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上教学反思与改进 小学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汇总7篇)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上教学反思与改进 小学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汇总7篇)

作者:JQ文豪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上教学反思与改进 小学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汇总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上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一

经历了一场中考总复习,再反思三年来的教学,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根本。

1 、从七年级开始就让学生阅读《语文报》、《散文》、《读者》等优秀报刊。这些报刊杂志每一期都有优美的文章、丰富的课外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感教育。除让学生广泛阅读外,每星期还要求学生做一篇读书笔记,对自己喜欢的文章或片断进行欣赏,把感悟写下来。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中考复习时,老师只是启发和点拨即可。

2 、平时注意抄写、背诵。每星期布置抄写作业,名言警句和优秀的段落或文章。这既可以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 “背诵虽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却是一个文明的办法”。

3 、课堂教学中落实大语文观, 丰富课堂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平时教学可以放开手脚, 以教材为基础, 但不是拘限于教材, 可以大胆旁征博引, 介绍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学故事、名人轶事、成语故事等内容,并关注其他的相关学科,以此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4 、课堂教学当注重有效地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和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使教学真正教会了学生学习,既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并落实到了笔端。

5 、重视点滴的作文训练。平时教学中,当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引导学生时刻用眼用心体会生活,及时用笔记录生活,以此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提高观察感悟能力,并为写作积累鲆活真实的素材。让学生写日记或写随笔不失为一个很有效的举措。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上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二

《桂花雨》这节课设计的教学重点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紧扣字词感悟,能感受到作者喜爱桂花雨,喜欢摇桂花树,而且学习氛围浓厚。但是可能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比较大,学生对“故乡”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对作者离别故乡,不能回乡,对家乡深深的眷念之情不能很深地感受到。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很喜欢摇桂花树?用铅笔画一画,圈一圈。

生1:我从“我可乐了”看出来的,而且她是使劲地要,很用力,一定对这件事情很赶兴趣,很喜欢做这件事情。

师:你能边读边做动作吗?(生做动作)

生:我从“是件大事”看出作者把要桂花树当做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师:是啊,摇桂花是她的大事,那我们觉得什么是大事?

生1:读书

生2:做作业

师:我们每天用绝大多数的时间去做的就是大事,作者做的是什么?

生3:摇桂花,他一定每天都想着摇。

生4:我从“缠着”看出来她喜欢摇,感觉她一定要她妈妈带她去摇。

师:缠着,你什么时候也会缠着爸爸妈妈做一些事?

生5:我要买一本好看的书时,就缠着妈妈买。

师:那你能来演一下吗?我来当妈妈。

一学生缠着我的手一边摇一边撒娇到:“妈妈,我要买书嘛!”

生6:我要妈妈买好吃的时候,就缠着她。

也上来演了。

生7:我从“啊”看出来的,作者很快乐,对这桂花雨很陶醉。

师:对,很陶醉,你能来读一读吗?读出陶醉的样子。

生读。

教学反思:从文字入手,引导感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增加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当感情增加到至高点时,让学生直接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专著重点字词,通过表演感悟,作者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学生从文本中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生:我前后连起来看,前面写“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后面说“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里可以看出杭州桂花肯定要香,而且,家乡只有一棵,这里有一座小山。

生1:热爱家乡

生2:对家乡的桂花印象太深了。

师:是啊,母亲觉得自己的东西要好,所谓“月是故乡明”啊。

教学反思:学生能联系上下个文理解句子,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但是在挖深一层时,也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验眷念故乡的时候,情感还不到位。学生只是笼统的说是热爱家乡,思念家乡,并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上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三

“交流平台”安排的是根据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习惯。

“词句段运用”安排的是:

1、为动物找到家。

2、读两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积累气象谚语,进一步丰富语言积累。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交流平台”教学时,学生通过交流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词句段运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读两组出示的句子,比较第二句与第一句的不同之处,说一说加点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日积月累”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反复读一读这些谚语,把字音读准,想一想每个谚语的意思,不懂的成语借助词典加以理解。让学生想办法快速记住这些谚语,并积累其他气象谚语。

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栏目时,把动物的家用图片展示的方法呈现,学生很快就能根据图片找到对应的动物。

教学“日积月累”时,需要结合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因为年龄尚小,不能对谚语有深刻的了解。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多角度让学生去学习。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上教学反思与改进篇四

一、从课内存疑入手,进行拓展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积极推进教学的开放,强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开展拓展性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现代的语文教学更是呼唤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人心,走向开放。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创造条件,拓展语文教学的时空,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的开放环境,大胆地拓展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由单一走向丰富,增加知识容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努力使教学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开阔学生的视野;努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而有创。在《打碗碗花》一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着从课内存疑入手,进行拓展性学习。在基本学完了《打碗碗花》一文,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给“打碗碗花”起这个名?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可能是人们为了让花儿开得好,开得盛,不希望人们去采它,有意想出这个名字。有的认为可能是因为它的样子像碗,人们想出这个名称。还有的认为可能这花有毒,人们伯小孩中毒,所以取这个名字吓孩子……我先肯定了学生的想象力,说“大家的想象很丰富,打碗碗花到底是怎么一朵花呢?老师把这个疑问留给大家,等你查到后,让我们给它写个声明——证明它“不打碗”。从这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课堂中果断地存疑,引导学生去思考,最后,将问题带到课外,这里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一点书本知识,而且还要进行拓展性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和思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一种不断探求和深化知识的愿望。

