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整百数乘整十数教学反思(通用8篇)

整百数乘整十数教学反思(通用8篇)

作者:飞雪 整百数乘整十数教学反思(通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整百数乘整十数教学反思篇一

过这个情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让学生自主的去搜集看到的小数的信息,吸引学生积极探索并理解计算方法。

然后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方法,计算出答案,学生非常活跃,并且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计算是有道理的,有的同学说:0.8元×3就是8角×3,8角×3=24角,就是2.4元;也有同学说:0.8是8个0.1,8个0.1×3=24个0.1,24个0.1就是2.4,所以0.8×3=2.4;还有同学根据意义用加法来说明。通过学生自己寻找理由说明计算的正确性,从课前的无意识的计算到现在的理解清楚了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接着让学生把已经掌握的知识迁移到2.35×3,学生通过独立的计算和讨论,对小数乘整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合作学习的策略。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并且学生是真正课堂的主人。学生理解了计算课不是一味的算,而是需要“悟”。我在注重计算方法的掌握,计算技能的提高的同时,更强调对算理的理解和感悟。摒弃“形式化”说理,让学生经历独立尝试、思维交流、反思评价、再次体验的过程,层层深入,理解感悟算理。这样才会使计算课生动有趣。

整百数乘整十数教学反思篇二

1、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涂色表示3个米,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求3个米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再借助所列的加法算式初步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并为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知识结构上的铺垫。

2、通过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主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类推,进一步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在解决例1的第(2)题时,我在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时设计了88×8/11=?的练习,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加强过程体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后,体会到过程约分比结果约分更简便且不易错,形成一种内在需求,优化算法。

本课算理强调还不够,特别是练一练第1题,在学生独立完成后,我在组织交流时不够充分,只交流了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忽视了学生是如何涂出4个3/16的,后来我发现学生涂得方法很多,其实通过学生涂色写算式,可以沟通分数乘法和分数加法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体会“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算理,我没有很好地把握教材这一练习设计的意图,没有敏锐地把握教学资源,很好地巩固算理。

整百数乘整十数教学反思篇三

这节课是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的题,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

1、紧系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知识迁移主动探究。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购买各种饮料并计算出应付多少钱,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计算的过程中有“角”与“元”的改写,引发小数乘整数的算法的疑问和思考,继而引导学生再让学生探讨研究并进行转化,从而借助两个竖式的思考、比较,让学生较充分感受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引导结合积的变化规律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切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学会的过程。在交流中,许多学生确实也提出应该把小数和整数相乘转化成整数和整数相乘来计算。可见,学生已初步应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碰到的新问题。

2、注重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理解算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同时教师又是互动交流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多样化的计算办法中,教师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即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并用以指导后面的学习。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认识到:在小数和整数相乘列竖式时,应该把右边对齐而不是和小数点对齐;当积的末尾有“0”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划去“0”。尤其是自主练习四口算思考级的变化规律的题目,我做到了敢于放手,学生们主动思考、交流热烈,在整数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轻松迁移应用;整节课的学习就是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完成的,学生自然学得轻松,积极主动,效果又好。

不足之处是对于小数乘整数的意义的探究较为被动,虽然能够自如的进行列式但是对于意义的表述能力不强。计算练习中出现了小数点的位置、计算马虎等错位现象,需进一步加强练习。

总之,这节课的知识的学习,教学中引导较为到位,学生的知识迁移学习能力、计算、解题能力都有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归纳、语言表达能力尚待提高。

整百数乘整十数教学反思篇四

《分数与整数相乘》是首次教学分数乘法,教材除了从实际问题引出,还尽量与整数乘法靠近,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新运算的意义与算法。创造迁移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写出分数乘法算式;营造探索的氛围,放手让学生创新分数乘整数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教者紧紧围绕:理解意义――明确算理――巩固提高――形成技能,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的。下面就这节课的教学谈谈一些本人听后感想。

《分数乘整数》是分数乘法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而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相同,所以这节课在引入课题时教者设计了下面的一道习题:(1)做一朵绸花要3分米绸带,小丽做4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多少厘米绸带?通过让学生列式并追问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激活学生已有的对整数乘法意义的认识。然后再通过改题呈现例1:做一朵绸花要米绸带,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学生顺理成章地列出了例1的乘法算式,通过追问这题为什么也用乘法计算?学生自然地将整数乘法的意义迁移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中,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

