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池上教学课堂实录(通用19篇)

池上教学课堂实录(通用19篇)

作者:XY字客

通过研究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行之有效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一

教学要求:

1.复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重点语句和词语,加上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本剧,感受课文表达的真情。

3.体会称赞给别人带来的愉快,懂得要发现别人的优点,给以真诚的称赞。

教学重点:要求2。

教学难点:要求3。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我们的好朋友小刺猬,从森林里带回许多礼物,他说,昨天,大家学习得认真,他要奖励我们呢!你们高兴吗?来,我们再次走进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吧!出示课题。(生读课题)。

复习生字。

师:想拿奖吗?(课件1)请大家先轻轻地读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一会儿,老师要抽两个小朋友来认读,如果他的字音读准了,小朋友就做个胜利的手势,如果读错了,就向他摆摆手,大家的手势做对了,那你们也能得到这个奖励了。谁来读?(请两个学生上来,一个读5个字)让老师瞧瞧谁得奖最多。全部得奖的同学请举手!

师: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看,小刺猬也称赞我们呢!听(课件2)可以吗?(课件3(1)清晨,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2)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谁来读一读?读得真流利!谁还想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生齐读)。

细读入情。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孩子们,文中讲了谁称赞谁呀?(贴画),他们是怎样相互称赞的呢?我们快来看看吧!(课件4音乐、朗读、画面)。

师: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哦,还有一部分小朋友没听明白,没关系,我们再自己读读课文,一定会弄清楚的,请小朋友拿出铅笔,边读边把他们相互称赞的话在课文中划出来吧。小刺猬怎么称赞小獾的?小獾又怎么称赞小刺猬的?读书可真认真!我们来读读好吗?(课件5)。

生:读第一句(我怎么没听出小板凳有什么变化啊?)生再读;现在老师听出来了,小板凳真是一个比一个好呀!你也真能干!谁再来读读?真好!还有谁要读吗?我们都来读一读吧。齐读。读第二句(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你能不能读一读?声音是蛮洪亮的,不过,苹果好像没什么香味,小刺猬的苹果是很香的!再读读,可以吗?(有点儿香味,还不很浓)再读(师:真香啊!,我想让你们也来闻闻苹果,好吗?(师范读)苹果香吗?你也试一试,来,我们大家一齐读一读,让所有的老师们都闻到苹果的清香,(生齐读)再读第一句。

师:是呀,做得粗糙,是小獾手艺不高,但态度认真,这是小獾的优点,细心的小刺猬仔细发现别人的优点,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来,我们也学学小刺猬,表扬表扬小獾。(小獾一定会很高兴的)。

师:读得太好了,老师禁不住向你们竖起大拇指,真是好样的!你们高兴吗,来,我们看看,受到表扬的孩子,是不是还能读得更好,谁愿意朗读全文,就站起来读。

表演感悟。

师:有声有色,真好,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来,我们四人小组进行创作,一个导演、一个作者、其他二人分别当小刺猬和小獾,开始吧!(生表演)谁是勇敢者?(一组演,评价),再演,把我们的称赞送给他们吧。

总结引申。

今天,我们每个孩子都得到一样宝贝,这就是称赞,称赞像神奇的魔棒,能使人自信,能给我们带来快来,咱们小朋友这么优秀,老师还想夸夸你们呢!我把它们做成了贺卡,想看么?(课件9-12)孩子们,你们高兴么,还不赶快走下座位,夸一夸身边的小伙伴,然后,拿出你精美的贺卡,把你的称赞写下来,送给好友。(代表展示说、读、张贴)。

布置作业。

师:这一节课小朋友们都学会了如何去称赞别人,回家后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体会劳动的快乐和受到称赞的喜悦。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于网络。

白鹅教学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比喻、反语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鹅的图片。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看一幅著名当代画家丰子恺所作的画《白鹅》,同学们认真观察后说一说这只鹅什么样?(学生汇报)这位画家不仅用画笔把白鹅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了,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了文章——《白鹅》。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3课《白鹅》(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笔下的白鹅有什么鲜明的特点.(学生自由读课文)。

]汇报:(7个自然段)。

师:通过初读课文作者笔下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汇报)。

三、细读课文。

过渡:看来这真是一只不一般的鹅。所以作者开始就说它是一个高傲的动物。

(一)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师: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中心句。学生默读汇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师:很准确,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那你现在对“高傲”这个词语有哪些不同的理解。在这段中从哪里看出鹅的高傲?(姿态)(指名读:伸长脖颈、左顾右盼)。

师:左顾右盼什么样?谁来示范?

师: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出这样的赞叹(学生齐读这句话)。

师:除了姿态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鹅的高傲?(叫声、步态、吃相)(板书)哪个段落进行了概括谁给大家读一下。(指名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三、四、五、六、七自然段。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师:那它的.叫声、步态、吃相又是怎样表现出它的高傲呢?请大家在3-7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书体会、把能表现鹅的高傲的词句画下来,想想好在哪?然后我们进行交流。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

2、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学习“叫声”部分。

师:大家学习的很认真,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

具体的呢?谁能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来读读这句话,看看你想怎么读?

师:你的感受真好,其他同学想怎么读?

生:我想强调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师:引吭大叫是什么样的叫。

师:独特的体验,非常好。

师:谢谢你。现在谁还想通过你的朗读把鹅的高傲读出来。好一起读。

师:真够傲的所以作者说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齐读)。

(2)、学习“步态”部分。

过渡:那作者说“鹅的步态更是傲慢”,学习这部分的同学谁来读?(指名读课文)。

师:说一说这里哪些词句写得好?

师:为什么觉得这一句能感受到呢。

生:因为它看见不但不让,还咬你一口。

生:它非常高傲,就像官一样。

生:它好像自己是老大一样。

师:你看这个鹅它不仅不怕人还咬人,谁能把它这种高傲劲读出来。(指名读)。

师:真够狂傲,真够傲慢,还有哪写得好?

生:它说“活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师:见过“净角出场”吗。

生:没有。

师:看看净角出场。

出示:净角出场片段。

师:看见了什么,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净角出场。

生:大模大样、很神气。

师:同学们,这只鹅就像刚才净角一样,大模大样,它那高傲的样子,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鹅的步调……)。

师:既然是写鹅为什么前面写鸭。

生:这样就可以更突出鹅的从容。

师:那你说说鸭的步调什么样。

生:急速,局促不安。

师:好,下面女同学来读鸭的步调,男同学读鹅的步调。

(3)、学习“吃相”这部分。

过渡:鹅的叫声步态够傲慢的了,但是和它的吃饭比不算什么,有什么词形容。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看一看怎样写出它的高傲。画出能体现的词语。(学生默读)找词语。

生:三眼一板丝毫不苟(一点都不马虎)从容不迫踏着方步昂首大叫架子十足。

师:通过预习,谁知道三板一眼的意思?

现在就要请同学们看课文它是怎样三板一眼吃的。

生:先吃一口冷饭……。

师:它吃饭很有顺序,而且这顺序不变,还有什么不变?

师:奢侈是什么意思。

师:它吃的不奢侈,吃什么?(冷饭,泥巴,草)。

师:它吃的东西是不变的,而且吃的顺序是一点不马虎的,它先吃。

生:冷饭。

师:再喝。

生:一口水。

师:再吃。

生:泥巴和草。

师:这就是它的三眼一板。

师:从这一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后面一段,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

师:堂官是干什么的知道么?就是服务生。

师:服务生是顾客至上,这里是白鹅至上。

生:(读“鹅老爷偶然……”)这说明鹅老爷很霸道。狗有点怕它了。

生:(鹅便昂首大叫……)表现出鹅饭没吃到,还要让人家给它添饭。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一

生:对。(大家异口同声回答)。

生1:我原以为爸爸是不爱我的……。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生2:我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爸爸非常爱我,记得又一次……。(贴近生活,学生都有话说)。

师:很好,几位同学幸福地说出了他们自己的故事,也让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幸福。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背影》去体会那份“深沉的父爱”,体会那份让无数读者感动过的感动。(板书:《背影》)。

二、了解作者。

师:《背影》的作者是谁啊?

(学生都预习过,自然知道)。

生:朱自清。(齐说)。

师:好,谁了解朱自清的,说说看?

生:我知道他字佩弦,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春》;

师:好,还有么?

生:他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散文家;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看大屏幕——。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朱自华,扬州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曾在清华大学读书、任教过,他是民主战士,他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课文。

师:刚才我们有同学说,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春》,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背背看?

生背诵开头几段。

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优秀作品《背影》,看看这又将是一篇怎样的美文?

师:先请大家来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生听课文朗读后。

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一共提及了几次背影?

(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前提,没有好的朗读、没有语感还怎么领会文意。其次,朗读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这样他们就不会泛泛而读。)。

四、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

师:读完了,并能回答问题的同学举手。(举手是一种反馈)。

(同学们都举手了,几乎都能回答。)。

师,我们一起说文章一共提及了几次背影?

生:四次。

师:好,我们请一位同学说说看哪四次?(请一位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回答此问题。)。

生:第一次,开头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94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生:第一次可以说是,难忘的背影;第二次是看到的背影;第三次是分别的背影;第四次是思念的背影。(同时板书)。

生:点题。

生:给人以悬念。

师:对,不错。开篇提出来,这是在点题,那么,我们看结尾呢?

生:依然在谈背影,这是首尾呼应。(学生的思维敏锐、活跃)。

师:好的,那么贯穿其中的呢?

生:也是背影。

师:这叫什么?(我给学生提示)。

生:以“背影”为线索。

师: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文章的结构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在此时来讲解文章结构是恰到好处的,有助于他们认识结构,更有助于他们指导其写作。)。

生在下面自由回答。

师:开篇点题,结尾呼应,全篇以“背影”为线索,文章思路清晰;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例子,我们除了学习文章的思想、情感,也要在文章中学习写作的技巧、思路。

师:我们再来看看文章中一共出现过几次流泪?

生:四次。第一次是“看见满院狼藉…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是“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第三次是“我的泪又来了”,第四次是“在晶莹的泪光中”。

师:他回答的正确了吗?

生齐声回答:正确。

师:好,这位同学看书很仔细,我们掌声鼓励。

生鼓掌。

生:第一次可以说是,悲伤的泪;第二次是感动的泪;第三次是惜别的泪;第四次是思念的泪。(同时板书)。

师:这位同学回答怎样?

好!生共同答道。

师:掌声鼓励。

师: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先发现“我”第一次流泪与第二次流泪有何不同?

师:“簌簌”是什么意思?

生:纷纷的样子。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很多;

师:那为什么会很多呢?

生:因为伤心;

生:因为,我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这一幕一下子震颤了我,使我领悟到了父亲的这份爱,于是“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的流泪说明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爱。是的,同学们我们知道爱是双向性的,正当我们在被爱包围的时候,我们应该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回报!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朱自清,当他的父亲对他是如此的挚爱,他领会到了么?他有反向的爱过父亲吗?请同学们在文章里找找看?(多媒体显示问题)。

生1:有,我发现了。当父亲抱着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这个“搀”字真诚表现了“我”的感念之情。

生2:还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反语的运用,表明我的难过、悔恨。

生3:我来补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说明“我”一直铭记着他的“背影”。

师:很好,从这几点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又是一次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的最好诠释!

