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碑林心得体会 西安碑林心得体会(实用6篇)

2023年碑林心得体会 西安碑林心得体会(实用6篇)

作者:紫薇儿 2023年碑林心得体会 西安碑林心得体会(实用6篇)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它们可以是对成功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更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碑林心得体会篇一

碑林,是指保存有众多古代碑刻的场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西安碑林则是我国历史最长、保存最完整的碑林之一。去年暑假,我有幸到西安旅游,亲身体验了一次西安碑林之旅,并深受启发和感悟。

第二段:细节描写

当我踏入碑林时,面前展现的是一片浩瀚的碑林林海,古迹密布,堪称“碑林山海”。这里的碑石不仅保存了历史文化的瑰宝,更见证了古代文化发展历程。在每一块碑石前,我都深感一种肃穆之感,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熔炉中。比如,那座被誉为“书法第一碑”的“玄秘塔碑”,它上面刻有唐代名将李靖的书法作品,此外还有像“李冰父子碑”、“韩愈碑”等等著名碑刻,每一块碑石都不仅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观赏价值的精品,更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感受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

第三段:文化积淀

若说西安碑林具有什么文化积淀,那当属“多元文化融合”的理念。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宗教寺庙等多种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共生,源远流长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技艺都在这里集聚。此外,在碑林中,更能明显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以诚待人等精神。例如“儒家”小院,展示了儒家学派的关于礼教、伦理、修身等的思想;“道家”小院,则展现了道家对于自然、道德、修行等的见解。而在碑林的街头巷尾,还能听到各种语言的交融,全球各地的游客在这里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增进了跨文化交流与了解。

第四段:历史变迁

碑林不仅保存着不少传世珍品,更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历史变迁。例如唐朝时期,碑林曾是大慈恩寺的外院,相关史料表明,那时碑林内有着2000多块碑石;而到了隋唐时期,由于文化的繁荣,碑林中的碑石逐渐增多,目前已经有近3000多块碑石被保存下来。显然,“碑林”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沧桑,储存文化之海,缘于政府和老百姓的共同爱护,所以现在的“碑林”,真正地成为了一种文化遗产或者说文化景观。

第五段:结尾

细品西安碑林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淀,我深感中国传统文化之深厚,让我在这座城市里领略到了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智慧和内涵。有句话说得好,“千年碑林,一生必游”,不论你是否文化艺术从业者,不论你是否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来到西安碑林,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内心的震撼和历史的感叹。相信未来,西安碑林将会继续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更会因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而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拜访、探秘。

碑林心得体会篇二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

好了,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就是有‘石质书库’美誉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了。

走进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庙的旧址,这里保存着太和元气坊、泮池、棂星门、戟门等孔庙建筑。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墙外侧刻有由清末著名书画家刘晖书写的“孔庙”二字。一会我们参观完出了博物馆大门就能看见了。

好了,转过身来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那今天我们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

走过泮桥所看到的这个门叫棂星门,门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时为两扇门,到了清代改为三个门。每个门的门额上刻有文字,中门额书“文庙”,即孔庙,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刻“道冠古今”。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棂星,给门起名棂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在过去,进出这三个门有着严格的规定,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东门是供工作人员出入的。大家远道而来参观,当然算是贵宾,所以我们从中门进入。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碑林心得体会篇三

碑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在高中时期到陕西旅游,这次旅游让我对碑林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历史文化的积淀,还体会到了生活中的真正价值。

第二段:碑林的历史价值

碑林是中国现存碑刻最多的墓园,也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在这里,我看到了唐朝的颂碑、宋代百家姓、元代历代名人碑等,它们不仅仅是记录历史的碑文,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通过欣赏这些珍贵的遗迹,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的辉煌灿烂。

第三段:碑林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碑林对于推广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碑林所展现的文化传承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文化传承,更是一种物质上的文化遗产。因此,我认为碑林的建设和保护对于推广中国文化起到了重大意义。

