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最新一年级语文教学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措施方案(汇总8篇)

最新一年级语文教学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措施方案(汇总8篇)

作者:FS文字使者 最新一年级语文教学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措施方案(汇总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一年级语文教学措施篇一

本学期我和其他5位老师担任了初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初一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我们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楚、明确。如,13册、14册教材留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练习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楚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爱好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猜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如在教学《春》时,由于备课时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挖掘、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猜测,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学得很累、学得被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殊留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碰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假如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爱好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假如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一年级语文教学措施篇二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调动各种感官,对学习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首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消除学生的惧怕隋绪,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把想说的话写出来,写清楚,写明白。

这样,学生会感觉作文并不是深不可测,也并不难。此外,教师还要开展多种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文方面的训练,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玩一些游戏,在游戏后让学生写一写游戏是怎样玩的,在游戏时同学们说了哪些话,怎样说的,玩得怎么样等等。

教师还可以先让学生当堂说作文,边说教师边指导,使学生明白什么内容值得去写,知道如何去写。这样,学生写作文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学生会感到话到口边不得不说,意在心间不得不写。教师还可以通过写日记、写信等来丰富写作的形式,让作文课变得异彩纷呈。

(二)加强阅读,提高作文水平

小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就必须多读一些书。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看童话,因此教师可以选一些美丽而动人的童话故事让学生来读。阅读时教师要告诉学生“不动笔,不读书”,意思是读书时必须拿起笔,要么圈点勾画,要么择句积累,要么写下感受。

当然小学生能力有限,应该以积累优美的词句为主。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专用的笔记本,用来读书摘抄优美的语句。这样的阅读练习多了,学生自然知道了如何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如何把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如何把人物形象表现出来。虽然这其中的一些表现手法技巧学生并不明白,但他们已经能够运用。

(三)走进生活,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写作文即是写生活中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然而,有些学生写作文总是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实际上,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惧怕作文,感觉无话可说,就是缺乏生活体验的表现。例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景色”的作文,学生除了搜罗一些课本上和课外书上的春景之外,写不出别的。

学生生活在春天这个时节里,却没有走进春景里。为此,组织一次春游,通过春游让学生对春天的自然变化进行仔细的观察,春游之后,学生们写出来的作文表达了真实的自然景象,真正体验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真谛,也让学生明白了生活就是学习语文的最丰富的“课堂”。

一年级语文教学措施篇三

如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有五种感觉器官,如果失去一种,比如听觉,这样的人痛苦吗?(学生答:“痛苦。”)那如果失去三种呢?(这时学生唏嘘不已,非常惊讶。)今天我们所讲的作者海伦・凯勒就是一个五官三残,只能用手感知世界的人。遭遇到如此生理缺陷的人是少有的,但是对于作者,生活依然美好。在文章中,她以动人的、富有诗意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虚构中三天的生活,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她坚强不屈、积极乐观的精神,感受到她对生活和人类的热爱。作为健全的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生活态度面对困难呢?”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受到巨大的精神鼓舞和人生感染,为下文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主要源于内部动机,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应是消极的听众,而应是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

三、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展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补充大量课外知识

要想讲好每一篇文章,仅仅理解文章内部的知识点还是很不够的。我们要想把这篇文章讲活,讲得生动、自然,还离不开课文以外大量材料的补充。

例如在讲解鲁迅所写的《故乡》一文时,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故乡》一文所揭示的主题,语文老师就要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历史背景,了解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中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农民所处的境况,同时还应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我们知道鲁迅开始学医是为了医治中国人肉体的痛苦,但到日本留学后才发觉,医治肉体的痛苦不能解决根本,要想使中国从列强的压迫、从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还必须解放中国人的思想。正是在这一觉悟号召下鲁迅先生又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写下了许多激人奋发的文章,激励许许多多的人投入到革命救国的洪流中。这样,许多知识点综合起来就使《故乡》一文有了立体感,显得更真实、更生动有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老师对于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不断补充大量课外知识对讲解语文课的重要性。

四、生活处处皆是课堂

“生活即教育。”语文知识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需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不应该只盯着学生眼前的考试成绩,不应该只盯着眼前的教参课本,必须有一个大语文教育的思想。 语文教育不能与生活脱节,语文学习和生活息息相通,天然联系在一起。

