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2023年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实用5篇)

2023年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实用5篇)

作者:紫衣梦 2023年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实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篇一

1.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赏析本文的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

1.把握写作脉络,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2.赏析文中的画面美;

3.学习本文朴实清新的语言风格。

 录音机朗读带多媒体

课型诵读鉴赏课

月,引人无限的遐思。古往今来,月成了情感的载体。月下漫步,情思无限,人生的万千思绪纷涌而来,也会缓缓散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佳作。作者在一个静谧的月夜,独自一人来到清华园的荷塘。静望明月,细嗅荷香,沉浸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课题:荷塘月色

1.作者作品

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是位有骨气的文人,1948年8月,因贫得病逝,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概。”(毛泽东评)

2.创作背景

作于1927年,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找不到出路,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面对现实的黑暗,却又无法安心于这种“超然”。

听录音,感知大意,理清线索。

1、路线: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不静寻静得静失静

分析:

开头不宁静,文中贯穿着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愁绪难消中又向往着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后回到现实:不宁静。

文本赏析

(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形象直观,引发学生联想)

一、阅读第一段,思考: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怎么理解?(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线索来分析。)

明确:

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1、对现实的不满;

2、对个人和国家前途的忧虑;

3、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读,体会本段的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作者向我们展示出月下荷塘的静谧、美好、朦胧之美。由荷叶到荷花,接着荷香到荷波,最后到流水,写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特别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带领学生重点分析。

示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化嗅觉为听觉,把荷香和歌声联系在一起,取其若有若无的相似点,可谓精妙。

三、第四段:荷塘月色

一生朗读,其他学生体会荷塘中月色的特点。(生回答,师总结归纳)

明确:动词“泻”写出了月光的鲜明欲滴的奶白色的实感,“浮”的运用写出了月下荷花缥缈轻柔的姿容,“笼”写出了月光的朦胧轻柔。

“酣睡”喻朗照,“小睡”喻被一层层淡淡云遮住的月光,恰到好处。

本段从不同角度,描写出不同景物上的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生齐读,思考:荷塘四周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杨柳、烟雾、灯光,阴暗、低沉。水里的蛙声和树上的蝉声,反衬出作者内心的失落和淡淡的忧愁。

五、朗读《采莲赋》《西洲曲》

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师点拨、归纳)

明确:

荷塘的美景引动作者内心的乡思,青年男女美好的情思引发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探究延伸

这是一篇散文佳作,写出了一位知识分子当时内心无法释然的苦闷之情。学完本文之后,对“我”是怎么认识的?(组织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评价)

言之有理皆可,不必苛求同一。

本文的语言朴素典雅,清新自然,蓄满诗意。作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学生互动交流,总结文中精彩句子的特点,试做归纳、发言)

明确:

1.比喻的运用;

2.通感手法的运用;

3.叠词的运用。

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出这样的画面:荷叶田田,荷花朵朵。明月泻银辉,清风送荷香。这清新、神秘、静谧的荷塘就是作者心灵的避难所。暂时的宁静让作者获得了精神升华,引发出他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同学们能常走近自然中,用善感的心灵去体会,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发现万物之美。

1.写篇读后感放在周记本上;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篇二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7月写作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为现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学上有一定难度。但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其语言精妙传神,是学生品味语言好教材。笔者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胆取舍,主要抓住描绘“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图景,教会学生掌握品味语言方法。

1、诵读精彩文段: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

2、抓住关键词语:

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

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用。比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塘中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作者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时又加强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独运。

此外,一些数词、量词,甚至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样要引起重视。

3、体会深层含义:

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语后,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我让学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却以为是恰到好处呢?”“蝉声与蛙声很热闹,为什么作者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步明确这实际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历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于苦闷中想求得一时的解脱,因此踏上了求静之路,来到了日日曾走过的荷塘。欣赏着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但现实的阴霾在心头挥之不去,总有一股淡淡的`忧愁蕴含其中。学生再进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将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4、通过比较,体会词语运用之妙:

