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活动>最新小学让家长走进课堂的活动 幼儿园家长走进课堂活动总结(汇总5篇)

最新小学让家长走进课堂的活动 幼儿园家长走进课堂活动总结(汇总5篇)

作者:薇儿 最新小学让家长走进课堂的活动 幼儿园家长走进课堂活动总结(汇总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让家长走进课堂的活动篇一

(胡明广西区直机关第三幼儿园)

一、创设家园合作通道,为幼儿发展营造家园互动的氛围

1.建立家园合作关系,唤起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识。

案例一:“会说话的家园栏”――情感中的“请”字内涵

家园栏作为家园互动的一扇窗口,向家长传递着幼儿教育的各种信息。如何让静态的“家园栏”变成“会说话的家园栏”,我们的做法是:家园栏的口吻从原来命令式的“请”转变为以孩子的、同伴的、协商的口吻,进行平等、对话式交流。

例一:星期五是我们班的“小小民歌节”活动,请您和孩子共同为这次活动设计一张“小小民歌节”宣传海报,快快加入吧!让我们一起分享你们的创意,别错过让孩子展现自我才能的机会哦!

例二:今天,我们和老师一起学习穿脱衣服,我们已经会自己穿衣了:罗浩楠、梁喜凯、林伟棋、林民远、黄小天、黄泽琳。爸爸妈妈,在家的时候,也让我们自己穿吧,相信我们一定能穿得好。虽然有时候我们还需要一些帮助,不过,没关系,多给我们一点时间,相信我们一定会做好。瞧我们多棒!

现在的通知,把家长当成了我们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营造的是家园合作的和谐氛围,家长更乐于接受,更乐意参与到幼儿的教育活动,从而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案例二:“会说话的家园栏”――珍藏点滴

过去,教师认为配合教学而要求家长带东西来幼儿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我们教师更为真切地关注家长对班上的工作热情,把家长、孩子对班上工作支持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呈现在家园栏中,供所有的家长翻阅。使家长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认可。

“会说话的家园栏”,把教师和家长融入了同学习、同交流、同研讨、多角度、多渠道地共学共育活动中,并且获得了家园同步教育的积极效果,为真正实现家园互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创设条件促进双向沟通,实现家园的真诚对话。

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不仅教师要关注孩子教育中的问题,紧扣着家长的需求和困惑,更应该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发展,参与到教育的全过程中,以真诚、平等、合作的态度来赢得家长真诚而积极地回应。

案例:孩子爱告状怎么办

我们在家园栏中设置了一个栏目,如“每月话题”、“亲子情浓”等,围绕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由老师在家园栏中提出一些问题,如“孩子爱告状怎么办?”等。因为这些问题家长们都深有同感,所以许多家长纷纷投稿参与讨论。

有的家长写道:“用故事来帮助孩子,告状行为反映孩子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分析,比如别人推他是不是路过时不小心?女儿爱听故事,我就把女儿和其他孩子的矛盾编成故事,和他一起设计不同的结尾。”还有家长写道:“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启发孩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小朋友们握握手、抱一抱,相信孩子很快忘掉。”……家长间的交流,既增强了家长之间的互动,也增强了家园之间的互动。

二、利用家长资源,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1.利用家长知识经验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案例:蚕宝宝

家长队伍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蚕业技术推广站工作的龙龙妈妈,春天来时,给班上送来了许多蚕宝宝。孩子们在饲养中提出了许多问题:蚕宝宝为什么不吃别的树叶?它为什么要退皮?蚕宝宝有没有眼睛?龙龙妈妈给孩子们一一作了解答,并拿来各种各样的蚕茧图片给孩子们欣赏。家长的参与比我们单纯组织这样的教学活动效果更好,孩子的发展机会更多。

2.采纳家长信息资源,拓展教育内容

案例:挖土豆

主题活动“好吃的东西”开展一段时间后,有家长提出“能否带孩子到自然中去亲身体验一下劳动?”这一提议得到了许多家长的响应。家长联系了地点,与孩子们体验了劳作与收获的快乐。以下是家长体会(节选):事隔一个月了,好些细节我已忘得一干二净,可甜甜还记得清清楚楚,在写这篇文章前,我问她:“甜甜,你还记得挖土豆的事吗?你跟妈妈说说,妈妈好写下来。”甜甜毫不思索地回答:“我们一群同学一起去挖土豆,我挖了这么多、这么大的土豆(用手比划她的劳动果实),老师帮我们照相,好开心!我还抓了蟋蟀,还看见了水牛。”由于是她自己亲手从泥里挖出土豆,所以我想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土豆是埋在泥土里的。孩子还小,她不会说很多动听的话,也不会想很多深远的道理,她还无法表达这些活动对她产生的影响,可作为和她朝夕相处的妈妈,我却能感觉出这样的活动已悄悄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爱的种子,她知道老师是爱她的,同学是友善的,她更爱上幼儿园了。

