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高考文言文(通用18篇)

高考文言文(通用18篇)

作者:笔舞 高考文言文(通用18篇)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可以展现个人的思想和情感。阅读这些优秀作文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维,丰富语言,提高写作的功底。

高考文言文名句

墙上竹笋,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从觅小诗。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见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东隅已逝,桑隅非晚。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为国者无使为积危之所劫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世间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长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起飞人事哉!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同“晻”;日无光。形容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通“履”;满足。形容词。“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形容词。“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要:同“邀”;;邀请。动词。“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

阴:通“荫”;绿荫。名词。“佳木秀而繁阴。”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级七千有余。”

有:同“又”;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同“欤”;呢。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振:通“震”;震动。动词。“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支:通“肢”;肢体。名词。“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知:通“智”;聪明,智慧。形容词。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名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

着:同“着”,穿。动词。“着我旧时裳。”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常考必考通假字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考文言文作文

妾对隆中坐,思君盼归颜。唧唧槐上雀,飞上五铢钱。

深秋十三载,经冬夏历年。年年望乡关,日暮孤棹边。

坞城埋青草,青冢塞上寒。自幼同连理,两小无猜疑。

青梅傍竹植,竹马两相依。山西共植树,山东采菊归。

郎言不效古,但此常年期。至今东篱下,人面对菊花。

菊花犹未改,陶潜归何处。十六入君门,妾自君家人。

朝耕南山陲,夜伴读书声。不求官侯达,不求门楣盈。

只愿长此往,携手不分离。自为君家妇,出入守门庭。

为晓三重制,度化四德遗。居家理机务,出家念家居。

尊贵亦尊贵,贫贱不能移。君夸妇贤德,虽苦亦有余。

只求家和气,上下无相欺。草堂三秋叶,深阁四时春。

皇庭一纸书,征戍到梓门。门前凄凄草,门外犬吠声。

官吏苦无何,老母跪致词:“家中无男子,独此不幸人。

若为从戍去,一去无消息”官吏苦无何,贱妾前致词。

妾至夫君前,临未无呜咽:“君妇自此别,相期更何年。

临别无甚言,数语君须记。一言征戍苦,朝晚自相顾。

无妾侍君身,衣食亦间疏。二言塞上寒,不似在家园。

行军车马后,烟火戍城前。三言男儿坚,勿以家为念。

男儿须自强,效古作前贤。自此别离后,天海各一边。

天海虽相距,亦有心相连。何年秋雁过,足雁系平安。

君行复迟迟,妾怀惟君知。三步一回首,步步歩相思。

行行复顿足,顿足复行行。疾趋至君前,凝噎已无音。

执手看泪眼,一语谓夫君:“愿做湘神女,伴君塞上征”

日暮鸣鸦晚,人归颐草深。自此一别后,音书无通往。

妾在岭南住,年年登高处。望穿湘江水,望断岭南路。

杂草蓬丛生,荒骨遗野路。君戍守边疆,夜夜尽望乡。

高考文言文虚词

所谓“用法”,包括弄清(1)虚词的词性,(2)语法作用,(3)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考纲中列出了18个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其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方面进行比较区别,掌握常用义,照顾特殊义。例如“之”字,作代词、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表前置宾语)是通常用法,而作动词“到”、“用”(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讲则是特殊义用法。

筛选文中的`信息。

近三年来,主要考查的是以写人为主的史传文,且题目一般是用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的形式,要求考生选择全部表现人物某一方面品质的一组。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将6个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作出判断。如果是写事的文章,则要求从记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的发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阅读对象。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兴化部是日遂?出华林部远甚。”

盖:通“盍”;何不。兼词。“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估:通“贾”;商人。名词。“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通“盥”;洗手。动词。“媵人持汤沃灌。”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动词。“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画:同“划”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笙:同“欢”欢聚。动词。“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笙,

还:同“环”;绕。动词。“秦王还柱而走。”

还:同“旋”;回转、掉转。动词“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皇:同“凰”传说中的雌凤。名词。“驾鸟凤皇,日以远兮。”

