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2024年共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范文(20篇)

2024年共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范文(20篇)

作者:ZS文王

范文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使我们的作文更加有新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姓名:

预习时间:共花费   分钟。

家长签名:

2.认真完成预习作业,要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

1.有三张卡片,分别写着1、2、3三个数字,每次拿出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共     种不同的拿法。

2.一个长方形周长20厘米,那这个长方形的一条长加一条宽是       厘米。

预习内容。

预习。

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63~p64,并完成尝试练习。

2.   想想怎样在一一列举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   完成例1:动手把所有情况摆出来,并记录下来。(用线段表示栅栏画一画)。

如果不动手摆,你能列举出来吗?把方法和情况记录下来。

(1).                                        (2).

长方形的( )/米。

长方形的( )/米。

长方形的面积/平方米。

3.仔细观察你的表格,比较长方形的长、宽的差距,你发现长、宽之间的差距与面积的关系:                                                          。

4.我们在解决例1时,是         列举的,在运用这个策略时,要注意      。

1.你觉得例2中                                                比较重要,它的意思是                                                      。

2.对于例2这道题,你打算用               的策略来解决。

n       如果订阅    本,可以订                                     。

n       如果订阅    本,可以订                                     。

一共有      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3.你能将列举的结果用形式表现出来吗?

订阅方法。

只订1本。

订2本。

订3本。

《科学世界》。

《七彩文学》。

《数学乐园》。

4.想一想: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1.   试做练习十一 1。

2.仔细阅读p64 练一练。

(1).请列举出小华全部的投靶情况,并算出两次投靶的总环数:

(2).如果去掉重复重复的总环数,还剩多少种不同的总环数?

我的。

收获。

通过预习,我知道列举要做到:                                        。

通过预习,我有这样的困惑:

分析三农问题的起因和解决方法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中国整体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我国人民能否真正步入小康社会进而进入富裕社会的核心问题,值得我们长期关注和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三农”问题,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三农”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因此,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就必须对“三农状况”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并积极实施,从而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国家从2000年开始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农民除交纳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外,不再承担其他任何收费,2004年又宣布5年内取消农业税,2006年全部取消农业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并不意味着农民负担重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农业税减免后,地方政府还面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县乡财政减少,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差距变大;农民收入增加存在不确定因素;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面临冲击。减免农业税之后,可极大地减轻农民负担,但在乡镇财政无法充分满足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将举步维艰。除此以外,国家财政支出历来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忽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致使本来应该由国家财政负担的如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由农民承担。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如果国家不调整财政支出政策,不把该由国家财政负担的项目承担起来,农民的负担依然很重。

低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且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到2001年,如果把城镇居民享受的福利待遇计算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大致是5:1,而且,这种差距呈现扩大化趋势。同时,农村的地区差距也是非常大的,1990—2001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47.9%上升为66.1%,中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则由52.1%下降为33.9%。[2]农民收入增长长期滞缓,东西部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已严重地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格局与中国当前的整体财政格局不相适应。

总体来看,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是不断增加的。但是,国家财政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间教育投入形成了以下格局:中央和省级的教育投入主要用于高等教育,较少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投入的职责基本上由基层政府承担,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县乡政府承担。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只承担补助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责任。我们应该看到,对于这种格局,基层政府和农民承担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这种分级办学体制在加重了基层政府和农民负担的同时,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以及地区之间义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延续乃至扩大。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县级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要求教师工资由县级政府负责统一发放。后来,中央又进一步强调指出,农村义务教育要实现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政府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到以县为主两个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对解决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力薄弱,基本上是“吃饭”财政,由县级政府负责统一发放教师工资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2)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广大农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

我国许多地区乡村卫生服务机构设施条件差,经济效益较差,难以吸引高素质的卫生人员。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极不合理。由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不足,许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必须通过收费弥补服务的成本,影响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项目的开展,导致近年来部分地区儿童计划免疫任务不能完成等问题。一些农村地区职业病和环境污染所致疾病明显上升,对农民健康造成新的威胁。目前,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基本上处于自费医疗的状态。由于缺乏医疗保障体系,农民的医疗费用大幅度上升,明显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

(3)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很多社会保障项目基本没有建立。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城镇,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很薄弱。农村目前还是依靠以集体土地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家庭保障模式,农村社会保障仍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重点,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一定范围进行改革试点以外,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据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我国农村人口多,但可耕地面积少,且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由于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的耕作方式,农业科技含量低、现代化程度低,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益不高,农民仅依靠从事农业生产很难养活全家老小的生计,因此,从事其他行业、外出打工也就成了农民的必然选择,这实际上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样一个社会大问题。

但就当前看,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采取措施着力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取得更大成效。具体制约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制约。虽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农民就业和流动的束缚逐渐减少,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人口流动仍存在许多障碍。二是外来人口对本地劳动力转移的冲击。外来人口对工资的要求低,苦脏累的活都干,因此,企业主往往选择这些外来人口做工,使本地的人员就业造成一定压力。三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给就业造成了一定困难。目前,我国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至少有1.5亿,青壮年农民中有1/4的文盲和半文盲。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以文盲和半文盲、老弱病残为主,转移这部分劳动力难度较大。

近些年中央一直号召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而对于农民来说,就出现了“种啥啥多,卖啥啥贱”。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是农业增长开始面临需求约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急剧下降,这必然会在整体上影响农产品需求的扩张。农业的需求约束除了受长期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影响以外,还受短期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近几年大量工人下岗,农民的收入下降,他们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就会受到影响。农业一旦进入了消费需求约束的阶段,农业政策制定就面临着两大难题:第一个难题是通过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来增加农民收入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第二个难题是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来提高农民收入的潜力也会越来越小。

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还不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还很差,相当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农业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大部分地区还是传统农业,农业科技队伍比较薄弱,农业基本建设近年来受到很大削弱。

(二)“三农”问题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农”出现的这些问题,必然会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 对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又低,导致人均收入水平低,受教育程度低,而这些反过来又造成农业技术水平低,生产率低,这样就陷入了了一种恶性循环。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两大重要生产部门,农业长期滞后于工业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协调发展。强大的工业是不可能建立在贫弱的农业基础之上的。

2. 对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速度上不去,农村穷,农民苦,就不可能形成旺盛的社会需求,缺乏需求推动的生产是持久不了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能够达到城市水平,或者只要能够达到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一半,那么我们的市场容量就要扩大几倍或者更多。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上几个台阶,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就会得到很大提高。

3.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农”问题的出现如不及时得到解决,必然会使城乡差距拉大。这种城乡差距会引起越来越强烈的不公平感,而这种不公平感积聚起来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全社会的安定。同时,也会影响我们现代化的进程。

“三农”问题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而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它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后天政策的失误。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并存。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维持着简单的再生产。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侵入,小农经济逐渐瓦解。但是直到解放前,中国的农村还是处于小农经济的阶段,从而形成了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传统农业与近代工业,传统农村与少数较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在这种二元结构中,城乡之间的关系实质是剥削被剥削的关系,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城乡之间的交换是不等价交换。剪刀差的不断扩大,使农民创造的大量财富流入城市的资本家手里,不断增加的人口与有限的耕地形成尖锐矛盾,战乱和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使农村经济凋敝,大量的农民破产,外出谋生。农村的.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我们决定走工业化的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走这样一条路就需要资金,除了当时一些友好国家的支援,我们主要通过内部积累,而内部积累就只能是农业提供。在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主要通过从农业、农村、农民索取来实现资金的积累。应该说,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使我们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我们后面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好的工业基础。但也无可否认,这条道路以损害农业的发展为代价。它挤占了用于农业的资金,压缩了人民的消费特别是农民的消费,阻止了农民向工业领域的转移,造成了农村大量的隐性失业。使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的特征日益明显。

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后来因一些政策失误而不断的得到强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升学和就业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首先是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将人们分为农业和城市人口,两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农转非的途径也很少。为了转成非农业人口,为了离开农村,贫穷的父母可以节衣缩食供养孩子读书,孩子也可以几次三番地参加升学考试。这种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为地造成了不少两地分隔,影响了工作的效率,浪费了国家的资金。这种户籍制度尽管在保持城乡秩序的稳定上,在社会治安的维持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制度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人为地把城乡分为两个不同的世界,把城乡、工农这种二元结构固定化,从根本上阻碍了市场化的发展,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城乡分割的升学和就业制度。有了城市户口,就意味着可以在城市上学,就业。城市的教育水平高,升学率高,还可以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城市里的就业机会比较多,而且工作条件好,待遇高。而为了保持这种差别,就连升学录取的标准城乡也不一样,城市的录取标准低,而农村的录取标准要高,把许多优秀的农村青年拒之门外。

