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模板18篇)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模板18篇)

作者:书香墨

写读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这里,小编给大家精选了一些深入浅出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涵和思想,同时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

(一)。

我喜欢看书,并且看了很多很多书,不过最让我难忘的书就是《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有很多的故事,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这个故事很有趣,让我给你讲讲吧:三国时期,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双方在赤壁大战。在东吴,孙权的手下有一个叫周瑜的人,他才华横溢、心胸狭窄。还有一个备的手下叫诸葛亮的人,诸葛亮足智多谋,知天文,知地理。周瑜怕诸葛亮知道自己的作战计划,就想杀他。周瑜要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完不成就要杀头,别说三天,就是三十天也造不出来啊!第一天诸葛亮对他的好朋友鲁肃说:“去准备二十只船,一只船上有一千个稻草人,二十个人。”到了第三天,诸葛亮开着船到曹军那里,曹操命令士兵往船上射箭,过了一会,诸葛亮回去了,让士兵把船上的箭拔下来,数了数,十万多只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困难不要害怕,任何难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只要肯动脑筋,就能成功。

(二)。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小时候在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那儿读书。老先生养了一只大公鸡,用公鸡啼叫的时候作为下课的铃声。老先生课讲得非常好,诸葛亮很喜欢听,可是鸡一叫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还没听够,所以,公鸡每次叫唤,他都很反感。于是,他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每次在公鸡快叫时,诸葛亮就扔出一把米,鸡一吃米,就忘了鸣叫,因此,常常是同学们饿得发慌,先生也觉得很累才下课。时间长了先生觉得莫名其妙,诸葛亮却暗暗得意。终于,这个秘密被先生发现了,老先生一气之下,将诸葛亮赶出了学堂。诸葛亮非常后悔,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先生后来想了想诸葛亮也是为了多学习,心想这孩子很聪明,如果把他的聪明才智用到正处一定前途无量,于是,他原谅了诸葛亮,把他叫回了学堂。从此,诸葛亮明白了要把聪明才智用到正处,他对先生恭恭敬敬,还下河捉鱼,给先生滋补身体,还帮先生打扫卫生,赢得先生的赞赏。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聪明不要用在歪地方,否则,也会使人走上歪路,做出一些没有道德的事情,遭到人们的唾弃。比如:二战期间,发动战争的希特勒就非常聪明,但他却把聪明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发动了战争,造成了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宋朝的秦桧,也非常聪明,据说他的书法写的非常好,可以称为“家”,但是他非常嫉妒岳飞,不顾国家安危,用他的计谋杀死了岳飞,结果受到了人们的唾弃,他也背上了千古骂名。所以,我们不但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我们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

我读了一篇小故事,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故事的大概内容是:马谡与曹操对战,诸葛亮战前对王平和马谡交代,要在靠山靠水的地方安营扎寨。结果,马谡自以为聪明,把营地驻扎在山顶,王平怎么劝他都不听,后来,被曹操放了一把火,火势很大,包围了整个山,只有几个兵和马谡杀出来。(.)。

曹操也不想斩杀马谡,不过由于马谡犯的错误太大了,损失了许多兵将,诸葛亮只得杀了他。其实马谡也是一员猛将,失去了挺可惜,可是他身为下将,就必须服从上级的领导,擅自改动作战计划,肯定不行,还连累了许多并肩作战的弟兄,这不是就他自己,是一个兵营,几千人啊,对将来的作战损失了许多兵力,诸葛亮杀他也是无奈啊!

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

也许诸葛亮没有书中所说这么完美,但我愿意我的想象中那份完美就是诸葛亮。而作者,不管他有多少中立,多少爱戴,他对于诸葛亮的爱,我感受得到。

五星,感情分。

并且,史料翔实,旁征博引,可见作者下了苦功夫。并且,多有曲径通幽之美,试图深入挖掘诸葛亮不为人知的旁枝细节,可见作者认真研究了诸葛亮这个人的思想感情生活各方面。并且,传达给了我很多我从前所不知道的知识,读书有所获。

故,种种方面,这本书都值得花费大量时间去读。

如果你爱诸葛亮,那么读完这本书,你会更加热爱诸葛亮。你会更加清楚自己为什么而热爱。

最后,让我们喊一句流俗而真情侧漏的口号,亮哥,我爱你!

