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西方哲学史摘抄及感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高中生(优质6篇)

西方哲学史摘抄及感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高中生(优质6篇)

作者:文轩 西方哲学史摘抄及感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高中生(优质6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感悟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西方哲学史摘抄及感悟篇一

哲学著作大多沉闷难懂,暑假随意翻开的《西方哲学史》却仿佛有一股魔力,把我带进了哲学的世界,这里没有冰凉的说理论述,反而充满了哲学家们对美好的向往,上善若水,形而上的追求令人神往,畅游中,我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西方哲学史》一书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引以为豪的一部作品,凭借它罗素获得了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我很好奇一本纯哲学著作如何能获得文学奖?怀着疑问我开始对这本著作的探索。从古希腊的神庙,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从法国大革命到十九世纪的思潮,涵盖内容惊人,而作者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简洁诙谐,引人入胜。

遗憾的是我你并没有很快找到答案,由此,我开始了第二遍的品读。整本书中有很多哲人的思考,其中的几位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博闻强识自不必多说,博学者未必智慧,但博学而慎思的苏格拉底称得上智者。有一次和朋友去做客,朋友到了人家后发现苏格拉底没有跟来,着急的回去找却发现原来苏格拉底在想一个问题,竟不知不觉忘了走路,呆立雪中一动不动,朋友很是震撼,连忙带他回去取暖。我也为这个老者深深震撼,而更让人震惊的是他对真理和正义的坚持,在后来面临死亡的审判时,他选择了真理,他倒下了,而一代代渴求真理的哲人们继承了他的勇敢和抗争精神。他的弟子柏拉图最为人们熟知,我们记得他乌托邦的向往,记得他和老师折麦穗的爱情释疑,记得他的博爱的心怀。在我们向往着柏拉图式的爱的时候,哲学似乎有了它浪漫和温柔的一面,多么神奇!向后翻着书,时间在指尖流逝,下一个时代的天才如一颗最亮的星星跃然出现在哲学的天空—亚里士多德,他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成就,他的成就如此之大,以至于千年之间无人匹敌,然而这却也成就了他最大的错误。这是权威之于人们的危害,因为无人反驳,反驳者必不得好下场,于是文艺复兴前的欧洲显得停滞不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正义不包括平等,在追求善良的时候,非理性的感情也被看作是鲁莽而不应该的,青年因此变得保守而缺乏爱和浪漫的情怀。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世界,欧洲哲学的发展和其宗教的发展密不可分,犹太教的出现,以及后来直至现在欧洲的主流宗教——的开端,都给这种哲学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宗教和教皇的权利因此扩大,也开始了国家和教皇的权利争夺。“德国是教皇的奶牛”当时情形是一个典型的表现。但古老宗教对人类的发展显现出一些阻碍,路德的宗教改革应运而生,这期间总的来说即是教皇的没落,国家权利的强化。下一个出现在哲学史上的是意大利的哲学家们,所谓乱世出英雄,在佛罗伦萨,富商、贵族和平民的斗争,造成了一个比较自由的氛围,艺术家和哲学家得以呼吸自由之空气,而少担心权威的压迫。后来的美蒂奇家族和崇尚人文的宗教的帮助,使这场少数艺术家和哲学家的运动得以成气候。这些新生代的学者崇尚科学和人文,勇敢的挑战亚里士多德的权威,科学上,很多的成就竟然都来自对亚里士多德的反抗,这种对科学的态度没有随着文艺复兴结束而消失,反而成为了后来世界进步的巨大动力。文艺复兴学者的人文和仁爱似乎和亚里士多德前的古希腊遥相呼应,社会中一股青春力量蓄势待发!

