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专业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8篇)

专业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8篇)

作者:笔尘 专业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8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过去的经历和成果。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这本书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作品。过了1/4世纪,时代巨变,时过境迁,这本书为何至今魅力依旧?思路开阔源于精神的丰富开放,文风质朴源于思想的厚重深刻,语言鲜活源于心灵的活跃,表述清晰源于思维的缜密,文章的不朽源于情怀的不朽、信仰的不朽、思想的不朽。

书中提出的摆脱意识和思路“贫困”的命题,实际上回答了一个重要而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会以一场思想解放为起点?作者在跋中有言: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作者针对宁德的实际所做的思考,无疑也是对近现代中国问题的把脉,至今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近代中国为何落后?最主要的原因是心灵的闭塞、思想的禁锢、精神的懈怠。诚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发轫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成就辉煌得益于不断的思想解放。今天,在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我们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方位深层次改革的极为繁重的任务,也要依靠解放思想这一法宝。

“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断,与20多年前的思考一脉相承。

部队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体会

在现代社会,学历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尤其是对于在军队中工作的官兵们来说,提高学历不仅是实现个人晋升的必要条件,更是提高部队整体素质的关键手段。然而,贫困的现实往往成为了许多官兵提高学历的最大障碍。因此,让部队摆脱贫困,实现部队全员提高学历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段:问题分析。

部队摆脱贫困,实现全员提高学历,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院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的货币和时间收益差距。许多官兵因为严重的家庭经济困境和工作时间的压力,无法去读大学,或者在读大学时不能拿到足够的奖学金以便完成学业。同时,普通的高校教育很难与军队实际的需求相结合,无法解决官兵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削弱了官兵们提高学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段:对策措施。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那么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首先,我们需要建立由军队出面的教育资助制度,针对那些贫困的官兵,为他们提供固定的贷款和奖学金以便于完成学业。同时,军队还需要大力推行在线教育模式,为那些因时间原因无法到校学习的官兵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建立与岗位要求相吻合的教育项目,为官兵提供更多的可针对实际问题的教育课程,保证自身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段:成效评估。

通过对策措施的实施,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的成效:在经济方面,这些措施为贫困的官兵提供了更多的贷款和奖学金,大大减轻了官兵们的经济负担,实现了军人全员普及与广泛受益的目标;在时间上,通过在线教育模式的引入,官兵们有了一个更加灵活的学习途径,不会再因时间问题而放弃学习;在教育质量方面,将岗位技能要求与教育评估方案相结合,为官兵们提供实用性强的教育课程,提高了军队整体素质。

五段:结语。

总而言之,部队摆脱贫困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只有通过制定科学的教育政策和综合性的措施,才能让军人在学习中找到真正的价值,也才能提高整个军队的素质和实力。军队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教育之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将军队教育推向新的高峰。

《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全书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掷地有声,催人奋进。

《摆脱贫困》一书透出的“弱鸟先飞”“同人民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滴水穿石”等信念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对我们做好马头山村扶贫工作具有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摆脱贫困必须要坚持解放思想,思考出路,规划好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路径,做到“弱鸟先飞”

习近平同志在《弱鸟如何先飞》中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长期以来,南京市审计局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上对六合区马头山村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援,带来了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马头山村人口9467人,贫困户家庭和人口数量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5.7%和2.69%,在全街道中贫穷数量是最多的。村里除传统农业外,没有任何产业,就业缺技术、创业无经验,存在“等靠要”思想的农户占到三分之一。南京市审计局派我挂职第一书记后,我先后3次组织召开村民座谈会、村两委会,贫困家庭代表会,着重引导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脱贫的勇气和信心,走出了以党建促扶贫解放思想,以产业为基础壮大集体经济、以项目为支撑可持续发展、以低收入农户为主体可持续脱贫之路。20__年,马头山村建档立卡一般贫困户20户(72人),低保户115户(197人)。目前,已脱贫126户(一般低收入农户11户,低保户115户),低保户已经全部脱贫,尚有9户一般低收入农户有望今年底全部脱贫。

习近平同志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没有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变。但我们的工作方法应当有所改变。

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增收。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我带领支委一班人,着重从落实党支部会议制度入手,健全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规则”。目前,党总支部的核心领导能力、领导村民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能力和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村民遇到生产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甚至红白喜事都会第一时间找到村委,村书记和各位委员已成为村民可信赖的“主心骨”。开展的“十个一”党建活动,受到了街道党工委的肯定,曾在全街党建会议上做过经验介绍。一位老党员动情地写下“三字经”,表达对基层党组织的热爱,愿意在有生之年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启示三:摆脱贫困必须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做到功成不必在我。

习近平同志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说:“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我赞赏文中提到的“滴水穿石”的精神,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真正摆脱“思想贫困”需要的正是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境界。

尽快摆脱贫困,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作为马头山村第一书记的承诺。今年5月,我带村“两委”5名同志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在经过新一轮深入调研和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思路指导下,村“两委”干部达成思想共识,决定主攻三个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过两年多“滴水穿石”的功夫,村里的山水变得更绿了,塘坝沟渠等水利设施更加牢固,水泥路已实现村村通,整个马头山村列为国家环境二类保护区,村集体收入也由20__年的不足25万元,到今年底可实现集体收入120万元,摘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启示四:摆脱贫困必须要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锤炼过硬作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中反复强调,“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

当我走街串户听到双目失明、仅有9岁的钮京生想和同龄人一起上学的心愿,看到一家4口人有3口人患严重疾病的焦长高一家人时,走访到因车祸而失去家里顶梁柱的家庭时,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果我们不来扶贫,就无法感受到70公里外的地方还有群众在为改变贫穷而挣扎。我想到了自己儿时的生活,感受到这个贫困群体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于是,这种为民的情怀、为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心情就越来越浓。我们先后培训贫困人员180余人,实现劳动力转移100余人,真正让贫困户掌握产业发展技能与脱贫致富技巧,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争取各类助学资金30余万元,资助30余名孩子生活费,帮助他们继续完成学业。对村民因用水灌溉、宅基地纠纷、企业与村民发生矛盾等问题,不推不躲,主动靠前调解,近一年来没有发生群体性上访和群体性伤亡事件,犯罪率和事故率明显降低,马头山村被街道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居。