最后是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还很窄,尤其是对农村就更少了。实际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多倾向城市。一旦是城里人,特别是国家编制的人,只要好好工作,不犯错误,基本上一生由国家保障。城里有很好的医疗团队,又有公费治疗,有病应该不用太担心。除去不治之症,一般不会有大问题的。但是农民则没有那么多保障了,一切几乎都得靠自己。所以农民不敢生病,生不起病,小病抗着,大病抗不过,就有可能是这个家庭陷入贫穷的开始。

“三农”问题出现的原因还有很多,但究其历史原因和政策制度失误是其主要原因。认识和分析了产生“三农”问题的原因以后,探讨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就变的十分必要。从长远来看,加快城镇化建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是“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所谓“解放农民”,就是把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从事非农产业,也鼓励他们迁入城镇;所谓“投资农民”,就是投资于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这包括教育、卫生和医疗、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提高他们发展的能力和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能力;所谓“转移农民”,就是帮助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从农村地区迁移出去,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迁移、居住的政策环境,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工作、选择居住地点的权利,平等、友好相待;所谓“减少农民”,就是把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作为各地区重要的发展目标,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最终才能“富裕农民”。

我们要走城市化道路,首先就要对城镇化的含义有一个大致了解。城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比重逐渐减少,城镇人口逐步增加,这是城镇化的一般表现形式;二是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发展,城市文化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日益提高,乡村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小,这是城市化的文化特征;三是社会从业人员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渐减少,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逐渐增多,这是城市化的最本质特征,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城镇化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副产品的供应能力;二是城镇的就业容量。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组织和引导农民向城市转移。城市也要取消对农民工进城的各种限制,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第三产业,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城镇总人口要达到7.5亿左右,总量要超过农村人口。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城市化的前提和关键必须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农民工进城务工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就业,否则即使进城,也会因为无法生存而被迫离开城市。城市要大力发展工业及第三产业,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同时,也要鼓励乡镇企业创造条件往中小城市集中,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资源条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积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企业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城市化进程。

其次,彻底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以往“农转非”式的户籍迁移方式,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唯一合法有效证件的自由迁移、登记制度,即由户籍出生地的申报、批准制改为属地的登记制,允许居民在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城市之间自由流动,只要他在某地能够谋生发展,就给予户口登记。一些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待遇逐步取消,或者与外来工一样享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户籍的自由流动和自由登记。

最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小城镇。通过撤乡并镇,选择具有地区优势、资源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的中心城镇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强化小城镇的管理权,扩大小城镇的管理范围。对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带,采取扩建和并镇的方式,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发挥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各级政府及规划部门要充分发挥行政管理职能,科学而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扩大城市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而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民多的国情、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矛盾,要求我们采取小城镇与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走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的发展道路。

我国目前把小城镇发展的重点放到现有的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城和建制镇上面,要形成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开发;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改革小城镇管理体制,尽快形成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现实生活中的的“城市病”问题。长期以来许多人担心,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会给城市带来很多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从而加剧“城市病”。其实产生“城市病”的原因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不足,是长期计划经济、短缺经济的产物。农民工进城务工固然会给城市带来一些问题,但农民工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对城市做出了贡献,而且这些贡献越来越明显。

加强城镇化建设,还要根据城镇的功能定位和规模,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功能。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加强供电水、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要以人为本,加强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城镇居民创造健康、文明、安定的社会环境。

以高效农业为基础,以乡镇工业为主体,以商业服务业为纽带,形成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要调整好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的内部关系,大力发展广义农业,多种发展。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实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落后耕作方法或作业方法,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逐步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二是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拓宽了农村就业门路,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高投入低产出、企业负担沉重、行业布局无序等等,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其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乡镇企业的融资、贷款应给予支持,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对任何企业都一视同仁,积极鼓励乡镇企业提高自我积累和扩大生产。要逐步调整乡镇企业与城市企业同构的问题,使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相互补充,形成一种相互补充的产业链条。应积极促使乡镇企业的改革向深层次推进,逐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鼓励乡镇企业到小城镇中发展。另外就是要抓好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内部素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企业的创新,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既是第一二产业的补充,又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十分必要的。在农村发展第三产业,应该注意发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可以安排更多的就业岗位。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活动,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中国城镇化必然要经历的历史过程。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取消针对农民工制定的限制性政策,公平对待民工。简化农民外出就业的手续,取消专对农民工设置的各种不合理的证件,清理针对农民工的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完善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在现实生活中,要按照有关方针,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有关农民工的各项工作。比如可以为农民工减负,减少各种费用,降低农民工进城打工的成本;完善各种“服务”,建立劳务市场,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指导与培训,提供法律支援、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服务;可以给农民工一些承包地,农民工一旦失去工作还可以回乡种田,进退有路,无后顾之忧。这些既可以降低了城镇化的成本,也可以加强社会的稳定性。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在科学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思想。它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目前,城乡分割对立突出的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分悬殊。改革开放一个时期内,虽然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但公共资源分配严重倾斜于城市,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差距的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如果不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不仅会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发展形成制约,而且对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也会构成威胁。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尽快遏制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既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大计,也是当务之急。我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这一精神的很好诠释。它是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说法一以贯之,是统筹城乡发展,遏止城乡差距拉大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体现了党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实施城乡统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这就需要做到三个方面统筹: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协调,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国人民富裕中统筹安排,形成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生活里的事情从发生到结束总是有过程的,事情发生的过程或是在数量的多少上发生变化,或是在方向、路线、时间等方面发生变化,或是在其他方面发生变化。研究这些事情里的数学问题经常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事情的起始状态,根据将要发生的变化,推断结束时的状态;另一条是从事情的结束状态,联系已经发生的变化,追溯起始状态。学生比较习惯用前一条线索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有些问题用后一种思路去解决是比较方便的。本单元教学逆推策略,通俗地讲就是“倒过去想”,即从事情的结果倒过去想它在开始的时候是怎样的。

1在简单的事情中初步体会逆推是一种策略。

例1用图画呈现了甲、乙两杯果汁共400毫升,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两杯里的果汁同样多。这是一件事情的开始、变化、结果三个时段的主要状况。甲杯里的部分果汁倒入乙杯后,两杯果汁才同样多,如果把甲杯倒入乙杯的那些果汁仍然倒回甲杯,就恢复了两杯果汁的原状。这是人们的经验,也是学生能够想到的办法,教材用图画展示了这样的思考和问题的答案。

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在体验“逆推”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还安排了两项活动。一是在表格里先填写甲杯和乙杯现在各有果汁200毫升,再填写它们原来有多少毫升果汁,通过填表反思“倒回去”的过程。利用加法或减法计算倒入和倒出的问题,能进一步理解“倒回去”的意思,体会它对解决问题的作用。二是组织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先回顾例题是怎样的实际问题,它是怎样解决的;再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什么特点,以及对这种方法的感受。这样,就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了思想方法。

2举一反三,运用逆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例2中小明的邮票经过两次变化最后还剩52张,问题是他原来有多少张邮票。学生会感到,这题的事情虽然和例1不同,但都要从现在的数量追溯原来的数量。教材通过“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倒过去想”,即如果跟小华要回30张邮票,那么小明就有52+30=82(张);如果不收集24张邮票,那么小明只有82-24=58(张)。“倒过去想”需要整理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变化过程,排出各次变化的次序。还要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倒过去”的方法。如送出的应要回,收集的应去掉。在倒过去想的时候,还要逆着事情变化的顺序进行,先把后发生的变化倒回去,再把先发生的变化倒回去,直至事情的原来情况。这些都落实在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列式解答之中。教材给出的第二种方法没有完全按照事情发生变化的次序一步步地逆推,而是先分析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两次变化对小明邮票张数造成的总的影响。由于今年收集的邮票比送给小军的邮票少6张,所以现在的邮票应该比原来少6张。然后逆推:如果现在的邮票再多6张,就是原来邮票的张数。教学时要提倡第一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比较清楚地体现了逆推的策略,思考和操作比较顺畅,适宜多数学生应用。根据求出的答案,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52张吗?一方面能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事情的变化是有次序的。顺着变化一步一步地推,是从开始推向结果;逆着变化一步一步地推,是从结果推向起始。无论顺推还是逆推,有条理的思考是十分重要的。