不同词语的运用,所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就难有深的体会。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词语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时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让同学们比较“泻”字与“照”的区别。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一个“泻”字,变静为动,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同时与“流水”相照应,而“照”就缺少这样的表达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换作“漂”或“升”呢?同学们思考后明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与“薄薄”相照应。“漂”和“升”就难以体现青雾的轻盈之美、自由之态。

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掌握品味语言方法。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抓住了“品味”这个鼻子,完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因为教材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语言精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我听过许多老师讲过公开课。可以说,几乎每个老师的讲法都不一样——有的着重于品味语言;有的偏向于体会作者的感情……听得越多,便越觉得这篇课文不好讲,尤其是要讲出这篇文章的精妙之所在,真是难上加难。

一篇文章的学习,不可能种种能力面面俱到,只能突出其中一两个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突出重点,“小切口,深挖掘”。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语言运用的理解。语言文字可以表现多种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摄影美……如何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这些美呢?选取什么样的切口呢?我陷入了深思。

一段《神秘园》中的音乐飘了过来。是的,美妙的音乐能给人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其实,美丽的文字也有这样的审美功效。艺术是相通的。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引导学生动用他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感觉、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来体会这篇文章的美。

在讲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的时候,我发动学生动用所有的感官来欣赏这两段文字,然后问他们:“在这两段文字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读着、讨论,教室里非常热闹。

把这种浓厚的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的,还是关于第六自然段的讨论。我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一种艺术形式来表现第六自然的内容,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是画?是音乐?是舞蹈?还是别的?”大家的回答比较一致,都认为应选择一幅画来表现这段文字所传达的内容。我的下一个问题接着来了:“绘画有很多种类,按照表现技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画和水墨画等等。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选择哪一种绘画技法来表现这段文字呢?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

“素描!”一个声音很快地响起。

“来,来,你说说看,为什么选素描呢?”

“因为素描画简洁。第六自然段描写的景物不多,就只有树和山,如果用别的画来表现,画面就会显得比较杂乱。”

这个心直口快的孩子很自信地坐了下去。教室里忽然一片寂静。有的学生在点头,有的学生却皱着眉在摇头。一只手高高地举起来,是个秀气的女孩子。

“老师,我觉得素描画不好。因为素描画的线条太硬,层次感、黑白对比都非常分明。但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内容很朦胧,很含蓄。您看:树色阴阴象一团烟雾,远山也只是树梢上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树与山的界线是不分明的。所以我觉得用素描画不好。”

“那你认为用什么画比较好呢?”

“用水彩画吧!”她想了一会儿,“因为水彩画比较适合画景物,它能表现出景物朦胧、含蓄的美”。

“不对!不对!”这个孩子的话音未落,另一个反对的声音响起来,我点点头,示意他发表他的观点。

“水彩画的颜色太明丽,一般用来表现白天的景物。这段文字写的是晚上的景物,色彩哪有那么鲜艳?”

我又问:“你说说看,用什么种类的画表现要好一些呢?”

“我还没有想好。”他不好意思地搔搔头。

“你学过画吗?”我问。

他摇头。

“那你怎么知道这些的呢?”

“凭感觉!”

哦,感觉!好玄的词儿!这不正是语感吗?

“好!班上有同学学过画吗?我们来听听‘专家’的意见,如何?”