好书好文章,百读不厌。品读《摆脱贫困》,我们可以感受到习近平同志勤政为民的胸怀、勤于思考的执着、亲民朴实的作风和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读的过程就是思想和灵魂净化、洗礼的过程。《摆脱贫困》一书,指引着我们摆脱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

部队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体会

部队是祖国的钢铁战士,他们为国家荣耀而浴血战斗,在许多重大任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战争胜利之外,我们也需要关注他们的后勤和生活。军队的每个士兵都需要生活费,而许多士兵来自贫困地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因此摆脱贫困成为困扰军队越来越多士兵的实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读书涵养智慧,增加知识,逐步使士兵走出贫困和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因此,这里将展示我对这个话题的一些体验和感悟。

随着社会科学和高科技的发展,现代战争除了对军队身体素质的要求,对知识和技术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帮助广大军兵提高文化科技水平,摆脱贫困越来越成为军队教育的核心任务。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并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逐渐地,各级领导也逐步增加了开展摆脱贫穷读书的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以促进部队建设和士兵个人的发展。

第三段:个人体会和学到的知识。

在我参军的过程中,我同样也认识到了个人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在家乡,我家庭的经济条件很一般,我只能通过卖力干活来赚取微薄的收入。然而,通过我的坚定意志和努力学习,我逐渐参加了部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人。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只有通过不断开展培训和学习取得高文凭和通过拥抱新科技,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取得长足的进展。

参军后,我深刻觉悟到摆脱贫穷读书的重要性和贡献。我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了我的知识水平,为我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发展打下了基础。此外,我也帮助了许多同样贫困的士兵,鼓舞他们努力学习和寻求自我提高。逐渐地,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士兵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自己的智商和收入,并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方向,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获得了尊重和认可。

第五段:战士的进步和个人奉献。

总的来说,摆脱贫穷读书是一种非常实用和重要的发展方式,它可以让我们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中进步,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作为一个军人,我认为我们应该把部队摆脱贫穷读书作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未来职业成功的重要手段,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为祖国和家庭作出更大的奉献。

《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紧抓中心”。这本书从开篇到最后一篇再到它的跋,一以贯之的主旨是“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习近平同志下乡调研,看到一个乡里满墙锦旗,这个优秀那个第一,就是没有经济建设方面的,他说这“不风光”。那时他就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主旋律,大家都要围绕这个主旋律齐声合唱。作者郑重告诫大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在生产力的解放中,在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在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中,在与外部世界日益广泛的交往中,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尊重规律”。要领导好地方各项工作,在紧抓中心的大前提下,首先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认识规律,在摆脱贫困、发展地方经济、推进改革开放等方面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同志以身作则,带领干部“四下基层”,了解区情民情,共商脱贫的路径。他反复讲贫困地区不要有超现实的幻想,并指出仅靠几个大项目来脱贫的想法“不切合实际”,应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针。书中强调扶贫“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在经济建设中要克服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脚踏实地开展工作,这是尊重规律的体现。同时,习近平同志认为尊重规律并不等于把自己束缚起来,还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新形势带来的新事物、新规律。

“开拓担当”。书中提出的“滴水穿石”精神、“接力棒”精神,以及贫困地区要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摆脱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等等,在今天都是非常可贵的。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行动至上”。习近平同志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他还说,“我是崇尚行动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排除各种干扰,落实到行动上;认识和把握规律,最终也要体现在摆脱贫困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行动上。习近平同志激励大家要发扬“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倡导敢为天下先、冒一点风险的精神。在全书结尾,他还重申了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改革开放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论述。所有这些,都折射出作者的精神追求和力量源泉,足以使我们深长思之。

《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体会

通读习近平主席所著的《摆脱贫困》一书,使我感触颇多。习近平主席以其在宁德工作期间的方方面面的事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共产党人坚持走群众路线,为人民办实事的画面。让我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空有思想,而是我们身边点点滴滴力所能及的小事推动而成。下面我分四个部分来总结一下我从这本书中所汲取的思想精华。

一、讲创新,燃激情。

习近平主席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多次强调,要想摆脱贫困首先要从思想上解除枷锁,要时刻谨记不畏艰难,发扬“首创”精神。物质贫乏只是暂时的,“思想贫乏”却是最致命的。作为单位年轻职工中的一员,应力戒形式主义,杜绝盲目跟风。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细节,发现亮点,以实事求是为基石,观察和总结为方法,搭建别具特色的工作思路框架;坚守理想,保持信念,燃烧激情,以青年人特有的干劲闯劲投入到工作事业中去。

二、讲奉献、谈服务。

医疗卫生事业属于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成败关系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能全面贯彻落实的关键。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改革的实践者,即使是处于平凡的岗位,也要给自己立规矩,定目标,严格要求自己,要让每一个被服务的对象感受到改革的进步,服务的完善。要把平时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要以患者的笑容作为一种荣耀。

三、讲配合、重实干。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卫生改革的最前沿,在这里距离群众最近,听见群众的声音最清。这就便于我深入收集群众之想,了解群众之忧,把群众反映的问题作为自己宝贵的意见。跟紧中央的发展步伐,立足自己岗位具体职能,竭尽所能解决群众的困难。同时还不能蛮干,乱干,必要时需要求助同事集体,让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加入到为人民办实事的队伍中。

四、讲宣传、警思想。

充分使用微信等现代化宣传平台紧密联系群众,树立好的榜样,好的事例,利用社区团队广泛在社区居民中宣传。同时也应把国家关于卫生方面的新政策新举措传播到群众中去,让群众了解认识到卫生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不断需要改进的,充满未知困难的,需要不断为之奋斗的事业。另一方面要加强廉政党性培养,要时刻警示自己,不忘根本,保持与党的一致性,不断增强自身的战斗力。

习近平主席在《摆脱贫困》中的29篇文章,运用亲切朴实的语言阐释了一个个深刻的道理,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参考的地方。今后我在工作学习中一定会把它作为奋斗的目标,行事的指南。

《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在全县第一书记会议上,第一次见到了习近平同志著的《摆脱贫困》这本书。根据要求,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期间的讲话和文章,很受启发。

