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苏轼散文阅读(汇总10篇)

苏轼散文阅读(汇总10篇)

作者:雅蕊 苏轼散文阅读(汇总10篇)

通过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们可以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改善现状的机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我介绍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苏轼散文阅读篇一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鉴赏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散文阅读篇二

苏轼的孤独与美丽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希望通过出仕而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伟大报负,但因为他们的自我张扬的个性释放违背了官场权力的运行规则,触犯了政治家的权力,而受到政治权贵的挤压和摧残。苏轼为保持自己下为国为民、上忠君事主的真挚之心,更由于自己毫不掩饰的真率性情,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得罪了变法派和保守派。他出色的才能本来就惹得周围的许多人嫉妒,而他无所收敛的个性正好为这些嫉妒他的人提供了整治他的天然的理由。

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了苏轼的《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虽然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这次文字狱纯属政治迫害。由于副相缺乏一定的常识,在神宗前告了一状,经过五个月的长期审讯最终结案,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黄州一呆就是五年。

这便是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这次沉重的政治打击对于早期从政生涯比较顺达的苏轼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使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苏轼也由此进入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反思时期。

这次反思的结果是苏轼对自己以前某些人生态度的根本否定,他不再飞扬张狂而选择谦恭淡泊,不再锋芒毕露而选择韬光养晦,不再炫耀而选择蓄势。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苏轼决不是在消极退缩,不是厌恶自己,而是太爱惜自己。像陶渊明、李白一样,他们不愿让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的心灵,不愿让肮脏的道德和权利交易毁坏了自己的名声,他在纯洁着这个世界的不洁,透明着这个世界的不明。

苏轼的转变,使我们可以看见那个压抑时代里文人的无奈;苏轼的痛苦,使我们可以清晰看见文化产生的艰苦与辛酸;苏轼的遭遇,使我们可以看见中国古代文人体态羸弱却死守自己思想阵地决不妥协的执拗。苏轼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传统惯性的悲剧,从这位老人孤独蹒跚前行的身影中,我们看出中国文人太多的无奈和感伤,太多的孤独与落寞。

因为,政治,是没有自由的,快乐的时候不能笑,不快乐的时候不能不笑;悲戚的时候不能哭,不悲戚的时候不能不哭。要想在充满奴性的官场上游刃有余就必须放弃自己的个性,放弃自己的真率性情,放弃自己的自然人格。

苏轼想通这个道理时是在一个夏夜,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苏轼的心智。他艰难地转过身来,不经意间,山峰之间凸显瑰丽文字,流水之中荡漾华彩文章。中国文坛,即将迎来两篇力能扛鼎的诗赋。而千年前苏轼的那一次转身,不经意间,已成就千年的美丽。

我们应该明白,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实际上都是在追求一种自由的生命状态。追求灵魂的自由和超脱,是他们至死不变的理念。做官从政,只是他们选择的实现理想的道路,而不是最终目标。

经过反思后的苏轼把中国传统士大夫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佛道的避世思想彻底融合起来,让人们在权力与利益的夹缝中寻到一缕温情与心灵的宁静,一种对信念和价值的坚持,这便是苏轼式的哲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乌台诗案”而导致苏轼被贬黄州对苏轼来说反而是一种幸运,使他经过反思后摆脱了思想的桎梏,获得了一次人性的解脱。

他的太多优美的诗词篇章被一代又一代人传诵着,他的从不掩饰的真率性情一次又一次随意地释放着。他在美丽中孤独,在孤独中更加美丽。

我们说,大宋王朝少了苏轼这样一位官员并不可怕,而中国文坛少了苏轼将会变得黯然失色。

他用坦然无畏的心灵拥抱生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勾当之上。在我们的'注视中,一颗曾经锋芒毕现、激情四射的心渐渐回归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这便是苏轼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是一种看透人生后善处人生的成熟,如山间一轮明月,月圆无声,月亏无言,但把圆润柔和的清辉洒满人间。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厚的文学和文化遗产,以他的亲身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人格的精神的标准,为我们确立了一种健全的文化人的人格模式。苏轼的生命终结了,但他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文化史上将像明月一样光芒长存,久久地影响一代又一代文人。

