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2023年上完课后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2023年上完课后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作者:曼珠 2023年上完课后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上完课后的教学反思篇一

县教研室来我校视导,其中一项就是听课,我有幸被抽中,一堂公开课后的教学反思。我思量再三,我决定上《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文中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文中的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要有礼貌;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对话描写简洁明了。因此我根据新课程理念,以活动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增长能力。活动有五个环节:

1、故事激趣,以古代几个聪慧的孩子的故事引入。2、以读代讲,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个别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感情)3、让小组之间展开元方是否有理的辩论,在辩论中升华主旨。4、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由几个有表演才能的学生课堂上展示现代文与古文互换才艺pk。5、出示几则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事件,让学生学会化解矛盾,掌握说话的艺术,教学反思《【原创】一堂公开课后的教学反思》。

课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正所谓: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系生活,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及积累过程,让学生在读中获得,在学中体验、感悟、掌握。

当然,本课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给予精辟的点评,在分角色表演时安排时间不当等。

上完课后的教学反思篇二

经过第一次课的“试验”,我在短暂的“痛苦”之后振作了起来,听了科组老师们给我提的意见,中午修改完课件,梳理好思路后继续在五(1)班试教。

可能是因为第一课时解决了“读通课文”的问题,还安排了理顺“写作思路”的环节,每个学生至少度过3次课文的基础上,我“删繁就简”,重点抓了3句话:“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第一处是在环境描写之后谭老师动作的.生动描写,其实这就是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的一个正面的描写;第二处是通过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的话去把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再一次深化;第三处是课文内容的升华,是真正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这次课堂上,我死扣这三句话,学生的理解课文内容很好透彻,尤其是在读到救援人员发现谭千秋老师的文字描写时,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了,几个控制不住的学生留下了眼泪,我知道这也是我追求的课堂效果,只要学生流眼泪,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只要学生动情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达到了,我“乘胜追击”,让学生想“血肉模糊”和“后脑深凹”是什么一个场景,我感觉到学生身上都起鸡疙瘩了,有一位女生居然哭出了声音来了。接下来的获救的学生的回忆、谭老师身边的同事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言语不需要老师繁琐的讲解了。后面的“张看双臂,护住学生”的“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第二次执教《最后的姿势》开始找到一点感觉了,这样一来,大北小学的课就有信心很多了。但信心归信心,上这样的课一定要上出点味道了,单单抓那“三句话”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还是考虑这个课时怎样弄得“充实”一点了。

于是我在后面挤出了10分钟,让学生看一组谭千秋老师牺牲后的图片,再配上一些“煽情”的朗诵,配一首悲一点的乐曲,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感情。出示一组图片之后,紧接着就是一个“说话训练”——“在谭老师的追悼会上,加入你是获救的四个学生之一,你会对谭老师说:……”最后还要用到“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提名奖的颁奖词”,当时想,用这些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心灵受到一次震撼。让他们永远记着这个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回头看看40分钟的课堂,10多个环节的“轮回轰炸”,只要有两三处是精彩就可以了,遍地开花,也不大可能,因为这么短的备课时间,容不得我多想,也不能多想。教学语言的组织职能“临场发挥”了,能整理好课件,记住那“八大环节”就不错了。

上完课后的教学反思篇三

教完《最后的姿势》这一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孩子们也情续激动,集体站立为谭老师默哀,并献上崇高的队礼。我认为这节课之所有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我布置了收集资料的任务:(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并将资料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制成资料卡,以便课堂中交流。(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很多学生是流着泪守在电视机旁,关注地震中的各项消息。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眼含热泪。

二、【重组教材,学习“爱与责任”。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顺序进行重组。第二课时一开课,我就采用“课题导入,直奔主题”的方式,抓住概括谭千秋老师精神品质的“最后一段”拎出重点词语“普通、爱、责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等。再由“普通”导入:就是这样一位极其普通的教师,却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然后让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出哪些事情体现谭老师的“爱与责任”。接着从谭老师“日常生活”和“危难之时”两个方面的表现,来学习谭老师的“爱与责任”。在学习谭老师危难之时“舍身救生”时,又联系课文第三小节“谭老师上课时讲些什么”来学习,这样两相结合来理解谭老师“言传与身教”之间的关系,突显谭老师的高尚品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授人以渔,学习写法】“方法的知识是最好的知识!”叶圣陶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很有特色。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我特别强调文章是如何表达的。如:在学习谭老师“舍身救生”的部分,强调抓住人物语言、动作,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这种正面描写的方法,以及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品质的烘托作用。在学习第三部分时,引导学生明白他人评价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使谭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更有真实感。指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这些写作的方法。其次,他人评价的部分,三个小节结构相似,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学习第一小节后,我让学生小结学习方法,再按这种方法分小组学习其它两节,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另外,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也重视方法的指导,并且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出金点子,自己给建议,读好课文。

