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最优经典常谈读后感(案例14篇)

最优经典常谈读后感(案例14篇)

作者:念青松 最优经典常谈读后感(案例14篇)

读后感是在读完一本书后,总结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的一种形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段文字后,对于所读内容的主观感受和个人理解的总结。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内容,加深对文学作品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读后感是一个展示个人阅读水平和思维深度的方式,也是一个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途径。怎样写一篇有深度和观点的读后感,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和记录。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个人经历和背景,分析作品对自己的影响和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所读作品。

经典常谈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朱先生离开我们已有62年了,他作为我国现代作家以及他的优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这本书,就觉得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对其追怀不已,并为其只有50岁的生命而惋惜。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相传中国文字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见地上印有兽蹄和鸟爪的痕迹有了灵感,开始造字。仓颉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会争着去做那些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人变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害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作用的。但此传说是在战国末期才有的,那时的人并不都相信;如《易》和《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文字不断地在演变,说是一人独创,是万不可能的。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渐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爱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于原来的籀文略有不同。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仓颉篇》秦代的三种字书都不传了。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做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划时代的字书,囊括了历代的各种书体,他保存了小篆和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朔源沿流。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的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即从文字学入手。

汉字从秦代就开始演变成各种书体,真(正、楷),行,草,隶,篆书体的来历及发展。

就从这第一课的内容来看,应该说很丰富的了。从文字的产生,发展。文字的构成,各种字体的演变。介绍得一清二楚,有关的传说故事讲得生动活泼,好像就在眼前。从这本七万七千字的书中看出作家的知识之渊博,文笔之圆熟,真令人叹服。读了这本书之后,那句开卷有益的成语应验了。我感到受益匪浅:对于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何谓经典及这些经典的来源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朱先生那个时代可能还没有古为今用一词,但他写这本书的初衷还是为了倡导国民继承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因此朱先生把这本书命名为《经典常谈》,既然是常谈,就是说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经典,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学习这些经典都是有用途的。

经典常谈读后感

经典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用文字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的遗产,它对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不能脱离对于本民族经典的学习。朱自清先生认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段话表明了他对经典训练重要性的深刻见解,也正是这个基于原因,他编著了《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这本书写于1942年,朱自清先生用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于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因此,七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为启发人们对经典的兴趣,朱自清给想“漫游”经典的读者当向导,以亲切自然的随笔风格描述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等十三部经典的典故源流、“胜景佳境”,深入浅出、富于生趣。书中所作的是对影响我国传统文化至深至广的文化典籍的介绍,这些被列为经典的作品,千百年来,在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自身的学术体系。朱自清介绍,以经典本身为主,以书为主,没有把“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为全书叙述的纲领,这位读者揭示了一条简明的路。

《经典常谈》读后感精选

朱自清先生出了这样一本书,没想到现在才有缘读到,实在不该。这本书不是对中国经典著作的概论,也不是导读,按照朱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书非常薄,如果比作船,也像是一叶接引船,引导到更大的船只,驶向远方。

书一共分为十三篇,前面九篇分别论述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后面的四篇分别从类别展开,诸子百家、辞赋、诗和文。真是难得的对经典的入门介绍,相比起一般的导读,朱先生的对考据的史实更加重视,其中又不去过多的添加上自己的感慨,实属难得。

所谓经典的入门,就是要从客观的角度介绍这本经典的行程,前因后果,中间所经历的一些变迁等等,如果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他进行现代化的阐述,那不叫导读,叫跟着我读。市面上多的是这样的读后感书籍,凭着自己的人生感悟,让字里行间按上个人的理想抱负,甚至加上哲学思考,乍一看很有学识和见解,其实抛开所依附的经典本身,也可以独立成书。这种作风和诸子百家为推行自己的学说强行拉古人来站台是一个道理。

客观,是本书所呈现的一大主体。比如现在大力推崇的《论语》,在书中仅仅是《四书》一篇的几个段落而已,从时间来看,《论语》没有前面的《周易》、《尚书》等来的久远,从现在包容兼并的角度来看,孔子一家之言也没有强行推崇的必要,因此,在经典介绍中,朱先生秉承着尽量和其他著作平起平坐的态度对他进行了客观介绍。对于《论语》,朱先生的评价也是相当客观: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对于经典的入门书籍,最忌讳的就是加入自己的感情判断,如果在整本书中《论语》或者《周易》被扩大篇幅,不停地赘述他们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那势必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的误导,既然入门,就让给出事实,让读者自己去推开经典的大门,让他们去取舍其中的奥秘。儒家未必周全,八卦也未必无用,做到能够让书籍回归书籍本来的位置,才是朱先生本书最大的用意所在。