苏轼的孤独和美丽都将永久地留在我们后人的心中。

小题1:从全文看,题目“苏轼的孤独与美丽”中的“孤独”和“美丽”分别指什么?(4分)

小题2:文中说“乌台诗案”对苏轼“几乎是致命的”,又说“是一种幸运”,二者矛盾吗?为什么?(4分)

小题3:为什么说“中国文坛少了苏轼将会变得黯然失色”?结合全文谈一谈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孤独”指:在充满奴性的官场上独自坚守自己的个性、真率性情和自然人格。“美丽”指:苏轼丰富了中国文坛,他的太多优美的诗词篇章被一代又一代人传诵,他的从不掩饰的真率性情一次又一次随意地释放。(每点2分)

小题2:(4分)不矛盾。前者是针对对于早期从政生涯比较顺达的苏轼来说,政治打击的太大而言的;后者是针对他经过“乌台诗案”反思后摆脱了思想的桎梏,获得了一次人性的解脱而言的。

小题3:苏轼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厚的文学和文化遗产,太多优美的诗词篇章被一代又一代人传诵;他确立了一种健全的文化人的人格模式;苏轼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文化史上久久地影响一代又一代文人。(每点2分)

小题1: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总结“孤独”和“美丽”的含义,这里能理解出“孤独”指在污浊的官场上保持自我;“美丽”指苏轼在文学素养中的成就令人敬仰。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2:读文本,能分别理解分析“乌台诗案”对苏轼造成的影响,从政治生涯角度来讲是致命的;而对其解脱后的文学创作则是一种别样的幸运,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3:能结合文章内容,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苏轼散文阅读篇三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正暮一作:正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谁像我东坡苏老。白首之年,淡忘了仕进的机会。

记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如我与您这样的友情,确实稀微,弥足珍贵。约定日后,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引退、回归。别让这一高雅志向与未来事实彼此违背。不应在西州路上回首恸哭,为了我而沾湿衣襟,洒落泪水。

注释

八声甘州:词牌名。源于唐大曲,又名《甘州》、《潇潇雨》。

参寥子:即僧人道潜,字参寥,浙江于潜人。精通佛典,工诗,苏轼与之交厚。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应召赴京后,寄赠他这首词。

钱塘江:浙江最大河流,注入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以潮水壮观着名。

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几度斜晖:意谓度过多少个伴随着斜阳西下的夜晚。

俯仰昔人非:语出王羲之《兰亭集序》:“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见《列子·黄帝》,传说海上有一个人喜欢鸥鸟,每天坐船到海上,鸥鸟便下来与他一起游玩。一天他父亲对他说,“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于是他就有了捉鸟的“机心”(算计之心),从此鸥鸟再也不下来了。这里说苏轼清除机心,即心中淡泊,任其自然。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苏轼《和子由送春》:”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相得:相交,相知。

谢公雅志:《晋书·谢安传》载:谢安虽为大臣,“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造讽海之装,欲经略初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雅志,很早立下的志愿。

“西州路”三句:《晋书·谢安传》载:安在世时,对外甥羊昙很好。安死后,其外甥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某次醉酒,过西州门,回忆往事,“悲感不已”,“恸哭而去”。西州,古建业城门名。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史治所,以治所在城西,故称西州。

赏析:

词作起势不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分合,充分地表现了词人的豪情。首二句写江潮“有情”而来,却终“无情”而归,似有情而实无情。“几度斜晖”的发问,又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地上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则是天地无情,万物无情。“俯仰昔人非”写人世转瞬万变,如同梦幻,这又是社会人生的无情。对此无情的人生,词人的态度却很乐观,“不用思量今古”,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因而他能超脱时俗,“自首忘机”。这种达观的思想,在苏轼词中表现得极为普遍,而在这首词中则更明显,词人俯仰天地,纵览古今,得出的结论“一切无情”。因此,他的“忘机”,就带有深刻的了悟性。