一个男生很神气地站了起来,还故作姿态地清了清嗓子。大家都笑了。

“我觉得用中国的水墨画比较好,水墨画色彩淡雅。在这幅画中,可主要选取黑墨,通过墨的深浅来表现远山近树的层次。水使墨荡开,使山与树的界线呈现出一种隐隐约约的状态。而且,中国的水墨画讲究一种‘留白’艺术。就是整幅画并不画满,而是适当地留取一定的空白,给欣赏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因此,中国画最适合表现空灵、含蓄的意境。而未自清先生在这段文字中表现的淡淡忧伤与落寂,也就是‘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通过整个画面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教室里安静极了,接下来便是雷鸣般的掌声。讲得多好啊!我们的学生总会有让老师惊奇的潜质。我从他的一番话中知道了许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他们的回答让这节课更加精彩了。

同学们都很赞同他的观点。因为他的话十分有说服力。上课,并不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汇聚了许多闪光点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过程。

我想,我应该把这节课记下来。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篇三

《兰亭集序》教案(第二课时)

执教者:李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材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探寻作者在文中情感变化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带着问题读课文:哪些关键字能体现作者的心

情?

2、朗读过后校正字音

三、理清思路,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1、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是有起伏变化了,找出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关键字。

(明确:乐、痛、悲)

2、在课文中找出作者乐的原因?

(明确:乐的原因—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由“信可乐”到“岂不痛”)

4、作者的“痛”从何而来?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期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世事变化无常)

5、作者在第四段中,作者发出了深深地“悲叹”,作者的心情为何会从痛变为悲呢?(结

合作者人生经历)

痛是生命之痛,悲是人生之悲。为生命无情的流逝而痛,更为人生有理想却不能实现而悲

四、写一写,我读《兰亭集序》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篇四

知识与能力:

1、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2、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3、学习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以及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

1、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二、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和学习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2、借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朗诵、鉴赏、“自主、合作、探究”、引导相结合。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准备

教师:1、《荷塘月色》动画歌曲视频。

2、用多媒体准备大片碧绿的荷塘图片、作者相关资料等。

3、彩色粉笔等。

学生:1、要求同学们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朱自清的了解,

2、阅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边欣赏动画歌曲《荷塘月色》边切换幅荷塘月色的图片(多媒体展示)。

2、学生简述有关朱自清的情况,教师补充并推荐观看《二十一世纪文化名人朱自清》视频。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要求:1、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2、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

问: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细读第3自然段作者的内心独白。学生一齐朗读后问

问: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三)、小结: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令人浮想联翩;写荷塘上的月色,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文章中写景的文字十分出色,作者使难状之景如在我们眼前。

(四)、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并摘抄喜欢的段落,写下自己的感触。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作者在此文章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今天我们继续赏析这篇美文。

赏析写景描写的句子和研读重点句子。

研读鉴赏第四段。

(1)指名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

师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老师适时点拨。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篇五

深层结构分析的关键是把握作品的内容关系,这就决定了深层结构分析是一种文本分析,因为所谓深层结构就是内容关系,而内容关系当然是作品本身所固有的。深层结构分析又是一种文体分析,因为一定的文本当属一定的文体,而文章体裁与内容形式密切相关。例如小说这种文体,一般有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 分析时就得注意环境构成与事件推演;诗歌这种文体,一般讲究意象的选用与意境的营造,分析时就得注意意象的组合以及取象表意的具体过程。不过这种分析与一般结构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关注的是内在的逻辑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其人物关系呈现出以酒为核心的轴心式结构,显示出作者构思的匠心以及孔乙己多余人的地位;而成螺旋式下坠的命运曲线,则揭示出典型的主客背反的悲剧过程。(见拙作《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4年第一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内容要素成梯形结构,显示出词作豪放与旷达的统一状态;而取象表意的螺旋式上升,则反映了词人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辩证思维过程,以及由此达到的人生境界。(见拙作《再谈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获个性化教学课题湖南省论文评选2006年度壹等奖)

本文主要谈散文的深层结构分析。散文这种文体,有所谓“形散神联”之说。那么,“神”是如何联系,“形”又是如何散开,它们的内在逻辑怎样,就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了。

