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最优怀念我的母亲课文大全(17篇)

最优怀念我的母亲课文大全(17篇)

作者:笔舞 最优怀念我的母亲课文大全(17篇)

范文范本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更多的词汇和短语,从而使我们的写作更加丰富多样。在下面这些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风格和主题的写作作品。

怀念我的母亲的散文

我还是会在某种情景、某个瞬间想起母亲,虽然她离世已有十个年头。

母亲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女性,勤劳、简朴、善良、隐忍、性情温顺、与世无争。她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也没有什么至理名言,甚至连大字也不识几个,但我一直认为她就是中**亲形象的代表。

母亲兄妹五人,她是老大。因为当年家庭贫困,又要承担照顾弟妹的责任,小学未读完她就被迫辍学回家了。据母亲说,她当时学习成绩很好,很想继续读书,对于中途辍学这事儿一直对外公有意见。

母亲自己没有文化,却非常重视我的学业。当年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一个贫困的村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原因,或是个人原因,辍学回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但不管我多么不情愿,母亲总是坚定地要求我继续念书。现在想来,真是非常感谢她当年的坚持。

我从初中开始住校,前期十分不适应,想家想到流泪,周末回家时那种激动、喜悦又有点陌生的感觉在心里剧烈颤抖,我深刻地感到了家的温暖,虽然当时还不明白家的重要意义。

每次回家,母亲总是默默地为我准备换洗衣物,给我做好吃的,我最喜欢吃的是母亲做的炝锅面。母亲把和好的面团放进压面机,一圈一圈地摇,碎面团就轧成了规整的面片,接着又变成了劲道的面条。热锅热油,把切好的肉丝倒进去,嘶嘶啦啦地一股油烟就升腾起来,香味随即弥漫了整个厨房。母亲忙前忙后,我眼巴巴地盼着,等面煮好后,第一碗总是我的。青青的菜叶漂在油晃晃的汤里,焦黄的肉丝三三两两地间杂在细长粘滑的面条中,香喷喷的味道飘散出来,勾得我的馋虫蠢蠢欲动。在我少年的记忆中,这便是最好的美味了。

母亲话不多,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甜言蜜语,在我求学的十几年间,她总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障我的生活,温暖我的心灵。每次回家,我总可以享受惬意的休养,然后恢复充足的能量。说家是港湾,一点都不假,但那时我还不明白,因为有母亲在,家才会是温暖的。

母亲信神,相信命运。曾有算命先生热烈地夸赞母亲命好,将来一定会跟儿子享福的。那时我已上大学,母亲也确信自己的幸福。但这位算命先生错了,在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母亲就患了重病,第二年就在痛苦中离开了人世。

在母亲的葬礼上,已出嫁的姐姐痛哭流涕:“妈啊,以后我再回来该去找谁呀……”母亲离世,家已破碎。当天晚上,父亲、姐姐和我坐在那个破碎的家里,一起沉默,那空落落、冷冰冰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当年我们生活的村庄还在,母亲在村后的庄稼地里长眠,见证着那个村子的变化。十年间,村里修通了水泥路,盖起了许多气派的楼房,但我却很少回去了,家里的房子越来越破落。村里不断有婴儿出生,同时每年都有老人离世,在这一波叠一波的新陈代谢中,我也一波一波地荡去了更远的地方,娶了一个像母亲一样贤惠的妻子,还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重新组建了一个温暖的家。

又是秋天,收获的季节,天气不再是当年那般萧杀,再过几日,就带着妻女一起回去看看吧。

怀念我的母亲的散文

或者冬天真的来了,令人猝不及防。此刻母亲已走了一个星期,走的匆忙,不声不响。我不知怎样去形容因母亲离去而带来的诸多愁绪,只静静的在悲痛中去沉沦。

母亲是一个饱经人世沧桑的女人,一辈子没有过上几天享福的日子。曾几何时?母亲在村子里,还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三八红旗手。短短的几十载风霜,竟让母亲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人间的几大悲痛一一在她身上上演,次次都那么怵目惊心。致命的打击使母亲几乎倒下,以致到了晚年的母亲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我难以体会母亲的感受,只是直到母亲走了之后才感到。其实一直以来我对母亲都疏于关心。一味的顾着自己的世界,一味的去追求所谓的清明世界。

母亲嫁给父亲时年龄很小,类似于童养媳的那种。因为外婆家成分不好,所以当时的外婆家很穷。外公外婆走得早,母亲只身带着一个年幼的舅舅相依为命。一个小姨在一两岁的时候送给了别人,其实那也是母亲一生的心痛。父亲有姊妹五个,母亲嫁给父亲的时候她们都未成年。奶奶是个刻薄的人,我经常能看见母亲暗地里偷偷的落泪。母亲为家操劳着,不分昼夜,恨不能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情。随着几个姑姑的出嫁,家里更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在这时候相继来到了人世。奶奶偏偏那时候病了,在床上一躺就是好多年。母亲更是用了十二分的辛劳来维持着这个家。出门前,三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令她揪心,在地里,母亲拼了命的去干活,只为了那可怜的几个工分。我记事起,母亲便没有过几天安稳日子。家里虽然穷,母亲却变着法儿做东西给我们吃。一家人的生活被母亲紧巴巴的安排着,虽然清贫,但却有种浓浓的温馨。多年后在没有那样的感觉了,便是现在吃穿不愁的日子也亦然。。

父亲是一个赤脚医生,一生都与疾病纠缠着。或者也是因为他的身体,父亲才做了这份职业。在那个年代,医生虽然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却难以维持温饱。每每冬天,父亲的哮喘尤为严重。甚至无法入眠,母亲夜夜陪着父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纺棉。很多次梦中醒来,依然能听见支支的纺车的声音,母亲的身影被重重的投到墙上。又砸在了我幼小的心灵里,久久不去。

因为父亲身体的缘故,家里好吃的东西一般只有父亲才能享用的,甚至爷爷奶奶都得迁就着。小时候我不谙世事,甚至恨母亲对于我们过于苛刻。待几个姑姑相继出嫁后,母亲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此时居然在她身上找不到半点青春的痕迹。而在这个时候,大哥不幸而去。中年的丧子之痛成了母亲生命中一个难解的结,致死也没有解开。

我不忍看见母亲天天以泪洗面的悲戚,便每日里装出一副笑脸。一场阴霾整整笼罩着家庭,经年之后难以散去。而后的几年内,母亲和父亲轮流地病着。日子稍稍稳定的时候,大哥的儿子却不幸落水而亡。老天再一次给母亲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母亲不堪重击,再一次倒下。没几天功夫,母亲像从人间炼狱逃出来一般。奄奄一息,全无人样。母亲在床上足足的躺了一个多月,任人怎么劝说也无济于事。

我不哀叹命运的不济,但那几年一直在颠沛流离中活着。纵是辛苦,却一事无成。在懵懵懂懂中结婚了,然后到孩子的出生。我体会了到柴米油盐的琐碎,听懂了锅碗瓢盆的交响。亏了母亲在那个年代支撑着十几人的大家庭。而我却在遍地黄金的晴朗世界,过得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我想,那么多人饿肚子,母亲却未让我们冻着,饿着,其实也是一个传奇。

有一年,我去了东北,父亲却不堪病痛的折磨走了捷径。母亲忍痛没有通知我,一个人独自尝试着那份剧痛。之后的我暗暗发誓,母亲在百年之后的时候,即便我在天涯海角也会赶回来的。