在这次旅游中,我对参观碑林有了一些心得体会。首先,作为一个参观者,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尊重历史文化,保护好碑林的文化遗产;其次,碑林的文化内容博大多样,我需要充分掌握前期知识,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欣赏碑林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最后,参观碑林还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我们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尽量体验碑林的文化和艺术气息,以便让这次旅游更有意义和收获。

第五段:结语

可以说,碑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更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的象征。参观碑林,不仅是一种旅游消遣,更是一次文化体验和精神升华的感悟。通过这次旅游,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辉煌灿烂,让我更加珍惜身为中华儿女的身份,更加自信地迈向未来。

碑林心得体会篇四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

好了,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就是有‘石质书库’美誉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了。

走进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庙的旧址,这里保存着太和元气坊、泮池、棂星门、戟门等孔庙建筑。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墙外侧刻有由清末著名书画家刘晖书写的“孔庙”二字。一会我们参观完出了博物馆大门就能看见了。

好了,转过身来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那今天我们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

走过泮桥所看到的这个门叫棂星门,门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时为两扇门,到了清代改为三个门。每个门的门额上刻有文字,中门额书“文庙”,即孔庙,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刻“道冠古今”。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棂星,给门起名棂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在过去,进出这三个门有着严格的规定,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东门是供工作人员出入的。大家远道而来参观,当然算是贵宾,所以我们从中门进入。

过棂星门后,人们便会发现孔庙里也有控马桩,只不过此处的拴马桩比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门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门位于棂星门以北,属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

孔庙的两点,也叫东西庑,指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是孔庙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设。

好了,关于孔庙的内容我就讲到这里。现在请大家随我看两件国宝级文物,它们分别是唐景云钟和大夏石马,现立于戟门内的左右两侧。

唐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是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的,以青铜铸造,重约6吨。钟身为三格,最顶端蹲有蒲牢,钟身分别雕刻有精美的蔓草、祥云、凤凰、狮、牛、鹤等纹饰及32枚钟乳,既装饰了钟表,又起到调节音韵的作用。钟身正面铸有唐睿宗李旦自撰自书的骈体铭文292字,是李旦书法仅遗于世的绝少手笔。景云钟的钟声悦耳动听,浑厚悠扬,咱们每年除夕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钟声就是用景云钟录制的。

我左手边是另一件国宝级文物,大夏石马。大夏是少数民族匈奴族建立的一个王朝,大夏王朝只有短短的20xx年,由于当时的战乱,大夏国遗留下来的文物极其稀少。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巨石马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现在请大家看远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大家眼前屹立的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便是《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讲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此碑作释作序并书写,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来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所以此碑显的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这里陈放的《开成石经》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而得名。《开成石经》包括了《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论语》;《尔雅》等12部儒家经典作品。。《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在唐代印刷术还部是很发达,为了避免传抄的错误,唐文宗就下令将它们刻在了石碑上,供人们校对。

在阅读了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一部巨作之后,我们将进入第二陈列室进行参观。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1620xx年被重新发现,清末移入碑林。“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属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称聂斯脱利派,“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碑首刻有基督教标志十字架。这块碑石记载了基督教早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教规、教义,还有古叙利亚和汉文对照刻了72个景教僧侣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亚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资料。颜真卿书写的《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72岁时为纪念他的父亲而立的家庙碑,碑文记述了颜氏家族的世袭与功业。仅从文中“孔门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八”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到颜氏家族的兴盛和荣耀,《多宝塔碑》是颜体早期的代表,《颜氏家庙碑》则是颜体不如辉煌与成熟的杰作。 还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一大批书法家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我们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碑林的第三陈列室,通过这里陈列的碑石,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做一个大致的了解。这里陈列着汉魏至唐宋的各种书体名碑,其中包括篆,隶,行,草等5种书体,如汉代《曹全碑》《仙人唐公房碑》唐代张旭和怀素草书的《千字文》,唐徽宗的《大观圣作之碑》等。《曹全碑》是我国现存汉碑中汉隶的精品,为国家级文物,碑石刻于东汉晚期,是百姓和官吏为纪念东汉灵帝时陕西合阳县令曹全而集资修建。碑文记载曹全曾随军征战,战功显赫,主政合阳为官清廉,造福一方,在碑石上还刻有捐钱的花名册。《曹全碑》的书法扁平匀整,清丽流畅,自然典雅,秀美飞动,不仅是汉隶中婉约的代表,更是汉碑中的精妙之品。