初中语文新课程实现了生活化拓展,学生可利用自己的经验学到教育者试图带给他们的一切。《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或把生活引入课堂,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运用语文,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目标。语文一旦离开了生活,就变成了空壳,没有了实际内容,听说读写就成了毫无意义的活动。

总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树立大语文教学的观念,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年级语文教学措施篇四

本学期我和其他5位老师担任了初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初一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我们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楚、明确。如,13册、14册教材留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练习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楚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爱好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猜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如在教学《春》时,由于备课时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挖掘、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猜测,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学得很累、学得被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殊留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碰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假如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爱好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假如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一年级语文教学措施篇五

解读教材是有效设计的基础,解读教材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正确解读教材,首先需要教师对教材本身的理解,其次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教学理解,即根据学科教学的性质与特点,并结合本班学生的现有水平,挖掘其教学价值。

教学目标设计是有效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导航系统,教学不能跟着感觉走。有专家认为,规范的目标设计,应包括四个要素,即: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可测量、可评价)、行为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表现程度(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

训练设计是有效设计的重点,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底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训练设计较为简单。教学训练是需要设计的,内容上:包括基础的训练与变式的训练,在不同的教学流程中、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方式上:包含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组织上:有合作训练与小组训练。

同时,还必须注意训练的密度与空间,教学设计为注重情境的设计,为学生的训练留下自由度,否则匆匆忙忙,容易形成学习结果的“夹生饭”现象,教学的效益就会低下。

二、有效实施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有效设计是有效实施的前提,但教学不是按图索骥,而是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调整的过程。有效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支持,我认为以下几个细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1、该练则练

练在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训练”,取而代之的是“培养”。那么,“培养”与“训练”是什么关系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培养”的解释为“按一定的目标长期的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显而易见,“培养”和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是“培养”的内涵要比训练丰富的多。

然而,训练这种形式,作为一种方法,本身没有问题。适中、适量的训练在教学中依然非常必要。我们的教学活动离不开训练的手段。例如,“识字、写字”这一块,离开训练能见成效吗?特别是“写字”,俗话说“不练光说假把式”,没有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学生就不会练好字,同样,没有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学生与不能形成良好的朗读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习题,突出针对性、层次性、思考性、可操作性、做到精炼、巧练。我们深信,只要在课堂中注意让学生有效地 “练”,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2、该讲则讲

在新课程实施伊始,有些教师害怕“讲”,似乎一提到讲就是“旧观念”,其实讲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离不开讲。但是“讲亦有道”一是讲的必须是必要的,“该讲则讲”在教学中,有些内容必须通过讲来完成的就不必害怕讲,但不当讲时不必讲,应该由学生自主来完成的,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庖。

如有的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对时代背景不了解,老师就要言简意赅的讲一点时代背景,如有的课文比较深奥、丰富,教师如果过分的追求直观的教学情景,则使语文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只是讲的内容和形式要设计好,力求精辟,新颖。所以说,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于学生的价值取向或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困难时,教师还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该讲的时候就要讲。只让学生诵读感悟没有老师缜密的思维和两里的思想以及优美的语言在课堂上发光,学生的心灵世界就缺少了一缕明媚的阳光。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此意。

3、 该问就问

有效的提问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度;有效的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有效的提问要注意学生的层次化,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离不开老师的主导作用,所以说,更符合《标准》精神的不是学生“一问到底”,而是教师“该问时就问”,以更好的“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该听则听

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倾听学生的真实含义是关注,倾听就是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状况。心中有学生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之一,新教师往往关心自己的教案远胜于关心学生的反应,所以教师要养成倾听学生的习惯。教师要把课堂的中心工作从关注教案转移到“学况”上来,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才能发现学生的回答、作业中的问题。因为学生所有的问题,都是有原因的,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问题的课程价值,生成珍贵的教育资源。

5、有效管理

管理出成绩,科学管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专家把低效教学表现的第一条就列为不能维持课堂纪律。有效课堂管理需要辨证法的支持,管得太死与放得太散的课堂都不是有效的管理。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即使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却没有听;活动设计得有价值但学生却没有参与;教学中教师即使很“卖力”,也是无效的。有效的管理,既要让学生放开去想、去做、去活动,又要让学生想有方向、做有目标、活动有收益,这就是教师管理的智慧,也是教师专业特征的核心所在。