结合第一书记工作和近期进村入户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谈谈我读后的感想。

;调查中不深入基层,蜻蜓点水,隔着玻璃看一看,拿着报表算一算,不知道调查对象是谁;调查后结合实情思考、分析、研究的不多,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解决的方案是啥?作为第一书记的基本职责就是抓党建促扶贫,又是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我们调研对象不仅仅是村镇干部,更重要的是贫困户。通过调查,要知道贫困户为什么贫困?要知道他们的自身条件适合什么方法脱贫,要知道贫困户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愁什么?这样才能掌握实情有的放矢,因村因户施策;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数,精准扶贫。习近平同志当年对闽东九县的深入调查,才有了弱鸟先飞的思考和答案。

第二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发展经济促脱贫。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经济多年持续中高速度增长,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拉大,有的富甲一方成为土豪,有的贫穷落后为生计发愁。农村中因自然条件、因灾害、因大病、因教育而没有走上富裕之路的人和户还不少。我们这里不是老少边穷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按经济总量和平均数算一算,达不到贫困县、贫困镇的标准,但有些村的集体收入仍为零,贫困发生率较高,有些农户仍处在贫困线一下。当前我们县仍有190个村是贫困村,约占全县村居的五分之一,约占济南市贫困村的五分之一。面对我们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现状,要拿出更大的精力抓经济建设,县、镇(街道)、村通过发展经济,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和扶贫惠民政策的落实。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中多次提到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提倡“经济大合唱”》一文中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在闽东的一个乡搞调查时,看到这个乡政府的墙壁上挂了不少锦旗,又是优秀,又是第一,可惜都不是经济建设方面的。这就值得打问号了。能够说有主旋律吗?我看不能!挂了那么多锦旗,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

第三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搞经济建设也好,搞扶贫开发也罢,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照搬别人的经验搞拿来主义行不通;不顾及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搞一种模式“一刀切”也行不通。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探索一条适合贫困村发展的路子。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从外地的经验和教训看,凡是取得较大成绩的,都是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好结合文章。习近平同志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中,从闽东的大局出发,提出处理好六个关系,提倡因地制宜。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也是根据闽东的区域优势和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凡是有失误没达到预想效果的,都是囫囵吞枣,想当然造成的。有的贫困户没有劳动力、没有技术、没有资金,非要人家搞大棚蔬菜;有的贫困户没有饲养条件和防疫技术,非要送几只羊让人家喂养。结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好心没办出好事来。有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好吃懒做、怨天尤人,穷自在,等靠要思想严重,我们只好用政策兜底的办法使其脱贫;有的贫困户子女开豪车住洋房却不尽赡养义务,把包袱甩给政府,结果群众说扶贫就是养“懒人”、宠惯“不孝的人”。

那么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呢?农村有比较形象的说法“看人下菜碟”,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扶贫方法。对懒惰造成贫困的主要扶“志’,重树他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心;,对子女有赡养条件而不赡养的讲“孝道”和“法理”;对缺技术的要给予培训,使其有一技之长,达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对有致富愿望,有技术而缺资金的,我们要资金上帮扶一把;对因病、因灾害、因教育而贫困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帮扶政策;对老少鳏寡要采取政策兜底的办法等等。对贫困村脱贫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壮大集体经济的命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扶贫资金和当地的资源用在为贫困村、贫困户带来真金白银的产业上来。目前所有贫困村都安装了光伏发电,多多少少算是有了集体收入,把有限的资金当作火种,达到燎原之势。习近平同志《畲族经济更开放些》、《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路》等,对于指导我们发展经济,搞好扶贫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还在该书中论述了为官之道、廉政建设、民族工作、青年工作、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工作,读后受益匪浅,是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

《摆脱贫困》党员干部读书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一书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我们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摆脱贫困》党员干部读书心得体会3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在习总书记的诸多著作中,最具大爱情怀的著作当属《摆脱贫困》一书,全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语言朴实,内容接地,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农村基层浓浓的慈爱,透露着对贫困疾苦的种种感知和同情。《摆脱贫困》一书除了强调为官为民办实事外,更具有含金量的却是诸多超越时代的价值观和逻辑思维,这对于广大领导党员干部来说极具借鉴意义,更是一笔宝贵财富。

一、身居高位、根系基层。

很多人都喜欢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对于一般人来说又是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时过境迁、随着成长的变化和外界的各种诱惑,当时的诸多抱负和为国为民的情怀往往被淡忘。但作为当今大国元首的习总书记为当今世人做了亲身示范,他年青时的政治抱负和治世情怀依旧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超前认识、价值观和逻辑思维在当前仍然推动全国、引领世界,身在高位,却根系疾苦群众,这是值得当今所有的领导干部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当前,一些人在未出人头地的时候低调、谦卑、踏实和忧国忧民,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很快就发生了变化,甚至尾巴高高翘起,当初的理想、追求和抱负渐渐远去,慢慢脱离了群众,说话“假、大、空”,贪图安逸、消极怠慢,上班喝茶看报,遇事能拖就拖,办事效率低下。通过《摆脱贫困》一书,结合当前事实,习总书记是当今世界初心常在、坚守始终的最好例证。

二、大爱无声、身体力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但真正能上山抓虎、打虎和杀虎,开辟一条崭新道路的人,可以说,习总书记是历史上的唯一。他没有出生在农村,而且是“官二代”,正是由于在特殊历史时期体验了几年的农村生活,对农村产生的深厚感情,由此引起的对疾苦群众的大爱之心,一直持续到现在,这种大爱不需言表、无声就是最大的声音。

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代封建王朝有不少帝王明君,也能做到身居高位、根系基层,对贫民百姓体恤有加,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做了大量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他们的政权统治。在当今时代,举全国之力、上下一心为全国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而努力,用实际行动兑现年青时的理想抱负,没有任何企图地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而且是覆盖全国每一个角落、不错过任何一个困难群众,在人类历史上,习总书记独一无二!这种体恤民间疾苦的大爱情怀会让历史铭记,让时代瞩目!