第四展示主要成列史料名碑,这些碑石记述了明清两代陕西人名的苦难生活和奋起反战的历史事实,并保存了地理绘画等材料,其中有《黄庭坚诗碑》、《太极全图》、《达摩东渡图》、《达摩面壁》、《集字魁星点斗图》等等。《集字魁星点斗图》是清代陕西巡按马德昭所画,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以五品取士,每经首选一成为“魁”。“魁”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所以古代很对学府多筑有魁星楼,来供奉魁星,以求金榜提名。碑上刻的形象是鬼一脚翘起托着“斗”字,一脚独立于鳌字之上,一手拿着毛笔直点“斗”字,唐宋时期,皇宫大殿前置有石板,上雕龙和鳌的图案,考中进士站在台阶下迎榜,而状元则站在鳌头之上,取“独占鳌头” 之意,同时“鬼字”又由儒家修养的八个字“正心修身,克己复礼”组成,意思是只有按照儒家这个修养标准去努力才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朋友们,由于时间问题,第五第六展厅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一下,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石刻艺术。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这一组石雕为“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他征战时骑的六匹骏马,由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主持设计并于唐贞观年间十年完成。唐太宗亲自为每匹马写出赞语,遗憾的是“飒露紫”和“卷毛踻”1920xx年被美国文物贩子盗走,现存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特勒骠”、“青雕”、“什伐赤”、“白蹄乌”也在1920xx年的一个夜晚被切割成块,准备装箱盗运,幸好被拦截了下来,所以我们才有幸看到这四匹真品。四骏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雨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在它们身上,即记载着历史的辉煌,也记载着历史的耻辱。

参观了陵墓石刻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宗教石刻。丝绸之路的开通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化,而佛教也是随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从而开始了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漫长阶段,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佛教风行,也就推动了佛教造像艺术水平的不断精进。最后我们看到的这件雕像是唐代雕刻的老君像,是当年安禄山为讨好玄宗李隆基特命人在幽州范阳以一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汉白玉雕像,它原立于骊山华清宫的老君殿里,是盛唐时期顶礼膜拜的道教造像,老君身穿开领道袍,正襟危坐于石台上,神情庄严雍容,面相丰颐恬静。底座三层,上面刻有变形的牡丹花和莲花图案,老君像的塑造不仅是统治者政治目的的需求,同时也体现出盛唐时期恢弘的气势。

好了各位游客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到次结束了,如果有兴趣您还可以参观其他的碑刻,但原今天的参观能给您带来艺术的启迪,知识的收获。

3页,当前第2123

碑林心得体会篇五

近日,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参观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一大亮点——碑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不仅见识到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还开阔了眼界,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与辛勤劳动。在这次参观中,我深受启发,有了很多体会。

第二段:展示历史文化

碑林是一篇活生生的历史百科全书,它收藏了各种时代留下来的碑石。这些碑石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智慧和文化。参观碑林让我深刻地了解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例如,我发现碑林中有一块清代碑石,上面刻满了波斯文。原来,古代的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陕西省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和留学生,这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多元性。

第三段:感受古人智慧

在碑林参观中,我也被古人的智慧所深深打动。比如,我看到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碑”,这是大诗人杜甫亲笔写的题额。我对这位古代文人的聪明才智不禁感到佩服。考虑到那个时代的交通不便,他是如何收集这么多关于西域的信息并亲自撰写出这样一篇历史巨著的呢?这个问题让我产生了很多的思考,也更加珍惜现在我们所享有的便利和信息的丰富。