三、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同时寄予着教师职业的人生价值。有效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有效的反思来实现的,以反思教学促进有效教学。首先要反思教学内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反思,达到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生动性、有效性和前瞻性,要对教学内容经过一番心灵咀嚼,用充满个性的教学风格去引导学生在参与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形成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丰富知识素养。

其次要反思教学态度,当今的教育已不再欢迎师道尊严,而是建立一种师生平等、和谐、宽松、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实践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教学投入是否充分,教学热情是否饱满,教学工作是否负责,教学准备是否得当,等等。

只有时刻以一种高度负责的态度去认真对待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体现“教学相长”、“教育民主,关爱学生”的原则。再次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过程就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诸如备课、组织教学、作业布置、作业批改、知识检测等实施全面的自我调控,抓住局部,优化整体,注重教法,努力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教、精心测试、精心批改、精心点评、来不得半点的疏忽与马虎。最后要反思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促进有效教学而创设的特定的教学氛围。这种氛围尤为重要,能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实践证明创设充满新奇、富有情趣、极具思考的探索情境,能激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学习心理倾向,增强有效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一年级语文教学措施篇六

本学期继续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进一步确立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转变教研工作的理念,改进教研方法,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思路。

二、工作重点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

(2)组织教师业务学习,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2、加强教师新课程培训,确立新理念

(1)语文课程理念: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语文学科理念:语文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发展。

(3)语文学习理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4)语文教学活动理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5)语文评价理念: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理念:运用它们,使学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语文活动中。

3、定期(双周二下午)开展科组活动,集体评课,备课,听课、互相交流学习教学经验。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新课标理念,重新组合,体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改进课堂教学,努力体现新理念。课堂是学生焕发活力的地方,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加强教研组建设,正常开展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

(1)开设教研课,组织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上示范课,认真听课和评课。要求全体语文教研组成员多学习、多探讨、多交流、多反思、多总结。

(2)做好教师工作规范检查,每月进行一次重点项目检查。

(3)落实“教学档案”的实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本学期将对学生进行口算达标查测试,及语文应用能力(以实际动手操作的形式)评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主要工作安排

九月:

1、语文组各教师在开学第一周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制定教研计划。

2、制定备课、课堂、作业批改等操作标准,组织学习教学常规。

3、各组员安排出自已研讨课的时间。

4、检查开学初布置的两周备课教案。

十月:

1、教学常规检查。

2、对新教师了解性听课

3、各年级口算竞赛。

十一月:

1、各科组教研活动(围绕教学档案和常规课规范展开,课堂一般的程序,如何准确分析出学情,怎样的措施效果更好,怎样分层次由浅入深上课,布置作业,考测等等)、集体备课。

2、阶段性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修改教学计划。

3、常规检查。

4、月中期中考试。期中考试学情分析,前半学期教学问题研讨。

十二月:

1、各科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

2、阶段性学生学习情语文应用能力况分析,修改教学计划。

3、各年级根据教材,进行语文应用能力(以实际动手操作的形式)评比。)

20__年一月:

1、写好科复习计划、总结,上交有关资料,资料(计划、总结、教学档案等)归档工作。

2、准备期末考试。

3、备课、作业批改常规检查。

4、期末测试及质量分析。

5、教师教学工作总查、考核。

一年级语文教学措施篇七

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深挖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立足农村,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

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针对农村低于特点和学生特点就地取材,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等皆为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

还可让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或一处景物,看它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由此让学生知道它们也会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素材。在活动后进行作文时,要提倡学生自由命题,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写作,因为写作内容都是学生经历过的、亲自做过的或玩过的,所以言之由衷,下笔如有神,好作文自然不难完成。

三、培养多读多写

多读多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有了写作兴趣以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多读多写,否则将前功尽弃。要达到多读的目的,除了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外,还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从中吸取写作“营养”。

为了让学生能读到更多的课外读物,我的.做法是:首先,鼓励学生办好借书证,定期到学校的图书室借书;其次,每个学期都精心设计好“班级图书角”,为学生订《小学生作文选刊》《小学生出色作文》《小学生创新作文》等,并号召学生踊跃捐书。除此之外,还与其他班级友好合作,定期交换课外读物。

