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观唐山大地震有感(大全6篇)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大全6篇)

作者:灵魂曲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大全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篇一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在唐山发生了强度为里氏7.8级的大地震。

地震来临时,山崩地裂,一座座高楼在顷刻间化为废墟,一个个生命瞬间被强烈的地震波夺走,地震的危害还真不小。

废墟中,一个坚强的母亲正在努力地寻找着自己的两个孩子,突然,听到其他人说找到了,但却被同一片废墟压住了,救弟弟姐姐会死去,就姐姐弟弟会死去,百般无奈下,这位母亲含着泪说先救弟弟,而姐姐却留在了尸体群中……。

一幅幅惊心的画面,一场场充满爱心的救援。让我不禁感到人们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不但没有被困难吓倒,而且团结起来顽强地跟困难做斗争。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是最宝贵的,灾难无情,人有情!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篇二

看了《唐山大地震》,带着未干的泪痕走出影院,心在隐隐作痛。

我是带着何种渴望而又惧怕的矛盾心理在追逐这部影片,想从《唐山大地震》的故事里再次咀嚼那似曾远去的伤痛。当千百次曾在梦中忆起的尸横遍野、断壁残垣、骨肉分离的情景在银幕上清晰显现时,我仿佛再次置身于那场人间炼狱。喝地上积存的雨水、吃长满白毛的霉变大饼,忍着恶臭抬运一具具尸体、在蚊虫与露水的覆盖下睡在旷野、浑汗如雨的抢救废墟下的生命...。

但是,正如冯小刚导演所说,《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除了具有灾难片的特征,更是一场情感大戏。她以救姐姐还是救弟弟这一矛盾为主线,牵出了绵延32年撕心裂肺的情感故事。每一个情节我都如置身其中,因为我是唐山人,银幕上让我一次次热泪横流的情景我都曾经历。回望那些日子,除了感叹人类在巨大天灾面前的渺小和无助外,充满胸膛的,更是在灾难过后,人们匍匐互救、相濡以沫,全国人民倾力支援唐山的大爱与感恩。

影片中,方达在杭州蹬三轮,听说陈道明参加过唐山抗震救灾,随口叫了一声恩人并且不要车钱。“恩人”二字是个分量极重且轻易不会使用的字眼,可是在唐山,这两个字却常被提起。但凡参加过抗震救灾的人,唐山人都管他叫恩人,唐山人民的感恩之情历经34年愈加强烈。

“我是唐山人!”方登面对负心的恋人说出的这句话,是对唐山人民性格的最好诠释。对于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还有什么能够吓倒我们?唐山气象局的员工,未曾掩埋好亲人的尸体,拖着残肢断臂第二天即恢复观测,那尚且带有血迹的手颤抖地发出震后第一份气象电文,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布:我们还活着!我们不辱使命!

在炎炎烈日和瓢泼大雨中,在到处是断裂的水泥板、碎玻璃、钢筋头和铁钉的废墟中,第五天,震后第一份天气预报随电波飞向天空。一顶绿帐篷就是预报室,包裹着纱布、拄着拐杖的那位就是预报员;用脸盆正接棚顶漏水的是观测员;挥汗如雨抢救档案的是全体干部职工…。没有更多的语言,他们把滴血的心默默藏起。

生活还要继续,哪怕这生活充满苦涩。唐山气象人的家家户户如影片一样经历了情感的蹂躏。张维柱7岁的儿子没了,他把丧子之痛深埋于心,用无休止的工作冲淡心中的哀痛;杨捷民失去爱妻和儿子,自己被砸成高位截瘫仍然笑对生活;闫学荣的丈夫瞬间离去,她却用工作强压内心的思念,虽然在夜深人静时一次次哭醒…。我不想在34年时间的磨砺之后重新触碰人们心中最脆弱的地方,可这是从那场灾难中走过来的人绝对不能释怀的东西。

唐山人民感谢徐帆,她把一个身历情殇的母亲表演的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唐山人都能在她身上找到自己母亲的影子。一盆西红柿和母亲向女儿充满歉意的一跪,让观众感动的浑身颤栗、痛哭失声。有哪个母亲不爱孩子?留弟弟那是万般无奈啊!

影片中那浓重的唐山口音,那再熟悉不过的震前街景,那自己亲身经历的艰辛与苦难,还有那些早已逝去的熟悉的面孔,让唐山观众有更多的感受与感动。这就是为什么在“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唐山人文精神里,把感恩放在第一位,为什么当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后,唐山人民能做出让世人感动的壮举的原因。

影片结尾展示了现在唐山宏大的城市风貌,还有南湖旖旎迷人的风光。这是唐山人民用不屈的抗震精神建设与维系的家园,其中也有全体气象人的劳动成果。地震主题公园那些巨大的殉难者纪念墙,是24万已离我们远去的同胞的灵魂所在,让他们与我们共享繁荣。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篇三