恍:同“恍”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恍惊起而长嗟。”

麾:同“挥”;指挥。动词。“麾众拥豪民马前,”

惠:同“慧”;聪明。形容词。“甚矣,汝之不惠。”

混:同“浑”水不筒,污浊,形容词。“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溷:同“混”、“浑”混浊。形容词。“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溷:同“混”、“浑”;厕所。名词。“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火:同“伙”;一伙。数量词。古代军队“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

疾:同“嫉”;嫉妒,憎恨。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同“嫉”;嫉妒,憎恨。“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棘:同“戟”;兵器。名词。“闵?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

籍:通“藉”;垫。动词。“籍柔覆温之躯。”

纪:通“记”;记载。动词。“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贾:通“价”;钱。名词。“如有营,予佐尔贾。”

简:同“拣”选,择。动词。“宏餍慈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同“拣”;挑选,选拔。动词。“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信义安所见乎?”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同“现”:出现。动词。“路转溪头忽见。”

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微博)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先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实词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好了,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

填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深呼吸之后,就开始吧!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

高考作文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作《龟虽寿》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心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乎?”言罢,伏地而亡。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之。

高考文言文作文

no2、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no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no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no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no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no7、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no8、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no9、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no10、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no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no1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no13、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no1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no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no16、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no17、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no18、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no1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no20、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no21、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no2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no2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no24、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no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no26、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no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no2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no29、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no3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no3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no3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no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no34、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no3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no36、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no37、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no38、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no39、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no40、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no4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no4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no4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no44、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no45、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no4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no4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no48、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no4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no5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no5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no5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no55、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no56、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no57、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no5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no5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no6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no62、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no6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no6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no65、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no6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no67、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no68、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no69、贫贱之交不可忘。——《后汉书·宋弘列传》。

no70、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no7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no72、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no73、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no7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no75、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no76、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no7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no7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no79、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no8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考文言文作文

造:到-----去,造访;制造;成就,造就。

谒:拜见,请见;请求;告诉,陈述。

过:拜访,探望;责备,批评;错误,过失;胜过,超越。

存:看望,问候,如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抚恤,如养幼少,存诸孤;思念;。

劳:慰劳,如帝亲自劳军;功劳;费力,吃力;疲劳。

访:看望,拜访;询问;查访,侦察。

问:问候;问,询问;追究,考察(问罪);管,干预。

顾:探望,拜访,如三顾茅庐;关心,照顾,如大臣争于私而不顾于民;思念,如顾恋慈母;回头看,如瞻前顾后;看,如君臣相顾,泣下沾巾;回头,如康顾视日影;只是,不过,如顾吾念之。

吊:慰问,如吊民伐罪;悼念死者;。

延:邀请;引进,迎接;蔓延,扩展;伸长,延长。

遇:对待,接待;待遇;会见;接触,感触,如臣以神遇;遇合,逢时,指得到君主的信任,如怀才不遇。

通:交往;交换,如通财货;通报,传达,如不肯为通;得志;地位显贵,显达;通晓,如通于兵事;共同的,通常的,如前代通则。

致:送达,如远方莫不致其珍;献出,尽,如事君能致其身;传达,表达,如遣吏存问致意,再如致谢,致敬;招引,引来,如致市民,取聚万货;取得,得到,如知其可以致功也;意态,情趣,如闲情逸致。

遗:赠送,给予;遗失;遗留。

施:给予恩惠,施惠;施舍;施行,实行;。

怀:安抚,如怀敌附远;(人心)归向,如黎民怀之;想念,怀念,如思乡怀远;关心,如“少者怀之”。

赡:供给,供养,如皆以赡给九族;富足,充足,如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与:结交,亲附;给予,授予;参加(与师);赞许(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比:勾结,如朋比为奸;比较,如与天地兮比寿;认为与-----一样,如自比于乐毅管仲;并列,挨着,如鳞次栉比;及,等到,如比去,以手阖门;接连地,如比三年日蚀。