五、拓展延伸。

父亲为了给孩子买几个橘子,不顾危险,不惜自己的身体,在文中一些动词中体现着浓浓的爱子之情,很让人感动。可是这篇文章在入选教材时,有一些因为这一段话,认为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在孩子面前树立了坏榜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多媒体显示)。

(学生讨论、交流)。

生1:这篇课文主要表述“父爱”的主题,其他的可以忽略,再说孩子二十岁了,且已经上大学了,这点是非还是分的出来的。

生2:我认为父亲应时刻给孩子做好的表率,就算是好心做错了事,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

师: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自己很好的看法,远超出了老师的预想,非常好。老师自己也比较赞同第一位同学的看法。我们回去完成一道作业题:写一篇200字的作文,写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下节课我们在课堂一起分享。(多媒体显示作业)。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背影》,感悟了亲情。知道了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走,除了母爱之外,还有一种坚强、深沉而又无言的父爱,让我们深深感动。再此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享受亲情的同时,也要懂得珍惜它,回报它,永远记住爱的双向性!下课!

(多媒体显示)。

《咕咚》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序曲:

课前打开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欣赏、跟唱。

二、新课导入:

生:母亲。

生:妈妈对我的关心。

师:是呀,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全部的爱。可以说母爱,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今天,老师愿和你们一道“感受母爱,体验真情”。(展示课题)。

师:说起母爱,我想到了满文军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懂你》。谁会唱吗?

(有许多学生摇头)。

师:今天我把这首歌的mtv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我有个要求:你要谈谈mtv中哪个细节最能体现母爱。(播放《懂你》mtv,学生欣赏。)。

三、说真话,诉真情。

师:你觉得mtv中的哪个细节最能体现妈妈对子女的深深爱意?

生1:妈妈在夜里为孩子盖被子的情景最另我感动。

生2:妈妈把吃的东西都给子女了,自己在舔碗底。

生3:雪地里妈妈背着孩子行走,体现了她对孩子的爱。

生4:妈妈深夜为孩子补衣服。

生5:妈妈在火车站等待孩子归来时的表情最能体现母爱。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也许都是平凡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中包含着浓浓的母爱。正如《母亲》这首小诗所写的一样。(多媒体展示《母亲》)。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生(齐答):好!(齐读《母亲》)。

师:你能说说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母爱吗?

生6:拿新书包,打雨伞,沏热茶。

生7:包三鲜馅,在那他乡中,母亲会牵挂你。生病了母亲会掉眼泪。

师:那我想知道:诗中所写的这些,你和你的母亲之间是否也发生过呢?你能向我们谈谈你与母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小事吗?(多媒体展示:说真话,诉真情——说说在现实生活中,你被母亲感动的情节。)。

生8:每次周末我回到家里,妈妈都会为我做很多我爱吃的东西,而且总喜欢看着我吃。

生9:有次半夜,我感到很饿,当时天气很冷,妈妈还是起来为我烧吃的。

生10:妈妈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她每次上班前都为我准备好中饭。有次她为我准备了两个荷包蛋。我趁她没注意把蛋放进了她的饭盒。可中午时妈妈跑回来,把两个荷包蛋又给我送了回来。

师:就为了把两个荷包蛋给你送回来,跑了很远的路。

生10:是的,从这件事我更感受到了妈妈对我关心。

师:看的出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谢谢。

生11:我每次来学校上学,妈妈总是有很多话跟我讲,而且要将我的用品全部准备好。

四、范文引导。

1、多媒体展示范文一《妈妈的唠叨之歌》。

师:这是我们同龄人的一篇习作。请大家自由朗读,然后回答这个问题:文中的妈妈有怎样的特点?(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范文《妈妈的唠叨之歌》片段)。

生12:文中的妈妈爱唠叨。

师:你觉得作者讨厌妈妈的唠叨吗?

生12:不会,作者感受到妈妈的唠叨是对自己的爱,他把妈妈的唠叨称为“歌”。

师:说的好!你的母亲会唠叨吗?

生12(微笑):会。

师:你读的懂妈妈的唠叨吗?

生12:能,那是对我的关心。

生:也是爱的体现。

生13:平时应多观察母亲。

生14:要多留心妈妈的语言和动作。你看作者就很好的把妈妈的唠叨语言写出来了。

师:说的很好。在生活中多观察母亲,多理解母亲,那么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母爱的材料。(板书: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2、发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师:这样我们有许多小事可以写,那该如何取舍呢?我们来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请推荐我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名学生朗读)。

师:谢谢!读的很好。看了本文后,谁能说说哪个情节最令你感动吗?

生15:不知怎的,我不愿让同学们看见我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我就叮嘱她别来学校,东西可以让别人带来。无意中,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来看我,都是躲在角落里,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这个情节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15:因为作者不让母亲来,可他母亲还是来躲在角落里看他。而且是默默地走回家,为的是省下车钱。

师:那我就奇怪了,不让来就不来好了,干嘛还要来呢?

生16:因为母亲对孩子非常关心,放心不下。

师:那为啥要偷偷的来呢?

生17:因为作者不愿让同学们看见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就叮嘱她别来学校。

师:说的好!这件小事足以体现母爱。如果我把原文改成这样呢。(多媒体展示改文:有一次,我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躲在角落里来看我,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说:妈妈,你真是太好了!)。

师:你觉得原文好,还是改文好?为什么?

生18:原文好。因为原文讲了不让母亲来,可她还来。而改掉的没有讲“我”不让母亲来,这样不能更好的体现妈妈的'爱。

师:分析的好极了。

生19:原文好,因为原文“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谴责自己:你太自私了!”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而改文没有。

师:对。大家注意到了吗?作者选取的是一件小事还是大事?

生(齐答):小事。

师:那哪位同学能说说本文给我们的写作启示呢?

生20:我们写作时可选取日常小事来表现母爱。

师:任何小事都能很好的表现吗?

生21:应该选取感人的情节来写。

生22:写作时把事情的缘由和当时的感受写出来。

师:对,特别应把当时的情境交代清楚,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来,我们总结一下: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板书: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五、课堂练笔。

生(自信):能!

1、学生当堂练笔(10分钟)。

2、学生点评。

3、教师总结:希望我们今后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的身后有母亲注视的目光;也无论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衰老,多么的体弱,她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丽的人。

六、布置作业。

师:(多媒体展示作业)。

1、在生活中理解母亲,关心母亲,热爱母亲。

2、课外给母亲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或回家时为母亲做一件小事,体会母亲的反映。

3、用心观察、感受母亲爱你的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等多样化的描写,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教师结束语:这次和同学们一起重温了母亲伟大无私的爱。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发现你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你们懂得了母亲。就让我们从感受母爱,体会母爱开始,去感受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爱,从而爱我们身边的人,爱我们的生活,感受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吧!希望同学们都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多媒体展示: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下课!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一

这一节课录制的目的,是对前一阶段问卷调查中反馈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一次尝试性的修正。课前,根据调查反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初步的疏理。经课题组成员讨论,提出了一些改进的设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设计了这一课堂教学实施方案。课后,组织课题组成员观看了教学录像,各成员也对这一节课做了深刻客观的评课,现结合自己的认识做以下反思。

一、设计意图。

以《朋友别哭》这一反映社会特殊群体生活现状的热播视频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希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由于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可能存在缺失,所以我在课堂导入后,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资料,补充学生的认知也有意识地指导思考的方向。

第一次分组讨论是让学生就刚才的视频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思考讨论,希望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的根源,并尝试以自己的思路去寻找解决的对策。关注的是对话教学中的生生对话环节。

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前提下,由学生代表表述,教师记录整理,并适时引导,这是师生对话的第一次尝试。

教师疏理之后,再由学生学习阅读教材,检查自己提出的观点的正确性,是生本对话的环节。学生提出教材阅读中存在的疑惑和不解,由学生来明辨,即是考虑学生互助的学习,又是考虑为学生提供表述自己观点和理解的平台。

最后再由教师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对相应知识做补充解释和疏理,是对师生对话措施的检验。

二、存在的问题。

课后,我也多次观看了视频,逐个环节反思自己的教学成效,并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反馈的意见。结合成员评课与自己的思考,我认为本节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时间安排上过于仓促。没有给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留下足够的时间,导致讨论意犹未尽,思考的不够深刻,大多只停留在教师提供的资料上即反映问题的浅层次思考。

2、问题设置不够合理。有些问题的设置过于简单,学生无需通过思考便能回答。如效率和公平关系中,公平是效率前提的理解。教师在授课时已经给了足够的铺垫,再提出问题时,就显得多此一举了。

3、课程的后半阶段,基本上又回到了单边课堂,对话教学的课堂理念和效果明显弱化。

三、下一步设想。

本次课堂实录是课题研究的实验环节,所以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都是课题研究所必须要正视和重视的。特别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如何有效对话的措施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为此,结合本节课堂实录的教师评价和学生问卷反馈的情况,经小组讨论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1、问题的设置要更要为有效。在课堂问题的设计环节要倾注更多的精力,问题的设置应该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不失知识性;既能启发学生思维,又应尊重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既有面对全体同学的设问,也有对个别同学的差异性设问。(关于设问的思考会在另外文章中阐述)。

2、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思考讨论所需要的时间,不能把这些对话和互动环节只当做走过场,而没有真正实现对话。

3、平时要多指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生本对话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表达观点的意识和叙述能力,增强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环节的有效性。总之,对话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应该是长期且渐进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不懈地关注。

《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下册里选录的余光中的《乡愁》一诗,看起来是一首很简单的现代诗歌,但是它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尤其是欣赏《乡愁》这一类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最大的困难就是让从未曾尝过背井离乡之苦的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感情环境中去。仔细看余光中的《乡愁》,从头至尾无一华丽的诗句,但诗行之间却充溢着荡气回肠的浓浓的愁绪。而这种浓浓的愁绪,这是我们首先要学生领会的东西。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一切的创新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课堂。

第一步,我设计了一个有感染力的、能让学生进入乡愁情境的'导入。余光中的诗,因在赴美留学期间受了当地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十分注意节奏感,具有较强的音乐性,所以他有不少的诗作被人选中谱曲演唱,包括《乡愁》亦是如此。其诗作中有一首堪称乡愁的姊妹篇的《乡愁四韵》,由台湾民谣歌手罗大佑用吉他伴唱,旋律简单动听,音画的结合将乡愁的气氛渲染得极好,令听者不免愁上心头,颇有绕梁三日之感。学生在欣赏此曲之后,很自然地进入到浓浓的乡愁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个好的开端就等于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美好诗歌世界的大门。

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无法对诗歌有透彻的了解。为了不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懒惰和依赖的习惯,我在课前发动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了解余光中,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他们课外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了解。结果在课下,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到了十分详尽的余光中的资料,我在课堂上只作适当的补充,主要侧重于余诗的特点以及终其一生的乡愁情结。