这是属于科学和人文的时代,人类开始认识到个体存在的意义,古已有之的关于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开始被一些激进的哲学家讨论,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至今占据政坛主角,卢梭和伏尔泰的论战愈演愈烈,启蒙运动萌芽,从此,世界开始向另一个方向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腾飞。有太多故事要说,这个时期是那么富有色彩,哲学家们的论战此起彼伏,绝不比后来牛顿爱因斯坦的世纪争论逊色。笛卡尔是这个时期的先行者,“我知故我在”尤在耳畔回响,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不破不立,这种精神惊天动地,笛卡尔另起炉灶创造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这是继亚里士多德后一个新哲学体系,笛卡尔有科学的严谨求实,兼具人文情怀,文笔平易近人,他奠定了一个新哲学时代的基调。莱布尼兹是笛卡尔的继承者,微积分的发现让他名扬数学课本;斯宾诺莎尤其给了我更深的印象,他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简单的一生中,斯宾诺莎这种高尚的道德让他更加与众不同。

经验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下一段优美旋律的演奏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的实证思想是我对经验主义的第一次接触,而大洋彼岸的学者亦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的实证精神对近代西方各国的宪法都很有影响。一切以事实说话,制定出一套实用的体系。理性之眼帮助人们看到了更远的世界的美好,于是世界欣欣向荣。卢梭的出现,掀开了浪漫主义运动的大幕,对个人力量的相信,对英雄的崇拜和叛逆精神的滋养,开启了一个充满激情和战斗的哲学课堂,卢梭、拜伦尽情挥洒,世界仿佛被英雄的精神感召。浪漫与轻浮却无法分离,浪漫者总是崇尚意志而轻视知识,权力意志是他们的极端向往。理性和激情的争斗从未停止,人们在争论中成长,哲学也是,世界飞驰不停,哲学家轮番登场,功利主义着边沁,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依次出现在了这个舞台上,他们已经被历史永远铭记,历史的大车踏着时间的洪流,浩浩荡荡亦从容不迫地行进,人类的未来无限美好亦荆棘满地!

合上书,脑海中各种思想宛如极光在空中穿梭,一幕幕精彩纷呈,而我也陷入沉思,或者说是更多的矛盾和迷惑。何为正义?何为公平?何为自由?历史给出了问题却没有明确答案。纵观这段磅礴的历史,人们从无政府的个体到契约国家,个人与国家的微妙关系,不偏不倚,只有在放任和约束达到一个很好的比例时,自由得以发挥其力量,乱世之间艺术百花齐放,思想充满活力。民国时的中国,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乃至启蒙运动,无不在一次次地验证着,而一个更加宽容的世界,将使文化和艺术尽显魅力。思想者推开未来之门!

我似乎找到了刚开始的问题的答案,贯穿全书的自由的气息,爱的精神感动人们。我们祈望和平,向往正义,我们爱着自由,却也常常心怀疑惑,我们踌躇着却不怕挑战,因为我们知道她终将到来!爱你所做的,做你所爱的,勇者不惧。生活色彩缤纷,旅行的人,收拾起行装,梦在远方,路在脚下!

西方哲学史摘抄及感悟篇二

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能够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见哲学一门有广泛学科基础的学科。高中时关于哲学了解得不甚明白,大学时慢慢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慢慢了解这门学科。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哲学介绍到世界近代哲学,其中以哲学家为单位,详细的阐述了西方历史上主要的思想流派,我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理性之力”,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还是近代的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类独立的理性的思考,这一点和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很本质的区别。

西方哲学中第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就是他们的思考方法即“逻辑上推理”,那什么是“逻辑”呢?,西方哲学家认为“逻辑”指的是“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有必然的联系,而当出现其中一个事物时,我们就能够推断出另一个事物,逻辑是人类创造出来的。”那西方哲学家又是如何运用“逻辑”的呢?比如诶利亚学派学者认为“存在和思维是一回事,因为凡是不可思议的,就是不存在,凡是不存在的,就不可思议”或恒常论者认为“没有什么能够产生于无,能够变成无,所以变化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他们的结论中,都不存在空洞的理论,而是都有十分严谨的逻辑推理。

