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2023年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第一节(大全10篇)

2023年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第一节(大全10篇)

作者:薇儿 2023年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第一节(大全10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第一节篇一

在重新看了《拆掉思维里的墙》后,我发觉之前看到的东西都非常表面,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写的是第二章“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因为这章让我在心中有一种相似的感觉。以下是我的读书报告。

看了一遍至之前那篇读书后,我发现我写的要么是书中的内容,要么是很简单的分析,没有深入的思考。应该是因为看的时候我只关注了有没有兴趣,而本章中其他的要点都没有思考到,这也算是我思维上的一堵墙,原本表现出的重点在哪我的重点就在哪,思维有局限性。

书中提出人分两种,无趣之人和有趣之人。无趣之人对事毫无热情,得过且过,不愿冒险;有趣之人对每件事情都充满激情,投入地去做。所以这两种人做事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无趣之人做的事都一般,能过得去但不算好;而有趣之人虽然可能多次失败,但是他们能学到很多,令人羡慕。

我觉得,有趣之人之所以有趣,是因为他们能够将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都看做是对自己的帮助,尽心尽力地去做,把它们都转换成乐趣。而无趣之人无趣,是因为他们不愿投自己于事件中,不认为这是与自己直接相关的,这样,即使是有趣的事情都会被他们变成无趣的。

我想我是一个“无趣之人”,虽然我会去尝试,不喜欢的事情也会去做,而且自认为还比较认真的做了,但是我内心其实并不是很想做。无论我做什么事,爸爸妈妈都会告诉我,只要努力就可以了,因此,只要我说自己努力了就不用承担自己的.后果,过程也变得不重要了。自己做好做不好,爸爸妈妈都会接受我,所以我就开始不投入,也慢慢变得无趣了。但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都不做的时候我会感到很不舒服,对自己很不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改进方案:首先我要改掉和父母的交往方式,告诉父母不要在对自己说“只要努力就好之类的话”,同时自己也不能这样暗示自己。我要努力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兴趣,将自己变为一个“有趣之人”。

兴趣就是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在当下的事情之中。书中有一则关于禅的小故事,讲的是如何用功。大珠慧海说,用功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该做什么做什么,活在当下,体会自己心中的乐趣。

我只有在做自己非常喜欢的事情(比如手工等)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他的事情可能只是应付而已,没有那么认真,即使有时会有乐趣,但也不会收获很多。很多情况下,我会在做事的时候想一些其他无关的事情,还自以为自己有多么认真刻苦,其实不过就是事情做不好的自我安慰罢了,但是我却给自己围了一堵墙,不让自己知道自己的愚痴。

所以,我比较缺乏将自己投入事中、感受事物带来乐趣的能力,因为我会担心自己做事时是否会失败。如果是只是自己的事,那我会稍好些,如果这件事情关系到其他人,我就会很害怕失败,想要逃避。

为什么我明明并不那么在乎结果还会害怕失败呢?我想是因为我在做事之前会想自己的失败,然后用自己没有投入来安慰自己;没有投入,当然做不好事情,会失败;接着在做下一件事时,我又将这个结果(也就是我会失败、我做不好事这个想法)带入到事情中,导致了我越发害怕失败,同时也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改进方案:在以后做任何事的时候,只要发现自己不够认真、总是分心或是做得时候很痛苦,就是自己没有投入其中。此时我要告诉自己:我现在正在(干什么),我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身体等)才这样做的,所以,为了有更好的效果,我须要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做到自己的极致。

有趣之人投入后,能够收获到快乐和智慧,所以就固化了这样一个心智模式:冒险——投入。遇到冒险,就进行尝试,既然我不是为了结果才冒的险,那我只要投入就好,不必担心成不成功。无趣之人在一番考虑后,终是去做了,但在看到结果后,成功者会害怕下一次尝试的失败,而失败者则会更恐惧尝试。

