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最新守山人读后感 八大山人花鸟小品读后感(精选5篇)

最新守山人读后感 八大山人花鸟小品读后感(精选5篇)

作者:碧墨 最新守山人读后感 八大山人花鸟小品读后感(精选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守山人读后感篇一

工作了,成家了,有孩子了,跳舞了,旅游了,看电视电脑了……慢慢发觉静心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现在孩子上学了,老师要求孩子每天阅读,借着陪儿子阅读的大好时机,我重新找到了阅读的快感,开始悦读了。前段时间再次读完了搁置书柜十多年的《雅舍小品》,仿佛重见老友,倍感亲切、愉悦。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忘了这是谁说的话,反正有人对梁先生有如此的好感。我只是觉得自己翻开一页页的书静心阅读,似乎又一次次地欣赏了这一朵花,一朵难得的奇葩。

《雅舍小品》的作者梁实秋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他学贯中西,著作无数,堪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泰斗之一。《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散文,内有四集。小品广涉世态,内涵丰富,真是纵横捭阖、清丽流畅、幽默风趣。像《雅舍》、《孩子》、《洗澡》、《送礼》、《排队》《干屎撅》等等。每一篇都是他信笔拈来的,妙趣横生,而且篇幅短小,一般都是一两页,两三页,每天晚上正好细细品读两三篇,真是最合适不过的枕边书了。真是佩服他都能把干屎撅这样不雅的东东写进文章,让我大开眼界,哑然失笑。我想啊这些都得归公于梁先生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经历丰富、关注民生、善于表达吧。

梁先生的小品文中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对人类精神的思考,一次次唤醒了我曾经的期望,一次次引起我无限的遐想,一次次鼓起了我现在的勇气,我不再虚空浮华,我不再寂寞无聊,我不再浪费时间,我觉得生活应该是真实生动的,每一天都是阳光明媚的,甚至贫病和挫折都是幸福可贵的。小品中那些智者的身影和流传已久的词句,净化了我的心灵,升华了我的情怀,震撼了我的灵魂,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短暂付出却永恒收获的,什么是可以错过但不会被磨灭的,什么是瞬间即逝却又是最宝贵的。与这样的智者心灵沟通,我终于未到四十而提前不惑了。读着读着我还发觉他的温情脉脉,他的细腻怀旧,他的坚持任性,他的不问政治,他的埋头苦干我也同样的拥有,读着梁实秋先生的书,我还常常会会意地笑出声来,发觉他写得都是那么的随意、轻松、幽默、休闲,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狗一猫都可以激起他的写作冲动,都可以入文,都可以成为一篇小品文,而且他的一些随意的想法似乎就和我的感觉一样。于是,仿佛心有灵犀一点通,比他小70岁的我也有了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于是我也不妨一试,开通了博客,开始了我写些文章的征程。

我无法选择生我养我的故乡,但我可以选择居住心灵的故乡。就是我为自己的心灵购置的别墅:在这里,可以记录我的点滴感悟,抒写我的喜怒哀乐;在这里,小说、随笔、论文、日志等不拘一格,虽不成熟,但新鲜、质朴;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可以引为知音。博客中已有的108篇文章主要是给自己看,以便积累提高,希望有些实用价值,也是为我的孩子们开辟一块习作园地,展示的舞台,以便长期保存,也无偿献给有需要者看,更藉此找到更多的知音,朋友多了更快乐。

静心于文的梁实秋先生曾寄语年轻朋友,千万要持之以恒地从事运动,这不是嬉戏,不是浪费时间。健康的身体是做人做事的真正的本钱。我汲取着他奉献的精神食粮,再牢记他的善意劝诫,于静心阅读、静心工作外多多运动。相信我也能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也能成为精神、物质都富裕的人。

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朋友们,爱书吧,读书吧,而且试着写作吧,相信她会让我们更加快乐,咱们都不妨一试!梁实秋先生用37年的时间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我可以在37岁的时候发出一声呼吁:不妨一试!

守山人读后感篇二

赏着花,就痴了;酌着酒,就醉了。倘若细细品味着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那岂不是如痴如醉哉!