在学习本课之前,其实许多学生大概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算就不清楚了。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呈现问题——探讨研究——得出结论)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这些知识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恰当的教学形式,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时×3的算法时直接问:你知道怎么乘吗,你认为整数3与分数的什么相乘呢?教者重点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乘。抓住这一质疑点,提出:“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探索。由质疑开始的探索是学生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主动探索,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迫不及待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疑问。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在本节课中,教者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有的学生通过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理解,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有的学生通过计算分数单位的个数来理解;有的学生讲清了分母不能与整数相乘,只能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还有的学生将分数转换为小数,同样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听了这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的计算教学,不是简单的出示一道计算的算式,而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列式,计算结束后,还要让学生回到原题中来理解这样计算的依据,这一点非常重要,包括教师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成人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是我们再上计算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在探究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可以采取个别说说,同桌说说,全班交流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得出分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而不是教师出示法则,让学生去简单记忆。

注重学生的反馈,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资源,让学生的错误资源在课堂上充分的展示,提醒其他同学在以后的练习中不要再出现这种错误。

整百数乘整十数教学反思篇五

过这个情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让学生自主的去搜集看到的小数的信息,吸引学生积极探索并理解计算方法。

然后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方法,计算出答案,学生非常活跃,并且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计算是有道理的,有的同学说:0.8元×3就是8角×3,8角×3=24角,就是2.4元;也有同学说:0.8是8个0.1,8个0.1×3=24个0.1,24个0.1就是2.4,所以0.8×3=2.4;还有同学根据意义用加法来说明。通过学生自己寻找理由说明计算的正确性,从课前的无意识的计算到现在的理解清楚了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接着让学生把已经掌握的知识迁移到2.35×3,学生通过独立的计算和讨论,对小数乘整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合作学习的策略。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并且学生是真正课堂的主人。学生理解了计算课不是一味的算,而是需要“悟”。我在注重计算方法的掌握,计算技能的提高的同时,更强调对算理的理解和感悟。摒弃“形式化”说理,让学生经历独立尝试、思维交流、反思评价、再次体验的过程,层层深入,理解感悟算理。这样才会使计算课生动有趣。

整百数乘整十数教学反思篇六

分数乘整数的知识基础在于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分数的意义及整数乘法的意义等知识。在课堂的开始环节,我对这些内容进了一定的复习,再进入分数乘整数的教学。分数乘整数的算法很简单,在相乘时,分母不变,只把整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关注到新教材在算理方面的重视,注意到图形和算式之间的联系,在计算前充分让学生感知涂图形的过程。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复习几个相同分数和的计算方法。从而让学生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分数和的简便运算。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从加法的角度联想到分数乘整数的方法,这种顺向迁移,对学生的学习作用很大。在学生研究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中,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和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容易。教师运用新知与旧识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认知的最近发展领域自由学习并有所收获,学生的学习是积极有效的。

二、让学生感受,学生才会感悟

对于学生而言,计算方法没有难度。但是形成先约分后计算的计算习惯确实在教学中的难点。来自学生的困惑:为什么一定要先约分,不约分也可以计算出结果。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约分的优势,以及不约分计算的弊端,学生才会自发的先约分后计算。先设计简单的数据,学生既可以先约分再计算,也可以先计算再约分。因为数据简单,所以无论哪一种学生都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再设计7/22×33这道题,学生先计算后数据比较大,看不出公因数没有办法约分。所以学生中出现两种答案。这时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感受先约分数据小容易,先计算数据大很难约分。只有经历过这种错误的学生才有深刻的感受------先约分再计算,计算更方便。

三、掌握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在这节课上,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但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体现的不多。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计算能力能够有所提高,这样一节计算课的效果就更好了。

整百数乘整十数教学反思篇七

“分数乘整数”在练习中,50%的学生喜欢用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来做分数乘法。学生利用式题,不但总结出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而且知道了算理(也就是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真正做到了算理与算法相结合。

基于这两者天壤之别,笔者有了深深的感触,上述两个案例让我想到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之先“备学生”到底备到什么程度?对于学生的知识前测,教师心中有多大的把握?没有对学情准确的侦察”,便绝对不会”打赢”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这一胜仗。很多教师在备学生的时候,是借用别人的眼光来估计自己的学生,看教参上是怎么说的。教参说这时的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经验,教师便坚信自己的学生也定是如此了。没有或者很少考虑到虽然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但还有诸多不同的因素:也许你的学生是后进的,他的基础没你想象的那么牢固;也许他是绝顶聪明的,学习进度已经超过好多课业了。

