆德拉由此得出:“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人类不满足于“循环转动”,只想“直线前进”,以求变化,寻得新鲜。

字句在脑中流转,书页在眼前跳跃,我的记忆随着书中的内容被一点点唤醒:女孩时代的我年年假期,选择的是远离企盼我回家的父母背着行囊周游各地,一旦熟悉就此告别,但最终传统的教育束缚着让我回归了常道;多年来,以女儿的义务让我对母亲的离别倍感自责;借妻子的名义对丈夫的嗜好嗤之以鼻以欲改变对方;凭母亲的责任对女儿的行为操之过虑;记教师的使命对工作存有的那份事业之心……这一切在让我的生活有所依托的同时,着实也成了我的沉重负担,最终让我身心劳累而疲惫!以至于在病榻的半昏迷中一直幻游着我少女时代的美好梦想——放弃一切,获取自由之身——这不就是昆德拉的存在之轻吗?可生命之重为什么会如此不堪重负?问题也许就出自我把轻与重两者交织在了一起!其实人是根本无法改变自己本性的,就如书中的两位男主人公由轻载重、卸重至轻之后的命运之悲(常人看法)。

但是我终于坚强地承担起了我的生命之重,并且要大声声明:我要感谢我的生命之重,是它们赋予了我坚强的生存信念。如果背弃了对父亲晚年生活看护的义务、如果舍弃了对丈夫的顾怜、如果放弃了对女儿责任、如果……这样的生命之轻我不能承受,这是何等的残酷,与我,与我爱和爱我的人。

差点失去方知其可贵,压得我喘不上气的沉重负担,在那一刻才知是如此温暖,如此令我不舍。我继续寻求答案,既然生命之重如此难以割舍,那么我要我的幸福!幸福是什么?是为父亲端茶送水尽孝道,更是偶尔示弱让老人体验到被子女需要的大满足;是与丈夫手牵手散步月下晒恩爱,更是义无反顾的支持让爱人流露出被女人崇拜的小得意;是为女儿掖掖被角不经意间的母爱泛滥,更是陪伴孩子解开一个又一个成长烦恼,一起感受笑中带泪的快乐与感动。

如此美丽的生命之重,有你,有我,有他,有我要的幸福!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二

深夜,我反复翻阅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太过深奥,轻与重的意义,也在生命的概念里同空气一样难觅其形。昆德拉在这本小说中不仅勾画了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虚无与空幻,细品之下,犹如回响。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也意识到了这些,他知道这唯一性的人生,决不能随波逐流,可他却没有像居里夫妇一样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负担的方式,拒绝媚俗的社会。可没有负担的他变的太过轻飘,反而难以诗意的栖息在这片大地上。因为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轻松,而承受着‘轻’的痛苦。这种轻松的'实质却是人生的虚幻。但事实上,这样的生活也绝非他想要的,他时常沉思于一句德国谚语:“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只有一次的人生,用于享受也无法通过经验对比得知对错,毕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显得那么不平凡了。然而这种平凡并非是托马斯那样的放纵享受。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必须创造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如果在此同时又不愿被世间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说的一样:“个体必须始终在社会中挣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灭”。那么这种超脱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杨绛先生一样“无名无位自在”的平凡,超脱于世俗之外,又有着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平凡的,淡然的心态,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相信他们的平凡,他们的执着,他们对自己的理解,会让他们在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响生命的凯歌。

这轻飘的生命,充满了偶然与虚幻,回不到过去看不见未来,刚刚看破滚滚红尘,却也难逃岁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释放自己灵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于世俗,点亮自己的人生。这并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全部意义,但却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学内涵。

窗外,疾行的车流从一个未知,驶向另一个未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虽然只有14万字,但它所蕴含的内容太多太多,米兰.昆德拉从一定的高度俯视整个地球,看到的是一些我们凡夫俗子所难以发现的规律。阅读这本书必然不是一次就能结束的,在前两次的阅读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在于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

当托马斯和特丽莎经历了无数变故磨难后,他们来到了乡下,过起了牧歌式的生活。全文节奏从紧张走向了舒缓,带给我们的是别样的一种悠闲。

“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特丽莎屡次提到了这句话,在悠闲的乡村生活,一颗饱经风霜的疲惫心灵是如此容易感到幸福。一个重复多次的蹩脚笑话,也能让她产生幸福的感觉。“在牧歌式的环境里,连幽默,也受制于重复这条甜蜜的法律。”