信:言语真实,如信言不美;讲信用,如言必信;相信。

攻:攻打;抨击,指责,如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夺:强取,夺取;强行改变,如匹夫不可夺志也;丧捧,耽误,如勿夺农时。

高考文言文作文

一、总体要求:还是要在文言知识的积累上多下功夫。

文言文阅读是一种书面语言,你不接触书本就无法获得语感,所以要多接触。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多做题,至少两天一个文段,配合一定量的练习检测。文段最好涉及到高考有可能考到的各种古文类型及各种语言现象、题目类型。

(二)是多读古文。如果可能,读读《古文观止》、《史记》等名著。实在没有时间,也不要忘记回读自己的中学教材。实在觉得乏味,读一读所做的练习中的文段也行。每天20分钟,就可以保持语感和对各种语言现象的记忆了。

而古诗词曲的阅读,我以为障碍也是在文句的疏通上,至多再加上想像。不要被鉴赏、评价这样的字眼吓唬住,许多时候读通诗句,补足诗句间的跳跃,掌握一定量的典故就可以掌握其主旨与情感了。而正确把握诗歌的主旨与情感显然是诗歌鉴赏的要害之所在。

文言知识除常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之外,还包括文学、文化知识,甚至包括基本的历史知识、伦理道德、思想观点,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读懂古代诗文的重要因素,要尽量给以关注,充分涉猎。

二、具体做法。

1、复习时把读懂文言文文本作为重点,利用每一个文段编织知识网,对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必须牢记其常见的词义,对经常出现的文言虚词则要把这个词的所有用法和意义重现一遍,建立牢固的知识网络。

2、多让学生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次话不假。

3、多做翻译练习,经常把老师讲过的文段进行翻译,提高翻译水平。

4、多总结做题的经验,掌握考场阅读的规律和选择答案的方法。

高考文言文作文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依靠情节呼应和逻辑关系推断出其意义。

修辞推断。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句式。这类句式一般上下句结构整齐,相对应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即利用上下文中并列、对偶、同义复用等修辞,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

1、并列。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2、对偶。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3、同义复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组词推断。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1、太尉尽辞去《段太尉逸事状》。

推辞去除。

2、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段太尉逸事状》。

败坏。

3、罪且及副元师《段太尉逸事状》。

涉及,牵连。

高考文言文作文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要以直译为主,实词翻译要到位,虚词用法要准确,注意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总之是综合能力的考查。(1)句“王”,作动词,称王。(2)句“困于故苏之上”,是被动句;“于勾践”,介宾后置,要移到前面作状语。(3)句注意“之”的'用法,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翻译。

答案:

(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高考文言文作文

一、从高考真题入手,熟知“考点”和“考法”

高考的试卷风格具有相对严格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所以从备战高考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应该收集近一两年来全国卷和本省卷的文言文试题,静下以来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对于文言文考查的考点分布,知道“考什么”;研究高考对这些考点的考查方式,明白“怎样考”。经过这番研究,我们从一开始就占据了较高的制高点,以一种宽阔而全面的视角从整体上了解这一板块,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研究高考真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一般都是从文言实词的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文意的综合理解与整合以及文言文的翻译这四大方面入手考查的。文言实词的推断更侧重于多义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文言虚词在考纲规定的18个之中更多地侧重“之、而、其、因、于”等七八个高频虚词身上。从考查方式说,命题的基本方法是“点”在课内,“题”在课外。所谓“点”在课内是说考查的这个词的这个用法,一定在我们所学过的教材中呈现过,比如湖北卷中有一题“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在此处考查的应是“目光短浅,见识低下”的义项,这一义项在《左传.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曾出现过。“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籍”的这一义项就是《鸿门宴》中“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延续,像这种情况,绝不是偶见现象。可以说,高考试卷上不论是文言词句的理解,还是被视为“得分点”的语法现象,都能直接间接地在课文中找到相同点。所谓“题”在课外是说高考题的选材一定是课外文言材料,保持相对陌生,既体现了对所有考生的公平,又充分体现高考选拨“以能力为意”的原则。