朗诵朗诵再朗诵,多种形式、反复地再现诗歌的声音形象,始终是学生理解诗歌的最佳方式之一。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欣赏诗歌纯粹的主体,朗诵的过程,他们是自己在教自己体会诗歌中的感情的过程,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声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朗读分为有机组合的几个阶段。初读阶段只注重对诗歌节奏的把握,并从朗读中得到初步印象。这是最基础的朗读。在分析讨论主题之后再进行朗读,就要着重于诗歌中情感的表达,读出思乡的韵味。这是对余诗情感把握后的朗读。等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乡愁的思维发散迁移之后,再进行自由的朗读,就可以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新的理解。这次朗读则对余诗进行了加工,读出来的就是学生自己的乡愁。

在自主探究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个环节是要学生经过讨论找到意象之后,再让学生们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每个章节所表达的感情,学生完成得十分顺利。做好了这一步,再开始拓展迁移。

第二个环节给学生一个模式,让他们展开联想,在头脑中发掘曾经接触过的拥有类似的意象或情感的句子。这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又可以在“知新”的过程中不忘“温故”,拓展了诗歌情感的外延。在这个环节里,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诗歌与生活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甚至在动情时,有的孩子还掉下了眼泪。

第三个环节则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书本上也有一首席慕容的《乡愁》,同样的题材,诗人相似的经历,两首诗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但又因创作风格迥异,读起来感受又大相径庭。这是最好不过的比较阅读材料,我借此发展一下学生的求异思维,看看学生们各自喜欢哪一首。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只要言之成理,我都予以肯定,课堂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最后老师再进行了恰当的总结。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明白相同主题的诗歌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余光中看似平淡的诗句中蕴涵的浓浓怀乡情。我们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想火花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各自不同的喜好、陈述各自不同的理由的时候,也就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造句就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碗扯不断的面条,一锅红红的火锅,都是很不错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授课班级:深圳石岩公学初二(1)班。

授课时间:12月17日星期三第一节授课老师:阮秋红。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学生热烈讨论)。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白鹅教学课堂实录

师和几个学生小声交流:来啦,昨天睡得好吗?看到你在这。好像很紧张,紧张吗?看到我不要紧张。

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打个招呼。

生打招呼。

师:没声音呀,愿意跟我打招呼吗?

生:愿意!

师:大点声啊,伸出你们的小手!

生大声。

师:没听到啊。

生更大声。

师: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小猫。

师:小猫要是听到肯定很高兴。

生:我喜欢小鸡。

生:我喜欢乌龟。

生:鲤鱼。

生:白鹅。

师:哦!

生:我喜欢小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可爱!

师:哦,你家有只聪明的小狗儿!

生:我喜欢乌龟。

师:为什么?

生:它很可爱。

师:它也能成为你兄弟。

生:我喜欢小白兔。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可爱。

生全说“不讨厌”。

生:可以。

《咕咚》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生:(异口同声)问同学。

师:词语怎么办呢?

生:(七嘴八舌)结合语境理解。

师:实在不会怎么办?

生:(齐)问老师。

师:那好,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自己完成目标1(生读并交流,师巡视。)。

师:有问题吗?

生1:后来发生了分……。

生:(齐)qi。

师:准确。qi二声,齐读分歧。

生:(齐)分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生:“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写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师:我们以前学过《核舟记》是记什么的?

生:记物。

生:写景抒情。

师:那么柳宗元描绘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致,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读课文,正字音,明停顿。

师投影重点字词检测学生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三.读通文意。

师:学习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前提。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小组交流,再不明白的标记出来。

生读书。质疑,举手提问。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了解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向读者展现小诗潭景物。

四.读赏美景。

师:如果让你把其中一个画面画下来,你最喜欢画什么?结合写景的句子谈谈你的想法。

师:我先来说。(投影:示例我想画水:从“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翕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这些句子中我觉得水很纯净、很清澈。我想画两幅:由“水尤清冽”句,我想从正面画水的清;由“潭中鱼可百许头”句,我想从侧面写它的清澈。)。

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式,小组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后展示。

一生:我喜欢画鱼,“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写出鱼的敏捷、活泼等特点,我很喜欢。

师:你准备画几幅游鱼图?

生:两幅。

师:怎样的两幅?

生:画一幅静态的游鱼图,一幅动态的,还要有石头和水草的映衬。

师:你的构思好极了!还有喜欢画鱼的请举手,构思有不同吗?

二生:我喜欢画竹树:“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对竹树的描写,突出树的颜色、形态的特点,也写出树繁茂的特点。我想画一幅,用绿色画出树的繁茂,还要画出它随风摇摆的姿态。

师:你真是一位丹青高手啊!

三生:我喜欢画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写出石头“奇”的特点,先写近处的,在写远处的`。我画的石头有大有小,有远有近,千奇百态,应该很美。

……。

生:幽美、幽静……。

师:你在画这些的时候,心情怎样?

生:高兴、快乐……。

五.读悟感情。

生:“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你怎样理解他的这种感情?

生:作者应该是触景生情吧?

生:……。

师投影作者简介以及写作背景。

生:啊,原来是因为作者被贬了,心情郁闷。

师: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目的是什么?

生:排解心中的郁闷。

师:李白是“举杯消愁”,作者这是“借景消愁”啊!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生:没达到,应是“借景消愁愁更愁”吧?

一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应该是作者对前途茫然的写照……。

二生:“皆若空游无所依”应是作者被贬后无所依靠的写照。

师:同学们理解的都很深刻。这是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作者的这种郁闷失意之情在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江雪》。

生齐背《江雪》。

师:一个“独”字,一个“孤”字足以说明作者内心的孤独无助、寂寞失意之情。

六.师小结。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照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描绘,文字充满诗情画意,同时又寄托作者凄苦忧伤的感情。让我们再次来读文章。

生齐读,下课。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一

授课地点:杭州天长小学。

(一)导入新课。

师:清晨天蒙蒙亮,小花开始睁开眼睛,树林里又开始热闹起来了,闭上眼睛,听听是什么?出示课件。

生:我听到了小鸟的叫声;

生:我听到了小鸟在唱歌;

师:睁开眼睛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图画。

生:我看到了小鸟;

生:我看到树林里有许多小鸟。

(二)学习第一节。

师:这幅图就藏在书上,打开课文127页,请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爱读书了,瞧,有些小朋友在读的过程中还用笔,划划,读读。谁愿意来读读课文,来展示一下你的读书能力。

生:读。

生:读“蓬松、梳理、叽叽喳喳、蹦蹦跳跳”

师:课件出示第一小节。

生:读这一小节。

师:纠正“一会儿”的“会”的音。

生:读这一小节。

学:齐读这一小节。

师: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小鸟很快乐。

生:小鸟快乐,我也很快乐。

生:小鸟在枝头快乐的叫唤。

师:听,小鸟在唱歌。课件出示听鸟叫声。

学生听。

师:小鸟们在唱得是什么歌?

生:快乐的歌。生:会说“红领巾”真好!

生:还会说,向哥哥姐姐们问好,打招呼。

生:你看我多快乐呀!

师:读好词语“叽叽喳喳、蹦蹦跳跳”。

生:读。

师:我感受到你的快乐了。

生:读。

师:谢谢你,分享了我的快乐。

生:读“蓬松的羽毛”。

师:你真会读课文。蓬松的羽毛是怎样的?

生:很松软的。

师:(教师出示小鸟的布娃娃)说:摸摸我的羽毛吧。学生动手感受羽毛的松软。再读第一小节。

师:清晨林中谁最快乐?

生:是可爱的小鸟。

师生合作读这一小节。同桌读。配上动作读。指俩同桌读,男女生合作读。

(三)、学习第二小结。

师:听树林里越来越热闹了。(听课件中的鸟叫声)小鸟们在忙些什么呢!

快读第二小结。(听课件中的鸟叫声)。

生答:小鸟们在忙着捉害虫。

教师检查生字读的情况。

生:读扑棱棱。师纠正“棱”在这里读第一声。

学生自由齐读第二小结。

师:你感觉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

生:这是一只活跃的小鸟。

生:这是一只机灵的小鸟。

师:你能读出活跃和机灵吗?可以同桌互读,也可以自由读。

学生自由读,同桌读。

师:指名一男生读。生:读。

师:你的语速太快,我没有听出你是一只机灵的小鸟。

生:读。

师:你真是一只机灵的小鸟。再请机灵的小鸟来读。

生:读。

师:多活跃的小鸟呀!让我们都飞起来去捉害虫吧!请小朋友们都站起来做动作。我可要来采访了。

教师飞进孩子们中间问:小鸟,小鸟,你快乐吗?生:我很快乐。

师:小鸟,你累吗?生:我不累。

师:你的羽毛都湿了,为什么脸上还挂着笑脸?

生:我要保护翠绿的树苗。

听鸟叫声。

师:这一次它又会唱什么歌呢?

生:小鸟很忙。

同桌合作读第二小结,两组同桌读。

齐读这一小节。

齐读第一、第二小结。

(四)、学习第三小结。

师:清晨林中谁来的最早?出示第三小结。

学生自由读这一小节。学生齐读这一小节。

师:出示“鸟巢”。生:读这个词。

师:鸟巢是什么?

生:小鸟的窝。

生:小鸟的家。

生:小鸟住在里面。

看课件。

师:小鸟的家在哪里?

学生上台找找,并说说。

师:小朋友为什么来的最早?

生:不想吵醒小鸟。

生:乘机放上鸟巢,给小鸟一个惊喜。

生:给熬夜的小鸟安上一个家。

生:给小鸟的生日礼物。

师:下面请小朋友轻轻的把小鸟安到树上去。

学生上台操作,放鸟巢。

师:你为什么这么轻?生:怕吵醒小鸟。

师:你来招呼一下小鸟吧。

生:快来吧!小鸟,这是你的新家。

师:瞧,这时,小朋友还背来一块宣传牌。来读一读,写的是什么呀!

生:读。

师:你是真情的在读。

生:读。

师:你是有感情的在读。

师:瞧,小鸟又在唱什么歌了?

生:小鸟说,红领巾真好!

生:谢谢小朋友们。

生:我会用鸟语说谢谢。

齐读第三小结,同桌合作读,齐读。

(五)、配乐读全文。

(六)、作业。

让机的小鸟活在林间!

