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教学设计大全(16篇)

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教学设计大全(16篇)

作者:文锋

通过教学计划,教师可以系统地组织课程内容,确保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接下来是一些教学计划的案例分享,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亡羊补牢

(1)   学会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查找各种工具书或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

(2)   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来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寓言,理解寓意,领悟道理。

重难点、关键。

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初步领悟审议所讲的道理。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情导入。

2、寓言就是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的短小的故事。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寓言《刻舟求剑》,相信你们一定能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

2、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4、熟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5、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深入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思考:

(2)       《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节?(楚国人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像“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同船人催楚国人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楚国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4、楚国人错在哪里?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四、复述故事内容。

1、同桌互相讲一讲。

2、指名班上复述。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鞋穿着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的脚知道”这样一句话吗?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学生发言)。

2、在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一个买鞋的人就跟你们想的不一样。(板书课题:郑人买履)。

3、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                   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4、                   熟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5、                   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字音:自度   持度    宁信度。

(指名读,纠正加点字的读音。)。

2、出示四句含有“之”字的句子的投影。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反归取之。

(4)何不试之以足?

四、深入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2、班上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寓意。

(2)出示投影: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多动脑筋,不能完全照抄责成的经验,避免出现郑人买履这样的错误。

五、练习复述并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一讲。

2、指名班上复述。

3、练习背诵课文。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4、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观赏图画,直接感受,加深体验,合作学习、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生字,在课文中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情感妙答中体会其中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两则寓言故事中,学会观察生活,学会脚踏实地学习。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感悟寓意。

难点:懂得寓言中的启示。“寓、截”的识记。“费、望、算”的书写。

教学突破:《寓言两则》是一篇给学生的启迪,让学生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根据新课标的特点,从以下突破:认生字、写生字是这一课的重点,以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组织指导。懂得“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真正含义,是本课的难点。根据低年级儿童思维的特点,让学生看图画,多读,多感悟,使抽象的问题在形象思维中获得解决。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投影仪。

教学主要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读过成语故事吗?举例说说。

(像《刻舟求剑》那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学习“寓”字。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这两个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二、自学课文,自读感悟。(学习第一则寓言)。

1、读:(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想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3、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4、问:(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讨论。

1、检查:(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读书:(分自然段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3、议论:(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解词: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好焦急——禾苗长得太慢。

这个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这是故事的起因。)。

指名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想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好”办法——“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他自己感觉怎样?

解词: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课指白费力气。一大截——一大段。

好辛苦——从中午一直把刀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还认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是故事的经过。)。

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结果怎样?

结果禾苗都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好”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问: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错在哪里?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死了。

2.这个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坏了。

3.这个人错就错在不管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坏了。

(二)自己遇到过哪件事,因为急于求成结果办坏了?(举例)。

(三)你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办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五)指导书写生字“焦、费、望、算”。

1、分析字型及结构。

2、师写生看。

3、生抄写生字。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急——拔苗——苗死。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写字:焦、费、望、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寓言、寓意、焦急、焦虑、喘气、计算、算盘。

一截、拦截、丢失、费力、浪费、盼望、张望、气喘嘘嘘。

2、看图讲故事。

3、说一说《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寓意。

4、这节课我们将用上节课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来学习另一则寓言。齐读课题。识记“守”。

二、自学课文,自读感悟。

1、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生字:(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想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4、提问题:(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

1、检查:(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2、朗读:(评一评准读得好,好在哪里?)。

3、议论:(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真幸运——野兔撞树桩,啥力也不费。

讨论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真敢想——每天捡一只,野兔肥又美。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真耐心——日出桩边等,日落茫然归——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真悲伤——野兔没再来,农田尽荒废。

同学们,来劝一下这位农夫。

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总结:真愚蠢——死守就经验,丝毫不知变。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指导书写。

1、分析字型及结构。

2、生试写“守、肥、桩、比”,评价后再写。

3、生抄写生字。

六、作业布置。

1、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外:阅读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干活——捡兔——等兔——等不到。

庄稼全完。

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写字:守、丢、此、桩、肥。

教学反思: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通过图文结合学习,挖掘它们的思维,让孩子们的想象能紧扣主题,在教学中通过平等交流,模仿课文中的邻居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劝说。是孩子们自己能对这两则语言故事的寓意更加明白,从而突破了难点。通过合作学习,平等交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本课教学生动活泼,图文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形式多样,通过读文、评说、交流、议论,使学生明白寓意,突破难点。教法突出重难点,学法适合低年级的认知能力、心里特征,整体教学效果良好。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们受到教育和启发.)。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寓言亡羊补牢.(板书课文题目)。