重新回看这标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unbea rable light ness of being,being,意为存在。存在之轻,便是我们轻视了存在,当平常的幸福伴随在我们四周而我们浑然不知,当幸福即将离去时却要去渴求重复,这便是一种悲哀,一种不能承受的轻。游子思乡,因为年少时没有觉得家乡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而苍颜华发之时,又想着家乡的好,于是天涯人断肠。当然,并不是说敢于出去闯不好,其中没有褒贬之意,闯——华发——断肠,这似是一种生命常态,这种不能承受之轻每个人必须要承受,无时不在承受。

是否因为承受,而幸福荡然无存?

我想,承受是定式,是必须经过的历程,那幸福的寻找,就在于自己,因为轻视而没有幸福,那何不赶紧重视,便重新夺回这种幸福。

或许那句玄妙的墓志铭有了解答,“这里安息着卡列宁,他生了两个面包圈和一只蜜蜂。”,因为特丽莎的一个梦,她想出了这句话,作为她爱犬的墓志铭。如果仅把它当做一道形而上的美学命题,我想昆德拉远非那么简单,如果硬说面包圈与蜜蜂象征什么,我想这也是暴殄天物。面包圈与蜜蜂,是梦境,是虚无,因为爱之切,卡列宾的死显得那么重,因为不想回首那些幸福往事,便将最后的死亡化作梦境飘走,而不落一点痕迹于过去。因为爱过,所以幸福,珍惜他生时的一分一秒,死便是一种轻,轻如一个虚无的想象。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四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初看书名就油然而生一种肃穆的感觉,不由得端正了身子,小心翼翼地捧起它来翻阅。

作者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这是一部哲理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不再通过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读者,而是用将读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引起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

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也无法逃避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特别让我感触良多: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觉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个男人的身边——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过两次离婚的男人。后来,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就像造物主不会让某一个人拥有一切旁人所羡慕的东西,作者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然而她谁都想要,同时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虑作者要传达的爱情观。然而,我不懂爱情。我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维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能够拥有你所喜欢的一切特质。你必须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作者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爱情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难读,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读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几年工夫,可它已经使我开始受益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五

人们一直把“重”视为一种很可怕的事情,认为人们无法承受这种“重”无论是负担还是压力又后者是责任……甚至有很多人致力于研究减负减压……这就代表他们向往“轻”可是他们想过吗,无法承受“重”就代表可以承受“轻”了吗?萨宾娜觉得人的一生要承受的太多了所以她沉迷于背叛,背叛了母亲背叛了爱情背叛了国家…到最后背叛了背叛…当她发现自己的生命已没有附属物的时候,生命终于变得很轻很轻,像一片羽毛在天空中飘浮,失去了方向没有了重心,一时间她感到很惶恐,这种生命之轻是她永远都没有想过的。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特丽莎眼里托马斯是强者在托马斯眼里特丽莎是个十足的弱者,他小心翼翼的呵护她!我们往往觉得弱者更需要同情其实软弱比强大还要可怕,特丽莎用他的软弱一点一点的改变着托马斯,她所作的一切其实只是为了证明托马斯对自己的爱,但是却给托马斯带来了很多的不幸,托马斯为何一再的妥协?因为特丽莎很软弱他怕她受到伤害。事实上这软弱比他的强大更加具有杀伤力!

这部小说颠覆了我固有的思想丰富了我的视角,给了我对待世界的另外一种态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六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者/林粤

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

――拜伦

六月七日上午十点四十

还好,留给作文的时间和自己心里预计的一样。五十分钟。不多,亦不少。

她眼神空洞地望着卷面上的题目:眼泪。

呵,高考作文原来也不过如此。轻转笔帽,脑海里背过的范文模板像校领导讲话一样利索地滚出来:“开头要妙语连珠,先声夺人,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中间注意引用时事论据,什么雅安地震啊,温总理卸任啊,这些都是显示你文章深度的有力证据……最后一招:实在遇上字不够,正说反说也奇妙!”