三、当代党员干部的活教材。

阅读《摆脱贫困》一书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智慧、与众不同的理念和实用可行的工作方式方法,这部著作如果是一滴水,那作者本人就是一桶水,如果这部著作比作一部教材,那作者本人更是当代党员干部的活教材。

大爱来自大智慧,大情怀来自大格局,狭隘的地域观念和世俗的人情关系已经统统不存在了,内心深处充满的是对世间疾苦和贫困百姓深深的同情,是对人民谋取幸福的责任和担当,是实现中国梦、让祖国迅速强大、重现盛唐辉煌的规划蓝图。

要想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和工作作风,达到生活美满幸福、事业发达有成,首先要改变我们的内心观念、思想作风和方式方法,其中,直接的途径就是向书本学习、向伟人学习,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读这部书既能启发党员干部的工作智慧,也能触动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一言一行都是身心内在的反映,一举一动都能影响我们的思想作风,这就是我们学习习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的根本原因。

在当前这场全国性轰轰烈烈的扶贫攻坚工作中,建议扶贫部门为每一名扶贫工作者配发《摆脱贫困》这本书,采用灵活的方式来验证学习成果以及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既要树立正面典型,也要揪出反面例子,让习总书记的扶贫理念思路、工作方式方法和大爱情怀更加细致地深入到扶贫一线工作中去。

近日,经同事介绍,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书——《摆脱贫困》。客观的说,作为一名政府机关干部,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论述、讲话材料、会议批示精神等读过不少,然真正入脑入心的唯这本薄薄的、11万字的书。可能工作性质使然,作为在乡镇分管扶贫工作的人员,提起扶贫真是一把辛酸泪,读了此书,豁然开朗。不仅对深入理解扶贫工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更在思想上亮起一盏明灯,促使我从更宏观的角度再次思考扶贫问题。“师者,答疑解惑也”。读此书,犹如恩师当面教诲,使我今后的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习总书记在书中明确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对此段论述,我感触很深,自己每天做扶贫工作,面对扶贫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入户、帮扶、报表等等纠缠其中,忙碌加班成常态,和同事们聊起扶贫各个眉头紧皱,沉在繁杂的事物之中,甚少去深入思考这项工作的意义,可以说,我的思想也是“贫困”的,读了习总书记的书,这才恍然大悟。找到工作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工作。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营拔寨的冲刺阶段,乡镇一级的扶贫攻坚工作,不深入村组,不访谈农户,不促膝长谈,就不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就无法对症施策、精准扶贫,最终实现脱贫目标。

我们镇有一户建档立卡户,家里五口人,夫妻二人为重组家庭,并都有残疾,丈夫为视力残疾几乎失明、妻子腿有残疾,三个孩子都在读书,四个人享受低保。就是这样一个困难家庭,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经过多次入户了解情况,因户施策想扶贫措施,虽然夫妻二人均有残疾,但乐观肯干,为了孩子吃苦耐劳,脱贫的意识很强。最初通过民政办送绒山羊给他们,支持他们养羊;没有房屋通过村建系统新建了42平方米的住房;妻子的腿不能走路,民政办帮助联系医院手术,报销了大部分医疗费用。今年十月份他们家顺利脱贫,计算人均收入六千多元。展望未来,最大的孩子毕业可以挣钱了,夫妻二人已经完全掌握了养羊技术,羊羔从最初的10只发展到如今的50多只。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摆脱了贫困,向着幸福迈进。

到__年十一月,我们镇的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下一步工作我们将向习总书记说的,解决贫困问题的核心是扶智与扶志。未来两年,我们的扶贫工作将在不断发展产业的基础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进行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始终抓牢,且发挥其重要作用。对贫困户的精神文明方面的指导是我们扶贫工作的弱项,是在以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脱贫攻坚的基础力量是村级党组织。强化村党支部战斗力是关键。“讲凝聚力,必须讲核心,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中的真知灼见。习总书记谈到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时强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抓脱贫攻坚,少不了基层组织,离不开基层组织。2018年全市为村里选派了年轻有为的第一书记,大大增强村支部扶贫攻坚的力量,使村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前沿力量、战斗堡垒。

习总书记告诫我们,只要有贫困地区的存在,国家就是贫困国家;只要有贫困人口存在,民族就是贫困民族。因此,摆脱贫困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问题,更是整个国家战略发展的大问题,不仅仅是扶贫机构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全党、全国必须关注的问题。他提出“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其意义就在于进一步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迎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通过阅读《摆脱贫困》,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我们作为基层干部,扶贫工作虽然繁杂辛苦,但是为百姓造福的好事,意义重大。整个国家犹如巨大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作为小小的螺丝钉,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亦是使命光荣。习总书记说:“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让我们以滴水穿石之耐力干扶贫,重整行装再出发。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这些讲话文章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主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现结合自身工作岗位,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在工作中做一个勤奋务实的人。驻村工作千头万绪,处理事情繁杂,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对许多事情了解不深。想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岗位上锤炼自己,就必须努力勤奋,求真务实。习近平同志在六月到闽东上任,七月初至八月初,偕同地区几位领导同志走了闽东的九个县,在为期一个月的调研走访中,找出了闽东“弱鸟”先飞的基础条件,为习近平同志今后在闽东开展工作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思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也需要深入调研、勤奋务实,做好功课。了解扶贫政策,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基础课。全面了解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当群众问及医疗住院如何报、种植什么有补贴等问题时,要能够为群众解答。“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与群众接触,是我驻村工作的专业课。在平时,积极走访,主动与群众接触、交流,深入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对于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要当场做好记录,及时向领导和村“两委”反映,如村集体能形成统一意见,则要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向群众传达该意见,及时反馈。此外,了解村史村情,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公共课。了解村史是知晓村庄的过去,知道从哪来;了解村情是明白村庄的当下,知道在何方。村史、村情了解完备以后,就会思考村庄要去往何处。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自己勤奋务实,做好寻找答案的准备工作。

在工作中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敢于担当,不仅来自于对工作岗位的责任感,还来自于对事业的热爱和自身的底气。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及“如何发展闽东经济”这一问题,将闽东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担在自己肩上,主动思考作为。我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多观察,看领导和村“两委”如何做群众工作,产业发展的思路如何,积累工作经验、记录工作感受,努力“磨刀”,练好本领,夯实基础;同时,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把领导交办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好,自觉主动将自己的责任扛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之余,要主动学习,看书看报,重点关注精准扶贫领域内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典型案例、模范榜样,并从中汲取营养,在驻点村产业扶贫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慢慢寻找村庄要去往何处的答案。