二解题,引出主要内容。

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能说一说题目中的“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在古代指丢失,"牢"在文中指羊圈.]。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养羊人丢失了羊才去修补羊圈.)。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小黑板,指名认读。

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劝告后悔。

2.交流讨论,记忆字形。

窟:上面是“穴宝盖”,下面是“屈”

窿:上面是“穴宝盖”,下半部分的“生”字上面有“一”,不要丢掉。

街:中间最后一笔是提。

3.口头组词。

四.深入学习,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养羊人丢了几词羊?为什么丢?

(丢了两次养,因为羊圈破了.)。

2.学习第1---4段。

(1)指名读,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2)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丢羊的事.

(3)句式练习。

我今天特别高兴,原来______.

因为小丽生病了,所以------.

(4)养羊人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破了,那么第二次是因为什么呢?

(不听街坊的劝告)。

指名读街坊和养羊人的对话.

(5)养羊人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同学们分析的对,养羊人没有认真分析丢羊的原因,考虑问题不全面.

(6)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是什么?齐读第四对.

“又”是什么意思?

(比如做作业,如果做错了,一定要及时改正,要不下次肯定还错)。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画出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的想法.

(2)理解句子,出示句子:他很后悔.

“后悔”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3)养羊人现在修羊圈晚不晚?为什么?

(4)课文中哪一句说明现在还不晚?

五.深入理解,揭示寓意。

1.想一想,在丢羊,修羊圈的过程中,养羊人做错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

2.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总结:一个人犯了错误,只要即使纠正,就不算晚,所以就有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板书:9.寓言两则。

丢羊(羊圈破了)---又丢羊(不听劝)---不再丢(补牢)。

寓意:有了错误,及时改正。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读、会写本课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的寓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语言故事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呢?(生说)这些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板书课题,齐读)。

二、理解题目。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通过预习,你知道这个成语中的“亡”和“牢”分别是什么意思吗?(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课文中指羊圈)。

2、能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吗?

三、初读课文。

1、这则寓言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羊圈后悔劝告。

窟窿街坊寓言。

(1)自由读词。

(2)第一行谁来读?(指名读)。

请同学们看第一行的词,有一个字的读音比较特殊,找到了吗?(圈:多音字)。

(3)第二行谁来带读?(指名读)。

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哪几个字的读音需要我们注意?(坊和窿读轻声)。

(4)一起把这几个要注意的词再读一读。

(5)齐读这些词。

3、指导书写。

(1)生观察。

(2)师范写,

(3)生练写并展示。

四、再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生评价。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呢?(2次)。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养羊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可以动笔在书上划一划。

汇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齐读这句话。板书:圈破丢羊。

(2)养羊人第一次2丢羊是因为羊圈破了,那么第二次丢羊又是因为什么呢?(不听街坊的劝告)。

(3)街坊知道了这件事,对养羊人说了什么呢?谁来读?

指导朗读:想一想街坊会用什么语气对养羊人说这些话呢?(劝告)谁再来劝一劝养羊人。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在下面练一练。请女同学一起来劝一劝养羊人。

(4)养羊人有没有听从街坊的劝告呢?(板书:不听劝告)他是怎么说的呢?谁来读?

指导朗读:羊丢了,养羊人有没有在乎这件事?(没有)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养羊人的话呢?(满不在乎)谁再来读一读?(1-3)。

(5)句式练习。

(2)由此可见,不听劝告,没有及时补救过失,不好的结果就会重演。

5、学习第5自然段。

(1)二次丢羊后养羊人是怎样想的呢?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5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指导朗读:第二次丢羊,使养羊人感到(非常后悔),谁能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2)他是怎样做的呢?一起读(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板书:修补羊圈)从这里能够看出养羊人(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的改正了错误)(板书:知错就改)。

6、拓展。

五、体会寓意。

1、想一想,在丢羊,修羊圈这件事中,养羊人做错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呢?

2、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一说吗?

3、从亡羊补牢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总结: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则寓言,并且懂得了其中的道理。今天回去把这则寓言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

这句话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你能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了。)。

(6)同桌练读。

(7)演一演。

4、邻居的好心劝告,养羊人当作了耳边风,让我们来看看不听劝告的结果吧!