3.发挥家长个人才艺,分享教育经验

案例:妈妈老师

曾在中学当过音乐老师的覃翰宗的妈妈,在给孩子们组织音乐活动后感叹道:孩子一天天长大了,作为曾经的音乐教师,我一直都在考虑儿子的音乐教育问题。虽然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可以让孩子快乐地开始音乐学习,但我始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集体中开始音乐学习,那样会使他的学习更有趣,更好玩,他的个人表现力和与人合作能力也会得到同步发展。正好,区直机关第三幼儿园的家长走进课堂活动使我有了实践的机会。我非常乐意走进孩子的课堂,尽己所能,与幼儿园携手把孩子培育成身心健康的社会一分子。回想起自己的音乐学习过程,很多时候陷入偏重技巧学习、知识理论学习等误区中,漫长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苦练、苦学,又有多少时间是在享受音乐带给自己的愉悦呢?所以,我真心祝愿今后幼儿园与家庭能进一步合作,把家长的多才多艺充实到幼儿园的活动中,丰富孩子们的活动,尽家长的一份力。

家长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参与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既锻炼了家长教育自己孩子的能力,又提升了家庭教育的实效。同时也拓展了幼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弥补幼儿园教育的缺陷,丰富了幼儿园课程,为教师创造了更好的向家长学习的机会。

三、促进多向互动,实现幼儿、教师、家长的共同发展。

幼儿、家长、教师是学习的共同体,在互动学习、互动合作、互动交流中,孩子的纯真和求实、父母的无私和关爱、教师的理性与公平,都是教育过程的.营养。

案例:快乐童年艺术节

这样的“六一”活动,真正体现了幼儿、家长与教师之间三方的主体作用。当教师感受到家长的关切与信任时,更能以平等、积极的态度回应家长的需要,真诚而有效的互动,使得教师、家长、幼儿三方都能获益。

(文章源自中国首届幼儿园园长大会)

小学让家长走进课堂的活动篇二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灵性与智慧的学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一改被动、单一、封闭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真正让学生的个性、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呢?我认为,把活动引进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转变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一、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社会对儿童实施教育和儿童个体进行自我表现的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把儿童喜爱的不同活动融入课堂中,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发挥重要作用。

二、在编讲故事的过程中陶冶情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课堂学习成为探究实践的乐园”“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教材给教师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如,在教学《雪孩子》一课后,我提出:“雪孩子还会回来吗?我们能把课文故事往下编吗?”

这个问题对知识积累十分有限,对语言不太丰富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障碍,但借着学生对课文兴趣仍未减退,我引导学生去探索:你们再读课文认真思考,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和请教家长等方式,争取把故事编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调动起来,充分的探索让学生学到不少的自然和气象知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故事,有的故事讲雪孩子变成白云被一阵风吹到了台湾岛的上空,台风来临,它变成了雨点落到了大海里;有的故事讲了几天以后,从西伯利亚来的强冷空气让雪孩子又回来了,又和小白兔一起玩耍;还有的故事讲那朵白云随着气候的变化四海为家……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三、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做人之道

局限于课堂的语文教学是不完整的,我们必须打破课堂的界限、学科的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语文小世界浓缩社会大世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感受到:留心处处有语文。

如,在口语交际课《这样做不对》之前,我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调查一下身边的环保情况以及我国、我市的水资源情况,学生经过调查了解,得出了结论:有些人根本无视各种规章制度,随意践踏路边的草坪,乱折路边的花木,不注意节约用水等等。于是进行完交际后,我又布置了一项作业:通过这次口语交际练习,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第二天,学生便交上了各种各样的“作业”,有的学生在家里凡有水龙头的地方都贴上了“节约用水”的纸条;有的设计了图文并茂的宣传环保的广告牌,如在地球画上一只慢慢滴水的水龙头,边上写着醒目的文字:“地球妈妈在流泪。”有的学生在草坪上插上一块牌子:“我是人类的朋友,请别踩我!”在垃圾筒上贴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纸条,调查和实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才干,培养了学生了解社会、与人交往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更进一步明确的认识,更可贵的是,他们领悟了“做人之道”。

所以说,让活动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想说、想做、敢言、敢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小学让家长走进课堂的活动篇三

欢迎牌、通知、宣传单、签到表、ppt课件、活动录影、音响、投影仪等设备

二、人员分工

活动总监:杨雪荣

活动策划:张望芹

会议主持:程思思(张望芹候补)

