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测绘后续服务方案(优秀5篇)

测绘后续服务方案(优秀5篇)

作者:笔尘 测绘后续服务方案(优秀5篇)

方案在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提高组织协调性和执行力以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测绘后续服务方案篇一

实习时间: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1.地形图测绘实习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豹?镇龙泉山地区

2.地形图识图实习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豹?镇花山地区

组别:地球科学学院011081班测量6组

指导老师:xxx

组长:xx

组员:xx、xx、xx、xx、xx、xx

组员分工:

选点与跑尺:xx、xx

观测与读数:xx

记录与计算:xx、xx

描点与绘图:xx、xx

特说说明:因12月18日武汉大雾,无法进行测绘工作,故原定于18日进行的测绘实习改为识图实习,19日继续进行测绘实习。实际日程安排为16、17、19三日进行测绘实习,18日进行识图实习。

测量学实习是测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使学生巩固、扩大和加深从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获得实际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会认识地形图,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并在实习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意识,为今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有关测量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掌握经纬仪、视距尺等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2. 掌握地形测图的基本方法,能够具有初步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能力;

3. 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

4. 各小组分工明确、通过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增强独立工作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1.测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龙泉山地球科学学院011081班测绘区域

2.任务:通过3天的地形图测绘实习,每小组要取得200个左右的测点数据,并根据得到的数据完成一幅比例尺1:1000,等高距2 m 的20 cm*20 cm的地形图。

3.内容:

(2)按照使测绘更加方便、有效、快捷的原则,根据测区位置,在图板上布设控制点;

(3)过程:

为期3天的测绘实习是在江夏区的龙泉山进行。这里的山算不得山,站在这山测那山,高差不过几米,地形图居然可以用等高距为2米的等高线来描绘。山上的植物只有三种--枯草、高矮不同的树和最难缠的荆棘。对于我们的测绘而言,草是极具积极作用的,它们可以为我们的休息提供软垫。而树具有极强的阻挡视线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手机信号也受到树儿们的强烈阻挡,以致于山间回荡着彼此声嘶力竭的呼喊。至于万人的荆棘,它不仅刮坏了弟兄们的衣服裤子,划伤了同志们的手,还严重阻挡我们前进的道路。

控制点是已知高程(海拔)的点,我们需要在这些控制点上架设经纬仪,以它们为基准来测它与其他位置点的高差,进而推算位置点的高程(海拔)。因为控制点的个数有限,尤其是位置好的控制点更是稀少,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抢占有利控制点的意识与冲动。只有如此,我们的测绘才会更加高效。实习的前一天,所有人都在抢占有利控制点上做了充分准备。

第一天,大家都没有一点经验。到达指定区域后,各组杀向各方,去寻找前一日展在图上的控制点。不论是基地班、地质一班还是地质二班,绝大部分的人都在基地班的位置寻找控制点,而基地班的点对于我们是没有意义的。我延着似乎有人走过的小路独自前行。在路边发现了“地大i17”,短暂的兴奋后,我继续前行,i17并不是我们要找的点。走了大约80米,“地大i15”的桩子又一次吸引了我,但它同样不是我的目标。旁边的山上似乎有片草丛,那里或许有控制点吧。看了看周边,还没有人跟上我,略加思索,我决定上山。拿着图板,穿过了一片荆棘,累得满头大汗,终于到了山顶。这里果然有点,“地大i05”,这不是我们的点。又一次抬头时,我已经看不到地大的人了,判断了一下方向,下山。可是我找不到上山时的路了。没路了怎么办,开路呗。戴好手套后,我用20分钟开了一条路下了山,到了主路。“地大i40”也是这样找到的,它在i15对面的山坡上。估计这座山上还会有控制点,我就爬了上去。这时的我已有些疲惫。站在山腰上休息了一下。突然,下面的一片草丛里的一块大石头吸引了我。经过一番与荆棘的斗争,我到了那个地方。这里果然有控制点,“地大i13”,它依然不是我们6组展在图上的点。