于我而言,幽默本是一件复杂的事,因为它既不是哗众取宠的行为,亦不是网络上爆红的“金句”,它是一种内在的东西,需反复咀嚼,方可知其味。而艺术的幽默愈发困难,但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生动地诠释了何为“艺术的幽默”。

先来浅谈幽默吧,梁实秋先生的语言看似幽默,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实则尽带对社会、对自我的讥讽,不然“雅舍”何能称“雅室”而非“陋室”呢?就单说那“能渗雨的房顶”与那“满室狼藉,灰泥崩裂”的画面吧,何以称“雅”?只是作家对自身的解嘲罢了。还有排队时的“那只长鼻猴似的胳膊”,女人的那些“东挑西拣,批评得人家一文不值”,男人的“泡菜梅干菜再加糖蒜的味道的脚”,读后自能使人会心一笑,却又不禁慨叹梁实秋先生的用心良苦,如明鉴一般,照着自己,然后羞红了脸。

再者是艺术,《雅舍小品》中虽有许多口头语,但也不乏有较多的文言词汇。像雅舍的月夜――山头吐月,红盘乍涌,清光四射。乍一看,不像是梁实秋先生的风格了,如此素朴、淡雅。又见“寂寞是一种清福”,“焚一柱香,能使空气静止”,这大概是梁实秋先生真实的心境吧。于是,还有一些颇具情怀的食物:味浓而酽的酸梅汤,透明雪亮的糖葫芦,皮薄汁多的包子,皆令人垂涎三尺。到后来再翻阅《雅舍小品》时,我已不敢再看后面几篇了,到底还是怕自己会忍不住再去北京游览一番。

幽默与艺术,就这样结合成了《雅舍小品》,结合成了梁实秋先生,走进了我的心里,让我领略到百味人生。世间百态,虽然参差不齐,有些令人愉悦,有些让人伤感,但只要拥有一颗有趣的心灵,你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守山人读后感篇三

一口气读完了陈茜的散文集《登山》,心里充满了喜悦之情。啊,我们的青少年文学领域的天宇中,又出现了一颗新的星。

我为这颗少年文学新星的出现而庆贺,也为你们《小溪流》为发现和培养这颗新星所做的种种努力而敬佩和庆贺!读着这散文集,像捧着一束带着露水的鲜花,那展现着勃勃生机的风姿,艳丽的色彩,浓郁的清芬,令人爱不释手。

又像喝着那从山林深处流出来的明净清彻甘浏凉爽的泉水,心身畅酣,徐味无穷。

我没有见过陈茜,但我从她的这些文章中,却仿佛清晰地看到了她、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误的话,她是一个聪慧活泼,爱笑爱哭、好动好玩,而却又天真烂漫,朴素无华,善良淳真,多情善感的少年。

文如其人。我相信我对她的作品以及对她本人的理解。

否则,就不会写出《登山》散文集中这样一些生动感人的好作品来的。

陈茜的作品,清新优美,像从空谷深山中流淌而出的小溪流那样的清澄明亮,是一种不施铅华不假修饰的自然的美,淳朴的美,带有原始味儿山林野趣的美。这种美,总是出于那种天真未泯涉世未深没有受到污染的少年的笔下,发自于一颗纯沽无瑕稚嫩可爱的孩子的内心。

陈茜的散文,富有激情,动人心弦。这种激情,也是淳朴无华的真情实感,没有虚假,没有矫饰。就像一个天真烂漫,不会说谎不会做作的孩子那样,以一颗善良纯洁爱僧分明的心去面对世界,看待事物。眼里怎么看的,心里怎么想的,就不假掩饰地秉笔直书,由着性子尽情地敢哭敢笑,敢怒敢嘲。这种直抒胸臆的性情文章,是至为感人的。这本集子中有三篇我最喜爱的佳作,《我爱我的爸爸》《那年夏天》。《寿老师》,就是爱心炽烈的性情之作。它使我感动得淌下了眼泪。

守山人读后感篇四

经过修缮后的雅舍显然不会再有“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景象出现,但墙上挂着的老照片、陈列柜中摆放着的旧物以及梁老笔下供他酣睡读写的一几一椅一榻却依然在静静的向我们诉说着那些关于雅舍可爱的个性。

刘禹锡《陋室铭》中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居于繁华闹市里的雅舍,因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而显得分外不同,而梁老所著《雅舍小品》读来更是别有风味。