除开对于经典书籍的介绍,书中的后面几篇对诗、辞和文的历史演变也做了一次梳理,在详细得学习“举头望明月”之前实在是非常有必要,不然就只记得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连来龙去脉都搞不清楚,就有点吃瓜吞核的糊涂了。

经典常谈读后感精选

“经典名著”就是我们中小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虽然之前也看过,但是真正接触的时候,却还是感觉有太多东西要去看的,以前都不明白,但是经过一个假期的努力,以前的一些看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

“经典名著”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之一。这些财富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之所在。

读了《经典常谈》之后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这门课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升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经典常谈》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展示,它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现在的主要精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之宝,也是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的精华。

经典常谈读后感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写给广《·》大群众读的书,朱自清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48年逝世,享年50岁。他的代表作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等。

《经典常谈》大概讲了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由来的过程,内容有《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他的见解精辟、史笔卓越、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成为我的爱书。

我来讲讲诗经吧,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的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不够的便手也舞起来,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创造了文字以后,才有人把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写的诗了。搜集各种歌谣以外,大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簇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事,要把这些诗给君上,因为君上喜欢听典礼的事,《诗经》编成三百一十一篇,六篇有目无诗,实存三百零五篇,大多都是典礼诗,不关于典礼的非常少。

我也谈谈我的感受:古人的诗为什么收集得那么少呢?真奇怪!

《经典常谈》读后感

最近看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朱自清先生去世已经62年了。看完这本书,字里行间闪现出他不知疲倦的咀嚼和喂人的精神,让人怀念,为他短暂的生命感到遗憾。

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国文化经典。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什么是经典。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记载的东西。然后解释经典包括哪些书。这些书有13种。这13本书的作者逐一介绍了原因、内容和社会效益。这种叙述和讨论的过程构成了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作是散文集,也可以看作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中说,经典培训是中等教育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主张得到了当时教育部和教育界许多人的认可。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朱先生就像一个向导。当游客想参观一个洞穴时,他首先在洞穴外告诉他,这样游客就可以有一个数字,以免进入洞穴时感到困惑。他真是个好导游。他很熟悉里面。他知道洞穴的原因和演变。他可以根据现实说出来。他永远不会说这是二龙戏珠;八仙过海,由一位高士和一位仙人塑造。求真而不是好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导游。

《经典常谈》读后感

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但我知道读书是我最大的快乐与幸福。每当读到《经典之谈》,心里就会特别高兴。

读完《经典之谈》的时候,我的感觉是不是很新鲜,就像看到了一部精美绝伦的小说一样,我也觉得有点意味深长,但又有点感慨。

《经典之谈》中的一段,讲得是这样的:“经典之谈,在当今的世界里,是无处不在的。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生活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主题。”我想,经典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真实、真情、真心,而不在于它能够在我们这些小生灵中的一个角落里,去体验它们的美与真。

在读《经典之谈》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不应该只局限在自己的课堂上,还能让自己的思维跟着我们的老师走,而是要从身边做起,去了解我们身边的事,并用心去体验,真正的去感受。

经典常谈读后感

朱自清先生曾在《论大学国文选目》一文中说:"大学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文从字顺是语文训练的事,辞明理达便是文化训练的事.......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对于我,对于今,对于古,更能明达。”

他认为应该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上,重视语文教育的思想性。认为语文教育既是语文训练,同时更是文化训练。这些表述虽然针对当时的大学教育而发,显然对当今语文教育业有着相似的`启发意义。

而作为语文老师,我意识到,对于传统文化,我积淀太少。利用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用先生的话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必须得惭愧地承认,即使本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对书中提到的有些经典书籍我也未曾认真读过。