如上述案例中,关注学生转化的思想就是本课时教学的重中之重.数学知识有着本身固有的结构体系,往往是新知孕伏于旧知,旧知识点是新知识点的生长点,数学教学如何让知识体系由点到线,线到面,使知识结构“见木又见林”是十分必要的。案例1从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想法是可取的,但整数乘法的意义在二上年级就已经出现,而且教材中没有出现整数乘法的抽象表达方式(即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对于五下年级的学生来说,遗忘程度可想而知。而案例2中,以五上年级的分数加法为基础,让学生自由探索,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学生才会去尝试。

今天这节课的算理看似简单,其实理解还是有困难的.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在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如”1/5×3=?”时,学生对算法的兴趣远远胜于算理.因为算法可以直接得到结果。一旦知道算法,多数学生会对算理失去兴趣。甚至为了考试成绩去死记硬背算理,算法与算理完全脱离。那么我们实际上不是教数学,而是在教一门计算程序:不是在培养研究者,而是在训练操作工。这与”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相违背的。

数学思想方法内容十分丰富,学生一接触到数学知识,就联系上许多数学思想方法。寓理于算的思想就是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思想方法。在教学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小学是打基础的教育,有了算理的支撑,算法才会多样化,课堂才会更开放。

课标中,原来讲“双基”,现在变成“四基”,多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笔者认为,只有具备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才能在思维上促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发展。不但教给学生一个表层的知识,更要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与思想。

整百数乘整十数教学反思篇八

今天是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虽然进入课堂之前我已经思考了很久,并且为此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但总朦朦胧胧地觉得我的目标定位有问题。就在铃响的一刹那间,一个念头一闪而过,我禁不住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今天这堂课我到底要学生学什么?是教会学生做小数乘法吗?还是通过小数乘法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显然,后者比前者更能体现学科的数学价值。抱定这样的目标之后,我那“精心”的教学设计也受到了彻底的颠覆。

在课的开始,提供了一组题:

(1) 125×3=375

(2) 12.5×3=37.5

(3) 1.25×3=3.75

(4) 0.125×3=0.375

请学生比较第(2)(3)(4)题与第(1)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旨在渗透积的变化规律,并试图沟通小数乘法时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然后在谈话中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一本数学本的价格是0.52元,每位同学开学的时候都发到了4本数学本,请你算算每个人一共要多少钱?提出要求:怎样列式?为什么可以这样列?(0.52+0.52+0.52+0.52 0.52×4 或 4×0.52)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而后,我提出挑战:你能算出0.52×4 或 4×0.52结果是多少吗?请你来动笔算一算。学生开始尝试计算,先做好的上来板演,下面的同学如果有与黑板上的不一致,也可以上来把你的过程展示出来。一个接着一个上来,看来情况真的很复杂,列举一下:

生1: 生2: 生3:

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主要就是这三种做法。接下来就让学生陈述理由。

生1:我们刚刚学过的小数加减法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我就把4和0对齐,然后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

师:那积里面怎么会有一个小数点呢?

生1:我把0. 5 2看成了52,扩大了100倍,所以积要缩小100倍,这样才能保证积的大小不变。

生2:我把0. 5 2元扩大100倍后成了52分,52分×4=208分,再改写成用元作单位,就要缩小100倍,得到2.08元。

话音刚落。一生马上补充:她的单位名称错了,前两道的单位名称应该是分,不是元。其他同学根据学生的补充也发现了问题,对于她的发言,同学们露出了信任的神情。

生3:(大概是听了前面的同学说得振振有辞,显得很紧张,发言时含糊不清,极不肯定。)

我想描述一下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生1的口才很好,平时对数学总有自己的见解,想要驳倒他还真不容易;生2的问题好解决;生3的想法最符合意思,可偏偏又讲不清楚,真是不凑巧啊!我开始着急了,觉得要收不回来了,怎么办?我积极地寻找对策,先点评了生2的做法,肯定其想法,然后我就指着生1和生3的做法说,他们现在两个人的做法都不一样,你准备支持哪一方的做法呢?请说出你的理由来。学生思考了片刻,陆陆续续开始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经过一系列的辩论之后,学生开始明确,其实大家的想法都是一致的,都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了整数乘法,既然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就要遵守整数乘法的法则,4自然要和2对齐。课堂上生1带着他的部队开始主动向生3部队靠拢,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第三层次,我延续情境:刚才我们已经算出每个人需要2.08元钱,那你能算一算我们班50个人一共需要多少钱吗?其实今天的败笔也在此,这一层次的练习应该将班级人数拟定为51人,这样的话更有利于今天的小数乘法学习,50最终还是归纳为一位数,不能很好地暴露问题,因此在今后的练习设计中要注意问题的全面性与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