在工作中做一个造福人民的人。如何为民造福?习近平同志在书中提出三点:一是把心贴近群众,二是滴水穿石,三是经济建设常抓不懈。我想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打好群众基础,拉近群众距离。经常走访群众,带着问题、想法去实地走访,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向领导汇报,问题无论是能解决还是待解决,都要及时给群众以反馈;主动走访群众,在群众家中多坐坐、喝喝茶、唠唠嗑,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身心健康,把他们当做自己的长辈看待,让群众感受到自己的真心诚意,逐步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工作过程中,自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欢迎群众对我们工作、个人提出意见,欣然接受并积极改善。二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精准扶贫是一项利民的事业,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这其中会遇到利益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复杂情况,处理起来非常棘手。面对这样的困难与挑战,我们不仅要有直面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更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摸清底数、梳理关系,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妥善处理。精准扶贫不是热闹非凡、门庭若市的形象工程,是利国利民、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不是敲锣打鼓一下子就能实现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为群众尽心尽力服务,保证如期脱贫,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是在村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上,自己要有所思考。在了解村中情况、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以后,对村中发展什么,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主动进行沟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改进。在村发展的过程中,对领导下达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村产业发展问题上尽心竭力,积极落实,切实为群众谋福利。

1.

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启示。

2.

学习黄文秀心得体会党员干部1000字。

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市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共29篇,121千字。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思想深刻、篇章隽永、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正如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为此书作序时说的:“虽然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作者、书的名字都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这本书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当今中国共产党的、国家主席同志,而“贫困”两个字对一个从农村出身的我,从某种程度来讲,它伴随我的童年,代表我的过去,见证我的成长,摆脱贫困是我从小的梦想,我奋斗的动力,我追求的目标。对于一个在贫困县成长的我来说,深刻明白着“贫困”是什么;对于一个在贫困县奋斗的公务员来说,更理解“摆脱贫困”有什么实际含义;对于一个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来说,更需要认真琢磨“摆脱贫困”的具体实施措施。所以对我来说,这是一本全新的书,这本书确实让我触动颇深,引发我对自己身边现实存在的一些思考,值得学习的一些实践真理。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主旋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重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通读《摆脱贫困》一书,从1988年9月的《弱鸟如何先飞》到1990年5月离开宁德的赠言《同心同德 兴民兴邦》,短短不到2年的时间,习用12万字29篇的文章来阐述如何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让闽东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困境突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同志懂得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从经济理论到发展经济的实践中去实现闽东经济发展,能从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理论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的水平和效益。比如,他提出“弱鸟可以先飞”的论断。他说弱鸟可能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而闽东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关键在于农业、工业这两个轮子怎么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发展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色的“一村一品”产品,如在文章《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说道,畲族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外力的帮助和推动,更需要内在活力的启动。要让畲族这个特色的民族形成独特的经济发展产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加强宏观调控,必要时运用行政手段,国家行政机构强制干预,直接调节。比如《提倡“经济大合唱”》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但都要服从党委和政府的指挥。大家都要围绕着经济工作这个主旋律齐声合唱”,他还说:“经济大合唱,有很强的艺术性,既要讲合唱的规律,又要讲合唱的技巧”。这些论断和观点体现了同志对经济发展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经济发展的独特见解,值得我们深思。

(二)政治建设不可缺

政治建设指执政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在政治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即指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正确制定党的纲领和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正确制定与此相适应的各项工作方针政策,并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确保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使全党步调一致地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也是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在《发挥人大作用,把闽东的事业推向前进》一文中,写道:“闽东的发展,离不开人大工作”。的确,人大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呼声。要想把地区发展起来,必须提高对人大的认识,必须处理好党委、人大、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执政党、权力机关、执行机关的关系),充分发挥出人大的职能作用,同时人大也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议事水平,进一步发挥全国权力机关以及地方权力机关的作用。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为人民服务通过行使其职能来实现。政府行使职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同时要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才能确保为人民谋利益,才能真正的树立政府的权威。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全部活动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群众》一文中,同志实事求是,联系贫困地区发展的实际条件,总结出发展的最根本是:一靠党的领导,二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密切联系群众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也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并坚持的优良传统作风。《把心贴近人民——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一文中,依然强调干部要到群众中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所以干部作为执行机构的执行者,提倡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走群众路线,扎实地为人民服务,接受最广大群众的监督,从严治党,为人民办实事,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使广大群众从中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真心实意地拥护党、热爱社会主义。而政府最根本的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中“桥与路”就是要求领导者要为人民服务,心系百姓,为民办实事,做好事。在“行动之上”则要求要敢为人先,敢于冒一定的风险,不吃别人嚼过的馍的实践之风溢于言表。而在“清廉从政”中则要求党政机关要保持廉洁,因为这个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人心向背。只有把心贴近群众,以百姓心为心,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团结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应该说,书中的每一篇都饱含着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和赤诚的爱。

(三)文化建设加强软实力

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文化建设本身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中,同志说道:“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的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还要联系实际,闽东主要是畲族文化,要挖掘出畲族的民族文化特色,还要通过现代的传播工具来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让群众喜闻乐见。而《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就是从传播工具上来弘扬传统文化,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比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要严于律己,遵守职业道德,也是一种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而且抓好新闻这一块还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监督行政机关,搞好舆论引导,弘扬社会正气。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中,同志总结出了宝贵的三条实践道理:一是正确认识脱贫致富和建设精神文明的关系。二是正确分析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发扬成绩,纠正失误;调动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三是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破”与“立”的关系,的确是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而精神文明建设,就要立足于地区的实际,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改造客观世界、建设物质文明,也可以改造主观世界、建设精神文明。

古人云:“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的发展也是摆脱贫困的一条路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问题要舍得花时间,舍得花精力,舍得下本钱。同志谈到要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坚持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教育事业;还要适合当地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扫盲工作。细读此书,可以看出同志任职宁德期间就高度重视文化自觉和价值重塑,他还前瞻性地强调,脱贫致富既意味着大力发展经济,把人民从物质匮乏约束中解放出来,也意味着要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推动价值重塑,把人们从物质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在双重意义上克服人的物化现象。这些跟我身边的现实存在有着莫大的相似点,值得我深思并加以学习。