迎宾教师:杨芳、潘舒

会场导位:汪敏

签到教师:周月英、张望芹

后勤总务、摄影:周月英

音响师:杨宏华

安全管理:杨新华

三、活动目标

四、详细流程

一、主持人开场、带读《论语》

二、园长汇报上学期取得的成绩和今年课程设置等最新信息

三、幼儿园一日活动介绍(ppt课件)

四、教学园长介绍本学期学习任务与手指速算知识普及

1、小班礼仪常规

2、中二班手指速算基础班、舞蹈基础班、跆拳道基础班

3、大班亿童英语、手指速算、舞蹈、跆拳道

4、学前班拼音直呼、手指速算强化班。

五、舞蹈特色课程介绍与报名工作

六、主持老师总结

七、在发放六一碟片活动中家长课堂结束

小学让家长走进课堂的活动篇四

“葫芦丝”是源自云南少数民族的吹管乐器中的一种,其代表曲目《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竹林深处》等经典曲目深深的打动着每个人。自年以来,葫芦丝教学逐渐走入全国各地的小学、幼儿园课堂。掌握一样乐器的演奏,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一种希望,而“葫芦丝”绝对是最适合小学、幼儿园孩子集体学习的一种乐器。

学习葫芦丝的好处很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一:学习民族音乐,提高民族素养:

二:成本低、简单易学:

幼儿园5-6岁的孩子学习2个学期,可以较好的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以及我们平常熟悉的儿歌、现代歌曲。一学期下来,宝宝能较熟悉的消化认谱、打拍等基本乐理,可以完成10首曲子的合奏、独奏。

三:便于携带、便于交流:

小小的一支葫芦丝走到哪里都可以随身带着。走亲访友、逛公园,随时随地演奏一曲都可以成为焦点并且娱人娱己,不像大件乐器只能摆在家里自己欣赏,不能携带。

如今,民族音乐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管在任何地方,音乐都是没有交流障碍的语言。葫芦丝教学不仅只在小学,它已经深入幼儿园课堂。通过实践证明,幼儿园的孩子是有能力学习演奏葫芦丝的。

四:有益健康:

学习吹管乐器能增加人的肺活量,改善呼吸系统机能,在提高音乐素养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

五:灵敏身心、抒发情感:

葫芦丝声音柔美、不伤听力。学习葫芦丝,脑要思考,心里要有节奏、耳朵要辨音、手指在快速活动、肺活量由气息在调控,全身都在思考和运动,宝宝身心更灵敏。

六:“一通百通”

学会了葫芦丝的演奏技能,宝宝一定掌握了基础的乐理知识,那么学习另外一种乐器上手就非常快了,尤其是吹奏管乐类。学会了葫芦丝,就等于直接学会了演奏“巴乌”,如果还对其他乐器感兴趣,一定会比常人学习的更快,所谓“一通百通”。

“开设乐器教学,创办特色幼儿园”-------在全国各省市,与我们葫芦丝、巴乌协会老师合作的学校已经有200多所。咱们的小型活动月月有,葫芦丝集体汇演每学期都有,优秀节目上电视台的也是每年都有。我们的少儿合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曾在年央视少儿春晚拿过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央视《大风车》少儿器乐演出中拿到第一名,在云南泼水节开幕式上献艺也被各大媒体曝光表扬。

小学让家长走进课堂的活动篇五

俗话说:“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也正如所说:“没有好与不好的家长,只有不好好学习的家长。”

周日我参加了幼儿园组织的幸福家长课堂,这一次幼儿园请到的是福米立教育专家――杨淼老师。她亲临幼儿园现场,将更适合孩子、更有益于孩子成长的育儿理念带给更多的家长。

养育就是一次渐行渐远的美丽修行,学会放手才是最伟大的爱。

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杨淼老师从孩子入园令大家头疼的问题入手“怎样愉快地入园,入园后怎样学习自己入睡,怎样学习自己大小便,怎样增强免疫力”“面对任性娇惯的宝贝怎样去接纳他们的坏情绪,教会宝贝怎样去交更多的好朋友,”最后我也在思考:“我们能够为自己的孩子做些什么?”

格赛尔认为,教养婴幼儿应以儿童为中心,婴儿带着一个天然进度表降临人世,婴儿尽管知识尚未开化,但对于其内在需要,对于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非常“聪明”,父母(教养者)应追随儿童,从儿童本身得到启示,而不应强迫儿童接受自己的意愿或规定的模式。

学到老,活到老,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好学习的家长,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重新学习,重新开始,一起努力,走进幸福家长课堂,为我们的宝贝寻找更适合他们的阳光,雨露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