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写书法心得体会 外校书法心得体会(精选8篇)

2023年写书法心得体会 外校书法心得体会(精选8篇)

作者:文锋 2023年写书法心得体会 外校书法心得体会(精选8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写书法心得体会篇一

莫道山河不相逢,此恨长留笔端中。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一直从事文字书写与艺术欣赏的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和研究,我也收获了些许的成就。为了更深层次的学习书法,在上个学期,我参加了外校书法社团,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交流,我有了更多心得体会,在此分享给大家。

第二段:独特的理解

首先,我在外校的书法社团中认识了很多的书法爱好者,他们有的是刚刚开始学习书法的新手,有的则是对书法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并且创作了独特的书法作品。这种不同的观念碰撞激发了我对书法的探索和尝试。在书法教师的指导下,我不断尝试更多的书法题材,学习更为深入的书法理论,努力让自己与众不同。

第三段:严谨的教学

在外校书法社团中,教师非常严谨,要求同学们对书法元素、工具、布局、艺术构思等多个方面有细致的认识和操作。并且在每一次的书法作业交流中,老师总是会为我们个的作品提出更为细致、专业的指导方法。这也极大地促进了我们书法修养。

第四段:开阔的视野

在与不同校内书法社团的交流中,我得到了不少的启发和帮助。书法论坛、书法展览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书法的魅力所在。通过同校不同专业的书法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我们也扩大了我们的人际网络,让书法的美更为深入人心。

第五段:自我提高

在外校书法社团和同学们的交流、切磋,我发觉,在书法领域中,我仍然处于自己尚需不断努力、认识进一步深化、优化表现的阶段,以追求更加精妙的书法艺术。感谢外校的书法社团,让我能够在书法路上更加努力前行。

结语

总的来说,外校书法社团的学习经历让我收获颇丰。在这里,我不仅在书法方面学习到了很多,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结交了不少书法设计界的良师益友,这些经历不仅让我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有了新的视野和理解,也为我之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我有越来越好的表现,也期望在未来那些书法高手与爱好者们切磋、交流,为传统书法艺术之美不断增添新的色彩。

写书法心得体会篇二

书法是门博大精深的奇特艺术,它充满了各种形象的美,各种风格的美,以及人们从世间万物中提炼出来的美等等。它的内涵很丰富,让人捉摸不透,至今还有许多问题在等待着我们。它既看形,又重意,说白了就是要有精、气、神,要感悟所写的情境,融入其中,有神韵、有美感的字,才是优秀的书法。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早在5000年—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文字。当时的文字已经可以明显清楚地表现其中的含义了。其实,早在8000年前,在黄河一带的陶器上,有较多的符号,这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的混沌结合,是汉字的雏形,也就是最早的文字,再后来的贾湖遗址更是把中国的文明向前推进20xx年。

我觉得学习书法有很多益处,它可以培养我们的艺术修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可以逐步养成细致耐心、自觉认真的良好习惯,同时还有益于意志的锻炼;可以学到文字、文学、历史等各种知识;可以受到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所以,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继承书法这一传统,我们有责任将它向全世界传播,让大家都了解这门优秀的艺术。

写书法心得体会篇三

在跃华学校上了两个月了,跃华学校的环境我已渐渐熟悉。跃华学校里有好多社团活动,我参加了书法社。我觉得这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学科。我们可以通过练书法,锻炼我们的耐力可以沉着稳重的面对问题。

我热爱这个社团。这个社团有初一、初二等各班的人再一次组成的新家庭!我不但可以在这个班把字练好,还能认识一些新朋友,与他们一起快乐的把字练好,与他们谈心,与同学们共享学习书法的乐趣。

小学的时候我的毛笔字写得还可以,但是我相信参加了这个有意义的书法社团,我的毛笔字会有更大的进步的。我妈妈她说我的书法不错,让我过年的时候写一副对联挂在自家门前。我希望我真的有这么一天,因为自己写得要比买的对联更有意义。要想有此成就,我就必须要刻苦练习书法。我相信自己能做到!

我想一个好的书法班必定要有好的老师教我们,我们的书法老师写得毛笔字就特别的棒。

我希望在我们一学期的学习书法后有一个书法展示的机会,这样就可以增加我们的自信心了!也可以让其他同学欣赏我们的作品。

写书法心得体会篇四

学习书法也有一段时间了,现在将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能写好字,写一笔好字,这是职业所要求的!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我开学学习书法。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写字是很重要的基本功。写字我们常用写的字就是上课时候的粉笔字和平时写在纸上的钢笔字,偶尔也写写毛笔字。这我们老师常称之三笔字。

从学习书法以来,我觉得书法有以下好处:

1、最基本的就是可以让自己的字变漂亮起来;

2、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书法需要的是耐心和持久的坚持,因此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可以修心养性,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素养,很有帮助。有人说“字如其人”,我想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方面的意思。

我想学习书法的好处最主要的就是以上两点。

那我一直以来是如何学习书法的呢?