日子还是那样过着,似一潭死水。儿子在武汉读书,母亲虽然健在,我却真正没有几天好好的陪陪母亲。偶尔回家,我不爱听母亲近似唠叨家长里短,甚至还会莫名的吼母亲几句。现在每每想起,终究成为了内心抹不平的伤痛。

父亲走了以后的岁月,母亲再也没有去哪里了。我想象不到母亲身体的嬴弱,三伏天甚至还能穿厚厚的夹衣。母亲像要随时倒下去一样。我和二哥带着母亲去医院做了几次检查,已经查不出任何毛病了。医生直叫母亲宽心就可以了,或者也是母亲最难做到的事情。前年,冬天有次回家。晚上和朋友出去玩了一通宵,手机没有电便关了。

等我第二天回来时,才知道母亲一晚上没有睡觉,一大早走了很远的路程到处找我。我再次发疯似吼了母亲,如果为了寻我而出了什么意外。我情何以堪,便是要把我逼成一个罪人。母亲也不解释,只默默的看我,生怕我飞了一样。我看着母亲可怜兮兮的样子,禁不住暗暗流下了泪。其实我早想,如果在武汉混好一点,买了房子,一定会接母亲到武汉住的。只可惜那是最后一次见到母亲了。母亲告诉我,怕是难熬过冬天。我听了,又吼了母亲几句。临走时,我似乎感觉到了什么?把身上仅有的钱统统给了母亲,只留下了回城的路费。

母亲晚年过得很凄苦,在我看来。母亲多少年能忍辱负重的活下来,其实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

再见到母亲时,母亲已耳目失聪,不能言语。离我回城两个星期都不到,我歇斯地的喊着母亲,她却不能回答了。可分明能知道她的儿子回来了,在母亲的眼角一直滴着泪,怎么擦拭也擦不尽。母亲在完全昏迷的情况下躺了几天,直到亲人们都回来了,才安然而去。

之后的几天,天空飘起了雪花,我甚至怀疑是老天可怜母亲,让万物为母亲戴孝,以示哀悼。

但愿母亲在通往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母亲的一生将会成为传奇让我一生去怀念……。

怀念我的母亲散文

七月,又是深秋,秋风凉了,种子熟透,我在高高的山岗上,我远远望见父母的坟头,几年前,爹走了,妈也走了,我在最远的境头,想爹想妈。妈常对我说,我熬的`肉好吃,我炒的菜好吃,我熬的稀饭好喝,每次看见母亲吃的津津有味,我好开心啊。

有一年,大姨给母亲送去一箩筐香瓜,香瓜的香味很浓,大姨拍着母亲的肩膀说:妹子吃吧,可香了,可是母亲闻了又闻看了又看,她就是不舍得尝一口,母亲悄悄把香瓜放到柜子里珍藏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母亲闻到了一股股发霉的味道,她发现那些珍藏起来的香瓜已经腐烂。

唉,母亲长长叹了一口气,母亲多想美慈慈吃几口香脆甜嫩的香瓜啊!母亲的一举一动被父亲看的一清二楚,父亲顿时怒了,死老婆子,硬是臭了也不舍得给人吃,母亲望着父亲发怒的样子哈哈大笑。其实母亲更想吃那些可口的香瓜,她就是不舍得吃。

母亲一辈子勤俭持家,勤劳朴素,她特别坚强。

母亲一生养了十个儿女,从我记事,她一直住在一阶土窑洞里,窑洞是那么狭窄,我们兄弟姐妹们每天拥挤在小屋里,有时打架有时吵闹,母亲谁也不管。后来才知道母亲顾不得管我们,晚上母亲在煤油灯光下为我们纳鞋底缝衣服,她为我们缝制衣服总是大一个尺码,鞋也是大一个尺码,我从小没有穿过跟脚的鞋,一气之下,我在夏天干脆不穿鞋光着脚走路,有一天,县里妇联主任来了,她看见我光着脚走路特别羡慕,她哈哈大笑脱了鞋学我走路,可是她半步没迈开就坐在地上大笑不止,她说城里人比不了山里人。

母亲以种地为生养活我们兄弟姐妹们,她的身体特别硬朗,她又会锄田又能耕种,她帮助弟弟看孩子洗衣服,母亲一辈子心愿就是想建几阶大瓦房,真是岁月不饶人啊!母亲老了,她拄着拐杖走路,但是她坚强的性格永远不变,她吩咐弟弟,秋天了,庄稼熟透了,赶快秋收吧。我们只能对母亲笑,是啊!母亲,秋天了,庄稼熟透了,赶快秋收吧!

怀念我的母亲作文

夜幕渐渐降临大地,一处黑暗中隐约显现一丝光芒。怀念那时的'您,更加怀念那份无言的爱。

小时候,最大的缺点莫过于贪玩,就那一次失手,裤子被刮了一条裂缝。回到家时,心中十分沮丧,就随手将裤子往床上扔,就在此时,细心的您觉察到了,吃饭时,我一声不吭,一直视察着您的表情,因为害怕您的责骂,我很早就呆在床上。

时间匆匆的到来,却又以匆忙的脚步离去,那时大概已是晚上十一点半左右,四周早已是寂静一片,乡村的上空已奏起一首幽静的吹眠曲,有一间房子,此刻却亮着一丝微弱的灯光。

渐渐的,灯光消失在黑暗当中。

怀念那昏暗灯光下的您,怀念那一份用语言说不完的爱,怀念那一个个细致的动作,怀念那时正缝补时的您——我的母亲。

怀念我的母亲作文

你最爱吃的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你上学的小书包,有人她给你拿。啊,这个人就是母亲…”不经意又想起了《母亲》这首歌。我的妈妈是一名幼儿园教师,披着一头栗色的卷发,俩个大眼睛炯炯有神。每次上班她都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可一回家,便变得严厉起来。我的妈妈对我十分严厉,但有时却对我特别好。

在我生病的时候,那便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妈妈守在我的床前,看着我入睡才离去,每隔几分钟她就进来查看我的病情,一边温柔的询问我哪里不舒服,一边帮我检查病情。妈妈做一大堆好吃的东西给我吃,可是我却没胃口,她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绞尽脑汁哄我吃一点,那时我便觉得她是天底下最好的母亲。可是待病一好,她又恢复往常严厉的态度,严厉的叫我去学习,学习久了,感觉有点乏了,便歇息一下,母亲见状便说﹕“现在这几年最重要了,要抓紧时间学习,你不是小孩子了,不能老想着玩,现在主要目的是学习,快去把我跟你买的资料做了。”

于是我不得不继续去写作业。随着越来越大的我,跟她也有了较为严重的代沟,对母亲也产生了比较大的意见。记得那一次,她偷看我的日记,知道我有喜欢的男孩子了,便问我他是谁,就这样我跟她吵了起来,发展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事后我再也不敢写日记了,也不敢轻易的喜欢别人。每当母亲训斥我的时候,我就会毫不犹豫的反驳,如果在反驳的过程中我胜利了,我会用讽刺的眼光轻撇她一眼,看着她呆滞的目光我心里感觉十分痛快,却殊不知她的心是多么的难过!如果我我反驳不过她时,我便委屈的流眼泪,暗暗骂她,认为这个家中没有亲情。

现在的我上初三了,经常不在家,与母亲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争执,离开她的我感觉是多么的快乐。星期天回家也是十一二点钟,,打开家门便看见桌上有很多我爱吃的菜,香喷喷的!母亲夹了很多菜在我碗里,看着面前的“小山丘”我的眼睛仿佛蒙上了一层水雾。饭后母亲问我学校的情况,我也是用简单的‘嗯’和‘哦’搭腔,直到我回学校时,母亲倚在门口用带着眷恋的语气问:“这么快就走了,迟一点再去学校好吗?”我没有应,飞快的跑下楼梯。现在想想也太对不起母亲了。我真想对她说﹕“对不起,妈妈,以前是我不好,我爱你!”