请1位同学读一读第4自然段,其他人找一找养羊人不听劝告的后果是什么?(羊又少了一只)(板书:再次丢羊)这里的“又”说明了什么?(这次丢羊的过程跟上次一样)。

文档为doc格式。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了解语言的主要内容,体会寓意。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寓言,谁能说说什么叫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2、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吗?(养羊人丢失了羊才去修补羊圈。)。

1、出示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叼走街坊劝告后悔。

2、交流讨论,记忆字形。

窟:上面是“穴宝盖”,下面是“屈”。

街:中间最后一笔是“提”。

窿:上面是“穴宝盖”,下面的“折文旁”下面有一横,不要丢掉。

3、口头组词。

1、默读课文。思考: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丢了两次羊,因为羊圈破了。)。

2、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2)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丢羊的事。(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狼从窟窿里叼走了羊,所以羊少了一只。)。

(3)句式训练。

投影出示填空:

我今天特别高兴,原来_______。

因为小丽生病了,所以_______。

(4)养羊人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破了,那么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什么呢?(不听街坊的劝告。)。

指名读街坊和养羊人的对话。

(5)养羊人的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养羊人的想法不对。因为他不修羊圈,羊还会再丢。他只想到已经丢的羊回不来了,却没有想到还会再丢羊。)。

同学们分析得对,养羊人没有认真分析丢羊的原因,考虑问题不全面。

(6)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是什么?齐读第四自然段。

“又”是什么意思?(这一次丢养的过程跟第一次一样。)。

由此可见,不听劝告,没有及时补救过失,不好的结果就会重演。同学们,这样的道理适用于学习吗?(比如做作业,如果错了,一定要好好分析原因,及时改正错误,下次不再错。)。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画出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的想法。

(2)理解句子,出示投影: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后悔”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感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错误的。说明养羊人认识到自己以前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3)养羊人现在修羊圈晚不晚?为什么?(现在修羊圈不晚,这样以后就不会再丢养了。)。

这次,养羊人思考问题比第一次有了进步,想问题想得全面了。

(4)课文中哪一句说明现在修羊圈不晚?(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5)投影出示插图。

请你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图上的内容。(因为养羊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赶快修补好了羊圈。)。

(6)养羊人这样做的结果怎样?(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再也”一词说明什么?(强调从此以后他的羊一直没有丢过。)。

1、想一想,在丢羊、修羊圈这些事中,养羊人做错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不听别人的劝告,考虑问题不全面。做对了:吸取自己不听劝告的教训,及时改正错误修补羊圈。)。

2、你读完了这个故事后懂得了什么?(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但学习了一则寓言,懂得了它所告诉我们的道理而且知道了读书要边读边想,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越读越聪明。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读、会写本课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的寓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

2、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语言故事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呢?(生说)这些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板书课题,齐读)。

二、理解题目。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通过预习,你知道这个成语中的“亡”和“牢”分别是什么意思吗?(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课文中指羊圈)。

2、能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吗?

三、初读课文。

1、这则寓言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羊圈后悔劝告。

窟窿街坊寓言。

(1)自由读词。

(2)第一行谁来读?(指名读)。

请同学们看第一行的词,有一个字的读音比较特殊,找到了吗?(圈:多音字)。

(3)第二行谁来带读?(指名读)。

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哪几个字的读音需要我们注意?(坊和窿读轻声)。

(4)一起把这几个要注意的词再读一读。

(5)齐读这些词。

3、指导书写。

(1)生观察。

(2)师范写,

(3)生练写并展示。

四、再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生评价。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呢?(2次)。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养羊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可以动笔在书上划一划。

汇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齐读这句话。板书:圈破丢羊。

(2)养羊人第一次2丢羊是因为羊圈破了,那么第二次丢羊又是因为什么呢?(不听街坊的劝告)。

(3)街坊知道了这件事,对养羊人说了什么呢?谁来读?

指导朗读:想一想街坊会用什么语气对养羊人说这些话呢?(劝告)谁再来劝一劝养羊人。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在下面练一练。请女同学一起来劝一劝养羊人。

指导朗读:羊丢了,养羊人有没有在乎这件事?(没有)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养羊人的话呢?(满不在乎)谁再来读一读?(1-3)。

(5)句式练习。

这句话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你能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了。)。

(6)同桌练读。

(7)演一演。

4、邻居的好心劝告,养羊人当作了耳边风,让我们来看看不听劝告的结果吧!