---------红巾护绿队。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于网络。

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1.会写“波游戏”3个生字,认识“颤”。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知风的调皮、可爱,体会诗歌传达的童真童趣。

4、背诵并学会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感知风的调皮、可爱,体会诗歌传达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根据诗歌特点仿写诗歌。

教材分析:

《风》是作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首小诗。行文清新活泼,充满童趣。以儿童的视角去观察、描写了生活中的微风。小诗共三节,每一节结构相似,都是先写“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再写从哪些景物的变化中发现了风的踪迹,形象地描述了风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这首诗浅显易懂,是一首平凡中透露着灵动,朴实中蕴含着优美的小诗。

学生分析。

小诗语言浅显易懂,充满童趣,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能够感受风的特点。在口头表述方面,学生能说完整的话,但语言的表述还欠美优与灵活。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把孩子们带入微风习习的大自然之中,让学生去感受风的有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想象,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去自主理解、体会、设计动作,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情感体验。以此为跳板指导学生的拓展训练,为学生提供续编小诗的活动,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自然界中风的足迹,加强语言的感受和积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用儿童的语言,谜语的形式开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风师:你猜对了。哪些同学猜对了,请举手。

2、板书课题:你们真是很聪明,我们把风娃娃请到黑板上来吧。请你跟我一起写“风”

一起来读一读。给风标上音节,再正音,可以组成什么词(微风,清风,,)。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丰富读的形式,通过自由读,解决独立识字的问题;男_比赛读,带动读书的氛围,在必较中注意纠正字音,感受语气语调的变化;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次正音。通过三读,学生能基本熟练课文的生字词语。)。

(—)自读课文。

2、ppt2:请孩子们认真听录音,小手指着课文,看看风娃娃到底长什么样?

3、很多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到诗中去寻找风娃娃,那赶紧翻到87页,标出小节号,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做到不掉字,不添字,开始读吧。

(二)读生词,提示音难字:

1、这首小诗共有几个小节?生:三个小节ppt2:带小节号的全诗。

2、刚才你们一定读得很棒,风娃娃让课文里的词语宝宝出来跟大家打招呼啦(出示ppt3词语)。

谁想来认识他们,教教大家。抽生读词语。

准备生字卡片,卡片上标上音节:颤、波、游、戏、那儿,正走过。随机正音,再读。

2、再读ppt上的词语(全班齐读。)。

(三)男_比赛读课文:

1、师:同学们读得很用心,风娃娃把词语宝宝请回课文里了,它现在邀请大家去小诗里作客。接下来比赛读课文,男生读第一小节,_读二小节,三小节一起读,注意刚才提醒的读音,可别读错了哦。

3、老师正音,评价。(随机继续正音)。

(四)齐读课文:风娃娃邀请大家一块儿来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设计意图:注意用童语感染学生,以“风娃娃和我们做捉迷藏的游戏,快去找找他在哪儿”的提问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并在其间注重随文识词的练习;在第一小节的学法指导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慢慢渗透学习方法的应用;在跟随风娃娃做动作、表演读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感受这首小诗的活泼和童趣。)。

1、过渡:同学们看见过风是什么样子的吗?(生:没有)你看到过吗?她看到过风吗?老师也没有看到过,我们大家都没有看到过风,所以叶圣陶爷爷这样写道:ppt5(一小节)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指导朗读:风娃娃真的是很调皮,不想让我们找到他。大家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过渡:尽管看不到风的样子,但是细心的小朋友却总能发现风的踪影。在这个小节里面,你在哪儿找了风?抽生答(注意语句要完整)。

a、第一节:(指导学法)。

(1)理解“颤动”

师:什么时候发现风来了?出示词语卡片,随文读“树叶颤动”

a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ppt4:横线画出词语变红)。

b现在你的小手就是树叶,风来了,让小树叶颤动起来吧?生做手势。

相机理解:颤动就是轻轻地抖动,动作很轻。再读“颤动,颤动”。词语贴在黑板上。

c你觉得此时的风怎样?生:很轻,很柔。再来读这个词?

师点评朗读:老师都感受到风娃娃正在抚摸我们的脸了。大家一起来读出这种感受吧。

(2)理解“在那儿了”

过渡:尽管风娃娃很轻很柔,但是我们还是发现风娃娃在?生:风在那儿了。(贴板书)。

1、追问:风娃娃在那儿和树叶做什么呢?生:跟树叶打招呼,做游戏,问好。

2、你们觉得风娃娃是什么样的娃娃?生:温柔、调皮、活泼。

3、抽生读:谁愿意做这位温柔又活泼的风娃娃呀?(抽生读)。

渲染:风娃娃很温柔的,它轻轻一吹,树叶就“颤动”起来(语气轻),风娃娃很活泼,它和树叶打招呼,我们立马就发现它“在那儿了”(语气欣喜)。

4、师生读:老师和大家一起读,我读前两行,你们读后两行。

5、齐读:孩子们仿佛都变成了调皮的风娃娃了,再来一起读出风娃娃的活泼吧。

b、学习二、三节。

抽生汇报:你在什么时候找到了风娃娃?

1、ppt6:二、三节:

a:你们就是林木,我来说,你来做:呼呼,风来了,林木?(林木点头做动作)。

b:师引导:当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就发现风怎么了?生:正走过读词:正走过,正走过。

3、你还在什么时候找到了风娃娃?

生:河水起波的时候发现了风娃娃。

师:风来了,河水?随文读词“起波,起波”

师:伸出你的手,做做河水起波的样子。

当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风娃娃来干什么了?生:“来游戏”,读词语。

小结:检查一下你勾画的和老师的一样吗?

4、指导朗读(2、3节):

师:风娃娃的本领可真大啊,谁来当淘气、有趣的风娃娃?请你来抽生读二、三节。

你读出来的风娃娃可真是调皮啊。孩子们,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做本领大的风娃娃呀?请你们站起来边读边做动作,看看谁是本事的风娃娃。生齐读诗。

四、内化积累,仿写诗歌。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该重视语用,四、五环节意在让学生发现诗歌的语言结构,用词的拟人化特点,模仿语言结构,鼓励儿童发现生活中的风,尽量多角度表达。)。

(一)寻找特点,感受结构。

(生:1、三个小节一、二行都一样,ppt8。

2、如果生说不到,师:再看三、四行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但是,,,的时候,我们知道,,,,,ppt9。

点评:你们可真厉害,一下就找到了小诗的秘密,看来风娃娃不管藏到哪儿,都逃不出大家的眼睛。

(生自己练习对照板书来试着背一背。能背的起立,齐背)。

(二)应用语言,仿写诗歌。

1、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只要我们认真观察风吹过时事物发生的变化,就能发现风。生活中风有时像温柔的姑娘,有时又变成了顽皮的孩子,有时候欢天喜地,有时候怒气冲天。你们还在什么时候发现风在哪儿?它来干什么啦?对照大屏幕上的格式,当当小诗人,创编一节诗歌。

a:自己想、小组说,抽生汇报。

b:说的不好,就出示ppt图片,启发学生说。

2、重点指导:后半截拟人化的词语,请其他学生帮忙纠正(精彩的语言,把词语写在板书下面)。

例:但是裙子飘起来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指导:风娃娃不是来游戏的,简直就是来捣蛋的。这句话就可以改成:我们知道风来捣蛋了。

3、ppt出示: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的时候,我们知道风()了。

学生根据这句话,把喜欢的句子写下来。

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精彩的语句,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填写在题单上面吧。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发现很精彩的语句,抽生读一读)。

六、书写。

(设计意图:仍然以“风娃娃”情境设计贯穿整个课堂,与风娃娃比赛写字,做到写字两注意:怎么写才正确,怎么写才好看。)。

1、刚刚风娃娃悄悄告诉老师,他要跟你们比赛,比比谁的字写得好。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得好,孩子们。ppt13咱们一起来看看“游”是什么结构?怎么记住这个字?游,谁在做游戏?(小孩子,强调右边易错的部分)书空(一笔什么,二笔什么,,,,,)、组词,写在黑板上。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一

师:有些同学说议论文不会写,接下来我想对议论文多说一些。所谓议论文就是对事物发表看法。要写好议沦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思考。

1.高瞻远瞩。

站得高,看得远,不要就事论事。有时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但认真分析一下还是能够发现问题。在看似没有问题的问题中发现了问题,这就是高瞻远瞩。

2.见微知著。

也就是说,要从报微小的事物中看到一种发展的趋势,看到一种大的事情。

3.由表及里。

要从表面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

4.由此及彼。

有时两个事物看上去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他们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你要能把他们挂起钩来。

(二)注意材料。

1,占有材料。

2.库存材料。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对做什么事情都很重要,我们也要以信息化来促进教学质量。信息是仓库,有的同学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话,就因为摄入的信息量少,所以我们要善于捕捉信息,占有库存材料。

3.运用材料。

在写作时,要对储存的材料库进行筛选,提取你所需要的材料。

(三)语言表达。

分析提炼出了观点,又筛选好了材料,接下来就是语言表达了。语言不在华丽,关键是准确、简洁,历来大作家们的作晶看起来都不是很华丽,但却读起来琅琅上口,耐人咀嚼,而且能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就像我们现在读鲁迅的作品,一样能感到语言很优美。其实,大部分同学语言表达不成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材料少,立意不高。

师:根据我刚才讲的,请大家对下面这件亭发表自己的看法:

分饼之争。

两个小男孩为了一块饼在争吵。他们争辩谁应该吃大的一半。两个跑去找父亲解决纷争。

父亲说:“你们为什么不把饼切成两块一样大的呢?”

“没有办法。”

“那么你们抛硬币决定,输的人切饼,赢的人选饼。”

两个男孩同意这个办法,结果切出了大小一模一样的两半。

(摘自1月31日《上海家庭报》)。

生:这则故事其实谈的是公平问题,他的父亲给予俩儿子一个公平的权利,一个是切饼,一个是选饼,父亲的聪明在于:分饼的.权利与选饼的权利分开,使权利不至于太集中。

生:两个小孩都显得很自私,只知道为自己着想,想得到大一点的饼,没有谦让的精神和宽宏大量的气度。

生:父亲的聪明之处在于,既公平地解决了孩子的争斗,又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孩子。

生:一个好的制度比道德规范更可行,更有效。父亲虽没有救给他们谦让、奉献的精神,但却教给他们很好地处理困难、问题的方法。

生:两个男孩都想维护自己的利益,不知道为别人着想。如果采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是不值得提倡的。

生:由此想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我认为,面对这种情况,父亲可以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儿子听,救他们应诚有一种谦让的精神。父亲用另外一种方法顺利地解决了两个孩子的纷争,从分饼结果来说,父亲是成功的,但从另一角度来看,父亲的这种做法是建立在两个孩子想霸占整个饼.即有强烈的占有欲的基础上,因而,不能对孩子进行很好的思想教育。

师:从大家刚才的发言中,可总结出以下几种说法:

1.肯定父亲的这种做法;

2.父亲的做法不对,让儿子只想多得,不懂谦让;

3.从道德与规范两方面来说,尽管父亲的思想觉悟不高,但处理问题的方法非常恰当。

这三种观点都没错,议论文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就行,不能强求唯一的答案。对这则材料,我的看法是:开始,我也认为这种做法比较聪明,后来仔细一想,觉得不妥。这篇材料刊登在《上海家庭报》上,《上海家庭报》是一份教育性的报纸,该则材料登在上面,究竟是一种什么导向呢?两个小孩为了一块饼而争执,他们只顾自己多吃,却没有一点谦让精神。父亲用谁输谁赢这样一种带有赌注性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似乎不是很妥当,它迎合了小孩希望多得的思想,虽然解决了问题,但这只是治表的办法,将来兄弟之间还是可能纷争不断。如果能从道德的角度教小孩谦让,我相信将来就不会再有争执,父亲也可一劳水逸了。

生:听了方老师刚才的看法,我想起了另外一个故事:

三个中国人正在打篮球.这时有四个美国人跑来要与他们三对三地对打比赛。显然,四个美国人中有一个人只能站在旁边观看,他们没有说谁不应该上场,而是主动地拿起篮球站在罚球线上准备投蓝,结果投中的三个人参与比赛,没投中的人就自觉地退到一边观看,这当中他们一句话也没说,但很自然地解决了谁该上场、谁不该上场的问题。

这种方法比起相互争执或投硬币的方法有效得多。评判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应该视具体的对象而言。在“分饼”故事中,两个儿子都只是两个还不懂事的小孩,一时要让他们达到谦让的思想境界很难。因此,我觉得父亲的这种方法无可厚非,而且实践证明非常有效。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好,我说过,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就是一篇很好的议论文。

下面,我抄写一段文言文,同学们可以和刚才那则材料对照一下,并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

薛包好学有行,弟求分财异居,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财。奴婢取老弱病残者,曰:“我共事久矣。”田园取其荒者,曰:“吾少所理,意所恋也。”器物取朽损者,曰:“素所服,身口所安也。”(薛包是东汉汝南人,字孟尝,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著称)。

还有一则故事:(关于李舶的)。

李舶本姓徐,名世舶,字茂功,随李世民征战,封英国公。姊尝病。舶已为仆射,亲为之煮粥.风回焚其须髯。姊曰:“仆妾幸多,何自苦如是?”舶曰:“非为无人使令也,顾姊老,舶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乎!”