她想着想着,偶然间内心紧了一下。“眼泪”,这是她18岁高考的作文题目,亦是高中三年来自己所有感情的倾注。

“拜伦说过,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而我却想说,泪水是梦想的终点站。”还剩下四十多分钟。她的思绪疯狂地陷入回忆中,像离岸的列车,势不可挡,一路飞驰。

她知道,赢了自己,就赢了一切。

散步随想

六月八日,晚十点零五分

时间如经纬一样契合,往昔今朝的古都,在一个人的脑海里静静相遇。

那是一个呼吸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城。有山,有水,有数不清的蜿蜒小巷,有巍峨高大的历史遗存。儿时的她脚印踩遍了小城的每一块青石板,雨落下,浅浅的水洼里映照出昔日的断垣残瓦。

她指尖轻轻触碰上丽景门的墙壁,那么多的泥和土,壁上的`尘埃如同安睡的灵魂,在十三朝王者地脉里静默沉寂。

是的,这不是一般的小城。曾经她有个颇具阳刚之气的美称:东都。沧海桑田,往事俱兮。昔日的东都帝业之魄不复,皇宫旧址如今也仅掩埋地下。时代的洪钟响起,历史的使命终结。

她是不太钟爱肃穆威严的东西的。因为那些遗存就如同人生迟暮的老者,阅历世事沧桑。而她,她是新世纪的青年,是处在生如夏花芳龄的文青,()是抱着《vista》高谈阔论的女愤青。她需要青春期鲜活的血液,她更需要看看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

对经典的感悟

十二月六日上午晴

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叶先生,世间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

她默默地品味着《一代宗师》上宫二的这句话。说的多好,相遇,人和人,物和物。人和物。她嘴角露出了一丝欢愉的微笑,“这世上的相遇和重逢也并非都像宫二说的那么凄凉伤感,”她使劲捏了一下车票,“比如这次,就是美事一桩!”

飞驶的列车一路向北,窗外莫名的瓢泼大雨丝毫不减她激动的心情。一夜没睡,她在焦虑、好奇又异常兴奋中努力地听清每一次报站声音。她多想天不亮就跑到天安门广场,在人海中亲身经历一次升国旗;她多想下了火车就跑去全聚德,尝尝传说中肥而不腻、色泽红润的正宗北京烤鸭;她多想立刻站在新学校的讲台上,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自己与古今两个国都的渊源;她多想让世界都知道,她即将是中国――这个广袤而伟大的国家的首都的一员!

她多想……

手中的笔轻颤了一下,喉咙似有异物堵在里面。此时此刻,“眼泪”的标题赫然在目,她却一滴泪也流不出来。

因为回忆,就是现在式。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12)班

指导教师:杜保中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七

带着一份热望再次阅读它,似乎隐隐约约窥见深入人的精神骨髓的主题,我满怀虔诚地想要弄明白,究竟作者采用怎样的独特方式将自己的思考渗入到他的信仰之中。昆德拉用他敦厚松弛的文笔基底孕育精神信仰的婉转绰约,燃到尽头的温存化做浓浓密密的欣喜。我小心翼翼地提着昏暗的灯笼,探寻着这一思想的光源。

如果把这部作品视作茶余饭后消遣的小说,那你就错了。小说背景设在二战后捷克被苏联入侵的那段时间,情节也不是特别吸引人,主要人物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以及其他配角。在对这四个人物的生活描写中,有爱情,有性,有对时局政治的看法,还有存在之轻与重,灵与肉,媚俗等等。这部作品的最后与之前作者对世界的批判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看似矛盾的东西反而体现出了这部作品的伟大。

昆德拉是在用灵魂写作,用灵魂舞出生命的曲线。同样,灵魂是兼并了私心,兼并了狭隘的。思想的高尚和明丽,不禁让我们对生命产生种种理性思考。这是一种大而神圣的境地,是任何脱离私心脱离狭隘的思想者的圈地。否则,思想与写作,将不能摩擦出其“理性的感情”的火花。

生命的“虚无”与“实在”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头。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为着各自的重担而努力,但每个目的地却都有着其本质上的空虚。这也正是人生悲剧的所在,盲目的“进取心”,无知的“向上精神”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变得有”意义“和”满足“了。而真正卓立不凡的精神往往是孤独的,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便再也没有什么能支撑自我了。