我爱我的母亲,她是天底下最好的母亲!

怀念我的母亲现代散文

我母亲已经去世20多年了,但我经常回忆起她的模样,个子不高也不胖,裹脚走路一歪一歪的,说话面带笑容,忠厚老实,对人热情,大家对她的印象都很好。但是,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我母亲是平阴县黄家楼村人,年龄不大就嫁给了我父亲。父亲是全村有名的老实人。母亲有一次回娘家了,爷爷就把她带来的六件嫁妆全卖了。

母亲回来后连问都不敢问,爷爷就让她收拾东西跟全家一起闯关东去。实际上那年月闹灾荒地里不收粮食,各村都有不少要饭的,也有饿死的,也有自杀的,还有一些闯关东的。我爷爷认为闯关东是条活路,就带着我奶奶、我父母和两个叔叔全家人闯关东去了。去了以后,没有熟人找不到活,天气又太冷,零下30多度。我们这里最冷的时候也就零下15度左右,温差太大受不了。别说干活了,就是在家待着也要有很好的取暖设备,何况是去找活干挣钱养家了。听说后来爷爷在一个铁矿找了个活干。那都是日本人管理的铁矿,我爷爷根本没干过到矿井下挖矿石这样下苦力的活,让日本人打了一顿,然后一病不起死在了东北。

冬天,由于东北气温极低,母亲的双脚十个脚趾头第一节全都冻掉了。后来一家人在东北实在混不下去了,又要着饭回到了老家。在回家的路上,二叔在分头要饭时又失去了联系,急得全家人四处寻找,回来后没几天二叔自己也回来了,全家人这才松了口气。回家后生活依然无着落,没吃的、没烧的、没穿的,全家人艰难度日。一次母亲去刨麦渣,刨的时侯是倒退着刨,没注意后面有一口水井,一下子掉到了井里。由于水不是很深,自已又慢漫爬上来了。全家没有烧的,更没有钱买衣服了。冬天,全家每人一身棉裤棉袄,而且都是旧的,里面没有任何衬衣衬裤。

我母亲也不例外,由于一冬不换衣服,不洗澡,棉衣棉裤里有很多虱子跳蚤,用手往棉裤棉袄里一抓就能抓出虱子来。早晨起床时,棉裤棉袄冰凉,先把火盆点着,把棉裤棉袄烤一烤,一是为了把虱子烤死一些,二是棉衣暖和一点。为了用农药杀死一部分虱子,我母亲就把六六粉抹在身上,撒在睡觉的土炕上的席子底下,一冬天没少用六六粉药虱子,但也没有发现她中毒的现象。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很穷,住着又矮又小的土房子,吃榆叶、榆树皮、槐叶、野菜,吃地瓜秧最多。把地瓜秧上的叶子摘下来做菜糊喝,地瓜秧子捋成一把一把的,用刀切成碎末,有时切半个晚上才切完,天天这样切。然后,把泡好的一点豆子,切成碎粒和切好的地瓜秧拌在一起,放在锅里蒸熟了一人一碗当饭吃。多数是把棉籽皮、榆树皮和晒干的地瓜秧,放在石碾上轧成细面,然后,用上一点地瓜面团成窝窝头,蒸熟后当干粮吃。这些活都由母亲一人来干。一到冬天,双手都裂着口子,一着凉水满手是血,让人看着都心疼。但是,每天全家人的洗衣做饭必不可少,双手疼得钻心,仍然无怨无悔不停干着家务活。冬天在农村没有取暖条件,整个冬天基本不洗头,所以每个人的头发都像毡片一样,满头污垢,满脸青黄。那年月日本鬼子经常进村抢东西、抢女人,见到我母亲这副模样,用刺刀挑着衣服说,这个女人是脏的,才躲过一劫。每年春节,全家人买上2斤肉,割上大约一半用一锅水煮一煮,煮好后把肉捞出来上供,漂着油花的一大锅水让全家人泡着煎饼喝上二碗,在大年三十晚上吃上一顿混合面的饺子就算过年了,平时连这些东西都见不到。一直到我十几岁,我不记得吃过水果,不记得吃过零食,不记得喝过茶。只记得吃过捡回来的西瓜皮和白菜帮,只记得跟着大人外地要饭吃。

我们村的吃水井有四丈多深,全家人吃水多数都是母亲到大井打水,后来妹妹长大了,特别是我结婚后和妹妹都帮助母亲打水。为了解决全家人的吃饭、穿衣和被褥问题,每年都在我家仅有的二亩西北坡带坟地的自留地里种上粮食作物和部分棉花。棉花从小到大都要打农药,很容易中毒,都是母亲自己去打药,怕我们打药中毒。由于她是裹脚,走路比较慢,怕在来回路上耽误干活,就拿着点饭在地里吃,早上去傍晚回来。由于家里没有钱,买不起小推车或地排车,每年往地里运肥料或者收割庄稼,都是从村西头借到村东头,借上一辆车,趁晚上把地里的活干完。尽管我母亲吃苦受累一辈子,但她没有说过苦,也没有说过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心为全家人服务和付出。

我转业后,母亲最挂心的是我两个弟弟的婚姻和招工问题,只要见到我就问这些事,在计划经济年代,转户口、办招工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托人把两个人的户口转成了非农业户口,托人在煤矿安排了工作,当了正式工人。然后,托人给他们介绍了对象,成了家。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我母亲才高兴了。母亲从年轻的时候就气管不好,一到冬天就咳嗽,而且一咳就是一冬,天气越冷咳嗽越厉害。一到冬天,晚上就无法躺下睡觉,往往就跪着咳嗽,一咳就是一晚上,非常痛苦,家人也非常心疼。为了减轻母亲的痛苦,土法洋法都用上了,没少去了医院也没少吃了药,但因为是老年性气管炎,没有根治的特效药,为了让她减少痛苦,一到冬天咳嗽得厉害的时候,我弟弟就打电话找我,我就带着医生回去看病或到医院住院治疗,其中有三次经过抢救转危为安。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母亲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原来的病没治好,还患了风湿性关节炎,腰直不起来了,胳膊也抬不起来了,走路也拄上了拐杖。由于多年的咳嗽,后期成了肺心脑病,多病折磨着她。她清楚这个病已经无法治疗了,但是,在家的弟弟、妹妹仍积极治疗,想留住她的生命。

到了1995年母亲病危,家里通知我后及时赶了回去,母亲已经去世。

我那时正好赶上新组建地矿局,没有精力过问母亲在老家的病情,一心放在了工作上,就连母亲走的时候,我也没能见她一面。我看着她穿好了寿衣停在了门口的床上,盖上了被子,用纸蒙上了脸,看着操劳了一辈子却没享一天福的母亲,无尽愧疚地放声痛哭。

