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总结>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精选5篇)

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精选5篇)

作者:JQ文豪 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精选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篇一

《1吨有多重》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内容。“吨”这个质量单位非常抽象。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吨”还缺乏认识,而且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同时也不像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一样能直接进行感受。因此如何让学生建立“吨”的质量概念,充分认识并感受1吨有多重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载体,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提一提,估一估,抱一抱,算一算,想一想等多种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吨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想像、感悟1吨、建立1吨有多重的质量概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学习数学,在游戏中体验感受“1吨”有多重。如课伊始的动物们玩翘翘板游戏,从中感受小象很重。再通过猜一猜、称一称小象有多重的故事让学生体会产生吨这个质量单位的必要性。为了让学生增强对“1吨”的认识和体验,课中创设了大力士的比赛及抱一抱的游戏。

教学中不仅注重对“吨”的体验和感受,还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在新知的探索学习中,以估计、推算、想象这三种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分别以1袋10千克的大米、1个25千克的孩子、1位50千克的老师为标准,让学生通过估计并进行实际操作提一提或抱一抱等活动,再进行推算得到1吨=1000千克,最后通过想象不断丰富已有的表象,充分认识并感受1吨有多重。而且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回顾梳理学习过程,了解学习方法。以及在填合适的单位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比较”的方法。

总之,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注意渗透节约粮食和提高安全意识的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还存在着不足,如由于时间关系,孩子的发言积极性很高,却不敢让孩子多畅所欲言。再者,可能孩子的生活经验比较缺乏或是对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于一头牛有250(),还不能正确的作出判断,这也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大遗憾。

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篇二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吨” 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分小组提桶装矿泉水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根据课改精神,现在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举一举、理一理等方式逐步感受1吨的重量。同时,在各环节中,我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中,都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同时国外(诸如: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将解决问题列为重要目标。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为了不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练习阶段,特别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过程中第一个探究环节是认识吨,掌握1吨=1000千克这个公式。我认为这个环节虽然是重点,但难度很小,所以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课堂效果符合我的预想,学生用大约3分钟的时间掌握了这两个知识点。我想原因有二:一是知识本身难度很小,二是以前学的米和千米是千进制,上节课学的千克和克也是千进制,形成了良性知识迁移。

第二个探究环节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1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我没有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生不能直观、形象的认识,因为学生没有亲眼看见自己身边1吨重的物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原来设想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讨论一下什么物体重大约1吨。后来想不行,没法验证,1吨重的物体不像1千克的可以称。经过冥思苦想我终于想到可以创新性地采用大合作的形式。即用一个学生的大约体重是40千克,来算一算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1吨,把这群人展示出来让学生看一看1吨到底有多重。实际教学中效果非常好,学生对次非常感兴趣,并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拓展延伸环节中的数学小故事曹冲称象是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素材。我相应地加入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学们,加油呀!的思想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存在问题

1、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

2、运用教学语言不够熟练。

改进措施

1、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2、在本节课未能充分进行的环节移到练习课上加以延伸。尤其利用体重表找出体重大约1吨的同学们的环节,应多找几组同学,使学生充分感知。

3、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

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篇四

教学过程中第一个探究环节是认识吨,掌握1 吨 =1000 千克这个公式。我认为这个环节虽然是重点,但难度很小,所以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课堂效果符合我的预想,学生用大约 3 分钟的时间掌握了这两个知识点。我想原因有二:一是知识本身难度很小,二是以前学的米和千米是千进制,上节课学的千克和克也是千进制,形成了良性知识迁移。

第二个探究环节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 1 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我没有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生不能直观、形象的认识,因为学生没有亲眼看见自己身边 1 吨重的物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原来设想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讨论一下什么物体重大约 1 吨。后来想不行,没法验证, 1 吨重的物体不像 1 千克的可以称。经过冥思苦想我终于想到可以创新性地采用大合作的形式。即用一个学生的大约体重是40千克,来算一算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 1 吨,把这群人展示出来让学生看一看 1 吨到底有多重。实际教学中效果非常好,学生对次非常感兴趣,并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拓展延伸环节中的数学小故事曹冲称象是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素材。我相应地加入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学们,加油呀!的思想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存在问题

1 、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

2 、运用教学语言不够熟练。

改进措施

1 、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2 、在本节课未能充分进行的环节移到练习课上加以延伸。尤其利用体重表找出体重大约 1 吨的同学们的环节,应多找几组同学,使学生充分感知。

3 、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

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篇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才能建立物体质量概念,体验1千克和1克有多重。

在处理教学环节比较清楚,过度自然。如教学1千克结束之后,这时用1枚1角硬币放到台秤上称重,指示针针没有动,老师问:是不是,它没有质量了呢?学生马上说1枚1角硬币它也有质量,只是很轻。教学自然引导学生学习“克”的概念教学。

了解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1千克”概念时选择标准材料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是否必要。课前我准备了2瓶各500克重的自灌的矿泉水,5只重1千克的苹果。我调查市场上的食盐是每袋350克,没有多方调查,我就让学生带3袋食盐,可是学生带的食盐每袋质量多少不一,有的每袋300克,也有的350克、400克、450克。学生通过掂一掂,如再称重时3袋350克食盐重台秤上显示数是1050克,老师也没有及时调整多余的50克。学生对1千克概念形不成标准模式。

在教学不足之处如何留下作业时间和空间。练习是应该用什么方式如何指导学生?例如:掂一掂,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再称一称。教学时,教师没有对学生估计不足。学生有说500克,600克,1千克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掂一掂1瓶500克矿泉水与一本字典。思考两个谁轻谁重?然后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这样有的放矢。学生就可以估计出一本字典约300克等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