下面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要对文本有个基本的把握。

从文本看,作者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产生了要去“日日走过的荷塘”寻找“另一番样子”的念头。之后他来到那条幽僻的小路,“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身心渐入静境,有了“自由”的感觉。于是,他开始“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从描写的充分细腻与传神来看,他的这种“受用”是十分投入的,是一种典型的审美欣赏。在此基础上,他联想到了古诗中描绘的采莲情景:梁元帝《采莲赋》中的热闹欢娱与《西洲曲》里的幽独情深。

文章主要写一次赏景活动。它绘景写境,依次向我们展现了四种境界:幽僻之境、静美之境、和乐之境、幽独之境。

就体现散文的特点而言,“形散”表现在境界的多样以及取材时时空跨度的广远,“神联”表现在它们同属一次审美活动,同样反映了作者对美的追求。

下面具体分析。

先看四种境界。

第一境,幽僻之境。写沿着荷塘的小路。树木的蓊郁阴森构成了它的“幽”,“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构成了它的“僻”。时值淡月朦胧,更添幽意;或许还有几声蝉鸣,则蝉鸣境更幽,而小路的曲折就是曲径通幽了。

第二境,静美之境。写荷塘月色。碧荷、白花、薄云、淡月,景物的特点是素雅朦胧。“轻纱”下花叶的“梦”安详宁谧,“光与影组合”的“旋律”是无声的天籁;那“微风”下的“颤动”小到“一丝”,就是那“一道凝碧的波痕”,也是美的瞬间的定格。与下文采莲情景相比,应该说是一种静态的美。

第三境,和乐之境。写江南采莲旧俗。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展现的是一幅欢乐祥和的景象。人面、荷花、碧荷、翠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颇有“天人合一”的意味:自然美好的季节与人生美好的年华,美丽的荷花与如花的少年,“叶嫩花初”的生命与“叶嫩花初”的爱情——构成了美妙的组合……主要表现的还是人与人的和谐。少男少女艳歌互唱兼传羽杯,两情相悦嬉闹欢娱。他们是既采莲亦采恋。观莲的人不用说也有很多,因为既然是“盛大”“热闹”的节俗,那么亲友相邀官民同乐当是应有之景。他们也是既赏采莲之景亦赏采恋之情,表现出社会对少男少女自由恋爱的认同与欣赏。阴阳和合是宇宙大美之所在,少年初恋应看作人生的美丽风景。它就像开花一样自然美好。

第四境,幽独之境,也是纯真之境。写采莲寄意,独处女子对心中男子的悠长思念。引用了南朝民歌“西洲曲”。就原诗看,女子从折梅寄北到梳妆待人,从南塘采莲到望鸿西洲,空间的阻隔隔不断她的魂牵梦绕,季节的变换不足以改变她的情感,时间的推移见证了爱情的深挚。引文中的“莲子”与“恋子”谐音双关,“清如水”蕴涵有爱情纯真的深意。

四种境界可分成两类:身历之境与神游之境。就它们的特征而言,前一类表现为“冷静”,后一类表现为“热闹”。说冷静是色冷态静:树色阴阴,叶碧花白与月光如水是冷色调,给人以“冷”的感觉。荷是“亭亭”静植的,月光是“静静”下泻的;那“笼着轻纱的梦”多么宁谧,而光与影组合的旋律,也是无声的。在这种境界之中,人的心境也复归宁静。说热闹是热烈欢闹:映日红荷与“妖童媛女”,还有盛装的冶游者,色彩是热烈的,情绪也是热烈的;那《西洲曲》里的女子,虽然孤身幽居,只好独自采莲,但她的感情是热烈的。欢闹就更不用说了。就是西洲女子,纵免不了相思之苦,却也是一种香甜的苦涩,就如同莲子一般。