回顾她老人家的一生,可谓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没有任何夸耀的地方,也没有任何可记载的历史。然而,在儿子的眼里,盛满的却是母亲的吃苦受罪,一辈子劳作,是一个一心想着别人,不管自己最无私的人。为了孩子的成长,母亲犹如一头躬耕农田的老牛,从年轻力壮到岁月染白双鬓,母亲像千千万万母亲一样,无怨无悔地付出着,透支着,流尽了汗水,淘尽了青春,皱纹布满了曾经年轻的脸,重担压弯了挺拔的腰。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成家立业了,母亲也老了。但老母亲心中装满的,仍然是在外工作的孩子们,哪怕临终前的一刻,她仍然念着孩子的名字。母亲没有文化,也不懂什么大道理,但却懂得上好学有文化就有出息。所以,不管家里多困难,她也积极支持孩子上学。她更懂得土里刨食过不上好日子,积极支持我去当兵,走出去保家卫国才有更大作为。多年来,我没有在母亲的床前、膝下尽孝,这种愧疚是难以言表的。但几十年来我没有辜负母亲对我的期望,为部队和地方的工作尽了最大努力,做了积极的贡献。这也算是对母亲的养育之恩做点滴的报答吧!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改变了我的一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爱只能化作永久的回忆和无尽的思念了。不知道有过多少次,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那忙碌的身影、殷切的教诲,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一觉醒来总是潸然泪下。

母亲,我永远想念您。

(本文选自散文集《趟过税月的河流》,中国书籍出版社11月出版)。

怀念我的母亲现代散文

今天又是母亲节,可母亲离开我们整整二十六年。在这二十六年中,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埋藏在心底。内心的愧疚只有自己知道。

当一个人为了生活,为了生存忙得焦头烂额,还饥寒交迫的时候,人就变得无孝道了。这种痛苦只有自己能够理解,还不能告诉别人,一但说起只会得到别人的嘲笑和你的无能,所以再苦再累也只能自己扛着,对母亲的思念,也只能深深地隐藏在内心深处。我总是这样安慰自己,等我有钱了,为母亲修最好的墓碑,做最好的灵牌。我没有几回梦到母亲,也这样想,母亲怕打乱我,本来就是很乱的生活,母亲就在天堂默默地注视着我,所以母亲就不让我梦到。我也希望真是如此。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生活在农村的母亲,辛辛苦苦的养育着她的四个儿女,当她最的小儿子(我)即将长大成人之时。母亲却一病不起,原本贫穷的家,根本无法让母亲得到好的医治,用用民间偏方,看看赤脚医师,连母亲得的什么病,都没有弄明白。就这样,母亲无可奈何、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们和她深爱着的父亲。与母亲恩爱的父亲,在那个坚守田地的社会和那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只能无可奈何地落下几行清泪。原本她们相互坚守的那个清贫,在困倦的时候她们还能相互安慰才能获得片刻宁静的家,就这样只有父亲默默地坚守了。父亲明显的苍老了许多。那年父亲四十八岁。

母亲就这样,永久的离开了我们,在这个世上就再也没有像她一样爱我、疼我和宽容我的人了。

母亲的一生是清贫劳累的'一生,在人生途中留下多少遗憾,走完了她人生的四十六个春秋。母亲在她有生之年的四十六个春秋中,没有伟大的事迹,她只是为人随和,助人不求回报,默契地和父亲坚守那一片贫瘠的土地,守护着我们那个清贫的家,养育着她自已的四个儿女。经历了许多的坎坷和磨难,这些苦难,让她的人生充满了不平凡。母亲用自己的双手,操劳着全家的衣食住行,在母亲的操持下,一家人熬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时期,使我们健康、顺利地长大成人,并拥有了美满幸福的家庭。母亲只想一心一意为她自己的儿女操劳,为儿女牵挂,与父亲一起守护那个清贫的家。看儿女承欢膝下就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可是,可怕的病魔,可恨的贫穷连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都不让母亲满足。

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到学校有十多里山路。每到春季和冬季的周末,母亲总是在屋后的山坡上盼望着我回家的身影(因春季和冬季山区的天黑得早)。不知母亲是怕我怕黑,还是怕我看不清回家的路。那时候我没有问母亲,也就成了一个永久的秘密。

现在,我每次开车回家虽然是宽广的马路。但还是看到屋后的山坡,和母亲朦胧守候的身影。

母亲!在远方的母亲!英年早逝的母亲!你的奉献,你的宽容,你无怨无悔付出的一生,及你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刺痛着我。这种刺痛在我心里埋得很深、很深!

母亲!还能换回你的笑容吗?

如果可以,我愿以亿万财产及优秀企业家的全部身价,换回你的微笑。

让我依偎……。

(注:赤脚医师:是上门为村民看病的乡村医生)。

怀念我的母亲现代散文

工作后,虽然离乡村不远,可毕竟远离了稼穑,乡村的印象渐渐淡远。当听到一首老歌中唱到“城里不知季节的变换”,恍然有悟。真的呢,城里多的是高楼大厦和暖气空调,模糊了温度差别,城里的女人冬天穿裙夏天披袄,混淆了季节。当我在钢筋水泥围成的灰白中仰望那仅露一角的蓝天时,我就格外想念四季分明的乡村。

古人云:“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春天虽好,却像人的青春,转瞬即逝。可接下来的夏丝毫不会让你失望,乡村的夏最具自己的特点,是那些从早到晚坐在空调房里的人怎么也体会不到的。

不错,夏天的确酷暑难当,可是乡村有的是绿树,午后拿一把蒲扇坐在大片的树阴里,悠闲的摇一摇,和闲下来的农人随意的聊聊。偶尔向远处望望,大朵大朵棉絮一般的.白云从山后涌出,浓淡相宜,水墨濡染的一样,此时你会觉得虽未行到水穷处,却能享受坐看云起的自在悠闲。

小时,最喜欢躺在炕上,仰望天空。那些云朵不断变换,有时觉得可笑有时觉得有趣也有时变的狰狞可怕,真像诗人写的那样:“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破坏这夏日的宁静的,是一阵阵的欢笑和“嘎嘎嘎”的叫声。那是孩子们在河边玩耍,嬉闹时的浪花惊扰了静卧在水中的鸭子。

而在皑皑白雪的冬天,柴门犬吠,风雪夜归,是乡村独有的情致呢!

我的母亲课文解析

《留德十年》从1934年,青年季羡林大学毕业期待赴德留学终于成行写起,一直写到1946年归国返乡为止。数十篇文章,洋洋十数万言,写尽了十一年羁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留德十年》中的文章,每一篇自成一体,各自独立;连在一起则以时间为序,整体呈现了先生十多年的经历。在这些文章中,《怀念母亲》显得有些特别,它没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样以写事或写人为中心,而是在叙述文字中夹杂了相当比例的日记、文章片段,头绪比较多。它的主要内容,对亲生母亲、祖**亲魂牵梦萦、刻骨铭心的怀念是年轻的季羡林欧洲十一年中不间断的情感。