我总是缺乏尝试的勇气,不敢开始,但是没有开始,后面的一切都没有了。每次我都会自欺欺人地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等别人先上,等他上了之后我看看结果在决定要不要去尝试。正是因为我这种过度重视结果的心智模式,导致了我们整个班没有凝聚力,大家都想等待别人的结果,没有人勇于尝试。

并不是看到了结果后就有尝试的勇气,而是我有没有尝试的勇气决定了我结果的好坏。我没有去尝试的勇气,也没有因想要突破自己而去尝试,这又是我一个“卑屈而不知羞耻”的表现。我不知是否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我不是真正愿意做事,但是总之我要尽快打破我这一“思维中的墙”,让自己多去尝试。

兴趣和其他事物都是一样的,也会随着时间而消退,那么如何保持自己的兴趣呢?答案是寻找一个不能被满足,也就是自己永远不会觉得已经做到极限的兴趣。如果自己的兴趣是可以达到的,那么一旦自己做的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兴趣更好,就会使乐趣渐渐消退,自己也会觉得很没有追求,没有乐趣后,就会掉入不愿尝试的怪圈。

我需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才能让我一直感受到乐趣,不进入“无趣之人”的行列。我的内动力不足,要靠外界的压力,所以才更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兴趣。我考虑的结果是快乐,而这不能帮助我控制自己的内心更好的成长,我要换一个兴趣。我想要宁静成为我的兴趣,因为我内心比较浮躁,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但是我要如何的使它成为我的兴趣呢?从今天起,在睡前和早上醒来时,我要在心中默诵:“我渴望内心的宁静,它是我追求的终极兴趣。我虽看重快乐,但是我的理想是《橘颂》中的橘,‘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我若要自我关照,就必须保持内心的宁静,否则就会陷入‘我执’,而永远得不到心灵的宁静。”这样我才能成为一个有兴趣的人。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第一节篇二

俞敏洪在给这本书写的序中提到:“他收集并研究各种成功案例和心理案例,并且按照自己的方式编成课程,把其中的道理讲给其他人听。”

现在不少人反感心灵鸡汤和成功学,觉得它们中看不中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心灵鸡汤和成功学的.作用,不能忽视在迷茫、沮丧的时候,它们带给我们的鼓舞和激励。只是在读这类书籍的时候,要保持独立思考。

买房,卖梦想的房奴:第一章关于买房和梦想的论述我不赞同。买房固然会给人很大压力,但不至于典当梦想那么严重。不买房也不见得就能实现梦想。

书中假想了一个买房和不买房的人生实验,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书中买房的人结局设定太过凄惨,而不买房的人结局设定则太过乐观。

不买房的人5年升到经理,再跳到另一家企业做到总监,之后与朋友创业,10年后年薪达到68万。当前社会不少人买不起房,有多少能达到这个“人生实验”中不买房的成就呢?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xx年9月底,中国大陆共有实体注册企业数量2907.23万家,20xx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就达到了1351万人,能升到经理、总监的可能性,大家可想而知。

有人会赞同作者租房的观点,为什么呢?第一,大部分人在所处的城市买不起房,支持作者租房的观点可以减轻自己买不起房的心理负担;第二,书中例举租房获得成功的案例,比如巴菲特创业初期不买房而是投资,最终成为世界首富,让人觉得自己不成功是受困于买房的“陈旧观念”;第三,作者用数据描绘了一幅未来成功的蓝图,给予了人们希望。

但和巴菲特同期投资的人有多少?每年创业失败的人又有多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导致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这便是《清醒思考的艺术》中提到的“幸存偏误”。

书中说买房是为购买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在当前的社会,“安全感”不应该来自于一件物品,而是来自于自己的能力。

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因此否认买房的必要性。房子除了带给人一定的“安全感”,还会给人带来“归属感”,每个人都应该朝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行,但不能没有后方,在我们受伤、沮丧、失败的时候,我们需要回到自己的家里慢慢恢复。每个人都曾梦想拥有世界,但世界从来不被谁所拥有,我们最终能拥有的,还是自己的家。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第一节篇三