下阕写词人与参寥的'友情。词人看穿了古今万物,无意去名利场上角逐,但他并没有完全忘世,更没有忘情,他对生活的爱是执着强烈的,他对友情是非常珍视的。回想起在西湖与参寥子和诗饮酒、饱览春山美景、谈禅说理、流连忘返的日日夜夜,词人不禁从内心深处对这位友人以知己许之——“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以“诗人”称参寥,正反映出二人志趣的投合。苏轼才高学富,一般是不轻易许人的,但对参寥的诗,曾不止一次地赞赏。如参寥的诗句“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风薄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等,都是为苏轼所激赏的。在诗歌创作上的共同兴趣,是二人友谊的一个重要基础。

“约他年、东还海道”以下五句,表现了词人归隐之志的坚定,进一步写二人的友情。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死于西州门,未能实现其归隐的“雅志”。羊昙素为谢安所重,谢安死后,他有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词人当时被召还,且被委以显官,但他“自首忘机”,志在归隐,因此,安慰友人,说“我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朋友恸哭于西州门下”。说“愿”,说“不应”,全从自我的感情落笔,正表现了两人情谊的深切。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平淡的文字抒写深厚的情意,而气势雄放,意境浑然。“从至情中流出”道出了这首词的特色。由于词人与参寥有着共同的志趣,由于参寥品德的高尚,他们的友谊是十分真挚的。词人所抒之情发自内心,这种真挚的感情并不因文字的平淡而失去其深沉、雄厚之力。这是“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的一种艺术境界,它看似容易,实际上只有少数作家才能达到。元好问说苏轼词“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元好问《新轩乐府引》)。

此外,词中抒写出世的高想,表现人生空漠之感,却以豪迈的气势出之,使人惟觉其气象峥嵘,而毫无颓唐、消极之感。词人强调达观和“忘机”,使人感到的却是他对友情的无比珍重。苏轼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又执着于友情的个性,于此可见一斑。

苏轼散文阅读篇四

阅读题:

(1)一、二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海棠的什么特点?

(2)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

(1)“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这两句是通过视觉和嗅觉来写海棠的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

(2)诗中“睡去”与“红妆”使用的拟人手法十分明显。“只恐夜深花睡去”,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是全诗的.关键句。“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答案:

(1)视觉(颜色)、嗅觉(香味)写出了海棠高洁与柔美的特点。

(2)采用拟人的手法。以“花睡去”将花人格化。由写海棠花的高洁柔美,引出人花对话,唯恐花睡去,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实际上是慨叹良辰易逝、盛世不再的主旨。

苏轼散文阅读篇五

1、主旨:路程经过过程描写密州出去打猎的宏大壮观的排场的描写,表达笔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2、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排场?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次众多、气氛热闹的打猎排场.虽鬓已微霜却大志勃勃、威武豪迈、欲保家卫国、交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3、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笔者怎样的思惟感情?

援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笔者要报效国家,体贴国家命运的爱国感情.

4、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笔者把自己比作魏尚要像孙郎(孙权,这是笔者自喻)那样子建功立业.

5、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参考答案:c

6、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参考答案:b

7、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射杀西北来犯的敌人(西夏)

8、(1)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意为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

9、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的________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________的豪情壮志.

参考答案: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

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

10、“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苏轼散文阅读篇六

孤雁儿

作者:李清照朝代:北宋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

伴我情怀如水。

笛里三弄,

梅心惊破,

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苏轼散文阅读篇七

读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一)

客问魏子曰:“或曰:‘子房弟死不葬,以求报韩。’既击始皇博浪沙中,终辅汉灭秦,似矣。韩王成既杀,郦生说汉立六国后,而子房沮之,何也?故以为子房忠韩者,非也。”

魏子曰:“噫,是乌足知子房哉!人有力能为人报父仇者,助之以灭其仇,其子父事之,岂得为非孝子哉?子房知韩必不能兴也,则报韩之仇而已矣。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汉既灭秦,而羽杀韩王,是子房之仇,昔在秦而今又在楚也。六国立则汉不兴,汉不兴则楚不灭,楚不灭则六国终灭于楚。夫立六国,损于汉,无益于韩。不立六国,则汉可兴,楚可灭,而韩之仇以报。故子房之心决矣。

“子房之说项梁立横阳君【注】也,意固亦欲得韩之主而事之,然韩卒以夷灭。韩之为国与汉之为天下,子房辨之明矣。范增以沛公有天子气,劝羽急击之,非不忠于所事,而人或笑以为愚。且夫天下非一人一姓之私也,天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于水火,则天以为子,而天下戴之以为父。子房欲遂其报韩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祸乱之君,故汉必不可以不辅。夫孟子,学孔子者也。孔子尊周,而孟子游说列国,拳拳于齐梁之君,教之以王。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周卒不能,而天下之生民,不可以不救。天生子房以为天下也,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谅、为范增之所为乎?亦已过矣!”