首先,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需要写字的时候,我认真对待,绝不马虎,从一笔一划练起,因此渐渐地我的字也就好起来了。

然后,我在工作之余,抽取一定的时间学习名家书法。比如每个星期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练习毛笔字,在练习的同时,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也让自己工作之余的生活更加充实。名家书法有很多,颜真卿的,柳公权的,赵之谦的,等等我都挺喜欢,不管是哪个书法家,不管是哪种字体,我都会加以练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楷书到隶书,再到行书,草书等等,我都在学习之中。我觉得草书最能体现人的性格了,因而草书最难以练习的,也许只有书法大家才能挥毫成草书。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我觉得学习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书法要勤奋,贵在坚持练习,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字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只有坚持练习下去,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不要想着立竿见影和一步登天。

第二,学习书法要勤于思考,最好能找个老师。书法是一种艺术,而要进入艺术之门,最好是能有一个引导者。如果能找到一个名家大师作为自己的老师,那么对于学习书法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若是找不到老师,可以经常看看字帖和历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时候思考这字的结构、形体、笔画、用力、布局等等方面,思考如何才能让一个字能够具有艺术感,即既漂亮美观,又具有神韵。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体会的,我想这也是我要到达的境界。

第三,书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当然这指的是书法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当书法到达一个比较高境界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加上自己的特色,加上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领悟,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在书法中体现出来,真正做到字不仅有形,形美,而且要做到有神,神形俱备,这才是好的书法。

有句话说的对,要想练好字,功夫在字外。当书法练习感觉枯燥的时候或者说没有进展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其他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体操、武术、舞蹈、垂钓等活动,这将有助于书法的练习和水平的提高。

总而言之,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够练就的,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需要提到的一点是,我们平时应该培养对学习书法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书法有较大的兴趣,我们才能练就一笔好的书法。

写书法心得体会篇五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还能够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在书法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长河,体验到精神的力量,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第二段:细腻的意境

书法是一种通过墨与纸的结合,传递情感与思想的艺术表达形式。在书法的世界里,每一个字每一笔都蕴含着艺术家独特的情感和意境。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要字形工整、结构稳定,还需要具备一种细腻的意境,以及对美的敏感和深入的生活体验。通过欣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共鸣他们对于美的追求和生活的感悟。

第三段:字里行间的哲理

中国古代的书法作品中,常常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哲理。每一个字形都蕴含着对待人生、人际关系、道德标准和处事原则的思考。通过字里行间的哲理,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做人处世,如何与他人相处。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段至理名言,引导着我们去思考生活的真谛,提醒我们应该如何塑造自己的品格和处事原则。

第四段:修身养性的功夫

书法是一门需要长期专注和精心修炼的艺术。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体会到心境的宁静和纯净。书法的修炼,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通过勤奋的练习和专注的投入,慢慢调整了我们的心态和思维方式。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是一种培养情操的方式,通过书写的过程,我们能够体会到一种宁静和平和的心境,修身养性的功夫。

第五段:艺术与生活的结合

书法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通过书写,我们可以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将文化的魅力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书法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还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通过书法的艺术表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感悟到生活中的美好和智慧。

总结:

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还能够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通过欣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体验到字里行间的美与哲理,学习到如何做人处世。同时,书法的修炼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通过书写的过程,我们能够体会到一种宁静和平和的心境。最终,书法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感悟到生活中的美好和智慧。

写书法心得体会篇六

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墨迹点滴,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多年来,我一直对书法深感兴趣,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和思考方式。在我个人的书法实践中,我领悟到了书法的美学价值、涵养和人生成长的意义。

首先,书法让我体会到了美学价值的独特之处。书法作为艺术形式,强调的是形与神的统一,通过字体的造型和笔墨的运用,展现了美的感受。在书法作品中,每一笔每一划都经过考虑和设计,犹如一首诗一样,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意境。在欣赏书法时,我体会到了墨迹的博大精深,每一笔的奇妙构造和线条的舒张有条不紊,都让我不禁为其设计的精妙所折服。书法让我从视觉上感受到了美的魅力,也增强了我的审美能力。