生:在与弟弟分财产时,薛包不但没有与弟弟争执,而且主动地挑“老弱病残者、荒者、朽损者”,体现了高尚的情操,为什么?因为“薛包好学有行”。薛包与上面两个小孩形成鲜明的对比,关键也在于受教育的程度与个人的修养有别。

生:李舶虽然是仆射,但当他妹妹生病时,亲自为其熬粥,连“须”被“焚”也在所不惜,还深感内疚。这也体现了兄妹之间的友好情谊。

师:“分梨”、薛包与李舶这三故事看似没有关系,但我们分析下来,发现它们实际上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兄弟姐妹之间只要谦让、友好,什么事都好办,所谓家和万事兴;反之,兄弟姐妹之间斤斤计较,争吵不断,则什么事也不好办,家庭也就肯定好不起来,严重的甚至导致家破人亡。同学们在写的时候,还可以补充一些事例,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下面,我布置一个作文题:《金鱼之死的启示)。

金鱼之死法。

董玉洁。

只要有鲜水,金鱼就无饿死之虞,但难免胀死之忧。

金鱼是鲫鱼的变种,彻头彻尾是人类驯育的结果。人类对其一贯的要求是美,只要美就行。而金鱼的捕食能力却被作为美的代价退化殆尽。不会捕食,危机惑便无时不在,它别无选择地必须抓住每一粒投向自己的食物,而人把食物精工细制得可口至板,成为一种其无力抗拒的诱感,于是不会摇头的金鱼吃啊吃,直到连同食物一起沉至水底。

贪得无厌是金鱼最常见的死因。

《归园田居》教学课堂实录

生1: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与世隔绝的地方。

生2:是一个人人平等,百姓丰衣足食,热情淳朴的地方。

生3:是一个景色优美,让人留连忘返的地方。

生:因为当时社会黑暗,动荡不安,人心思定,渴望和平。

生:陶渊明以这个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同学们掌握得相当不错,今天我们再走进他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三)》,去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师板书题目作者)谁来为大家朗读一遍?(一生毛遂自荐,效果不错,然后全班齐读)。

师:请同学们静下心,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想一想,发挥想象,把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要求:1.用第一人称。2.有景物和心理描写。3.时间为五分钟。(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优秀作品,而后全班交流)。

生1: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清晨我下地松土锄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休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生2:南山脚下有块豆地,杂草丛生,豆苗稀疏,还有几棵营养不良,毫无生机。没有办法谁让我不善种田呢?尽管如此,我仍然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劳动归来的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如果有“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哪有机会和心情欣赏这良宵美景。调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来助兴,它给辛劳了一天的我以清凉温柔的抚慰。远离官场,远离喧嚣,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觉真好!(掌声)。

师:写得真好!我们都陶醉在你描绘的意境之中了。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创作,诗中哪些句子或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让你产生丰富地想象?请你再反复地品一品,然后把你独到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生1:“带月荷锄归”,诗人是带月而归,而不是月照而还,一个“带”突出了人物的主体性,“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诗人对周围景物地喜爱和劳动后的愉悦心情。有此警句,全句生辉!(掌声)。

生2:对这句诗我的感受是:天上一个皎洁的月亮,地上一位悠闲的老人,肩上扛着一把心爱的锄头,轻松走在一条回家的路上,这句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意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大概如此吧。

师:陶渊明有你们二位知音,定当含笑九泉。

生3:“道狭草木长”中,草势旺盛,蔓延到路上,盖住了路面,所以“狭”正面写路窄,侧面写草长。

生4:“狭”还有“长”的意思,羊肠小道弯弯曲曲,乡间小路,斗折蛇行。在月光地映衬下,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也许在诗人的眼里,与其说走在回家的路上,不如说走在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上。

师:你们二位见解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生5:句中用“狭”而不用“窄”,体现了诗人的良苦用心,让我联想到一句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而我们写作中就往往缺少这种精神。(转向同学)我说的对不对?(掌声,生说:“对!”)。

生6:我很欣赏本诗的语言。诗中语言,不见丝毫装饰,朴素如随口而出,明白如话,如话家常。

师:嗯,我有同感。

生7:就本诗结构而言,不断转折是本诗的特色,草盛豆稀不仅不弃,反而早出晚归,精心侍弄。言及归来似乎无话可说,诗人转而道狭草长。露打湿衣,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说不足惜,只要不违心志就行。转折虽多,却毫不费力,没有刻意而为之的痕迹。如果不是性情平和,如果不是语言功底深厚,我觉得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学生点头颔许)。

师:有理有据,(抱拳)佩服佩服。

师:刚才大家精彩地赏析有点有面,既有局部地探究,也有整体地把握。不知道大家能否融会贯通,把自己对作品地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大家先准备一下,一会儿,我们举办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自由报名,男女不限,名额有限哟!(生笑并跃跃欲试)。

(音乐响起,学生朗读声情并茂,教室里掌声不断。)。

师:我的嗓子痒痒了,给老师一个表现的机会,行吗?

生(异口同声):行。

(老师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情充沛地背诵了一遍,引起了学生共鸣。)。

师:如此美诗,如果背诵下来,那该多好呀!

(学生背诵,教师找个别学生试背,效果不错)。

师:陶渊明诗中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概括。

生1:美好的,温馨的。

生2:幸福的,自由的。

生3:既辛苦又愉快。

师:现实生活中的归隐生活果真如此吗?(学生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可能一时没想到老师这样问。)让我们考证一下。(出示课件《五柳先生传》节选。注释略。)。

五柳先生传(节选)。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生1:家贫如洗,家徒四壁。

生2:衣几乎不蔽体,食几乎不裹腹。

师:读了自传,再看本诗,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陶渊明在诗中隐去了生活的困苦与艰难,把田园生活描写得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

师:问得好,这是为什么呀?能否用本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但使愿无违。

师:怎样理解句中的“愿”呢?(板书:愿)。

生1: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生2: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生3:安贫乐道,与世无争。

生4:陶渊明不在乎物质上的清贫,而追求精神上的富有。

师:诗言志,古人写诗往往抒发自己的志向,陶渊明隐去现实生活中的困顿、潦倒,正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与古文《桃花源记》的主旨殊途同归。

师:以前老师教学生这首诗,也是学到这儿,遇到一件惊喜的事。有个学生一连问了三个问题:陶渊明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老师说,你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慢慢道来”故意拖长声音。)。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归园田居》组诗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写的,共五首,这是其一。(师动情范读,而后学生齐读。)。

师:聪明的同学们,以上三个问题你能帮助他解决吗?

生1:从“尘网”、“樊笼”而归。

生2:因“性本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而归。

生3:归向“田园”,归向“自然”。

师:“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生:比喻官场。

师:诗人把自己比喻什么?

生:“羁鸟”、“池鱼”。

师:你的悟性很高嘛!(齐读)。

(屏显:人生格言。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同,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师:东晋末年,社会上物欲横流,攀比、腐化、奢侈之风愈刮愈猛。而陶渊明反其道而行之,毅然辞去官职,舍去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他的这一抉择,正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师板书:人生境界)同学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将如何正确选择“舍”与“得”呢?最后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背诵《归园田居(其三)》。(学生背诵,下课。)。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这首诗我们并不陌生,它是五柳先生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五首诗中的第三首。

陶渊明,又名潜,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当时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为了做官不择手段。陶渊明也做了几年小官,可是他却不能忍受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毅然选择了退出官场,归隐田园。所以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我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这首诗正是田园诗的代表。

首先,从诗歌的语言方面看来,这首诗歌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修饰,短短四句话,不过四十个字却将描绘出了一幅平静恬淡却不失美丽动人的农家生活图:南山下有我种下的豆苗,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夜晚顶着一轮圆月带着出头归来。乡间道路狭长,路旁草木长的郁郁葱葱,以致衣服也被露水沾湿。只是衣服沾湿了并不可惜,只要不要辜负了我的这片心意。而且诗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极为平常的“豆苗,南山,小路,杂草,夕露。。。”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却勾勒出了一幅恬淡优美,清新可人的'图画,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眼前,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让人悠然神往。简明扼要,朴实无华的语言,虽然显得十分的“拙劣”,却真实的反应出了农家生活的恬淡与美好,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全诗突出一个“拙”字,陶渊明不善农作,所以有了“草盛豆苗稀”的景象,但能得归隐躬耕,其意趣正从中得来,言语之中透露着对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意与享受,自得之意,溢于诗外。

其次,从此诗的结构方面来看,也可以领会到诗人的“匠心”。这首诗简短精小,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其中的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时间顺序上,前三句诗作者由早上写到傍晚,描绘了一整天的生活——除草。简单的勾勒,反应出作者生活的简朴清雅,轻松自由。给人平静安详的感觉,好似这就是一个不被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力量打扰的世界。而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便是整首诗的总结,诗人认为衣服弄湿了并不可惜,只希望豆苗可以长得很好,不要辜负了诗人这一天的劳作。正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让整首诗的主旨得到突出升华,诗人的”愿“不仅仅是简单的希望豆苗可以生长得好,更深的却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无线热爱,以及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之”愿”。

再次,这首诗的写作手法也十分具有特色。比如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句诗,”,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在宁静的夜空中与之相伴,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此时,人,月,自然环境显得那样和谐,诗人通过艺术的手法描绘出一种崇高的诗歌美,自然美、精神美、并使这些美结合起来,营造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晨兴理荒秽”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为实,后句为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再比如”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等语句,朴素平淡,没有任何的修饰之语,而作者却巧妙的将这些平淡的语句加入到诗歌之中,不仅没有让诗歌显得俗气,更是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恬淡清雅,同时也让这些朴素的语言获得了不一样的光彩,在这种醇美的意蕴中,口语上升为诗句,口语的平淡和营造的醇美意境和谐的统一了起来,这种特殊的手法,形成了陶渊明独特的艺术特色。

总之,这首诗歌中没有华美繁复的辞藻,没有特殊的修辞,诗人就运用一些简单的事物,景象,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及合理的结构安排将这些平平凡凡的事物进升华,不仅使诗歌显得朴素清雅,恬淡幽美,显现出一种天然之美,更在这种美好的意蕴中,整首诗歌的主旨也得到了更加深刻的体现,表现了作者淡雅的心境,对恬淡自由,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喜爱,同时也有力但不做作的体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咕咚》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让我们感动,那片土地如此美丽,如此温馨,令人向往。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着这样的美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欣赏。

师:同学们,你能说说欣赏到的美景吗?