“冷静”与“热闹”构成了两极对立的关系。如何看待这种两极对立?二者有何内在联系?又是怎样关涉了作品的深层意蕴?我们可以从作品的原话中得到启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为什么“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这个问题要跳开来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他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能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能不能时美其美,得其所美?就是一个自由的问题了。所以“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说当我爱热闹时便能爱热闹,爱冷静时便能爱冷静;群居独处也能因时而爱。说到底,就是能自由地爱我所爱。作者表白得相当明白:“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这是思想的自由,也是审美追求的自由。

自由是一只鸟,需要高远的天空,自由是一条鱼,需要深广的大海,所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才显得自由。所以单调不是美,多样才有美;促狭不是美,距离才有美。本文中“热闹”与“冷静”的两极对立,显示了差别与距离,意味着存在许多的中间项。这便能包容多样美的形态,产生强大的艺术张力。譬如一架钢琴,它的琴键总是从低音到高音,还有黑键和白键。高音低音并不矛盾,黑键白键也并不相反,而是和谐组合,这才能弹奏出美妙的旋律。又如一道彩虹,总是由冷色到暖色,还有雌雄相映,这才造成了它的绚烂多彩。本文就是这样的钢琴和彩虹。

换一种看法,本文以“自由”为根茎,以“冷静”与“热闹”为分枝,再枝上分枝,并显示出它可能的众多生长点,加上意味富美,可以说是本固枝荣,是典型的树形结构,一株根深叶茂的自由之树。

以上是说本文的共时性结构。再看本文的历时性结构。文章向我们展现了一次完整的审美过程。主要内容是赏景,入静与联想都与赏景密切相关,文首的不宁静与文末的思乡和回家,没有什么具体内容,深层结构分析可以不必管它。作为一般审美过程而言,入静是进入审美的必经通道,而联想则是它的高级阶段。具体到这篇文章,幽僻之境是静美之境的入口,而通过对静美之境的欣赏,又产生了对失去的和乐之境的向往。至于后面的幽独之境,则是联想的联想,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后续联想,它实际上是前面和乐之境的注脚。这就构成了一个塔式结构。

下面具体说明。

第一阶段,由入静到自由。

在那条幽僻的小煤屑路上,“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表明作者在幽静的环境中,排除尘世生活的烦扰,心灵渐入静境。

幽静的环境有助于心灵入静,而虚静的心境是高雅的欣赏活动的前提。虚能纳物,静则心专。心境澄明方可“味象”得真,精神专注才能体物入微。

由虚静而获得心灵的自由,便是庄子所说的“去累” (《庄子•庚桑楚》)而致“逍遥” (《庄子•逍遥游》)。文中写道:“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说的话,一定要做的事,现在都可不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是心的自由;“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可不理”,这是身的自由。只有解放感官,放飞心灵,才能耳聪目明,“精骛八极” (晋•陆机《文赋》),充分地进行审美欣赏。这就接触到了审美的本质。

第二阶段,由“受用”到神思。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句话承上启下,表明在具有了虚静而自由的心境,作好了审美的前期准备之后,要进入实质性的审美阶段了。

“受用”一词很有意思,它既传达出主客契合的审美愉悦,为情景交融作一最好注脚,又表现出欣赏的全身心投入。

“受用”是感官的“受用”,也是心智的“受用”,是开放感官而直达心灵的“受用”。

于是就有了以下的审美状态:

碧荷白花无一不入目入心,淡月清香无一不悦志悦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论语•雍也》)

于是感觉周延起来:从荷塘到荷塘四周,从月下荷塘到塘上月色,从景之全貌到物之细部。

于是感觉灵敏起来:“清香”嗅出“缕缕”,“颤动”看出“一丝”,“波痕”见到“一道”,“远山”辨出“一带”。

感觉还神奇起来,能捕捉到事物的神韵:满池荷叶的“田田”、单支静植的“亭亭”、盛开荷花的“袅娜”、含苞待放的“羞涩”,——无一不生动传神。

感觉还协同起来:从清香中“听”出了“歌声”,在光影里“看”到了“名曲”。

这种协同就是通感,说明欣赏已经进到了体味阶段,是所谓“味象”了。

用情至深就会出现心象,这是因为随着感觉的深入与情感的参与,目视耳听变为心视心听,想象便活跃起来,由感知而到联想,由眼前之景到象外之象了。出水芙蓉成了“刚出浴的美人”,“叶子出水很高”,全化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莹洁的荷花或“袅娜”或“羞涩”,分明是姑娘们那娇好的面容,花叶的“缕缕清香”“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光与影的组合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光青雾下的花叶就是一个“笼着轻纱的梦”境。