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

三国里,我喜欢蜀地,我喜欢刘备,我更喜欢他的军师——诸葛亮。

“草船借箭”是我最喜欢看的篇章。一天,周瑜找诸葛亮议事:要求十日造箭十万支,违期问斩。不料,诸葛亮当即立下军令状:“三日内交箭。”周瑜暗中嘱咐鲁肃令工匠迟延,以便处斩诸葛亮。

鲁肃又受令,到诸葛亮处探听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求助:“你借我二十只船,每船军士三十人,船上青布为幔,稻草人千个,三日后包管有十万支箭,只是您不能告诉公瑾,不然……”鲁肃答应了。

三日后,诸葛亮果然取回来十万支箭。鲁肃看到整个经过,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

诸葛亮真是太厉害了,我真的好想做他的徒弟呀。

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想必对第九十三回“武乡侯(即诸葛亮——作者注)骂死王朗”一事印象十分深刻。诸葛亮用了什么法术,竟然能把一个大活人给“骂死”?尽管这当中不乏小说“虚构”的成分,但“虚构”也是要以“合理性”为前提的。只有具备了诸葛亮骂死王朗的“现实可能性”,读者才会信服这个故事。

诸葛亮骂死王朗是否具有“合理性”?也就是说,诸葛亮骂死王朗有多大的“现实可能性”?这是拙文拟加以探讨的问题。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骂人”虽然不能直接归入“战争”,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战争——舌战。要取得“舌战”的胜利,同样也需要“知己”与“知彼”。

先看诸葛亮。首先他对自己的“舌战”才能是有着充分的自信的。同在《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三回,诸葛亮客场作战,以一人舌战东吴群儒,让东吴群儒非但占不到半点便宜,反而自取其辱,一个个败下阵来。当时舌战的对象是多人,诸葛亮尚且占了上风。如今,面对的是王朗区区一人,他自然胸有成竹。因此,当蜀魏两军对阵,诸葛亮发现对手是王朗时,暗忖曰:“王朗必下说词,吾当随机应之。”这“随机应之”,体现的就是诸葛亮对这场舌战取胜的充分自信,是他底气十足的充分表现。可见,在“知己”的问题上,诸葛亮是有着极为准确的判断的。

再看王朗。他对自己到底了解多少呢?首先,随曹真大军出征,担任曹真的军师,是王朗自荐的,这时王朗“年已七十六岁矣”。这个年纪,应该是激流勇退的年纪。而王朗却在这个年纪自荐担当重任,有违人之常情。这也是他“不知己”的一个表现。其次,他在曹真面前夸下海口说:“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这是建立在“盲目自信”的基础之上的,也是他“不知己”的一个表现。

在“知己”方面,诸葛亮和王朗的优势和劣势已经十分明确了。因此,两人之间的交锋尚未开始,胜负之定数已判矣。

在“知彼”方面,诸葛亮在此之前,与王朗已经有过交锋,只不过那次交锋不是“舌战”,而是“笔战”而已。据《献帝春秋》记载,王朗在写信劝降蜀国太傅许靖碰了一鼻子灰后,又不自量力地写信劝降诸葛亮。诸葛亮随即写了一篇文章《正议》公开发表,对王朗的谬论加以驳斥。其中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的:“从前那个项羽,他的兴起不是由于自己有道德,因此虽然占据华夏地区,装出帝王的架势,结果却是身首异处而死,永远成为后世的鉴戒。而曹操不肯接受这个教训,又跟着这条死路走了。他没有遭受杀身之刑,不过是一时幸运,灾祸一定要落在他子孙身上的。不料有那么两三个家伙,已是行将就木之年,却接受伪帝的旨意,向我写信陈述什么天命。这真像张竦、陈崇这些无耻之徒称颂王莽的功德那样。难道他们面临大祸,还企图幸免么?”

诸葛亮还了解到,王朗初时追随陶谦,后为会稽太守。在举兵抵抗孙策失利后被俘,便投降了孙策。后来又归顺了曹操。是一个见风使舵、朝秦暮楚、丧失气节的为人所不齿的小人。

对待王朗这种既无自知之明,又无气节的小人物,诸葛亮深信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王朗在与诸葛亮的“笔战”失利之后,应该知难而退的。但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反在诸葛亮统兵伐魏的关头,自荐担任曹真的军师,并且在曹真面前夸下海口:“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他也太不把诸葛亮这个强劲的对手当一回事了。在“知彼”的问题上,他犯了一个“轻视对手”的极大的错误。

在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的情况下,王朗焉有不败之理?被“骂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与王朗的“舌战”中,诸葛亮的“骂人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纵论天下大事,阐明利害关系。为了断掉王朗劝降的念头,诸葛亮开始纵论天下大事,阐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难道我会去投降这样的一群鼠辈吗?你还是趁早断了“劝降”的念头吧!