本单元的例题只是提出现实的情境或问题、引发解题思路,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在解题活动中体验方法,并在练习十六里主动运用逆推策略。练习十六的习题有四个特点:一是题材宽广。有些联系学生生活中的收集画片、折纸鹤、买东西等活动;有些联系已经学过的方向、路线、确定位置以及同级混合运算的知识;还有一天里的气温变化、银行里存钱和支钱的事情和玩扑克牌游戏等。在各种现实问题中都应用逆推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倒过去想”的经验,更好地体会逆推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是把事件发生变化的过程有条理地讲清楚。有些用文字讲述,有些用图画表达,还有表格、图文结合和对话等呈现方式。学生容易整理事情有哪些变化,是怎样变化的,以及变化的次序。不仅理解了题意,更为逆推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各题的逆推步数一般是2~3步,只有少量需要4步逆推的题。如第3题,只要根据方向的变化逆推,即使多1步也不会有困难。四是解题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几题需要列式解答,如第1、7、8、9题;有些可以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如第3题;许多题只要说一说或在方框里填一填,如第2、4、5、6、10题。总之,习题的这些特点,都是为了学生能主动地运用逆推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内化体会,逐渐升华成策略。

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它还需要其他解决问题的策略相配合,尤其是四年级和五年级(上册)教学的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能使学生清晰地认识事情的发展线索和各次变化的情况。整理信息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例2中第一种整理信息的方法是从左往右列出了事情从开始到结果的一次次变化,从右往左是解决问题逆推时的一步步思考,这种整理形式在本单元可能更适用。当然,有些题也可以用其他形式整理,如“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第1题可以画图整理,第7题可以直接看着三幅图画逆推。

另外,练习十六第9题表格右上方的结单余额280元是4月份在银行里的结单余额,它是3月份的结单余额依次支付电话费52元、收存款300元、支付水费28元、支付电费86元后的结余款。因为4月份三笔支出的合计数比存款数少,所以4月份的结单余额比3月份多。3月份的结单余额可以通过计算280+86+28-300+52得出。

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生: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猜想一下,他会怎么围?

生:用6根栅栏作长,3根栅栏作宽。

生:还可以用8根栅栏作长,1根栅栏作宽。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要围成一个长方形,就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根据条件,知道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长和宽的和是9米。

师: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我是画出来的。用8根栅栏作长,1根栅栏作宽。

生:应该选长为8米,宽为1米的长方形。

师: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要使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它的长就应该最大。

生:不对。我觉得应该选长为5米、宽为4米的长方形。5×4=20,8×1=8,20比8大。

……。

生:我觉得应该把周长为18米的各种情况的长方形都算一算,就知道哪种围法面积最大了。

师:前面我们学过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数据,现在就请大家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情况整理一下,再算一算。

(学生列表整理,计算汇报。教师把相应的数据填入表中。)。

生:我们发现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师:刚才大家用列表整理数据的办法验证了猜想。有的同学猜想正确,有的猜想错了。但这都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得到一些启发。现在大家再次观察表格,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生:我知道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

生:我觉得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长越大,宽越小,面积就越小。

师: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长方形分别是什么样的?你有什么感悟?

生:当长方形的长越大,宽越小时,围成的长方形就越扁,它的面积就越小。如果长为9米,宽为0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为零了。

反 思:

1、紧扣“数学思维发展过程”的学习活动核心――优化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无论是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策略的产生,都必须以“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为其载体。本课例中孝师紧紧扣住“数学思维发展过程”这一核心,适时地引领学生不断提升策略选择的思维品质。如出示问题后,教师提出:“猜想一下,他会怎样围呢?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策略。当学生对各种围法进行争议时,老师提出:”光靠这样猜想、争议可不行,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学生另辟蹊径,进行策略改向。在学生以为顺利解决问题后教师又提出:“可能有的同学猜想正确,有的猜想错误,但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得到一些启发。”引导学生开展交流与评价,进行策略反思。这样,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达到优化策略的目标。

2、尊重学习个性,彰显创新精神――发展策略。

列表收集整理信息,是本课例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个基本策略,也是本课的重点。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基于此又不局限于此,让学生个性在体验不同的策略过程中得到张扬,从而激起创新的火花。比如,教师在学生提出不同的围法后让学生大胆用直觉“猜测一下,哪一种围法面积最大?”再如,学生通过列表验证了猜测,解决问题,老师却未停留在问题解决的结果上,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能不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想一想围成的长方形分别是什么样的?你有什么感悟?”这样的数形结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冲突和不满足的欲望,为形成富有理性的数学思考积累了经验。

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学习内容:练习课,课本67页8~9题,补充练习等。

学习目标:进一步学会有续思考,应用一一列举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答案。进一步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进一步积累坚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获得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进一步学会有续思考,应用一一列举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答案。

学习难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能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答案。

【课前导学】。

复习回顾:

a、这一章内容主要学习了什么策略?

b、在这种策略时要注意什么?

c、请将平时的典型题目或不明白的题目记下来准备明天和同学讨论。

典型题目:

2、书架上有3本不同的画报,从中最多拿两本,不能不拿,有多种不同的拿法?

【课内导学】。

一、成果展示。

1、组内交流预习情况,再在组内进行相互评价,组长统计学习结果,并搜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全班展示(每组在黑板上展示一道)。

二、合作交流。

1、探索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老师预设问题:

这部分解决问题在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三、精讲提升。

1、学生交流探索结果,并鼓励学生装质疑争论。让思维得到碰撞。

2、老师巡视、适时指导。

3、交流学习心得。

四、达标检测:

1、完成67页第8和9题。指名交流。

2、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后导学】。

1、五把钥匙开五把锁,但不知道那把钥匙开哪把锁,最多试开次,就能把锁和钥匙配起来。

2、六(1)班毕业生中有6名同学聚会了,他们互相都握了一次手,这次聚会大家一共握了次手。

3、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你最多抽张,就一定能抽出一张黑色的牌。(黑桃或梅花)。

4、一个长方形的周长48厘米,当长是厘米,宽是厘米时面积最大。最大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6、有4名同学参加中国象棋比赛,得冠军和亚军的名单有种可能的情况?

7、有两封不同的信和三个不同的信箱,李明去寄信,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投法?

8、从分别写着1、2、3、4、5、6、7的七张卡片中取两张写成一道一位数的加法题。

(1)有多少种不同的和?

(2)有多少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心得体会

解决问题是人类一直以来都在进行的活动。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人能够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有些人可能会陷入困惑,无从下手。尝试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经验和心得,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问题。

找到一个问题的根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问题的性质和涉及到的方面。其次,我们需要针对每个方面,逐一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到潜在的解决方法。最后,我们需要对这些解决方法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分析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思考能力,但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分析能力,还需要决策能力。在选择解决方案之前,我们需要带着目标意识去评估各种可能的结果,从而选择最适合我们的那种方案。为了更准确地评估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我们需要收集尽量多的信息,并尽量机智地应对突发情况。在实施解决方案时,我们需要密切关注问题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解决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第四段: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反思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能力限制和知识水平,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解决问题后,我们还需要对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得失和优缺点,并为以后的工作积累有益的经验。

第五段:总结和建议。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以及快速反应和机智应变的能力。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知识水平,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最后,建议大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严格遵守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职业操守和道德观念,追求事业和道德双丰收的目标。

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转化的策略。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

本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转化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例2在解决较复杂的分数问题时应用转化策略,进一步体验转化的意义。要指出的是,与前几册教材教学的倒推、置换等策略相比,转化策略的应用更为广泛,两道例题与练习十四涉及的数学内容也更丰富。本单元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具有初步的转化意识和能力,对以后的学习与解决问题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1、回忆经历过的转化活动,初步感悟转化。