读完《拆掉思维里的墙》后,发人深省,受益非浅,有霍然开朗之感。自己原来是在自己设想好的心智模式中去判断外界的事物,以下是我看了此书后的感想与总结。

一、心智模式驱动

我们戴着不同的镜片过滤世界的大部分信息,我们还用我们不同的经验与记忆解释这些信息,搭建起我们内心世界,并且以为那就是世界的真实情况。镜片+思维定势就形成了我们的心智模式。其实我们看到的全是自己内心想看到的,有些并非真实的场景。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比如缺乏安全感、缺乏勇气、缺乏热情、患得患失、渴望成功,却又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这些 固定的思维方式,在我们脑海中处于相当强势的地位,它们驾驭我们,操纵我们,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剥夺我们的热情和希望,让我们在碌碌无为的平庸状态中 变得心安理得,在浑浑噩噩的麻木生活中变得浑然不觉。这种可怕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就是我们脑子中的墙,挡住了我们的视眼。真正限制我们的是这堵看不见的 墙。让我们有一个健康的心智模式,将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先做正确的事,再正确的做事。

二、换个角度看生活

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意想不到的转变,甚至颠覆了过去的一些思维模式。换个角度看生活(即换一套心智模式),让我联想到了淘宝的倒立文化,其实生活也一 样,还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比如:“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这个世界没有了谁都能活下去,你一个人也能好好的活下去。”,“无趣之人,往往是无胆 之人。”,“进入这个职业我才发现,原来我以前知道的版本,是艺术照!”,“不要表演父母为我们写好的剧本,自己才是生活的导演”,“与其在等待中枯萎, 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三、重新定义成功

成功并不是你达到了某个等级或赚到一定数值的钱来衡量的,而是成为一个能担当责任的人,只要你勇于承担自己可以承担的,你就越走越近,就一直很成功。成功就是越来越近。成功也是心智模式不断优化、转换后,从自我认可到别人也认可的一个过程。

马云说“有一天你就是成功者,你讲任何话都是对的。”成功学的故事只是传奇,很多东西是无法模仿的,本身就是生活的逻辑。

四、受害者与掌控者

受害者心理的人擅长的事情:

1.这不关我事,那不关我事,总是在推荐责任,保住面子。

2.安心的做坏事

3.用受害来轻松获得同情与帮助。

受害者深深的坚信,自己的快乐与否、成功与否掌握在别人手中。拆除自己内心痛苦的按钮,成为一个自我掌控的人。

不管你跑到哪里,世界都是不公平的,我们既无法让这个世界永远公平,也找不到一个永远公平的地方,我们去适应它,拥抱不公平。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第一节篇四

最近利用闲暇时间拜读了《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此书与以往提升自我修养的书有所不同,不是一味灌输心灵鸡汤,而是用一个个故事来阐明一些人生的道理,受益匪浅。书中阐述的内容较多,我从两方面谈谈个人感受。

第一方面,不要因固有观念禁锢了你的脚步。

在读此书前,我也有同感,必须先有房,哪怕是借、是贷,别的都是其次,但在读此书后我恍然大悟。作者讲述了股神巴菲特当年的蚁族生活,他的妻子无条件支持创业,直到他们第一个女儿出生才购买了一套3.5万美金的住宅,之前他们一直租住在一套天花板上老鼠开派对的旧公寓中。巴菲特用金钱投资了自己而不是一套房产,从职业发展来说,一套房子能消灭一个人的创业激情。当我们有一部分资金时,想的是什么?是创业还是买房,90%人选择买房,当有创业思想时,首先想到的.是,还是稳定地呆着吧,还有房贷呢。

在工作中我们也同样被固有思想捆绑着,遇到事情先想的是我们以前是怎么做的,而不是这事应有几种解决方式,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第二方面,职业生涯不是贴在墙上的,应作为工作计划来实施。