一、“泪”——抒发着无限的悔恨。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意大利诗人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地呼唤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但季老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不可能聆听那美丽的呼唤了。其实,在过去的里,他已经很少享受那美丽的呼唤。母亲的去世给作者留下了无限的悲痛、悔恨、愧疚。“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泪”成了他表达思念母亲最好的语言。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离开家的日子里,季老便寄人篱下,不能依偎在母亲怀里撒娇,无法感受母亲的抚慰;1933年初秋,在季老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传来噩耗:“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他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两天的旅途颠簸,他终于回到了8年未曾回过的故乡,跌跌撞撞地进了家门,看见母亲的棺材静静地躺在简陋的屋子中央,他抚棺大哭,一直哭到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哭,离家8年,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但季老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母亲;虽然季老身不由己,但他暗暗下定决心,等他大学毕业,将立即迎养母亲,养让母亲不在孤苦伶仃,不在缺衣少食。可是今天,母亲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他的愿望没能实现,怎能不使他悔恨万分呢?于是他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他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与地下。夜里他枕着母亲枕过的枕头,想到母亲在这枕头上想念儿子时不知流过了多少眼泪,想着,想着,那无可言状的自责、无可挽回的遗憾,与日俱增的思念,怎能不是他悲痛万分呢?“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回到北平后,季老仍旧昼夜思念自己的母亲,常常在夜里醒来,失声痛哭,不能自己;1933年12月24日,他在日记里写道:“晚上又想到母亲,又大哭失声,我真不解,上天何以单给我这样的命运呢?我想到自杀”1934年5月3日的日记写道:“因为想到王码又想到自己的母亲。我真不明了整整8年,在短短一生中占多长时间,为什么我竟一次也没回家去看看母亲呢?是她老人家含恨酒泉,不能瞑目!呜呼,茫茫苍天,此恨何极?我哭了半夜,夜里失眠。”1935年11月18日的日记中写道:“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着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他后悔,他真不该,他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这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只能抱终天之恨而片刻不得安宁。

二、“梦”——架起了思念之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到德国留学后,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日日有所思,才有了夜夜有所梦,白天不能复现的母亲,在梦里来了,他多想留住这美丽的梦啊,留下母亲清晰的形象,然而,他无法留住梦,留住母亲,当他哭着醒来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这是多么得失落与无奈呀!

没有生身母亲,我们就无法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养身之母没有养身之母,我们就不能生活长大。远离故土,置身异国,获得最多的就是“孤寂”了。“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夜深人静的时候,最是想家的时候。“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在万里之外的故国,那里有熟悉、亲切的容颜,有生命有光彩的影像了,有散发着芬芳的泥土,“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虽是孤苦,对远方的惦念,涌起弄弄的爱意,原来他心底里有非常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依靠,那是他将来归属的地方。那里的一切都在守望着他,守望这位远离祖国、惦念祖国的游子。他的心里开始温暖起来,思乡的情感也更加浓烈,因为他深爱着故乡、亲人、老朋友。虽然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心里感到有点凄凉;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

时间就是情感的催化剂,有的可能渐渐淡忘,可是根植于灵魂深处的爱,与日俱增,“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自然本无意,但与此刻“我”的心境融合,它就带着太多悲泣苦楚,“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思念带着温暖,思念更是一种折磨,时时刻刻撕扯着他的身心。“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了”祖**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身在海外十一年,作者遭遇过多少苦难与艰辛,挫折与委屈啊!祖**亲怎能不频来入梦呢?二战爆发后,他便同家里断了联系。饱受轰炸、饥饿、乡愁的煎熬,有家不能归,有苦无处诉。一个人孤悬海外,祖国的抗战情况怎样了,家里的情况怎样了?甚至那条名叫“憨子”的小狗和院子里那两颗海棠花都频来入梦。难以排解的.思乡之愁,数不尽的不眠之夜,剪不断的离愁别恨,使他的精神痛苦万分。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离开哥廷根回国。

三、“文”——平平淡淡才是真。

季老在《留德十年》的《楔子》中说,“我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四字。因为写自传不是搞文学创作,让自己的幻想纵横驰骋。我写自传,只写事实。”为了遵从这样一个写作原则,写《怀念母亲》时,季老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几次引用当年的日记和文章片断来“保存自己当时的感情”。这样一种组织语言材料的方式,是服从于整本书作为回忆录的性质的。

老舍《我的母亲》课文

母亲的娘家是在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土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之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里,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如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她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为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时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肉鸡也送给他。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都是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早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投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到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像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详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去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像得到,没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文档为doc格式。

我的母亲课文解析

课文:

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她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象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象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创作背景。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老舍的母亲于1942年夏季病逝于北平(今北京)。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中国抗战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最初他的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于1942年12月26日才在家信里透露噩耗。本文便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

作品鉴赏。

我的母亲主题思想:母爱是伟大的!

母亲是带领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人。母亲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人格形成都有深刻的影响。老舍的母亲有她独特的性格--软中带硬。并且,这种性格在老舍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老舍本人的生与死都与这种软中带硬的性格密不可分。如老舍在文中所说,母亲给他的是“生命的教育”。这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位在苦难中保持着传统美德的伟大母亲形象,更让读者理解了中华民族品格的传承与延续。

文章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无限敬爱和无以报答母亲恩情的愧疚之情,也塑造了一位有着典型东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伟岸的母亲形象。首先,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刻画人物的写法,使母亲的形象活灵活现。

本文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形式,既流畅朴素生动,又凝练含蓄隽永,抒发了对母亲的敬仰感念追怀和永世不忘的深情。叙述语言流畅、朴素、亲切,极富表现力。这也是老舍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

语言特色:这是一篇回忆性记人散文。主要表达方式:叙述,抒情,描写,议论。

1、叙述和描写语言流畅、朴素、亲切,极富表现力。这也是老舍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如“兄不到十岁……一直到半夜”这一段记述就把父亲死后,母亲为了养活一家人,含辛茹苦,日夜劳作的经历与精神写得很充分了。而所用语言则是唠家常式的朴素、流畅、亲切的语言。

2、议论语言凝练、深情、隽永,蕴有哲理意味。在文章中,老舍经常在叙述到一定的时候,便适时地插进议论文字,这对于深休全文题旨,抒发浓郁的感情,都发挥了如点睛般的作用。例如“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心里是安定的”,这段话是作者在抗战时期被迫躲到四川成才见不到滞留在北平的母亲,无比思念又担心年迈的老母遭遇不测所表达的忧惧、思念交织的复杂感情的一段话,是人处在特定的环境中时才会有的感觉和想法,作者以其凝练的文字表达出来,其隽永意味是颇具启发性的,足以引发很多人的共鸣。

《我的母亲》课文原文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就在他50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我的母亲》课文教案

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追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的文章,人文内涵丰富。

在讲授这一课前,我和同学科的老师对这一课进行了集体备课,达成了共识,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在课堂上我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导入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如果让他们来写这篇作文会如何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拿自己的构思与课文进行比较,可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我没有想展现太多的东西,只把理清思路作为重点,以此引出对母亲性格特征的把握。这样,课堂上出现一个主问题,便于学生对课堂的把握,便于学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课堂上讲的东西过多,学生什么都设计了,最后也什么都没有弄明白。

在学生的回答上,我没有为了让课堂进展的顺利而刻意地去挑选好学生,而是把中下等学生作为重点,如果他们回答不上来,再让好一点的学生去补充。这样既照顾了差学生,又兼顾了课堂。

因而,课堂上我表现的也比较轻松。当然,也存在不完备的地方,如学校要求的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准确性、逻辑性,学生的自主性的培养等,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慢慢去做。

《我的母亲》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赏析课文;。

3、用比喻的修辞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父母的赞美之情;。

4、感受伟大的母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2、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幅自然之景(多媒体展示)荷叶图。

问:看到此图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说)你们知道著名爱心作家冰心先生看到此景联想到了什么吗?预设(不知道,如果知道,加以表扬并就让该生说说对冰心的相关知识:哦,你说对了,那老师猜想你也一定对冰心奶奶有了解了。能说说吗)。

3、师生交流了解作家冰心(问:关于冰心你有了解吗?)。

(课件出示)。

19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很长时间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曾经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在沙滩,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满天红霞,冰心要父亲谈谈烟台的海,这时,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很多,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歌颂自然、歌颂母爱,歌颂一切美好的东西,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冰心的这种致纯致美的爱更加发扬光大,让它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田,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二、初读课文把文读通读流利整体感知。

4、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件出示)。

1、荷叶何以让作者联想到母亲?这种写法叫什么?