(二)历数王朗劣迹,给予致命一击。要在“舌战”中彻底击败对手,抓住对手弱点,给予致命的一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王朗的致命弱点,就在于他丧失气节,不时投降或附逆他人。于是,诸葛亮抓住这一点,对他进行了公开的斥责。“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斤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当然,诸葛亮还是有所保留的,他只是斥责了王朗附逆曹操的事,却没有揭他投降孙策的丑。但仅仅是这样,王朗已经承受不住了。

当然,王朗被“骂死”,除了有诸葛亮骂人艺术高超这个客观的因素之外,还有王朗本身的诸多主观因素在起作用。这些主观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心中有鬼。尽管他为他所效力的曹操和曹丕大唱赞歌,“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但明眼人都知道,曹操、曹丕父子为臣不忠、架空汉室、并且取而代之的谋逆之举,正如诸葛亮所揭露的,“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王朗为这样的政权服务,可以说是名不正而言不顺。他的心中是“有鬼”的。

二是心中有愧。王朗在曹真面前夸下海口:“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哪知道劝降未成,反遭诸葛亮一番羞辱和一阵痛骂,这等于当众挨了人家一巴掌,使得他在曹真等将士面前颜面扫地。如果有后悔药可吃,我想他此刻应该对自己自荐担任曹真的军师、自告奋勇劝降诸葛亮的行为悔青了肠子。他的心中“有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身体有疾。据《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记载:“三公(指钟繇、华歆和王朗——作者注)有疾,遂以为故事。”说明王朗的身体不好,有病在身。曹丕《报王朗让位诏》里也说:“朕求贤于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非徒不得贤,更开失贤之路,增玉铉之倾。”按照字面来理解,应当是曹丕想让王朗出来做官,王朗以自己身体有病为由,把曹丕的请求给拒绝了。曹丕对此很不满。这些旁证材料都证明,王朗是有病在身的。如果他患的是心脏方面的疾病的话,那他被“骂死”的几率是百分之百。因为患心脏病的人,最担心的是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且是强烈的刺激。

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

一只老虎小的时候就被人逮住了,把它关在铁笼子里。这个家里有一只狗,自小就勤勤恳恳地为人看守门户,深受主人器重。没想到,有一天晚上,狗因为太累而睡得太沉,让贼偷走了一袋麦子,结果受到了主人的批评。

一辈子什么事都不做,虽然不会犯什么错,却庸庸碌碌,活得毫无价值与意义。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事无成。

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

从管理学上讲,职责是应该那么分工,但要看在什么样的具体环境之下。诸葛亮开府治事之时,许多工作刚刚起步,新组建的丞相府和调整过的益州府都需要磨合,各级官员的工作作风也需要培养和锻炼,诸葛亮从细节入手,亲力亲为,拿现在的话讲就是狠抓工作作风建设,以此来带动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这是一个扭转作风、纠正错误的关键时刻,领导必须带头。

在诸葛亮的严格要求下,各级官署的工作作风大为改观,一些虽然没有背景却有能力、肯干事的人得到了重用,何祗就是一个例子。

深为诸葛亮器重的杨洪此时担任蜀郡太守,诸葛亮让他向自己推荐人才,杨洪推荐了自己的秘书(门下书佐)何祗。

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中,我读了许多本书,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最令我感触颇多。

这篇故事主要写了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处处找诸葛亮麻烦并让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来,而诸葛亮却沉着冷静,不仅不增加十日天数,反而减少了几日,最后用计“借”到了十万支箭来。

当我读到诸葛亮说道只要三天就能造好十万支箭时,我便在心中按想:诸葛亮难道不怕死吗?明知周瑜在找他麻烦,还答应了周瑜。又读到他找鲁肃借二十条船,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靶子之后,才明白了:原来诸葛亮是要用“计”来获取这些箭啊!但是心里还有一些疑问:用什么计谋获取呢?在读到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叫船上的军士一边击鼓一边呐喊的时候,心中又有一连串的疑问: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最后读完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诸葛亮知道这一天有大雾,又善于用人,知道鲁肃忠实守信,也知道曹操生性多疑,原来一切尽在意料之中!

读完之后我对诸葛亮更加钦佩了。想到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真是自愧不如啊!