(1)请1位同学读一读第4自然段,其他人找一找养羊人不听劝告的后果是什么?(羊又少了一只)(板书:再次丢羊)这里的“又”说明了什么?(这次丢羊的过程跟上次一样)。

(2)由此可见,不听劝告,没有及时补救过失,不好的结果就会重演。

5、学习第5自然段。

(1)二次丢羊后养羊人是怎样想的呢?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5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指导朗读:第二次丢羊,使养羊人感到(非常后悔),谁能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2)他是怎样做的呢?一起读(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板书:修补羊圈)从这里能够看出养羊人(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的改正了错误)(板书:知错就改)。

6、拓展。

五、体会寓意。

1、想一想,在丢羊,修羊圈这件事中,养羊人做错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呢?

2、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一说吗?

3、从亡羊补牢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总结: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则寓言,并且懂得了其中的道理。今天回去把这则寓言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1.认读“窟窿,叼、劝”4个生字,会写“寓、则、窟窿、狼、叼”等9个生字。

2.联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窟窿、街坊、劝说”和课题“亡羊补牢”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后抓住关键词,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故事大意。

4.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一、直接导入。

1、今天学习第九课:寓言两则。(提醒寓的写法)齐读课题。

2、第一则寓言的名字叫——亡羊补牢。

二、默读课文,梳理事情的起因和结果。

1、默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课文中哪一句话在讲“亡羊”,用横线画出来。

(2)哪一句话在讲“补牢”,用波浪线画出来。

交流“亡羊”

交流,出示句子。生字较多,再请生朗读。哪个词语最难记住?抓重点词语。

跟读“窟窿”,根据字形理解字义。所以破了个窟窿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3)齐读句子。

(4)用上因为......所以.......说话。

相机板书:窟窿、叼走或丢了(写时要注意什么)。

(5)在田字格上写一写。

(6)联系课文,现在你知道了“亡羊”就是——“亡”就是——(板书:丢失)。

交流“补牢”

交流,出示句子。关注“结结实实”,请生再读。

因为他堵上了窟窿,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所以——。

板书:堵上、再也没丢。

联系课文,你知道了“补牢”的意思是——(板书:羊圈)。

2小结:

(1)现在你能把“亡羊补牢”连起来说了吗?(请两人说)。

所以,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发生的起因,最后一个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结果。

过渡:羊丢了之后,养羊人是不是马上就把窟窿修补好了呢?中间发生了什么,我们去2-4自然段读一读。

(板书:起因、结果、经过)。

三、重点研读“经过”,提炼关键词。

1、读“街坊”,理解意思(邻居)。读“劝说”,理解什么时候需要劝?

2、分角色朗读。

(1)出示句子。作为街坊,你会用什么语气来劝他呢?板书:劝说。

再着急一些。(请两三人读)。

(2)但是这个人却说——出示句子。用你的理解来读。

就是这满不在乎的样子,不听劝说。板书:不听。

(3)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

3、结果如何,用上因为.......所以......说话板书:又丢了。

4、回到结果,体会含义。

(1)这时候他才恍然大悟。你从哪段话知道的?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齐读。

(2)你能给划线的句子换个说法吗?换个说法,意思一样。

最后,他终于接受了邻居的劝告,把羊圈修补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

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写一写:我想对养羊人说——交流。

(3)通过一个简短的小故事能悟出一个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四、提炼关键词,讲述故事大意。

1、小结方法:刚才我们在学习时先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了大意,再从这句话中找出了一些主要的关键词写在了黑板上。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把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吗?自己试一试。

2、请两人说,再四人小组里说。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板书齐读课题)。

1、解题:认识“辕、辙”.师: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带车字旁)“辕”是车前驾牲口的两根长木头。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辙”车轮走过的痕迹,指道路。“南辕北辙”要去的方向是南方,车子却朝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二、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

a还有哪个词不理解?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盘缠”——。

“好把式”——其他学生也不理解,教师及时引导:”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什么意思好车夫。

b

三、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教师:故事的内容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1、课件出示重点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是相反吗?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师:从这一句,你知道了坐车人是个怎样的人?(很固执。很愚蠢。)。

2、生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课件出示:

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3、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师: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

5、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6、面对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指名回答。

3、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个别学生不愿努力,却期盼着通过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一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

南辕北辙的故事录象、(生字、对话)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

教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谁能说说你都读了哪些?