其次,书法让我领悟到了修身养性的意义。在书法的创作和练习中,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专注和投入。而这些品质恰恰是我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在写字的过程中,每一划每一笔都需要专注和细致,这让我学会了如何专注于一件事情,并陶冶了我的情操。在书法的过程中,我慢慢地体会到了心流状态,即在恰到好处的挑战和能力平衡下,心无杂念,全然投入,这样的体验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再次,书法对我的人生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书法的练习需要我反复、认真、持之以恒地写字,而这正是一种自律训练。在书法的过程中,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比如每天都要抽出时间练字,并以此观察到自己的精进和进步,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天道酬勤”的道理。书法乃至艺术的世界中,追求完美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状态,而这种追求也影响了我的学业和生活。我在学习中,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不断追求更好的成绩与自己的进步。

最后,书法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艺术。通过学习书法,我不仅仅是了解了字的奥秘,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语言,通过它,我们可以感悟到古人的智慧和生活哲学。书法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它,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也更加懂得了如何面对现代化社会的冲击和挑战。

总结起来,书法让我感受到了美的独特之处,培养了我的审美能力;书法让我修身养性,提升了我的思考和专注力;书法对我的人生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让我认识到了勤奋和自律的重要性;书法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通过这些感悟和体会,我明白了书法的意义和价值,并深深地被它所吸引和影响着。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人生的修行和人类文明的表达。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用心去感悟和修炼书法艺术,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写书法心得体会篇七

书法是中华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书法爱好者,我们要认真琢磨书法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从而更好地领悟书法艺术之美。本文将从心得体会的角度,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探讨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第二段:书法是心灵的倾诉

书法是一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的艺术,而作为书法爱好者,我们需要深刻理解书法的本质。在我的理解中,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性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沟通情感、抒发内心的方式。通过书写墨宝,我们可以将内心的情感体验尽情流露,使它们更加生动鲜活地展现在纸上,以达到倾诉心灵的目的。

第三段:书法是人格修养的体现

书法作为一种审美艺术,也是一种细致耐心、恬淡平和、沉静专注的修养。每一次的临帖,都需要我们付出心血的劳动,需要我们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耐心,才能完成一幅优美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培养了精细的动手能力,还锤炼了自身的心性和意志品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人格修养的体现。

第四段:书法是修身养性的工具

良好的生活情调和品味是修身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通过其渊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既可以升华人的审美情趣与品位水平,又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激发个体内在深处的美的激情,重新发现静谧生活的内在滋味,强化人的文化底蕴,让其内心得到一次深切的洗礼,从而不仅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收获,还能够让心灵在无声中得到滋养。

第五段:结语

在书法艺术中,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和感悟到自然、历史、文化、人性等众多因素所寄宿的内在美学价值,这是现代人迫切的需要,并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理念。总之,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在于其艺术性、文化性和传承性,在悠久的传承中,始终传递着一种恬淡清雅、涵养自然的美好风范,这也启示着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和学以致用,还应该深入体悟其中的精神内涵,从而更好地赏识、学习和接受书法艺术的洗礼。

写书法心得体会篇八

首先,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需要写字的时候,我认真对待,绝不马虎,从一笔一划练起,因此渐渐地我的字也就好起来了。

然后,我在工作之余,抽取一定的时间学习名家书法。比如每个星期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练习毛笔字,在练习的同时,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也让自己工作之余的生活更加充实。名家书法有很多,颜真卿的,柳公权的,赵之谦的,等等我都挺喜欢,不管是哪个书法家,不管是哪种字体,我都会加以练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楷书到隶书,再到行书,草书等等,我都在学习之中。我觉得草书最能体现人的性格了,因而草书最难以练习的,也许只有书法大家才能挥毫成草书。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我觉得学习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书法要勤奋,贵在坚持练习,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字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只有坚持练习下去,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不要想着立竿见影和一步登天。

第二,学习书法要勤于思考,最好能找个老师。书法是一种艺术,而要进入艺术之门,最好是能有一个引导者。如果能找到一个名家大师作为自己的老师,那么对于学习书法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若是找不到老师,可以经常看看字帖和历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时候思考这字的结构、形体、笔画、用力、布局等等方面,思考如何才能让一个字能够具有艺术感,即既漂亮美观,又具有神韵。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体会的,我想这也是我要到达的境界。

第三,书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当然这指的是书法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当书法到达一个比较高境界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加上自己的特色,加上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领悟,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在书法中体现出来,真正做到字不仅有形,形美,而且要做到有神,神形俱备,这才是好的书法。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濛、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