生:美丽。

生:这片树林生机勃勃。

生:这是一片美丽的,富有生机的青山。

……。

师: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景色真优美。那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感受它的美丽吧。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初悟奇迹。

师:这么富有生机的美丽树林到底在哪呢?认真预习的同学。肯定知道。

生:中国的晋西北。

师:同学们,那我们就走进晋西北,看看哪儿除了这美丽的青山,(板书:青山)。

还有些什么。请同学们浏览全文。生看书。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此刻内心最强烈的感受吗?

生:了不起!

生:惊叹!

生:佩服。

……。

师:真的很会读书,你们都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这些感受只能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生:“奇迹”。

师: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奇迹呢?

生: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师:3700亩啊,我们的学校那么大,他的创造者竟然是一个——。

生:瘦小的老头。

生:81岁老头。

生:一个拄着拐杖,慢慢迈步的老人。

师:难怪作者这样感叹“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出示幻灯片)让作者感叹的不仅因为创造奇迹的居然是个高龄老人,还因为是在如此险恶的地方。那到底是怎样险恶的地方呢?请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一

【教学过程】。

一、魔力游戏――观察生米粒。

1?同学们,你在吃饭的时候,都见到过哪些主食?

2?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它就与常吃的主食有关。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袋生米。)。

3?对,今天的作文课,我们就来观察这小小的米粒。(板书课题)。

4?平常,你或许没有留意过它们。今天,我就请大家仔细地观察这小米粒。我把它放在了小组长的书箱里,把它拿出来,前后四人一起来观察。

5?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教师预设的问题有:这小小的米粒如同什么一般大小?每个小米粒上面都有一个缺口,那个缺口就像什么呢?你看看它们的身上是否有花纹?它是白颜色的,能不能说的具体一点?用手使劲地捏一捏,能改变它的形状吗?把鼻尖凑近它,闻见了什么气味?把它含在嘴里,什么味道?把鼻尖凑近它,闻见了什么气味?再把它含在嘴里,说说是什么味道的?(教师板书:大小、形状、颜色、软硬、气味、味道)。

6?在观察中,有哪些好帮手帮助你获取发现呢?(板画:眼、鼻、口、手)。

7?这些好帮手帮你获得了有关小米粒的哪些特点呢?

8?小声地把这些发现连贯地说一说,给你1分钟时间,自己练习。指名说。

二、魔力游戏――观察熟米饭。

1?研究完生米,你们再来看看这个小袋里装有什么?(熟米)。

每当在家的时候,你是否留意爸爸、妈妈是怎样把它们蒸熟的呢?

2?用你的好帮手再来细致地观察一下熟米,看看有什么发现?每组的小组长从书箱里拿出那袋熟米,把它倒在小盘子里。再来观察。

3?哪个小组来汇报?

你们选派一位代表,来谈谈你们小组的发现吧。再请组内和组外成员补充。

三、我的魔力习作。

1?这节课上,同学们观察了生米和熟米之后,有了太多太多的发现。想想你在这次探索与发现中又有了什么体会。

板书:

小米粒。

眼睛。

鼻子。

大小形状颜色。

软硬气味味道。

发现(具体)。

感受(真实)、

讲评课。

【教学过程】。

一、提出目标,明确任务。

1?常言说得好,“刀不磨不快,文章不改不好”、“文章不厌百遍改”。因此,对于我们自己写好的文章,一定要及时地修改。今天,我们就来评改昨天的习作。(板书:习作评改)。

2?请大家回想一下,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板书:具体地叙述发现,真实地表达感受。)。

二、自由朗读,体悟写法。

1?拿出自己的习作,读一读,把写自己发现的句子找出来。

2?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3?在你们完成习作时,我发现了有一位同学不是这样叙述的,我们来听一听。请穆为铮读一读叙述自己发现的部分。

预设的问题的有:听出来了吗?他是怎么写的?你喜欢哪一种?

4?喜欢哪一种方法,就采用哪一种,这就叫不拘一格地叙述自己的发现。

三、品读赏析,体验成功。

2?你们最喜欢谁写的句子?那好,我们请他们再读一读,说说它妙在何处?

3?我还搜集了几位小伙伴写的精彩的句子,想再听听吗?听完之后,还要请你来点评。(使用投影)。

四、边读边想,读中修改。

1?我的电脑里还有两位小伙伴的句子,写得怎么样呢?请你读一读。(使用投影)。

2?你能再读读,帮助他们修改修改吗?

五、修改习作,交流评议。

1?你们可真是修改的高手,下面请你们这些修改文章的高手来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吧。看看习作中的发现是否写得具体,感受是否真实,句子是否通顺。

2?你在修改中,如果遇到了困难,可以向你的同桌请教,如果你已经修改完了,把你修改后的习作读给你的同伴听,请你的同伴说说,习作妙在何处,还有哪些美中不足之处。

3?谁愿意读一读自己完美的习作?

六、作业。

请将修改后的习作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习作本上。

光盘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你在吃饭的时候都见过哪些主食。

生:看见米饭、馒头,面条等等。

师:嗬!看见得还真不少。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你们看(教师出示一袋生米)这是什么。

生:米。

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小小的米粒。(板书课题)。

师:或许以前你没有细致地观察过他们,但这节课我们就要细致地去看一看。小组长,请把你书箱里的小米粒盘子拿出来,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去观察吧。

(小组观察)。

师:说说你的发现吧。

生1:我把鼻子凑进小米粒闻了闻,发现它有些面味。

师:噢,鼻子是你的好帮手,你发现了它的气味(板书:气味)。

生2:我发现小米粒有一个小缺口,像小耗子咬过的。

师:哎呀,你把自己看到的又加上了想象,多精彩。还有吗?

生3:我发现小米粒是椭圆的。

生4:小米粒的颜色有的还是半透明的呢?

师:哦,是说它的光泽。小米粒的颜色是半透明的吗?

生:不是。

师:它是什么颜色的?

生5:它是白色的。

师:你告诉我它们的颜色(板书:颜色)哪一种白。

生6:雪白色的。

师:是雪白色的吗?你再来看一看。哦,有的同学有不同意见啦?你来说一说。

生7:我觉得小米粒是乳白色的。

师:噢,这样说就把小米粒的颜色说得准确具体了。再来说说它的大小。

生8:我用手摸了摸,发现它摸起来很光滑。

师:哦,还发现了它的特点,手可是你的好帮手。

生9:我把它放进嘴里尝了尝甜甜的。

师:你去尝了是吗?你的发现可真好,用上的小帮手是什么?

生:嘴。

师:发现了味道(板书:味道)用手去捏一捏,有什么发现。

生10:我用手捏一捏,发现小米粒很硬,捏不碎。

师:对了,你发现了它的软硬(板书:软硬)它大吗?

生11:我们用尺量了量,发现它长5毫米。

生12:长是4毫米,宽是2毫米。

师:哦,同学们还用尺子量了量,发现了它的大小。我再请同学们说一说在观察中有哪些好帮手帮助我们。

生13:在观察中有这些好帮手帮助我们:眼睛、鼻子、手。

师:对了。眼睛可以帮助我们去看,鼻子可以帮助我们去闻,还有口它也是我们的好帮手。手可以帮助我们去摸,发现它的软硬。这些好帮手帮助我们发现小米粒的哪些特点。(板书:眼睛、鼻子、嘴、手)。

生14:通过这些小帮手,我们发现了小米粒的大小、形状、颜色、味道和气味。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把小米粒的这些特点连贯地说一说。

(生练说)。

师:谁来说一说。

生15:我发现小米粒跟小蚂蚁一样大,形状是椭圆形的,颜色是乳白色的。它非常硬,气味像面味,味道有点淡淡的香甜。

生:她把小米粒的特点说得这么具体,让我们对小米粒的特点印象特别深。

师:哦,写具体了,说具体了,就可以让我们描写事物的具体形象更生动更形象,还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观察完了生米,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是什么?(出示熟米)。

生:熟米。

师:我想问问大家,平常在家你留意过爸爸妈妈是怎样把米蒸熟的吗?

生1:我看见爸爸妈妈他们先用水把米淘了三遍,然后放进锅里,再上上火煮一会儿香甜甜的米饭就煮出来了。

师:煮一会儿,煮出来的是稀饭。我们要把它蒸一蒸才能把它做成干饭。同学们,小组长的书箱里还有一袋熟饭,我们把它拿出来再观察一下。

(生观察熟米)。

师:哪个小组汇报。

小组汇报。

一组:

生1:我发现小米粒是奶白色的,比生米大了许多,它们身体很粘,紧紧地抱在一起,好像怕别人拆散它们一样。用鼻尖一闻,它们有一股香味,用嘴巴再一尝,比生米更甜了。

生:胖起来了。

师:谁能说说它为什么胖起来了。

生2:也许是熟米多喝了几口水。

师:它的身子就。

生:胖了。

师:多有意思啊。

谁还来。

生3:我们做生米实验时,用尺子把生米一压,生米就不由自主地跑了。我们把熟米放在桌子上一压时,它就变成两半了。

师:哎呀,你观察米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小招术,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还有什么发现?

生4:我发现生米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把它吹动而熟米吹不动。

师:是吗?我也来试一试。

师:哎,轻轻地一吹,生米粒就动起来了,熟米粒动吗?

生:不动。

师:你的发现可真出色。还有发现吗?

生5:我发现生米粒是乳白色的,蒸熟以后就变成奶白色的。

生1:熟米粒穿了一件雪白色的衣服。

师:你说得真好。还有发现吗?