读过先生的《经典常谈》,觉得似乎经典不是想象的那么枯燥无趣,只是我还没找到法门,没有真正走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当然,我也谨记先生教海:"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茎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读了本书,我发现我关于部分经典的一些文学常识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比如,先生在介绍《说文解字》时提到的关于"仓颜造字说"的一些看法,之前我一直也知道凭仓颇一人之力,创造出整个汉字体系是不可能的,那是神话传说,但我并没有探究这个传说的成因和其中深意,先生的解释让我觉得醒灌顶:"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

原来对待传说,我们不光应该知道其然,更可以探究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自己发现读书的乐趣。他还指出,"史箍"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正好指出了我的错误认识。

经典常谈读后感

这本书是由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撰写的,全书共。初闻书名,我心中倍感无趣————定是些介绍无聊古书的文章,但受好奇心的驱使,我翻开这本书,当然,若没有这次的“好奇心”,我也不会开启阅读中国传统经典名著的大门。书中介绍的古籍所运用的语言虽枯燥,但先生却结合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在第一章《说文解字》中,先生介绍了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及使用,在叙述创造文字时,先生这样说:“人有了文字,会变记录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在夜里嚎哭;文字原有巫术的作用。”

短短几句话,先生用诙谐的故事,揭露了人性深处的黑暗。但,在幽默的故事和笔法中,先生又让文章不失文学性、学术性、严谨性。在写到《周易》时,先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古籍,在文章中提到的巫法、八卦等冷门知识都解释得十分到位。

不过,当沉浸在先生的介绍以及古籍有趣的内容时,我又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为何会有这本书?答案早已经心知肚明。《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曾言:“在中上等教育中,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在21世纪,很多新事物涌入我们的'生活,不仅是青少年,还有许多成年人。有多少人会为了现代科技提供的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而静下心来读中国的古代经典?国学已经淡出生活。国学古籍中,有中华民族的根;国学古籍中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他们应该被遗忘吗?不应该。

合上书,心里暗暗发誓:我要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典常谈读后感

在读《经典常谈》之后,我深深的感到一些新的思索和理念。

《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与宝贵。经典的意义在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源不断,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扬。

在《经典常谈》中,有一些精华,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自己做起,不去无意之中,不去无意之中,就会有一些经典,一些精华。

读经典可以使人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可以使人明确自己的`行动地目标,可以使人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经典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我们应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把他们的经典作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经典是精神食粮,是智慧的源泉。

我们应学习他们的高尚人格,从自己做起,不去无意之中,把他们的优秀品质作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经典可以教育人成长,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可以提高人的修养。

经典是最好的教科书,它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经典常谈读后感

浩瀚的书海一直延展至天际,终于凝缩成一个点。在宇宙般无垠的书海中求索、吸收、消化,萃取精华凝成一本书,那就是我正捧在手心里的《经典常谈》。这巨大的工程,全凭一个人的努力来完成。这伟大的工程师,就是朱自清先生。

人有如沧海一粟,但集天地之精华。《经典常谈》亦如灵气的人一般,乃浩瀚书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经典常谈》以通俗流畅的文字,按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从仓颉造字开始到《周易》、《诗经》、《春秋》、四书五经、诗、辞、文、赋的经典内容,为读者提供通览国学精华的指南。其中所呈现的内容,有我曾用心通读过的,有偶尔翻阅未曾细细品味的,还有从未涉猎的。朱先生在文中提到,担心一些人以为读了这本书就不必再读书中所罗列的原著了。我倒觉得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正如本书作者的写作宗旨——使经典普及于一般人。

人们若想从经典中汲取一定的营养,对此有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书已将各类经典之精髓一一呈现,读之自然受益匪浅;若是国学的一般爱好者,正能从此书中得些经验,激发一探原著的兴趣——我对其中一些已经粗略读过的著作又提起了再读的兴致,而某部尚未接触过的则已然排入我的读书计划之内,这也应当是作者的初衷之一吧;若要对其中某些或是所有的经典内容进行研究的,那此书则更能助力研究人员,使其易于把握方向、紧扣主题,无论是研究前的热身、研究过程中的比对,还是研究即将出成果时的总结,都值得借鉴。由此可见,朱先生研究国学经典而凝成的这本精华巨著,对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人都会大有助益,真乃善莫大焉!