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虽然经常进行转化,但是他们对转化活动的体验还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例1通过回忆曾经进行过的转化,引导学生体验转化。首先比较方格纸上两个图形的面积,这两个图形都不是简单的图形,直接看出面积是不是相等有困难,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很麻烦。如果把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就能从转化后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知道原来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教材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变形,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然后回忆以前学习中曾经进行过的转化,除了探索图形面积公式时的转化、计算小数乘法和分数除法时的转化,学生还能想到许多具体的事例。通过回忆和交流,意识到转化是经常使用的策略,从而主动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试一试”引导学生把1/2+1/4+1/8+1/16转化成1-1/16计算。学生看到原题会想到先通分再相加,为了促成转化,教材提出把原来的算式转化成另一个算式的要求,并给出图形帮助转化。教学这道题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启发下,独立进行转化。二是在交流时展开转化的思考过程,要数形结合解释图意,图中的正方形表示1,1/2+1/4+1/8+1/16的和就是正方形里涂色部分的大小。还要突出算式转化是根据“涂色部分的大小等于1减空白部分的差”进行的。三是体会把原题转化,使计算简便了,让学生带着对转化的良好体验进行“练一练”的练习。

“练一练”的关键是理解右边图形右上方的折线的长度等于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可以通过折线中的4条线段分别向右或向上平移帮助理解。在小组里说说解题的策略,交流转化策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具体应用,体会转化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了。

2、转化要利用概念进行推理。

例2解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按本册教材第一单元教学的解题思路,设女生有x人,男生就是2/3x人,可以列出方程x+2/3x=35解答。如果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3/5”,那么,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算式35×3/5能很快算出女生人数。教材预设学生主动想到这样转化是有困难的,所以指出了转化的方向:如果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让学生在“已知美术组的人数,求女生人数”这个问题情境中体会这样转化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具体的转化活动,凭借对“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的理解,或是把2/3看作男、女生人数的份数关系,或是把2/3看作男、女生人数的比,都能通过推理得到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3/5。“练一练”把美术组人数是合唱组的5/8理解成美术组人数和合唱组人数的比是5∶8,就能转化成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8/5,于是不再用列方程的方法,而利用分数乘法较快地算出合唱组的人数。

需要再次指出,例2和“练一练”都先向学生提示转化的方向,再让他们开展具体的转化活动。这就表明,教学不以这些分数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为目的,而是以体会转化策略,培养推理能力为教学要求。

3、在丰富的题材里灵活应用转化策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转化策略,练习十四选择了丰富的题材,引导学生进行转化。

第1题是解决问题方法的转化,从数出比赛的场次到算出比赛的场次。在16支球队比赛的示意图上,不仅可以数出一共要进行15场比赛,还能看到第一轮先进行8场比赛淘汰了8支球队,第二轮再进行4场比赛淘汰4支球队,第三轮又进行2场比赛淘汰2支球队,最后进行1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即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从而理解16支球队中只有1支球队是冠军,其他15支球队都要先后被淘汰,所以一共要进行16-1=15(场)比赛。照此类推,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进行64-1=63(场)比赛。

第2、3题是图形保持面积不变或周长不变前提下的形状转化。第2题的第三个图形稍难些,如果像下图那样,分别绕a点和b点把两个直角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转化后的涂色部分刚好占10个小方格,是正方形的10/16即5/8。

第3题的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正好与半径4厘米的圆的周长相等,下图是转化时的思考。

第4~6题是数量关系的转化。第4题如果把第一堆的黑子与第二堆的白子互换,那么第一堆就全部是白子,第二堆全部是黑子。第5、6题在图形的帮助下,进行分数的转化困难不会很大。和例2一样,这两题的转化方向是由题目提示的。

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指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有条理的列举分析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关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是采取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经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突破的.

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环节设计,我是围绕外出郊游活动这一情景展开的,(一)根据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花圃的情境,提出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引导学生分别用小棒摆一摆,再列表格填一填,得到结果,还让学生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随后进行了同步的练习.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一列举"的具体思考方法,感受其必要性,(二)用录音和图片的方式呈现工人师傅种花的问题,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理解并收集有用的信息,接着就直接提出"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学生利用例1学习获得的经验进行思考,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善表格并穿插讲授制表的方法及注意点,后面安排的练习只是在例2的基础上增加一种情况,思考方法相同,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用"一一列举"中分类列举的方法解决种花问题,突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三)巩固应用,这一环节的例子采用了既与情景相符又是能深受学生喜爱的一些游戏活动,关键紧扣本课重点,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又一次经历了"一一列举"的这一过程,进一步积累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总之本节课在:一,感知,给学生以新的印象,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思考.二,探求新知时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加深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三,拓展应用,采用不同的形式进一步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四,评价方面:本节课我重点采用激励,表扬的手段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共同学习.

我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学会用合适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只要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了,就应该算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课.课后我收集了发给学生的作业纸,共交了48份,本节课一共处理了4道题,全做对的43人占89%,未完成的3份,占6%,计算错的1份,占2.5%,列式错的1份,占2.5%,从这份数据上说明,学生对本节课掌握得还得比较好.

上完课后,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以下不是:1,处理信息时,信息出示太快,未留充分的思考时间,就让学生来解决问题.2,在共同讨论例2种花这题时,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善表格,但是出示表格后并没有细细指导如何来看这张表格,以致在练习环节中,学生独立列表出现了一些问题.3,最后一个环节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时,还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记录方法,如符号,数字,字母等,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同时也节省了记录时间.4,在学生反馈环节的处理还欠妥当,要是再细些可能会更好一些.5,评价性语言过于溃乏,不能适时地做出最好的评价.

在这样进行教学后,进一步的体会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它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心得体会

解决问题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常态,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去处理。相信每个人在处理问题时都有着自己的方法和经验,今天我就想分享一下自己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分析了问题,才能在接下来的解决过程中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方法。分析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问题是什么,其次要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要分析问题的影响。而且,对于各种可能导致问题的原因,要一一列举出来逐项分析,因为每个细节背后都可能暗藏着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因素。

解决问题是分析问题后的下一步,当找到问题根源时,就要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时候,解决问题需要集思广益,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别人的看法和建议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来接受,并且思考总结,得出最优解决方案。当然,有时候也需要有迭代性的解决方法,先找到一个临时性解决方法来应对问题,然后等到有更好的方案时再进行优化和修改。

第四段:注意事项。

在排除问题和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我们注意的细节问题。首先,一定要严格遵守问题解决的程序,不要想着缩减步骤,偷懒取巧,这样容易出乱子。其次,要保持科学的态度,对待问题要一份冷静和理性,不要因为情绪的波动而做出不可靠的决策。此外,在解决问题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为决策做好基础。

第五段:总结。

分析和解决问题是一项需要不断实践和总结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所提出的查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都是在实践中经历过归纳整合而得来的,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和帮助,也希望读者自己能够发现更多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来解决生活中真实的问题。

自身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我是xxx学院20xx级美术学国画班的一名学生。2013年11月12日,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光荣的成为了中共党员里的一分子。我现在担任班上的组织委员。

认真回顾了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党性党风状况进行总结反思,深刻剖析了自己在思想、工作和作风上先进性表现得不鲜明或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学习,我查找到自己在一些方面的确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深感自己的确需要教育,需要学习,需要批评,需要反思,需要回顾,需要剖析,需要整改,需要提高,更需要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现在我真诚地向党组织汇报我的党性分析。

党性分析、民主评议会议以后,根据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党组织反馈意见后,自己又重新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分析,对个人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危害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以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修正缺点、增强党性的目的。对照自己的过去,我发掘出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离先进性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新时期,如何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势必要求每一名共产党员要对自身的党性予以客观、公正、正确的分析。对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标准要求和不合格党员的主要表现,以此为镜子,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专业知识学习上有惰性,还缺乏“挤”和“钻”的刻苦精神,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做事没有计划,没有系统性,时间抓得不够紧。日常工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放松了自我学习,忽视了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从现象上看自己对学习还是比较重视,但学习的深度不够,尤其是对深层次的理论学习,研究不够。

二是在政治理论学习上还不够用心,理论素养还比较浅薄,与学业有关的就学一点,与学业联系不紧的就不去学或者很少涉及,了解大局不深不透,还不善于研究思考问题,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三是思想解放的力度还不够大。对当前改革中的新生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工作中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不能用全新的思维和方式去做开创性的工作。

四是服务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对“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天职”的思想体会的不深不透,有些工作做的还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小成即满,不能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是工作争强当先的意识不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新观念,大胆工作的思想树立得不牢固,工作或学习中没有新的亮点;还不善于创新,不能够很好的灵活掌握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强当先。

