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总结>期中数学考试总结反思学生(精选5篇)

期中数学考试总结反思学生(精选5篇)

作者:曼珠 期中数学考试总结反思学生(精选5篇)

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期中数学考试总结反思学生篇一

4月23日上午,我有幸观摩了长青小学数学开放月公开课的活动,这样的公开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第一堂课是熊老师的《认识负数》,本课为六年级下学期的第一课。熊老师笑起来特别和善,听他的课如沐春风。特意关注到他的课全程只用了两张ppt,更多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依次来表达每个负数的意义,这些负数表示什么,用自己的方式画出一个负数,并描述出来。

第二堂课仍然是六年级的内容《比例的意义》。

接下来是来自北师大附小的刘老师,一开场,她的声音清脆悦耳,非常好听。这堂课研究的是一个新的课题《展开与折叠》,虽然数学课本上没有本堂课的内容,但我觉得这节课很有趣,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魔方的知识与规律,而且给我打开了另一种新的思路和理念,使我对数学课有了一个新的思考。

新理念,新感受,新思考,真可谓: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广阔舞台,令各家可一展风采。同时也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的良好契机。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总之,数学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期中数学考试总结反思学生篇二

经过这一个暑假的学习,我感受很多。

首先,在这个暑假的学习中我学会了以前不曾掌握的许多东西,例如迪杰斯特拉算法,让我初步接触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图论,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毕竟图论将是以后学习中极为重要也非常有用的的知识点,但是极为难懂,所以,现在就接触对之后的学习有许多帮助。再如并查集,正是因为我不会它,所以在一次比赛中没有做出来一道与之相关的题目,白白丢掉了那道题的分。经过学习,如今我已能将并查集灵活应用,不再只能望“题”兴叹了。还有平衡二叉树我也进行了了解,可以编出程序了。这些将在今后学习中派上大用场的知识我都有所涉猎,这个暑假,也算获益匪浅。

其次,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个暑假上的数学建模课,让我解题的思路更加广阔,并且明白了在比赛中遇到数学问题时该如何想办法将它解出来,也是一个极为巨大的收获。

但是,我也发现自己身上的诸多不足。

我了解的算法、数据结构还是太少,每当做题时,总会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常常是思索半天也只得出了一个十分复杂的解法,比用那种“正规”的算法不知麻烦了多少倍。

再者,我还是感觉自己做题的经验实在是不足。有时分明已经想好了做法,但要不是纠结与一些小细节,就是某个地方的语句用的不当。这也是为何我明明觉得自己能得高分,却总是失望的原因。

我明白,在之后的学习之中,只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将课堂上的知识学会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信息学竞赛出的题目十分的灵活,老师无论如何也无法讲的面面俱到。因此,在家里学习十分重要。如今的网络是万能的,在网络上,又如何不能找到这样那样的知识呢?今后,我一定会在网上努力自学,不再只依靠于课堂上那一点点内容,这样,我才能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当然,我也要更多的实践。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做题,才能将知识了解透彻,只是简单的看书的话,永远只是囫囵吞枣,只是呆板地将知识记下来,在比赛中根本无法运用自如,一旦题目稍稍灵活了一点,就会无从下手。

做题,也要做难题。无论做多少道简单的题,也无法提升一丝一毫的水平。我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索之中,才能将自己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总而言之,我会更加努力,更加用心。

我相信,只要我付出了,一定会在下次比赛中取得成绩。

期中数学考试总结反思学生篇三

王海燕

一:课前谈话朴实无华

名师的课前师生谈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有一个共同点:几句简单的问答,看似简单、平淡、多余,实则缩短了师生心理距离,驱散了孩子们对老师的陌生感,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回到课堂上。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根本不需要再组织教学。组织教学在我们看来是个棘手的问题,但在名师的课堂上竟变得如此轻松。一切都那么朴实、自然、和谐,名师的风格在这个小小的细节中显露无遗。

二、重视数与形的结合

把数和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图形进行分析,学生感到抽象的算式的具体含义,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增强了数学的魅力。数字没有图形,是枯操的,无生命的,有了图形的配合,数字变成了形像的,有生命的。实际上,图形在分析题意的时候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华罗庚提出的“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的观念,在徐长青老师的“数与形”这节课中把数和形的关系诠释得淋漓尽致。

三、精湛的教学艺术,睿智的快乐课堂

这次的学习让我充分体会到课堂中“一切以孩子为本”的宗旨,各位名师风格迥异,但个个将这一宗旨贯穿课堂全程。他们精妙的教学设计、高尚的素养以及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精彩场面,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节课上都体现出对学生充分的尊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与享受。

四、课堂活动的“收”与“放”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课堂活动的收于放是我们常常面临的困惑,不让自主活动吧,课堂显得单调死板,也不符合认知规律,做活动吧,这一动起来,整个课堂就会有些乱糟糟,甚至有局面失控的现象。这次讲课的名师们,用他们高超的课堂组织能力,驾驭课堂的智慧,演绎了课堂活动到底怎样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思维就像老师放出去的风筝,飞的再高再远,总能自如地拉回来,总能回到知识本身。

总之,这几天的学习我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回顾名师们教学的点点滴滴,真是精彩有痕,教学无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将自己所学的收获和思考实践于教学中,让自己的数学课堂显得真实、自然又充满人情味,力求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有进一步的提高。

2014.11.3

期中数学考试总结反思学生篇四

练习课,特别是小学数学计算练习课,是小学数学很常见的一种课。每当学完了一个新的计算方法后,教材都会有相应的练习,教师也会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练习。教材上的练习课设计新颖,大多题型设计都别出心裁。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上的习题,既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各个年龄阶段,马虎几乎是很多人的通病。在小学生中,看错运算符号,看错数字,或者计算错误等等毛病,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犯过。而练习课,正好可以纠正学生这些在学生眼中不是毛病的毛病。

下面以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练习十五为例,说说我的练习课设计思路。

教材64页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65页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节练习课就安排在这两个内容后面。

17+60=87 9+18=27 38+40=68 7+45=51

上课开始,首先出示这些真实错题,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学生当时是怎么想的才会这么做。这个猜一猜激发学生的欲望,有的猜是看错符号,有的是看错数,有的题目是计算题目。这样子的猜猜环节具有一定的游戏成分,而且是猜别人的.想法,学生们参与积极性高。

猜完后我让学生们想一想:我们平常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上次犯过类似的错误是什么时候?这个环节让学生由别人想到了自己,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在学生纷纷反思自己以前的错误时,我继续问道:那我们怎样才能不犯这样的错误呢?生相互议论得出答案:一是要认真,不要看错数字和符号。二是要做完后认真检查。

那我们能不能做到认真二字呢,细心大闯关,看谁能顺利闯到底。

这次的练习题是8——16题,每次都让学生先独立读题,说说题目意思,然后再开始做,做完后同桌互改,做全对的学生奖励贴画一张,做错的学生得说说自己为什么会做错。9道闯关全对的学生,李老师会给他们盖上李老师的专属表扬印章。

这个大闯关活动是这堂课的关键,每道习题一定要让学生先独立审题,读懂题意,做完后要及时反思自己的错误原因。

期中数学考试总结反思学生篇五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