(取材于魏禧《留侯论》)

苏轼散文阅读篇八

《蝶恋花·春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已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

蝶恋花·春景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散文阅读篇九

阅读题: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作答(4分)

(2)古人对于后两句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诗句试作赏析。(4分)

答案

(1)a、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2)“造句之奇”“奇”在诗人以花拟人。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唾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构思之巧”“巧”在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却又无斧凿之迹。

苏轼散文阅读篇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寿昌字康叔,扬州天长人。以父巽荫守将作监主簿,累调州县,通判陕州、荆南,权知岳州。州滨重湖,多水盗。寿昌籍民船,刻著名氏,使相伺察,出入必以告。盗发,验船所向穷讨之,盗为少弭,旁郡取以为法。

富弼、韩琦为相,遣使四出宽恤民力,择寿昌使湖南。或言邵州可置冶采金者,有诏兴作。寿昌言州近蛮,金冶若大发,蛮必争,自此边境恐多事,且废良田数百顷,非敦本抑末之道也,诏亟罢之。

知阆州,大姓雍子良屡杀人,挟财与势得不死。至是,又杀人而赂其里民出就吏。狱具,寿昌觉其奸,引囚诘之曰:“吾闻子良与汝钱十万,许纳汝女为妇,且婿汝子,故汝代其命,有之乎?”囚色动,则又擿之曰:汝且死书券抑汝女为婢指钱为顾直又不婿汝子将奈何囚悟,泣涕覆面曰囚几误死以实对。立取子良正诸法。郡称为神,蜀人至今传之。

知广德军。寿昌母刘氏,巽妾也。巽守京兆,刘氏方娠而出。寿昌生数岁始归父家,母子不相闻五十年。行四方求之不置,饮食罕御酒肉,言辄流涕。用浮屠法灼背烧顶,刺血书佛经,力所可致,无不为者。熙宁初,与家人辞诀,弃官入秦,曰:“不见母,吾不反矣。”遂得之于同州。刘时年七十余矣,嫁党氏有数子,悉迎以归。京兆钱明逸以其事闻,诏还就官,由是以孝闻天下。自王安石、苏颂、苏轼以下,士大夫争为诗美之。寿昌以养母故,求通判河中府。数岁母卒,寿昌居丧几丧明。既葬,有白乌集墓上。拊同母弟妹益笃。

又知鄂州,提举崇禧观,累官司农少卿,易朝议大夫,迁中散大夫,卒,年七十。寿昌勇于义,周人之急无所爱,嫁兄弟两孤女,葬其不能葬者十余丧,天性如此。(选自《宋史·朱寿昌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州,,是“知某州军州事”的简称,其中“军”指地方军队,“州”指民政,宋代由中央派员前往管理州政。

b.“军”是宋代行政区域,与府、州、监同隶属于路。《文献通考·舆地》:“凡十八路,州、府军、监三百二十二”。

c.这里的“氏”是古代对已婚女子的称呼,常于其父姓之后称氏。如《左传·隐公元年》:“姜氏欲之,焉辟害?”

d.“熙宁”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从汉武帝开始,一个皇帝一般只使用一个年号。

6.下列关于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寿昌治理境有方。岳州水盗很多,他在代理岳州知州期间,通过登记民船,刻下姓名,互相伺察,出人报告等一套措施,逐渐消除水盗,被其他地方效法。

b.朱寿昌善于断案。在他担任阆州知州时,有一个大姓雍子良杀了人,却贿赂乡人出来接受审讯。朱寿昌发觉了隐情,把雍子良正法,郡里百姓称他为神人。

c.朱寿昌事母至孝。为了寻找母亲,他苦身力行,别家弃官,四方奔走。接回母亲,为便于奉养,他请求做河中府通判。母亲去世,他守丧几乎双目失明。

d.朱寿昌急人之难。他生活中没有其他爱好,天性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之事,他曾经把兄弟的两个孤女嫁出去,帮助没有能力埋葬死人的人埋葬死人十多次。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投语。(10分)