四、【板书设计,画龙点睛。】本课板书设计,我费了不少心思。首先从板面上看,我把它设计成一座丰碑的形状,代表着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如同一座伟大的丰碑,是可供子孙后代瞻仰学习的。其次在内容上,我抓住了课文中能体现谭老师精神品质的重点词语:普通、爱、责任、精神千秋、英雄不死。对“精神不死”的理解,结合谭老师危难之时的语言、动作,概括出谭老师“先人后己,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对“英雄不死”的诠释,引用藏克家和司马迁两个名人的诗句,做了有效的诠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板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众观全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导得太多的现象,如何做到大胆放手有待思考;对重点句子的“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学生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还没能深入谭千秋教师的内心世界,如何做到深入浅出,有待探索;在朗读环境描写的四句话时,虽然采取各种方式、方法,但学生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层次感,即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危急,越来越恐怖。我想如果有声像的辅助,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可能朗读的效果会出来;深情赞颂“爱与责任”部分,我以为还可以引入其他赞颂谭老师的文章或诗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高大,这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上完课后的教学反思篇四

在课后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是政治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长期坚持授后教学自我反思,可以获得如下几个方面的益处:

第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自身教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制约着教学效果。任何教师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而教学业务素质就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和不断提高的。通过授后教学反思,进行自我反省,注意积累成功的教学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弥补不足。

第二、有利于教学的“长善救失”,提高教学质量。一个成功的政治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更在于他的敬业精神,善于“长善救失”,遵循教学的科学性。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教师既会有融教学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佳作,也难免出现有失水准的拙作。通过授后教学反思,检查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并加以实事求是的分析,正确对待教学的成功方面和不足之处,成功经验继承发扬,欠缺甚至严重不足方面,及时查找原因,寻求补救对策,久而久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想使政治教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应当把教学反思视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经常性地开展此项工作,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总结,扬长避短,自我鞭挞,尽力追求教学的完善。总之,授后教学反思的效果是显然的,但要讲究科学精神,贵在持之以恒。要想使政治教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应当把教学反思视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上完课后的教学反思篇五

1、凭借生活,唤起经验。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性的学习材料。《雨后》这首诗写的就是孩子们的生活,因此要在孩子们的生活中让孩子们来体验夏天雨后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入手,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通过朗读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由于年龄特点,很多孩子都喜欢玩水踩水,那快乐的感觉长留心中。所以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玩水踩水的情境中去,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中享受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和快乐,与之产生共鸣。我经常这样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而且理解这首诗的难点在于体会兄妹俩行动与心理活动的矛盾。这方面的心理如何让学生揣摩得到,我的方法就是:唤起儿童的亲身感受,并以自身的体验来印证,化难为易。如在学生提出“小哥哥摔跤了,嘴里喊着‘糟糕――糟糕’,为什么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呢?”这个问题时,问学生:小哥哥是在什么情况下嘴里喊着“糟糕,糟糕的”?这时他心里会怎么想呢?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小哥哥当时嘴里说糟糕,心里却是兴奋和骄傲的心情。

2、朗读感悟,激起情感体验。

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的是小兄妹俩踩水的有趣情景,着力刻画了两人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教学中,我用语言或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中感悟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与快乐,并设身处地揣摩两人的心理,激起学生心理和情感体验的共鸣。如通过读“使劲地踩着水”“溅起多高”等词句,感受小哥哥踩水的酣畅痛快;从“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体验小哥哥滑了一跤后既为弄脏了裤子而遗憾,又为尽情踩水感到兴奋,还为自己的小男子汉行为感到骄傲的多重心理;从“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感受小妹妹想玩水又略有害怕的有趣样子,从“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体悟小妹妹对小哥哥羡慕的心理和她活泼可爱的形象。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加深情感体验;再引导学生表演,把内化的语言、情感通过学生自己的有声语言以及体态语言表达出来。在身临其境中,让学生与诗中的人物对话,产生情感体验的共鸣。

3、启发想象,训练说写。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努力挖掘课程资源,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本课中要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在学完第一节第一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此时的场景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描述?学习第二句时,让学生体会“快乐得像神仙一样”,再让学生换一种说法,还可以说孩子们快乐得像什么?在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着用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怎样享受雨后的快乐,既为学生的创作插上了翅膀,又为学生享受快乐语文、快乐生活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乐、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