《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冲击着传统的职业生涯观念,职业规划可以有20年的梦想,尽量抽象;10年的理想,为自己确立培养自我核心竞争力;5年内达到的目标,细分为3年的职业计划。作为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我,一直传统地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要划到底,规划要细,往往这样的规划很快就不实用了,读后感要么人员离职,要么人员转到其他岗位,按着原规划发展的微乎其微,这样也不是说职业生涯规划不做了,做还是要做,就像书中所讲,做20年的梦想规划,10年的理想规划,保证3年内的规划保持应有的进度。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第一节篇五

看完古典老师的作品——《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很受感触。我认为古典老师正是这个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它将有助你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推倒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就会发现改变命运的钥匙。

也许以前是父母在引导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但现在,作为成年人,我必须要锻炼自己,让自己拆掉思维里的墙,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古典老师在这本书里谈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譬如:买房、爱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过阅读,我产生好多对自身现状及未来的思考。或许会有一些担忧——对未来的担忧,但我也会克服它们,自信、快乐地生活下去。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心得体会2

最近在开始看一本书,书名是《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个只有几面之缘的朋友推荐的。目前我刚好看完整个书籍的第一章: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隶,就忍不住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个安定的居所,一个温馨的家。但是有没有想过就是这样一个安定的居所,把我们局限在了这个狭小的地方,失去了与整个世界的亲密;就是这样一个家,没有亲密爱人,关心你的家人能温馨嘛?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是在寻求一个依靠,得到我们想要的安全感。特别是很多女性朋友,也有类似的行为举止值得我们深思。诸如里以第一次加强恋爱的安全感、结婚来获取男人的安全感,以生孩子来巩固家庭的安全感......,最终的结果是怎样呢,大家可想而知。女人更不自信更依赖男人,而男人就像手中紧握的沙子......。

所以从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安全感不是别人能给与的,而是自己给与自己的。不要被面纱蒙住了我们的眼睛,任何事物多角度全析。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心得体会3

前段时间朋友推荐我看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我拿到书一打开就被那简单却富含哲理的插画吸引住了,于是我带着后面会是更精彩的内容的期待读完了这本书,它的确是一本“人生的开窍手册”。古典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让我获益匪浅。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这良好的自身素质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其次就是处世态度。面对你的人生,你是积极应世还是玩世不恭?是开朗上进还是悲观厌世?你生活得好与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维定势所决定的。

你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辈子默默无闻,平平淡淡也无所谓,因为你已经享受到了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就是付出、是奋斗的过程。相反,你用负面思维去面对一切,那么生活所能回馈给你的也只会是负面的。你的人生会很灰暗,你也只能在郁郁寡欢中等待生命尽头的到来。

书里讲的的金子论,让我感触颇多,确实以前只知道“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原来蕴藏在地壳里的金子才是最多的。金子是在矿物质里面的,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态不是发光,而是不发光!只有达到一定的含金量,才会成为发光的金子,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其实我们都是金子,想发光还有个复杂的过程。

还有努力论: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未来设定一个大方向,如果方向错误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的。举个简单而又深刻的例子,如果你从天安门向正西走,希望去颐和园,你能到达么?即使坚持到环绕地球也不行,因为颐和园在天安门的西北边。所以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然后再努力地去实现它。

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自己学会规划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维的僵局。拆墙很重要,建墙更重要。人们经常羡慕别人功成名就,抱怨自己时运不济,遇人不淑。其实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心得体会4

一本好书,一本成功的书,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在此我不想就书本的内容本身做过多的叙述,只是想谈谈此书带给我的思考,古典提出“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买房,卖梦想的房奴”。我的价值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开始想放弃,以免造成思维的混乱,但另一个心声告诉我,看,这就是你思维模式的顽固性,思维开始混乱,也就是说思维里的顽固旧墙开始动摇,我知道这本书在冥冥之中已显著功效。,一本书,引领一个人,一层层打开禁锢思维的墙,让我们真实面对是什么在掌控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可以带领我们找到出路。