六是思想道德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日常工作中还不能自觉带头倡导和实践共产主义文明新风,助人为乐,做实践社会公德的模范,比如有时有随地吐痰的行为,有时有讲不文明语言的行为;艰苦奋斗的思想树立的还不够牢固;有时待人接物不够谦虚谨慎。

七是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在日常工作中有得过且过的心态,满足于完成日常事务性工作,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和打算。

八是不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善于帮助和关心同学。不敢或不愿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怕表错态,怕影响与同学的关系。在日常工作实践中,说普遍存在的问题多,具体到个人的少;发牢骚的时候多,提出具体建议的少;讲空话套话的时候多,谈实际问题的时候少。

九是在班委工作中放不开手脚。缺乏责任心,怕得罪同学,总想当老好人。十是自己思想不够成熟,遇事欠考虑,为人做事不讲究方式方法,说话心真口快。平时了解关心同学做的不够,存在自以为是的思想认识,而忽视了与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根源剖析。

经过这次先进性的教育活动,使自己能够从各方面重新认识自己,本着只讲主观,不讲客观的原则,通过认真反思,理性分析,自己认为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不够经常化。主观上对学习比较放松。学习专题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不分层次,一般通读多,重点精读少。对政治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政治学习太死板、太空洞、不实用,除集中学习和完成规定要求外,平时比较强调客观原因,而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久而久之必将影响素质的提高,影响到学习作风和处理事情的水平。

2、在钻研知识上有惰性,还缺乏“挤”和“钻”的刻苦精神,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缺乏忧患意识,创新意识,缺乏把学习知识当作一种责任、一种自觉行动,缺乏掌握先进的知识的思想认识,满足于表面上不出问题,创新意识淡化,忽视了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一种满足于现有水平的思想。

3、责任心,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不够强。认为自己在班委工作中起协助作用的,不敢或不愿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尽量尊重他人意见,按他人意愿去做,在工作中放不开手脚。真正的原因,就是缺乏事业责任心,当老好人思想在作怪。

4、自己在学习方面还存有一定的依赖性,课后没有及时的复习和预习,仅仅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讲解,而且自己尚未有一套学习计划,故在工作和学习中有时比较盲目,缺乏一定自信,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缺乏创新精神。

5、精神状态未能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虽然在学习中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进取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为同学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同程度地有些淡化,“创”和“争”的意识还不够强烈,与同学的沟通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抓紧学习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学习做好工作所必需的一切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整改措施。

以上问题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愿因造成的。问题出在表面上,根子生在思想上。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在工作和学习中不能达到十分的满意。在下一阶段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中,我将有如下整改措施:

1、一是按照“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的要求,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对照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和约束自己,认真整改;掌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知识和现代科技及业务知识,注重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工作和学习的需求。面对我们党在新时期下的改革形势,需要用新的思维去解决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求。

3、多听取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和意见,多关心同学的学习和生活,为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使班级更富凝聚力。从新学期起,主动找入党积极分子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

4、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今天能办的事不拖到明天,这一周能办的事不拖到下一周,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

5、要树立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先进党员的良好形象。要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之中,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坚持人民的利益第一;要个人利益无条件的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甘愿奉献毕生精力;要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在工作上吃苦耐劳,踏实肯干。

6、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今后还要继续把工作做深做细,因为服务是永无止境的,只有提高服务意识,才能体现党员的更本宗旨所在。

7、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打牢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注重各方面技能的提高,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和打算。

8、要随时找出自己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改之。在虚心接受同学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同时,也要敢于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

9、在各项纪律上,能遵纪守法,决不做违轨之事。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在生活上能严格要求自己,能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另外能团结同学、理解别人,同学间能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在背后不议论人,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10、我会认真地学习普通话,以及各方面的技能,争取不断有所进步。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学习与活动,作为一名党员应该真诚地向党组织进行认真地汇报,常能自警、自律、自省,使自己不褪色,不断地去打扫思想上的灰尘,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使自己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唯有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工作,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和业务水平,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同时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学习,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这样我们也才能更好的生存,服务意识是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少的。

总之,面对新的要求、新的任务,自己要振奋精神,加倍努力,出色完成各项工作和学习任务,力争为党为人民多作贡献,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共产党员。

计算机登陆域速度慢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一、硬盘坏道。

电脑长期使用后,对硬盘形成的磨损会很大,尤其像网吧一类长期开机和非正常关机的电脑,其硬盘损耗会更大,硬盘损坏通常都是从一小有些坏道开始的,然后逐步的越坏越大,还有的硬盘是因为电源供电欠好或硬盘质量欠好而形成硬盘马达工作速度下降,也即是硬盘主板有些损坏。

咱们平常要养成杰出的习气,不要“非法关机”,要让体系自己关机,尽量减少对硬盘的损伤,若是你着急关机,也能够用“快速关机”的软件,或者用“使命管理器”然后按住ctrl键再点使命管理器里的关机,这个速度是十分快的,大概2-5秒就会关机,并且也不会损坏硬盘。硬盘有坏道时要将分区分好,用分区工具查找并隔出相应坏的有些,不要让其继续扩展。别的硬盘若是突然间噪音过大,也很有可能是坏掉的先兆,快些拿到专业当地检修一下。

二、内存太小。

当今的体系都是很吃内存的,比方xp体系最少也得256mb,若是是128的话那将是十分卡机的,而打大型游戏就得512mb的内存甚至更多,而愈加吃内存的体系是vista,体系基本工作就需要512mb,若是想流通工作就需要1g的内存,打大型游戏可想而知......没有2g是会很卡的。

三、注意散热。

夏天到了,散热成了十分重要的问题,咱们知道电脑在工作后cpu会温度升高,在酷热的夏天cpu内部的温度十分高,cpu的制造厂商为了维护cpu,会在cpu温度过高的时分主动降低频率以不至于烧坏cpu,别的主板也有高温维护,在cpu温度过高时会主动断电,所以要注意cpu的温度,当温度太高时cpu会主动变的“卡机”。别的在冬天也要注意不要让电脑太凉,温度过低会致使起不来机。

解决散热的方法,定时将电脑内部的灰尘清理洁净,尤其是cpu电扇一定要擦好,抹好硅胶,真实不行就换个愈加强劲的电扇,但有些人习气于翻开机箱,这样散热效果是比拟好,但有可能会伤到机箱内部,所以轻易不要这么“豁亮”!

在装置程序时,除十分重要的以及有必要具备的软件装在c盘,比方杀毒、防火、office这类软件。其它的软件都能够装在其它分区比方d盘,像qq、媒体播放器、各类游戏等待,而有一些在重装体系后就不能工作的程序也能够装在c盘,比方有的网络电视就得装置在c盘。其实只需程序不大,都能够装在c盘,一起要看c盘空间容量,关于xp体系而言,体系自身3g以内,5g的硬盘空间基本够用,再点缀程序通常8g空间完全能够,要是程序占用很大空间比方c盘用了10g的空间,那就要注意了,c盘体系里的东西太多了。别的自发动的程序要拾掇一下,有些不需要随体系发动的就不让它自发动。在开始菜单程序发动里能够删去像qq这类自发动的程序。还能够在工作里输入msconfig这个程序,翻开右侧发动管理,将没有用的发动程序的勾勾去掉。

怎样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论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四方面的能力,才能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到实处,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所以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相应的教学策略。下面具体介绍四个基本要素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读,是读题目,拿到题目后,先整体后局部地阅读,对整个题目的概貌做到心中有数;审是审条件和目标,弄清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追索题目中隐含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明确题目应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读审实质上是寻找解题信息,形成问题解决出发点的.过程。

在读审这一环节,不要急于猜测解答方向和盲目解题,一定要做到确切了解题意,特别要弄清题目中关键词语的涵义;要养成及时将所发现的信息尽可能用示意图展示出来的好习惯,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体形象思维。

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无外乎两种情形,一种是在原有原型的启发下,结合具体物理情景,在原有模式下分析和解决所面临的物理问题;另一种是没有现成的“问题原型”可以作为借鉴,需要自己重新构建解题模式,需要有更多的创新思维参与解题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凭直觉大胆地进行猜测,先理出大致的总体的思路,在具体着手推理、运算,教师要不断地纠正学生这样的坏习惯:一拿到题目,匆匆读完题目后就进行具体的运算,只要方程能算出具体的数值就算出来再说,解题时手忙脚乱,经常忙了很长时间后,才发觉是错的,由于考试时间有限,每道题目都算出几个得数,感觉每个题目都会点,就是不能得分。应该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在弄清思路后,应用所学知识、原理、方法列出有效的物理方程,然后作出评价,判断所列方程是否正确,判断问题所包含的物理情景是否已经表达出来了,判断是否还有补充方程,最后才是具体运算。