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很容易就能做成的,就连召集全组的同志都是如此的困难。在几乎喊哑了大家的嗓子后,我们7个人总算凑齐了。对前一段的'寻点做了短暂总结,我们决定在控制点旁边架设支点,代替控制点。实际证明,这是多么英名而伟大的决定啊!这次会议成为了6组测绘全程的转折。一切就绪后,已经10点多了,离当日结束测绘时间还有2个半小时。经过我组同志的全力奋战,我们后来居上,当日测得50个点,为后两日测绘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组对困难预计不足,导致全组成员在当日的实习中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找控制点上。当日测绘工作结束后,我们6组成员聚在一起交流了经验,并对第二天的测量做了更加具体的安排。大家相互鼓励,要在后两日的测绘工作中发扬今天我组在找控制点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高质量地完成测绘任务。

12月17日早,大家吃过饭后坐中国地质大学校车又一次前往龙泉山。沿途的景物已经变得熟悉,大家都没有了前一天的好奇,各自拿着图板和记录本为即将开始的工作做着积极的准备。40分钟后,我们到达龙泉山。一下车,我们测量6组按照事先的安排不跟随大部队,直接前往我们的控制点--“地大i06”。i06的位置是在两个山之间的鞍部,周围高树较多,短暂地商量后,我们果断地放弃了它,决定在其附近视野更加开阔地地方建立支点i06-1。将经纬仪对中整平、消除视差后,我组的测绘工作正式开始,大家立即投入工作状态。负责选点跑尺的朱令和崔永国同学先是围绕着i06-1树立视距尺。我读取的数据经检验出现多次出现“零误差”。负责计算的辛悦和孙军同学也加快了步伐,一组组数据很快传递给负责绘图的江晓斌和刘超同学手里。整个小组紧张而忙碌。i06-1的支点位置之优越,视野之开阔很快得到验证。我们在这里所能测到的最远的点就是011081班测绘区域的边缘。在中午补给的时间,组长召集全组交流上午工作经验,负责各项工作的组员都提出了相应建议,决定接下来先继续在i06-1进行测绘,结合上午描出的图上点的位置,在测区边缘进行补点,然后转到“地大i16”控制点。

测绘后续服务方案篇二

第一单元     测  量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九、教后自评。

测绘后续服务方案篇三

第一段:引言(200字)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测量是不可避免的环节。无论是测量身高、体重、温度、压力等各种参数,还是测量房间面积、计算物品重量等各种场景,测量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进行测量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于各种量具、测试仪器等装置。但是哪怕有了这些高科技的装置,如果没有一种真实的心态来面对测量,仍然会让人失去测量的本质,因此我们需要具备一种真实的心得体会来管理测量的过程。

第二段:测量体会(200字)

在测量中,测量器具的选择尤为重要,只有选择合适的、精确的仪器,才能够准确的得出测量结果。同时,还需要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并对仪器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以确保其准确性。对于测量结果的处理,我们也需要格外小心,不能只凭主观臆断就处理测量数据,要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客观、真实的结果。

第三段:心态影响测量结果(200字)

除了选择合适的仪器和熟练使用方法外,还需要意识到,测量过程中的情绪和心态,同样会影响到结果。一些测量结果需要测量人员全神贯注的处理,如果此时测量人员受到了打扰、心烦意乱等情绪影响,那么其处理结果就势必存在很大误差。所以,我们在测量过程中,应该以冷静、客观、真实的态度来对待这个过程,尽力避免情绪引起的误差。

第四段:实践案例(300字)

感性的理解远不如一个实际的案例来说明问题。最近,在工作实践中,我遇到了一个测量难题。在进行测量之前,我按照前常规操作选择了合适的仪器进行测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测量的参数持续不稳定,无法获得精确的数据,经过了反复校准等处理,还仍然存在很大误差。后来,我冷静的回想,在处理测量数据时,一些焦虑、不安的情绪,同样会影响到结果。于是,我放下心理负担,调整了心态,做到了真实客观的状态,最终得出了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

第五段:总结(200字)