(四)哲学思维贯穿全书

《摆脱贫困》一书生动记录了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丰富历程。省委书记尤权指出,“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营养和哲学内涵,尤其是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彰显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在同志看来,脱贫致富不能陷入就经济谈经济的形而上学立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在思想和精神层面来寻找物质贫困的根源。

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一文中,同志的哲学思想遍地开花,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理性的哲学思维。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整理和部分的关系。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而部分又影响整体,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部分,国家财政作为一个整体,处于主导地位,当然也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所以同志深刻地认识到了闽东这个全局只能服从全省乃至全国这个全局。如果需要牺牲局部的利益,还是应该乐于承担,不该向上伸手的不伸手,可以少向上伸手的就少伸手,原则上只能自行消化,不能有依赖思想,这就是为我们树立了全局观念,也是要发展好局部的有志气体现。

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同样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搞好民族工作,为促进民族大团结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脱贫致富的伟大事业中,少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奋斗是不行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大团结这个整体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就是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繁荣与富裕。

同时,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消沉。在《把握住新的机遇》一文中提到要淡化“贫困县意识”,同志就提倡要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才有利于继续扎扎实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摆脱贫困,不能寄希望一下子抱一个“金娃娃”,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踏实奋进,用高昂的姿态走向发展的道路。

书中所倡导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理念,历经岁月洗礼而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值得我们长期坚守,整本书都闪着哲学理性的光辉,使得摆脱贫困有了哲学理论的指导,并且还能通过实践证明同志理论的真实性,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读《摆脱贫困》一书,可以看出倡导和坚持用辩证法办事的传统由来已久,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并加以理论实践。

《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一书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笔清新,紧紧围绕闽东地区脱贫致富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战略思想,充满了真知灼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认真研读此书,对于我们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贫困地区发展要在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中增动力。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治贫先治愚”,“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这些思想与他在宁德工作时提出的“扶贫先要扶志”,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等论述一脉相承。他在《摆脱贫困》一书多处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

贫困地区发展要在走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子上壮实力。习近平同志在阜平考察时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他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这些重要论述,既阐明了贫困地区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又蕴含着科学扶贫的丰富内涵。

贫困地区发展要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生内力。扶贫开发最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习近平同志在阜平考察时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摆脱贫困》一书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书中提出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机理和方法途径,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经典之谈。

贫困地区发展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积耐力。消除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瞄准目标、坚定信心、持之以恒。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提出的“滴水穿石”精神形象地阐明了欠发达地区发展要经历由量到质的变化,“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这些论述都入情入理地告诉我们,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必须依靠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矢志不移的共同努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部队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脱贫攻坚工作,许多地方的贫困人口得到了有效的帮助和改善。然而,在部队中,也存在一些贫困困境。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部队不断探索各种途径,其中摆脱贫困读书是一种有效而可持续的方式,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读书帮助部队摆脱贫困。

第二段:部队贫困现状分析。

在部队中,贫困现象表现在许多方面。许多官兵仍然处于低收入、缺乏教育、医疗保障不足、生活水平低等方面的困境。同时,也存在一些上了年龄的官兵,由于没有接受过足够的教育,他们的就业机会也受到了限制。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身处其中的官兵本人,也会对部队整体的军事机能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解决部队中的贫困困境,摆脱贫困读书的举措被逐渐推广开来。在实施方面,部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例如鼓励官兵自费报考本科、硕士学位、职业技能等,同时也为部队中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各种帮助。许多部队还开设了读书沙龙,组织学习小组,为官兵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引导和支持官兵读好书、读对书,习得实际技能和知识,为未来的职业和事业做好准备。

第四段:读书摆脱贫困的积极意义。

通过摆脱贫困读书,对于部队官兵本人自然是一件好事。通过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时,这股自发的内生动力,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创新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恪守职业操守、遵纪守法等素养。另一方面,部队的发展也受益于读书摆脱贫困的行动。当大批官兵因为具备优秀的教育背景而得以进入到更高端的岗位上,整个部队的综合实力会得以大幅提升。

第五段:总结。

可以说,读书摆脱贫困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部队通过创造读书资源,鼓励官兵热爱学习、不断进步,可以带领官兵们区别于过去,摆脱各种困难和贫困的侵袭。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推进这项举措,并注重其实践落地效果的深入评估和不断优化,推动各单位透明化、规范化、精品化的学习工作,帮助部队官兵更好地服务人民,维护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贫困一直是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在摆脱贫困的过程中,个体和社会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深入研究贫困问题,并从中得出有效的心得体会,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解决贫困问题,为推动社会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个人摆脱贫困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教育是摆脱贫困的关键。通过获取知识和技能,个人能够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从而有机会提高自己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我深刻认识到接受良好教育的重要性,并坚持不懈地学习。此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拓宽人际关系网也对摆脱贫困有帮助。通过参与社区组织和社会团体,我不仅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还能够积累人脉关系,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段:家庭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在摆脱贫困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我有幸拥有一个关爱和支持我的家庭,他们始终鼓励和支持我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为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培养环境,帮助我成长为有能力面对困难和挑战的人。此外,社会的帮助也给予我很大的支持。从政府提供的贫困救助项目到慈善组织提供的资源,这些都为我提供了摆脱贫困的机会。在摆脱贫困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

第四段: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在面对贫困的困境时,积极的心态是摆脱贫困的关键。贫困不仅带来物质上的困难,还可能给个体带来自卑感和失去希望的情绪。然而,只有摆正心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发现机会和解决办法。我学会了乐观地面对贫困带来的挑战,并将其视为人生的一种历练。我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奋斗,就会获得成功,并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

第五段: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

摆脱贫困不仅是个体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个体需要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能力范围内,我积极参与志愿者工作,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此外,我努力将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为社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在实现个人摆脱贫困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积极回馈社会。

