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最新三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汇总8篇)

最新三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汇总8篇)

作者:JQ文豪 最新三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汇总8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计划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三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一

本班共有29个学生,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开发性,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情感性、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教材形式活泼,富有童趣。它版面新颖,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并采用对话,富有亲切感。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生活中要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教育学生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有爱宽容、公平公正、关心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6、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了解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7、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努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念,去探究。

3、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切感。

4、拓展教学空间,创造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念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5、采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二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加深对共产党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同学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和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同学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和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同学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和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和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同学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同学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同学,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时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同学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四、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和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同学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局部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溢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同学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同学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身手。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五、教学进度:

周次课文课时备注

1从四大发明说起2

2、圆明园在哭泣2

3、悲愤的吼声2

4、中国人民站起来了2

5、春天的故事2

6、期中检查,检查反馈2

7、走进新时代2

8高峡出平湖2

9西部大开发2

10日新月异的交通2

1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

12国际组织2

13期末复习2

14期末检查2

15检查反馈2

三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三

三年级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100%,但也有几个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三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四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9人,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学期将继续教育学生既要学会做人,又要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启迪下学做事。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的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

本册由四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是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三、教学进度。

本学期以16周计算,每周2课时,全计3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周次

第一单元 我的邻里生活

8课时

1—4

第二单元 我的成长与学校

8课时

5—8

第三单元 我的成长与他人

8课时

9—12

第四单元 家乡哺育了我

8课时

13—16

四、教学措施。

1、从人道的角度出了,尊重儿童的差异与感受。如:在涉及到家庭、父母、亲情的教学时,要考虑自己班上是否有离异家庭,怎样做才能使部分学生的自尊不受到伤害。

2、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的平等机会。学生的平等参与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理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孩子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4、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把握“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

三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五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如何制定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呢?下面是本站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欢迎阅读。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97%.但也有个别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一、指导思想:

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有学生35人,男18,女17,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四、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4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五、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2页,当前第112

三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六

第二周:《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周:《社区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第四周:第一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五周:《移动的画板》

第六周:《合作的乐趣》

第七周:《地图是一幅画》

第八周:第二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九周:复习

第十周:《我家的日常购物》第十一周:《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

第十二周:《购物的学问》第十三周:第三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四周:综合活动

第十五周:学生社会生活考察活动

第十六周:复习

三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七

三年级有19个学生,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小学生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孩子们对本学科有了初步认知,产生了一定兴趣,教学成绩也较为客观,为本学科下一步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了一定基础。本学期,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把新课程标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教材以主题呈现、案例引导、活动操作、情景感悟、问题拓展为结构特征,突出学生主体、综合学习的课程特点。一是注意各个阶段相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层层递进性;二是按照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把握单元内部各学习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形成具有整体性的大课文;三是根据单元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形式和内容上把一个单元变成一个学习整体。

本册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做学习的小主人”、“学做消费者”、“我是小警察”、“走进劳动者”四个单元,共13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个主题安排2-3课时,一册书安排33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和课程考查使用。

1、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2、了解本地的一些商业场所,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开始具有独立的购买简单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能力,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3、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

三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八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品社成绩普遍较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过去的教学中只知道在课堂中学品社,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第一单元《珍爱宝贵的生命》,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和义务》,第三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第四单元《探讨人类文明的足迹》。

1、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积极影响作用。了解一些常见的科技灾难,懂得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给人类及其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灾难。放眼世界,了解世界环境面临的难题,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3、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

4、知道自己是未来的建设者,了解作为一个未来主人翁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合作竞争能力。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奋发向上的报国志向。严格要求自己,发挥特长,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努力学习。展望未来社会,树立信心,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的未来。懂得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未来才会变得美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