二、立足教材,凸显以“本”为本。

在备战高考的复习阶段,经常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着课桌上的“资料长城”“试卷高山”“习题大海”发呆,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茫然。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删繁就简”,牢牢地抓住课本,把教材中重点篇目吃透,如果能通篇背诵就坚决背下来,即使不能背诵全文,也一定要熟读,反复读,牢牢抓住教材中的知识点理解记忆,分类整理,归纳总结,高考试题我们无法猜也不能猜,但我们相信“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怎么考,不管命题者对题目如何包装,在陌生的外表下隐藏着的一定是熟悉的“心”,既然如此,我们就坚定不移地从最核心的教材入手,直捣黄龙,既消除了茫然之心,又少走了许多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在复习教材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重视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论是学习还是复习,都要养成动笔的习惯,遇到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自己经常出错的或者有困惑的词语,不要光在心里念叨,一定要把它记录在自己的学习笔记本上,这样既能够加深印象,又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重点,节省了时间,建议同学要养成“积累――逐步淘汰――形成精华”的学习模式。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在学习同时随手积累知识点,然后慢慢地把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从笔记本中删除,最后形成的是属于自己的难点疑点精华,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同学们不妨一试。

学会分类整理。

举例说吧,高考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更多集中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方面。而这些知识点恰恰都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地方,那么在我们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就不妨从日常的积累本中分化出来,把一些重点实词的常用义项连同例句整理在一起,这样就把原本零碎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化系统化,有了这一步,在考试当中遇到这个词,你的头脑中就会闪现它的常用义项,这样对你的高考解题就提供了答题的方向,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更关键的是平时的'积累为你攻克这个题目提供了成功的可能。

及时回头反复。

积累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应用,我们高考的备战一切都必须突出“实”,讲究落实、扎实,讲究实用、实效。所以对于我们精心积累的笔记,对于精心整理的重点难点,我们不要积累了整理了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定要经常看,反复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琐碎,而这种琐碎的特点注定了很多东西容易遗忘,所以对于语文复习要“抓反复,反复抓”,不是有人说“反复是遗忘之母”嘛。

善于总结反思。

聪明的学生总是有他聪明的一面。在学习方面,聪明不光体现在天资,更体现在思路上,他们不光反应快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更在于他们比别人更清醒,在努力同时不忘反思,及时总结自己的得与失。这种阶段性总结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和矫补,从而使自己的学习一直处于轻松和高效的状态,这是他们高出于其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考文言文作文

楚庄王初登基时,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

西楚霸王项羽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索福克勒斯说过:“一个人即使犯了错,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执,这种人并不失为聪明之人。”

陶渊明为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放弃了荣华富贵,追求清静高洁,而成为流芳百世的“隐士”。

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托尔斯泰传》。

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历史上确有能改过而终成大业的君主。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在宫中饮酒取乐,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并以死劝谏,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认真处理朝政,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一个人难免犯错误,关键在于犯错之后能够严肃地对待错误,改正错误。

楚文王曾经沉迷于打猎和女色,不理朝政。太保申借先王之命,要对楚文王施以鞭刑,在太保申的坚持下,楚文王被迫接受。楚文王伏在席子上,太保申把50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反复做了两次,以示行了鞭刑。文王不解说:“我既然同意接受鞭刑,那就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太保申却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们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们皮肉尝到疼痛。如果说让君子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尝到疼痛又有何用处?”楚文王听后深深自责,从此不再去打猎,也不再沉迷女色,奋发图强,不久就兼并了39个国家,扩大了楚国疆土。

文王因改过而成就了他的英名,也造就了楚国的盛况,然而有着西楚霸王之称的项羽却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刚愎自用,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一次错误就是一次教训,改过自新,才能不断成熟起来。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写过著名的《忏悔录》,他要做的是“把一个人真实的面目赤x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因此在《属性录》中,他直面自己的隐私,痛责自己的过错。他曾写道,自己少年当仆人,偷过主人家一条用旧的丝带,主人发现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此嫁祸于诚实的女仆玛丽,破坏了她纯洁、善良的名声。