文房四宝、结婚典礼、我看电视、理发、洗澡、垃圾……以前从未将这类词与散文相联系过,却在看完“人间烟火”这一辑中得到感悟,原来散文也可以如此接地气。而读“世情百态”这一辑时,又仿若在和一个老友或是长者闲谈,亲切却也受益匪浅。看“故都乡情”,听梁老将故都的风情娓娓道来,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身处异乡的游子内心对家乡的思念。

“早起最快意的一件事,莫过于在案上发现一大堆信。”梁老在《信》这一章中如此写道。书信作为最温柔的艺术,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但如今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聊天工具层出不穷,我们在享用着网络便捷的同时却也很难再感同身受“从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唯美画卷。

若偶有闲心,执笔书信,你最想写给谁呢?远方的亲人,心中的那个他,还是昔日的同窗好友……离开校园已有一年多时间,但翻看到《同学》这一章时仍有莫名的情绪触动着我。文中梁老提及同窗共砚的深厚情谊,谈到令人记忆犹新的同学外号,感慨走出校门,各奔前程后的所遇种种……读着读着便勾起了我对校园、对同学的记忆。小学同学像是玩伴,嘻嘻闹闹,互相见证彼此的成长;中学同学像是战友,一起熬过中考、高考的磨砺,更有革命的情怀;大学同学像是伙伴,相伴走过青涩,迈向成熟;离开校园后,同学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通讯录中一直保存着电话号码却甚少联系,但却丝毫不会影响“同学”这个词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与分量。

谈及同学与校园,总是伴随着回忆的美好与分别的感伤,这种情绪在看“故都风情”这一辑时也曾有过。在我看来中国人最有“故乡情怀”,本着“故乡即是根之所在”的意念,总是会对故乡的风土人情格外有感觉。梁老用简洁而平和的文字,无比温情的向我们讲述着北平的年景、冬天、街道甚至连树、雪、垃圾都不容错过。我想“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此时此刻最是应景。

雅,古正也。身居陋室,却鸿儒相交;身处闹市,却静雅于心。这便是梁实秋先生雅之所在。

守山人读后感篇五

梁实秋的散文集是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体。而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的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我觉得梁实秋的散文不仅诙谐幽默,而且都是很生活化的东西,大有一种以小见大的感觉,很通俗易懂。梁实秋老先生的散文可以看出他那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我对他那篇关于养狗的散文感触颇深,实打实的抒发自己的真实想法,可以说是发自肺腑的共鸣。

他操着朴实无华而略带一些小幽默的轻松笔吻,向我娓娓叙说着一桩桩一件件同样无足轻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家常小事,就像喝着几杯小酒和一个熟络无比的街坊邻居聊天。无论是痰盂还是萝卜汤,是吃相还是头发,是狗肉还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谈,就这话题无限发散开来,凭借他八十年的阅历,举足轻重地作出洋洋洒洒数千字的言而有物的文章。不需深思熟虑,不需故弄玄虚,脱口而出已是浑然天成。这么一个慈眉善目的耄耋老人,就这么突兀的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着眼镜,圆脸,头顶光溜溜,咧着嘴,两眼弯得像月牙,笑得很自在。他笑,我也笑,他的笑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有感染力,仿佛把空中的阴霾也染成了阳光,仿佛流云也停滞不前;他骂,我也骂,不带一丝烟火气的冷嘲热讽、嬉笑怒骂,像凛冽的冬风,奔流的江河,柔软却蚀物无声。

文章给人整体的感觉多是用轻快,一本正经的语气来陈述事例等,却表现出讽刺的意味。有些幽默。总惹来无奈一笑。看得出来作者对于国学和外国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以随便拉出《尚书》一类书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国文人或思想家的话语和做法。随笔描上写的都是本身所想,实际经历,世间百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现象与揭露的.事实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过的事物,却写出丰富的内涵,看见我们没有看见的东西,做出联想。可见作者思考问题的深入,全面。和对事物的了解之深。