《拆掉思维里的墙》强调了人的思维模式不要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变换角度,不然就会思维定式,给我们认识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因为我们而改变,只是因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争取。”这是《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感动了很多人,也很好的理解了成功这个词。坚守你的梦想,只要你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最后,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来总结这本书:突破现实生活的禁锢,着眼于长远与未来;突破心智模式障碍,找到全新的思考方式,原来生活是可以别样的过,原来成功的模式是用来学习与借鉴,而不是复制…只要你继续前行,你就在成功。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我深知在我的思维中还有许多顽固的思维之墙,我所要做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拆掉思维旧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心得体会5

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感觉对此书的介绍并不为过,他的确是一本“人生的开窍手册”。书中包含了心理学、职业规划及人生哲学。各章节主题也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例证,鲜活可见,触手可及,有着较强的说服力。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这良好的自身素质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其次就是处世态度。面对你的人生,你是积极应世还是玩世不恭?是开朗上进还是悲观厌世?你生活得好与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维定势所决定的。

你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无所建树,那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你已经享受到了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就是付出、是奋斗的过程。相反,你用负面思维去面对一切,那么生活所能回馈给你的也只会是负面的。你的人生会很灰暗,你也只能在郁郁寡欢中等待生命尽头的到来。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会经常觉得累吗?结婚一定要买房吗?坚持一定会成功吗?努力一定有结果?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老板可以掌控吗?小人物就无法对抗不公平吗?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但却因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这样过下去吗?每天都在混日子,却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就一定会全心投入?书中深入浅出的讲到这些。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读此书让我意识到,优秀的人有一套优化得非常好的后台程序,这些程序清晰、干净,不占内存,直指目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维程序,他们总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压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对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对同样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结论。人们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这个心智模式,或者就是潜意识的认知吧,获取自己想要的,自动过滤不想要的。然后,这些信息就组建成了最新的认知,自己的思考和获取方式。书里讲的的金子论,让我感触颇多,确实以前只知道“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原来蕴藏在地壳里的金子才是最多的。金子是在矿物质里面的,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态不是发光,而是不发光!只有达到一定的含金量,才会成为发光的金子,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其实我们都是金子,想发光还有个复杂的过程。还有努力论: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未来设定一个大方向。如果你从天安门向正西走,希望去颐和园,你能到达么?即使坚持到环绕地球也不行,因为颐和园在天安门的西北边。多么简洁深刻的例子。书中很让我震撼的章节是“等死模式”。等死模式是这指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为的怪圈。说简单一点就是,你越是不想动,你就越不动,你为此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心得体会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第一节篇六

这是我目前为止,为数不多看第二遍、第三遍的书,很多男性朋友找我推荐书,第一反应会极力推荐这本书。从大学时的第一次阅读到如今,我仍就不知道古典是不是位很牛的人,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儿,但并不妨碍我的阅读。它给我提供了一个方向,在我还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时候;它强化了我内心的坚定,在我开始动摇要不要坚持下去的时候;它让我相信,不断拆掉思维里的墙后,你想要的生活,就会真正的到来。

在第一章开篇文章里,古典提出了“买房,卖梦想的房奴”、“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实例加数据证明,无可辩驳的感觉。那时一无所有的我,深信不疑,酷酷的对所有人都说,以后挣到钱了,不会买房子,不会因为一套房子,葬送了自己的梦想,也不会因为有没有房子,去选择一个男人。毕业后,我做得最大的一次决定,便是存钱在去年按揭买了房子,它并没有葬送了我的梦想,相反,让我更加从容的一步一步向着梦想迈进了。原来,买房和毁掉梦想,并没有绝对的决定关系。