记得有一次,我大概7岁左右,好奇心促使我去玩一种极其危险的东西----火,点燃在纸巾上时,我异常兴奋,之后火快要烧到手指时,我下意识把它扔到垃圾桶里,火迅速蔓延来,我非常着急,我开始用嘴吹,谁知道火居然越来越大,我突然想到了生命之源-----水便去接了一杯水倒在火上,火终于灭了,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我做事一般都很马虎,情况越紧急我越是不冷静。

感谢大家和我一起穿越回三国时期。虽然《三国演义》我已经看完,但这些故事仍然令我印象深刻。

《三国演义》读后感:论诸葛亮的生平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诸葛亮的故事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孙刘联合破曹,周瑜气量狭小,多次设计害诸葛亮不得。

一气,周瑜在孙刘破曹战中受伤,被诸葛亮调赵云先夺城池,周瑜怒火攻心;

三气,周瑜又生一计,明取西川,暗夺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差点被活捉。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被气死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旷世济民。

诸葛亮的读后感

《诸葛亮传》主要写了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平生经历,以及魏蜀吴三国的争斗。

在人们的眼中,诸葛亮是一个神通广大的人。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有对诸葛亮的称赞。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这几点:

一、他会用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蜀国的'败落是因为诸葛亮不会用人,但事实证明诸葛亮一直是蒙冤受屈的。比如说得到诸葛亮赏识的姜维,原只是一个小官位,但诸葛亮一眼看出姜维的能力,以至于发挥了姜维不但骁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的这块金子。再比如说赵云,诸葛亮同样看到了他的能力,以至于赵云成为诸葛亮今后最好的合作对象。

二、诸葛亮有智慧。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利用吴国的孙权和大将周瑜、鲁肃等人的疏忽,巧占荆州。周瑜和孙权大怒,周瑜又让孙夫人出嫁,来杀刘备,但诸葛亮派赵云前去,成功避开锋芒。

三、他战斗经验丰富。正是因为诸葛亮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才抵挡得住司马懿的团团进攻,好几次让司马懿吃了败仗。

四、礼贤下士,法道兼济(法律、道德兼用),懂得治国安邦。吴蜀再次联合以后,进入了短暂的和平期。而这时,诸葛亮减税增收,减少百姓税收,打击贪官,大批生产蜀锦,建设诸葛堰、煮制井盐。短短数月,这些资源已经为蜀国支起了巨大的护盾。之后,诸葛亮又立“宪法”制定“八务”“七诫”“六恐”“五惧”其目的在于使一切制度化,不需要特别努力,大家就能遵从。

诸葛亮的哲学,人们至今还在研究,我们要向诸葛亮学习,学习他的成功之道。

文档为doc格式。

诸葛亮的故事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

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诸葛亮的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

曹操命大将夏侯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旷世济民。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三国演义》读后感:论诸葛亮的生平

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

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墨迹《远涉帖》传说诸葛亮曾拜水镜先生为师。学业到期后,水镜先生对弟子们说:“我出一道考题,从现在起到午时三刻止,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庄,谁就出师。”

弟子们急了,有的大呼:“庄外失火!”有的谎报:“家里死了人,得赶紧回去!”水镜先生概不理睬。只有诸葛亮,早就伏在书桌上睡着了,鼾声大作,搅得考场不得安宁。水镜先生很生气。午时三刻快到了,诸葛亮一觉醒来,听说先生出了这么个考题,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这么刁钻,尽出歪题害我们,我不当你的弟子了,还我三年学费,快还我三年学费!”

水镜先生见诸葛亮这么辱骂他,气得浑身打颤,喝令他滚出水镜庄。

诸葛亮哪里肯走,水镜先生就命令几个弟子,把他赶出庄去。

诸葛亮一出庄子,哈哈大笑起来。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镜庄,跪在先生面前,双手捧起棍子说:“刚才为了应付考试,万不得已冲撞了恩师,弟子愿受重罚。”

水镜先生猛然醒悟,转怒为喜,扶起诸葛亮说:“看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真的可以出师了。”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精选】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这样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意思是说诸葛亮在跟随刘备打天下之前,是一个种地的,这里的“躬耕于南阳”指的是在南阳种地。

其实诸葛亮不光会种地,他还非常的会种西瓜,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是去隆中拜访诸葛亮的人都非常喜欢吃诸葛亮种的西瓜,可是诸葛亮有个规矩,吃西瓜可以但是必须把西瓜子留下。现在在襄阳一代还有“吃瓜留子”的'老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