1、学生回忆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举例说一说。

生1:我读过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生2:我读过龟兔赛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唤起他们对旧知的回忆,为后面教师直接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做了铺垫。)。

2、教师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及发展史。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还以为只有几百年呢。

生:真没想到,它在我们国家已经有这么长时间的历史了,太了不起了。

多数学生举手。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寓言的发展史,激起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赞叹之情,使他们更加喜欢阅读这种文学体裁。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使学生对寓言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

3、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简要介绍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梗概。

生:愿意。

(设计意图:把对新内容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体现了联系旧知建构新知的教学理念。)。

二、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

1、认识“辕、辙”.a、请学生自由读故事,读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b、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辕、辙”的生字卡片。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带车字旁)。

c、教师出示辕和辙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师: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1、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

生:我不理解“盘缠”这个词。

师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这个词。

生:我不懂“把式”。

生:好车夫。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当今教育之必须。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得到发挥。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并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理解,这一过程充分给足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在全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又及时加以点拨,使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很好的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中)。

1、学写“盘缠、硬”。

a、教师讲解并示范这三个字。

师:来,请伸出食指,我们一起写一写。先写盘,它是上下结构,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写的扁一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就稳重了。缠的左边的绞丝写的窄一些,右边别写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这样记:比石头更硬。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三个汉字在音、形、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之处,分别加以示范指导,使学生对每一个汉字的掌握做到扎实、有效。)。

b、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并加强写字姿势的指导。

师请学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纸中书写。巡视过程中,教师对写字姿势及习惯好的孩子进行表扬,以暗示其他孩子。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表扬与暗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将受益非浅。)。

三、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教师: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1、课件出示重点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问大家:是相反吗?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教师继续问:读第一句,知道了什么。

生2:坐车人很固执。很愚蠢。

2、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课件出示:

1、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2、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3、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3、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感悟,琢磨,加上情境表演中教师对不同人物语气的指导,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了解逐步深入。)。

教师: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当生出现两种答案: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4、学生分组辩论。

(设计意图:课前充分的预设不但使教师在面临生成的问题时临危不乱,而且能及时抓住这一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辩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使问题的答案逐渐变的明朗,使学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验证。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

5、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设计意图:教师精彩的结语不但使学生的辩论圆满的结束,而且又一次将学生引入对故事的理解中,此时故事所蕴涵的道理不言自明。而通过理解故事内容,达到理解寓意的目的也水到渠成,极轻松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6、面对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指名回答。

3、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一文现象,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个别学生不愿努力,却期盼着通过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设计意图:在对古代故事意犹未尽的的欣赏中,古今联系再次理解“南辕北辙”。学生不仅懂得了道理,还明白了今后应该怎样做。)。

有幸执教了南辕北辙一课,教后感受颇深,特将感想整理如下:。

1、建立大语文观,使学习达到更高的层次。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

教师的任何教学都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以学定教。教学中,为了使后面的精读更有效的展开,首先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扫请字词障碍。这个过程中,教师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找不理解的字词。找到后,又给他们自己发问和讲解的机会。教师只是在大家都遇到困难时,才现身引导。长此以往,学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正是在这样反复实践的过程中,语文能力逐渐形成了。

3、“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让语文教学如万花筒般五彩斑斓。

有句名言说的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由于历史背景,人生经历,知识水平的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最不容忽视的就是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楚国人能否到达楚国的问题,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我及时的抓住了这一有价值的生成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辩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使问题的答案逐渐变的明朗,使学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验证。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

4、自主感悟与适时引导贯穿整堂课的学习中。

现代的课堂教学既屏弃一味把学生当成吸收知识的容器的接受式学习,又反对大撒把的所谓的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教师的适时引导应有机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请两名同学上前来表演读,此时,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或读过的寓言故事的题目吗?说一说,和给大家分享。

2、大家知道的寓言故事可真不少,可你们知道吗,寓言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史了,语言最初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一个个深刻的道理。

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七单元,学习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板书课题)。

二、释题:

1、齐读课题。

2、仔细观察“辕”、“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古代马车图)理解“辕”、“辙”。

当车往南走的时候,“辕”会朝哪个方向?车辙会向哪个方向延伸?

区别“辕”、“袁”、“猿”。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南辕北辙”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想一想课文中哪段话说出了“南辕北辙”的意思?