不得不承认,我仍是个俗气的女人,摆脱不了房子带来的安全感,我能积极做的,便是通过努力给自己安全感。每个月的房贷并不轻松,但也没让自己活得很狼狈,依旧不断地给生活注入各种滋味。因面对供贷十年的事实,我便更加清醒的鞭策自己,必须要学习,持续地学习,让自己的价值不断提升,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第一章里,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处理“房奴”、职业安全感的.奴隶、“爱奴”,明白并深刻的实践,“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自己最恐惧的地方,无条件的去支持一个人,一些人,一群人。支持别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事情,它永远不会失败”。2014年,支持了二十几个众筹小项目,希望尽绵薄之力,让那些追梦的人,在路上感到些许的温暖,不特别孤独,更加勇敢,更加坚定。这么多年,我一直努力的在做,内心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多的失去不会让我恐慌了,越来越多的得到不会让我觉得不配了。

第一次觉察到“心智模式”的重要,是在这本书的第三章里,古典认为,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一切真实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型,而一切的心智模型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实在的世界。那之后,我陆续开始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参与身心灵的成长,扩展生命的宽度,观照自己的内心。素黑在《一个人不要怕》里说,“我们应该多反问自己,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心胸,看看自己的心可以承载多少担子,能包容多少爱恨。”“得不到爱可先将自己的爱付出与众人分享,回头看自己原来执着于什么,看到自己的盲点”。我们诸多的执迷不悟,是太多的不甘,太多的抱怨,想通了,世界也就越来越开阔了。当然,每一个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心智模式无所谓对错,只有是否有效之分。

这些年成功学大行其道,蛊惑了多少少年,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义无反顾的冲着跑着精力无限。我傻傻对他们说,成功学不能学,他们说我神经病,盲信书。是的,古典在第四章里写成功学不能学,而我相信,不是因为是他说的,而是我开始有了判断力。多傻,一直坚持做一件事就会成功吗?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怎么破。

技术性最强的,我认为是第五章,通过第五章的学习,让我能够迅速进入很多角色。章节里有一篇讲“不递简历也能入职的八种求职法”含:职业访谈;给名人写信;混论坛;参加培训与学习;加入俱乐部;义务工作进入;成为客户;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得不说,很管用,我用了其中几种方法,上班三年多,还没有实际面试经验。很多朋友会说运气好,遇贵人,但我想说,你看不到的背后,是各种用心,各种努力。

大学有两年,我几乎每天给我尊重的某位前辈写邮件,谈自己的生活,后来前辈回复邮件,告诉我,“任何时代成功的道理都一样,也都很简单.但实践都不一样,都很难!万变不离其宗不过是勤奋和专注,坚持一个适合并喜欢的方向走下去,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功到自然成。你们这一代大学生需要更多的沉下气来多做实事,少做梦,多想付出少想回报,自然机缘多多。”我相信他,我一直这么做,他说得很对,当我付出的越来越多,不再一心求回报的时候,机缘真的越来越多,而我不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心始终怀着感恩。

还好,四年读一本书,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没有不快乐,没有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谢谢《拆掉思维里的墙》,谢谢古典。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第一节篇七

曾经有人这么认为:我的父母亲都酗酒,父亲虐待我,母亲和他离婚的时候我才六岁……所以我就是自己人生的受害者,我就要自暴自弃,所有别人说好的东西我都要抵抗。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或许你这会更想与别人交流自己内心的想法,可是你却把自己脑海里植入了一种抵制的心智模式。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你所抵抗的会持续存在”。

张德芬也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说过:“如果你对改变现状真的无能为力,你又无法离开它,那么就放下所有的内在抗拒,彻底接受此时此地。那个喜欢感觉悲惨、憎恨、或自艾自怜的虚假的、不快乐的自我便无法存活了。这就叫臣服。臣服不是软弱。它蕴含着极大的力量。只有一个臣服了的人才拥有灵性的力量”。我们都是这样对于我们不能改变的事物,推胸顿足,怨天尤人也于事无补,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保持心灵的健康与平和,那么就改变我们的心智模式,安然接纳那些事物,这不是消极的宿命,而是积极的达观和智慧。

当我们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时,我们也会对他人的多样性有了更多的包容和欣赏。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第一节篇八