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就是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和原理,将问题给出的物理情景,抽象或简化成各种概念模型和过程模型,用数学化的公式或方程表达出来,最后用数学知识解得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只知道背公式、方程,解题时简单的套用公式,有时候问题解决了,也不知所以然,这次能得出结果,过一段时间再遇到又不会做了。有了数理结合的意识,分析、思考问题会比较透彻,容易抓住问题的实质,能将解过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形成“问题原型”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很多问题一定要让学生亲自体验,教师绝不能什么都讲;但教师要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每种类型都能进行思考。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读审物理问题和创设“问题原型”的能力。读审物理问题要在讲将解习题时带领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和句,创设“问题原型”要让学生在完成一种习题后,能自主改变题目条件或问题陈设出新的问题。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训练,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消除学生怕学物理的心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喜欢物理,才能学好物理。

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课后导学)。

一、必做题。

2、班级图书角有四本不同的书,如果最多借4本,最少借1本,一共有(       )。

种不同的借法;如果最多借3本、最少借2本,一共有(      )种不同的借。

法。

4、某信号兵用红、黄、蓝三面旗从上到下挂在旗杆上的三个位置表示信号。每次可挂一面、二面或三面,并且不同的顺序、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信号。一共可以表示出(    )种不同的信号。

5、有1克、2克、4克的砝码各一个,在这4个砝码当中选出1个或几个使用,可以称出(       )种不同的重量。

二、选做题。

1、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到南京,中途要经过6个站,这列火车要准备(        )种不同的车票。

2、a和b都是自然数,且a+b=17,a和b相乘的积最大是(          )。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课后导学部分)。

一、填空题。

1、工程队要铺设78米长的地下排水管道,仓库中有3米和5米长的两种管子。可以有( )种不同的取法。

2、36可以写成哪两个素数的和?在括号里填一填。

36=(  )+(   )=(  )+(   )=(   )+(   )=(   )+(   )。

3、甲、乙、丙、丁和小强进行围棋比赛,每两个人之间都比一盘,甲已经比了4盘,乙比了3盘,丙比了1盘,丁比了2盘,小强比了(       )盘,还要比(     )盘才能结束。

3、五(1)班的张老师带42名同学去公园划船,每条大船限坐4人,每条小船限坐3人。

(1)如果每条船都不能有空位,有多少条不同的租法?(列表说明)。

(2)租一条小船5元,租一条大船6元,怎样租船花的钱最少?要多少钱?

提高题:一列火车从上海到扬州,中途要经过4个站,这列火车要准备(   )种不同的车票。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第二,着眼于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好处。用替换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大纲教材里教学的应用题稍复杂些,解答那些题目很少应用替换方法。编排本单元,不是为了增多题型、增加学习难度,而是为学生创造替换的机会,提供进行替换的载体。因此,两道例题只指点思路和方向,不出现题目的解法。两次“练一练”都提示可以怎样想,应该做些什么。练习十七的题量不多,控制了难度。尤其是例1里“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例2里“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都是着眼于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

一、直观的情境——引发替换。

第90页“练一练”仍然用图画配合文字呈现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进行替换。通过两个大卡通的提问,指导学生开展替换活动。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球,如果把2个大盒替换成2个小盒,会少装8×2=16(个)球,7个小盒一共装100-16=84(个)球。如果把5个小盒都替换成大盒,会多装8×5=40(个)球,7个大盒一共装100+40=140(个)球。学生看着示意图,容易理清这些变化。例1和“练一练”都有不同解法,这是由于替换策略有不同的具体应用。教材希望学生理解各种解法,体会应用策略的灵活性,但不要求他们一题多解。

例2里42人一共乘坐10只船,其中有几只大船、几只小船是要解决的问题。“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要求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和步骤,而是鼓励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形式,正如“猴子”卡通用画图的方法,“兔子”卡通用列表的方法,丰富思考问题的手段。画图和列表都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前几册教材里已多次教学,这里只要稍加启发,学生能够想到。

第92页的“练一练”安排两道题,仍然体现解决问题形式的多样和灵活。第1题适宜用画图方法解答,分三步指导学生画图。关键是理解给其中几只动物添2条腿的原因,以及给一个动物添2条腿后它成了什么动物,也就是要体会画图时的替换。第2题适宜列表解答,关键是看懂表格里的三点内容:一是开始时怎样假设两种展板块数的?二是用哪种展板替换哪种展板?什么原因?三是为什么一下子就用3块大展板替换3块小展板?明白了这几点,就知道接着该怎样替换,以及如何较快地得出结果。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单元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本课时选取的素材是类似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感受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始终都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下面以一个教学片段的实录来阐述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思考.

实录:。

(1)自己把题目读一读,你能找到那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先自己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并动笔试一试你的策略是否有效.

2,组织交流.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1)生:我打算先凑一凑.算一算如果大船有1只,小船有9只,一共能坐多少人,再和42人比较一下相差多少人.

师:好,我们把你的意思用表格列出来.

大船只数。

小船只数。

总人数。

和42人比较。

1

9

1×5+3×9=32。

少了10人。

师:请大家想一想,这里的"少了10人"是什么意思。

生1:在这10只船中,能坐船的人数比实际坐船的人数少了10人,。

生2:也就是如果大船是1只,小船是9只时,就会有10人没有坐到船.

生:大船太少了,我想把大船改为3只.

师:如果大船改为3只,那么这时小船就是租了几只,为什么。

生:小船7只,因为题目中说大船,小船一共是10只,船的总只数是不变的.

师:好,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这时的总人数情况.

大船只数。

小船只数。

总人数。

和42人比较。

1

9

1×5+9×3=32。

少了10人。

3

7

3×5+3×7=36。

少了6人。

师:能分析一下,"少了6人",说明什么吗,可以怎样调整。

生:"少了6人"说明还有6人没有坐到船,大船还是太少.

师:你想怎样调整呢。

生:可以把大船改为5只,小船也改为5只.

师:好,我们继续来算一算.

大船只数。

小船只数。

总人数。

和42人比较。

1

9

1×5+9×3=32。

少了10人。

3

7

3×5+3×7=36。

少了6人。

5

5

5×5+3×5=40。

少了2人。

师:看到"少了2人"你又想到什么呢。

生1:大船还是太少,再调整为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

圣2:大船肯定是6只.

师: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生2:一只大船比一只小船多坐2人,现在还有2人没有坐到船,那么,把一只小船替换成一只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所以,大船再多一只就够了,所以大船肯定是6只,小船就是4只.

师:大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我们可以计算验证一下.

大船只数。

小船只数。

总人数。

和42人比较。

1

9

1×5+9×3=32。

少了10人。

3

7

3×5+3×7=36。

少了6人。

5

5

5×5+3×5=40。

少了2人。

6

4

5×6+3×4=42。

正好。

生3:我觉得不用这么凑,从第一次凑了1只大船,9只小船少了10人可以看出还有10人没有坐到船,那么把一只小船替换成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10÷2=5只,说明要把5只小船替换成大船,所以大船就是6只.

生:我们运用了列表的策略,替换的策略.

师:是的,其实大家还用到一个重要的策略:假设的策略,在替换之前,大家先假设大船是1只,小船是9只,这就是假设.

生1:老师,我想直接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可以吗。

其他学生(异口同声地):当然可以.

生2:老师,我直接假设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可以吗。

(全班大笑)。

师(笑):当然也可以,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

生:我是画图来想的.先假设这10只都是小船的.我想,假设这10只都是小船,那么一共可以坐30人,差12人没有坐到船.

师:那么应该有几只大船呢为什么。

生:应该有6只大船,因为把一只小船换成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12÷2=6只,所以大船就是6只.

生:6只.

师:对,要12÷(5-3)=6只大船.

师:那么小船要几只呢.

生:10-6=4只.

师:根据算出的答案算一算,是不是正好能坐42人,你会检验吗。

生:……。

3,引导回顾解题过程,感受替换的策略.