西方哲学中第二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们注重对人性的反思和思考,西方哲学家都普遍相信人类有感情和理性这两种独特东西,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是理念的世界,宇宙是理念的逻辑体系,一切知识都是回忆,一切学问都是一种重新觉醒”强调人的“心之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唯心主义”。近代哲学家就对人的本性的研究更加深入的一步,霍布斯认为“人有自我保全的情感”洛克提出“人有三种活力:欲望、欢乐、忧愁”,“人是以利己主义的欢乐主义为归宿,欢乐和痛苦是道德的大教师”,这些对人性的研究对后面启蒙运动中民主和自由有着深刻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摘抄及感悟篇三

今天是开始学《西方哲学史》的第一天,虽然只翻了两小节,但却学到了很多,就这两小节就已是满纸乾坤,想想这罗素也是厉害,能写出这样系统的书。我真的是很好奇看全本英文原著的感觉是会有多爽啊。

在第一小节中,我知道了,原来,公元前6世纪希腊崛起了,开始出现哲学,给周边的文明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

知道了原来埃及的神学和巴比伦的神学是不一样的,埃及崇尚死亡,信奉轮回,而有金字塔;而后者的文明有黩武的血性,且其宗教更加关注幸福。不仅于此,古巴比伦的科学成就也是巨大的,连我们今天一直延续的一天24小时,一周360度,都是他们提出来的,那时的哲学同科学是紧密联系的。

古希腊极盛一时的迈锡尼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600到前1000年伯罗奔尼撒半岛,属于青铜时代晚期,继承了来之爱琴海地区的来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5000到前1400年,属于青铜时代早期。

而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文明孕育出了第一个产儿,学成荷马史诗的盲人诗人荷马,而同时期的东方地区也诞生出孔子、佛陀琐罗亚斯特等。世界的发展,不管哪个地区,基本上都是同步的,都是在同一个轴心线上发展的。

奥尔弗斯叫的诞生算得上是宗教史上的大事件,他的诞生,形象了人们生活,使得哲学观念深入生活当中。

读完到这些有趣的事件,让我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真的为之倾倒。

西方哲学史摘抄及感悟篇四

这次读书会活动,我选了略显生涩得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时间显得很有限。读得不多,可能真正关键的理论也尚未读到,但是在看序言部分时,便已有了些许模糊的感受。它让我有想把这次漫长的阅读坚持下去的想法。

哲学于现在的我,还有太多的东西不能完全理解。它的问题甚至是没有具体的答案的,它也并不是要让人信服于某个唯一的答案的。在绪论中有这样一段话:

或者说,哪怕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于死亡,它也还是值得加以追求的吗?究竟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极精炼的愚蠢呢?对于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学都曾宣称能够做出极其确切的答案,但正是他们的这种确切性才使近代人满腹狐疑地去观察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是对于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业务了。

作者所提出的疑问,也正是我的疑问所在,或者说是我们的疑问所在。

有时候我不太敢去想心里的疑问,因为有很多东西我还想不明白,困惑和怀疑在得不到正确导向的时候,往往会有不理想的结果出现,倒不如暂存心底,日后再来寻求答案。

我并不认为我能通过这本书找到最终的答案,作者也一定不是这么希望的。但从一定程度上,它能让我清楚一些过去不清楚的事物的由来和发展,我们的世界是怎样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同时我又觉着,有些事,即便它确实是一个问题,也没人能给出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沿袭着某种规则来完成这件事的原因,我们还是要把这些事继续做下去。

比如宇宙坚定不移地走向死亡。如果说宇宙是一个生命体的集合,它也会有衰老的一天,那么说宇宙会有死亡也是合理的。但是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就应放弃对宇宙的追求么?可能到头来,在某些意义上,追求探索一个最终会毁灭的事物是没有意义的,但至少在眼下,我们凭借着我们这一点点精炼的愚蠢去探求宇宙,并没有什么不好。可能是人类的好奇心让我们无法一直等待到宇宙和我们自然相遇的那一天,所以在那天来临之前,即使是一直在大门外徘徊,人类还是会乐此不疲。