一天下午,姑父带我去看电影,名字叫:《唐山大地震》。

故事讲得是:一天晚上,唐山发生百年没见的大地震,父亲大强和母亲元妮在外面,两个孩子:方登(姐姐)、方达(弟弟)在屋里,发生了大地震,母亲哭着喊着要进去救两个孩子,父亲拉住了母亲,自己跑上了楼,结果被砸死了。

此时,方登和方达被压在一块水泥板下,弟弟哭着说要妈妈,姐姐呢,则正用石头敲打着地面,希望有人来救她,一个工作人员对母亲说:“元妮,你决定救哪个,撬那头就压住这边的孩子,撬这头就压住那边的孩子。

母亲犹豫了好久,那位大哥又说;快点,再慢,两个孩子一个也活不了。”母亲狠了狠心,说:“救弟弟,救弟弟。”方登绝望了。她被一对解放军夫妻收养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母亲的最疼自己的孩子了,虽然母亲选择了弟弟,但是,我也看出来母亲一位很疼爱姐姐,想到这里,我便不由自主的想起来平常总是跟妹妹斤斤计较,而且经常说妈妈偏心,常常偏妹妹,想到这里,觉得我错怪了妈妈,其实妈妈对我两全都是平等的。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篇四

大地震曾经使唐山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爱,冯小刚将使唐山人得到全国人民的尊重!

一部史诗般的电影,一部反映人间大爱的电影,一部能使全场潸然泪下的电影。我不得不佩服冯导,他是一个不仅仅可以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导演,还是一个可以让观众泣不成声的导演。《唐山大地震》挑战你的泪腺!

剧中不仅用镜头语言表现了唐山大地震那使人震撼的23秒钟,还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了一家人在唐山大地震中,在人类极端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善良和豁达。

方达的姑姑善解人意,说服了奶奶,让方达从远去的长途车上下来,回去找妈妈。从元妮的神情到姑姑的一句“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接走方达,元妮的唯一希望就没了”,当观众们看到长途车停下,方达下车跑回妈妈的怀抱的时候,全场流泪!

片尾处,方凳原谅了妈妈,第一次回到唐山的家里,看到妈妈为她准备好的凉水泡西红柿、妈妈的下跪,让人心酸有余!方凳在自己和爸爸的墓地中哭泣着问妈妈“这些年你是怎么过来的啊?!”妈妈说“我过得挺好的,我要是过得花红柳绿的,就对不起你和你爸爸了!”

不说这些情节对泪腺的挑战,全剧对唐山人在人类极端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善良和豁达足以让唐山人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全人类的尊重!当然,剧中陈道明饰演的养父同样以豁达和爱心让观众的眼泪纵容。

剧中仅表现了方达、方凳的一家人,这只是唐山二十四万殉难者家庭中的一个。我相信,唐山千千万万个家庭都有着对生离死别的权威诠释,都有着对生命、家庭、亲情的最深刻理解,唐山拥有千百万懂得人间大爱的人民!

片尾,一位华发老者对着地震纪念墙自语:“过两天我再来看你。”之后骑上自行车,慢慢离去,字幕:“宋守述,65岁,冶金矿山机械厂退休工人,地震中失去了父亲、妹妹和儿子,儿子宋永杰年仅5岁。”这个镜头使我震撼!使我对唐山、对唐山人肃然起敬!

看完《唐山大地震》,家里原本惊天动地的矛盾,在我心里变成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工作单位里的纷纷扰扰变成了早该飘散的烟云,生活常态中的一切变得那样的渺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豁达地去面对生活吧!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篇五

对于唐山大地震观后感可以说看让让整个人的'身心都受到深深的震撼当中,在心里久久的回荡抹之不去。

对于一部电影能做到这样,可以说已经到了化境了,整个故事围绕的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可怕的一次灾难性自然灾害,一个母亲在带着自己的孩子如何经历这次灾难,如何在最困难最无奈的时候面临着人生最痛苦的抉择,在只能选择放弃一个自己的骨肉的时候那种无奈,那种悲剧,太让人感动了,有时候想一想,人类的确是很渺小的,对于灾难我们只能选择接受,只能忍受,只能看着自己的亲人离去而什么都做不了,在灾难面前我们只能选择我们能做到得的,只能把灾难减少到最小,只能含泪的抉择,很无奈。

唐山大地震感觉最成功的主题思想就是告诉我们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人活着应该如何抉择,在遇到无法改变我们的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有信心的战胜这种困难,只有自己有信心了困难才能向我们低头,只有自己伟大了,困难才会渺小,不要放弃任何一次希望,哪怕在世界最大的灾难来领的时候我们依然是有希望的,只有有一丝阳光,明天的种子就会发芽,世界就会更美好。

唐山大地震看的是一部电影,可是思考的是一个人生,困难都是一时的,而面对困难大态度却可以是永远的。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篇六