二、阅读教学和说话、写话、作文教学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回答、讨论,乃至朗读、复述、写句子、仿写等,都是在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阅读与说话、写话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打碗碗花》一课的教学中,我也尝试着把阅读教学和说话、写话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多次地让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在学习了第8自然段后请学生用(如释重负、安然无恙)等词联系课文的内容写句子。学生在经过自己准备和同学合作后,写出了好多句子,如:

(1)“打碗碗花,不打碗!”我小小的心(如释重负)。

(2)我的好奇心让我违背了外婆的警告。打碗碗花不打碗让我如释重负。

(3)打碗碗花安然无恙,消除了我的疑虑,我要自信不疑地向人们大声宣告:“打碗碗花,不打碗!”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又请同学在查资料的基础上帮打碗碗花写一份声明,以达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目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上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五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这就说明了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要综合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学习,其实也需要综合学生个体各种能力的整体发展,其中就是要把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结合在一起,使两者相得益彰。

在《语文园地八》“读读背背”的教学过程中,听、读的能力都能得到发挥,所以我建议还应该加强说和写的训练,把写作、口语交际融合于其中,例如让学生例举一些平时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形近字,多谈谈自己区分形近字的方法,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创新的精神,也可以通过整合小组成员之间讨论的结果,再表达出来,这样也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更加丰富多彩的趣味语文活动,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自己策划和主持活动,他们更具浓厚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无形间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节课的根本教学目的还在于让学生根据语文知识的规律有效地学习、记忆和积累,所以还要把“写”的训练落实到位。所以我在课后要求同学们写一写课后感等,把自己的收获和感受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在这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中,确确实实地得到了综合运用。

整节课里我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时间的掌控,因为在40分钟里要完成“相近单字我会认”“特色成语我会记”“歇后语距我会背”三个部分的内容,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把教学目的落实到位,让学生能够记忆和积累,所以这成为我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难题。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中作为语文综合学习的“语文园地”除“口语交际”和“习作”这两个固定的板块,还会有其他不同的板块内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实施语文综合学习呢,我觉得就要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的作用。

形近字和特色成语是学生已学过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更为熟悉,我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查找资料(收集更多的形近字和特色成语,了解歇后语的故事),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发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收集和整合资料的能力。课前的准备可以更好地在40分钟内实施教学,也可以更好地开展相关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综合性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在创设教学时联系生活,走进生活,所以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和课时,毕竟40分钟的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应该把这种综合性的学习延伸到课后,延伸到生活。例如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我们还可以利用多一节课时,把形近字、成语、歇后语运用到实践生活,用形近字连线组词,用成语造句,写话,在具体的句子中使用歇后语等方式,在具体的语境中加深对这些知识的了解,从根本上掌握语文知识。同时也可以结合一些班队活动等,开展如“成语擂台赛”、“与成语交朋友”、“趣味歇后语”、“歇后语故事大赛”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那么学生就能在活动得到锻炼,有所体会,获得感受,也能进一步培养他们“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还想建议一点,由于综合性学习是要开创“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所以当师生双方的能力都达到一定的程度,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留给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的空间,让他们的个性在活动中展示出来。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创设更多更有趣味的语文活动,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生成,从而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上教学反思与改进篇六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有个“不少于”的界定。应当说,这只是个保底的要求。)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来年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笔者在平时,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次。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一篇。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上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七

今天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现反思如下:

教学目标达成,学生能在熟读基础上感悟,敢于质疑,并熟读成诵!

教学环节中,学生读、准确停顿读、个人读、小组读表现都很好,这给理解打好了基础。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时,学生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文中插图进行帮助性理解,几个孩子还能根据文字组成词语来理解(如:“一儿登瓮”中的“登”字,学生组词“攀登”,在这里就是攀登到了瓮的顶上),这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现代汉语组词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表现。

也有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我环顾了每个小组,发现问题最多的是“众皆弃去”。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把“弃”理解为“放弃、抛弃”,这是联系现代汉语的结果。可是,在这里,“放弃、抛弃”又似乎不准确。我抓住孩子们汇报时的故事情节,指导孩子:“想一想,一群几岁的孩子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有的孩子说他们会害怕,有的孩子说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就是“众皆弃去”的背景。其他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害怕,所以都跑开了。这样一个问题,正可以引出“众儿”与司马光的不同,再相机让孩子说一说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很自然就说出了“沉着冷静、聪明机智、乐于助人”。

在讲故事这个环节中,几个孩子把“一儿登瓮”理解成了“一个小孩儿登上一块石头,然后掉到了水缸里”,这是受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影响,可是文言文中并没有说明孩子是登山失足。所以,我又重新代领孩子理解这句话,“登瓮”是登到了瓮的顶上。可是,紧接着一个孩子讲故事,就说这个孩子登到了缸里。问题又来了,我们重新回到这句话,体会究竟是登到了瓮顶还是进了瓮里。虽然在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出现了一点点偏差,可是学习就是这样,只有不断改进、思考,才是学习的过程。

拓展环节的设计有些难度,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徐孺子赏月》比《司马光》难理解,个别字词理解起来困难,让他们自己讲就更难了。我想,当下正有一个解决这个问题办法——请教每组旁听的老师们啊,这不也是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吗?于是,孩子们在注释、请教中学习完了拓展文章。我在小组巡视时发现,每组有一到两个同学能够理解,剩下的孩子都是懵懵懂懂。拓展阅读的设计,本身就有让孩子运用已学方法理解文意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产生对文言文的喜欢。所选题目虽有些难度,但孩子们探索的态度不变,依然在认真地研究,这才是学生学习的态度。

整个课堂,最大的问题还是孩子们的倾听习惯不好。大家总是在别人发言时表情默然,没有专注的表情,更没有眼神的交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