在这里,思想上作者抨击”虚无“的舞台。它令作者以致更多的散落在世界某一角落的人们费神。可是只有经历了如此痛苦的费神时期,思想才能在一定广度范围之内产生它的荣耀式自身结晶。他试图探清这种”虚无“与”实在“的存在性,对人类的精神进行层层剥削,表露的仍是作者流放在字里行间的一览无余的”怜悯“。怜悯很多种--对”挣扎“的概括,对”死亡“的倾心,对不完满情节的恣意渲染等。

昆德拉的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围绕昆德拉本人及其作品,有着种种的不解,甚至误解。实际上,不解甚至误解是人类精神所不可避免的。再说随着国际文学界对昆德拉的不断解读,也开拓了我们认识昆德拉的视角,为我们阅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在精神上给与我们的引领值得我们深刻领悟。他立足于前人踏出的存在主义之路,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从人存在的现实境况出发来看待和思考存在的。

存在之轻与存在之重

孩提时代,我满怀期待和兴奋的踏上人生的旅途,一路上,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之情,对路边的风景充满了好奇,对遥远的天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后来,我渐渐不再迷恋那些景观,为了心中的那份渴望,全心致力于设定的人生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当历尽千辛万苦实现了心中的目标,却突然觉得它远不如当初想象中美好,所以常常借助想象力渴望飞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却疏远了眼前的现实。常常相信下一站会更幸福!心总是飞向未来。

即使疲倦了追求一个目标,但仍不会心甘情愿的降落下来,返回到地面,即便乘着疲惫的想象力,无力的,心灰意冷的挣扎于早已厌倦的大地的上空,尽管满心茫然,也许找不到栖身之处,也依然会奋力挣扎。我知道自己的灵魂动荡而且燃烧着火焰,它不愿在自己狭隘的躯壳中居停,却总喜欢非分的幻想和憧憬,这种心灵深处的热狂,正是我的不可救药的致命伤;我知道,我一直在追寻高于现实的生存目标,纵然陷于虚幻,这样的追寻使我感觉到存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会满怀信心的追寻下去,生活下去。总感觉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情绪,一种烦闷,难以排遣,驱之不散,心里有一团东西,时而熄灭,时而燃烧,渴望这团火能点燃全部的激情,连同灵魂一起燃烧起来,燃起熊熊火焰,直到永远……这就是我在满怀理想和憧憬,满怀着对于未来的无限希望时,在无意识状态下所理解的生命之重吧。

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

如果说托马斯不断地在轻与重之间游走抉择,特雷莎也尝试着去接受托马斯的存在哲学。当她无法忍受托马斯有一次在肉体上的背叛,她开始了向轻的试探,和一个工程师发生了关系,可是这次行为只给她带来了更深的痛苦,更重的负担,认真是特雷莎的行为方式,认真让她陷入痛苦的绝境,虽然她努力从行为到精神上向自己的爱人托马斯靠近,然而她最终还是失败了,她永远背负沉重的负担,而这沉重恰恰也是对托马斯的一种吸引。

托马斯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最喜欢的人物是萨比娜。那个独立的,有丰富的”内涵"的女子。辗转于两个男人或完满或不完满的爱情之中,流离于本性或孤独或幸福的状态之中。她有着非常吸引人的个性,个性包裹着那具寻找独特寻找自由的灵魂之身。所以当读到她戴着一顶与她美丽而冷漠的外表极不相称的圆礼帽出现在镜中时,不禁被她的神秘之美所折服。

灵与肉的冲突

分离,使人类再次陷入对自我的无把握之中。

托马斯与特里莎彼此相爱,可是看待灵与肉的态度却不一样:托马斯认为,爱情与性是互不相干的,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的欲望,却会引起同眠共枕的欲望。在他看来,使爱从属于性,是造物主最稀奇古怪的主意。灵与肉在托马斯身上自觉的分离着,他一边深爱着特丽莎,一边又和不同的女人欢愉,他在爱情上是忠贞的,在行为上却是放荡的。