在《经典常谈》的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常被朱先生的研究精神、独到见解所感动,也不时为书中所介绍的一些经典作品的成书过程以及精彩内容所打动。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牵连,在遭受污及先人、见笑亲友的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继承先业,综括三千多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炉而冶之”,历时十四年之久,终于写就一部大书——《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了完成先父遗志,为了体现自身价值,司马迁不轻言放弃,甘愿忍受屈辱,让自己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其中的艰辛困苦有谁知!

从朱先生的介绍中得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古人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不但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地念,囫囵吞枣地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这不无科学道理,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小学阶段即6到13岁,正是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选择古代圣贤的智能精华,进行经典诵读,加强知识积累,将经典内容存入大脑记忆,会烙印在潜意识里,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能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朱子认为,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是成人。滋养心根,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从先贤身上所获得的何止是知识,所感受的何止是人格魅力,更有一些永不过时的观念和方法。读《经典常谈》,所获是多角度多方面的。

另外,本书的附录《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在全书中也占了相当重的分量。朱先生以自己的博学多才,为我们一一呈现了泱泱诗海中的精华所在,如平仄押韵的诗歌创作方法,用典的优劣,唐代著名诗人的艺术风格、代表作,以及一些典型诗作的创作背景、意义、与相关作品的对比等等等等。这些,对提升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教学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读过《经典常谈》,掩卷之余,感慨良多。朱先生潜心研究的治学精神,为当代所稀缺;朱先生厚积薄发的学者风范,为我辈所景仰。愿你我在朱先生这位“资深导游”的引领下,能畅游经典之胜境,汲古代圣贤之智慧,为我所用,为今所用。

经典常谈读后感

朱自清这部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著作。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在朱自清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20xx,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20xx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20xx》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纵观通篇,朱自清不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并且在对某些著作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认识。比如在《礼》第五中,朱先生说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在《尚书》中,朱自清对几千年来关于《尚书》的真伪也做了自己的考证,确定伏生的《尚书》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还是建议我们对这29篇要分别看,因为中间也有一些文章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所以,这样严谨的态度也恰恰可以为一些刚接触这些著作,或者即将接触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更为辩证地来了解、认识这些著作的渠道。

朱自清的这本书虽然称作为经典常谈,但在我看来其实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经典常谈,更深远地来看,其实还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众所周知,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地深入每个人生活时,我们的生活也充斥着许多新生文化,以至于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面对日益增多的泊来文化,已经很少在有家庭再给孩子接受传统教育了。所以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

自9月份开始翻这本书,前后翻了两遍,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是一本古代文学的入门书。主要是朱自清对一些古代文献典籍的简介。它们串在一起刚好是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书中的内容更像是一个大学教授讲古代文学的讲义。

读这本书相当于重温了一下大学讲台,把当年在课堂上没听懂的知识自己弄清楚。像这本书里后面讲的诗词赋文等文体,要是能举一些例子来具体讲解就更好了。

这本书诚心推荐给中学语文老师读,三星推荐吧。

因为它实在是太浅显,太概括。这样的内容一般的大学教授都能讲。这本书里没有任何自己的见解,也没有自己的`发挥。只是写作背景、书的作者、书内容的简介。点到为止,而又浅尝辄止。不解渴。

经典常谈读后感

朱自清先生曾在《论大学国文选目》一文中说:"大学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文从字顺是语文训练的事,辞明理达便是文化训练的事。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对于我,对于今,对于古,更能明达。”

他认为应该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上,重视语文教育的思想性。认为语文教育既是语文训练,同时更是文化训练。这些表述虽然针对当时的大学教育而发,显然对当今语文教育业有着相似的启发意义。

而作为语文老师,我意识到,对于传统文化,我积淀太少。利用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用先生的话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必须得惭愧地承认,即使本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对书中提到的有些经典书籍我也未曾认真读过。

读过先生的《经典常谈》,觉得似乎经典不是想象的那么枯燥无趣,只是我还没找到法门,没有真正走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当然,我也谨记先生教海:"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茎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读了本书,我发现我关于部分经典的一些文学常识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比如,先生在介绍《说文解字》时提到的'关于"仓颜造字说"的一些看法,之前我一直也知道凭仓颇一人之力,创造出整个汉字体系是不可能的,那是神话传说,但我并没有探究这个传说的成因和其中深意,先生的解释让我觉得醒灌顶:"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

原来对待传说,我们不光应该知道其然,更可以探究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自己发现读书的乐趣。他还指出,"史箍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正好指出了我的错误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