第四段:学会珍惜

参观碑林也使我有了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和珍惜之情。在陕西的历史碑林中,有许多碑石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们虽然古旧,但依然完好无损。这让我意识到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将这些宝贝保护好,传承给后代。此外,我们也要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借鉴古人的智慧和勤奋,更好地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

第五段:思考与行动

参观碑林,让我产生了很多思考。我开始思考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的历史文化,使它们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在参观碑林后,我决定在生活中更多地了解历史,积极学习和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为弘扬中华文明传统尽一份力量。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总结:参观碑林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开拓了视野,加深了对于历史文化的认识。通过观察古代碑石,我不仅看到了历史,更感受到了古人智慧的闪光点。此外,参观碑林还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并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历史文化。我相信,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守护好自己的文化底蕴,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碑林心得体会篇六

大家好!欢迎来到有“石质书库”“书法的故乡”之称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今天由我带领大家欣赏这里的碑石墓志石刻造像,碑林历史悠久,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这里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名碑最多,是一座真正的书法艺术宝库。碑林是在宋代孔庙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因而保留了孔庙的部分布局。如取义出入礼仪之门的西门“礼门”,东门“义路”。南面这座雕梁画栋的木牌坊称为太和元气坊,是由华山西岳庙移来的。它南面是塞门。再往前这两个半扇形的水池,叫泮池。它也是古代孔庙特有的一种建筑,在封建社会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能通过泮桥去拜谒孔子,并在池中取水洗笔,所以呢我们将考中秀才也叫做“入泮”。碑林,是以泮桥北棂星门的中门为主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开。进入棂星门,我们来看一下仪殿东西两侧的这两件国宝级文物:景云钟和大夏石马。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得名。这口钟纹饰精美,钟声悦耳宏亮,上有292字铭文,是睿宗李旦少有的传世之作。大家每年除夕夜听到的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就是我们景云钟的钟声。大家再随我来看这座大夏石马。大夏是匈奴族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由于当时战事连绵不断,大夏国建都只有短短的24年,这匹唯一有大夏纪年的石马就显得弥足珍贵。

好了,咱们继续往前走。大家看到道路两旁这六座对称的八角亭是清代建筑,里面陈放的碑石,主要记载的是当年康熙、乾隆平定战乱的一些经过,我们称其为御碑亭。

现在大家随我来看这个亭子,它就是我们碑林标志性的建筑和象征了。上面的“碑林”二字相传是清代著名爱国将领林则徐书写的。碑亭下陈放的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保存最早,形成最特别,雕刻最华丽的碑石。“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主要讲的是孝道,因立于三层石之上而得名。这通碑高约 6米,四面刻字,由碑座、碑身、碑首共35块巨大的青石组成。碑文是由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所写,字体雍容大度,端庄秀美,非常的华美飘逸,并用小楷在旁边作了注解。其目的是达到“以孝治天下”。碑额上刻有“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这十六个大字是由玄宗的儿子肃宗李亨用篆书所写的。整个碑文集中了由两位皇帝书写的四种不同书体,同时宣扬的都是儒家的孝道,所以,不论是从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来看,都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我们也常称此碑为“迎客第一碑”。好了,现在我们就进入各陈室进行参观吧。在这个第一展厅里,主要陈放《开成石经》。它因刻于唐文宗开成年间而得名。建立碑林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开成石经》和刚刚参观完的《石台孝经》的。《开成石经》的内容包括:《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毂梁传》、《诗经》、《尔雅》等十二部经典著作。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由于当时活版印刷还没有发明,就连雕版刷也还不普及,为了避免传抄的错误,唐文宗下令将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作为范本,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共114块,228面,6502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合称十三经。等一会儿大家可以回来细细品读这世界上最重、最厚的一部石质书籍了。