不能因为哲学而放弃一些已有的希望和基本的认知,尽管它们看起来都是那么令人怀疑。这样浅薄的想法,有着对未知的、难懂的世界的恐惧。我也没有信心能完全理解哲学,同时我也畏惧于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陷入迷茫和虚无,因为别人并没有这份迷茫和虚无。人们摒弃了对本源的困惑,而专注与日常的生活;哲人们拨得云开见月明,活得自然而明白。而思考着本源,又无法成为哲人的人,既不能专注地生活,也不能活得明白而自在。

虽然这本书还没有读多少,却有这么多想要说的事,即使有那么点废话连篇。希望,能够找到一点点的答案,虽然是凭我那极不精炼的愚蠢。(宋俊豪)

西方哲学史摘抄及感悟篇五

深夜推荐喜欢哲学的2套收藏书,罗素《西方哲学史》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罗素《西方哲学史》按照逻辑的次序,从古希腊师徒三圣贤开始,浅显易懂陈述到欧洲文艺复兴的近现代哲学家思想流派。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创非理性主义先河,以学术论证的方式探讨认为生命意志存在的价值。

哲学能够影响到方方面面,从国家意志到个人生活,包括创造性科学、艺术、音乐、文学、意志力学、美学,甚至是战争;包括幸福、欢乐和孤独!当然,哲学的思想光辉也是不着一物的来到人间,闪动着生命和真理的光辉。

文化有体系,思想有喜好。每个哲学家创造的知识体系架构也能够影响到个人,古希腊三贤是颠覆性的提高;近代叔本华是尼采和托马斯·曼的启发着,罗素是杯具和误解性看待尼采的(包括尼采被_____亵渎),以及之后尼采和瓦格勒闹掰,而叔本华和尼采却又鄙视和颠覆康德和黑格尔,中间这些却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这中间也许就是:一个不怀偏见的人,就是哲学家的外行。

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用悖论的话说就是:这个傻戳戳的时代!

超越时代,也许是对我们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

西方哲学史摘抄及感悟篇六

但凡想到哲学,总是出现安静沉稳的哲学家,通篇长论的哲学文献,还有千转百弯的哲学思维。对于我们大多数人,哲学是高深莫测难以触及的,可是正因为它的深,我们更需要去领略在不同于我们常读的校园小说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一种哲人的俯瞰这个世界的视野。

记不住的概念,选不全的多重选择题,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释什么什么的正确性。事实上,这个学习的结果,只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概念、条条纲纲的八股特点区别,实在无助于我们哲学气质的培养,阅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用一颗安静的心去阅读,更有利于我们哲学思维的形成。

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确切的知识(我们知道科学的一个特点是可重复性),而神学则是超乎确切知识外的教条。罗素在“确切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我因此也想到,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才是罗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鱼是科学,黑鱼是神学,而白鱼和黑鱼似连非连的那部分挤撞区就是哲学。白鱼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学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学”,黑鱼的眼睛是白的,则表示神学也许有一定成分的“科学”,这个比喻解释罗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这有助于摒弃非此即彼的中国式思维。

罗素接着说,哲学象科学一样诉诸于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启示的权威。这里传统的权威是指国家机器的强力,启示的权威则是指神学中的教条,上帝旨意之类。既然哲学和科学一样理性,那哲学存在的必要在哪里呢?罗素认为,科学回答不了思辨的心灵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而神学家信心百倍的答案已经不象过去几个世纪那样令人信服。罗素举了好多思辨的心灵所感兴趣的问题,个人认为远不如这三个直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当然罗素的问题层次较高。象这三个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而如同上面所说,神学家的答案已经失去光辉。而哲学恰好来钻研这类业务。再回到罗素这篇绪论的开头,来谈谈哲学的特征。罗素说,“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就科学这个词最广泛的意义而言。至于这两种因素在哲学家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则各个哲学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同时存在,这是一个问题,但也确实如此。心灵往哪里走,不是你的嘴巴能指挥,只有你的心灵才真切地知道,烙印,烙印,还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烙印问题。

总而言之,读罗素,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也是对自我的升华,哲学,是智慧的代名,读过西方哲学史,让我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