将意脉理出,我们的面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神奇的场景:

在朦胧的月光下,一群仙女正在荷塘中忘情地沐浴。当她们从水中升起,那凝脂似的肌肤,美妙的曲线,便无邪地展现于天地之间,成了碧波之上、淡月之下最美的造型。

当她们霓裳再披,云鬓重整,香腮新荔,一个个或袅娜或羞涩,更显得风情万种。而后,她们便轻摆柳腰,款舒柔臂,翩翩起舞。那舒展的荷叶是她们撒开的舞裙?那娇美的荷瓣是她们迷人的笑靥?那脉脉的流水是她们含情的眼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 曹植《洛神赋》)这时微风拂来,从她们温馨的呼吸里,从她们飘举的衣袂中,送来缕缕幽香,是那样沁人心脾,如同天宫的仙乐一般。真是“风吹仙袂飘摇举,犹是霓裳羽衣舞” (白居易《长恨歌》)。这时,舞池上的光线恰到好处,星月为灯,光与影浓淡适宜,疏密有致;而且,就从光与影和谐的组合里,透出一种无声的天籁,如同梵婀玲上名曲响起 ,仙女们舞得更欢了。而四周,柳树、蝉、蛙,都是最好的观众,蝉唱蛙鸣是在为她们伴奏喝彩,隔着薄云,月亮也瞪大了她的眼睛。

第三阶段写联想与向往

审美的高级阶段是产生联想,感物联类,以致“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也就是所谓“神思”。虽然上文说的象外之象,即心象也是一种联想,但它是对于此情此景的联想,是“栖形感类” [ (东晋•宗炳《画山水序》)以异证同的美感体认;而神思飞越,突破时空的限制,却是由此情次此景通向彼景彼情,是由同至异的审美拓展,标志着审美过程到了更高一级的阶段。文中对于江南采莲情景的联想就是此类。作者由眼前荷塘想到江南采莲,由此时此景回溯到古代诗文六朝盛事。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此前的审美活动又引发了新的审美需求。作者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就透露出作者在欣赏静谧之美后,又产生了对“热闹”之美的向往,因而下文的忽然想起,就不是没有来由的了。之所以是“忽然”,还在于这种联想是起于不知不觉间,并非有意为之。反映出这种想法是出自“本我”,是内心深处真情的流露。作者感叹“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反证了他的向往之切。对于作者的向往与向往之境,应作正面的评价:这是一种天人合一,人间和乐的珍贵图画,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寄托着作者对美的追求与社会和谐的理想。

最后一境是幽独之境。它表明作者的联想还在展开,思考还在深入:采莲(恋)的“妖童媛女”们后来怎么样了?他们的情意能持久吗?于是想到了《西洲曲》里的采莲故事。

西洲女的真挚爱情为前面的和乐之境作了最好的注解,它说明作者所向往的和乐之境,底蕴应是人情的纯真。而不是什么浅薄的热闹,浮浪的嬉戏,作者向往它们,并非出于低俗的情趣。

由步入幽僻之境到获得心境的虚静,由虚静“去累 而至“自由 ” ,然后投入全身心的审美活动,“澡雪精神”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舒张性灵,直到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至美的境界,这便是本文的思路历程。当然,这是就本文的主要内容——审美过程而言,如果变换角度,会有另外的解读,但那已不是我这篇文章所谈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