生2:生米粒上有缺口而熟米粒没有了。

师:哦,缺口看不清了,这是因为它胖了的缘故。

生3:我们组还发现熟米长9毫米宽3毫米。

师:老师想给你们这句加一个词,刚才在小组交流时已经说过,谁记得。

生4:加一个大约。

师:哎,你来说说,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大约”

生4:因为有的米粒大有的米粒小,它的形状有时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要是都一样的话不可能。

生:我发现生米粒是尖尖的,而熟米粒的两头是圆圆的。

师:哎呀,你真是火。

生:火眼金晶。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小声地把熟米粒的特点串起来说一说。

(生自由说熟米粒的特点)。

师:谁来说一说。

生1:我发现熟米比生米要大得多,它的形状是月牙形,形状更加像一条弧线,它的颜色变成雪白色的,它的身体软软的,我用鼻子闻了闻,它的味道更加浓了一些,我用嘴尝了尝,感觉它更加得甜了。

生1:我体会到了别看小米粒它小,奥妙可比它本身要多得多呢。

师:奥妙可真多啊。

生2:我体会到了科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

师:生活当中就蕴藏着许多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

生3:是个小魔术师,一跳进锅里就变大了。

师:她表演得节目大家喜欢看吗?

生:喜欢。

师:我也非常喜欢看。

生4:我感觉我的小帮手就像计算机一样,只要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就出来了。

师:小帮手给你提供了这么多的帮助,真不愧是你的好帮手。

生5:每当我做在餐桌前看着小米粒根本没有发现这么多奥秘,而当我仔细观察一下它的秘密也是很多的。

师:哦,你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那就要我们细致地观察,细致地发现。还有吗?

生6:小米粒跟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东西一样,但是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他的许多秘密。

师:你说得真有道理。同学们,我开始在想,我们的小帮手帮助我们发现,我们的大帮手帮助我们想象,在想象与发现中我们又有了独特的感受(板书:感受),我请大家把你的发现具体地写出来。把你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写自己的发现时候,可以从大小、形状、颜色、气味,味道去写,当然,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去写。下面就把纸拿出来写吧。

(生写)。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写到这。下面我交给小组同学一个任务。请把课前发的那两袋小米粒的塑料袋拿出来,一个同学撑开塑料袋,另一个同学把生米粒放进去。再一个同学撑开塑料袋,另一个同学把熟米粒放进去,这些小米粒还很有用途,粒粒皆辛苦啊。

(生装米粒)。

师:下课。

讲评课。

生1:要把小米粒的样子写具体了,最后写感受的时候写真实的感受。

师:说自己的心理话,说真实的想法。

生2:这次习作的要求是把你的发现写具体,把你的想法写真实,还要把句子写通顺。

师:好。把你们的习作拿出来吧。请我们同学自己来读一读,找一找你所写小米粒特点的部分。

(生自读)。

师:谁来读一读你叙述发现的部分。xx你来。请同学听一听他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身子坐正了去听。

生1:生米的大小像小蚂蚁,形状是椭圆形的,颜色是乳白色的,用手特别用力地去捏也捏不动,气味特别像面粉,大概是有面粉的缘故吧,含在嘴里有一点一点的甜,它的身上有一些很难发现的纹路,还有一个缺口,可能是小老鼠刻的吧。熟米就不同了。大小像卵特别可爱,形状像月牙,颜色是雪白雪白的,一捏就粘在了手指上,非常得粘,气味比以前更加的香了,味道很香很甜。

师:好。她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生1:先写了生米大小、形状、软硬、气味和味道,然后又写了熟米大小、形状、软硬、气味和味道。

师:噢,她先写了生米的'特点,接着又写了熟米的这些特点。我在看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发现有一位同学和她写得不一样,她是怎么写的呢?请xx来读一读你的习作。

生2:米有生的有熟的,生米的大小是5毫米,而熟米是生米大小的5倍,生米是椭圆形的,也熟米则很有趣,有的熟米是月牙形的,有的是卵形的,生米的颜色是乳白色的,熟米的颜色是雪白色的;生米是硬的,比石头软一点点,而熟米怎样呢,它非常软。我闻了生米的气味,它很像面味,我闻了熟米,它的味道很香,我把生米吃在嘴里,它很香,熟米吃起来很甜。

师:你看他不仅会写,而且会读。读得时候多入神啊,听出来了吗?他怎么写的。

生1:他把熟米和生米放在一起写的。

师:哦,把生米和熟米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了。

生2:他把生米和熟米进行了对比。

师:对比了一下,你喜欢哪一种呢。

生1:我喜欢后面这位同学的,写得特别有对比性,前面那位同学要找特点得找好半天。

师:我同意你的说法。他这么写,对比性特别强,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不同。

生2:我也喜欢,因为他生米和熟米一块比较写,让人知道生米和熟米有什么不同。

师:你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生3:我喜欢前面同学写的,因为分着写,可以把生米和熟米各自的特点写得很具体。

生:看到了。

生:在告诉我们这句话写得很好。

师:对了,这句话写得很精彩。现在就读读你那些精彩的小句子。

生1:老师又拿来了一些熟米,它不像生米那么硬了,脚长出来了,而且长得白白胖胖了,可能多喝了几口水吧。它身上的条纹不见了,它们抱在了一起,显然它们是好朋友。

生2:咦,熟了的米粒怎么可以都团成球呢,而生米粒却不能。噢,原来熟米粒很粘啊!

生3:我惊奇地发现生米粒大小和蚂蚁一般,长大约5毫米,宽大约1毫米。

生4:小米粒还张着嘴巴笑呢,它的一身半透明的水晶大衣和它身上美丽的花纹让我越看越觉得小米粒可爱。

生5:绿豆就算小的了,而小米粒却比绿豆还要小。

生6:铃,清脆的铃声一向我们就回到了座位上,小米粒要陪着我们一起上课了。几粒小米粒跑啊,跳啊,笑啊,我们不知不觉就喜欢上它们了。

师:多有趣啊。

生7:我用鼻子闻了闻,它的气味有点像面味,我又轻轻地一闻,呀,坏了,我把它吸进鼻子里了。

生8:把小米粒放在嘴里慢慢地嚼一嚼,小米粒有一点甜味,在嚼的同时嘴里发出吱吱的声音。

师:还有声音呢?

生9:我一摸它的缺口,它好像在告诉我说,疼疼疼,别摸这。我听了这句话就不摸它了可是为什么会有缺口呢,会不会是小老鼠咬的呢。

生1:我最喜欢听xxx。

师:请xxx起立。

(大家认为写得好的同学都起立)。

师:请他们再来读,我们再来听听。听的时候给大家提个小小的要求。要给他们点评。

生:我一摸它的缺口,它好像在告诉我说,疼疼,别摸这我听了这句话就不摸它了,可是为什么会有缺口呢,会不会是小老鼠咬的呢。

师:你写的句子这么精彩,能不能声音洪亮一些,让教室里的同学都听见,你一定能读得清清楚楚。

生再读。

师:这次读得声音真洪亮,谁来评一评。

生1:她很有想象力,因为米粒根本就不会说话。

师:哦。她让米粒说话了,她把米粒当成了自己的小伙伴。

生2:她写得很有趣味。

师:哪句话?

生2:疼疼疼,我感觉小米粒变成了一个小人。

师:哦,还能让这个小伙伴说出话来,让它发出声音。这样的句子有情有趣。请xx来读。

生:我用鼻子闻了闻,它的气味有点像面味,我又轻轻地一闻,呀,坏了,我把它吸进鼻子里了。

师:谁来点评。xxx洁白的牙齿露出来了,笑得真开心,你说说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

生1:因为他闻一闻就算了,还再闻干什么呀,

生:不同意。

师:你们怎么都不同意,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1:因为去掉,他的句子就无聊没有趣味了。

师:哦,那样的句子就没有生趣了。

生2:因为去掉就不幽默了。

师:哎呀,风趣的小句子每个同学都喜欢。请xxx来读。

生:小米粒还张着嘴巴笑呢,它的一身半透明的水晶大衣和它身上美丽的花纹让我越看越觉得小米粒可爱。

师:谁来点评。

生1:我感觉他好像把小米粒穿上了一件花衣裳。

师:而且这件花衣裳特别得漂亮。

生2:她把小米粒当成了一个人来写,因为小米粒不用穿衣裳。

生:体会到了。

师:请xxx来读。

生:咦,熟了的米粒怎么可以都团成球呢,而生米粒却不能。噢,原来熟米粒很粘啊!

生1:他写得很细致,但我提一个小建议。我感觉熟米不一定全能团成球,应该是团成团。

生:谢谢你的建议。

师:他写得好,读得好,评得好,这就叫――。

生:三好。

生2:我给他纠正一个字音,请你跟我一起读“熟米”

师:他们这两个小伙伴多好,他的耳朵特别得灵敏,一听就听出问题来了。谁再来评。

生3:我觉得他这种自问自答的形式真好。

师:哎,自己给自己提个小问题,小问话特别吸引我特别想听听小米粒为什么团成团了呢?xxx来读。

生:铃,清脆的铃声一向我们就回到了座位上,小米粒要陪着我们一起上课了。几粒小米粒跑啊,跳啊,笑啊,我们不知不觉就喜欢上它们了。

师:谁来说一说这句话妙在何处?

生1:这句话的好处就是她把小米粒当作人来写,小米粒不会跑不会跳,可是她让想象让她跑跳。

师:哦,小米粒不会跑不会跳,她把小米粒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让她跑跳笑了起来。

生2:我觉得她特别富有想象力。

师:她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生3:我听完他这句话感觉小米粒真的动起来了。

师:小米粒跑啊,跳啊,真动起来了。请xxx来读。

生:把小米粒放在嘴里慢慢地嚼一嚼,小米粒有一点甜味,在嚼的同时嘴里发出吱吱的声音。

生1:她把句子写得有声音了。

师:让句子发出了声音,这样的句子不仅有趣,而且具体。

生2:我觉得吱吱地声音很好听,因为没有了吱吱的声音这个句子就不具体了。所以这个吱吱的声音很好听。

生:想。

(投影出示学生1作品)。

师:谁写的。

生:xxx。

师:请你来读一读。

生:我惊奇地发现:米粒同蚂蚁一般大小,长大约五毫米,宽大约一毫米。

师:请同学来点评。

生1:我觉得他写得很具体,因为他把小米粒还仔细得量了量。

师:你可真会听,而且会听会评。其他同学也来评一评,只要把手举起来,你也很出色。xx你来评一评,我们给他点掌声。

(掌声)。

生2:我觉得他观察得很仔细。

师:哪里看出仔细。

生2:他用尺量了量小米粒的大小。

师:我请你把这句读一读,找一找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准确。

生2:我惊奇地发现:米粒同蚂蚁一般大小,长大约五毫米,宽大约一毫米。

师:哪个词语用得特别准确。

生2:大约。

师:再给她一点掌声。

(掌声)。

生:xxx。

师:刚才就听到大家说喜欢他的句子。

出示:小米粒还张着嘴巴笑呢,它的一身半透明的水晶大衣和它身上美丽的花纹让我越看越觉得小米粒可爱。

师:我遇到了这么知音,我也喜欢这个句子。下一位是谁的,猜一猜?

生:xxx。

出示:咦,熟了的米粒怎么可以都团成球呢,而生米粒却不能。噢,原来熟米粒很粘啊!

师:又跟同学们的想法一致了,你们可真是我的知音啊。下一个呢。

生:xxx。

出示:米的颜色像奶一样,是乳白色的,但缺口的地方却是洁白的。

师:谁想点评?