总结:摆脱贫困是每个人都希望实现的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个人的努力、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积极的心态以及履行个人和社会责任,才能摆脱贫困并推动社会的繁荣。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一个没有贫困的美好世界。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是每个人的共同心愿,而阅读正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知识,开拓眼界,培养技能,激发创造力,进而摆脱贫困。在我自己的经历中,阅读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让我从贫困中走出来并取得成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关于“读摆脱贫困”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给那些还在为摆脱贫困而努力的人们带来一些启示和鼓励。

首先,阅读带给我的第一个启示是知识的力量。贫困意味着经济上的匮乏,但知识可以让你超越这种经济局限。通过从书中获取的知识,我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通过阅读一本关于独立创业的书籍,学习了如何开展自己的小生意。这些知识让我拥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帮助我摆脱了贫困。因此,我深信只要拥有足够的知识,没有什么是我们无法战胜的。

其次,阅读能够开拓我们的眼界。贫困常常让我们与外界隔绝,只顾着应付日常生活的繁琐。而阅读则可以让我们走出这个限制性的环境,了解更大的世界。通过阅读广阔的文学作品,我见识到了许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而拓宽了自己的思维。这使我认识到,贫困只是一种暂时的状况,我们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阅读是一个窗口,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激励我们超越贫困的局限。

阅读还能培养我们的技能,提升我们的竞争力。贫困常常伴随着教育的缺乏,让我们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然而,通过读书学习,我们可以获取各种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举个例子,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编程的知识。这让我能够应聘一个高薪的IT工作,并通过努力工作升职加薪。阅读给予我自信,让我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在职场中立足并取得成功。

此外,阅读还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贫困会让我们陷入许多问题中,并忽视了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然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书中的故事和经验中获得灵感,产生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比如,我在读一本关于营销的书时,受到其中一个案例的启发,创办了一家小型的网络营销公司。这个创业决策帮助我赚取了不少的利润,逐渐改善了我的经济状况。因此,阅读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最后,通过阅读,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贫困让我们感到自卑和无能为力,而阅读则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并不断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我们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进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正是通过这种提升自己的方式,我从一无所有的贫困中崛起,并获得了自己渴望已久的成功和尊重。

综上所述,“读摆脱贫困”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阅读是一条通往胜利的康庄大道。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知识、开拓眼界、培养技能、激发创造力,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无论贫困如何困扰我们,通过坚持不懈地阅读,我们都能够找到摆脱贫困的出路,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希望每个渴望摆脱贫困的人都能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一书是于前发表的,文字不多,册子仅11万字,收录了习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二是“滴水穿石”见精神。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群众观点。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四是要有辩证思想。书中习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习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五是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习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

摆脱贫困

贫困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严峻问题,许多人为了摆脱贫困而奋斗。我读了《摆脱贫困》,从书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使我对贫困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将从两个主要方面阐述我在读书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教育为人才提供途径。

书中提到,教育是摆脱贫困的关键。没有文化知识的支持,贫困是难以摆脱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教育,为贫困家庭提供更多机会。首先,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其次,家庭教育也很重要,父母需要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最后,我们作为个体,更要珍惜机会,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从而摆脱贫困的束缚。

第三段:培养创新意识,开拓创业道路。

书中还强调了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中。贫困人口应该培养创新意识,并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从而开辟创业道路。政府应该设立创业培训中心,为贫困人口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创新创业不仅可以为个人带来经济收益,也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培养创新意识,贫困人口可以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四段: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

与此同时,贫困人口也需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追求物质上的富有,而是更关注整个生活的平衡和幸福感。财富是有限的,即使是有钱人也不能永远不用为财富担忧。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积累知识、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塑造健康的身体,这些也是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全面发展我们自身的才能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摆脱贫困,实现真正的富有。

第五段:坚持信念,战胜困难。

在摆脱贫困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然而,书中强调要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不轻言放弃。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寻求帮助,与他人合作,共同克服困难。只有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力量,我们才能战胜困难,最终实现摆脱贫困的目标。

结语:

通过读《摆脱贫困》,我对贫困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育、创新、正确的财富观念以及坚定的信念都是摆脱贫困的关键要素。在未来的实践中,我将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和社会的命运。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贫困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它限制了人们的发展和改变命运的机会。然而,贫困不应该成为人们的终点,而是一个可以跨越的难关。我身边有很多成功摆脱贫困的人,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改变命运的信念和决心。

首先,改变命运的关键在于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许多成功的人在贫困的环境中长大,但他们并没有被逆境击倒,而是用信念和决心坚持不懈地追求背后的梦想。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相信通过努力和奋斗一定可以走出贫困的阴影。

第三段:教育的重要性和精神的力量。

其次,教育的重要性和精神的力量也是摆脱贫困的关键。教育是贫困链条中最有效的破解工具,它能够为贫困人口提供知识和技能,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精神的力量同样重要,它能够激励人们面对逆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在我所见到的成功者中,他们大多具备积极向上、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们用勇气和韧性克服了一切困难。

第四段:积极应对机遇与挑战。

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积极应对机遇与挑战是至关重要的。机遇可以改变命运,但缺乏抓住机遇的眼光和能力将使机遇成为泡影。许多成功者都是因为敏锐地发现并抓住了机遇,才得以突破困境,改变命运。同时,挑战也是不可避免的,它能够提醒我们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进步。维持积极的心态和灵活的思维,才能在面对挑战时妥善处理,取得成功。

第五段:回馈社会和帮助他人。

最后,成功摆脱贫困的人应该回馈社会,帮助他人。帮助他人是一种内心的成长,也是对社会的贡献。成功者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帮助更多的人走出贫困。他们在回报社会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最高境界。

总结:

通过对成功摆脱贫困的人的学习和观察,我了解到摆脱贫困的关键在于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决心,通过教育和精神的力量实现自我提升,积极应对机遇与挑战,最终回馈社会和帮助他人。摆脱贫困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和不断的奋斗,但只有坚持下去,才能迈向成功的彼岸。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一书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笔清新,紧紧围绕闽东地区脱贫致富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战略思想,充满了真知灼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认真研读此书,对于我们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贫困地区发展要在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中增动力。习近平同志12月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治贫先治愚”,“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这些思想与他在宁德工作时提出的“扶贫先要扶志”,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等论述一脉相承。他在《摆脱贫困》一书多处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