2、讨论交流。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板书:楚国太行山)。

(2)楚国在南,他却往北走,是说他行动和目的相反。

3、楚国明明在南边,他却往北走,路上碰到一个人告诉他方向错了,但老师读着这些对话有点糊涂了,这些话个是谁说的?你能填上恰当的提示语吗?最好把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态度也加进去。

(出示人物对话)。

路上遇到他的人问:“你往哪里去?”

他说:“我到楚国去。”

“那你走错方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朝南面走才对”。

“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很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管你的马多好,方向错了,是到不了楚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关系,我带的路费多”。

“你带的路费再多,走的方向不对,也是到不了楚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紧,我的驾车人技术很好。”

(1)填提示语,同一意思最好用不同的词表达。

(2)学习引号的用法(出示引号用法练习)。

(3)通过刚才的人物对话,你知道坐车人有哪些优越条件?

(5)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4、结合课文内容,用所给的关联词语说话。

(出示关联词语)。

虽然……但是……。

尽管……但是……。

无论……都……。

即使……也……。

5、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今后做事时会注意些什么?怎样做?

四、拓展延伸,升华认识:

早在2000多年前,魏王想以武力攻打赵国,魏国大臣季梁说魏王的做法是“南辕北辙”。其实,就是现在,生活中还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举例子说一说。

五、总结:

寓言,故事虽小,却有无穷内涵,让人们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它就像一颗宝珠,在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六、作业:收集寓言故事,和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楚国。

相反。

太行山。

行动。

目的。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理解“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的内容。学会通过质疑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小组自学讨论,让学生体会寓言故事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寓意,引导学生行为,不能固执己见,要听从别人的劝告。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内容;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

同学们,我们读过很多成语故事,谁能讲给大家听呢?揭示课题: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二、读书,解决问题。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指名读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

4、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三、内容简析。

《南辕北辙》寓言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四、背景分析。

后,立刻折回。在路上,他绞尽脑汁地想:怎么才能让国君回心转意不攻打赵国,同时又不会使自己因为阻止了国君而受罚。于是,他回来后就给国君讲了一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分析整理问题。

二、讨论。

1、同学们,这两个人到底谁说的对?为什么?

2、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3、体会寓意:

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即兴表演。

五、讨论:

1、如果你是这个人的朋友,现在你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你的朋友说些什么?

2、如果生活中有人给你劝告,你会怎么做?

六、评价:自我评价: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习题。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并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2、认读四个生词,理解“盘缠”的词义。

3、通过多读,积累语言。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一、导入新课。

师询问学生每天上学都怎么来到学校,有坐公交车来的吗?坐几线车?如果让你上道对面坐车,能按时到校吗,为什么?(让学生初步体会如果方向错误,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

师:但古代有一个人明明要去的地方在南边,可他硬要往北走,他能到达目的地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师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二、解释文题。

师:南、北,我们都知道,是两个相反的方向。但“辕”和“辙”指的'又是什么呢?(师出示马车图,讲解“辕”和“辙”的本意)。

三、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师: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它。(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认读生词。

师:课文都读完了,有不认识的词吗?这课生词很少,谁能领着大家读一读?(出示书中4个生词,指名领读。)。

对于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结合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如“盘缠”。

(三)讲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然后概括主要内容。

2、这个人的朋友是怎么提醒他的呢?用——在书中画出来,然后汇报。

(师课件出示朋友三次提醒的句子)。

3、学生练习朗读,教师随机指导,并板书“方向错误、越走越远、不能到达”这几个词。

4、引导学生找出这个人回答的话,用~~~~~线画出,教师相应出示句子,并板书“马快、车夫好、盘缠多”这几个词。

5、练习朗读四次对话。两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体会同样的词语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同桌练读,男女生配合读。

6、分析这个人能否到达楚国,让学生说明理由。

7、如果你遇到这个人会对他说什么呢?

8、这个人虽然马快,车夫好,盘缠也多,但是他方向错了,再好的条件也只能使他离楚国越来越远,而且他还不听别人善意的提醒,所以他是到不了楚国的。

9、师:现在你能讲一讲“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故事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四、拓展寓言。

师:通过一个故事来揭示一个道理的文章叫做“寓言”。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教师再拓展几个寓言,让学生查找并了解寓意。

五、板书设计:

方向错误越走越远不能到达。

马快。

车夫好。

盘缠多。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2、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教学方法: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看视频《南辕北辙》。

二、理解课文。

1、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现在你能说说故事主要围绕谁与谁之间的对话展开的?