测量是人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在很多领域有广泛应用,例如数据分析、质量控制、产品研发等方面。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做好测量工作,除了选择优质的仪器、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分析测量数据等基本条件外,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真实、客观的态度。只有拥有真实的心态,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测量,得出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测量结果。

测绘后续服务方案篇四

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是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定量的方法对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评估,为科学的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了解教育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教学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段:教育测量的意义及其应用场景

教育测量不仅是评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也可以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不同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更有效的授课决策;在教育管理中,学校可以通过测评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掌握理解教育测量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意义,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三段:教育测量方法的掌握及其实操练习对教学的帮助

教育测量主要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两种。定量研究方法通过统计方法分析物质的数量和质量等来评判其特征。定性研究方法则通过访谈、问卷、案例研究等方式了解被测量对象的特征。对于教学实践来说,熟练掌握并实操练习教育测量方法,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有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段:教育测量的局限性及其注意事项

教育测量虽然在衡量学生学习成果、教师教育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但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教育测量只能测量学生的表现,难以完全反映学生的潜在能力;测量结果也可能受到测试形式、题目难度、时间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教育测量时,需要注意设计合理的测试形式和试题难度,充分考虑被测量对象的潜在特征和因素,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第五段:结尾总结及对困惑的应对方法

教育测量是评估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掌握教育测量的方法和应用场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和教师的特征,进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但在实践中也会遇到困惑和局限性。我们可以透过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深入实操练习以及加入教育研究和实践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测量水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测绘后续服务方案篇五

gps测量数据的粗加工包括数据传输和数据分流两部分内容。

大多数gps接收机采集的数据记录在接收机内存模块上。在数据通过专用电缆线从接收机传输至计算机的同时完成数据的分流,以将各类数据按照类别特性归入不同的数据文件中,数据传输和分流未作任何实质性的加工处理,只是存储介质的交换。

不同接收机的数据记录格式各不相同,难被同一处理程序所用,因而传输至计算机的数据还需解译,提取出有用信息,分别建立不同的数据文件,其中最分主要的是生成四个数据文件;载波相位和伪距观测值文件、星历参数文件、电离层参数和utc参数文件、测站信息文件。

(1)观测值文件,这是容量最大的文件,内含观测历元,c/a码伪距、教波相位以(l1/l2)积分多普勒计数、信噪比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伪距和毅波相位观测值。

(2)星历参数文件。包括所有被测卫星的轨道位置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出任一时刻的卫星轨道上的位置。

(3)电离层参数和utc参敬文件,电离层参数可用于改正观测值的电离层影响,utc参数则用于将gps时间修正成utc时间。

(4)测站信息文件。其中包括测站的基本信息和本测站上的观测情况。例如:测站名、测站号、测站的概略坐标、接收机号、天线号、天线高观测的起止时间、记录的数框量、初步定位结果等。

8.1.2 gps测量数据的预处理

gps测量数据的预处理的目的在于:对数据进行平滑滤波检验,剔除粗差,删除无效无用数据;统一数据文件格式,将各类接收机的数据文件加工成彼此兼容的标准化文件;gps卫星轨道方程的标准化,一般用一多项式拟合观测时短内的星历数据;探测并修复整周跳变,使观洲值复原;对观测值进行各种模型改正,如大气折射模型改正。

预处理所采用的模型和方法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最终成果的质量,因而是提高gps测量作业效率和精度的重要环节。

8.1.3基线向量解算和网平差计算

经过预处理后,观测值作了必要的修正。成为“净化”的数据并提供了卫星轨道时时钟参数的标准表达式,估算了整周模糊度初值,就可以对这些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行各种线性组合,以其双差值作为观测值列出误差方程,组成法方程,进行墓线的平差解算。平差解算中一般以点间的坐标差作为平差未知数,故称为gps幕线解算一般由接收机的随机软件完成。

gps相位观测值经过基线解算,获得了各点间的琴线向最成果。由干gps成果属了wcs一84坐标系,因而就必须将它们转换至实用的国家或地方坐标系内,这是通过与地面网成果的综合处理来解诀的。常用的力法是进行gps网的约束平差和gps网与地面网的联台平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