贫困地区发展要在走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子上壮实力。习近平同志在阜平考察时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他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这些重要论述,既阐明了贫困地区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又蕴含着科学扶贫的丰富内涵。

贫困地区发展要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生内力。扶贫开发最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习近平同志在阜平考察时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摆脱贫困》一书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书中提出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机理和方法途径,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经典之谈。

贫困地区发展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积耐力。消除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瞄准目标、坚定信心、持之以恒。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提出的“滴水穿石”精神形象地阐明了欠发达地区发展要经历由量到质的变化,“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这些论述都入情入理地告诉我们,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必须依靠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矢志不移的共同努力。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一本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29篇重要讲话、文章的书籍。书刚拿在手,我心里嘀咕:“一本关于一个城市发展的书籍,一位领导人的讲话,读起来会不会难懂?”轻启书扉,目录中的几行字吸引了我的目光:弱鸟先飞、滴水石穿、从政杂谈……“似乎是本平实易懂、形象生动的书呢。”带着这样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开始读起来。书里语言贴近生活,比喻让人容易理解,数据来自实地调研,篇篇文章值得精读,值得反思。

一思“弱鸟先飞”

这篇文章主要叙述1988年处于十分贫困的闽东,如何让这只“弱鸟”先飞,在调查闽东九县后习总书记有了:树立“先飞”意识、飞洋过海的艺术、怎样丰满羽翼、鸿鹄之志四点看法。文章中提到的:“观念不能‘贫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软功夫是贫困地区这只‘弱鸟’借以飞洋过海的高超艺术。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

反思现今的自己,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入队才满1年、接触现在的专业工作才近半年的统计人,才浅尝统计的博大精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急需提高的业务能力也有很多。做改变、促进步,首先正视自己的这些“贫”。明确自己的不足有哪些,如何改正、提高的措施方法才能被恰当地对准方向、摆对位置。快速补上业务上的落差是当务之急,练好业务能力就如“飞洋过海”的本领。平时积极地与对应处室、同级地市、县级队专业人员请教、沟通是一副特效药,它能在我疑惑不解时,在我混沌迷糊时给我清晰地指引。怎样能羽翼丰满呢?这不单需要时间的磨砺,还需要平时实践的积累以及反复研读制度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书籍的收获。还是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强”,只有自己知识丰富了、能力提升了,才能熟练掌握业务,更好地指导开展工作,更好地与企业沟通,更好地让统计服务于社会。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统计者的鸿鹄之志,在我看来,就是让统计为社会公众服务。怀揣着坚定的用数字尊重社会的信念,恪守统计职业道德,才能确保我们大家统计事业更好地、更广泛地被公众接受。因为我相信:不忘初心,方能始终。

二思“滴水穿石”

“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这些都是小学时候便已熟知的道理,告诉我们凡事要有恒心、有毅力。这篇《滴水穿石的启示》不单局限于恒,还道出了其他的道理:“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喻之于事,则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原理的成功显示。“水滴”敢字当头、义无反顾的精神弥足珍贵。……”通篇对我最大触动的是“敢”字,因为性格原因,很多时候,面对陌生人、领导自己表现得非常拘谨,给人的印象要么是过于冷漠、要么是呆头呆脑。几次和同事、领导的谈话,也让我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统计调查需要与企业人员、调查户、社会公众、等各行各业广大的调查对象沟通,如果自己不“敢”,工作开展会遇到阻力。在单位日常的工作中,免不了与上级领导、上级单位的沟通,这些不“敢”自然不会带来畅通地沟通和满意的结果。打破不“敢”的心魔,就如《重返地球》中父亲告诉儿子的那句话:“恐惧只是你的选择。”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是自己,唯有首先相信自己、逐渐改变自己,凡事“敢”想、“敢”说、“敢”做,才更好地展现自己。

三思“从政杂谈”

这篇文章里从“‘芝麻官’千钧担、青年干部四忌、为官四要、念好‘人才经’、领导者的修养”5个方面谈青年领导干部如何干好工作。有些内容虽写领导用人、为官及修养,但其中道理,值得品味。此间道理相互贯通,可由彼及此,对照促进。“芝麻官”千钧担强调了责任的重要性,为人光明磊落,是做人基本原则之一,凡事有担当是一名青年应当担负的。“芝麻官”还道出了基层工作的复杂,基层是与百姓接触最多的,也是锻炼培养人的地方,对于经验的积累、个人的锻炼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照自己在平时的工作检查、访厂工作以及统计宣传等与社会公众接触的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时刻牢记自己代表的是统计的形象,要有足够的责任意识,在与基层人员、调查对象沟通要注重方式方法,才能使工作有序开展,不断获得收获。

青年干部四忌中提到了:“一忌急于求成、二忌自以为是、三忌朝令夕改、四忌眼高手低。”求成心切、操之过急,在现今快速信息时代是许多人的通病。“急躁、烦躁、焦躁”似乎充斥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与别人的沟通中,如果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完全灌输给别人,不但得不到认同,反而适得其反。还记得刚接手现在从事的专业时,因为急着要一份报告,在与县里专业人员的沟通上产生了些摩擦,双方都有些不愉快。一天我和科长谈起此事,他的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在要求县里做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弄清这项工作是不是临时要求做的,如果是,人家做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不是,我们应该先了解他们有什么困难才导致无法提供。县里的专业人员,往往一人身兼数个专业,一时兼顾不上是正常的。另外还有个沟通小‘技巧’:别一大早,一开口就谈工作,就像闽南茶文化一样,坐下来先泡茶,你先跟别人问个好,再谈工作的事,不是能更好么?”按照科长传授的经验,此后与县里的专业人员沟通,再没有出现双方不愉快的现象。通过此次事情,我告诉自己,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心平气和,工作就能开展得更加顺利,自己和他人的心情也能够更愉悦。

古语有云:“三思而后行”,是说要让我们养成做事前谨慎思考,再做事的习惯。而我认为不单单做事前,在做事后也应该多反思自身;不止于“三”思,应该多思。此书在通熟易懂的语言文字中道出那些我们虽然熟知却时常忽视的道理,反复品茗,犹如茶香环绕,滋养思想,促人奋进。