收到了古典老师新书《拆掉思维的墙》部分章节一周之后,才抽出时间一看。光看目录就已被深深吸引,于是一口气读完了收到的三个章节的内容。

下面说一下读后的大概印象吧。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古典老师解读《易经》中的“道不易,法简易,术常易”,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天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生的长度和宽度,因此,它也是最不容易改变的,人做事的'态度决定会有某些改变,至于具体到某件事情的实际操作方法时就会经常改变。正如老师所说的漂泊者和航海者的区别一样,同样是精力充沛,梦想远大,适应能力强的人,有了真正目标的航行者会朝着目标坚定地航行,而漂泊者却因为没有真正的目标而不断躲避,在海上漂流。寻找到那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次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等,能让你的目标清晰而远大,并值得自己终身去奋斗。

最近读了《秘密》,《活在当下》,发现其中的观点:爱,给予,感恩,微笑,欣赏别人的优点,帮助别人实现梦想,追求带有积极色彩字眼的事情,沉醉于正在经历的事情与古典老师不谋而合,只是古典老师以更多平易近人的例子,更贴近我们的文字表达出来,让人更容易去接受并对自己做出更多的反思。

老师以前是教英语的,却对经济学原理谙熟于心。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被所谓的“沉没成本效应”绑架,我们为了已经损失的成本而追加成本,最后只会撞得头破血流。猛然回想起,骗子似乎也对这招运用得出神入化,先诱骗你少部门资金,而后以各种理由投入更多的钱进去,你为了之前投入的钱不打水漂而继续追加“投资”,到最后被骗得倾家荡产,身无分文。所以,在某种时候舍也是一种得,及时承认自己的失败,立马抽身才是明智之举。

老师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观点和例子,对求职以及职业人生规划都有很大的实际用处,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希望古典老师冒着失业风险推出的书能够给予更多的人以思考和帮助。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第一节篇九

感谢夏璐同学的推荐了这么好的一本书,引用夏璐同学的一句话:很久没有这种酣畅淋漓、沁人心脾的感觉了。

要说拆掉思维里的墙,首先要说的是,这墙是怎么样的一堵墙呢?它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当中(废话),影响我们内在的情绪和外在的行为,影响我们内在的价值观和外在的追求。

总会有这样的事,当付出很多之后,到最后发现得到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当钱赚多了,也不一定过得比没钱时开心。为什么会这样?要搞清楚这个,首先要先了解,开始时,为什么要追求最后得到的那个目的?因为别人都说这样好,因为别人都觉得这样会很牛逼,因为亲朋好友都喜欢看到这个样子,因为得到后会感觉头上有光环,所以有了开始的追求。但最重要的人没有考虑到,那就是自己,自己喜不喜欢,自己有没有兴趣,不清楚。另外,古典(书的作者)老师说要平衡好自我、家庭和职业(包括团体)这三者的关系,任何一方面不好,都会造成很多不开心的事。

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引申,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和做法不尽相同,古典老师说是因为“心智模式”在作怪。心智模式,好比电脑上的软件,如果有这么这么的操作,那么就会有那么那么的结果。古典老师把人比作电脑,心智模式便是影响我们情绪或行为的软件程序。譬如看见美女就喜欢,看到脏兮兮的人就讨厌,看见好车就喜欢,看见开车的人是自己的情敌就讨厌。有些东西有人喜欢有人讨厌,那就是各人心智模式不同引起。

如果上面的说法是真的,那么我们的软件(心智模式)能否升级或者更换呢?事实上是可以的。

当你总觉得自己的沟通能力不行的时候,你每次跟别人沟通时都会这样提醒一下自己:“我沟通不行的”,于是你就每次都跟别人沟通得不好了。换一种想法,每次跟别人沟通前,都告诉自己:“其实每个人都一样,我没什么比别人笨的,我跟别人沟通没什么障碍。”于是你会发现,你跟别人沟通会越来越好的。

上面说的是升级软件,那怎么样是更换软件呢?