现在,我们前往第二展室。这里陈列的是唐代一些著名书法家的碑石。它们常常被人们作为学习各种书体的入门范本。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政治、文化、经济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类人才辈出。那么它的外交又如何呢?请大家来看一下这通《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是一块记载基督教传入中国情况的碑石,是件国宝级的文物,也是我们碑林中国际知名度最高的一块碑石。“大秦”,是唐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系“聂斯脱里派”传到中国后的叫法。景教在公元635年传到中国,此碑刻于公元781年,碑文记载了景教的教旨、教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景教徒在我国唐代150年中的活动情况。碑文下方有古叙利 1 文。此碑一经出土,曾风靡一时,对研究宗教史及中国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我们再来看这个号称“千金帖”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是长安弘福寺高僧怀仁受命,集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刻的,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字,一字赏金一千,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来,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帖》。好,继续往前走,我们去第三展室参观。这里主要陈列历代各种书体名碑,其中包括篆、隶、楷、行、草等5种书体,通过这些碑石,可以看出我国汉字演变的过程。我们先看一下隶书的代表汉《曹全碑》。这方碑出土于陕西合阳县,曹全是合阳的县令,为官期间,清政廉洁,为人们所拥戴,死后人们就集资为他立了此碑。碑中的隶书字体秀美多姿,蚕头燕尾,结构匀称,一波三折,外显俊秀而内含刚健,是现存汉碑中的精品。再来看一下草书的代表作-草圣张旭的《千字文》。张旭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俗称张颠,因为他性格豪放,为人洒脱,每次趁醉尽兴挥舞,狂放不羁。这篇《千字文》,上下贯通,首尾相接,大小错落,浓淡相间。初看如一堆乱麻,连绵不断,但实际上每个字的翻转,跳跃都遵循严格的法度。

下来我们去参观一下“石刻艺术室”,石刻艺术室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部分展出。首先我们看这组图称为东汉画像石。它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内容除少数神话历史传说外,大量取材于现实生活,最具代表的就是这幅《牛耕图》,这种“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生动地再现了2000多年前我国东汉人的生活情景。

这组“昭陵六骏”,来自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这六匹马是李世民在打江山时驰骋疆场时所乘过的,它们都为大唐帝国的奠基立下了丰功伟绩。李世民为显示自己的赫赫战功和对六骏的纪念,于公元 636年令画家阎立本设计,雕刻家阎立德依形复制刻于石上,并亲自书写赞语,由当时的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刻在每件浮雕的右上角。“昭陵六骏”不仅造型高超,就是其名称、色泽和战斗经历都有一段十分动人的故事。令人惋惜的是“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在1914年流失美国,现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其余四骏也历经了千年风霜,在它们身上,既记载着曾经的辉煌,也承载了历史的耻辱。

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组葬具——李寿石椁。李寿是高祖李渊的堂弟,死后陪葬于高祖献陵。椁是棺外的一道葬具,在石椁的内外有线刻的乐伎、舞伎、侍女、文臣武将还有狩猎图,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宫廷乐舞和贵族生活的盛况。

好,我们进入宗教展区参观。大家看到的这个叫“皇兴造像”。“皇兴”是北魏的年号,它采用浮雕手法来体现犍陀罗雕艺术。犍陀罗是古印度的一个地名,它集中了犍陀罗与古希腊两地雕刻技法的精华,它的特点是姿态生动,线条简洁,衣纹质感强。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这尊汉白玉雕刻的老君像,它原来供奉在骊山的老君殿,是华清宫朝元阁的遗物。我们看老君身着宽松的道袍,腰系衣带,正襟危坐于石台之上,神情庄严肃慕,双目智慧而深遂,是罕见的佳作。据说这尊老君像是安禄山为取悦唐玄宗,在开元天宝年间,从幽州范阳令名工巧匠用汉白玉雕刻而成。

好,我们碑林的参观讲解就简单向大家介绍到这里,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