特雷莎则要求灵与肉绝对的统一。特雷莎有一个外表美丽而内心粗俗的母亲,她一直在向特雷莎灌输一个观念,特雷莎你与其他人没有区别,你和其他人的身体都是一样的,你没有什么好隐藏的,这令特雷莎感到羞愧和恼怒。特雷莎的一生,就是在与这种观念抗争,她认为人与人是不一样的,灵魂决定了这种个性,否定了肉体的差异,也就否定了灵魂的差异。她带着这种抗争,来到了托马斯身边,寻求救赎,她向他表明她是独一无二的,可是托马斯却把她混入了其他的女人,对她们的身体施以同样的爱抚,把她又扔回了原来的世界。特雷莎的“嫉妒”成为她沉重的痛苦,直到死才得以摆脱,而这种痛苦正源于特雷莎对灵与肉绝对的要求。

灵与肉的冲突显示了人类对把握自我的无能为力,作为人存在的一个基本范畴,它突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悖论,即人不愿再灵肉分离中生活,却只能以灵肉的妥协与调和谋得现实的安适。昆德拉借此对现代社会所导致的人行分裂和异化进行了批判。

和许多小说家不同,昆德拉的小说直指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困境——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托马斯,小说中的人物只是以不同方式而存在的个体,昆德拉只提出问题,不回答问题,在无法重演的过去和无法预定的未来,让我们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光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八

这段日子,一直在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虽已经是第三次阅读了,但是依然,会迷失在这未知的孤独的空灵世界中。

文字是何等的神奇,米兰昆德拉所描绘的那种奇异的,炫目的,却又是彻底失落的,茫然的世界,让我的灵魂确实体会到了什么,可是,那仅仅是一种心灵上的感应。不足以化作语言上的充分理解。

很多文字,被他丰富的,又自然的填充到这个书中的世界中来,探索人性,探寻生活,似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最深处,都被这样的诘问了;我们的生活,也被这样的揭露了;这一切充满了嘲讽的意味,也充满了彻底的叛逆。

通过特蕾莎的描写,米兰昆德拉用童年的创伤所带来的思想的沉重,赋予了她脆弱却又执拗的性格。对于特蕾莎来说,表面看来托马斯的背叛是沉重,而事实上,她的沉重感来源于她的思想。她一直在这个思想的重压下,不堪重荷。

而对萨比娜来说,背弃是轻的,其实并不是轻,而是无法承受的一种逃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托马斯也许和萨比娜才是真正的灵魂伴侣吧。又或者,他们才是一类人,都是背弃了自己的人。书中有这样一句:“从此,萨比娜明白了,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

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萨比娜是一名捷克画家。而书中的萨比娜就是背叛原有生活的,逃避原有模式的,充满着矛盾的集合体。米兰昆德拉居然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漠的,又流畅的叙述这个故事,这些冰冷的,又闪着诱人光芒的文字,让人心清冽也让人心蛊惑。

米兰昆德拉的文字,潜入到了我们的灵魂深处,以彼世的目光投向一切价值标准。所以,他所写的这个世界,是陌生的却又是让人觉得心底熟悉的世界。一切的价值标准被击破,一切的谎言被揭穿,并不是那么直接的批判主义,却比起直接的形式,更加彻底,更加深入人心。

在思维幻灭的夹缝中正是米兰昆德拉所描述的生存。而这种生存,却又是在他的笔下被抨击得粉碎。轻飘飘的语言,淡漠的,客观的,把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命与思想生存的最基本的谎言,轻轻的摔得粉碎。在思想的领域中,恐怕,米兰昆德拉是我所见的走得最远,探索得最深的一位作家。

我总觉得,人的思想,是不能细细的去推敲的。每一缕思绪铺开,摊平,就不如一闪而过时候那么美丽了。太多的思绪这么铺开来,置身于阳光下,那么,它们也许就是平凡甚至丑陋的灰尘罢了。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自己为自己创造的谎言中。

每一片思绪都能纯净到不含有任何杂质,恐怕纵使是佛祖也难以做到,所以,佛要说的是,看透,勘破,悟道了。而我又认为,在人复杂而又深刻的思维中,是离不开谎言的。

在人的大脑飞速的运转中,思维不可能被苛求成纯洁无暇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世界任何一种思维都不可能存在完美,如果人觉得幸福,就要忽视不愉快的或者欺骗自己说一切都很快乐,从而获取幸福感。这其中的取与舍,轻与重,是人有能力驾驭的选择。也是人类成为发达的被大脑所支配的聪明的动物的基本标志。