当别人都说过年吃发菜好,吃了会发财,但其实吃其它的菜也很好,甚至不发财也可以过得很开心幸福,只要两小口子和和睦睦、互相珍惜、知足常乐,这简单美好的生活不是发财就可以有的。当别人都说iphone好,进名牌大学好,买房子、买车子、早点成家立业好,其实那不一定好,或者说不一定合适自已。可不可以换个心智模式,追求自己切实喜欢的,那怕是平平凡凡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都有许多美好在里面。

书上还说了很多观点,比如

关于投资,年轻的时候应该把资源投资到发展的东西上,而不是投资让自己安定的东西。

关于爱情,“喜欢”是指向行为的,而“爱”是指向本质的,爱是给予而不是获得,在没有另一方时,自己也不会感觉缺少什么,但会因为互相的.给予让彼此更幸福。

关于缺点,要有不服输的精神,从各方面寻找原因,总结经验,让自己做得更好。

关于社会公平,社会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但也不能老去抱怨,应该学会去改变。关于逆境,尝试从别人的角度去想,要怎么做才能改变逆境,只要这样,才能那样,如此去想,要相信,命运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

关于幸福,幸福来自于对社会物质的转换能力,这就是说,并不是你在社会上获得的物质越多,你会就越幸福,你还需要有这个将物质转换为幸福的能力,让自己内心幸福;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再穷,也可以是很幸福的;幸福常见的杀手是跟人比较。

换种思维,跳出那面围着自己多年的墙,或许可以活得很精彩。

古典都是幽默风趣,给我们写了不可多得的好书。这里小小几段文字,写下的不多,感兴趣的就要去看原书啦。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第一节篇十

在当下大谈特谈商品房刚性需求的时刻,《拆掉思维里的墙》给我们正在蜗居的人士带来了一个大大的希望:不买房,买梦想。一种另辟蹊径的思想浮出水面,让我们这些谈房色变的青年朋友们,可以静下心来,慢慢品味这一个发散性思维的建议。巴菲特和苏珊的故事,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还有众多的成功人士都在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后来的年轻人一个捶打多年的事实:一套房子可以消灭一个梦想。在面对房子和妻子,面对自己内心的虚荣和面子工程带来的压力的时候,我们所作出的选择更需要勇气。

拆掉思维里的墙,不是一句话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自己下定决心,亲身实践。在本书中,作者使用了很多的事实来说明一个问题,思维的定性让我们失去太多的梦想和希望。自我设置的安全感让我们失去了梦想的翅膀,过来人的劝导成为下一代人无法逾越的山脊,没有胆量翻越,就难以发现山那边的奇妙,如同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思维中设置了许多的围城,自作困兽,或作井底之蛙,在自己的意识中去思考别人。在思维的墙内,我很喜欢作者关于爱的误解的观点,爱不是依赖,也不是自私的爱自己,更不是自己随口而出的喜欢。爱不是卿卿我我,山盟海誓,爱不是常常挂在口头的自我感受,爱是一种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爱是一种永不止息的宽容,相信,和盼望。在当今时下,当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进入道德体系,演绎出了弱肉强食的道德理念,所谓的爱心都是为了某种私利的媒体宣传。在思维的墙内,我们需要选择一种生活的`态度,从而打破围城的无形界限,开拓自己的思维,增长自己的见识。常常在公车上听说,工作了就不需要学习。其实不然,在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学习是永远的动力,而学习本身就是要拆掉思维里的墙。

看完这些内容,仅仅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不得不让我来想想这本书是否具备某种魅力。回头看看这书,发现了作者叙事的方式,非常有趣,故事的穿插,加上生动形象的图片,更能在一目十行之余,做一短暂的思考,休息一下紧张的神经,重新开始阅读的征程。这也让我开始思考,读书不是一直专心的阅读下去,而是需要将文字从眼睛送入大脑,经过思考的转化,成为一种有用的知识。想必,这也是读书思维的某一堵墙,此时此刻,勇敢的下定决心,拆掉这一思维定势的墙,开始一种新的阅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