品读《雅舍》,梁实秋老先生以寥寥几笔将珍馐美味摆在眼前,又用平淡朴实的笔触将喝茶饮酒、下棋遛弯再到谈及世情百态、故都风物的日常琐事归于温柔敦厚、中庸平和之间。

中华文化的意义不仅是它渊源的历史文明,更重要的是它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世界,摒弃贪婪与粗俗。中华文化带给华夏儿女的除了丰富多彩的戏曲书画,富丽堂皇的名胜建筑,更深刻的是教会我们处世的礼与仁,引导我们立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这也是中华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并能在世界长河中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雅舍》仿佛就是《陋室铭》的衍生,展现了儒家文化里的“安时处顿”;“独善其身”;以及“中和之道”。其中既有儒家的冲和,又有庄子的通达,以平凡的琐事表达对于生命的悲悯、个体的尊重、常态的向往。雅舍之“雅”;并非在物质上的精致与富足,而在于性情的高雅和操守的坚持。且不谈阳春白雪,即便是最普通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其中都透露对生活从容洒脱,对世情百态诚敬谦让的文化精神。

时下,社会浮躁的心态处处可见。年富力强的人不甘于诚恳踏实地劳动,而追求急功近利;富有的人挥金如土,用炫富来吸引眼球;学术研究者不肯下苦功夫掌握知识或课题,而用小聪明找捷径社会的浮躁,终究还是精神的迷茫与缺失。

有从容的态度才能够对流言蜚语,不辩不争;对逆境不公,不怨天尤人;对误解委屈,不自怨自叹。有洒脱的精神才能遇事不乱阵脚,能控制情绪做到荣辱不惊。凭借一份从容洒脱,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谈笑自若;凭借一份从容洒脱,关云长单刀赴会豪气干云;凭借一份从容洒脱,居里夫人能在面对成为千万富翁的机会淡然而笑,将自己毕生献给科研事业,惊叹世人;凭借一份从容洒脱,陕西师大手写4500份通知书,以抱朴守拙的治学态度得到社会的敬佩从容洒脱便成了一种必胜的信念,一种自信的威仪,帮助我们释放自己,让自己自由,不沦为金钱和欲望的奴隶,让我们不局限在利益得失,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他笔下的那座“雅舍”;可能与我们印象中的不大一样。我想象中的雅舍应该是整洁明亮的,不需要那些华美的装饰与累赘,越简洁越好。可事实与我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在梁先生笔下,“雅舍”只有用火烧过的砖孤零零的四根砖柱,上面再加个木头盖子,光是想想,就觉得寒碜。

最可怕的是夏天,“夏蚊成雷”;在这里变成事实,“当别处蚊子早已偃旗息鼓之时,这儿的蚊子则格外猖獗,偶不留心,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米粒般”;不光有蚊子,白日里隔壁传来的各种声响也逼疯人,晚上还有老鼠出没,各种磨牙声抑或是其它声响更是层出不穷,搅得人不得安宁。更可怕的是下雨天,屋顶到处都是湿印,屋顶灰泥崩裂,弄得满屋狼藉亦不足为奇。梁实秋先生所言之处说的皆是“雅舍”的简陋,却丝毫不令人觉得有多丑陋,反而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读出他的幽默与乐观。所谓“室雅何须大”,大致就是如此。

雅舍品人与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开头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龄写,按职业写,再到具体的五个人。基本表达了他对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着重以讽刺去了。如男人这篇,开头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下一段开头则是“对了,男人懒”,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至于品世,作者选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说出自己的观点。举得事例是我们熟悉,却又不常用的。写得很真实。如“音乐”;疑问。很是实在,“音乐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看多了那些高雅艺术,什么歌剧,古典音乐会后,只能让人有些许愉悦,可是花了多久的时间,受了多少磨砺才会这样。我呢,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就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了什么,我真没啥感觉,连历史书介绍它时都是用的“据作者介绍”;如何如何。如果听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着自己,音乐和绘画都是宁缺毋滥的。

再到雅舍谈吃,就多是一些没事的出处,做法以及世人对其的观点,还联系了许多生活上,作者经历过的事情。想想,也许作者是在怀念友人,回忆当初。看着,还觉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内就读不出许多了。至于海外撷英,多是写作者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语言风趣幽默。――“豆腐干**”为例,描写的是作者踏上美国本土,与美国海关的一些故事。把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的不了解写了出来。至于有个美国作家写的那本书,就像是个笑话,作者也仅是说自己孤陋寡闻而一笑而过了。有很典型的美国人形象。对于美国人的人情味,则有一种反讽的意味。

这本随笔,对人生,对世间百态的看法。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也许再过很多年再去读,味道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