平时用一定的时间给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进步、收获的喜悦。读是积累,写是提高,只有读写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要达到多写的目的,首先培养学生写好读书笔记。

具体做法是:优等生可以写出读过的文章的主要内容,自己的感受等;中等生可以抄录文章中的精彩片断、优美词句等;后进生则不同,他们只要能抄录几个好词佳句就应该给予肯定表扬。其次培养学生写好日记。写日记可以积累写作素材,作文时就不必为无“米”下“锅”而发愁。

日记的内容千变化,长短不限,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可以写。写日记要防止千篇一律,记“流水帐”,应该突出新颖。我鼓励学生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或日记,不定期检查,对于做得较好的学生给予夸奖,树立榜样,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则耐心指导鼓励。

四、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程度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

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一年级语文教学措施篇八

通过与“学困生”的接触,我们了解到他们中的大多数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什么“追求”和“信念”,许多学生抱着混日子的想法。学习不努力,纪律涣散。作为语文老师,“传道”与“授业”的任务相当艰巨,我们可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典型文章及典型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是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的好材料。例如学习《〈昆虫记〉译本前言》,可以拿小时候的法布尔学习成绩并不好,但不甘居人后的决心使他最终走向成功的例子来激发“学困生”:做人要有志气,要自己看得起自己,消除那种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相信通过比别人付出多倍的努力定会摘掉“学困生”的帽子。

在班上,“学困生”常常被学生鄙视,认为他们是班上的包袱,使他们产生一种压抑感,自卑感,厌学,自信心不强等心理障碍,所以对这些学生,首先是要消除其心理障碍,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老师对学生的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自信心,一种舒服,一种安全,对那些心理脆弱、自弃的语文“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爱心栽培。教师必须设法在爱的氛围中融化“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负担,彻底铲除心理恐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发掘他们的优点,一见“闪光点”应及时表扬,及时鼓励,要让他们看到光明和希望。他们即使是错了,也要在肯定、鼓励其积极性的基础上,恳切指出其不足,循循善诱,而决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肆意批评和指责,而使他们顾虑重重,畏缩不前,把那些忽隐忽现的自信的火苗扼杀在摇篮里。

态度决定一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胜利老师认为:“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将语文教材与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广泛涉猎,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轻松的学习语文、快乐的运用语文。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电视,“学困生”往往喜欢看电视,作为语文老师可以来个顺水推舟,倡导学生看电视,但尽可能看好节目。同时,看了之后,要反思,要做笔记。为了落实,在课堂上有意给这些同学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看电视的收获。而这个过程又需要语文知识,反过来又能促使他们去学好语文。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孩子还是很想把语文学好,只是感觉语文很难,觉得无从下手,有时觉得自己已经努力了,成绩却还是很糟糕,于是,他们就开始害怕、甚至讨厌语文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样“学困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感,也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与此相反,如果学习总是失败,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正面激励为主,多鼓励,以让“学困生”树立学语文的信心。

如:为了能让我们班的学困生王某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事先作准备。为了提高王某的自信心,我就在课前告诉他老师要问的题目,让他事先做好准备。上课时,我就特意让他回答这些题目,并伺机表扬他。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发现王某上课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到实验第二步时,我不再事先给他题目,而是在上课时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有机会,我还会安排他上黑板做一些基本题,如:默写生字等。第三步:让王某学会评价别人。当别的学生回答了问题或板演了题目,我总把“小老师”的头衔给他,让他来评价。使他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身也不断得到提高。第四步:独立回答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还试着让王某回答一些思维强度比较大的题目了。起初,王某不太有信心,我就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似乎是说“你一定行!”在我的鼓励和提示下,王某终于把这个问题完整地回答了出来,而且很有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王某终于敢举手回答难题了。有时,他也会出错,但我从不批评他,而是用“再想想,你准能行!”这些话来激励他。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现在的王某已经完全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由于听课效率的提高,知识掌握得较好,他做作业的速度也逐渐加快,正确率也提高了。

有些“学困生”,课堂上无法消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又不可能过多兼顾他。这时,教师可采用课后补差加强辅导。

每个班都有一些聪明能干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学有余力,学习感到很轻松,可以将这部分优生动员起来,在班上建立一个优生一个“学困生”的一对一帮助对子,这样的话“学困生”得到了发展,优生也得到了锻炼,老师也省下了不少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