生1:这两种方法都是先假设的,第一种方法先假设有9只小船1只大船,第二种方法先假设10只都是小船.

生2:这两种方法都要把小船替换成大船.

生3:这两种方法都要算比42人少了几人.

师:是啊,大家观察比较得很到位.这两种方法实质上都运用了假设,替换的策略.列表中,有的同学是逐步调整替换的;先假设10只都是小船再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大家是找到大小船之间的关系直接替换到位的.

师:除了可以假设10只都是小船,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出答案呢。

生:假设10只都是大船.

师:好,可以结合画图的方法在自备本上做一做.

(学生完成后再次组织交流)。

4,组织对比,发现规律.

5,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师:实际上,今天我们接触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古人我们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它出自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我过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

反思之一:。

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寻找有效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经历一个解题过程中的感悟过程,教学时,在学生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并试一试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和体验.而后,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步深入的体会假设,替换策略的运用过程极其价值.

反思之二:。

数学问题的研究方式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起来,思维才能活起来.

"鸡兔同笼"问题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本身容易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再加上画图,列表与假设,替换策略的整合运用,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替换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到替换策略的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从而能自觉地接受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其展示思维过程,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到和他的讨论之中,并且尊重该学生的选择,并没有硬牵着学生去关注与42人相差的人数与每只大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的关系,而是顺应于学生的思维,学生想把大船调整成几只就把大船调整成几只,按照他们的想法组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探索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堂中才会有学生产生了更多不同的假设方法,有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的,甚至有开玩笑说假设大船6只小船4只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不违背大船,小船共10只的条件,假设的方法是很多的.

反思之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有的人认为,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感受策略,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不其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何谈对策略的感受和领悟呢.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替换策略的存在,也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替换的过程,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有效合理地运用替换方法解决问题.

如何进行替换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顺应学生思维,最初是根据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数比42人少了10人,使学生直觉的认识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减少小船;而后,经历这样几次调整后,学生开始关注到少了的人数与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时,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这一步的理解是最难的,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才能帮助理解.我在这个环节,把重点定位在感受替换的策略,开阔学生的思路,通过"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替换的依据,从而真正把握替换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之四:。

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

总之,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我想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所在吧.

高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困难分析及其教学对策

长期以来,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整个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在历年的高考中,阅读也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完型、阅读占英语单科总分的46.7%)。而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最终导致了在考试中对文章不理解,从而造成失分。究其原因,是由于词汇学习未能得到学生的充分重视,而且学生也缺乏必要的能力训练。但事实上,“词汇学习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基础”(rivers,1983);且“高中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初步的听说读写技能,也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因此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可能的”(唐重光,)。可见高中学习阶段必须扎扎实实开展系统的词汇学习。

笔者认为,要使词汇学习真正有成效,就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并将策略训练有计划地渗透到课内外的教学之中。因此,本文拟从研究学生词汇学习的困难入手,探讨进行词汇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二.常见的词汇学习困难。

1.缺乏对词汇学习的正确认识。

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刚踏入高中校门,第一次上英语课,就会有很多的困惑:“老师怎么满口都是英语?老师讲课怎么这么快?课文的生词怎么这么多?……”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平时可以少花些时间在英语词汇学习上,只要到期末时凭自己的小聪明突击背几天,就可以把所有的词汇都背出来。殊不知,高中词汇远比初中的要更多、更复杂。

2.单纯背词汇表、甚至词典。

有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把高中考纲上的词汇全部背出来,甚至把词典从头到尾背一遍,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应付各种阅读理解题。殊不知,单纯背词汇表只能事倍功半。首先,背词汇表很花时间。现在一名高中学生除了学习英语外,还要完成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大量作业。因此,客观上不允许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背词汇表上;其次,单纯、孤立地背词汇不容易记牢。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速度起初很迅速;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慢。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预防遗忘。对于英语词汇,学生可能一时全部记住了,但如果不及时巩固,过半个月、一个月就可能忘了许多。

3.缺乏必要的词汇学习策略和技巧。

高中学生对于英语学生策略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词汇学习的策略和技巧了。一些学生仍只会按照初中时的死记硬背方法来学习和记忆词汇。由于高中的词汇明显比初中要多,学生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词汇学习策略和技巧,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度过词汇学习这一关了,也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英语这门课了。

三.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策略和技巧。

针对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教师有必要使学生对提高词汇学习树立信心,消除畏惧心理;同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策略指导和科学训练。

1.激发兴趣,树立信心,明确目标,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激发认知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一般来说,决心越大,信心就越足,恒心也就越持久。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英语学习目标,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能时刻支配自己,提醒自己,并且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同时,教师更应该在平时注意观察和引导学生,使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去做,是可以掌握英语词汇学习的策略和技巧,最终学好英语。

2.进行词汇学习的策略指导和训练。

由于大量的英语单词都是加前缀或后缀之后变成的派生词,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学好词汇,首先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构词法知识。因此,构词法对于学好英语词汇乃至英语这门语言课程非常重要。

笔者在开学初就利用整整两节课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了英语中比较常见的几种前缀和后缀,如表示否定的“in-,un-,dis-”等前缀以及表示名词的“-ness,-tion,ment”等后缀。

为了及时巩固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笔者经常选取一些带有前缀、后缀的各类单词,并要求学生根据构词法猜测词义。

前缀例词。

tele-telescope,telegram,telecontrol。

auto-autobicycle,autoboat,autobus。

inter-interview,intermarry,intercourse。

后缀例词。

-ive,instructive,progressive,decisive。

-ishchildish,feverish,selfish,greenish。

其次,我还经常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增强对同类词的学习效果。比如学到furniture,就可以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各种家具,如:washbasin,sofa,cupboard,dressingtable,etc.

3.突破词汇限制,实现语篇理解。

对于英语学习,仅仅孤立地掌握一些词汇还远远不够。我国著名的英语学教授李观仪先生也曾说过:“我不主张(学生)背单词表,而是应该通过阅读各种文章来扩大词汇量和正确认识词汇的应用。”即使一个最简单的单词,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有不同的含义。为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突破词汇的限制,使学生能根据上下文来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如order这个词,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但却很少有学生会去认真查阅词典,搞清楚除了“命令”、“定货”外,它还有什么意思。为此,我便要求学生除了掌握该单词的最常用意思外,还要求他们尽力去联想到它的其它几种意思,从而巩固以前学过的东西,做到温故而知新。

同时,学生可以利用上下文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以及词与词之间的搭配来猜测词义。比如在“let’ssynchronizeourwatchsothatwecanstartgameatthesametime.”这句话中,synchronize这个单词学生肯定不熟悉。但是,假如学生根据上下文,“能同时开始做游戏”,就可以很轻易地判断出这是“核对时间”的意思。

四.词汇学习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1.过分注重技巧,生搬硬套。

部分学生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学习策略和技巧,便每次都想用这些策略和技巧来帮助自己学习词汇。殊不知,对于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生词,我们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决不能把思维束缚在某一点上,而导致出错。

2.盲目自大,忽视积累。

一些学生(尤其是那些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了词汇学习策略和技巧后,就自认为不用再多花时间在记忆单词上。但是,词汇学习除了一定的技巧外,还需要学生不停地花时间去阅读课外文章,积累词汇。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积累中,才能加深对词汇的记忆效果,才能加强对词汇学习策略和技巧的运用。如果学生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最终只能走进只注重技巧、不注重积累的华而不实的“死胡同”。

五.结束语。

本文就中学生词汇学习的困难作了初步探讨,并对结合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实践活动进行了论述。实践证明,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会自学的核心部分,运用良好的学习策略对提高英语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笔者认为,要有效地提高高中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来设计训练方案,重视学法方面的指导;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还要根据进展情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对训练方案做必要的调整。这样,学生的词汇能力就一定能够不断地提高。相应地,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必将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书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笃勤编著:《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程晓棠,郑敏编著:《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

王守玉,“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中小学教材教学》,第4期。

唐重光,“高中英语学习策略的构建与实施”,《中小学英语活页文选》,20第6期。

作者简介:陈明丰,男,共青团员,中学二级教师,毕业于苏州大学外语系英语师范教育专业,至今一直在江苏省震泽中学(省四星级学校)任教,在教学中一方面努力钻研,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苏州市组织的第一界英语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奖,另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认真参加教学科研,并积极撰写论文。