那时的卢梭是可恶的,自己偷东西还嫁祸于人,但后来他仍受人敬重,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他能勇于承认错误,并能及时改正错误,而不是掩饰自己的错误。

高考文言文作文

no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no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no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no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no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no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no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no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no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no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no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no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no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no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no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no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no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no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no1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no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no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no2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no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no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no25、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no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no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no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no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no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no31、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no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no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no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no35、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no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no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no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no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no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no4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no4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no4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no44、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no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no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no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no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no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no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no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no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no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no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no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no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no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no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no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no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no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no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no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no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

no6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no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no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no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no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no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no7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乾)。

no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

no7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no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no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no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no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no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no7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no8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no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no8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

no8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no84、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no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no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no8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no8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no8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no9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no9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no9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no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no9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no9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no9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no9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no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no9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no10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no101、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

no102、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孙子兵法九地)。

no10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no10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no10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论积贮疏)。

no10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no10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no108、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下)。

no10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no110、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no11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no112、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no113、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战国策秦策)。

no114、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战国策赵策)。

no11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

no116、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国策齐策)。

no117、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

no11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no11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越春秋)。

no12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高考作文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作《龟虽寿》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心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乎?”言罢,伏地而亡。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之。

高考文言文作文

不少考生对于文言文阅读的认知往往存在偏差:有些考生认为该部分主要靠日常积累,方法性较弱,只需要通过题海战术进行训练。而有些考生恰恰相反,希望完全通过方法技巧攻克文言文。这两种认知均不正确。文言文是基础加技巧的组合型模块,基础性积累和方法性梳理二者不能偏废其一。因此在文言文阅读部分主要给出以下几点复习建议:

第一,梳理基础,训练语感。在复习初期,考生需要对于文言虚词、实词、语法进行系统梳理,夯实基础。同时,还需要保持每周两篇文言文的`训练量。但是,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每周两篇文言文不是指简单地完成两篇文言文阅读题目,而是需要对这两篇文言文进行逐字翻译、精析,标注出其中所有的语言点,重点字词,语法现象。只有逐字精析,才能真正夯实基础,训练文言语感。

第二,梳理技巧。文言文阅读部分并非全无章法技巧可循。当我们在基础上完成梳理之后,还需要在方法技巧上进行集中训练。在完成实词虚词部分的题目时,需要关注前后搭配,可以根据词性进行选择。而在完成句子翻译题目时,可通过“一一对应法”完成题目,即先对句子成分进行划分,对比对象句与翻译句之间在成分方面是否做到一一对应,排除成分缺失的选项。在完成组合性选项题目时,先关注主语、再关注内容,排除主语不一致的选项后针对内容进行选择。在完成文意理解题时,着重关注文章的细节性信息。

第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文言文部分新增阅读延伸题。文言文阅读延伸主要是论证类的阅读延伸题。即让考生针对文言文中的某一观点看法,或者针对人物形象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这类题目难度适中,考生只要把握好文言主旨,并相应按照答题模式进行作答即可。

以上是针对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复习方法提出的几点建议。最后,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文言文需要长期积累,考生一定要提早着手准备,并且持之以恒,保证每周一定的训练量并辅之以适当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文言文部分保分、提分,为在高考语文中取得高分奠定基础。

高考文言文作文

no2、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no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no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no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no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no7、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no8、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no9、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no10、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no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no1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no13、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no1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no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no16、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no17、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no18、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no1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no20、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no21、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no2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no2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no24、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no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no26、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no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no2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no29、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no3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no3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no3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no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no34、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no3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no36、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no37、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no38、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no39、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no40、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no4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no4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no4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no44、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no45、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no4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no4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no48、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no4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no5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no5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no5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no55、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no56、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no57、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no5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no5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no6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no62、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no6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no6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no65、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no6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no67、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no68、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no69、贫贱之交不可忘。——《后汉书·宋弘列传》。

no70、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no7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no72、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no73、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no7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no75、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no76、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no7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no7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no79、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no8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