生1:缺口的地方不都是洁白的,大部分缺口的地方发黄。

师:哦,你提出了一个小建议,你能帮他把这个句子改得更完美吗?

生1:可以这样,缺口的地方有的是洁白的,有的地方是发黄的。

师:哦,这样这个句子就更好了。xxx,听了同学的小建议,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生:我想说,谢谢你的建议,下次我一定把这句话修改得更好。

师:多虚心啊,我要向你学习。同学们,这句话经xx同学一改,出现了几个表示颜色的词语。

生:3个。

生1:我觉得特别得具体。

师:是怎么具体的。

生1:把各部分的不同颜色都写得非常清楚,所以我觉得写得很具体。

生:xxx。

师:你自己来读读。

生:熟米粒胖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猜想:它们一定是渴极了,把盆里的水喝了个精光。真没想到,小米粒也会胖起来,太让我惊讶了。

师:这段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我来读小问题,请你们来回答。xxx发现了什么?

生:小米粒胖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她猜想。

生:它一定是渴极了,把盆里的水喝了个精光。

师:xxx的感受是。

生:真没想到,小米粒也会胖起来,太让我惊讶了。

师:在这里,xxx把什么什么还有什么结合在一起写了。

生:把发现的猜想到的还有感受到的结合在一起写的。

师:你的感受能力可真强。xxx是把你的看到的想到的及感受结合起来写的,而有的同学则不是这样写的,先集中写自己的发现,然后写自己的感受,同样是在课堂上,可大家观察生米和熟米却有不同的感受,读读你的感受,xxx,你来读。

生1:你看,小米粒是不是很像一位小巫师呢?

师:像不像?

生:像。

师:你再来读。

生2:我觉得世界可真奇妙,连一个小小的米粒都有这么奇怪的事情,既然世界这么奇妙,我们更要细致地去观察。

师:你的收获可真大。

生3:米粒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东西,而我们却发现了这么多的学问。

师:非常好,生活中处处藏着学问,等待着你们去发现呢!

生4:这节课上得可真有意思啊。

师:哦,这样的课你喜欢上吗?

生:喜欢!

师:听了你的回答我可真开心。

生5:我感觉您像一个导游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探索的世界。

师: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生6: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观察就能有发现。

师:把你明白的道理再读一遍。

生6:只要观察就能有发现。

出示:小米粒有个缺口。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能帮帮他吗?

生1:小米粒有个缺口,像是小蚂蚁啃掉的。

师:哦,他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结合在一起说,这样就具体了。还有吗?

生2:小米粒有一个缺口,我想是淘气的小老鼠刻的吧。

生:会。

师:谁来读这个句子。

生1:熟米粒非常粘。

师:把它说具体。

生1:熟米粒非常粘。它们像是亲兄弟似的绑在一起,好像怕别人把他们拆散了一样。

师:你可真会说,真会思考,把自己看到的与自己想象到的结合在一起,说得具体了。

生2:熟米粒为什么这么粘呢,可能是不懂事的米粒把胶水弄得满身都是,才这么粘的吧。

师:xx笑了,你在笑什么?

生3:他说得很有趣。

师:对了,这句话充满了灵气。

生4:熟米粒非常粘,我手一碰她就粘在我的手上了。

师:把自己发现的方法告诉大家了,这样也可以把句子说具体。

生5:熟米粒非常粘,都可以做浆糊了。

师:过年的时候,我们在贴窗花,是不是可以用一个小米粒把它贴在窗户上啊,谁试过。

生举手。

师:非常好。同学们,你们现在可真称得上是修改句子的高手了。下面就请你们拿起笔修改修改自己的习作吧。

(生修改习作)。

师:同学们,如果你在改习作的时候遇到小小困难可以请教你旁边的同学,如果你修改完了,可以读给旁边的同学听听,让他说说你的习作妙在何处,或者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习作)。

师:谁来读读你的习作。

生1:以前我并没有注意过这普普通通的小米粒。在今天的作文课上,我认认真真地观察了小米粒,小米粒长得跟蚂蚁一般大小,形状是椭圆形的,有一个小小的缺口,就像被虫子咬掉了一口似的。米的颜色是像奶一样的乳白色,但缺口处却是洁白的,有点硬,不过它比小石子软,它有一股香味,就跟面一样香,把米放到嘴里嚼一嚼,会有点甜味,这就是生米。把生米放进锅里蒸一蒸就变成了熟米。熟米就和生米有很大的区别,熟米就像生米变瘫了许多,有蚕卵一般大小。形状有点像一条弧线,不过它更加像天上的月牙,它的颜色也变成雪白雪白的了。它也变成软软的了。一压他就变形了,闻起来的味道也比原来的生米更加得香了,尝一尝以生米更加甜了。我感受到米粒就像一个导游,把我们带入到一个探索的世界。

师:真是一篇佳作。xxx,说说,你的小伙伴给你提了什么好建议啦。

生1:我的好伙伴给我提了不少好建议,有一句话原来是:不过有一个小小的缺口,就像一个黄瓜被一把刀切了一刀。xxx认为小米粒很小,怎么能像一个黄瓜被切了一刀呢。所以她让我改成了就像被一只虫子咬掉了一口似的。

师:你觉得她提得这个小建议怎么样?

生1:我觉得她提得很好。

生:好。

师:下课。

《归园田居》教学课堂实录

陶渊明所写的《归园田居》(其一)是田园生活的抒情诗,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一、关于教材。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三、关于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二)解题。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在阅读教学上,有专家提出了几项看法:

(1),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只是指导。

(2),阅读量要大。

(3),尊重多元化阅读。

(4),把带着问题来读转变为读出问题来。

(三)朗读背诵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追问:为什么作者这么厌恶官场呢?

知人论世,简介作者。

作者简介。

2、为何归来?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师生问好。

师:《小石潭记》第一课时已经学过了,现在徐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效果。

屏幕显示:

请解释以下文言词语:

下见小潭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请翻译以下句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生:“下见小潭”的“下”是“向下”的意思。

生:“斗折蛇行”的“斗”是“像北斗星那样”。

生:应该是“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师:好,请坐。

生:“斗折蛇行”,“蛇”,像蛇一样。

师:像蛇一样蜿蜒前行,“犬牙差互”的“犬”呢?

生:像犬牙一样。

生:像狗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师:这四个词语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都属于“名词作状语”。

师:对,名词作状语。蒲松龄的《狼》,里面也有一个这样特殊用法的词语,记得么?

(学生表示不记得)。

师:“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有印象吗?“犬”是什么意思?

生:像狗一样。

师:也是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蹲坐。翻译句子,哪位来试试。

生: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林围绕,寂寞,无一人,感到寒气透凉,幽静深远,气氛清凉。

师:请坐,有没有补充的?好,请这位女生。

生:最后一句应该是“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生:心。

师:是的,与“心”有关。“怆”,“悲怆”、“伤心”。“悄怆幽邃”,就是“幽静深邃,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刚才这位同学在翻译的时候,还缺了一个内容。

生:“我”。

师:对了,翻译的时候要把省略的主语“我”加上去。请同学们把这个句子自言自语翻译一遍。

(学生自由翻译)。

生:我认为要加“游”字,“小石潭游记”。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作者观赏了小石潭的景色,所以是“小石潭游记”。

师:作者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呢?

生:水,鱼,石头。

生:还写了小石潭周围的一些景物,如竹子、树木、藤蔓、溪水。

师:你说得真好,这篇游记,不仅写了小石潭本身,还写了小石潭周围的景物。这些景物,各具情态,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读课文,试着用一个字完成填空。

屏幕显示:

小石潭之景,真乃各具情态。“如鸣珮环”,其声可谓()矣;“参差披拂”,其姿可谓()矣;“游鱼细石”,其水可谓()矣;“与游者相乐”,其状可谓()矣;“明灭可见”,其源可谓()矣;“竹树环合”,其境可谓()矣。

(学生读写)。

师:好,你先来。

生:“如鸣珮环”,其声可谓“脆”矣。

师:清脆悦耳的响声,是泉水激石的美妙声响。继续。

生:“游鱼细石”,其水可谓“清”矣。

师:这里明写游鱼细石,实际是为了表现水的清澈。

生:“竹树环合”,其境可谓“凄”矣。

师:“凄清”,很好。

生:“参差披拂”,其姿可谓“动”矣。

师:写的肯定是动态之美,但一个“动”字还不足表现它的姿态。

生:“柔”?

师:“柔”,就是一种姿态,情态。继续来。

生:“与游者相乐”,其状可谓“活”矣。

师:非常好。活泼,除了“活”,还可以填什么字?

生:“灵”。

师:为什么用“灵”字呢?

生:灵气,这里的鱼儿好像有灵气,通人性。

师:灵气,多好。子非鱼,但知鱼之乐。还有一个空格,哪位同学来试试?

生:“明灭可见”,其源可谓“远”矣。

师:为什么用“远”?

生:作者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源头在很远的地方”。

师: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可知”的原因除了“远”,还可能有其他因素。

生:“明灭可见”,是说“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模糊”。

师:是朦胧的,隐约的。徐老师想到的一个字是“幽”,幽径的“幽”,幽远的“幽”。请一位同学把这段填空的话连起来读一读,感受小石潭景物的美。

(学生读)。

生:因为是游玩的,所以是“游记”。

生:我认为他不仅游玩了,而且观赏了小石潭以及周边的景色,所以是“小石潭游记”。

生:最后一段写了“同游者”。

师:那不写“同游者”就不是游记了?

生:我认为是第一段第一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这是他的行踪,交代行踪,所以是“游记”。

师:行踪,很好啊,除了第一段第一句,文中还有哪些表示作者行踪的词句?

生:我认为“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也是。

生:我认为还有“潭西南而望”和“坐潭上”也是。

师:好。

生:还有“近岸”。

师:不错,由远及近。

生:还有“潭中”。

师:是潭中的鱼,作者可没有涉水到潭中去。

生:还有“记之而去”。

师:“去”是什么意思?

生:离开。

生:要。

师:譬如说“下见小潭”,这个“下”是什么意思呢?

生:向下。

师:“向下”是怎么看?

生:俯视。

师:俯视,也叫?

生:俯瞰。

师:对,从高处往下看。“鸟瞰”,是不是“鸟在看”?

生:不是,是形容像鸟一样在看。

师:对,这个“鸟”字也是名词作状语的用法。现在,我们来看看随着行踪的变化,作者写景的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近岸”是看潭面,“潭中”是看潭的内部,“潭西南而望”是看潭的源头,“坐潭上”是看环绕小石潭的内容。

师:基本说到点子上了。“潭西南而望”,是怎样的视角?

生:我认为是“眺望”。

师:既然是“眺望”,那“近岸”是什么视角?

生:近看。

师:靠近了细细地看。

生:细望。

师:可以,细望,细视,有个词语叫“定目细视”。“竹树环合”是什么视角?这位女同学来说。

生:向四周看。

师:换用一个雅致的词语,叫什么?

生:环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