4、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

5、现在请你帮老师分析这个人能否到达楚国,并说说理由。

6、如果你遇到这个人会对他说什么呢?

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三、拓展寓言。

1、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当时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为了劝阻魏王编的一个故事。

3、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四、升华寓言。

表演课文或者讲故事。

任红侠。

建立大语文观,使学习达到更高的层次。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让语文教学如万花筒般五彩斑斓。

有句名言说的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由于历史背景,人生经历,知识水平的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最不容忽视的就是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楚国人能否到达楚国的问题,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我及时的抓住了这一有价值的生成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辩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使问题的答案逐渐变的明朗,使学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验证。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

自主感悟与适时引导贯穿整堂课的学习中。

现代的课堂教学既屏弃一味把学生当成吸收知识的容器的接受式学习,又反对大撒把的所谓的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教师的适时引导应有机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请两名同学分角色表演读,此时,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亡羊补牢》,回顾这个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昨天我们学习了《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要及时改正,还来得及。可是啊,有一个人他犯了错,不仅不改正,还坚持错下去。是怎么回事呢?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去另一个寓言中了解一下吧。(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得字词。

2、课件出示词语认读。

3、认识理解“辕”“辙”。

a、出示“辕”“辙”。观察两个字的字形,你知道了什么?

b、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查一个字,比比谁的速度快。c、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4、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文中哪一段能概括整篇课文的内容?(最后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从这一句,我们知道了什么?

三、深入研读,体会道理。

1、楚国在南边,坐车的人为什么不停劝阻,非要往北边走呢?他有自己的道理吗?在书上画出来。

2、课件出示。

“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3、分角色朗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4、同学们,你们觉得坐车的人一直往北走,能到达南边的楚国吗?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到不了楚国。

5、经过讨论,我们知道,凭那个时候的条件,坐车的人是到不了楚国的。但他不听朋友的劝告,结果——(课件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6、“硬要”是什么意思?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如果你看到了那个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8、学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感想吗?

9、总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先找到正确的方向。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可千万不要像那个坐车的人一样,南辕北辙呀!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亡羊补牢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懂得要听取别人的劝告,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教学重难点: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a 、同学们喜欢猜成语吗?生答。现在请大家看屏幕图片猜成语。ppt先后出示图片“狐假虎威”,“刻舟求剑”,“拔苗助长”,“鹬蚌相争”,“亡羊补牢”。生猜,师评。

b 、请问学生这些成语属于哪一类?

c 、那寓言有什么特点呢?生答。师总结: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一个道理。

d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板书课题。请生齐读课题。

a 、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边听边标自然段序号。

b 、让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找出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c 、请生说。引导生:起因“羊圈破了,丢了羊,在第一段”,经过“没有听劝告,没修羊圈,又丢羊,在2,3,4段”,结果“重新修补羊圈,再也没有丢羊,在最后一段”。适时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d 、过度语:大家通过听,了解了故事内容,真的很棒,相信在接下来的“自主学习”

中,也能很出色的完成导学案。现在请各组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讨论导学案里的题目并做好记录。

(1)、说说“亡羊补牢”这个成语中“亡”和“牢”的意思(xx)

(3)、养羊人在修补羊圈时,他的邻居恰好经过,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请动起你的金手指,写下他们可能说的话。

邻居说

养羊人说

(4)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类似养羊人的例子,请举出一个事例。

过渡语:孩子们,看你们的导学案完成的不错,现在来交流汇报,碰出咱们的“智慧之花”吧!

a 、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亡羊补牢”这个成语中“亡”和“牢”的意思。后ppt出示答案,生齐读,加深印象。

由于他不修羊圈,结果怎么样?生答。板书经过:不听劝告,再次丢羊

c 、那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修羊圈,此时他很难过,他有什么想法呢?根据生的.回答,引导生找到课文最后一段相应的语句品读,引导生想象他后悔叹气的样子。后悔之余,他是怎么做的呢?结果如何?根据生的回答,出示ppt相应的答案,板书结果:修羊圈,不丢羊.