(荷叶保护红莲)(触景生情、寄情于物、借物喻人)。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的情感?找出关句子。

情感:赞颂母亲、歌咏母爱。

三、品读课文体悟作者情感变化。

1、品析第一次。

作者是什么样的情形下看到红莲的?(指名读句)体味“繁杂、烦闷”也不知是心烦感觉到天都很讨厌呢还是真的连天公也不作美,乌云密布,阴沉沉的,闹人心烦,令作者如此郁闷。但也并不是真的天意要弄人呀!你看,昨天还是菡萏的红莲,今晨却都已开满了呢!大自然是那么地善解人意,通晓人情哪!此乃真是物着人情呀。作者看到这些情景心情有些好转吗?在这里,我们似乎听到作者心底的一声呼唤请听:

母亲啊!

请顿时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2、品析第二次看莲(小组读句)。

重点体味“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作者想下阶去吗?想下去干什么呢?作者无法可想,她又无法想像什么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像意境,明白作者有心相帮助,却没办法可想,由此更不敢去想红莲的不幸遭遇、悲凉结局)想到这些人生的坎坎坷坷、风风雨,我们似乎又听到了作者心底的一种声音,请听: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而莲呢?你能这首诗中加一句进去吗?是呀,莲此时此刻肯定也正有这样的心愿呢,荷叶妈妈又怎能听不到呢?请看:(让学生们齐读写作者第三次看莲的句子)。

四、小结课堂。

同学们,《荷叶母亲》所描绘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融入了母亲浓浓的爱,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句关爱的叮咛;临睡前掩紧的被角。用心爱着孩子是母亲生命的习惯。母亲就是孩子躲避风雨的港湾,当风雨袭来时,她们都会将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在母爱的伞下,一切暴风雨都是脆弱的水珠。母亲一切的辛劳与无私付出,都是为了让子女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这就是母爱的伟大。相信在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一张永远为我们遮蔽的“荷叶”。我也相信当未来我们张开有力的翅膀翱翔于人生辽阔的蓝天的时候,一定能看到母亲欣慰的笑容。

《我的母亲》课文教案

课文我的母亲是一篇经典的抒情文章,它通过对母亲的描绘,表达和赞扬了母爱的伟大,下面是课文我的母亲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课前,学生在语文课代表的组织下背诵《离骚》。大屏幕上展示有《我的母亲》几个大字。教师进入教室,学生全体起立,师生互相问好。

师:请全体同学将大屏幕上的课题朗读三遍。(课件一)。

生: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的母亲!(三遍)。

师:读完后,你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1:我想到了我的母亲为我的操劳,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劳、母爱的伟大。

生2:母亲为我的点点滴滴此时此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感谢母亲!(掌声)。

生3:我想吃妈妈做的菜了!(生笑,但看得出颇有同感)。

师:这几位同学给我们表达出了他们对于母亲的一些真实的感想,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母爱是没有地域、没有年龄界线的,你们有感慨,我也有,今天听课的老师也有。我们北大附中的李校长第一次来到罗马校区,来到我们的课堂,让我们听听他的母爱感言吧。

李校长:今天发言比较突然,我没有准备。但母爱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有共同的语言:那就是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我们北大附中的师生只有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才能回报我们的母亲。(掌声)。

师:情感是个宽泛的话题,母爱是一种永恒的天性。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写满了这些不朽的亲情,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中华民族凭着这生生不息的亲情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们代代相传的亲情、友情、乡情才使我们的民族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构建社会和谐。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总目标就是体验情感、认识情感,在此基础上做到尊重情感、珍惜情感,从而丰富我们的情感,最终能用行动表达情感。(课件二)单元有单元学习目标,现在我们学习《我的母亲》,要达到三个目标:(课件三)。

1.感受母亲的爱心,体验母爱的伟大。

2.分析情感线索和行文线索,学习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抒情的写作技巧。

3.体会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和白描手法展现人物性情的记叙方法。

师:现在我们进入活动一:走进文本,读一读,品一品。(课件四)。

读之前我们要进行知识梳理。还记得散文的特点吗?

生:记得:形散神聚。

师:对,形就是文章的行文线索,神乃文章的情感线索。任何文章都是言情达意的。文以言情,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线索是怎样贯穿全文的呢?请注意阅读方法:抓文眼、品关键词或句,注意段头段尾的句子。给5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也可自由交流阅读结果。

(生阅读课文,有的与前后左右的同学小声交流)。

(5分钟后)。

师:同学们已读完了文章,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有没有找到关键句呢?

(生举手)。

生1:从情感线索上看,我认为文眼是: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生2:我补充一句:我认为文眼是: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学生对两位同学的发言展开了议论(约三分钟)。

师:我认为两位同学发表了观点有互补性:母亲给了我生命;母亲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都抓住了文眼,简洁综合起来就是“生命教育”(板书)。

学生一致认同,教师引导进入过程二。

活动二:读一读、议一议。(课件五)。

师:情有所依。作者是怎样安排行文线索来承载自己情感的呢?这个问题难度要大些,但也有方法可解决。只要理清文本思路,正确分析人物形象。文章的行文线索就明显了。阅读要眼到、心到、手到,请学生再次快速阅览课文,理顺思路,品读重点句并动手予以勾画,将自已的观点批注在扉页,也可互相交流。

5分钟后,教师让同学们共同交流,教师利用学生交流形成板书:

母亲、记叙:勤俭、诚实、热情、好客、坚强、宽容、善良、有爱心。

生1:勤俭诚实。

生2:热情好客。

生3:有爱心,讲原则。

生4:善良、坚强。

……。

广泛交流讨论了母亲的形象后,教师引导并点拨:

学生再次交流,教师依据交流成果逐渐形成板书:

老舍、议论:性格、习惯、为人。

生1: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生2: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样的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生3: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平和的态度,把吃亏当作是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线。

……。

教师引导归纳交流成果:

师:总的来说,母亲给我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板书“性格”、“习惯”)。

师:同学们把握得很准。我认为还有一点“为人”。(板书“为人”)。

这三者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学生直观板书,交流中明确:分别是记叙、抒情、议论的写作方法)。

教师再引导,形成共识:记叙、抒情、议论这三者的关系是什么?——记叙是为了引出议论,议论是为了抒情做准备。(课件六)。

师:纵观全文,作者文不作修饰,事不用猎奇,平凡中形成了母爱的伟大,这种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值得我们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的运用是刻画人物形象使之生动逼真感人的好方法。

教师引入过程三: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

展示课件七:品一品,悟一悟。

细节:细小环节或情节。

白描:原指绘画不用色彩,只勾画轮廓的技法,相当于素描。文学上白描手法就是用朴素而简洁的文字,不作任何修饰描写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教师点拨:我们运用细节描写时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小中见大;典型;真实。

文中刻画母亲形象时哪些地方运用了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呢?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之后再举手发言形成共识。

师生互动,互相交流,提升成果,形成共识。过程选录:

生1:“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师:说明什么?