通信地址: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215231。

e-mail:cmf@。

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法

0引言。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报告质量的高低、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建筑设计能否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以往很多施工企业对此问题欠缺重视,导致工程后期建设中出现问题,对工程建设的质量造成不利地影响,对企业也会带来不良的经济效应和和社会效应。所以做好岩石工程勘察工作也是企业发展的首要内容。

1.1不规范的勘察市场管理。

从当前的勘察市场上看,很多单位进入勘察市场的要求并不高,其对单位勘察资质的管理也很懈怠,这种现象使得勘察单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进而影响勘察质量。这些资质不够的单位主要有以下几个缺陷:技术力量不够雄厚、软件和硬件设备均不够、部分勘察单位缺少固定的办公室地点、技术人员缺乏、无资质的勘察单位挂靠有资质单位生存、勘察工程承包等。

1.2勘察方法与方案存在问题。

在岩土工程的勘察过程中,会使用到很多的技术,并且程序也很复杂。在进行勘察工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勘察。这些均是勘察过程中,需要做的,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很多勘察单位在这方面的考虑上并不周全。这不仅给勘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并且还会使勘察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1.3勘察取样和原位测试不合理。

勘察工作中的取样和原位测试不是简单随意的安排,需要根据施工的标准要求和制度的规范进行合理设置,一般的取样和测试件数要在6件以上,要尽可能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均匀性的样品,这样得到的测试结果才会更加精确,但是,在目前的岩土勘察工程中,很多勘察部门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这一环节较为复杂繁琐,会导致最后的数据不符要求。

2.1勘察市场规范及资质管理。

规范勘察市场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勘测技术水平,并能严格审查单位的资质,进而使设计市场的门槛提高。规范勘察市场,管理单位资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勘察单位的技术人员数量提出要求、限定技术人员的水平、提高单位的资质等等。在实施这项工作时,不应以高级工程师的数量来判断一个企业的实际水平。相关人员应当定期审查勘察单位的勘察技术人员,将土木工程师的制度完善,最终使勘察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2.2选择科学合理的勘察手段与方法。

岩土的勘察方法多样,但是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作为企业应当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方法,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施工成本,较多采用静探孔,这种方法对于一些软土质条件比较适宜,不仅能够准确分析岩土分层,还能够对基础的强度性质作出客观分析,但是对于山前冲洪积地层,由于在涂层中存在较多大颗粒,水位较低,运用静探不能够准确反应底层的情况。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选择合理的探测手段,不能为了单纯追求低成本而滥用方法,导致勘察结果的不准确。

2.3勘察工作要有规范性。

工程施工中,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严密的事前准备工作,对于岩土勘察工作来说也是如此,在进行之前要对所要勘察的现场进行详细资料的'收集,把收集的资料有序整合编制出勘察工作的刚要,进而形成一个系统的、清晰的工作方案和目标,并考虑到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健全的防范措施,这样就可以使岩土勘察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有序的开展。对于具体的岩土勘察方法来说,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优势特点,都有其良好的应用效果,最终的方法确定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确定之后要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操作体系,并严格高效的执行。对于一些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地区,单一的方法已无法满足施工所需,需要综合运用多个施工方法,提高勘察的准确性。

2.4加强岩土工程质量勘察管理和监督。

各建设主管部门在加强工程勘察单位质量意识的同时应加强监管工程勘察质量的力度,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将所有的工程勘察单位进行集中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使各项规章制度更细致、更具体,同时也可保证勘查工作长期正常运行。在整顿勘察单位管理制度时,将长效的规范管理制度有机融合其中,有效提高工程勘察质量。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将资质年检与质量检查分开进行管理,对质量不过关及违规单位严惩重罚。

3结语。

综上所述,岩土勘察工作涉及到诸多的领域,是一个综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活动,对工程施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施工管理部门根据实际,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予以高效解决,并及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把安全风险降为最低,促使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高效准确,使施工工程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周志华。浅谈现阶段我国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不足及解决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4,23(22).

[2]刘健,戴正虎,曹曜,等。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有关问题及对策[j].四川地质学报,2013,30(2).

第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分析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感知。

1、欣赏建筑中的对称美。

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建筑物吗?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著名建筑物的照片,咱们来欣赏一下,好吗?(播放照片)。

你觉得这些建筑物怎么样?

这些建筑物之所以看起来这样赏心悦目,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一种对称美。

2、欣赏生活中其他具有对称性的物体。

除了有些建筑具有对称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来说一说吗?

是啊,对称的物体的确很多。大家看,边解说:许多动物的外形是对称的。有些艺术品是对称的。飞机的外形也是对称的,如果飞机不对称的话,会怎么样?看来对称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有时也是必须的。

二、在操作中研究。

1、在操作中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现在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出示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咱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研究!现在就请轻轻打开1号信封取出图形,开始!(学生活动)。

交流:研究之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名4个学生回答一下,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指导他举起图形展示,同时将他研究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把没有讨论的图形贴上黑板,

那其余的图形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是啊,我们发现这些图形都能对折,(板书:对折)(课件演示)。

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大小一样、形状一样,(课件演示)能够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中间的折痕呢,就像一条轴,这种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完成板书)。

2、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2号信封里的这些图形(出示信封)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收掉黑板上的六个图形。

交流:

(三角形:这种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梯形:这种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五边形:这种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长方形:还有谁和他折得不一样?

长方形除了竖着折两边能完全重合,横着折也可以。(教师演示)。

正方形:正方形也有几种折法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

那有没有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呢?你怎么会认为它不是呢?

4、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那你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呢?在动手之前,我们先来开个小小讨论会,每个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

(1)做什么图形?

(2)选什么工具?

(3)怎么分工?

好,开始!

学生讨论。

你们讨论出一个方案了吗?

那就请大家各显神通吧,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品最有创意。

教师巡视,要是他们时间够的话可以请他们多做一个。要是发现做两个的,请他们展示做的好的那个。

交流:你们做的是什么图形?是怎么做的?

三、识别轴对称图形。

1、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它。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纸上的这些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谁上台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紫荆花:它为什么不是呢?教师拿教鞭在屏幕上一指,因为它里面的图案对折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c:为什么是呢?/谁有不同意见。这就说明并不一定要左右对称才行,换个方向对折也可以,一次折不出,就多试几次。

2、画一画。

请同学们看第二张纸,

图上都只画出了每个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它们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我们先来画第一个。

请你说说你是怎么画的?还有其他画法吗?

第二种画法更容易。

先观察给出的一半图形,确定另一半图形的各个顶点,再连点成线比较容易。

再来画一下第二个。

请一个学生来展示一下。

你和他一样吗?

四、全课小结。

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请同学们看这,教师表演剪纸。谁来说说我刚刚剪纸时运用了什么知识?课后请同学们到生活中去寻找一下,看看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你还能想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吗?

机动:连一连。

你是怎么判断的?

要把学生往对折、折痕、完全重合上引导。

板书:教学心得:

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法

3.1提前做好建筑工程施工区域的勘察工作。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对于岩土工程勘察的程序进行相应的整理,并且对于勘察结果的失真情况及时的处理,提前做好岩土工程勘察。首先,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方案的制定之前,对于建筑工程的相关要求要进行合理的制定,并且将自然以及人为因素充分的考虑到岩土工程勘察中来;其次;有效的发挥岩土工程勘察的作用,为建筑工程的基础设计以及结构设计提供相应的数据资料,保证指导工作能够顺利的完成;最后,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需求,选择最适宜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案来进行勘察,使勘察结果更加准确。

3.2制定完善的岩土工程勘察制度。现阶段,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都是根据gb50021-为标准来进行的,虽然该标准虽然具有指导作用,但是却无法消除地势地貌以及地质条件对于岩土工程勘察的影响,使得建筑工程的规范与实际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同。所以,再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过程当中,需要从建筑工程的实际需求入手,全面的掌握岩土工程勘察的重点,制定出一套确实可行的岩土工程勘察制度。

3.3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使用先进的技术。由于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涉及面较为广泛,所以,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协助岩土工程勘察。例如:克里格法,多瞬间态波勘探技术,信息技术等等,这些先进的技术能够使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更好的完成。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中,虽然有着许多常见的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所以,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过程当中,要提前做好勘察工作,不断的完善岩土工程勘察制度,积极的使用先进的技术,使得岩土工程勘察所得到的数据资料更加的准确,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