其实,我一直很逃避反复的来看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也许这是人的本性。谁都不希望对生活看得太清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太透,对生命和思想看得太过真实。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得难得糊涂吧,可是,米兰昆德拉的文字,有着无穷的吸引力。那种近于旁观者的态度,又会让你在不经意间打开心扉,渴望去阅读。

每次看完这本书后,都有些地方让人很困惑。作者看似散落,自在的文字,蕴含着很多思维。看似混乱的故事,也包含着人对自我以及伴侣,还有这个世界的一种奇异的情感和批判。

在轻与重之间,也让我产生了很多不解,很多疑问。而这些压抑在心中的疑问,似乎,在阅读的时候,已经让我心领神会。却不敢去诘问自己,不敢去追根溯源。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这些不能承受的轻打败的。它就像是某种空气中微弱的粉尘,却让我们不经意的吸入到灵魂深处,从而让我们一生都受到它的影响。

虽然,在米兰昆德拉的笔下,难以看到完美的人,完美的情节,但是,这书的结局,卡列宁的微笑这一章,文笔是多么美,多么让人心震撼。那种近于美好的平静,并不是真正平静,而是一种无边无尽的孤独,可是孤独又是每个生命存在的形式,不是吗?全书中只有卡列宁是在温柔而平静的微笑中死去的,让人心多少也在这书的最后一节获得安宁。

读完全书后,我突然理解了,弗朗索瓦 .里卡尔对米兰昆德拉的评价,说他的文字思想是某种哲学意义上的撒旦主义形式。

的确是这样的,米兰昆德拉是在以一个撒旦的视角,来洞悉这个世界,洞察所有人的内心深处。他严厉,不留情面的控诉。在建立牧歌然后又摧毁这个牧歌。让我们的灵魂在一次次的倒下后陷入近于绝望的挣扎。

三次阅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了,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书的背景是战争与流离失所。而书中的人的思想,也是在战争着,也是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也许,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本身也是一个完美的质疑与幻灭主义的结合,而达到的效果,就是把人放在了无可放置的地方,把人的思想解剖到无以解剖的地步。说他的作品是撒旦主义形式一点也不为过。而米兰昆德拉那穿透一切的思想,本身,也是那么含混,那么充满了疑问。

正是这些分散的思想打开我们阅读的兴趣,也正是这对一切都持着怀疑的态度,让我们一直在书中寻找最后的牧歌。

合上书页,已经夜里十点钟了。混乱写下了这些文字,我实在无法有条理的梳理自己的思绪。也许此刻的心情,与大部分看过这本书的人的心情相近吧!总之,现在想好好的睡一觉,然后,珍惜美好而宁静的生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九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最初看到这句话是一本哲学小说,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不太了解它的意义。我一直认为重的东西是不能承受的,为什么轻的也不能承受?哲学的东西总是感觉很模糊,理解他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阅历。

真正悟到这句话内涵的却是一则童话:很久以前,鸟是不会飞的,因为它们没有翅膀,有一天,上帝把翅膀放在它们身边,要它们拾起来放在自己的背上,大家都带着观望的态度,不愿背上这沉重的翅膀,但又不敢违抗上帝的命令,只好背上它,没想到,它们觉得只会加重负担的东西,却让它们飞上了天空。”人的一生负重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他是生活赋予我们的,上帝在送我们礼物的时候往往会用困难去包装他,这可能就是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吧”。虽然这则童话以及孟子的这句话都有一些天命论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不妨碍我们通过这些去理解什么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不可承受生命之轻”是相对于““不可承受生命之重”而言的。人的生命中有很多“不可承受之重”,比如来自工作、生活、感情、人际关系等等。但人们往往忽略掉,生命中还存在着“不可承受之轻”!一个人活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里,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他家境很好衣食无忧;比如他不思进取,无所事事;比如他逃避现实,看破红尘,等等……这些都是消极的行事方式,这种没有压力的生活,不会让人感到沉重,而让人感到轻松,但是这种轻松会毁掉一个人,正所谓人无压力轻飘飘,所以这种“轻”是要不得的,是生命中不该承受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