生1:说明母亲终年都是辛劳的。“终年”是一年到头都这样;“鲜红微肿”则是辛劳的见证。

师:说得很好!这位同学是第一次主动发言,一发言就非常准确。(掌声)。

生2:“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说明当三姐出嫁时,母亲极度悲伤。

生3:“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将母亲的爱女情节凝聚在一个细节中了。

生4:“母亲笑了。”“笑”表明母亲见到儿子时喜出望外的心情。而“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句话中有两个词“愣”和“叹”,非常传神。“愣”表明出乎母亲意料之外的失落的心情,“叹”则是无奈然而又理解儿子的心情。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非常精当。相信有了这样一次活动,以后在写作中也能熟练地运用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让我的文笔写出更多的精彩!掌声。

教师引入过程四:说一说、写一写。(课件八)。

教师点拨:通过老舍之笔,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面对亲情,谁也不会无动于衷。面对母爱,让我们真情表白。用几句话或一句话发表自己对母爱的感言。

过程:(在《感恩的心》的歌曲声中,语文课代表发纸让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母爱感言。写完的同学先后将自己的'感言张贴到已准备好的宣传板上。课堂达到高潮。)学生将感言自由贴成了一个大心字。高潮中,听课的全体教师为孩子们精彩的感言鼓掌。(详见附录)。

学生起立: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下课铃中,同学们随着歌曲“感恩的心”纷纷走上讲台,先后贴出自己的母爱感言,并形成了一个很特殊的心字图案。

附1、学生感言抄录:

枯笔难尽游子意,一句心话爱无边。

——邹俊常。

我的成功、失败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你的瞳孔、摄入您的心底。谢谢您陪伴我!

——张娜。

有时会觉得您很唠叨,但每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会在我身边支持、鼓励我!感谢您,我的母亲!

——潘倩雅。

没有您的存在,就没有今日的我;没有您的关爱,就没有坚强的我;我痛您也痛,我伤心您也伤心。感谢您给予我生命,永远爱着您!

——江宗恒。

妈妈,我感谢您。您给予我的是无私的爱。但面对无私的爱我却无以回报,我在此只能大声地说一句:妈妈,您辛苦了!

——王来全。

是上最美的耳生因,是您的呼唤。您如此伟大,给了我很多很多,对人间世事总是如此宽容。谢谢,上帝会爱佑您的!

——王勇达。

母爱如一股涓涓细流,虽无声,却能够滋润干涸的心灵。它平凡,却在平凡中孕育了一份惊人的伟大!有时母爱是一剂特效药,可以拯救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灵魂;有时母爱又是人生海洋上的一盏明灯,引导我们走出迷途,追随光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份沉甸甸的母爱,有谁能够掂出它的重量,有谁能够真正偿还呢?母亲无言,母爱无垠……妈妈,我爱您!我会用我的一切去偿还你为我做的一切!

——王潞。

给我生命的是你,给我爱的人是你,我会用感恩的心来看待社会。

——钱苗苗。

您的爱铸造了我的灵魂;您的教育铸造了我的心,就是您爱的教育才孕育出了完整的我。妈妈,感谢您对我多年的养育之恩!

——叶学伦。

怀念我的母亲抒情散文

有一种思念比夜漫长,有一种思念比雨潮湿,有一种思念比年惆怅,这种思念是天人永隔的无限凄凉。

——题记。

一、母亲的衣橱。

年关将至,家家户户忙着除尘,进行卫生大扫除。“你家除尘了吗?”这话成了最近最常挂在人们嘴边的问候语。

还记得小时候,母亲总会在干完山上的农活后,挑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开始除尘。先找一根长长的扫帚,站在梯子上面扫掉高墙上的灰尘。如果看到有蜘蛛网,就会顺便扫几下,做做样,一般是不会把它的家扫掉的。看了几次后,我就知道何谓“除尘”了。

结婚后,搬进了新家。家中一切都是新的,就连墙壁也都是雪白雪白的。每当到了年关将近之际,我就会因为自己不会打扫卫生而发愁。先生倒也开通,总是安慰我:“不用打扫,家里干净着呢!”有了他这话,我自然是乐得轻闲了。只是,时间一久,我就没有除尘的习惯了。自从婆婆到家里长住后,这整理卫生的事很自然地就落到了她身上。

母亲去世多年,随着时间的流逝,家里能够寄托哀思的物件已经越来越少了。母亲生前的一套衣橱至今仍保存得很好。今天,难得有空,我便寻思着做一做这除尘的活,把母亲的衣橱整理整理。

这套衣橱共有四件,是红底镶黑边的木橱。衣橱对开,橱门表面刻有花鸟瑞兽等吉祥物,用金粉描成。两个方形门的对角则勾了一对双龙戏珠的图案,看上去非常精美。衣橱下面有两个精致的抽屉,抽屉外表也刻画着花样,拉手则是白色的花瓣。

打开衣橱,里面分成两层,上层还有两个相似的小抽屉,一个有上锁,一个没有。记得童年时,母亲就把钱放在这个有锁的抽屉。这个抽屉可是我们家的重要基地,一家几口人的家用就放在这里了。

像这样的衣橱,有四个,除了外表接近外,里面的格局完全不同。有的抽屉多,有的柜子多,抽屉都是又长又窄的那种,可以放很多小物件。母亲很会收拾房间,经常把固定的东西放在固定的抽屉里,方便找。

比如那个上面三个小抽屉,下面一个大柜子的衣橱,她就用其中的一个抽屉放一些零钱,硬币,装在一个从台湾寄过来的粉红色密封罐里。又比如那个上层有两个大抽屉,下层三个小抽屉的衣橱,左边的大抽屉放的是剪刀之类的工具,右边的大抽屉放的则是一些亲戚好友从香港带回来的进口药品。下层的三个小抽屉则放着袜子等小衣物。

我一边擦着衣橱,一边擦着眼泪。泪眼朦胧间,似乎看到了母亲生前忙碌的身影。这越擦越亮的红衣橱,是母亲生前的最爱。母亲在衣橱前试衣的欣喜模样,就这么,一幕幕地出现在我眼前。

二、母亲的梳妆盒。

一个人行走在年末的冷风中,任长长的厚厚的红围巾把自己包得像颗粽子。没办法,在这股席卷全国的寒流面前,每个人都显得那么卑微。只有厚厚的武装能够为我们驱寒。

寒假一拉开序幕,我便没日没夜地大扫除,忙了几天,累了几天,总算把卫生工作搞定。今年南方难得一见的雪花,只是含蓄地在九仙山上空飘着。还没来得及驱车前往观赏,它们已经潇洒远去,似乎只是为了匆匆走这一回。

昨日,太阳难得一见的晴朗。阳光那么明艳,亮闪闪的,灼得眼睛发痛。这久别的暖阳,为连日来的阴天带来了丝丝暖意。出门一趟,实属不易,心里却不停地牵挂着一个人,惦记着一件事。再美的风景也入不了眼,只能怏怏返回家中。

家,一个温馨温柔的字眼,如果再加上“母亲”二字,必定是温暖的港湾。可惜,母亲那位可亲可敬的女人,早已经离我远去,渐行渐无踪。连续几天,不碰电脑,不用手机,放空思绪,傻瓜似的干活,极力寻找母亲生前忙碌的影子。

收拾之间,意外地看到前年自网上淘回的浅紫色梳妆盒。把这个精致的三层小盒精心收拾了一番,想了许久,才想到为何要买回这个梳妆盒。在我的印象中,始终牢记,母亲生前也有这么一个精致的梳妆盒。