得知修读中国语文及文化科,学校指定要看几本书,当中包括《唐山大地震》时,第一个闪进脑海的念头是:天啊!不是开玩笑吧,这样一本书,甚麽报告文学,单听名字和体裁已给人闷出鸟来的感觉,怎样看啊!於是,自买书以来,我一眼也没看过它,让它安静的躺在书柜中。直至近几天,老师说要写阅读报告啦,我才抱?一千万个不愿意的心情,把它翻开,心中只想随便看看便算了。但一看之下,惊觉它并不是我所想像中那麽糟。那一场发生在多年前的大灾难,从蕴酿、发生、结束、到重建,一切均像在钱钢先生的笔下复活了一般,一桩桩感人的故事,一个个经历劫难洗礼的人物,一下子全浮现於眼前,我就像参与其中,见证?那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惨烈的大天灾。

这确实是一场浩劫。作者并没加上一丁点儿的夸张、一丁点儿的放大,只用了最写实的方法,将几位亲身经历地震人士的感受记下来,将地震的死亡人数、影响范围等资料摘录下来,已教人感觉到那是一件多麽悲惨的事。但愿这一切都是假的。

书中记录了很多受灾者的故事,有几个令我印象极为深刻。在第二章,作者的采访笔记记录了这一件事:一个孩子在地震时遭撞伤,头皮被掀开一大块,里面满是沙子,救灾人员用水去为他冲洗,每洗一下,那孩子便抽搐一下。读到这一段,我几乎掉下眼泪,那只是一个小孩而已,一个本应天真烂漫的小孩,却要承受?成人也难於忍受的剧痛,这是多麽的令人心酸啊!另外还有两个故事令我热泪盈眶:分别是那位被楼板压住下身,无法脱险的护士,及明知病人救不活,但仍要尽力去救治的仁医。三件事都叫人感到那麽惋惜,无奈。

但此书的最大价值却不在这些感人的故事,而是那一个个故事背后带给我们的深刻体会,那一堆堆统计资料向人类发出的严厉警告。书的第一章就已给了我们一个信息:人类是多麽的愚蠢麻木。一开始,作者描述了许多地震前的异象,一大群老鼠移居,一大群昆虫远飞,?、狗等都出现不寻常的举动,是否在说明人类连动物都不如呢?动物也能感受到地震的来临,但一直自封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连一丁点感觉也没有,是甚麽回事?是千万年的进化,令我们失去了最基本预知灾害的动物本能吗?但这仍不算是最令人类汗颜的地方,最令人感到羞耻的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荣的科技万能思想。人类就是太过倚赖它,明明看见一大堆不寻常的事正在发生,但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我们信任的那些仪器并没有动静,所以不会有事发生。结果一直被人类奉为至宝的仪器出卖了人。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日渐发达的科技,是否就是加速我们灭亡的毒药呢?况且,那些所谓的新科技产品、现代化建筑,能抵抗大自然的力量吗?千多年累积而来的科学知识所造出来的建筑,大自然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已将其完全摧毁。人是否要醒觉,不应再完全倚赖这些不可靠的东西呢!

还有一样更令人痛心的是中国人那极幼稚可笑的爱面子性格。在第五章「政治的一九七六」一节这样记载:震后,世界各国都表示要向灾区伸出援手,但我们那些伟大的爱面子思想,将这种好意拒绝了。以为这是自家的事,不需要他人援助。这是多麽的愚昧啊!救灾根本是全人类的事!结果,五千多年历史遗留下来的伟大的爱面子文化,使千千万万条本来有救的生命,埋进黄土地了。

除了愚蠢外,书中亦揭露了人性丑恶的一面。像描写人们在灾后大抢劫的那段:一些人在废墟中找值钱的物件,一些人甚至在死人身上抢夺,这完全显示了人类低劣的本性。还有写五室婶的那段,本来灾后大家是相互扶持的,过?共患难的生活,但不久之后,生活较为稳定,社会稍为回复正常后,中国人那自私自利的本性立即显现。一个本来紧密联系的小社团,便这样瓦解了。又在第四章中,精神病人和盲人在灾后都被冷落,他们的残疾、缺陷,使到他们本来应有的待遇,都因歧视而失去。甚至连原有的东西也被人夺去。

幸好,书中也有记述人性光辉的一面。像在同一章中,一位小伙子得悉盲人、精神病人被分配较少的食物时,立即将那不公平的饭票撕烂,将好的饭菜都拿出来给病者食用。这正好和那些歧视病人的行政高层形成强烈的对比,而那两位一直照料病人的医生,是令人敬佩的。三个人在书中都是小人物,但比起那些所谓所长、部长等大人物有人性得多,难道真的如谚语所云:「仗义每多屠狗辈」?又在第二章中,那几位拚?被水冲去,冒?性命危险都要拉起水闸排洪的勇士,和第三章中提到的那一对新婚夫妇、那个年轻小女孩、那个大婶和那个男矿工,他们坚持活到最后一刻的精神,都漂亮地展示了人性中勇敢,舍己为人和坚强不屈的一面,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又在第二章曾提及有外国人遇难,中国人并无因民族的成见而不予救援,表现了人类互助互爱的精神。令人觉得可能真的有一天,人类能摒除民族界限,融为一体。

最后,我感到中国人有历史以来实在经历太多劫难了。只希望在未来日子,不会再有同样的灾难发生。即使发生了,亦应从唐山一劫中汲取教训,凭着我们美丽的、光辉的人性去战胜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