(1)且废良田数百顷,非敦本抑末之道也,诏亟罢之。

译文:

(2)京兆钱明逸以其事闻,诏还就官,由是以孝闻天下。

译文:

答案:

4.b

5.d(“一个皇帝一般只使用一个年号”错)

6.d(“周人之急无所爱”此处的“爱”是“吝惜”的意思)

7.(1)况且废弃了几百顷良田,这不是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方法,朝廷下诏立即停止了这种做法。(敦本、道、亟各1分,句意2分)

(2)京兆钱明逸把他的事情报告朝廷,朝廷下诏让他回来担任官职,从此他凭借孝行闻名天下。(闻、就官、以孝各1分,句意2分)

译文:

朱寿昌字康叔,是扬州天长县人。因父亲朱巽的荫庇任将作监主簿,累调州县,通判陕州、荆南,权知岳州。阳光高考门户考后首发。州濒临重湖,有很多水盗。朱寿昌登记民船,刻下姓名,让他们互相窥伺侦察,出入一定要报告。水盗出发,验明船的方向穷追讨伐他们,水盗逐渐消除,别的郡都加以效法。

富弼、韩琦任宰相,派使者到四方宽缓体恤民力,选择朱寿昌出使湖南。有人说邵州可以设置冶匠采金,皇上下诏动工。朱寿昌说邵州接近蛮人地区,金矿如果被开发,蛮人必定会争抢,从此边境恐怕生出很多是非,况且废掉几百顷良田,不是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办法,皇上下诏立即停止了这件事。

知阆州,大姓雍子良多次杀人,依仗钱财和势力没有被判死罪。到这时,又杀了人却贿赂他的里人出来接受审讯。已经判罪定案,朱寿昌发现其中的奸诈,把囚犯带出来责问他说:“我听说雍子良给了你十万钱,答应娶你的女儿为媳妇,并且让你的儿子做女婿,所以你代他受罪,有这种事吗?”囚犯脸色动了一下,就又指责他说:“你就要死了,书券上把你的女儿作为婢女,把钱说成是雇佣劳动的报酬,又不让你的儿子做女婿,你又能怎么样呢?”囚犯醒悟,泪流满面,说:“我差一点错死。”就把实情说了。朱寿昌立即把雍子良抓来法办了。郡里称赞他是神人,蜀地人至今传颂他。

知广德军。朱寿昌的母亲刘氏,是朱巽的妾。朱巽守京兆时,刘氏正在怀孕而离家出走。朱寿昌出生几年后才回到父亲家里,母子有五十年没有相见。他走遍四方寻找他的`母亲没有找到,饮食很少喝酒吃肉,一说起就流泪。用浮屠的方法灼背烧顶,刺血写佛经,只要力所能及的,他没有不做的。神宗熙宁初年,他和家里人告别,丢掉官职进入秦地,说:“不见到母亲,我就不回来了。”于是在同州找到了他的母亲。刘氏时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嫁给党氏生有几个孩子,他全都把他们迎回来。京兆钱明逸把他的事情报告上去,皇上下诏让他回来担任原来的官职。从此他以孝闻名天下。从王安石、苏颂、苏轼以下,士大夫都争着写诗赞美他。朱寿昌因为要供养母亲的缘故,请求做河中府通判。几年后母亲去世,朱寿昌守丧几乎双目失明。埋葬了母亲之后,有白鸟聚聚在墓上。抚养同母的弟妹更加深厚。

又知鄂州,提举崇禧观,积功升官至司农少卿,改为朝议大夫,迁为中散大夫,去世,时年七十岁。朱寿昌勇于为义,解救别人的危急没有什么吝惜的,把兄弟的两个孤女嫁出去,帮助没有能力埋葬死人的人埋葬死人十多次,他的天性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