母亲的梳妆盒跟衣橱是同一色的红,比我的梳妆盒高,有四层。每一层都非常窄,小巧玲珑的,只能容纳一些小东西。依稀记得,第一层放的是平整的梳子,小小的盒子里仅能容纳两三根梳子。梳子旁边仿佛还放着一块圆形的花粉。第二层放的是一些圆形的小纽扣,扁扁的,现在已经很少见到这种隐形的纽扣了。这一层好像是分成两格,还有一格放的是针线,别针之类的小玩意。第三层放的'是母亲的发夹。印象中,母亲似乎是短发的时候多,这红色的蝴蝶发夹,只有在恰逢喜事时,她才会别在发际。第四层是没有盖的,上面可以放一面方形的镜子。

小时候,母亲的梳妆盒成了我最喜爱探索的宝藏。个子小小的我,经常吃力地爬上高高的红长椅,再跪在椅子上,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地拉出,推回,寻找里面的小秘密。母亲没有穿耳洞,自然也不会有耳环耳钉之类的首饰。现在想想,母亲一生极为清苦朴素,除了拥有几套漂亮的衣服外,竟然找不出一件奢侈的物品来。

母亲死后,她生前最喜欢的梳妆盒也随她而去。如果不是这次整理卫生,我也想不起,原来那张梳妆桌还曾经放着一个红色的四层梳妆盒。那个盒子曾经装满了一个小女孩对美丽的无限憧憬与向往。

现在的我,已有能力购买各种各样的梳妆盒。只是,对于美丽的追求却已越来越淡了。人到中年,最渴望的不是外表的虚无,而是内心的实在,还有——血融于水的亲情。

三、母亲的脸盆架。

自从家里搬了新家后,家中所有大大小小的物件都换了新,惟有母亲的脸盆架跟着她的衣橱及梳妆盒等嫁妆一一搬到新家。

母亲去世后,亲戚们一直张罗着要把她生前用过的东西全部烧掉,随她去了。父亲再三反对,说要留下来做个念想。于是,这古色古香的红色脸盆架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只是,它再也不放脸盆了,寂寞地靠着墙壁,任尘埃不断地覆盖自己的身躯。

我是在这次的大扫除中发现它的。当我看到它那孤独的样子,立即想起母亲了。

母亲总是一家中起得最早的人。每天清晨,四五点的时候,她就开始下床忙碌了。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刷牙洗脸。

母亲穿好衣服后,就会悄悄走出房间,来到脸盆架前。黄色的塑料脸盆里面装着水,母亲都会端着脸盆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到大门口邻居家的井里取刚舀上来的水。不管多冷的天,她都坚持用井水洗脸,说井里的水暖和。

洗完脸后,她会重新换上一盆干净的水,再轻轻走回房间门口,把这盆水放在脸盆架上。这盆水是供我们洗手用的,我们洗脸都在浴室里洗,从不使用母亲的脸盆。

这个红色的脸盆架也是用木头做成的,也分成上下两格,上层放脸盆,下层也可以放脸盆。据说脸盆不装水时,可以倒放在下层,方便风干。脸盆架上方有一面类似屏风的墙,可以用来挂毛巾。只是,母亲总觉得毛巾放上面不卫生,便没有挂。

怀念母亲,怀念生我养我的母亲,思念的泪水就像下了一整夜的大雨一样,淋湿了我的梦。亲爱的母亲,愿你在另一个世界里过个好年!

怀念我的母亲现代散文

晚上正在吃饭,哥哥来我这里,说是上来取一点冥票和烧纸,给父亲烧点纸钱。我恍然想起今天是父亲的生日,恍惚之间,父亲已离我而去已有五个年头了。

我的父亲原就读于东北某机械制造大专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沈阳工作。之后由于时世政治等社会原因,又几经辗转调回陕西,后有转辗延安,没过几年又转回我们县城。当时父亲四十开外,生活的重担,赡养照料父母的重担以及对整个大家族的当事人,全落在他的肩上。又由于他是“右派”“地主”出身,尽管他学富五车,助民解难,能言善辩,仍然要受到有关方面的挟钳;在那样的年代,政治经济上的窘迫,便可想而知了。

在单位退休以后,家庭生活刚有好转,不幸我的母亲因病猝然去世,对于当时已花甲之年的父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母亲去世后,父亲坚持独居乡里,儿女们各自上班上学。照顾父亲有心而无力。父亲自是性格豁达,居乡里之间,寻踪访友,觅古探幽;但凡有红白大事的对联吟哦书写,契约铭志的拟稿撰文,地方沿革的逸闻趣事,跌打损伤的接骨按摩(自学的医术),皆能一挥而就,亦能妙手料理,又不失大家气度。故方圆百里内外,很多人晓其大名,识其文才。后随兄长居住县城,大部分时间埋头整理手头文稿。

父亲原本精于机械,岂料他又娴熟文科,凡是文史哲的图书,有关戏剧,诗词,书法的图书,尽他阅读,且过目不忘,我真的很佩服父亲那求知的欲望和那特别好的记忆力。父亲在世时,曾与我大大(他的弟弟)共同拟了写作计划,除已经编好的秦腔剧本《古道诗魂》外,他自己还计划写出一部构思宏大,反映人情世态的长篇小说《蚁穴》(已动笔写出五万余字),还要整理出自己所写的所有诗稿,这些都未来得及动笔,便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实在令人无限的惆怅与惋惜,心中便觉隐隐刺痛和阵阵悲哀。心想老天怎么如此绝情,一个写诗弄墨之人,一个益于乡里之人.....何曾得罪于你,你竟然不分好歹的夺走他生的权利。

写至于此,便思绪万千,心如潮涌,点点热泪,夺眶而出。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虽然时值初秋,但觉阵阵秋风拂台,粒粒泪珠如同秋雨。呜呼,悲哉!

写完此文,忽忆昨晚在一网友空间看到一篇关于孝敬父母的文章。是啊,父母给予子女的是什么?而子女呢?我们又做了多少?多一份关爱给父母吧,当父母真的离我们而去,我们无憾。写完此文,出门在外面烧点纸钱,祭奠父母在天之灵。心中哽咽,无法言语。遂转二姐悼父诗三首,泣泪凭吊,略表苦衷。

哭父三首。

农历五月初一是父亲七周年忌日,当晚十时左右,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酷似父亲去世当日天象,姐弟四人,俯首跪地,纸灰乱飞,心痛如绞,举笔难书,数日难寐。今心绪稍待平静,遂以父亲喜欢的方式,赋诗哀悼,略表苦衷。同时姐弟共同出资,由叔父编撰将父亲生前的诗作结集成书,愿父亲在天之灵得到慰藉,愿儿女之心稍得安宁。

(一)。

幽明两界隔世因,蓬莱此去遥无痕。

依稀梦里慈父泪,拍案共敲平仄吟。

经文纬事终未尽,能书善画待笔温。

天高路远驾鹤去,孤灯书魂天涯人。

(二)。

温良谦让承家风,忍辱负重未息耕。

闻鸡挥鞭车尘远,披星戴月忘归程。

“成分”苦苦铁钳籀,身世坎坷雨打萍。

昨非今是终有定,九泉当听唱大同。

(三)。

未忘噩耗犹如昨,赋诗悼父万念空。

梦中依稀听父训,雨打酣梦天朦胧。

淡泊明志古朴风,与世无争心如镜。

天国若有音讯往,可怜儿女殷切情。

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