d 、揭示寓意。师指着板书,养羊人虽然丢了羊,但他后来听取(xx),及时(xx),所以没有再(xx)。可见他是个(xx)的人。生活中,我们犯了错误,也要(xx),也不算晚。板书寓意:知错就改,为时不晚。

a 、无巧不成书,养羊人在修补羊圈时,他的邻居恰好经过,把你们想象到他们会说的话语说出来吧。请一学生说,师评。老师也写了几句话,ppt出示,请男女生分别读邻居和养羊人的话。

b 、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类似养羊人的例子,师先举出一例子,再请一位学生来说说类似的例子。生说,师引导。师评。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并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2、学认13个生字词。

3、通过多读,积累语言。

4、会用“______虽然______,但_______。”说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并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理解寓意,并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是呀,像这样子通过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就把这样的故事称为寓言故事。寓言在我国已经有3千多年的发展史了。你们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呢?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那么我们今天就是要学习南辕北辙这个寓言故事。板书课题。

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咱们今天的这个课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这对反义词。

你真细心,那可见这两个字肯定和车有关系。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插图,想想什么是辕,什么是辙。

看来,借助插图可以很好地帮我理解词语。

下面,让咱们一起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同学们,咱们昨天已经预习课文了,谁来说说我们的预习三步曲。(课件出示)。

(检查:一:标自然,划生字新词,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认识它。二、把课文读三遍,争取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三、试着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掌声送给他,说得真完整。那下面黄老师是不是要来检验检验大家的预习情况呢?

敢不敢接受检验。

哦,看来信心百倍,好先说说课文总共几个自然段。

下面咱们开火车,检查一下大家读课文的情况。哪一小组来接受挑战。其他同学当当小评委认真听听他们能否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指小组,开火车读课文)。

谁来评评看。(引导学生按以上要求评价)。

课文读得真不错,可见预习还挺充分的,那生字新词你都读准了吗?哪位同学先来接受检验。(指名读生字词,教师相机正音)。

咦,生字新词也没能难倒大家。好用你们的火眼金睛好好观察一下咱们本课的生字新词,说说你又有什么发现,比比谁的发现更有价值,更能帮助同学记住他们。(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指导书写“越”字,注意提示书写的姿势,并反馈)。

恭喜大家顺利地接受了黄老师的检验,再次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那么黄老师相信预习得这么充分,课文肯定也能学得特别好。

三、学习课文,感悟写法。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认真观察,看看你能发现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2、那么课文有几次对话?(四次)咱们先来看看第一次对话。请男同学当当季梁,女同学当当季梁的朋友,分角色读读第一次对话。

采访季梁,能说说你刚才是怎么说的吗?(好奇)。

采访朋友那这位朋友,你刚才回答季梁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开心、兴奋)按照刚才这几位同学的提示,咱们再试着分角色读一读。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我们给句子加上的这几个词语叫什么吗?

难倒大家了吧,不过没关系黄老师告诉大家这叫朗读提示语。

出示金钥匙:朗读提示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把课文读得更有感情。

3、那,你们能试着用我们刚才的这种方法,同桌分角色读读第二次对话,互相说说:季梁这回他是怎么说的,朋友又是怎么答的。(指同桌回答,并同桌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

4、那么再看看第三次对话季梁又会怎么说,朋友又会怎么回答。(指小组分角色朗读)。

5、那你能找出第四次对话中的朗读提示语吗?诚恳地说究竟是怎样地说?对,像这样子真心地说就是诚恳地说,还可以说诚恳地,你现在就是季梁,你诚恳地对自己的朋友说说吧。面对季梁真心的劝告,朋友有没有采纳?像这样子不听别人的劝告,就是固执已见。同学们,你看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好办法。现在你就是这位固执己见的好朋友,请你也来读读这句话。

同学们像我们这样子用揣摩提示的方法,咱们一起分角色读读课文,老师读旁白,男女生分角色读文。

四、同学们,为什么季梁的朋友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思考课后问题。

1、学生讨论:为什么季梁的朋友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生:他准备了很多盘缠。

生:他忘了准备地图,搞不清方向。

师:准备很充分,目标很明确,原因就在于方向走错了。对了,这个成语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准备再充满,目标再明确,搞不清方向也会成功。

4、师请两名同学现场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二、了解出处,与生活相结合。

3.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如:某食品质量不过关,却通过精美包装去吸引顾客,耗费人力、物力也没能提高购买率。)。

4.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如:考试抄袭以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三、课外延伸,引导大量阅读。

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先生对寓言有过这样精粹的描述:“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你转身离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课下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从这些小故事中,明白为人做事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